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能产生两种激素:甲状腺激素与降钙素。甲状腺激素由滤泡细胞产生,降钙素由滤泡旁细胞产生。 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物质代谢、增加耗氧量及产热作用。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骨骼和中枢神经的发育影响最大。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机体各系统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功能状态均有调节作用。 甲状腺激素可以广泛促进机体绝大多数组织的氧化代谢与产热,尤其以心、肝、骨骼肌和肾等组织最为显著。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常有低热、消瘦和基础代谢升高的现象。甲状腺激素几乎刺激所有的代谢途径,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过程。生理状态下,甲状腺激素对蛋白质、糖和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均有促进作用;而甲状腺激素过高时,促进分解代谢的作用更明显。 降钙素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和血磷。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腺垂体,促使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TSH能刺激甲状腺滤泡细胞分泌T4和T3,血液中游离的T4和T3达到一定水平时,又能反馈地抑制TSH的分泌,从而实现外周激素稳态的反馈控制。
甲状腺呈棕红色,富含血管,位于下颈部前方,吞咽时甲状腺随之上下移动。甲状腺重约25g,但女性的稍重,且在月经期和妊娠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甲状腺腺体呈“H”形或“U”形,分为左、右侧叶和连结两侧叶的峡部。峡部的上缘常发出一锥状叶,据国人资料统计,约有70%的人出现锥状叶,且多连于左侧叶。锥状叶长短不一,常从峡部或邻近的左或右侧叶向上延伸达舌骨。甲状腺2个侧叶大致呈锥形,尖部又称上极,向上至甲状软骨板中分;底部又称下极,达第5或第6气管软骨环水平;前缘薄,后缘钝圆。侧叶长约5cm,最大横径约为3cm,最大前后径约为2cm。甲状腺峡部连接两侧叶的下部,其横径和上、下径约为1.25cm,常位于第2~4气管软骨的前方,有时可偏高或偏低,其位置和大小变化较大。有时侧叶的下极可伸至胸骨柄的后方,称为胸骨后甲状腺。 当甲状腺肿大时,可压迫气管、食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若压迫神经,则引起声嘶;甲状腺癌时,如压迫交感干,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症状。
小王单位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非常方,非常方,非常方! 其实,大可不必慌张!!! 第一,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一项研究显示,6.4%的女性和1.5%的男性存在临床上明显的甲状腺结节。用超声调查未经筛选的受试者发现,20%-76%的女性至少存在1个甲状腺结节。 第二,甲状腺癌,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发生率为4%-6.5%,换而言之,绝大多数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可以不用手术。最初每12-24个月监测1次,然后延长时间间隔(例如每2-5年监测1次);结节较大或有不良超声特征时采用较高监测频率;结节较小且有典型良性超声特征时可延长监测时间间隔。 第三,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通常预后良好,较年轻的患者尤其如此。例如在初始手术治疗后,40岁以下乳头状癌患者的远期(25年)死亡率小于2%。 简而言之,甲状腺结节很常见,癌只是少数, 即使是癌也不可怕。
尊敬的女士/先生: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正开展“机器人对比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已获得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一、研究简介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是胰腺切除的常见适应征,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相比传统同时切除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式,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可避免脾脏切除后的诸多近、远期并发症,如感染相关并发症、高凝血状态、血栓风险、免疫功能受损、增加恶性肿瘤罹患风险等。Kimura法因保留了脾脏的天然血供,理论上是最为理想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式。如何提高保脾成功率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临床问题。已有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在因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接受保脾胰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机器人入路相比腹腔镜入路可能带来更高或相似的保脾率。但两种手术入路在保脾手术中的优劣仍存争议。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明确地回答上述临床问题,我们开展了本项研究。