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很多人问如何快速恢复肾阳虚,下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肾阳虚是中医的一种体质和证型,肾阳虚的人常常表现为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容易腹泻,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男性可表现为性功能减退,甚至不育;女性可表现为月经不调,甚至不孕;舌质淡胖,齿痕明显,舌苔薄白或水滑,脉沉无力。 想快速恢复肾阳虚,首先得注意消耗肾阳的一些因素,比如少吃生冷寒冷的食物和药物、控制房事频率、避免劳累和熬夜、避免处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多晒晒太阳。 肾阳虚的治疗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中药、艾灸、食疗。 一、中药:常见温补肾阳的中药有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补骨脂、韭菜子、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葫芦巴、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海马、黄狗肾、黑蚂蚁、蛇床子、制附子、肉桂、丁香、乌药、仙茅。常见温补肾阳的中成药右归丸、复方玄驹胶囊、还少胶囊、锁阳固精丸、参茸鞭丸、桂附地黄丸、疏肝益阳胶囊、海马巴戟胶囊、益肾灵颗粒、伊木萨克片、健阳片、龟龄集、龟鹿二仙膏、金水宝胶囊、肾宝片、八味益肾丸、生精片、男宝胶囊、参茸补肾片等。对于以上温补肾阳的应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用药,误用温补肾阳的药也会导致伤阴上火、烦躁易怒、头昏脑胀、血压升高、便秘、尿灼热感、血尿等。 二、艾灸:艾灸肾腧穴、命门穴、关元穴等穴位也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艾灸时注意防止烫伤,阴虚火旺体质慎用艾灸。 三、食疗: 羊肉、牛肉、榴莲、枸杞、黑豆、山药、黑米、韭菜、核桃、桂圆等。
杜俊峰整形外科医生,足专科医生。现工作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杜医生用整形外科的技术来治疗足部疾病。擅长拇外翻、甲外科和急慢性创面的治疗。建立了“甲平衡重建理论”,提倡不拔甲治疗甲沟炎,2014年起多次被国外邀请作专题演讲,介绍甲沟炎的治疗体系(2014年乌克兰,2017年迪拜,2018年墨西哥,2021迪拜),并发表多篇SCI文章,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还被邀请在国外做Workshop,培训国外医生。公众号:足病专科杜医生针对甲沟炎患者的各种常见问题,做了整理,在此逐一解答。1.为什么趾甲不能剪得太短?太短容易造成嵌甲,进而形成甲沟炎。具体参看往期文章【图说甲沟炎】【图说塞棉花】2.棉花需要消毒无菌么?塞棉花是要怎么塞啊,是塞到指甲下面,还是指甲与伤口的中间?棉花不需要无菌,清洁卫生就可以的。尽可能的塞到甲尖下面,如果太深,实在找不到甲尖,也可以塞在指甲和伤口中间。3.塞棉花需要多久才能好?塞棉花痊愈的标准一是疼痛,流脓等症状消失,二是指甲尖完全长出来。第二才是杜医生认可的终极痊愈标准。塞棉花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肯定没有手术来得快。但是,很多人对手术有恐惧感,不太愿意接受,也能理解。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塞棉花不是万能的。对所有的甲沟炎都有帮助,但不是所有的甲沟炎都能通过这个办法痊愈。4.塞棉花让指甲长长后,指甲仍然会嵌进肉里,塞棉花并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可能两种情况,一是时间不到,还未痊愈,二是病例不适合塞棉花。棉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5.正常剪指甲要保留甲尖,但这样会嵌甲,这不是相互矛盾吗?已经得了甲沟炎,甲尖往下生长,如何剪指甲?需要勤剪还是尽量保留一定长度?再次强调——甲尖暴露出来才是痊愈的标准。剪指甲看图,平着剪。保留一定长度比较好。6.为什么得了甲沟炎还可以泡脚,泡脚每次多长时间合适?甲沟炎,尤其是有肉芽的,肉芽本身的抗感染能力是很强的,完全不必担心对外界的抵抗力。温水泡脚可以清洁局部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还能改善血液循环。泡脚的水温以舒适为准,每次10-15分钟就可以了。泡脚后用清洁的毛巾“蘸”干脚,新毛巾最好,比较舒适。干燥后就可以塞棉花了。7.温水泡脚是否需要加点盐?不需要。8.高锰酸钾泡脚有用么?高锰酸钾是氧化剂,能消毒。不过杜医生不主张使用,因为可能会使你的指甲被氧化变色,影响美观。温水就可以了。9.塞棉花后炎症应该是会逐步好转吧,但我的伤口一直红肿发热,两个月了,情况也没有改善,这正常吗?是不是存在其他原因?该如何做?不正常,不管什么样的甲沟炎,塞棉花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检查一下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按照【塞棉花——泡脚——抬高】三部曲严格操作的。10.需要多久才会好?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通常说,同等条件下,手术的恢复时间会比保守治疗要快很多。一般手术一到两周,同等情况下,塞棉花可能需要几个月。11.杜医生问个事,哪些科室的医生能做这个手术?手术要几个疗程?做一件事情和做好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每个医生的特长不一样,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拔甲也没错,到目前依然是最经典手术方法之一。但是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美和健康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那么丑的趾甲,,你会愿意穿凉鞋,彻底暴露么?这个手术和哪个医院哪个科室没有关系,看病是看医生。医生经过专业培训,做的好就可以。手术,通常一次就能完全康复。12.治疗的费用多少?费用取决于您的病情,以及和医生沟通后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的病情,轻重不同,治疗手段不同,费用会有差异。13.手术后多久拆线?术后一周拆线。传统拆线是2周,我们做的不一样,要求早一些。14.术后还需要塞棉花么?是否需要塞棉花,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进行交代,通常来说,严重的手术术后是需要的。和医生保持联系非常重要哦。15.需要纱布包裹么?手术以后是需要包扎的。任何敷料都有助于上皮的爬行,有助于保护创面,也利于伤口的愈合。单纯塞棉花是不需要纱布包裹的。16.为什么要用百多邦或者红霉素软膏等油性膏剂?使用百多邦或者红霉素,一是局部消炎,二是油性制剂,塞棉花后可以让棉花不沾肉。去腐生肌的龙珠软膏也是不错。对于手术后的患者来说,还有保护创面,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百多邦建议使用不要超过一周,容易产生耐药性。