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郭扬波 作为心理科医生,我常被儿童青少年家长询问:小孩要求养狗养猫,是否应该同意?父母因为工作太忙或认为养宠物太脏通常反对养,为此导致亲子冲突。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饲养宠物? 饲养宠物有什么用,或按心理学的说法就是有什么功能?传统的功能是猫捕鼠、犬守门。现在人们的居住环境已经基本不需要这些功能了,但养宠物的家庭却更多了。显然是有其他功能,比如孤独的人需要陪伴,养一只漂亮的宠物可以发朋友圈,交更多的朋友等。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人有爱和被爱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必须通过一个对象来实现(心理学术语叫客体),而宠物就是一个满足这种需要的很好的客体。那么问题来了,宠物可以成为爱的客体,难道其他人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家庭成员彼此成为对方爱的客体,大家爱和被爱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小孩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他(她)得到爱,也爱家人,爱和被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她)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家庭成员矛盾冲突激烈,经常争吵;或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爱(心理学术语叫情感忽视),可能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对这类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向就是重建家庭成员爱的关系,满足小孩爱和被爱的需要。所以父母会认为那就是他们给小孩足够的爱不就可以了吗?但问题不是这样简单,因为在长期缺乏爱的孤独岁月里,小孩已经形成了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自我闭环,不与外界客体(他人)产生情感连接,表现为冷漠,对亲人缺乏情感。此时要重建与人的情感连接很困难,因为小孩与人接触时会感受到他人总是对他有要求的,让他感到压力和厌恶、愤怒,导致重建过程难以顺利进行。此时一只狗或猫却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因为它对小孩不会有任何要改变小孩的要求,它全心全意对待主人(心理学术语称为无条件接纳),小孩会感到安全,无条件的爱,能接纳这种爱,而打开闭环,重新建立爱的关系。 说到这里,父母应该明白了,宠物是打开小孩封闭的心的一把钥匙。 最后,可能父母还会有疑问,如果小孩以后只爱宠物,不爱家人怎么办?答案是只要父母不断成长,小孩的爱一定会从宠物过渡到亲人,所以宠物在心理学上属于过渡性客体。 在国外早就有宠物医生,聪明的父母,你们也愿意请一个吗?你们可以对收益与成本比较后再决定。
作为心理科医生,我常被儿童青少年家长询问:小孩要求养狗养猫,是否应该同意?父母因为工作太忙或认为养宠物太脏通常反对养,为此导致亲子冲突。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饲养宠物? 饲养宠物有什么用,或按心理学的说法就是有什么功能?传统的功能是猫捕鼠、犬守门。现在人们的居住环境已经基本不需要这些功能了,但养宠物的家庭却更多了。显然是有其他功能,比如孤独的人需要陪伴,养一只漂亮的宠物可以发朋友圈,交更多的朋友等。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人有爱和被爱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必须通过一个对象来实现(心理学术语叫客体),而宠物就是一个满足这种需要的很好的客体。那么问题来了,宠物可以成为爱的客体,难道其他人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家庭成员彼此成为对方爱的客体,大家爱和被爱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小孩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他(她)得到爱,也爱家人,爱和被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她)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家庭成员矛盾冲突激烈,经常争吵;或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爱(心理学术语叫情感忽视),可能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对这类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向就是重建家庭成员爱的关系,满足小孩爱和被爱的需要。所以父母会认为那就是他们给小孩足够的爱不就可以了吗?但问题不是这样简单,因为在长期缺乏爱的孤独岁月里,小孩已经形成了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自我闭环,不与外界客体(他人)产生情感连接,表现为冷漠,对亲人缺乏情感。此时要重建与人的情感连接很困难,因为小孩与人接触时会感受到他人总是对他有要求的,让他感到压力和厌恶、愤怒,导致重建过程难以顺利进行。此时一只狗或猫却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因为它对小孩不会有任何要改变小孩的要求,它全心全意对待主人(心理学术语称为无条件接纳),小孩会感到安全,无条件的爱,能接纳这种爱,而打开闭环,重新建立爱的关系。 说到这里,父母应该明白了,宠物是打开小孩封闭的心的一把钥匙。 最后,可能父母还会有疑问,如果小孩以后只爱宠物,不爱家人怎么办?答案是只要父母不断成长,小孩的爱一定会从宠物过渡到亲人,所以宠物在心理学上属于过渡性客体。 在国外早就有宠物医生,聪明的父母,你们也愿意请一个吗?