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 2.刺激性物质 长期饮烈性酒、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物质,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3.药物 有些药物如保泰松、消炎痛、辛可芬及水杨酸盐、洋地黄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胆汁反流 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黏膜而引起炎症。 6.X线照射 深度X线照射胃部,可引起胃黏膜损害,产生胃炎。 7.环境变化 如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便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8.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 9.其他病变的影响 如尿毒症、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二、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三、检查 1.胃液分析 测定基础胃液分泌量(BAO)及组胺试验或五肽胃泌素后测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断胃泌酸功能,有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广泛而严重的慢性萎缩胃炎胃酸降低。 2.血清学检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分泌之故。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阳性(75%以上)。 3.胃肠X线钡餐检查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胃炎诊断很少应用上消化道造影。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黏膜细微结构时,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黏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 4.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活检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可行病理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 四、诊断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在我国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杆菌。五、治疗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逆转,少部分可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胃炎随年龄逐渐加重,但轻症亦可逆转。因此,对慢性胃炎治疗应及早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开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应坚持治疗。 1.消除病因 祛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刺激的饮食及药品,戒烟忌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暴饮暴食。积极治疗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药物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用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胃酸增高可用PPI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症状较轻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氢氧化铝胺等。胃酸缺乏或无酸者可给予1%稀盐酸或胃蛋白酶合剂,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药。胃黏膜活检发现幽门螺杆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疗。胆汁反流明显者可用胃复安和吗叮啉以增强胃窦部蠕动,减少胆汁反流。铝碳酸镁片、消胆胺、硫糖铝可与胆汁酸结合、减轻症状。 六、预防 1.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2.戒烟忌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反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3.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长期滥用此类药物会使胃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4.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 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5.注意饮食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多吃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酸抑制疗法(PPI)是治疗典型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手段。 尽管PPI为GERD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1)PPI在酸性环境下容易不稳定,因此大多数口服剂型为肠溶片,这使PPI吸收缓慢,发挥作用更慢; (2)在体内需要3 - 5天达到稳定状态; (3)药代动力学受到细胞色素P450 2C19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4)PPI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症状控制情况; (5)即使每天给药2次,也经常出现到夜间酸突破, (6)PPI不影响GERD机制或反流事件的频率。 一旦患者被确诊为难治性GERD,最初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PPI治疗方案的优化。 如果症状持续,可采取辅助药物治疗,包括短期H2受体拮抗剂(H2RA)、巴氯芬和黏膜保护剂,如海藻酸盐。 没有证据表明促动力药物对难治性GERD有益处。
