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预防心血管事件就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阿司匹林曾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但阿司匹林在显著减少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事件的同时;也存在着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等风险。因此,只有在获益明显超过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才有意义。我国专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撰写了《2019 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结合了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及我国国情,提出了阿司匹林用于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今天我们来看看《专家共识》中是如何建议我们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 ●《专家共识》中建议下列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40~70 岁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心血管疾病的 10年预期风险≥ 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 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高血压; (2)糖尿病; (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 6.2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1 mmol/L 或高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
心绞痛急性发作,立刻休息,患者一般在停止活动,可逐渐缓解,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这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的血流,减轻心脏的耗氧,从而缓解疼痛。如果是经以上治疗,疼痛不能缓解,或者疼痛较平时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应该还考虑合并有心肌梗死,这个时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心绞痛平时缓解期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一般不以引起疼痛、胸痛为宜,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不宜进食过饱。缓解期的药物治疗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动脉硬化,适当的扩张冠状动脉,如果有高血压,需要控制血压,有糖尿病,要控制血糖 使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可单独使用,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第一种选择硝酸异山梨酯口服,服用半小时起作用,或者是缓释制剂可维持12小时,每次用20毫克,每日两次,也可以用长效硝酸甘油油膏或橡皮膏贴于胸前,上臂皮肤慢慢吸收,另一种就是贝塔受体阻滞剂,抗心绞痛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常用美托洛尔,或者是阿替洛尔,第三种原则就是钙通道阻滞剂,用维拉帕米或者是硝苯地平,最后一种就是抑制血小板的凝聚药物,常用阿司匹林防治血栓形成。 心绞痛咋办 在心绞痛发作时,需要立即停止所有的体力活动,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者硝酸甘油,症状缓解后,在家人陪伴下,乘车去医院住院,进一步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并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如果冠脉狭窄小于70%,强化药物治疗,即扩冠,调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如果血管狭窄大于70%,需要PCI治疗,如果是多支血管病变,需要冠脉搭桥治疗。 属于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是不可能彻底治愈的只能用药缓解症状,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平时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清淡饮食,还要注意适量运动,不要过度劳累 心绞痛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者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这个症状,首先建议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规律作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避免劳累熬夜,同时建议服用他汀类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代表性药物有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俗称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主要症状。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骨质疏松症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多来自于其他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退行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呈进行性且难以逆转,一旦发生骨质丢失便难以恢复骨的正常结构。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目前危害全球约 1/3的50岁以上女性和1/5的50岁以上男性,其发病率在世界常见慢性病中已跃居第7位,成为中老年妇女骨痛骨折及因骨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有 60岁以上老人 1.78亿,骨质疏松在60~70岁的人发病率超过50%,估计骨质疏松患者超过9000万人。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国内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出现骨折,只有不到 1 /3女性骨折患者能恢复先前的活动能力。骨质疏松性骨折呈逐年递增趋势,回顾性的研究认为我国至少有150 万妇女患脊柱骨折,男女脊柱骨折患者可能有250万。骨质疏松性骨折造成的残疾及合并症所导致的病死率高,住院和医疗保健费用高,生活质量下降,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发病率高、涉及人群广、致病危险因素复杂、后果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一.骨质疏松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是靠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测得的股骨颈骨密度,参照白种人年轻女性峰值骨量减少2.5个标准差(standard deciation,SD)及以上。国内许多学者认为该标准以欧洲白种人的骨密度为基础制定的,未必适合亚洲人。而且亚洲人的骨量峰值明显低于欧洲人,所以国内也推荐使用低于峰值骨量2个标准差(-2.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DXA有一定的局限性。DXA的诊断标准采用T值,T值的结果取决于DXA仪器所设定的正常参考数据库。目前国内使用的DXA以进口产品为主,不同生产厂家所设定的参考数据库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患者在不同机器上监测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另外,DXA是平面投影技术,测量的是面积骨密度,测量结果会受到被测部位骨质增生、骨折、骨外组织钙化和位置旋转等影响,尤其是老年人。因此,除了进行DXA检查之外,还可以进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或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也有专家提出了骨折风险评价(Fracture fisk assessment,FRAX)方法。FRAX方法综合考虑了骨密度、年龄、身高、体重和骨质疏松危险因子等参数。