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位曲伸膝: 端坐位,将足平放在地面,然后逐渐将膝关节伸直,并保持直腿姿势5秒钟,再慢慢屈膝恢复原来位置。2.踝泵锻炼: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脚尖向膝侧方向翘脚背,在翘到最大幅度时保持10秒;再下压脚背,在压到最大幅度时保持10秒。如此反复。3.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锻炼: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收缩股四头肌(绷紧大腿前侧肌肉),保持5秒再放松。如此反复。4.直腿抬高锻炼: 仰卧位,将膝关节伸直,然后将下肢抬高,约与床面呈45°,维持10秒后慢慢放下。如此反复。以上4种锻炼速度宜慢,每次练习的个数以及每天练习的数次由少至多、循序渐进的增加,以自己能够耐受为度,切忌锻炼过急或过度导致病情加重。每次煅练结束后自我按摩及抖动放松下肢疲劳的部位。
钙化性肌腱炎是指肩袖肌腱中钙质的异常沉积。肩袖是一组环绕肩关节并稳定肩关节的肌腱,当肌腱细胞死亡时,通常会形成疤痕组织,然而,有时候身体会通过产生沉积的钙质来做出反应,钙质的沉积会严重刺激局部肌腱,导致剧烈疼痛。钙质还会在肌腱中形成肿块,限制肩部运动。这些钙质沉积物在X光片上可见,出现时有时候会引起疼痛。钙化性肌腱病通常影响30-50岁年龄段的人。虽然确切病因尚不确定,一般认为其与衰老、磨损、肌腱压力增加以及缺氧有关。症状包括肩部外侧剧烈疼痛,可能会影响睡眠、导致僵硬和难以进行肩部过顶活动。钙化性肌腱病通常经历3个阶段。在初始阶段,钙质沉积物不会明显形成,也不会疼痛。接下来是疼痛的钙化阶段,最后是钙吸收阶段。钙化性肌腱病的诊断需要检查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体格检查。钙沉积物通常可以通过X射线、超声波和核磁共振检查看到。钙化性肌腱病通常会自行消退,但病程可能会延长(长达10年)。治疗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疾病的阶段和沉积物的大小。①、我们医生可能会开止痛药和消炎药来控制疼痛和炎症。②、若口服药物没有作用的话,关节腔注射和针刺沉积物等方式也可以用来减轻肩部的疼痛症状。③、对皮质类固醇和抽吸无反应的病变,可以选择手术作为更明确的解决方案,使用微创关节镜手术从肌腱中去除沉积物。关节镜手术大约需要0.5~1小时。患者通常需住院2-3晚。手术的主要风险是僵硬(肩周炎),一般僵硬最终都会消失。为了避免僵硬,应尽量使用止痛药,并在第二天早晨与理疗康复师一起开始早期活动范围锻炼。不建议使用吊带固定。其他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感染、皮肤神经损伤和疼痛缓解不完全。通常可以在手术后1-2周开始开车等正常活动,但完全恢复可能需要4-6个月。该肩部钙化性肌腱炎复发极为罕见,但可能发生在另一侧的肩关节。
1.骤然提升运动强度:由于日常久坐办公,平时没有运动的习惯,通常腿部肌肉力量是不足的。如果突然开始高强度运动:很容易伤到膝盖。建议循序渐进,不要追求一次到位。2.在水泥地上跳绳水泥地不能对跳跃落地过程产生的冲击力有缓冲作用。建议选择塑胶地面进行,减少跳跃带来的膝盖冲击。3.经常盘腿坐当盘脚坐的时候,膝关节处于屈曲状态,由于重力的作用,膝关节会承受下沉的力量,导致内外侧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久而久之,膝关节也容易出现变形。4.久坐不动长期坐着不动,会阻碍关节滑囊的营养传递。建议每1小时就起来走动下,活动一下关节。5.蹲坑时间过长蹲坑的姿势,其实是进阶版的深蹲。当蹲姿大于90度,膝盖内侧关节的挤压会变大,造成髌骨内侧面的磨损6.下山下楼梯太快很多人缺乏运动,膝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都不够强壮。着地的瞬间,就会因为不稳而左右晃动,容易造成膝关节损伤
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通常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如非活跃的个体、年龄较大的患者、部分撕裂或轻微断裂等。保守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疼痛和肿胀,并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1.休息:减少对膝关节的活动,避免运动和活动,以便给受伤的韧带足够的时间来自我修复。2.冷敷:应用冰袋或冷敷物来减轻肿胀和疼痛。每天进行多次,每次约15-20分钟。3.固定:使用弹性绷带或膝关节支撑物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关节支具可以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和支持,并减轻对韧带的损伤。4.抬高:将受伤的膝关节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5.物理疗法:物理治疗师可以指导你进行一系列的运动和疗法,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和恢复运动范围。这包括有针对性的锻炼、牵引、按摩和其他疗法6.药物治疗:非处方的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ibuprofen)和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最后,保守治疗通常需要结合定期随访和监测韧带的康复进展。对于一些严重的韧带断裂,尤其是对于年轻、运动需求高的患者,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因此,如果你怀疑自己有韧带损伤,请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评估,并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会导致关节疼痛和炎症,主要由尿酸代谢异常导致。以下是痛风患者应该注意的饮食和日常生活建议:1.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高嘌呤食物会促进体内尿酸的合成和代谢,痛风患者应该避免或者减少食用高嘌呤的食物,如内脏、海鲜、肉类、豆类、啤酒等。2.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低嘌呤食物可以帮助痛风患者控制尿酸水平,应该多吃富含维生素C、纤维素、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瘦肉、乳制品等。3.控制饮食热量和体重:痛风患者应该控制饮食热量和体重,避免肥胖和过度饮食,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4.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尿酸,痛风患者应该每天喝足够的水。5.避免酗酒和吸烟:酒精和烟草可以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痛风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酗酒和吸烟。6.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痛风患者控制体重和维持身体健康,但应该避免过度运动和关节受伤。总之,痛风患者应该避免高嘌呤食物,多吃低嘌呤食物,控制饮食热量和体重,多喝水,避免酗酒和吸烟,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骨科 刘静东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方法选择,应根据该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手术和非手术疗法各有指征,约80~90%腰间盘突出症可以经非手术疗法治愈。