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 抑酸起效迅速、作用持久,是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首选药物。短期或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均相对较少,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经规范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反酸、烧心等症状可完全缓解,但仍有高达3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控制欠佳,如经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八周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仅部分缓解或完全无缓解,被认为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需调整治疗方案。 质子泵抑制剂短期应用的潜在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头痛、腹泻、食欲减退。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包括维生素缺乏、矿物质缺乏、继发性感染、骨质疏松、髋部骨折、肠道菌群移位等,不良反应明显者可更换质子泵抑制剂。 H2受体拮抗剂 通过抑制胃黏膜壁细胞H2受体,能减少50%~70%24小时基础胃酸分泌,该类药物易受饮食影响,抑酸持续时间短,且患者容易快速耐受,适合于轻、中症患者。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罗沙替丁等。用于短程治疗和维持治疗时,食管炎的治愈率和症状缓解率不如质子泵抑制剂,但安全性好。 如患者年龄大、伴肾功能损害和其他疾病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常见腹泻、头痛、嗜睡、疲劳、便秘等,因此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慎用。 促胃动力药 促胃肠动力药可以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刺激食管蠕动、增强食管收缩幅度、促进胃排空,从而达到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多潘立酮为一种作用较强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具有外周阻滞作用,可增加食道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莫沙必利为新型5-HT4受体激动剂,直接作用于肠肌间神经丛,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胃及十二指肠运动,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伊托必利是一种新型促动力药,具有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双重作用,但对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无明显影响。促动力药不推荐单独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多与抑酸药联合使用。 促动力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腹痛、腹泻、口干等消化系统以及心悸、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多潘立酮亦可使血催乳素水平升高,引起非哺乳期泌乳等。 黏膜保护剂 主要包括铝碳酸镁、硫糖铝和三钾二枸橼酸铋等,此类药物能快速中和胃酸,在受损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以隔绝有害物质的侵袭,从而有利于受损黏膜的愈合。但药效持续时间较短,不能充分治愈食管炎及预防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 黏膜保护剂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可引起便秘、皮疹、消化不良、恶心等。 抗抑郁或焦虑治疗 食管对酸的高敏感性,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对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者,应考虑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治疗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可用于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 手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 目前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治疗手段主要分为射频治疗,内镜下胃腔内缝合、折叠治疗,内镜下注射或植入技术类。 抗反流手术 能减少反流次数及控制反流症状。适应症有存在病理性酸反流、药物抑酸不足或药物治疗有效但患者不愿意长期服用药物。