国内外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及分级诊断标准分级WHO标准差诊断法OCCGS标准差诊断法OCCGS百分率诊断法正常≥-1.0SD±1SD±12%之内(含12%)骨量减少-1.0SD~-2.5SD-1SD~-2SD-13%~-24%(含24%)骨质疏松≤-2.5SD≤-2SD骨量丢失≥25%严重骨质疏松≤-2.5SD并发生一处或多处骨折≤-2SD并发生一处或多处骨折骨量丢失≥25%并发生一处或多处骨折或没有骨折但丢失大于37%OCCGS: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要的骨代谢的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吸收标记物、骨形成标记物。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骨密度检查不仅用于骨质疏松诊断,也用于病情随访、疗效评价及体检,一般建议间隔时间为一年,病情发生变化或为调整治疗方案可半年复查一次。骨代谢的各种生化指标变化,可以三个月复查一次。二.骨质疏松的治疗针对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危险因素的基本治疗措施包括: ①调节生活方式( 如进食富含钙、蛋白质的饮食,适当户外运动和日照,戒烟、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加强自身和环境保护,采取各种预防跌倒的措施) ; ②补充骨健康基本需要剂( 适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一旦基本措施不能很好的改善骨质疏松症症状或患者存在高骨折风险,需要考虑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抗骨质疏松临床药物分类1.基本补充剂1.1 钙剂 钙剂是保证骨健康的基本补充剂,适量的钙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钙剂补充治疗已被证明对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益。单独钙剂补充治疗可提高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轻微降低骨折发生风险,与维生素D联合应用效果更明显。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每日钙摄入推荐量成人为800mg(元素钙),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为1000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得的钙约为400mg,故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为500~600mg。钙剂的补充宜少量多次服用,饭后半小时或晚上睡前服用较餐前更好,但应注意食物对钙吸收的影响。钙剂应与维生素D同时补充,以促进肠钙吸收。临床研究表明,每日适量钙剂的摄入是安全的,不增加肾结石的发生。钙剂的其他不良反应为便秘,液体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1.2维生素D 维生素D能否降低骨折发生率取决于体内25-羟维生素D 的水平。根据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011年诊治指南,维生素D推荐补充剂量为: 成年人200U/d,老年人及缺乏日照的人群为400~800U/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可达800~ 1200 U/d。维生素D为脂溶性,需要借助脂肪吸收,因而推荐饭后服用。维生素D的安全性主要与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有关。国际医学学会推荐的安全剂量上限为长时间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0U。活性维生素D及类似物包括骨化三醇和α骨化醇。2.抗骨吸收药物2.1双膦酸盐 双膦酸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一线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口服制剂必须严格按照用药说明服用:空腹服用,服药后需保持直立或坐位至少30min,以免引起食道糜烂、狭窄等不良反应。双膦酸盐药物总体安全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2激素替代治疗及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激素替代治疗主要指雌激素加孕激素治疗。由于存在增加肿瘤的风险,目前已退居二线药物,并且必须根据获益与风险比来衡量是否采用,主要适用于骨折风险高的相对较年轻的绝经后妇女,特别是伴有潮热、盗汗等绝经症状的患者。治疗方案应充分个体化,应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检测。2.3 降钙素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是抑制骨的重吸收。还被用于骨肿瘤的镇痛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人工合成的降钙素类似物有2 种: 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其中尤以鲑鱼降钙素( 密盖息) 最为常用。降钙素作为治疗的二线药物,通常只用于骨痛明显的患者,具体疗程视患者病情及其他条件而定,用于镇痛一般疗程为2周,临床观察短期内甚至数日即可达止痛效果。3. 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一般应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或对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不耐受的患者。价格昂贵。应用期限为2年。4.同时抗吸收、促合成剂人工合成的锶盐是新一代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维生素K2可提高血中骨钙素水平,减缓骨密度下降,对老年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均有效。还有一些新型的针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的单抗或抗代谢药物。对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及序贯应用问题,目前临床上尚无相关指导标准。钙剂和维生素D的联合应用是公认的。在钙剂和维生素D的基础上,可与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合用,加用双膦酸盐的方案较为常见。激素替代可根据获益与风险比权衡选用。有严重骨痛患者可应用降钙素治疗。原则上,不建议同时应用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治疗。如前所述,双膦酸盐应避免与甲状旁腺激素联用。对于序贯联合方案,目前同样无相关用药标准,但亦无明确应用禁忌。目前由于骨质疏松症尚未得到广泛重视,而且存在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依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此外,联合用药方案的具体标准和剂量也尚未达成共识,很多新药的最适治疗方案也尚在临床探讨中。对于临床工作者,重视骨质疏松症的发现与诊断,做好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疾病教育与宣传,提高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以及用药经验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冠脉支架植入术(PCI)是现今冠心病的主要血运重建方式,二者均为冠心病的成熟救治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冠心病人群。一般认为:对于多数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讲,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和支架置入是首选的治疗策略,而对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运重建手段的选择则取决于冠脉病变的复杂程度和患者全身一般情况及重要脏器功能状况。SYNTAX研究发现:对于SYNTAX积分低于22分的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好于冠脉旁路移植术,而对于23-32分的患者,二者效果和风险相当;对于33分以上的患者,指南一般推荐冠脉旁路移植术。