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的骨关节炎是一种可引起膝关节疼痛和肿胀的退化性疾病,到现在没有治愈方法。但研究人员表示每日喝牛奶与减轻疾病进展有关。 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发现显示女性规律饮用脱脂或低脂牛奶能使膝骨关节炎进展得到延迟,但食用奶酪的女性实际上出现疾病加重,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旗下的Arthritis Care & Research期刊上。 他们也指出这一发现并不适用于男性,并且酸奶不能影响骨关节炎进展。美国疾控制预防中心认为以关节处软骨和软骨下骨退化为特点的骨关节炎是源于“机械性和原发性因素对关节的影响”。 然而此病的真正原因还不清楚。对于此疾病的治疗在于减轻症状和改善机能,包括理疗、体重控制和药物治疗。据疾控中心2005年称,在美国25岁以上患有骨关节炎的成年人据估计为2700万。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女人喝的牛奶越多,她的关节间隙宽度也越好。该研究作者说已确认牛奶摄入量对骨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直到现在,它对膝骨关节炎的进展的作用尚不明了。 同样地,来自波士顿Brigham女子医院的博士Dr.BingLu作为带头研究员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大的调查牛奶每日摄入量对膝关节的骨关节炎作用的研究。 2148名膝骨关节炎患者-3604个膝盖-被纳入到该项研究中。研究开始时,在收集饮食情况之后,调查员用X线测量股骨内侧和胫骨之间的关节间隙,以评估骨关节炎的进展。 第一份表明牛奶可减缓膝骨关节炎进展的证据。此研究中的受试者包括888例男性患者和1260名女性患者,并在12月、24月、36月和48月时对他们进行随访,研究组还表示牛奶摄入量将会根据简单食物次数调查问卷表来进行评估。 膝骨关节炎实事快报在85岁,每2人中即有1人可能患有膝骨关节炎。2/3的肥胖人群在一生中可能会患上膝骨关节炎。在美国,约有2700万成年人患有膝骨关节炎。 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增加牛奶摄入量时(每星期从无到少于3杯,4-6杯和大于7杯),关节间隙宽度则会减少(分别是0.38mm,0.28mm,0.26mm)。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结果即使在调整了体重指数,仍然显示肥胖是膝骨关节炎的一个危险因素。 此外,他们说男性患者中,牛奶摄入与关节间隙宽度减少没有关系。当他们被问胶研究所揭示的“摄入奶酪的女性患者骨关节炎的进展加重”这一情况时,Dr.Lu告诉今日医学新闻奶酪中的高饱和脂肪酸可能是罪魁祸首。“最近的一项研究报道称,增加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与骨髓病变发生率增加有关”,他补充道,“这可能会预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进展。” 在相关评论中,来自哈佛附属希伯来高级生命老龄化研究所的Shivani Sahni博士Dr.Robert McLean写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增加,我们迫切需要处理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由Dr.lu发起的研究表明增加脱脂或低脂牛奶摄入可能会使饱受膝骨关节炎引起的功能残疾负担的女性患者能减缓病情,为其提供了第一手的证据,。 该调查组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增加牛奶摄入是如何减缓膝骨性关节炎的。
什么是退行性膝关节炎 膝关节由软骨、膝关节囊、关节液、韧带所组成,上接大腿骨(股骨),下接小腿骨(胫骨)。软骨和关节液等于是一层垫子,当我们走动时,就有助于减少膝关节摩擦,有缓冲的作用。 在长期承受重力或外伤后、或某些疾病影响下,我们的膝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失去弹性,使得软骨下方的骨头受力增加,最后使得软骨变薄、关节变窄、关节变形。这时候就会发生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及活动受限等情况。 罹患退行性膝关节炎者年龄以四十五岁以上居多,女性患者比男性又多一倍。若是经常跑跳、体重过重者或关节受伤的人,膝关节炎发生的几率也较高。 如何预防退行性膝关节炎 原则上就是减少膝关节负荷,如适当的控制体重、避免长时间让膝关节固定在同一姿势、选择合适的鞋子达到避震效果,减少膝关节损伤、并避免手提或背负重物。 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治疗 一、物理治疗 可用冷热敷、深部热疗,如超声波或短波照射、电疗等方式来减轻疼痛。 二、运动治疗 1、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减轻关节负荷。基本上可以两天做一次,但每人退行程度不同,确切频率可与物理治疗师讨论,并应注意运动后不应引起疼痛。可按下面的说明,每天运动两次: (1)髌骨运动 椅坐位,或仰卧位或床上坐位(以坐位为佳)。膝保持伸直,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使髌骨被牵拉向上(但膝关节保持不动),坚持5秒,然后放松,髌骨下回到原位。 (2)伸膝运动(坐位) 椅坐位或床边坐位,屈膝(90°),小腿下垂。轮流伸展一膝至180°。并在此姿位下坚持5~10秒,然后复原(小腿放下),休息5秒。 (3)直膝举腿运动(立位或仰卧位) 患腿在直膝姿位下举起30°。膝保持伸直,坚持5秒,然后放下,休息5秒。如取立位,可以用手扶桌或床支持(两腿膝关节均受患时不取立位)。 2、拉筋运动 拉筋运动可增加膝关节活动的灵活度,减少受伤的几率。 三、辅具的使用 根据疼痛、关节活动度、肌力等状况,使用适当的辅助器具,来减轻关节负担、避免引发疼痛。如拐杖、助行器,可以帮助步态平稳,并避免施力不当造成关节变形。 四、药物治疗 服用止痛药、非类固醇药物或直接注射药物到关节内,使疼痛减轻,症状改善(须在医生指示下)。 五、手术治疗 以上治疗方式都没有效果时,由骨科医师评估手术可能并决定手术方式。 退行性关节炎的病人做什么运动比较合适? 退行性关节炎的病人宜减轻膝盖负荷,因此不适合太剧烈的运动;散步、快走、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瑜伽等运动较为合适;尤其水中运动,可借由浮力减少关节负荷,最适合退行性关节炎的病人,可以达到增加体能的目的,却不会加剧关节的破坏。