我们的研究是将愿意参与本研究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尽力保留脾脏,比较机器人和腹腔镜入路在Kimura法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中保脾率的差别。为临床决策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您的参与将为获得这样的证据做出重要的贡献,也使得您本人在此过程中获益。二、适用人群年龄区间18-80岁(含);性别不限;自愿参加本研究。三、基本入选标准拟诊为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包括:胰腺囊腺瘤(“囊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等。如曾有上腹部手术史,如脾切除、胃切除、肝脏切除、十二指肠或胰腺切除史(不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史)则不适合参加本研究。四、参加研究可能的受益如果您参加该研究,在您的疾病治疗、康复过程中,将获得以下更为完善的诊治、随访及康复的支持。比如:制定完善、规律的诊疗计划;在术后的随访中提供门诊预约、短信提醒等服务;本项目将设立专门的沟通途径,让您得到及时、全面的术后病情咨询与监测。五、研究团队信息本研究由国内知名胰腺外科专家郭俊超教授领衔的手术团队实施,具有丰富的胰腺微创外科手术和围术期管理经验。
由于胰腺癌症状隐匿,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很多表现被误以为是“胃病”,诊断胰腺癌时大多数已是晚期。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胰腺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占总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9位和第6位,美国预计2030年胰腺癌将升至死亡率第2位。如果您出现下列症状,请您高度重视,及时到胰腺外科门诊筛查黄疸——年龄大于四十岁、长期吸烟人群,出现黄疸:皮肤黄、眼睛黄、尿色加深体重减轻——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10%消化不良——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疼痛——不能解释的上腹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典型的腹痛在仰卧位加重、弯腰可减轻,夜间尤为明显,有持续性的,也有间歇性的,主要在上腹部,部分患者可放射到腰背部,甚至后腰背痛比上腹痛更明显,行走、弯腰、侧卧位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新发糖尿病——突然出现的糖尿病,且家族中没有糖尿病病史或肥胖慢性胰腺炎患者脂肪泻——不能解释的脂肪泻:油花样腹泻,油脂状或泡沫状健康所系,胰路同行!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胰路同行,定期推送胰腺科普知识,解胰释惑,每周二晚上20:00-20:30在线免费解答胰腺问题。本文系郭俊超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又是一天密集高通量的门诊,今天一位CA199升高的外地患者让我感触颇深,今晚上赶制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朋友。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产生或诱导机体产生反应肿瘤生长和/或活动的一系列分子,具有广泛的特征,目前广泛地应用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相关抗原(CA125、CA15-3、CA19-9、CA242、CA72-4)、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降钙素(CT)等等。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在妊娠期由胎儿肝脏和卵黄囊产生,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的血清AFP浓度通常升高。血清AFP水平与HCC的其他临床特征(如,大小、分期或预后)并非密切相关。血清AFP升高也出现于性腺来源(包括生殖细胞和非生殖细胞)的肿瘤(如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内胚窦瘤、胚胎细胞癌和多胚瘤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和一些未成熟畸胎瘤)和多种其他恶性肿瘤(其中胃癌最常见)。血清AFP对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分期和预后均有价值。在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中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的发生率随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加,Ⅰ期肿瘤患者的发生率为10%-20%,而播散性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发生率为40%-60%。在胃癌中,AFP升高的患者其肿瘤侵袭性更强。假阳性升高[1]分析:妊娠、婴儿、遗传性酪氨酸增多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增高明显。开始化疗期间发生的肿瘤细胞溶解也可能引起血清甲胎蛋白的一过性升高。对于存在慢性肝病(如,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或酒精滥用的患者,也可能发现血清AFP升高。对于肝硬化或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血清AFP升高时应关注是否已发展为HCC。一般认为,对于这类高危患者人群,血清AFP超过500μg/L(大多数实验室正常值为10-20μg/L)对HCC具有诊断性。然而,对于进行筛查的患者,通常在AFP处于更低水平时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HCC)。