而现实生活中,由于人均寿命的普遍延长和冠心病在内的各种老年疾患治疗手段的改进,既造成了复杂冠心病比例越来越高,也造成了高龄和伴发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如慢阻肺、脑血管疾患、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的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一方面既为高危冠心病患者,又属于冠心病血运重建获益最大的人群,另一方面,由于其冠脉病变多较为复杂,多伴有高龄和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以往曾接受过多一次或多次PCI或CABG血运重建治疗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现实生活当中这些患者既不是介入治疗的理想人选,也不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合适人选,尽管目前微创冠脉旁路移植术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线曙光,其中的多数患者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这些患者就成为了无法施行血运重建的患者(NO OPTION)。近年来,国外部分医疗中心零星报道了采用各种经皮心脏辅助装置保驾下为这类患者施行了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何为高危复杂PCI手术?目前对高危复杂PCI尚缺乏统一的定义,一般应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冠脉病变复杂:血管病变多发、走行迂曲、累及分叉、管壁钙化、狭窄严重甚至闭塞、仅存的单支血管病变,或者伴有瘤样扩张、支架内再狭窄、桥血管病变,或/和血栓负荷重等结构特征。2.伴发疾病多:患者除了存在冠心病外,还存在有肺部感染、氧合差,慢阻肺、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患,3.高龄,营养状况差等。4.心功能差。鉴于现有的研究选用标准不一,因此就为临床统一界定哪些患者需要采用循环辅助装置、选用何种辅助装置、以及何时启用这些装置(术前预防性使用、术中选用、术后选用)造成了不便,也可能对照研究中各种辅助装置的效果造成了潜在的不利影响。介入治疗对于患者的影响:介入治疗对患者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介入治疗改善了患者心肌缺血状况,会改善患者预后;然而,介入治疗期间的操作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也可能会对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介入诊疗期间,反复推注对比剂、导引导丝通过病变时、推送预扩张球囊、球囊扩张、选用斑块旋磨技术时、支架推送和扩张期间,以及支架植入后等整个PCI过程中,均可发生斑块破裂、斑块移位、急性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器械推送困难以及发生无血流、慢血流等情形时,一般患者可以短暂耐受,待快速完成PCI手术后,患者情况会迅速改善,但是对于高危复杂冠心病患者来说,即使是短暂的血流阻断所致的心肌缺血或是推注对比剂所增加的心脏负荷,均会引发其循环崩溃,甚至发生严重后果。对于这些患者,预防性地采用循环辅助装置可部分改善其心脏功能、增加心肌供血、提高其对心肌缺血的耐受性,绝大多数的循环辅助装置可以在万一发生循环崩溃的情况下,维持有效循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术后恢复。常用的循环辅助装置及其性能比较:常用的循环辅助装置依照植入方式可分为经皮循环辅助装置和经外科手术植入的循环辅助装置,经皮循环辅助装置是最先考虑的辅助装备,主要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IMPELLA、体外膜肺氧合器(ECMO)以及TandemHeart等。IABP由于其问世时间早,操作简便,价格适中等原因,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功效在于提高舒张压、增加心脏灌注,和减低收缩压、减轻心脏后负荷,总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表现在增加心脏指数和增高舒张早期主动脉压力,一直被当做I类推荐,应用于心源性休克和血流动力学不稳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然而,新近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对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质疑,此外指南也没有明确推荐IABP用于高危复杂冠心病的辅助。在一项比较高危复杂冠心病PCI前预防性植入IABP与常规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中(BCIS-1),术后28天时,尽管包括低血压在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在预防性植入IABP组略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主要心脏和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Impella装置是一种新型的左室辅助装置,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插入到左心室的中空轴流导管将左心室的氧合血液泵入到升主动脉,从而减低左心后负荷,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冠脉灌注,其操作简便易学,可实现2.5-5.0L/min心脏辅助泵血。研究表明:该装置在心源性休克和高危复杂冠心病救治中具有确切的心脏辅助功能。TandemHeart经皮心室辅助装置是一种体外、双腔、低速、离心泵。这是一种左心房-股动脉的旁路绕行系统,为短期的机械心室辅助支持,包括经房间隔穿刺置管、股动脉置管、体外泵和外控制系统。血液从左心房抽出,泵入到体外离心泵将血液转流一侧或双侧的股动脉。其操作较为复杂,有在高危复杂冠心病辅助治疗的散在报道。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另一种心肺辅助装置,多用于为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患者提供循环和呼吸支持. 即使是通过股动静脉途径,这种支持过去也通常需要外科切开。但最新研发的ECMO系统能够通过经皮穿刺建立,例如 Maquet Cardiohelp (NJ, USA) 和 LevitronixCentriMag (MA, USA)。在置管(16-F)以后,血液从患者身上引出,再通过膜氧合装置。这种膜氧合装置从静脉血中去除二氧化碳,并与氧交换;然后血液回流至患者。目前有两种类型的ECMO:静脉-动脉(venoarterial,VA) and静脉-静脉(veno- venous,VV)。但心脏支持只能通过VA类型的ECMO提供。当外科途径的左室辅助装置不能马上植入时,ECMO可为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提供持久的心脏支持;在利用ECMO重建循环支持和氧合后,通常有可能过渡到左室辅助装置。 ECMO需要液体灌注和强化的抗凝以及持续加强的监护。此外,左室并没有直接解除负荷,实际上在ECMO支持下可能存在一定的左室负荷。ECMO通常需要团队的专业训练。尽管缺乏随机临床试验,在高危PCI治疗时,也有利用ECMO的个案报道发表。我院自2012年采用ECMO辅助下为32名高危复杂冠心病患者施行了PCI治疗,年龄72+/-11岁(46-93岁),手术成功率100%,随访1-1095天,术后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6人死亡,取得了较好的近期和中远期效果。 IABP TandemHeart TandemHeart IMPELLA 优点: 普及:多数导管室备有 操作简单:易于植入 规格齐全:7F、7.5F、8F;不同容量的球囊适用于不同个体。 安全:光纤技术的使用消除了液体冲洗管线的风险 方便:在体自动校零 改进:大容量球囊增强了反搏效果 潜在缺点: 效果有限:仅可增高心输出量0.3-0.5L/min 依赖心脏节律:反搏有赖于心脏节律触发 风险:球囊移位、破裂、漏气或嵌顿,管壁形成血栓,动脉栓塞(胆固醇、氦气),卒中,感染,下肢缺血,溶血,穿刺部位出血 优点: 疗效好:可提高心输出量4.5L/min 维持时间长:数周 不依赖心脏节律 潜在缺点: 装备不够普及 非搏动血流 肺部相对缺血 肺部过度通气所致碱中毒 存在冠脉血管和脑血管灌注不足的风险 有时需要同时使用IABP+/-正性肌力药物维持心脏收缩力,以免左室静止或膨胀,肺动脉高压,或心室内血栓形成 存在体循环栓塞、卒中、感染、下肢缺血,溶血,穿刺部位出血风险 优点: 疗效好:可提高心输出量4.0-5.0L/min 维持时间长:14天 不依赖心脏节律 潜在缺点: 装备不够普及 需要穿房间隔,植入21F导管 植入过程耗时较长 心肺复苏时无法进行植入操作 植入后的操作相对较复杂 存在左房插管头端移位至右房,产生严重低氧风险 17F股动脉插管容易造成血管并发症 存在体循环栓塞、卒中、感染、溶血,穿刺部位出血风险 优点: 疗效好:可提高心输出量2.5-4.0L/min 维持时间长:7天 不依赖心脏节律:但是需要左室充盈良好 潜在缺点: 装备不够普及 管径粗:12-14F,增加血管并发症风险 非搏动血流 存在导管进血孔由左室滑脱至主动脉的可能 对于体重过大患者,存在末梢灌注不良的下肢缺血风险,体循环栓塞风险,卒中,感染,,溶血,穿刺部位出血 采用机械辅助循环施行高危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注意事项:1.采用循环辅助装置进行高危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心血管内科医生和心血管外科手术医生共同商定,并协同完成手术操作。2.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认全身其他重要的生命器官不存在永久性不可逆损害,而且心脏血管在完成本次血运重建手术后有较大的希望能够脱离循环辅助支持,否则不要进行手术。3.2015年5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胸外科学会和血运重建治疗学会等专业学术机构联合发布了经皮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共识中对于存在严重左室功能不全(EF不足20-30%)、复杂病变冠脉血管供血范围较大、仅存单支血管发生复杂病变,以及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施行PCI治疗时可考虑选用经皮循环辅助装置保驾。