若能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需手术疗法的腰间盘突出症,术后即时优良率可达90~95%。一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推拿、旋转复位、卧床、腰围固定、理疗、腰背肌锻炼及中草药外敷。汤学伟报告总有效率为98。2%苗馨华等报告治疗有效率为87。17%。陈浴光等测量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牵引下的31例椎间距及47例椎间盘内压的变化。结果突出椎间距平均增加1.34mm,正常椎间距平均增加0.87mm。突出间盘内压为负压的29例,10例为零,8例为正压,总平均值为-3.2kpa,凡是牵引下突出间盘的椎间距可拉宽及间盘内压下降者,则有利于髓核回纳,而达到治疗目的。近年来,牵引方法也有所改进。多方位快速牵引是通过计算机控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调整不同的牵引距离,倾斜角度,旋转角度等进行治疗。改传统的一维直线牵引为三维力牵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牵引疗法,有报道应用多方位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1次牵引成功72%,总有效率92.5%,病程短于半年的,中央型及侧后型突出的效率较高。肖玉臣等比较了30例腰椎持续牵引方法与常规牵引治疗效果,持续牵引者牵引量为体重的50%,1~2h,3—4次/日,常规牵引者牵引量为体重的80%。结果持续牵引总有效率100%,常规牵引93%,认为短时间大重量牵引不易解除肌肉挛缩状态,缓解神经压迫,而减少牵引重量延长牵引时间,可使与牵引对抗的肌组织逐渐变为伸展状态。椎间隙充分拉大,有利间盘还纳。张忠吉对牵引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加重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位置及神经粘连有关,与同时存在腰椎管狭窄和黄韧带肥厚有关等。超短波电疗加干扰电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取得明显疗效。张鹰等应用椎旁封闭抖腰推顶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8例,1次成功率64.29%,复发率4%,较机械牵引手法推拿治疗疗效高,疗程短。二手术治疗手术疗法目前应用最多的仍是经典的后路椎板切除或开窗髓核摘除术。靳安民等对370例椎板间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三术式的远期疗效进行随访比较,结果认为椎板间开窗式疗效最好。并发症最少,而全椎板切除术式疗效最差,并发症高,冉永欣等也对椎板开窗和全椎板切除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0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疗效无明显差异而开窗术却具有损伤小,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孟棋瑛等对96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和54例半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随访3—10年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腰椎动力位片表明,椎板切除范围增大与腰椎临床不稳之间并非成正比关系。腰背肌等外在因素在维持腰椎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积极进行腰背肌锻炼,可以补偿由椎板缺失带来的内在性不稳。贾连顺报告6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摘除突出物,随访8—96个月,优良率86.9%,认为不应像以往那样尽量将髓核做全部切除,而仅变性突出的髓核及碎片组织,这种方法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过多丧失腰椎整体结构的力学功能.刘伟等报告50例腰椎间盘突出骨化的病例,特点多为中年以上,病期长,反复发作,症状体征严重,难于缓解,非手术治疗无效,按摩常使症状加重,CT显示椎间盘突出骨化。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缓慢,病程长,突出症状为间歇性跛行,突出多发,髓核脱出进入椎管的发病率较高为17%,手术相对较为复杂,椎间盘向四周膨出,多需从两侧摘除,同时扩大椎管和神经根管。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症状较轻,体征相对严重,腰部异常僵硬,脊柱异常后凸形成侧弯,直腿抬高试验呈强阳性,易与一般脊柱及腰部软组织损伤混淆,青少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仅在椎间盘存在缺陷或较明显外伤时发病,常常是软骨终板破裂,且与局部纤维环一起突入椎管,一般突出较大,非手术疗法常无效。用椎间盘移植方法来重建脊柱局部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是脊柱外科领域正在探索的方法之一,对移植椎间盘的,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变化的研究显示,移植间盘早期有退变倾向和节段性不稳倾向,刚度下降,中期稳定性恢复,后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刚度恢复,功能上可以满足生理活动需要。胡玉华等应用硅橡胶椎间盘植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疗效较满意,术后可维持椎间盘高度,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预防腰椎应力紊乱造成的继发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限手术系指:非常规手术施行的损伤较小的手术,包括: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髓核化学溶解术等,由于适应症狭窄,设备昂贵等原因,尚未普及。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可经单侧也经双侧,一般认为仅局限于纤维环未完全穿破的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髓核脱出,术后需卧床2周~4周,严禁负重,加强腰背肌锻炼。于秀淳等开展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67例,对其中10例失败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原因有间盘脱出或嵌顿或游离入椎管内,髓核取出后韧带未完全回纳,椎管或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粘连,间盘组织钙化,间隙过于狭窄致使髓核钳无法进入等。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适应症的选择。 胶原酶腰椎间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达90%~93%,较常规手术恢复快,胶原酶能特异性降解髓核和纤维软骨胶原纤维。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脊柱内窥镜成功应用于临床,,邹德威等95年底开展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80例,优良率86%,认为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具有在真视下进行突出间盘切除而不减小中央髓核组织,术后仍保持椎间隙高度等优点。