“17.我郁闷的是白天的时候多肉结痂了,硬硬的,但是晚上泡脚的时候,多肉又变得些许红红的,还有点疼,不知道这样循环要多久?结痂是因为有分泌物,分泌物中含有蛋白质成分,加上坏死组织,脱落的上皮,共同形成了痂皮。温水泡脚的目的之一就是清洁伤口,去掉痂皮,为伤口尽早愈合创造良好条件。”18.手术后多久可以走路?一般来说手术后即刻就可以走路。但考虑到术后恢复,我们的建议是术后72小时内尽可能的少走路,最好能抬高患足(搁在板凳上或者翘个二郎腿)。当然因为病情不同,轻度和中度的恢复时间会短很多,都是术后就能走路的,所以很多患者都是做完手术就坐高铁回家了。杜医生的患者80%是外地预约患者。19.指甲多久才可以长好?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恢复时间长短决定于病情。快的手术后3天左右就可以跳绳了,一周就可以游泳。比较复杂的需要2-3周左右。20.如果我是外地的,是否一定要到武汉?不一定,我们每年都会有举办培训班,如果当地有合适的学员,杜医生会首先推荐就近诊治,或者推荐给附近的专科医生的。祝各位早日康复!更多内容参看文章【塞棉花治甲沟炎】【甲沟炎必读】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及治疗方药;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给大家探析一下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九大治法,由于仲景对于多汗症的论述散落于各篇之中,今天只能给大家一下仲景常用于治疗多汗症的方剂和思路的分析。《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书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治疗疾病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验方,对于出汗《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多处提到,由于篇幅太多本文就不一一列举,本文主要列举仲景治疗多汗症的常用九种大法和代表方剂。大法一:调和营卫对于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前面我关于多汗症的文章中已经几次提到过,桂枝汤既可以治疗太阳病风寒表虚证,又可以治疗杂病营卫不和所致自汗,第53条提出复发其汗,通过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调和,从而止汗;第54条提出病人脏腑功能正常,仅仅是营卫不和,有时自觉发热(此处不是风寒表证,体温应该正常,只是病人自己感觉发热),这里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先其时发其汗”,就是在每次定时发汗燥热之前先用桂枝汤发汗,从而使营卫调和而止汗。这里医圣仲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很多医生一看出汗过多就用一堆的止汗之药,有时不仅达不到止汗的目的,并且容易使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此处53条是经常自汗出,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发汗则愈,没有特定时候;第54条是有时燥热伴有汗出,而大多数医生在这个时候会想到阴虚内热的可能性大,用滋阴清热的药,结果可能由于药物较凉,导致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而仲景在此告诉大家可以在病人每次燥热发汗之前提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调和了出汗燥热自然就好了,当然此处燥热出汗肯定和典型的阴虚内热症是有区别的,典型的阴虚内热证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手足心发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而营卫不和证虽然也有燥热出汗,不过病人多半没有阴虚内热的其他表现,舌苔一般也是淡红舌薄白苔,脉缓为主。桂枝汤的运用和禁忌症在前面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本文就不在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既可治疗风寒表证,又可以治疗自汗的一代名方:桂枝汤》。大法二:扶阳止汗法第20条仲景提到了风寒表证虽然使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发汗太过,导致了出汗不止,怕风,小便量少且不通畅(发汗太过津液不足所致),四肢痉挛、屈伸不利(发汗太过导致阴阳两虚,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可以用桂枝汤加制附子治疗。就算没有表证,对于阳虚兼有营卫不和的出汗桂枝加附子汤还是很好的方子。大法三:清解实热,益气养阴前面已经给大家讲了内有实热是会导致热邪破津外泄,而出现大汗出的。而伤寒阳明实热证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为主证。单纯以阳明实热为主,可以用白虎汤治疗,阳明实热兼有气虚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主症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兼有烦渴喜欢冷饮、少气懒言、精神疲惫,或轻微恶寒恶风,舌红少津,脉洪大。大法四:清宣郁热221条文也是阳明病郁热在里导致的心中烦躁不安,发热汗出;228条阳明病没有腹实证导致的误下导致的心中烦躁不安,只有头部汗出;两者都是阳明病导致的郁热在里导致的烦躁汗出,治疗以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为主方,全方药仅两味,但效果明显。大法五:通腑泻热此法亦为治疗阳明病之法,但通腑泻热主要治疗的是阳明腑实证,多有大便不通;白虎汤是治疗典型的阳明经证,有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但无大便不通;栀子鼓汤主要治疗郁热在胸中。所以三方虽然都治疗阳明病多汗,但是治疗所针对的证型还是有区别的。阳明腑实证内热结于胃肠,用承气汤治疗,热邪得泄,其汗自止。手足多汗为阳明经有热的表现,承气汤为猛药,不可久服,中病即止。临床手足多汗多为阳明热证,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使用上面三种治疗治疗阳明实热所致手足多汗及全身大汗。大法六:泻热逐水开结本证为饮热互结于胸中所致的病变,表现为心下痛、按之则硬,大便不通,舌上干燥,口渴,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部硬满疼痛不能用手触碰,出汗仅头部出汗,其他地方无汗。治疗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开结。本方药性峻猛,切勿擅自服用,使用当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此处仲景提示我们饮热互结会导致头部出汗,临床我们可以用泻热利水的方法治疗饮热互结所致头部汗出。大法七:清热利湿此处是阳明病的变证,阳明病如果发热汗出,尚可使湿热有排出的机会,所以不会发黄,但是如果仅仅头汗出,到颈部以下就不汗出了,且小便不利,口渴大量饮水,这个就是瘀热在里,不能排出,所以会发黄,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退去,则汗自止,这里提示湿热内阻可以导致仅仅头部汗出。