继2020年1月27日科比坠机身亡后,2020年8月29日的朋友圈,开始缅怀另一名黑人男性——电影《黑豹》男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年仅43岁,今日因结肠癌去世。 博斯曼先后出演《美国队长3》、《黑豹》、《复仇者联盟3》、《复仇者联盟4》等超级英雄电影,是家喻户晓的非裔演员之一,他的英年早逝,让大家唏嘘:癌症无处不在! 曾阳医生说:“43岁不算年轻啦!我转去胃肠外科的那个反复腹痛半年的28岁小伙子,手术证实他是直肠癌导致大肠完全梗阻,由于发现的太晚,无法保住肛门,日后只能通过腹壁的造瘘口排便,预期寿命不超过3年。” 林良兜医生接着说:“你这个28岁的肠癌患者,好歹还结婚生子了,我有个19岁的肠癌患者,初恋都还没有呢,人生就走到了尽头!” 路过的黄红卫医生忍不住插嘴:“你们的病人好歹都成年了,我最近给1个9岁孩子做了个肠镜,直肠好多息肉啊!他父亲就是肠癌,这孩子得密切随访!” 孙占军副主任拿着一张报告单打断了谈话:“怎么越说越悲观了呢?来看看这个75岁的肠癌:在肠镜下就获得治愈性切除,术后无需化疗、放疗,定期复查肠镜就行啦,保准‘肠’命百岁!” 陈羽主任总结道:“根据21世纪全因死亡风险及我国的健康大数据预测:我们有50%的几率死于交通意外,25%的几率死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25%的几率死于癌症。而结、直肠癌作为中国五大癌症之一,年纪轻、无症状、财力雄厚都不能保你平安。你我与肠癌之间,恐怕就只有一条肠镜的距离。盲目恐癌,不如科学防癌!” 我国癌症数据惊人 2018年全球新增1810万例癌症病例,死亡人数达960万,全球范围内1/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均会患癌,1/8的男性和1/11的女性会因此死亡。 中国男性的癌症死亡率累积风险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排名第二); 中国女性的癌症死亡率累积风险也处在世界前列(排名第五)。 根据2018年发表于《CJCR》杂志的“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胃癌,其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五,约85%的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不论采取何种方式,5年生存率仅30%。 早发现九生一死,晚发现九死一生 盲目恐癌,不如科学防癌 结直肠癌几乎都是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而腺瘤性息肉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进展为结直肠癌,尽早行结肠镜检查铲除结肠息肉,即可有效阻断肠癌的发生。故而,结直肠癌是最适合进行筛查的癌症! 防癌有绝招——肠镜检查 虽然年龄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理论上40岁以后肠癌发病风险逐年升高,因此,常规建议40岁以上人群接受肠镜检查。但从文初的几个病例可见:年龄并不是决定肠癌发病风险的唯一因素! 倘若你的家族中有肠癌患者、结直肠息肉患者,倘若你是一名慢性肠道炎症患者,倘若你近期出现排便异常、大便带血、消瘦等现象,无论你是9岁、19岁还是29岁,请你立即前往消化内科,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或许,你跟肠癌之间,只有一条肠镜的距离! 陈羽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卫健委“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新疆省喀什地区“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 美国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药理及病理系“优秀博士后”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道癌筛查协作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消化病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脂肪肝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美国肝脏病协会AASLD委员。 擅长在消化道早期肿瘤、胆胰疾病、脂肪肝等临床诊治。 熟练掌握ESD、ERCP、EUS等内镜“三E”操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厅级基金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总IF:16.97)。
(一) 初期(术后0-1周) 1.手术当天: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1)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5分/组,1组/小时。(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3)腘绳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要求同上。所有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4)术后24小时后可扶拐下地行走,但只限去厕所等必要活动。2.术后第1天:(1)继续以上练习。(2)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3)开始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5秒。30次/组,3-4组/日。(4)开始侧抬腿练习。要求及次数同上。(5)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尖离床5㎝处,保持5秒。要求及次数同上。(6)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5分/次,2次/日;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如疼痛肿胀不明显,可扶单拐、或不用拐下地,但不鼓励多行走。