P { margin-bottom: 0.21cm;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防治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李田昌 何疆春冠心病、脑出血和脑血栓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患所致的死亡占到了人类全因死亡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三个人就会有一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出三大特点:1.发病率逐年增高:以往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国家,新近由于西方国家一系列干预措施的实行,在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出减低趋势的同时,我国心脑血管病则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心血管疾病呈年轻化态势:以往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专利,而如今,30多岁甚至20出头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行列;60-70岁的患者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力军”。3.对于多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心脑血管疾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们还不清楚其具体是由于什么原因、通过怎样的机制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预防心血管疾病或逆转已有的心血管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支架、搭桥)不能根治冠心病,且复发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意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固然可怕,但是在疾病面前,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归纳起来,减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1.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2.预防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3.减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危害。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起病隐匿、发病突然、缺乏先兆等特点,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早期筛查意义重大。大样本的群体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如果我们能够系统而科学地运用现有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手段,便可有效减低或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的发生和发展,减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反,若不能及时消除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病情的进展将难以有效控制,且具备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可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该从预防和控制其危险因素开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领域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术界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分为三个层面:即0级预防、1级预防和2级预防。0级预防是指在健康人群中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让健康人不患高血压、糖尿病,不接触烟草等)着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即指已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预防个体发生首次心血管事件和减少群体发病率;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心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要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的迅速增长,就要从下游的临床救治为主转向疾病的上游预防为主,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战线进一步前移,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前移到心血管疾病的0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对心脑血管疾病易感人群施行早期筛查,有望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已经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和/或临床表现,以便尽早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入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的危险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总胆固醇水平、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吸烟、缺少运动、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心理压力过重等等。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中除了年龄、性别、家族、基因变异等我们无法改变的之外(我们称之为不可纠治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危险因素均可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良和选用正确的医疗干预等手段加以纠治,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我们称之为可纠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少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呼吸睡眠障碍等危险因素,均可通过上述手段得以纠治。控制危险因素可减低发病、改善预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的建议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机构对于无症状成人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提出如下建议:1.针对所有无症状成人建议:20岁时应进行首次心血管危险评估,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每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18岁以上成人至少每2年监测血压1次,35岁以上成人至少每1年监测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调整治疗期间每日监测血压至少2次,血压平稳后每周监测血压2次。鼓励家庭自测血压。 一般人群健康体检应包括血脂检测。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40岁开始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健康人45岁开始或超重者应定期检测血糖,正常时3年检查一次。有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常规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正常时每3年检测一次。 