你们可以对收益与成本比较后再决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临床心理科 广州心理卫生协会 郭扬波 进来新冠肺炎疫情似有出现拐点的迹象,但权威专家还没有最后定论,大家还需耐心等待。同时切不可松懈,该隔离的一定要坚决按规定执行。但隔离时间长,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对被隔离者 予以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时光。如果因这些问题导致被隔离者不依从规定,影响疫情防控,损失就太大了。 我院心理救援队(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接到一些这方面的求助要求,其中广州某地一位被隔离人士(以下简称M),因看到同行的其他人已解除隔离,自己被要求还需要隔离观察,情绪非常焦虑,难以控制,紧急要求我中心予以干预支持。经我中心心理救援队队长周亮教授亲自处理后,取得明显效果。这个干预技术本身并不很复杂,但是干预过程必须用外语进行,用非母语去表达交流真诚共情接纳等情感要素, 体现支持关怀,其难度就不小了。所以,这里必须为周亮教授点个赞!M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对其心理干预的方法也较多,我院同仁也制作了十个干预技术视频,大家可以参考。我这里想说一些基本原则,违反这些原则,任何技术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反效果。第一是真诚的态度,就是我们常说的讲真话,至少不讲假话,或自己都没把握的话。前几天某权威人士在访谈时讲疫情将很快结束,希望以此安慰人群,这就不是心理专业语言,而是大妈安慰人,说的内容不是自己专业,自己也没把握,企图安慰来访者。如果来访者问,你怎么知道?如果没有很快结束怎么说?助人者无法让来访者信服,来访者不再信任助人者,干预就会失败。所以不能说假话,过头话。第二个原则是接纳,有些助人者总喜欢给建议,告诉来访者如何规律作息,如何给自己找事干,如何戴口罩洗手就安全,这些都属于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与来访者讲这些,但要适可而止,因为一般来说来访者资讯不会比你差多少,你说的他可能会说我都知道,但我还是焦虑,干预又无法进行下去了。我们应该注意来访者之所以求助心理专业人员,一般都是因为心理问题,主要不是这些健康常识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将来访者的问题想得太简单,认为简单给几个建议就应该解决问题。即使暂时没有妥善的解决方法,也老老实实承认,继续陪伴来访者,切忌以一些权威科学的名义建议压服来访者,这就是一种接纳的态度 。如果违背这个原则,采取压服的做法,就会口服心不服,适得其反。 最后就是共情,也就是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和想法,这是干预技术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就可能取得较大效果。其中来访者的想法,称为认知,这是决定来访者情绪的关键因素。如果来访者存在与事件实际情况不相称的焦虑恐惧抑郁情绪,那么他一般都有相应的歪曲认知,寻找并矫正歪曲认知是干预中非常重要的内容。M看到其他隔离者可以解除隔离,而自己还要隔离,M可能会产生这些想法:天啊,我比他们都严重!我还不能回去,会耽误大事,后果太严重了! 我还要孤独这么长时间,我简直无法独自面对,我会受不了的!这些想法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甚至抑郁情绪。患者这些想法属于认知歪曲中的任意推断,灾难化,放大缩小。可以通过认知治疗技术改变来访者的歪曲认知,使来访者形成新的认知,我虽然还需隔离,并不是病情严重,只是潜伏期还没有完全结束,虽然耽误了事情,但也不是灾难,隔离虽然难受,但也是可以应对的。如果实现了这些认知改变,其情绪问题是可以缓解的。但是否达到完全没有不良情绪,一般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不是一件愉快或正常的事,心理干预目的是减轻过度的不良情绪。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来访者处于几乎失控的心理危机状态,首先要做的是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条件,可以用一些心理稳定技术(见我院的小视频),稍稳定后再做认知矫正。某些心理危机状态还需精神科药物治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临床心理科 广州心理卫生协会 郭扬波 今天看到新快报记者报道:从广州市公安局获悉,广州市海珠区一名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因隐瞒病情,被警方依法立案侦查。据海珠警方介绍,1月23日,余某(男,33岁)的妻子闵某童(31岁)在已经出现咳嗽、发烧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症状的情况下,仍自驾车与父母从疫情发生地返回广州市海珠区的家中。到穗后,余某与家人于1月27日至31日期间,先后前往医院就诊,并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余某在街道与物业工作人员上门排查时,却刻意隐瞒家人曾出入过疫情发生地,以及一家人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果均已呈阳性的事实,且不配合工作人员为其子测量体温。警方表示,余某的行为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在此全民抗疫的关键时刻,余某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在法律上是涉嫌犯罪,将面临法律追究,想必其本人也是万分悔恨的。估计余某平时也不是缺乏公共道德的人,肯定有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是什么心理让余某干出这样的蠢事?