3. 术后第3天(1) 继续以上练习。(2) 开始屈曲练习,方法见备注。以微痛为度,达尽可能大的角度。4. 术后第4天:(1) 继续以上练习。(2) 开始单腿站立平衡练习。5分钟/次,2-3次/日。(3) 开始俯卧位“勾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4) 主动屈膝达90度。5. 术后第5天:(1) 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2) 开始站立位负体重0-45度范围内主动伸屈练习。30次/组,2-3组/日,练习后肿、痛则冰敷。6. 术后第1周:(1) 主动屈曲大于90°。(2) 可单足站立,可不用拐短距离行走。(3) 开始靠墙静蹲练习。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不得“内外八字”,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2-3组/日。(4) 开始立位“勾腿”练习抗阻屈至无痛的最大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组,4组/日。(二)早期:(术后2周—1月)目的: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开始恢复日常活动。随肌力水平的提高,此期以提高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应注意控制运动量,避免关节肿胀、积液。练习后关节有发胀发热感,则应及时冰敷!1.术后第2周:(1) 主动屈曲至120—130°.(2) 强化肌力练习。(一次直抬腿最长可达6分钟)(3) 关节无明显肿、痛,则应尽可能以正常步态行走。(4) 开始指导膝关节伸直位大腿皮筋抗阻肌力练习 练习的负荷、角度、次数及时间,根据自身条件而定。一般为30次/组,2-4组/日。2. 术后第3周:(1) 被动屈曲至140°。(2) 强化肌力练习。(3) 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见图6-5-7)逐渐过渡并渐增负荷。 30次/组,4组/日。(三)中期:(术后1月—2个月)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训练至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训练,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及轻微运动。1. 术后第5周:(1) 主动屈曲达150°(全范围,与健侧腿相同),且基本无痛。(2) 开始患侧单腿45度位半蹲练习。5分/次,4次/日。(3) 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30分/次,2次/日。2.术后第6—8周:(1) 主动屈伸角度达至与健侧相同,且无疼痛。(2) 可完成日常的各项活动,如上下楼、骑自行车、行走5000米以上关节无肿痛。(3) 开始跪坐练习。(4) 开始蹬踏练习。(5) 开始游泳,跳绳及慢跑。(四)后期:(术后2个月—3个月)目的: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逐渐恢复运动。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70%1RM(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1.开始膝绕环练习。2.开始跳上跳下练习。3.开始侧向跨跳练习。4.动员开始专项运动中基本动作的练习。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五)恢复运动期:(术后3个月后)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1.逐渐恢复剧烈活动,或专项训练。2.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3.肌力测试,患健肌力达健侧85%以上,运动中无痛,无明显肿胀,则可完全恢复运动。
广东科技报采写:本报记者 叶芳 邓爱文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罗一峰电视剧《养父》,张国立扮演的楼志军罹患神经内科绝症 共济失调症:待攻克的难题 情感励志剧《养父》陆续在几大卫视谢幕,张国立、牛莉等主角表演给力,令观众hold不住眼泪横流。剧中,张国立扮演的善良养父楼志军,不幸罹患上了一种叫做“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的绝症,出现一系列身体不受控制的症状。他在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决定给三个孩子找到“根”。大多数观众可能是第一次听到“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据记者了解,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在医学上的确切叫法应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症”,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绝症,目前发病率不低。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八到十万分之四十,男性比女性多见,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发病年龄多见青少年 剧中介绍,楼志军是在追小偷的时候摔伤了,在医生建议下到医院做检查,结果发现罹患绝症的。 “他的病情发现得比较晚了”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罗一峰介绍说,遗传性共济失调症是一类缓慢进展、很隐蔽的疾病,发病年龄多从儿童期、青春期开始,也有到了成年才发现。“我们接诊过最小患者是十来岁的孩子,但10岁前患者确诊困难,需要与脑瘫等多种遗传病、先天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该病与先天遗传有关,多半可找到家族发病史,也有的病人找不到遗传病史,男性发病比女性高。