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刘大爷,在两年前做了左眼白内障手术,视力恢复得又快又好,前不久又做了右眼的白内障手术。在有了两年前第一次手术的经历后,刘大爷认为白内障摘除是小手术,这次术后第三天就上街买菜了。在菜市场,一位小贩不小心碰撞了刘大爷刚刚做过白内障手术的眼,竟然导致其人工晶体移位。现如今,白内障摘除手术越来越普及,但不少人和刘大爷一样认为白内障手术是眼科简单手术,手术完就没事了。这使不少患者因为手术后没有很好地自我保护和家属护理不当而出现切口裂开、人工晶体移位等并发症。白内障手术后的护理可以从下面6个方面去做。1.白内障术后当天,尽量闭眼休息,减少眼球转动,除吃饭、上厕所外,一般都要卧床静养。特别要注意别碰撞手术眼,以免造成切口裂开、前房出血、眼压升高和人工晶体移位等并发症。2.白内障术后第2天,可以生活自理,但仍应以卧床休息为主。有的患者感到术眼轻微疼痛、流泪等,属正常现象。要避免揉眼和过度用眼。3.白内障术后应点抗生素眼药水,一日3~4次。若术中用缝线缝合切口,一般术后5天拆线,拆线后局部于睡前可涂红霉素或金霉素眼膏等,以预防感染。一周内术眼避免进水,以免造成感染。4.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容易便秘,因此白内障术后需要注意吃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便秘者术前、术后可用缓泻药或开塞露等,以防排便时用力过猛,使眼睛局部伤口出血和伤口开裂。5.心情开朗,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保证睡眠,预防感冒、咳嗽;咳嗽厉害时,要服镇咳药,以免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6.术后定期复查很重要。若出现眼睛疼痛明显、发红、看灯光有彩色光环,合并头痛、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如果无特殊不适,也应在术后1~3天、1周、2周、4周、3个月各复查一次;有屈光改变者,应配戴合适的眼镜。
青光眼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先天性。目前没有找到明确病因的就属于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的青光眼往往由于其它眼病导致的,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干扰了正常的房水循环而引起的,如眼外伤所致的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等,其致病原因均较为明确。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房角结构先天变异所致。这里主要讲下原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分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什么叫开角型什么叫闭角型呢?在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简单的了解下眼内房水产生和排出的原理。眼睛里面是有水的,称为房水,起到支撑眼球结构、维持眼压的作用,同时还营养眼内的组织结构。房水有产生的途径自然也有流出的通道,如果产生和流出是动态平衡的,眼压就会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如果产生是正常的,流出的通道堵了,房水流不出去眼压就会升高。房水流出的通道堵了有两种原因,我们可以形象的打个比方,就像厨房下水道堵了一样。可能是水管上面飘了很多菜叶子,水流不下去了,房水也是如此,如果房角(水管口)变窄甚至关闭了,那水就流不出去了就属于闭角型青光眼。而开角型青光眼就像下水道堵了,但是上面没有东西堵着,水就是下不去,阻力来自于下水道里面,眼睛的下水道就是小梁网,小梁网表面没有东西挡着房水仍流不出去,房角是开放的,病变部位在小梁网上,就叫开角型青光眼。需要提醒大家,原发性青光眼无论开角型还是闭角型,都是双眼发病。有时候患者会说,为什么一只眼有病给却要治两只眼?其实两只眼都发病了,只不过发病有先后,医生先治了比较重的那只眼,但是另外一只眼医生也会建议进行早期治疗。
什么是弱视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且远矫正视力低于0.8或达不到该年龄段要求视力者称为弱视。通俗地讲,就是眼外观正常,但孩子通过精确的验光,戴上合适的眼镜后仍不能看到视力表0.8行,或达不到该年龄段正常视力者,称为弱视。弱视有什么危害?弱视的儿童如不及早地发现和治疗,对患儿最大的危害是:患儿不仅双眼或单眼视力低下,而且没有完善的双眼视觉功能。弱视的危害大于近视,因为单纯的近视,戴镜后视力恢复正常。 而弱视则不同,由于患者的视觉细胞和神经长期受不到外界物像的准确刺激而不能发育正常。戴镜矫正后视力仍然低于正常(0.8以下),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的视力便会永久低下,成为单眼视觉。弱视患儿不仅视力低下,同时缺乏立体视,因此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方位、位置和远视。 弱视的儿童长大后必然学习不好立体几何,也不能选择如:建筑、工程设计、医学、机械、美工等专业。此外,弱视合并斜视,将会影响美观和身心健康。弱视儿童常有自卑和自闭心。早发现早治疗对弱视至关重要弱视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治疗时机。在患儿9岁以前,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都会取得满意的疗效。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弱视至关重要。如发现儿童视物姿势、头位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切勿误以为是“近视眼”又忌讳早戴眼镜,迟迟不去就诊,结果会错过弱视治疗的良机。视觉发育存在关键期(出生至5岁)和敏感期(9岁以前),在这个阶段,视功能最容易受到单眼斜视、单眼形觉剥夺、屈光参差、屈光不正等因素影响,形成弱视。而发生在这阶段的视功能损害,若能及时发现和适当处理,也容易治愈。小儿到13岁以后,眼大脑皮层神经通路基本发育完善,通过治疗,视力可能提高,但不能建立完善的立体视觉。弱视治疗,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治愈率越高,成年后则治愈基本无望。