劝告所有吸烟者戒烟。2.针对所有无症状成人及既往未诊断冠心病者:应该根据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血压、超重与肥胖、总胆固醇水平、吸烟和糖尿病等),使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工具”或“中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等风险评估工具可对无症状个体的心血管疾病危险进行定量评估,获得总体危险评估结果。 根据总体危险评估结果,可以将受检者分为:低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10%)、中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10%~20%)和高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20%)。对于低危人群应该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中危人群需要进一步检查来评估风险并决定是否需要干预;对于高风险人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因素干预和药物治疗。 家族史(Family history)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家族史可以帮助个体进行新的危险分层,尤其是具有中等程度心血管疾病风险者。对所有无症状成年人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时,应该详细了解其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特别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并建议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改善生活方式,纠正危险因素。 如有必要,可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满足下列条件的人群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130 mg/dL(3.36mml/L);没有接受降脂、激素替代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没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严重炎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年龄<45岁者,有如下危险因素:肥胖(BMI≥28kg/m2);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有高血压(血压≥140/90mmHg)、HDL—C≤0.91 mmol/L(35 mg/d1)及TG≥2.75 mmol/L(250 mg/dl);有糖调节受损史应进行OGTT筛查;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年龄>45岁者,特别伴超重(BMl≥24 kg/m2)者定期进行OGIT检测。若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3.针对低到中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6%~10%)的无症状成人,如有必要,可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冠状动脉钙化(CAC)测量。4.针对中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10%~20%)的无症状成人,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时:≤50岁男性或≤60岁女性,如有必要,可以进行CRP水平检测。 无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如有必要,可以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 应采用超声技术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应进行踝-臂指数(ABI)检测。 可应用CT技术进行冠状动脉钙化(CAC)测量5.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有冠心病家族史,或之前风险评估曾提示冠心病风险为高度危险(例如CAC积分≥400)的无症状成年人,可采用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作为其高级心血管风险评估的检查方法。6.针对有高血压的无症状成人,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应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 应常规进行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可以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肥厚。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外周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7.针对有糖尿病的无症状成人,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 应常规进行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对于有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的无症状成年人,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如有必要,可以检测血浆HCY水平。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外周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 如有必要,可以检测HbA1C。 对于患有糖尿病≥40岁的无症状成年人,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推荐进行CAC测量。 患有糖尿病的无症状成年人或既往评估为冠心病高危者(如CAC积分≥400),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负荷MPI进行高级心血管危险评估。8.针对有心绞痛症状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或既往诊断过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试验。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 查血红蛋白。了解有无贫血(可能诱发心纹痛)。 必要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行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肝炎相关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查及梅毒血清试验,需在冠状动脉造影前进行。 胸痛较明显患者,需查血心肌肌钙蛋白(cTnT 或cTnl)、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一MB),以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鉴别。 所有胸痛患者均应行静息心电图检查。在胸痛发作时争取心电图检查,缓解后立即复查。 静息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者需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 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肺疾病的情况,如有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等。 对疑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 有以下列情况者可进行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或负荷MPI检查:静息心电图异常、LBBB、ST段下降>1mm、起搏心律、预激综合征等心电图运动试验难以精确评估者。心电图运动试验不能下结论,而冠状动脉疾病可能性较大者。既往血管重建(PCI或CABG)患者,症状复发,需了解缺血部位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替代心电图运动试验。非典型胸痛,而冠心病可能性较低者,如女性,可替代心电图运动试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临界病变的功能严重程度。已行冠状动脉造影、计划行血管重建治疗,需了解心肌缺血部位者。 药物负荷试验:包括双嚓达莫、腺普或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适用于需行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或负荷MPI试验但不能运动的患者。