病人刚开始时可能就是无意中发现行动不太灵活、下肢无力,比如走路感到有点笨拙、容易摔跤,这就使得中老年患者会误以为是骨质疏松所致。“可通过肌电图、神经传导、神经影像检查(脊髓、小脑的磁共振、CT检查),结合病人的主要症状表现、医生经验进行综合诊断。”他表示,孕妇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提前预知胎儿会不会患此病。暴突性语言说明脑干有病变 楼志军的病情越来越重时,他开始出现暴突性语言的病症。此时,病情进展到哪一个阶段? “语言异常涉及到小脑,说明病人同时伴有小脑脑干的病变。”罗一峰表示,小脑有病变,病人说话就像吟诗一样,这是共济失调症的语言障碍。我们说话时,语音语速的控制靠肌肉活动的协调能力,如果共济发生紊乱,就不能保证正常的语言语速,失去正常的节律感,说话会结结巴巴、哼哼感,或不受控制突然冒出一句话。在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里专门有一种类型叫“小脑性共济失调”,最突出表现就是暴突性语言、走路不稳。携带重包走路减少摔倒 当楼志军出现走路不稳时,医生让他带着加重包走路。这些做法可起到什么作用? “携带包袱走路,可以锻炼病人的肌力,也可以帮助身体稳定平衡,减少摔倒。”罗一峰指出,病人老摔跤,提示病情在加重、恶化。站不稳容易摔倒没有很好的康复方法,脚绑沙袋、负重增加稳定性是有帮助的,做按摩也可以,按摩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干细胞移植疗法尚未成熟 楼志军患病后一度很绝望,治疗主要是做康复训练,剧情也未提到其他的治疗方法。 罗一峰坦言,遗传性共济失调症是绝症,患者生命期长的十来年,短的只有几年时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满意的疗法。“很多病人发展到后来,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到最后身体衰竭死亡。”对于该病,可以做一些康复理疗,帮助改善、延缓病情的进展。比如,病人两脚肌张力高(肌肉紧张),可以手术松解,亦可以注射打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另外,还可以采用神经营养性的药物治疗。 记者看到有些网站宣传,干细胞移植能治疗共济失调症。罗一峰就此澄清,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目前尚处探索阶段,技术都还不成熟,病人及家属注意不要上当受骗了。链接共济失调症可分四类型 罗一峰介绍,共济失调症最常见四个部位的病变,脊髓、小脑、前庭功能、大脑皮层,因此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的共济失调,各有各的特点,但都涉及到共济问题———站不稳、运动协调性差。 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 青少年多见,主要表现为深感觉系统障碍,患者走路像踩在棉花上,闭眼站不稳,睁眼走路尚可以。 小脑性共济失调: 成人稍多,闭眼、睁眼走路都成问题,东倒西歪。 前庭功能共济失调: 症状表现为头晕、眩晕,站不稳,身体容易往一边倒。 大脑皮层共济失调: 症状特点没那么鲜明,但伴有大脑皮层损伤,如额叶损伤,经脑部CT检查可发现,病人有肢体障碍。专家提醒精心护理 防感染 罗一峰强调,家人对病人的关照和护理非常重要。病人后期缺乏活动,容易肺部感染、皮肤溃烂如压疮、尿路感染,常见因并发症导致心肺衰竭。 患者在平时应该注意: 防止摔倒,不要单独出门。 建议到正规医院做康复训练。 加强营养。增加对神经生长有利的食物,比如鱼类、蛋类、深海鱼油等。病人后期由于肌肉萎缩,需要补充更多的蛋白质,可以吃蛋白粉。 有便秘的用开塞露灌肠 ,增加纤维素饮食。
不知道小伙伴们在生活中是否经常会有这样经历,每次一喝牛奶、冷饮、受凉、情绪紧张就容易拉肚子、腹痛、频繁放屁,这是因为您的肠道功能弱,对于此类人群,我们推荐“低-FODMAPs 饮食”,此类食物可减少肠道积气、积液,改善肠道功能,缓解 肠道不适。 那么,什么是“低-FODMAPs 饮食”呢? F -Fermentable 发酵 O-Oligosaccharides 低聚糖 D-Disaccharides 二糖 M-Monosaccharides 单糖 P-Polyols 多元醇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要问:“医生医生,你说的那个什么fda,这么好,我到菜市场能买到吗?” ”低-FODMAPs“ 饮食是一类食物的总称,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食物就是包含在其中,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曾阳医生就特地为了各位小伙伴们做了一个直观清晰的总结,快快拿小本本记下吧! 往期的篇文中也曾介绍过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低FODMAPs饮食调理,详情请点击以下链接进行回顾: https://mp.weixin.qq.com/s/E9SgncCcG8Ll3_lmh19HAg 光买回来材料还不行,还得会做菜,近期,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开展了“低-FODMAPs 饮食”创新厨艺大赛,一众消化内科医护人员纷纷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做出一顿不但健康而且还美味的“低-FODMAPs 大餐”! 在此,先放上两个优秀菜品的菜谱,后续优秀菜谱将在本公众号陆续更新! 超级松软盆栽蛋糕: ①鸡蛋5个:分离蛋清和蛋黄; ②蛋黄加入细糖15克、去乳糖牛奶50克、玉米油50 克、低筋面粉75 克,一起温柔搅拌到没有颗粒; ③蛋清加入细糖60 克,高速打发至像发胶一样,然后用“z”手法,搅拌均匀; ④160度烘焙,约15分钟,关火焗3分钟,至表面金黄色,蛋糕轻微离开纸杯为止。 ⑤装入花盆,表面铺奥利奥颗粒和装饰花 “如鱼得水”菜谱做法 鲜活桂花鱼1条(约1.5斤)。 切开鱼肚把内脏清除干净,把鱼鳃清除干净。 把鱼放在适当大小的盘内,把生姜切成细姜条,放在切开的鱼肚里面,并把排列好的姜条放在鱼身下面。 准备好葱花、大蒜花。 把水适量放在锅内,猛火煮开,然后把原已准备好的鱼放在锅内,猛火蒸10分钟,停火,把葱花、蒜花放鱼身上。 把适量清油微火烧开,倒在煮熟的鱼身上,然后放适量酱油。 经过上述工序,“如鱼得水”菜完成,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