在门诊给患者看病时,逐渐“被”产生一种强烈的认识:在大多数患者的意识中,疾病需要药物来治疗,不给开药的医生通常是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实际上,通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家人的经历以及10多年来的门诊经验,我还是深刻的体会到大多数的疾病都是自愈的,很多种类的疾病根本无需用药,药物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所以合理用药也是老百姓自己应该注意的观念。下面给大家讲讲我自己和家人的患病经验,想让大家了解到在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我自己比较熟悉的这些疾病中,药物到底会起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不用药物最后的疾病预后会怎么样。从小我得过最多的就是感冒了,因为常伴有高烧, 爸妈常带我打青霉素,那时候完全不懂医学的我们都觉得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药。但就像现在多数老百姓已经知道的那样,感冒其实基本都是自己好转的,症状严重的时候可以用些药物对症处理就可以了,它们仅仅是起辅助作用的。青少年注重锻炼以后,我的健康状况变得很好,极少生病。但成为医生以后,因为有一段时间很难规律作息和吃饭,于是得了胃溃疡,查出胃里面有螺旋杆菌感染,本院的医生帮我开了“三联”药物治疗2周后就基本治愈。这是我印象里面得到药物治疗作用最大的一次,也几乎是唯一的一次。这种药物作用很像以前临床上我们常见的青霉素对于细菌的有效杀灭作用,这也是我自己认为最需要药物治疗的一种情况。但大家要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治愈后,仍然不能规律饮食,注意保养自己的胃,胃溃疡复发基本上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在这点上,是没有药物可以起到预防作用的,实际还是靠健康生活方式的预防。后来有一次因为连续开了两天14小时左右的长途车,导致腰椎间盘受损,(其实以前我的腰就曾经有过不适,因为自己不太注意坐姿)难受了一个多月,右腿抬起来都受到了限制,做手术的时间都无法太长。我自己没有为了治疗腰痛就去拍片子或者做核磁,因为自己是搞骨科运医的,知道自己有些腰椎间盘膨出,并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从那以后,加强了注意坐姿,锻炼腰背肌,加强身体全面锻炼(我主要是靠打球),经过了大概2-3年的时间,才很少再会感觉到腰痛了。整个过程,我什么药物、仪器治疗都没有采用,因为腰痛带来的不适,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例如休息、活动、注意不要弯腰搬重物等进行调节,并没有觉得它特别影响自己的生活。现在我依然经常开长途车,例如去年在欧洲,经常一个人连续开几天车,平均每天500公里以上的路程,都再也没有出现以前那明显的症状。大概26岁的时候,因为有一次打篮球特别兴奋,连续抢篮板等动作做得过多,球赛结束后就发现出现了双侧的足跟疼痛,几天内迅速加重,很快脚后跟不敢踩地了,上楼极其困难,竟然需要扶着扶手才能完成,这是我从来也想象不到的情况。还有早晨起来刚踩地时那种剧烈的疼痛、站立做手术时不断“敲打”自己中枢神经系统的颇难忍受的疼痛等等,都让疼痛这个词成为伴随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候我才对“跟痛症”这种病的疼痛程度有了亲身的认识,原来可以这么疼,还能延续这么久。但因为自己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心理上也懒得去花较多时间去治疗这样一种损伤性疾病,所以就采用了穿气垫鞋的方式治疗,前后一共持续了大约4年时间。那段时间我根本都不能穿皮鞋,买鞋必须挑软底、厚底的,这也造成了我那段时间对鞋的舒适性产生特殊的重视。这个病的疼痛,在强弱程度上反复了几次,但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完全自愈。整个过程中,就是因为科里面有震波治疗仪,很方便用,去做了2次,发现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很快根治,也因为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就再也没有去治疗过。开始的1年内,自己几乎不能打球,但以后随着疼痛的减轻,自己逐渐慢慢地恢复打羽毛球,开始有影响,最后慢慢地也就不觉得影响了。当自己都觉得这个病可能要伴随终身的时候,它却神奇般的好了,我也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穿普通的皮鞋了。这次患病经历让我对运动劳损性疾病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一定要注意早期保养休息,当然,也不必太把它当回事,放松心态,只要不太影响生活,千万不要随意采用打封闭、小针刀等可能改变疾病自愈进程的方法去治疗,(因为我在临床上最多见到的就是经过这些治疗而疼痛加重或者迁延不愈的患者)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疼痛最终会彻底离开你。