负荷试验阴性者,冠心病可能性较低;已知有冠心病者负荷试验正常则是低危患者,随后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较低。 有以下情况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严重稳定性心绞痛(CCS分级3级或以上者),特别是药物治疗不能很好缓解症状者。无创方法评价为高危的患者.不论心绞痛严重程度如何。心脏停搏存活者。患者有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血管重建(PCI ,CABG)的患者有早期中等或严重的心绞痛复发。伴有慢性心力衰蝎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减低的心绞痛患者。无创评价属中-高危的心绞痛患者需考虑大的非心脏手术时,尤其是血管手术时(如主动脉瘤修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股动脉搭桥等)。无创检查不能下结论:或冠心病中-高危者,但不同的无创检查结论不一致。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的部位PCI后有再狭窄高危的患者。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有效施行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使用干预手段降低总的心血管病风险,让更多的患者意识到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和坚持,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也一定能够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
冠心病与支架治疗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其管腔发生狭窄、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怎么得的?有哪些危险因素?冠心病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国际范围内,冠心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20多岁的年轻人也时有发病。目前,冠心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客观地讲,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或是逆转冠心病,只能是通过对多个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来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疾病症状和改善预后。从的看来,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基因变异、家族遗传史等等,还有一些危险因素目前尚未能被很好地认识,如环境污染、慢性牙周病、呼吸睡眠障碍等也可能会加重或是诱发冠心病,但是具体到某个冠心病患者,常常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往往很难断定就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危险因素造成了某个体的发病。冠心病有哪些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多与病变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病程长短、发病急缓和累及的血管支数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冠心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心绞痛心绞痛的发生有两种主要情形:一是冠脉血管在固定狭窄的基础上,心肌耗氧增加(患者进行体力劳动或/和面临精神紧张或激动等情况下),导致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的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二是在心肌耗氧状态相对稳定的情形下(患者无明显运动负荷或/和精神负荷的变化),冠脉血管发生短暂的痉挛或是血栓形成或是延展,导致病变血管供血区域的心肌绝对供血不足。这两种情形均可导致病变血管供血区域心肌发生一过性短暂的供血不足和缺血,患者表现为一过性的发作性胸部紧缩感、重物压迫感、胸痛、胸闷等缺血症状,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心肌缺血时可以表现不典型,而出现无明显原因的一过性头痛、牙痛、腹痛等疼痛症状,或是出汗、乏力、恶心、呕吐,甚至晕倒等症状,我们称其为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心绞痛症状是否典型,其临床意义是相同的,通常,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往往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容易造成临床的漏诊或误诊。心绞痛的心肌缺血多会在5-10分钟内自行恢复或在药物干预后恢复,因此,其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5~30分钟。心肌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心肌若是连续发生30分钟以上的缺血缺氧,则会发生心肌的坏死,即心肌梗死。由于心绞痛一般不伴有心肌的坏死,因此,除非发作非常频繁,一般也不会影响心脏的功能。但是,两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原有心绞痛症状的频发和加重均预示病情的加重,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疾病恶化风险,应该尽早就诊。急性心肌梗死这是由于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的一支血管(极少数情况为两支或更多血管)或其分支发生了严重狭窄或是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域心肌持续性缺血,当心肌缺血状况持续超过15~30分钟时,心肌便会逐渐发生坏死性改变,即心肌梗死,一般心脏血管连续闭塞12-24小时后,该血管供血区域的心肌便会发生完全的坏死,坏死的心肌如同旱死的庄稼,是不可逆的,大面积的心肌坏死或者是关键部位的心肌发生了坏死性改变,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有20%死于到达医院之前,若是到达医院后仍然没有接受恰当的治疗,住院死亡率仍高达30%!争分夺秒地尽早开通闭塞的病变血管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手段,在6-12小时内,闭塞血管开通越早,患者预后也就越好。切记,心肌梗死发病12-24小时以内这段时间,是医务人员最有作为的时间!猝死这是由于突发的严重心肌缺血(心脏冠状动脉中某支重要血管突然发生的严重狭窄或是闭塞)导致的大面积或者是关键部位心肌缺血、坏死,造成了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在患者没有来得及得到医疗救助,甚至没有来得及确诊时便发生了心脏停搏甚至死亡。心力衰竭这是由于患者发生了大面积广泛心肌梗死(一次或者是多次)或者长时间严重心肌缺血导致的有效的工作心肌数目减少或/和状态不佳,引发了心功能不全。这些患者往往以心力衰竭为求医的首发症状。心律失常这多是由于心肌缺血或者是坏死影响了心脏产生自主节律的组织或/和激动传导组织,造成心脏节律不正常和/或传导不正常,对预后的影响大小不一,可终生不处理,也可以瞬间致命。得了冠心病怎么治疗?如前所述,目前医学界尚没有冠心病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所有治疗手段都只能是减轻症状、改善预后。除了药物治疗手段之外,适时采用介入治疗(应用机械方法开通狭窄或是闭塞的冠脉血管)或是外科搭桥治疗(应用自身血管绕过病变血管节段,实现缺血区域心肌血供)是两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医学上称之为再血管化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及时纠治不良生活方式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上述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是健康教育纠治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控制,而减肥、戒烟、限酒、运动等可以通过健康教育等活动而得以实现,当然,如家族史、基因变异、高龄等因素目前尚没有办法改变,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个体只有通过更为严谨的生活方式、及时纠治并存的危险因素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和筛查来预防和早期识别冠心病。冠心病都需要做支架治疗吗?以上5种冠心病表现类型中,风险不等,各种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和演变过渡。因此,临床上应该对它们区别对待。