我在这里试行分析一下余某的心理(由于没有直接接触,不一定完全准确,只是从可能性大的方向推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些人特别好面子,绝不在他人面前暴露缺点,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对他人负面评价极为敏感,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这种人往往较自卑,缺乏自信心,很需要他人肯定才能维持自我价值感,被他人否定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场灾难。为了面子,他们有可能做一些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危害的事情,所谓不丢面子,害人害己。当然也有人为面子牺牲自己利益讨好他人。余某已确诊患病,而且自行前去就诊,这些措施都是正确的。说明他是有正确认识的,也愿意积极治疗。但为什么在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询问时刻意隐瞒呢?很有可能存在上述的心理因素(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不拒绝去医院看病,因为不涉及面子问题;如果被社区、邻居知道了,就感到很没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故隐瞒病情。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克服这种爱面子的心理有时是多么重要啊!我这里讨论一下这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克服的方法。余某可能认为如果社区邻居知道他及家人患病,家人会遭到他人歧视,会被孤立,导致他自我评价下降,感到自己是没价值的人。所以余某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自我价值感。但这里存在的错误想法导致了错误的行为。这些错误的想法称为歪曲认知(在昨天的分析系列一中已介绍)。歪曲认知一:任意推断,认为社区邻居知道他患病会很讨厌他、歧视他。这种想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他人当然会加强防范,避免传染,但绝不会在道德上谴责,一般还会报以同情心理,病毒是坏的,人是好的,如果他一家主动配合,宁愿自己隔离,也不给社区邻居添麻烦,还会获得他人的尊敬。这种想当然的想象他人的心理是一种认知歪曲,称为任意推断。歪曲认知二:夸大不良后果(灾难化)。余某还可能有一个担心,如果社区邻居知道他们患病,将来邻居门都不会理他们,他们会成为被人看不起的人。这个想法同样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可以想象,当疫情过去,他们恢复健康后,难道邻居们还会不与他们接触,社区还会特殊管理他们?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到那时谁有那个精力去想这些,早就忙于各自的工作生活了。甚至他可以以患病经历作为谈资,与他的朋友邻居聊天。这种将不良后果夸大的倾向,也是一种认知歪曲类型,称为灾难化。 余某可能就是在这些认知歪曲的推动下做出错误的行为。为了防止错误行为,关键是纠正歪曲认知。如何纠正呢?就是要积极去寻求符合实际的正确认知,心理学上称为替代性认知,如对上述歪曲认知一。可以社区邻居会关心同情他们,如果他们遵守规定,还会尊敬他们这样的认知代替;对歪曲认知二。可以病情恢复后,朋友还是朋友,不可能有持续的歧视代替。进行这些认知转换后,当事人的情绪行为就会有很大改变。总结:歪曲认知导致错误行为,正确认知产生正确行为。 当然纠正歪曲认知有时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认知系统可能本身有偏差,这就需要借助他人甚至专业人员帮助纠正。这里希望还有类似心理问题正在纠结的朋友尽快纠正自己歪曲认知,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确有困难,可以拨打广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0-81899120,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帮你就是帮我,我们是共抗疫情的命运共同体!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临床心理科 广州心理卫生协会 郭扬波 今天去我院心理门诊上班,一路上行人车辆较少。地铁上大家都戴口罩,保持一定距离。这些对实施疫情防控的两大关键措施之一 ——阻断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绝大多数群众能遵从政府规定,疫情才不会失控。这种尊重科学,遵从政府规定的规则意识,是在我们的文化心理建设中应该大力提倡的。 但总有少数例外的情况,有人还在组织、参与一些非必要的聚会聚餐,造成传播疫情的风险。今日网上报道上海普陀区一男子拒不配合小区防疫志愿者登记要求,还殴打志愿者,被警方拘留。 该男子行为是违法的,应该接受法律处罚。我们这里来分析一下他的心理状态,以为后来者戒。由于没有亲自接触,我们只能按可能性大的方面推测。首先,该男子肯定是认为自己是健康的,为什么要接受检查登记?我们也假定他没问题可能性大,但仍应遵守规则,接受检查登记,这是保证群体(也包括他自己)利益的最正确的方式。他可能认为他知道自己没问题,别人就应该相信他,否则就生气愤怒。这种自己的状况(包括身体、情感、想法)未经充分交流就认为他人应该理解的心态并不少见,这类人的口头禅是‘你怎么不理解?你应该理解我?。’在心理学上称为认知歪曲。常见的认知歪曲有8到10种,上述的称为应该倾向。 接下来,该男子既然认为检查人员应该知道他没问题,为什么还让他检查登记呢?他会认为志愿者是故意为难他,因此更生气了。这种对他人动机、想法的错误判断也是一种认知歪曲,心理学上称为任意推断。患者在这两种认知歪曲(可能还有其它认知歪曲)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愤怒情绪及攻击行为,以致铸成错误,后面也必然悔恨不已。 要防止此类事件,心理素质的提高很重要,心理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该男子有正确的认知:别人不可能不经检查登记就未仆先知他的情况,所以他应该主动充分提供信息;志愿者只是想完成工作,并非故意与他为难。如果该男子能有正确认知,可能就没有很愤怒的情绪,自然也不会产生攻击行为了。结论是为了防控疫情,应该加强心理建设,纠正歪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