一旦你太着急,采用了过度的治疗办法,就很可能导致与我不同的结果。爱运动的人,运动损伤不可避免。很少运动时严重受伤的我,竟然也在一次篮球比赛中,因为踩在别人脚上,而扭断了踝关节的距腓前韧带,当时的症状就是听见明显的撕裂声,伴有持续的剧烈疼痛和肿胀。2周以后,我的脚才能踩地走路,不再靠双拐了。受伤后,我就请同事帮我看了伤情,有些人建议手术缝合,说松弛明显,韧带完全断裂,但我当时确实也不知道这种损伤的严重性,(当时我接触这种伤的病人还不是很多)也根本不想接受手术,于是同事帮我打了石膏,因为3天后疼痛加重,无法入睡,而被迫拆除,改为双侧带夹板的支具保护,大概用了2个多月。那段时间生活上的不便也给我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我还是坚持下来。尤其不能停止的工作让我在数周时间内只能住在病房的值班室里。每天上手术时踝关节的明显疼痛经常让我心里不适。下手术后,赶紧冰敷,抬高脚待着,成了我那段时间内的主要业余工作。伤后4个月,我觉得好得差不多了,尝试在几次慢跑无特殊不适的情况下开始打羽毛球,但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完全康复,脚踝前后方向上的不稳定,可以造成向前跨步时的剧烈疼痛,于是放弃了羽毛球,只能跑步、游泳锻炼。一直到伤后大概10个月,才发现自己的外踝的肿胀几乎完全消失,逐渐可以恢复羽毛球这样的剧烈运动了。但不太幸运的是,不到一年,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因为鞋带没有系好,另外一只脚踝也扭伤了,不过因为有了第一次的体会,知道这一次没有前一次那么严重,赶紧冰敷,带夹板支具保护,大概3个月,疼痛肿胀就不明显了。然后逐渐恢复运动。今年在全院羽毛球单打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三名,我再也没有出现过疼痛和扭伤,我在两次受伤后,没有采用药物和仪器治疗。事实证明了这样的伤病经过恰当的保守治疗可以自愈。也希望类似损伤的患者能够跟我一样幸运。但需要像我一样,要坚持走正确的恢复道路,过度着急和轻视都可能不会得到很好的结果。后来,随着自己超过30岁,运动量的逐渐减少,发现自己更容易患上运动损伤性疾病。我曾经先后出现了腕关节慢性损伤和手背部伸指肌腱的腱鞘炎,前者曾经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羽毛球的挥拍动作和力量,后者则到现在都没有痊愈,偶尔用鼠标时间长了的时候还会明显疼痛,但除了偶尔冰敷以外,我没有采用其它任何药物或者仪器治疗,因为以前的多次损伤经验让我知道它们根本就兴不起什么风浪,注意和适当锻炼就会大大减少它们给我带来的不适和对生活的影响。我还有一段时间突然发现自己运动后很多部位都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经过血液检查,确认血尿酸升高,对饮食进行合理控制大概2年后(其中有过2次反复),尿酸正常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多部位疼痛也随之消失了。去年有一段时间,因为羽毛球打得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出现了很多人都出现过的膝前痛(主要是髌股关节软骨和滑膜损伤引起的),我也没有着急用药或者打针,而是坚持做做静蹲(我的文章里面有相关介绍)和其它力量锻炼,运动量适当控制,尤其是半蹲的动作进行适当减少,也就尽量减少引起疼痛的动作。果然,这个症状在大概持续了1年以后,完全消失了。在此过程中,我也曾经很着急,因为影响打比赛,但以前的经验和临床经验告诉我,一定要坚持走正确的路。于是,好结果也选择了我。现在我又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羽毛球运动了。上面说了这么多我的经历,并不是说所有人跟我学就一定可以获得跟我一样的结果。因为疾病是因人而异的,我只是想提醒诸位病友,其实很多运动损伤都是可以自愈的,不要着急去干预和影响它的自愈过程,适当的注意和休息才是最值得坚持的治疗方法。其它药物和仪器治疗经常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不要把药物作用看得过重,也不用觉得不开药的医生就是不负责任。我就经常只给患者开出“运动处方”,我也经常把自己的经验告诉患者,请他们参考。其实,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人体的自愈力是治疗疾病真正的灵丹妙药”。德国国家科研机构也在200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如果把能治愈疾病的物质都称作药的话,人体自身是可以生产一万多种药。也就是说,正视人体的自愈能力是每个人应该建立的观念,也不是只有我一个医生看到了这一点。我希望通过我的亲身体验,告诉大家这些种类的疾病根本不至于让我们过度紧张,合理的治疗完全可以使他们最终得以治愈。别被疾病所累,生活也可以更加愉快。
针对足跟疼痛:美国运动理事会(ACE)给出的康复方案 大多数人通常对足底筋膜都没有什么概念,直到脚后跟感觉到疼痛以后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足底筋膜是连接足跟到脚前面的一套筋膜(足底筋膜的薄韧带),也是绝大多数人足部最容易发生疼痛或不适的组织结构之一。 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统计,足跟的疼痛影响了超过50%的美国人,其最常见的原因正是足底筋膜炎。 持续的跑步或步行活动等有氧运动,以及来自体重的增加所带来的足部压力,可导致足底筋膜发生损坏或撕裂,从而引起炎症和疼痛。 除了经常跑步的人之外,足底筋膜炎在孕妇群体中也很常见,因为韧带上附加的额外重量很容易引起炎症的发生,导致疼痛的症状出现。 如果你感觉到足跟疼痛,不要对运动或活动产生抵触,下面介绍的几个简单的步骤,适当练习,就可以缓解足部的疼痛,以帮助改善症状,从而不断恢复直至达到正常活动水平。 