假阴性[2]分析:并非所有的肿瘤均分泌甲胎蛋白(AFP),多达40%的小肝癌(HCC)患者,其血清AFP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大多数肝纤维板层癌(HCC的一种变异型)患者的AFP水平正常。总结:甲胎蛋白(AFP)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有助于肝癌/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对生殖细胞肿瘤的分期和预后均有价值,在肝癌/生殖细胞肿瘤的随访和疗效监测中广泛应用。糖类相关抗原CA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是一种唾液酸化的化的I型乳糖系岩藻五糖(Lewis.α血型抗原),为非特异性抗原,属于低聚糖肿瘤相关抗原,通常在胰腺和肝胆系统疾病以及众多恶性肿瘤中表达并脱落,是一种与胰腺癌、胆囊癌、结肠癌、肺癌和胃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患者中,血清CA19-9升高明显,其升高程度与肿瘤大小、长期预后密切相关,连续监测CA 19-9水平(每1-3月检测1次有助于随访根治性手术后的患者和正在接受化疗的晚期患者;复发肿瘤患者的CA 19-9水平升高通常早于放射学表现,肿瘤监测上有一定价值,但要确认疾病进展应依照影像学检查和/或活检结果。胆囊癌、胆管细胞性肝癌中CA199-9显著升高。胃癌患者CA19-9水平可能会升高,但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低,不能作为胃癌的诊断性检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专家组推荐,血清CA19-9水平不应该用作结直肠癌的筛查或诊断性检查。一项研究发现,血清CA19-9水平高于37U/mL是区分良恶性疾病的临界值(在不患有胆管炎和胆汁淤积的患者中恶性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仅有77%和87%)。对于血清CA19-9>1000U/mL高度提示为恶性疾病,往往累及腹膜。CA19-9也用于监测已确诊胃癌、胰腺癌、胆囊癌、胆管细胞癌或Vater壶腹腺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或癌症的复发情况。假阳性升高分析:胰腺炎、胆管炎、胆汁淤积、粘液囊肿、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可以出现CA19-9显著升高。一般胆汁淤积患者血清CA19-9<1000U/mL,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血清CA19-9<500U/mL。在胃肠道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肝脏疾病、肾功能衰竭、间质性肺病、结缔组织疾病及风湿性疾病患者中也会有升高。假阴性分析:Lewis.α血型抗原表达阴性的个体。总结:糖类相关抗原CA19-9用于胰腺癌的诊断,指导胃癌/结直肠癌的预后,在胰腺癌/胆囊癌/胆管细胞癌的随访和疗效监测中广泛应用。[1] 假阳性:是指将阴性结果错误的判读为阳性,即不患有肿瘤的患者出现甲胎蛋白(AFP)升高[2] 假阴性:是指将阳性结果错误的判读为阴性,即患有肿瘤的患者甲胎蛋白(AFP)正常
胰腺癌有几种经典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决定。常用的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还有一些较少使用的术式,包括全胰切除术、次全胰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什么是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又称Whipple,是腹部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也是胰头癌的标准术式。标准的Whipple切除范围包括胆囊、胆总管下端、胰头、胃幽门区、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以及这些脏器附近的淋巴结。 然后行消化道重建,包括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 术后放置引流管,以便对可能发生的胰瘘或胆瘘进行有效地引流,根据情况可能同时行胃造瘘及空肠造瘘,以应对术后可能发生的胃排空障碍及营养支持。 胰体尾切除术胰腺远端切除术适用于胰腺体尾部肿瘤。由于该部位恶性肿瘤在发生时常以侵犯结肠中动静脉或已发生转移,所以胰体尾癌常用此术式的机会不大,胰腺远端切除术常用于该部位良性肿瘤。一般同脾脏一并切除,良性病变可以保脾。胰腺癌手术其他术式除Whipple术及胰体尾切除术、其他手术方式还包括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次全胰切除术等。由于并发症率较高、术后管理困难、临床效果存在争议等种种原因,不作为胰腺癌手术的标准术式,仅在一些经选择的患者中谨慎的使用。
上周我们解读的癌胚抗原(CEA)大家关注度较高,短短数天已经有了800+的阅读量,再接再厉,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朋友们。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检查方便、快捷、相对无创,临床中广泛应用。随着肿瘤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定位相对困难,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肿瘤标志物也被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纳入体检项目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糖类相关抗原(癌抗原、肿瘤抗原)CA125释放了哪些讯息,可不能让您的血液白流!糖类相关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是来源于体腔(心包、胸膜和腹膜)和苗勒管(输卵管、子宫内膜和宫颈内膜)上皮细胞的一种大型跨膜糖蛋白。