研究表明:稳定型心绞痛和表现相对良性的心律失常等类型的冠心病,病情多相对缓和,短时间内多会相对平稳,因此多不需要急着行支架或者是搭桥等处理,仅对于部分为大面积心肌提供血液供应的血管狭窄患者,医生有可能会推荐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进一步的支架治疗或者是搭桥治疗,而其他患者一般只需要进行改良生活方式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即可。而以猝死为表现的冠心病对救治时间的要求最为急迫,要求现场即刻进行复苏救治,如果可能并尽快启动急诊冠脉造影,对适合病例进行血管再通治疗(支架治疗为主);以急性心肌梗死为表现的冠心病则需要要争分夺秒,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到达医院后的60~90分钟内,越早越好)内进行血管再通治疗(主要是支架置入);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表现的冠心病患者中,大概有1/3的人会在短时间内(数分钟到数天内)出现病情恶化,应该慎重对待,并住院接受认真治疗和观察,同时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危险分层,帮助判定短期预后,对短期内有明显恶化趋势的高危患者,要尽早(2~3天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需要接受支架治疗。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往有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和以往曾经接受过重要血管支架治疗或者是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若是又发生了心肌缺血相关的心绞痛等症状,其面临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应该格外重视这类人群,需要尽早进行血管造影,评价血管病变情况,也很可能需要再次血管开通治疗(支架或者是搭桥治疗)。总之,对于部分重要血管病变所致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支架和搭桥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症状,减低风险。对于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患者应高尽早开通闭塞血管,尽早选用支架治疗可明显减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要注意哪些事情?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介入治疗之后用药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长期预后,那么支架术后患者该注意那些事项,如何用药呢?要对冠心病和介入治疗有正确认识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迄今,病因不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虽然置放了支架,也只是机械性地开通了病变血管,恢复了冠脉血流,并没有从病因上消除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土壤,此外,对于机体而言,合金做成的支架本身属于异物,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天然地形成了对异物的排斥能力,最快和最为有效的排斥反应当属血小板将支架包绕以防止它与血液相接触,我们可以想象,若是支架表面被血小板形成的血栓所包绕的话,支架部分的管腔将被血栓所堵塞,因此,我们要在支架术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保证支架表面不被血栓所包绕,保持血管开通状态;大概需要1年的时间,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才会逐渐长到支架表面,并将支架包绕。这层血管内皮细胞呈单层排列,属血管内膜的正常细胞结构,具有较好的润滑作用和抗血栓等功效,内皮细胞将支架完好地包绕以后,则预示着支架结构被人体组织所包埋,成为血管结构的一部分,支架内形成血栓的可能性明显减低,临床上医生便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见,支架并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技术,支架术后还需要在全面改良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全面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才能改善预后。冠心病患者能运动吗?缺乏体力活动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是冠心病治疗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适度运动,有助于消耗过多热卡,帮助控制体重、血脂、血糖和血压,维持较好躯体协调、平衡能力,增进心肺功能和骨骼肌功能,增强自信心,还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的进展和变化。冠心病患者应该怎样掌握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呢?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对于未经再血管化治疗的慢性冠心病患者,保持适度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控制在以不发生心绞痛为佳,也可以在预计会发生心绞痛的运动之前3-5分钟含服一片硝酸甘油,以预防其发作。若是一段时间内,运动耐力明显减低,或是心绞痛发作变频或持续时间变长,则预示其病情发生了改变,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第二,对于接受过支架治疗的患者,如果以往没有心肌梗死等病史,心功能良好的话,一个月内尽量不要有较大强度的运动或锻炼,一个月以后可以恢复到病前的运动量甚至逐渐增加到更大的活动强度并坚持;第三,对于外科搭桥以后的患者,如果以往没有心肌梗死等病史,心功能良好的话,一般7-10天即可恢复到生活基本自理。15-30天则可生活完全自理,并进行适当肢体锻炼。待2-3个月胸骨切口愈合后,则可恢复到病前的运动量甚至逐渐增加到更大的活动强度并坚持;第四,对于新近1-2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则要卧床休息,或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进行运动和锻炼;第五,对于有心功能不全、频繁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应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和锻炼。支架术后要长期使用的药物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或是伴发疾病的药物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抑制血小板的药物 主张选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一是阿司匹林,每天100mg,长期服用;二是氯吡格雷,每天75mg,至少坚持用1年,1年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降血脂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选用制剂和剂量。需要指出的是,冠心病患者需要将血脂控制到比常人更低的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因此,不可将化验单后面附的参考值用于判定是否服用降脂药物,也不可用它来衡量是否达标或停药。稳定心电活动,改善原期预后的药物 如研究发现:以美多心安或是比索洛尔等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可减低冠心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低血压,并可能改善心脏功能,但是,该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服用这类药物期间,不主张突然停药或者是吃吃停停。其它 有时医生还会根据需要对患者开具一些保护胃肠道的药物,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尼替丁等;扩血管的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等;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如曲美他嗪等;抗血管痉挛的药物,如合贝爽等;以及改善心力衰竭的强心利尿药物等等。这些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添加和删减。冠心病患者要定期随访一般术后随访时间界定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后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每半年到一年随访一次,有症状及时就诊。