临床上确实不少由于湿热重导致的出汗,茵陈蒿汤对于没有发黄的湿热出汗也可以应用,若无大便不通,湿气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治疗。大法八:和解枢机,温化水饮此证是伤寒经过一段时间,经过发汗和攻下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烦等症,此证为少阳证,但是少阳证一般小便是通利的,此处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可以判断有水饮阻滞胸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则诸证自止,头汗自愈。本方对于没有伤寒的患者亦可应用,只要符合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于里导致的头汗出,即可应用本方治疗。大法九:回阳救逆对于亡阳的病人会表现为大汗出不止,此证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现代也有参附注射液可以使用。四逆汤的主证多为神疲欲寐、恶寒肢厥、呕吐腹泻、冷汗不止,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生附子有毒,仅用于亡阳患者的抢救,阳虚病人多用制附子。本文给大家分析了医圣张仲景常用治疗多汗的九大治法和方药,可以为我们临床开阔视野,提供依据。当然《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多汗的论述远不止于以上条文,本文仅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条文和常用方。上述药物剂量为无重大疾病成年人的用量,若伴随其他重大疾病、儿童、年老体弱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孕妇、备孕女性不建议使用以上药物治疗。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淋巴结肿大有伴随症状简要区分病因:(1)淋巴结肿大伴有相应引流区域感染灶者,如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伴扁桃体炎、牙龈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伴乳腺炎,耳后淋巴结肿大伴头皮感染者,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左下肢丹毒,可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2)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多为急性炎症引起,常有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而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瘤等。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者,提示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等。(3)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者,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偶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4)淋巴结肿大伴皮疹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亦需警惕淋巴瘤。淋巴结肿大结合化验结果简要区分病因:(1))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2))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而淋巴细胞增多者常考虑病毒感染(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5))淋巴结肿大伴有外周血幼稚细胞者多为白血病。病因不同,预后也不同。普通细菌感染治疗后见效快。淋巴结核治疗周期长。淋巴瘤或肿瘤淋巴结转移预后不佳。预防淋巴结肿大,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多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情绪,拥有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忌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切忌暴怒郁闷和思虑过度。积极锻炼身体,合理运动,增强体质。
贫血的病因,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血容量下降的程度,发生贫血的速度和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的代偿和耐受能力均会影响贫血的临床表现。最早出现的症状有头晕、乏力、困倦;而最常见、最突出的体征是面色苍白。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速度、贫血的程度和机体的代偿能力。1.神经系统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乃是贫血缺氧导致神经组织损害所致常见的症状。小儿贫血时可哭闹不安、躁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2.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贫血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进行有效血容量重新分配,相对次要脏器如皮肤、黏膜则供血减少;另外,由于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也会引起皮肤、黏膜颜色变淡。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形成溃疡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另一类表现,可能还与贫血的原发病有关。溶血性贫血,特别是血管外溶血性贫血,可引起皮肤、黏膜黄染。3.呼吸循环系统贫血时红细胞内合成较多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以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组织获得更多的氧。气急或呼吸困难,大都是由于呼吸中枢低氧或高碳酸血症所致。故轻度贫血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引起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悸、心率加快。贫血愈重,活动量愈大,症状愈明显。