陈老板,今年50出头,近半年多来大便越来越不正常,一天要去几次厕所,偶有发现便中带血,以为是痔疮,并没有在意,但腹泻和便血症状不断加重,一直未见好转,人也开始消瘦。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决定去看看医生,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不起眼的大便异常竟是大肠癌导致的。 大便异常的症状易被忽视 大便,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生活问题,但不知是受什么影响,很多人对其厌恶至极,避而不谈,从来不想多看一眼,陈老板的案例告诉我们,冲厕所前瞧一眼就是体检,出现异常应该重视。 消化道肿瘤长在肚子里,早期较少有不适症状(所以肿瘤早期难以自我发现),但结直肠癌是长在结直肠粘膜上的,在相对较早期就可能通过粪便发现一些问题。 大肠癌可以导致大便异常,例如: 大便次数改变,原来一天一次变成现在一天几次或出现便秘、腹泻交替; 大便习惯改变,比如原理每天早上准时大便,现在变得没有规律,或是便秘或是便意增多; 大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是成形的,现在出现了出现粘液便、暗红色血便或变得细条了,有固定的压痕等。 如果大便出现上述改变,或是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或摸到腹部有肿块,应前往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就诊,筛查是否存在肿瘤。 反过来,大便有异常,是不是大肠癌的表现? 绝大多数情况不是。引起大便异常的原因很多,可轻可重,可能只是“吃坏肚子”或是肠易激综合征,可能只是正在癌变的大肠息肉引起的,也还可能是大肠癌引起的。 虽然按统计来说,大便异常是大肠癌引起的比例并不高,但其危害最大,不去检查,自己是比较难以判断的。 不少中老年人把大便异常当成“食滞”或湿气重的表现,宁愿去中医调理,也不愿去做一次肠镜,在中国大肠癌日益高发的背景下这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大便异常合并暗红色血便,别再简单的以为只是湿气重了,应引起重视进行相关检查。 便血必须引起重视 便血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关键是找出原因,由于便血是痔疮最多见的症状,会导致一些朋友“见多不怪”,忽视了结直肠癌也可以引起便血,许多肠癌患者都有误把便血认为是痔疮而延误诊治的经历。 便血是痔?还是癌?上医院,肛诊或者肠镜就可以分辨。但首先便血是自己在家发现的,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该不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的便血多数为暗红色,一般与大便混杂在一起,表现为持续、不等量的出血,到了中晚期,可出现脓血便。肠癌除了便血的症状外,大便习惯发生改变也是典型的症状,如大便变细,次数增多等应提高警惕去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应检查。 痔疮:引起便血一般发生在排便后,呈滴血或喷射状,血色鲜红,在粪便表面,不与粪便混合。 如果无法分辨,还是应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毕竟健康是自己的,自己首先应该负责。一方面无论是痔疮,是“肠炎”,还是其他什么疾病可以得到相应的治疗,一方面也明确有无恶性肿瘤或息肉。 大便异常,是个自己每天都可以发现的症状,如果无视这些症状而导致疾病诊治被延误真是太可惜了,因此我们在不断地告诉大家一些健康知识,建立一些简单的健康常识。 转载消化病科普
肾上腺髓质疾病即为肾上腺嗜咯细胞瘤或增生,分泌儿茶酚胺。病理生理:主要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主要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以及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症状。此病除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外,还可能在肝、胆囊、肠系膜、膀胱等处出现。 1 临床症状 ⑴ 高血压 主要是大量儿茶酚胺导致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出现发作性或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⑵ 典型的病人可同时出现心季、头痛和出汗三联征,还可有头晕、紧张、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症状。 ⑶ 长期高儿茶酚胺血症可导致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主要是冠状动脉收缩,心肌氧耗增高等引起〕,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劳损,心电图显示为左室肥厚伴劳损为主。严重者可导致心衰以及心肌梗塞。 ⑷ 某些患者还可有明显的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和视力障碍,以及电解质紊乱。 ⑸ 临床上结合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含量可明确诊断。血去甲肾上腺素<3.0~3.5mol/L,肾上腺素<1.8mol/L,VMA(3甲氧基-4羟基扁桃体酸)<35.4mol/L﹙7㎎/24小时) 2 术前准备 目的:控制症状,使术中、术后循环稳定,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⑴术前治疗控制高血压 ① α受体阻滞剂 控制高血压,减轻心脏负荷。酚苄胺一般在术前2~3周开始口服,80~200㎎/每天,酚苄胺一次口服可维持3-4天,逐渐加量,至血压接近正常。此药的副作用主要有底血压、心动过速等。此时可配合短效的哌唑嗪。 ② β受体阻滞剂 多数病人不需用。其主要用在用了α受体阻滞剂出现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的情况下。常用心得安,10㎎,tid。术前不必过早停药。心功能不全者慎用。鈣通道阻滞剂及压宁定等药物可配合应用。 ⑵纠正血容量 由于嗜咯细胞瘤病人大量儿茶酚胺引起外周血管强烈收缩,水分从毛细血管中渗出,导致血管内压力上升,出现循环血容量下降。那麽,整体上病人处于血容量不足状态。术前应该在应用α受体阻滞剂同时适当扩容,一般在麻醉后即开始,至术中切除肿瘤前补充1500 ml左右平衡液或(和)胶体,但应注意避免心脏负荷过重。如果不进行扩血管及扩容,在肿瘤切除后,由于支撑血管的儿茶酚胺的急剧减少,导致血管扩张,再加上病人本身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此时既使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血压也难以维持。总之,嗜咯细胞瘤病人,看似血压高,其实病人全身小血管出于一种高张状态,病人血容量其实是不足的。一旦支撑血管收缩的物质去除或减少(如肿瘤切除后),那么病人的血压就会急剧下降,此时用多巴胺及麻黄碱通常无效,即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也不堪理想。 ⑶麻醉前用药 镇静药必需足量镇静,抗胆碱药物一般用东莨宕碱。现在的新型药物长托宁也可。 3 麻醉方法 ⑴硬膜外麻醉 此麻醉由于阻滞了区域的交感神经活性,对高血压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在肿瘤切除后血压下降较快。此麻醉的呼吸管理不如全麻,故不用或少用。 ⑵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目前基本采用此种麻醉。麻醉诱导时应力求平稳,需较深的麻醉以免出现气管插管强反应而诱发严重高血压。硫喷妥钠、依托咪脂、丙泊酚、力月西、芬太尼、非去极化的肌松剂维库溴铵等,卡肌宁均可应用于诱导。本可松由于会增快心率,于本病不适合。琥珀胆碱由于刺激节后交感神经元及引起肌颤,增加腹压,机械性挤压肿瘤,诱发儿茶酚胺释放,故最好不用。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由于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均可应用。地氟醚因刺激交感神经,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导至心血管系统不稳定,故不用。 4 麻醉管理 ⑴术中监测除常规的血压、心率、SPO2、呼末CO2浓度外,还应行动脉直接测压及CVP监测。动脉穿刺测压最好在麻醉诱导前进行,这样可以在诱导时直视血压的动态波动而指导用药。 ⑵循环的维持 ① 在肿瘤切除前,一般需降压。应配备α受体阻滞剂苄胺唑啉及硝普钠,对于心脏有疾患的,可用硝酸甘油代替硝普钠。应用药物的同时应补充血容量。停药时机在肿瘤血管阻断时。因为肿瘤血管阻断后其分泌的大量儿茶酚胺就不能入血引起症状,即使手术者挤压肿瘤也不必担心。如果在肿瘤切除后停药,那么在阻断血管至切除肿瘤这一段时间,儿茶酚胺已较少入血。此时血压已下降,加上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作用,血压可能进一步降低,如果之前血容量补充不足的话,血压可能直线下降,导致循环剧烈波动,给病人生命带来威胁。α受体阻滞剂及硝普钠等药物一般在麻醉诱导后,在直接动脉压及CVP的监测下即可用微量泵泵入,同时加快输液,补充血容量。 ② 肿瘤血管阻断后,由于入血的儿茶酚胺减少→血管扩张,血管系容量迅速增加→血容量╱血管系容量比值骤减→血压骤降。因此,除继续补血容量外,可用α受体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近年来还可据CVP采用逾量补液,这样,在阻断肿瘤血管循环后,可较少用α受体激动剂也可维持血压的平稳。此外,如术中心率较高,可配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前提是在血容量补足的条件下。 ⑶心律失常 由于儿茶酚胺的增加,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及室早。处理此现象时首先去除病因。用超短效的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控制心率较方便和灵活。一般0.25㎎/㎏心率可下降,0.5㎎/㎏心率下降明显,达1㎎/㎏时伴有血压的下降。室早可用利多卡因0.5-1㎎/㎏稀释为20ml行缓慢注射进行控制,必要时再用100㎎静滴。 ⑷皮质激素的应用 当逾量补液和配合升压药均不能维持血压时,应考虑肿瘤切除后,可能有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可能,此时应补充皮质激素。一般用氢化可的松200㎎静滴。 ⑸ 高代谢,高血糖 由于儿茶酚胺大量入血,引起高代谢,出现高血糖。但当肿瘤切除后,由于激素作用骤然下降,可发生低血糖。病人可有多汗、外周循环於滞、血压下降等。如果常规处理不佳时,静注葡萄糖可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