拉伸的解决方案 足部或小腿的肌肉功能不良时也容易加重足底筋膜炎的症状,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帮助舒缓肌肉或预防疼痛。 美国运动理事会(ACE)对如下运动方案的科学性做过认证,尤其针对过度活动训练所导致的足底筋膜炎。这种拉伸教程,适当练习,对足跟的疼痛改善效果非常明显。 小腿肌肉的伸展练习 1、面对墙壁站立,伸直胳膊; 2、将左脚放在右脚后方; 3、轻柔缓慢的弯曲右腿并向前移动; 4、保持左侧膝关节笔直,并且左脚的足跟始终接触地面; 5、保持这样的拉伸姿势15-30秒钟,然后放松,重复三次进行; 6、然后左右两腿交换姿势,再重复以上步骤。 这个伸展锻炼主要针对小腿的腓肠肌。随着受伤的足底筋膜开始愈合,疼痛会慢慢减弱,可以通过双腿轻微弯曲来增加这种拉伸强度。 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小腿的比目鱼肌得到舒缓,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伸展保持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借助椅子伸展足底筋膜 这三个坐姿状态下进行的伸展运动也有助于减轻足底筋膜炎的症状,记住在做这几个伸展运动的时候,身体一定要坐直: 1、保持身体坐姿的状态,一只脚踩在椅子下方,将另一只脚踩在圆瓶上(泡沫滚筒、装水的瓶子、冰敷的罐子等都可以选择),坚持1分钟时间的强度,然后两只脚交换状态,再重复之前步骤; 2、接下来,双脚保持交叉状态(一条腿在另一条腿的上面),对大脚趾进行拉伸。抓住大脚趾,轻轻地拉往朝向身体的方向,保持15至30秒。做3次,然后双脚交换状态,重复之前的步骤继续进行; 3、对于第3种坐姿锻炼,可以将毛巾纵向折叠,制作一条可以用来锻炼的“绷带”。将折叠的毛巾放在双脚的足弓下方,双手抓住毛巾的两端,轻轻地将脚的前足部位拉向身体的方向。保持15至30秒,并重复3次进行,然后两脚状态交换,再重复之前步骤。 上面所介绍的这几种锻炼方法,不仅在足底筋膜炎的症状发生之后有助于缓解疼痛,即使在从未发生足底筋膜炎症状时进行,也可以极大的预防可能出现的症状。 其他一些提示和注意事项 缓和的进程 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足底筋膜炎症状,需要即刻休息,直到炎症的不适症状得到缓解。跑步者在不同的康复节奏下有不一样的恢复速度。 美国运动理事会(ACE)建议休息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可以选择冰敷足底筋膜,配合拉伸动作锻炼,并使用消炎药如布洛芬等,在必要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要慢 当休息和冰敷减轻足跟疼痛症状的时候,可以尝试“小动作”的活动,美国运动理事会(ACE)建议:慢跑一小段距离,距离可以参考从一个电线杆到下一个,并且可以在每个电话杆停下来后进行伸展练习。 通过两个电线杆之间距离的慢跑,也可以是两所房子,两棵树或行走路线上标识的其他标记之间的距离,然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距离。仍然应该在每个标记处停止活动,继续对小腿进行伸展性训练。 更多的支持 休息和拉伸可以帮助改善常规的足底筋膜炎症状,但当恢复到原先的跑步水平时,确保有双合适的鞋子(配合矫正鞋垫)非常重要。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出,足够的支撑及和适度,避免足跟疼痛和预防其他跑步相关的损伤非常重要,因为鞋子(矫正鞋垫)提供了支撑和缓冲身体的冲击,保证了身体免受伤害。
原创 李航 北医三院康复科坐骨神经由L4、L5、S1~3神经根组成,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大终支。药物注射损伤为坐骨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锐器伤、外伤性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骨盆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等。臀部坐骨神经的走行与骨盆骨性结构关系密切,它从腰骶干及第1-3骶神经发出后,经坐骨大孔出骨盆,并于髂骨后面、梨状肌下缘穿出,在坐骨支外侧进入股部。所以在坐骨神经走行径路中的骨折、脱位等可以对神经产生牵拉、压迫、挫伤,甚至撕脱等损伤。另外,若梨状肌解剖变异或因外伤、运动(如下肢过度外展、外旋)等原因引起梨状肌水肿、肥厚、变性及挛缩,致使坐骨神经出口狭窄时,则会压迫坐骨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导致局部循环障碍及淤血、水肿等,引起坐骨神经痛。 保守治疗: 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可应用神经营养药。损伤局部进行理疗;患肢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囊挛缩;并可配合针灸、按摩。保守治疗一般在3个月左右。 康复锻炼: 为延缓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使肌肉保持一定的肌容积,避免肌肉萎缩而纤维化,应早期进行肌力练习。根据神经损伤程度,可选择肌肉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助力运动、抗阻运动等。肌力3级以下时,采用辅助主动运动;肌力3级或以上时,进行抗阻练习,不断强化,争取最大程度的恢复。对于下肢的其他肌肉,如臀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也应行等长或等张肌力练习,为步态及平衡训练做准备。腘绳肌步行周期中起作用的时相为摆动相中期及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应在步态周期的相应时相内加强腘绳肌肌力的训练。