CA125主要用于卵巢癌的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的阳性率较高。其升高还见于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等。其他非妇科的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胆囊癌、结肠癌、恶性血液病等也可出现血清CA125升高。卵巢癌的筛查与CA125血清CA125浓度测定是研究得最为广泛的筛查卵巢癌的生化方法,大约50%的早期卵巢癌和80%以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125值升高,浓度升高的程度与肿瘤负荷和分期相关。一项无症状绝经后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发现,CA125浓度升高(≥30U/mL)是发生卵巢癌风险的一项强力预测指标,CA125水平的连续性监测是一种更为可靠的筛查方法。但是在绝经前女性中因月经周期波动及良性妇科病变导致假阳性[1]结果可能性较大。因此不推荐CA125单独用于无症状普通妇女的卵巢癌筛查。CA125与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可用于对具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进行卵巢癌的早期筛查。卵巢癌的监测与CA125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随访中,建议连续性监测CA125或其他肿瘤标志物(如,人附睾蛋白4),尤其是初诊就已出现CA125水平升高的患者。连续性监测CA125,对于判断化疗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各指南对于CA125用于化疗疗效监测已有定论,但对于如何定义最佳的化疗有效应答尚未达成共识。推荐首次治疗过程中监测CA125水平,其治疗前后浓度对预后有提示作用。其值的持续升高表明预后不佳。CA125假阳性1分析大约1%的健康女性血清CA125升高,而且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波动。人群平均CA125水平随年龄、种族和吸烟状态而异。在多种良性疾病中,CA 125也会升高,包括:●排卵高峰期、经期、怀孕初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急、慢性胰腺炎、良性胃肠道疾病、肾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伴或不伴腹水、心功能衰竭、慢性活动性肝炎●任何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或腹腔积液总结: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用于卵巢癌(浆液性)的诊断,指导卵巢癌(浆液性)的预后,在卵巢癌(浆液性)/乳腺癌的疗效监测和随访中广泛应用。[1] 假阳性:是指将阴性结果错误的判读为阳性,即不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出现血清CA125水平升高本文系郭俊超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众所周知,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并有着一系列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内分泌功能最主要的就是血糖的调节及上消化道功能和运动调节,外分泌功能主要是一系列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酶,全胰切除术意味着这些功能都将丧失;从解剖上来说,胰腺几乎和上腹部的所有器官都有相互联系,胰管与胆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全胰切除术常常同时需要切除十二指肠,并需要重建胆管/胃远端。由此观之,全胰切除术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全胰切除术目前主要用于慢性胰腺炎/遗传性胰腺炎/创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转移性肾癌。当然术中扩大切除后仍发现切缘阳性[1]、高度怀疑术后胰瘘发生的病例中,也需要行全胰切除术。方法:切除全部胰腺、胃远端、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胆囊、胆总管下段,常常合并脾脏切除,根据情况清扫淋巴结,行胆肠吻合术、胃肠吻合重建消化道。有条件的单位对非糖尿病患者可以同时行自体胰岛移植。术后患者需终生接受胰岛素及胰酶制剂替代治疗。慢性胰腺炎患者全胰切除术指征:适用于全胰炎性改变、胰管扩张不明显或多发分支胰管结石;其他手术切除方式不能缓解症状者;遗传性慢性胰腺炎,因恶变发生率高且常常是全胰发生突变,宜行全胰切除术。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印度南部较常见的热带性胰腺炎也建议行全胰切除术。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全胰切除术指征:适用于主胰管型IPMN和多灶性囊性病变,但目前学界争议较多。胰腺癌全胰切除术指征:胰腺内广泛浸润的肿瘤,胰腺癌术中连续两次切缘冰冻切片均为阳性,残余胰腺极少或者同时合并其他病灶如主胰管型IPMN。转移性肾癌全胰切除术指征:肾癌患者合并广泛的胰腺转移,且无其他器官远处转移。目前也有部分医院开展保留脾脏、保留十二指肠的全胰切除术以及机器人辅助的全胰切除术,期待更多新的技术革命给患者带来福音。[1] 切缘阳性:切除肿瘤后边界送病理检查,发现仍有肿瘤累及。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指出:“今天晚上,我要启动一个新的“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这一计划将使我们向着治愈诸如癌症和糖尿病这些顽症的目标迈进一步,并使我们所有人都获得自己的个体化信息。我们需要这些信息使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更加健康。”