田世杰等应用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8例,随访2.5年,优良率82.2%。经皮激光汽化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离子消融、椎间孔镜等微创治疗手段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也治疗很多,均取得良好效果。随着椎间盘手术的广泛开展,各类并发症如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腰椎不稳、间盘感染等均有报道,并发症发生率一般为0.6%~1.25%,腰椎间盘切除术并发神经损伤,可因术中损伤脊髓马尾神经疝出或吸引器误伤马尾神经。侧隐卧减压操作时器械损伤神经根,神经根牵拉伤,术中止血时误伤神经根等。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感染多在术后6~8天,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基本消失后,出现较术前严重的腰痛,向髋及腹股沟放射,持续性、阵发加重,抽搐、腰肌紧张,局部叩痛等。非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制动、卧床、带腰围、应用抗菌素,但大多效果不佳,应首选手术治疗,越早越好,手术探查感染间隙,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抗菌素溶液冲洗,术后引流。
经皮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 简称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我院骨科成功开展经皮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00余例,年龄均在75岁以上,不能耐受开放手术或不接受开放手术,经过1-5年随访,均取得良好的效果。PLDD术因其穿刺针细小、微创伤、激光能量易控制、操作简便、安全、效果确切、恢复迅速。手术的原理是:利用激光能量使病变的髓核内空洞化,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缓解和消除对坐骨神经或脊神经的压迫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局麻下多个间隙同时进行。结论:该方法具有不开刀、痛苦小、微创伤、不需破坏正常组织结构、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约一周即能恢复日常生活或较轻体力的工作)、远期效果佳、安全、简便的特点,约95%的病人症状得到不同的改善和缓解。
18 什么是骨质疏松的初级预防?骨质疏松的初级预防指尚无骨质疏松但是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该防止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19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的二级预防? 骨质疏松症的二级预防指已有骨质疏松症,T值≤-2.5或已发生脆性骨折,其预防和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完整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20 基础措施的主要内容? “基础措施”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全部”和“唯一”的。内容包括:调节生活方式,应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21 如何调节生活方式? 调节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内容:(1),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建议每天保证一个鸡蛋,一瓶牛奶。通过合理饮食,提高钙的摄入,保持营养均衡。(2),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日照,有助于骨健康的运动和康复治疗。运动和康复治疗要注意因人而宜。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运动方式和康复计划。(3),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抗肿瘤的药物等等都会影响骨代谢。(4),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5)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等。22 什么是骨健康的基本补充剂?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是钙剂和维生素D。 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是获得理想骨峰值。钙摄入可以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选择钙剂时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合理使用钙剂将另文讨论)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对于骨健康,保持肌力,改善身体稳定性,降低骨折风险有益。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单位(5μg)。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800单位(10-20μg)。有条件的医院应该检测患者的血清25OHD浓度。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老年人的血清25OHD水平等于或高于30ng/ml(75nmol/L)以降低跌倒好骨折的风险。23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药物干预? 只要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就应进行药物干预:(1) 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2) 骨量低下患者(骨密度:-2.5>T值≤-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3) 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如果患者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者OSTA指数筛查为“高风险”,或者FRAX@工具算出髋部骨折概率≥3%,以及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24 抗骨质疏松有什么药? 抗骨质疏松的药有多种,主要机制有所不同,有的是抑制骨吸收为主,有的是以促进骨形成为主,有的具有多重机制。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药有双磷酸盐类的药;降钙素类药;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的药。另外还有雌激素类,甲状旁腺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锶盐,维生素K2 ,植物雌激素,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