骨折后想尽快好,这是骨折病人及家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骨折愈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而且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骨折部位、以前的健康状况、治疗方法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饮食仅仅起到辅助作用,不要奢望通过饮食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但科学研究确实已经证明某些食物会加快骨折愈合,专家的建议是什么?骨折后想尽快好,这是骨折病人及家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骨折愈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而且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骨折部位、以前的健康状况、治疗方法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饮食仅仅起到辅助作用,不要奢望通过饮食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但科学研究确实已经证明某些食物会加快骨折愈合,专家的建议是什么?1.均衡饮食很重要,创伤后消耗多,需要营养支持,骨折的愈合和组织修复需要均衡饮食;人体所需的五类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都要保证摄入,要特别注意增加蛋白摄入量,富含胶原的猪皮或猪蹄类食物对骨折愈合有益;2.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赖氨酸:多吃含钙的食品和促进钙吸收的食品对骨折有益,如虾米、芝麻酱、豆制品、奶制品等;3.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是骨折愈合促进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益骨折病人康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有山楂、鲜枣、猕猴桃、草莓、桂圆、荔枝、柑橘等,蔬菜西红柿、辣椒、甜椒、苦瓜、豆瓣菜、花菜、青苋菜等;4.补充矿物质:多食富含铜、锌、铁元素的食物。海产品、黄豆等含锌比较多;麦片、蛋黄等含锰较多;5.补充纤维素:多食蔬菜、水果,除了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外,还因纤维含量高,可增加肠蠕动,防治卧床期间易发生的便秘,如粗纤维蔬菜芹菜、韭菜等。润肠作用明显的还有香蕉、蜂蜜等;6.另外尽量少吃糖和盐,因为会阻碍骨折愈合过程。同时吸烟明显抑制骨折愈合;
关节损伤后,为保证受损组织得以顺利的愈合,同时防止出现二次损伤,通常会针对受损关节或受损部位周围关节进行不同程度的制动。虽然制动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性是不可避免的:制动必然造成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可表现在很多方面(可参照我之前的留帖),此贴特别表述关节活动度(ROM)障碍的相关内容通常,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制动的程度、制动的手段、损伤的程度、受伤个体的差异等诸多因素有关,要想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为患者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之前,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定,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沟通表达能力、职业要求、慢性病史、受伤史、伤后处理方法、手术方案(如果有)、手术水平(实际评估)、现损伤愈合程度、现功能水平、原功能水平、健侧(一侧肢体损伤)功能水平、患者对自身康复治疗的预期等等(甚至患者生活水平都是需了解的,这关系到患者怎样才能获得对其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案)。通过这些信息,我们能够清楚的对我们将要面对的患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掌握我们面对的情况,及应对方法,知道“该怎么做”,并大致预期治疗效果。通过初期的评价——这当然也是康复治疗的正确步骤,我们要开始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在任何方案实施前,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试想面对一个充满疑惑不解和满心狐疑的患者,医患双方良好的配合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以友好的态度、科学的讲解(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印象,在取得患者的初步信任后,治疗可告启动。可以想象,经历长时间的制动后,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关节活动度障碍,在治疗中,为保证治疗效果,不可避免的要对患者适当施以较重的手法,以松解关节粘连、牵拉挛缩组织,故,在施术的同时,必然产生相当程度的疼痛感且无可避免。在开始治疗前,还应该把预防针打好,把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讲清,以免对患者造成过大的刺激。