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房性、室性和结性。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结性较少见。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还可见于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洋地黄或锑剂中毒;血钾过低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等也可诱发早搏。若早搏发生在无器质性病变的心脏的个体,一般并不增加其死亡率,多无临床意义,无论其形态和频率如何,也就无需进一步治疗。在下列情形下,要对早搏予以关注:1.心肌缺血或心肌炎状态下;2.低血钾的情况下;3.心脏毒性药物中毒情形下;4.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形下。对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应对其原发病进行治疗对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除停药外,静脉注射苯妥因钠或静脉滴注氯化钾常有效低钾引起的早搏,应积极去除原因,纠正低血钾早搏的出现有很多种原因,那么因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刺激等因素均可引起,所以要重视,调整自己的饮食与生活,积极的治疗,避免给身体造成危害,那么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早搏的预防一、心态上不要紧张当发现这种情况时,不要过于紧张,要进一步查明原因,清楚严重程度,绝大部分早搏的病人预后都是良好的。二、频发性早搏对于有心脏病的基础上可能并发心律紊乱,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要及时的治疗。三、偶发性早搏对于偶尔出现的情况,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不大,不会引起其它疾病时,一般不必治疗,所以病员应消除思想顾虑,保持乐观情绪。四、生活习惯要改正不良的生活陋习,如吸烟、饮酒、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不吃刺激性的食物,注意多休息,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关于早搏的预防方法的介绍就是这些,希望上述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度的劳累、适量的锻炼身体。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心绞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冠心病,它是由于心脏供血与氧耗之间不匹配所导致的一过性心肌缺血,常见的发作诱因包括劳累、激动、吸入冷空气、失血、贫血、甲亢、发热、服用某些药物等等。常见的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瓣疾患和心肌肥厚等。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最为常见,一般医学界将冠心病心绞痛简单称为心绞痛。它是由于心脏血管发生了明显的狭窄或是在狭窄的基础上一过性发生了冠状动脉血管的痉挛,导致患者在休息或者是运动时出现狭窄血管供血区域心肌供血不足和缺血,患者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等症状(疼痛、胸闷、憋气、胸部紧缩感、重物压迫感、出汗、乏力、恶心、呕吐,甚至晕倒等)。一般发作时间不超过 15-30分钟,多可自行缓解。依据心绞痛病理改变和临床情况,可以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指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在过去的2-3个月内较为恒定,发作多有诱因,也就是说心绞痛在静息时不发作,是在劳累或者是情绪激动时发作,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活动强度、发作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较为恒定,这些患者病情多相对稳定,一般短时间内不至于发生不良后果;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是指心绞痛发作没有明显诱因,或者是在最近1-2 个月内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活动强度明显减低、发作症状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变得更为频繁、伴随症状增多(如出汗、恶心、呕吐、晕倒等),这类患者病情不稳定,其中多数患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意外(死亡、心肌梗死等)。因此,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一般认为绝大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少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要接受冠脉造影和支架治疗,那些需要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心绞痛发作频繁或/和发作时临床症状较重,正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以及那些有证据表明病变血管供血范围较大(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核素、冠脉CT、冠脉造影等)的患者。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介入治疗之后用药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长期预后,那么支架术后患者该注意那些事项,如何用药呢?首先:患者要对冠心病和介入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迄今,病因不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虽然植放了支架,也只是机械性地开通了病变血管,恢复了冠脉血流。因此,支架并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技术,支架术后还需要在全面改良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全面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改善预后。其次:支架术后要长期使用如下药物:1.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或是伴发疾病的药物: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2.抑制血小板的药物:主张选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一是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早晚服用均可;二是氯吡格雷,每天75毫克,每晨一次。建议阿司匹林终生服用,氯吡格雷至少用一年到一年半,对于高危患者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高的人群可以服用氯吡格雷更长时间。3.降血脂的药物:常用药物有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选用制剂和剂量。需要指出的是,冠心病患者需要将血脂控制到比常人更低的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因此,不可将化验单后面附的参考值用于判定是否服用降脂药物,也不可用它来衡量是否达标或停药。4.稳定心电活动,改善原期预后的药物。如研究发现:美多心安或是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减低冠心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可能改善心脏功能,但是,该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5.其它一些药物:有时医生还会根据需要对患者开具一些保护胃肠道的药物,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尼替丁等;扩血管的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等;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如曲美他嗪等;抗血管痉挛的药物,如合贝爽等;以及改善心力衰竭的强心利尿药物等等。这些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添加和删减。最后:冠心病患者要定期随访,一般术后随访时间界定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后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每半年到一年随访一次,有症状即使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