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 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胰腺癌临床症状隐匿、发展迅速、预后极差。2014年,美国胰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6%,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居第4位。我国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1年胰腺癌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占第7位。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尤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胰腺癌的发病率也会大幅度增加。过去的20年里,胰腺癌的治疗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在精准医学时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技术、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发展,给胰腺癌的防治带来曙光。< p="">精准医学下的胰腺癌早期诊断蛋白质层次:目前广泛应用的糖类抗原(CA19-9)、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够。Gold等发现1种对胰腺癌产生的黏蛋白-1(MUC-1)具有特异性的抗体PAM4。还有一些比CA19-9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标志物,例如可溶性iC3b、REG4、血浆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增殖配体、DJ-1和层粘连蛋白,都在进行临床大规模的试验。核酸层次:美国科学家最早发现微小RNA(miRNA,miR)可以稳定存在于外周血中并作为候选的肿瘤标志物。基于97例PDAC的研究,人们建立了由7个miRNA(miR-20a、miR-21、miR-24、miR-25、miR09a、miR-185和miR-191)组成的生物标志物模型,用于PDAC的诊断。最新研究结果表明,miR-16、miR-18a,miR-21,miR-155,miR-196a、miR-221、miR-375和miR-1290可单独或联合CA19-9用于PDAC的诊断。Bettegowda等发现,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水平在早期和晚期肿瘤中存在差异,可检测超过75%的恶性肿瘤,包括晚期胰腺癌在内。总之,在精准医学的指导下许多新的基于蛋白质、DNA和RNA的标志物正进行临床试验,希望能够作为早期胰腺癌的标志物,从而更早的干预胰腺癌,提高诊治率。精准医学下的胰腺癌治疗靶点目前为止,胰腺癌尚无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除手术外,化疗、放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免疫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可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过去的10年里,许多靶向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药物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直至今日,埃罗替尼是唯一被批准用于转移性胰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根据文献,可能用于胰腺癌治疗的靶点和药物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通路、丝裂原诱导的蛋白激酶(MEK)通路、磷酸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Janus激酶(JAK)1/2通路、TGF-β通路、癌胚信号通路等等。为了开发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案,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必须集中在药物传递和耐药性上,能对特定药物疗效或耐药性进行预测的分子标记也是迫切需要的,这是实现个体化医疗的步骤之一。精准医学下的胰腺癌诊治展望在胰腺癌基础研究中,要针对胰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细胞起源、发病机制、发生发展过程、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预后评价等问题全面开展以转化为目的的精准医学研究,争取早日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为胰腺癌患者的诊治提供多元化有效手段,延长中位生存时间,改善胰腺癌患者生存质量。肿瘤病死率中居第4位。我国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1年胰腺癌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占第7位。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尤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胰腺癌的发病率也会大幅度增加。过去的20年里,胰腺癌的治疗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在精准医学时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技术、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发展,给胰腺癌的防治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