为了保证患者不在第一次治疗后就被击溃信心,治疗的量应循序渐进,由小至大。治疗的开始几次,可以采用相对轻柔的手法,使患者能够比较轻松的适应并有信心继续日后的治疗。待患者已经完全信任自己并确信有此必要时,可逐渐增强训练强度,以加快治疗进程。如上所言,制动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制动后产生的功能障碍,情况可能非常复杂。关节内粘连、周围组织间的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筋膜、皮肤、瘢痕等)挛缩,都可能导致严重的ROM障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针对ROM的手法一般都会对患者产生强烈的刺激,对相应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损伤,在这样的治疗过程中,疼痛,软组织间毛细血管损伤,关节应激反应(炎性反应),都可能随之出现。这时,就要根据患者反应情况,重新调整训练量了。要知道,疼痛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患者制造痛苦绝不是我们的目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可以避免的所有疼痛感。治疗过程中,要随时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仔细询问并用心体会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根据观察,一般情况下,患者主观感觉在关节松动手法过程中,对挛缩组织的牵拉痛感、撕裂关节内外粘连产生的钝痛感、关节大量积液导关节内胀痛感、关节内滑膜嵌顿造成的尖锐痛感等是最常见的几种情况。针对不同的感觉要用不同的方法应对。首先,牵拉痛是我个人比较希望患者出现的感觉,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患肢关节粘连的影响已经小于挛缩,只要采用轻柔、持久的牵拉力,经过一定时间的坚持,就能够重新赋予挛缩的软组织一定的生理长度和逐渐趋向正常的张力。此时,决不能过量以及暴力牵拉,否则将适得其反。由于一些因素,关节及关节周围产生粘连的程度不一,对于初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的细小粘连,可能通过少量次数的大强度手法(即某些教材上所谓4至5级关节松动术),采用快速,小范围(不大幅超越患者极限量)手法,起到撕裂的作用,撕裂时通常会听到细微的“扯断细棉线样声音”,并感觉有一定的“突破感”。对长时间(通常大于三个月)形成的比较顽固的粘连,一般不再使用这种方法,这时的手法仍然要采取较强的手法,以比较长的时间在出现较大阻力处停留,至患者感觉上的极限出现之前再用力推动一个比较小的行程,这样有可能将粘连扯开一部分,如果粘连顽固到相当程度以致无法扯开,那就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了,坚持,需要医患双方。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会经常感到关节间隙出现尖锐的疼痛感,这很可能是关节内滑膜的反应了。由于刺激导致滑膜充血、滑膜皱襞增生、滑膜的粘连等原因会导致滑膜在运动的过程中,在关节间隙中遭受挤压,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反人体正常关节活动方向的前提下,针对受术关节进行一定的轴向牵拉,结合轴向牵伸的关节松动术,可尽量改善滑膜受压的现象。轴向牵伸是一种常用的关节松动技术,属于关节附属运动,以关节面之间的滑动为多,不同关节适用于沿不同方向的轴向牵伸,至于采用多大量的力量进行操作,有赖于术者的个人体会,难以量化。至于单纯关节积液造成的胀痛,那基本就是之前的运动量过大造成的,过量积液造成关节内压力增大,就会很难使关节正常运动起来。试想,吹足气的气球也是很难捏动的。这时,暂停治疗吧,适当的制动,冰敷,理疗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等积液自行吸收到一定程度,关节运动功能自然可以趋向正常。如果没有很好的消毒条件,也不建议关节穿刺抽取积液,这种方法对关节的刺激很可能导致关节更加严重的出现积液,要相信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出现过一种患者,明明功能障碍很严重,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却毫无疼痛感,功能也难以改善,这就说明粘连,挛缩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有时,劝说患者适当的放弃也是相对经济的。当然,不能说放就放,那必须是在努力尝试之后经多方斟酌才能做出的无奈决定。功能练习中绝不会仅仅有这些变化,它们可能集体出现,也可能出现其他新的情况,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体会新情况采取应变方案,增强预知隐患的能力,将隐患扼杀在发生前,以获得最大的效率。训练量应该多少为宜呢?一天多次?每天一次?还是多天一次?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根据患者伤情,在治疗初期先为其安排每周三至五次的会产生较强刺激的大量训练,训练三至五次后,观察其每次训练时及练后的反应和恢复(消痛、消肿、灵活性)能力,以决定适宜训练量。在数年的从业经历中,既出现过一天多练从不间断的案例,也出现过一周一练休息六天的案例,看来,不能机械的执行既定的康复方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随时变化,才能将患者伤情的变化尽在掌握,并作出正确的处理。要敢于、善于随时怀疑和否定既定的康复方案!要知道,真正的康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处于变化中的,只有掌握了患者病情变化的规律,才能在治疗工作中掌握主动。以上是本人在运动损伤后关节活动度治疗方面的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如有高手有其他经验,诚盼指正补充。
膝关节术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股四头肌的萎缩,所以如何锻炼股四头肌是膝关节术后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正确的力量训练方法可以大大缩短康复时间,使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当中。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股四头肌训练方法: 一、屈膝位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此法在训练过程当中在不同角度进行效果最佳。如30°、60°、90°等。 二、直腿抬高 三、静蹲 四、坐位抗阻伸膝。患者取坐位,将阻力施于患者小腿下部。 五、仰卧位抗阻伸膝。患者取仰卧位,将阻力施于患者小腿下部。注意:此方法与坐位抗阻伸膝比较,股直肌被拉长,加大了股直肌的收缩强度。 六、仰卧位抗阻伸髋伸膝。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将阻力作用于足底 七、立位抗阻伸膝。患者站立位,在小腿施以阻力,小腿在90 °~180°范围内做抗阻伸膝运动 八、俯卧位抗阻伸膝。患者取俯卧位,屈膝,在小腿给予阻力,做抗阻伸膝运动 九、单腿下蹲。 十、蹬自行车。注意:此法在术后进行,不但可以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还可以增加关节活动度。 还有很多其他的股四头肌训练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方式大体上分为单关节和多关节两类,细分为开放链式、闭合链式、动态开放链、静态闭合链等多种方式。过去对于股四头肌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争论,争论的关键在于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哪一个可以更有利于股四头肌迅速恢复。比如:坐位抗足伸膝是一种开链运动方式,其针对性较强,但是此法没有使膝关节的屈肌群得到锻炼,不利于伸屈肌群的协调,且在实验中证实阻力在膝关节运动中使胫骨前移,前交叉韧带处于紧张位,不利于膝关节的康复;静蹲是一种静态闭合链训练方式,其针对性相对较差,但在练习中,伸屈肌群同时得到锻炼,有利于关节的稳定性。我们现在可以将开链训练方式加以改良,将阻力加在胫骨粗隆上,这样就减少了对前交叉韧带的影响,同时,经过研究,只有在膝关节屈曲40°~80°时阻力对前交叉韧带才有拉伸的影响,所以在此范围以外的训练也不会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造成损伤。因此,前交叉韧带的张力只取决于膝关节的角度而与负荷的大小无关,只要关节的稳定性好,我们完全可以在训练中使用单关节开放链的力量训练方式。 维持股四头肌的力量对我们膝关节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帮助。股四头肌力量正常时,髌骨沿正常轨迹沿股骨滑车滑行,但在膝关节损伤或手术后,由于股四头肌内侧头的迅速萎缩,使得股外侧肌的拉力相对增大,在膝关节伸屈活动时,髌骨向外滑动,对软骨压力增大,容易加重损伤,故膝关节损伤后应该尽快恢复股四头肌的力量,尤其是股四头肌内侧头的力量。 术后的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一定要询问医生的建议,并不是所有的训练方法对你都适用,有些方法练了之后反而会加剧疼痛,就比如有髌骨劳损的术后患者,如果做抗阻伸膝的锻炼时,角度不加以限制,反而会加剧髌骨的劳损,使得疼痛加剧。所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康复,才能是你更好的恢复健康。
屈曲功能是膝关节基本活动功能之一,虽然较伸直功能相比,些许的屈曲活动障碍影响稍小,但是屈曲功能如有较大不足,对于日常生活及运动仍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屈曲灵活性不少于60°,在平坦道路上正常步行基本无影响;屈曲灵活性不少于90°,穿脱鞋袜及慢跑基本无影响;屈曲灵活性不少于110°,对上下正常高度台阶基本无影响;屈曲灵活性不少于120°,对蹲便基本无影响。可见,屈曲角度的各个水平阶段,仍对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其不利影响,还是要尽量将屈曲功能练习至接近甚至达到正常水平。练习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这是一种我个人常用方法:以患肢为左腿为例,坐在患者身前,左臂置于患者腘窝下方与治疗床之间,起到支点的作用,右臂握住足跟,用力向内侧推动。因股直肌多关节肌被动不足的特性,可根据需要令患者采取平卧或坐位(简单地说:坐位主要牵拉关节周围组织,平卧位主要牵拉股直肌),自己双臂还可以根据需要由左臂沿股骨轴向指向远端进行牵伸、由右臂沿胫骨轴向指向远端进行牵伸,以这种轴向牵伸减少练习时关节内压力,以缓解部分疼痛感。同时左臂的支点作用还可以增加推进的力度。注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3个月内一般不进行这个方向的轴向牵伸。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则必须采用这种方法。 这是另一种我个人常用的手法:以右腿为患肢为例,患者平卧,屈髋,分别以左右双臂置于图示位置,右侧腋窝夹住患肢在自身体重协助下向下施以压力,同时可根据需要左臂以右臂为支点向上提拉,同时右臂向前推,分别实现沿股骨轴向向远端的牵伸及沿胫骨轴向向远端的牵伸。注意事项同上。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屈曲角度超过90°以后,以左侧为患肢为例,立于患者患侧,右臂挽住小腿远端(尽量避免施力于踝关节远端,以免用力的同时形成踝关节过度跖屈造成其损伤),根据需要左手可垫到患者腘窝处,右臂用力下压或右臂将患肢固定于身前,身体左侧倾,以体重向下施压。此时左臂起到以下作用:固定患者体位、作为支点强化下压力、作为“楔子”尽量垫开关节间隙,如患者感觉腘窝受压过大,可入图3b所示用软枕头代替手掌塞在腘窝处,起到相似作用,注意事项同上。 这是一种自行练习屈曲功能的方法,患者仰卧,屈髋,双手握住大腿远端,或用布带像“绶带”一样套在肩上,带子长度调整至可令小腿基本平行于水平面为宜,依需要将沙袋置于足踝处,充分放松,以小腿自重及沙袋悬吊,一般可做10-15分钟每次,练习时当然要充分放松,保证效果。 这也是一种自行练习角度方法,具体姿势及用力方向不必过多介绍,这种方式适用于关节活动阻力较小,灵活性较好的患者(如术后早期患者),此动作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足跟至臀部的距离简单的量化实际角度,较利于根据正常康复计划进行的屈曲练习。 这种方法适用于膝关节屈曲角度至少不少于90°的患者,患者俯卧,用无弹性布带束于足踝处,以双手用力拉动,实现伸髋位屈膝,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在前方置一滑轮,并悬挂重物代替双手,一般10-20分钟每次。 当被动屈膝角度超过100度时,可以尝试通过固定自行车的方法巩固主动角度,骑行时要求身体正直,患肢脚部牢牢固定在踏板上,以非常标准的姿势进行练习,座椅高度应该保证屈膝角度既稍有困难,又能够通过努力以比较标准的姿态通过最高点,通常跟随在被动练习后进行10-15分钟,每天1-2次。随着被动角度增加,可以在保证骑行姿态的前提下降低座椅高度,以实现主动角度的提升。 当被动角度超过130度时,可以在双手保护下尝试下蹲,用体重协助巩固既有角度。要求练习时重心置于脚部,向前不超过脚尖,向后不超过足跟,避免过度后坐,通常在被动练习后跟随进行,2-5分钟每次。因此方法加入了体重的影响,关节压力加大,对于屈膝练习时腘窝疼痛的患者可能会加重不适,所以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过分勉强练习。 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在家中自行设计制造滑轮牵拉,滑轮的机械结构如图,通常此种方法适用于大腿前群肌肉及其他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屈膝障碍,也就是适用于屈膝练习时感觉前方牵拉痛的患者,通常要以适度重量,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牵拉不少于15分钟\次。 以上是我个人常用的一些膝关节屈曲功能训练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有如下共性: 1、需要患者充分配合与理解,克服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紧张及肌肉(拮抗肌)紧张,这是保证一切练习安全的前提。 2、练习时避免暴力,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附加损伤。 3、练习前如果相关拮抗肌不能充分放松或张力较大,可先在一定角度做拮抗肌最大力量等长抗阻2-3次,做至拮抗肌疲劳,可起到抑制拮抗肌紧张及适当的牵拉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涉及伸膝装置损伤早期的患者。 4、其他注意事项及运动量设置方法可见我“关节损伤后活动度(ROM)练习”一文。
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承重关节之一,在生活和运动中多发意外损伤,伤后如不及时进行合理的功能训练,常常为日后的正常生活埋下功能障碍的隐患。以下介绍的就是膝关节损伤后,针对关节活动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这些方法适合患者在家自行练习,简单实用,利用好可以帮助患者重建正常关节活动功能。 膝关节伸直功能:膝关节伸直功能在我个人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其地位甚至在屈曲功能之上,因为屈曲角度只要不少于130°,基本日常生活功能都不受很大影响,而伸直功能存在些许差别即直接关系到双侧肢体是否在功能上等长,因而关系到最终能否完全恢复正常步态及能否正常发力,所以要非常重视膝关节的伸直功能。练习方法如下: 这是自行练习伸直的一种方法,患肢足跟处垫高10-15cm,在大腿远端压重物(既不是髌骨正上方也不是小腿近端),重物的重量以30分钟内达到疼痛忍耐力的极限为宜,整个30分钟要求大腿后群肌肉充分放松,不得用力偷懒。一般每天酌情1-2次。 这也是自行练习伸直的一种方法,趴在床边,用软枕头将膝盖垫起来或空在床外,脚踝处挂重物,其余要求和上面一种方法相同,这种方法小腿自重力臂较长,所以较上一种方法刺激更强,要求尤其放松,不得“较劲”。 这是他人协助练习伸直功能的方法,基本姿势同第一种方法类似,协助者立于患肢一侧,双手按住大腿远端用力下压,强化伸直角度,注意一定采用图示手法,防止伤及自身腕关节。这种方法要避免暴力按压,仍然以柔和持久力量实施。如果牵拉时感觉腘窝紧张,还可以通过下图的方法,一手对大腿施压,另一只手臂同时牵拉小腿后方肌群,以强化牵拉效果。 这是另一种他人协助练习伸直功能的方法,基本姿势同第三种方法类似,协助者立于患肢一侧,一侧手臂按压固定臀部,另一只手握住患肢脚踝,沿大腿轴线方向向远端前下方用力牵拉,这种姿势可以缓解按压伸直时对髌下脂肪组织及滑膜的挤压力,缓解髌腱前方的疼痛感。尤其适用于练习伸直时关节前方有“挤压感”的患者。练习前如果感觉患者不能充分放松或腘绳肌腱张力较大,可先令患者做腘绳肌最大力量等长抗阻2-3次,此法可起到抑制拮抗肌紧张及适当的牵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