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氧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此时不仅有心率变化,还可有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4.消化系统贫血时消化腺分泌减少甚至腺体萎缩,进而导致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良,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低、大便规律和性状的改变等。长期慢性溶血可合并胆道结石和脾大。缺铁性贫血可有吞咽异物感或异嗜症。巨幼细胞贫血或恶性贫血可引起舌炎、舌萎缩、牛肉舌、镜面舌等。5.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血管外溶血出现无胆红素的高尿胆原尿;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重者甚至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进而引起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长期贫血影响睾酮的分泌,减弱男性特征;对女性,因影响女性激素的分泌而导致月经异常,如闭经或月经过多。在男女两性中性欲减退均多见。长期贫血会影响各内分泌腺体的功能和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治疗紧急情况下,重度贫血患者、老年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应输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体内缺氧状态。但是,输血只能是临时性治疗手段,多次输血可并发血色病,需去铁治疗。因此,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是最重要的。通常情况下,贫血只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单一疾病,因此,需要先确定背后的病因,才能进行有效治疗。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应积极止血,同时迅速恢复血容量并输红细胞纠正贫血。营养性贫血,可以通过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进行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铁及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非营养性贫血治疗则比较复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则以环孢素联合雄激素为主。例如范可尼贫血这样的遗传性贫血,可以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
前面几篇关于痛风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高尿酸血症的危害、痛风认识的十大误区、痛风的饮食生活管理方法、痛风的食疗方以及痛风急性期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的文章),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导致痛风的原因,很多人认为痛风只与饮食有关,有的人说啤酒、海鲜、动物内脏、红肉我都吃的比较少,为何还是痛风呢,其实痛风除了与进食高嘌呤饮食有关之外,还与遗传、某些药物和疾病都有关,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痛风的原因。痛风一般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1.原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属于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占原发性痛风的绝大部分(80-90%),大部分是由于肾小管排泄尿酸能力降低所致,小部分是由肾小球滤过减少和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导致。这类病人多有家族史,由多基因遗传缺陷所致。②尿酸生成增多:这类病人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正常,占原发性痛风的小部分(10-20%),主要是尿酸生成增多所致。③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导致嘌呤合成尿酸増加。体内的嘌呤不能正常代谢导致合成尿酸增加。2.继发性痛风:①某些疾病或治疗导致核酸转换増加:如慢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増生性疾病及化疗或放疗时。②某些疾病或药物导致肾脏清除尿酸减少:如肾功能不全、某些药物、中毒和内源性代谢产物抑制尿酸排泄或重吸收增加。③药物引起:如呋塞米(速尿)、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乙胺丁醇、阿司匹林、烟酸、乙醇、抗肿瘤药物、环孢素、肾上腺素、吡嗪酰胺、麦角胺等可能诱发痛风发作。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基础,当体内血尿酸浓度达到饱和(体温37°C时为416umol/L)时,尿酸盐结晶容易沉积在体内,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及肾脏病变。本文系段超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多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大体质探析及调理方法,现在医学对于多汗症的认识),也提到了营卫不和是多汗常见体质之一,今天就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治疗营卫不和多汗症首选方剂桂枝汤该如何运用。桂枝汤首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后世誉为“经方之首”,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仲景是如何认识桂枝汤以及该如何应用桂枝汤治疗多汗症。前面关于多汗症的九大常见体质里面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营卫不和,因为很多没有学过中医的朋友可能很难理解这个词,所以今天再给大家简单讲一遍。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告诉我们卫气、营气都来自于食物的转化,食物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转化为营气,食物中较为混浊的部分转化为卫气,营气的主要作用是化为血液营养四肢脏腑,卫气的作用是温煦皮肤、守卫肌表、管理汗孔的开合。这样大家能够简单的理解什么是营卫不和了。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2条详细描述了使用桂枝汤的主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里桂枝汤主要是治疗风寒表虚证的,典型表现为一阵阵怕冷、怕风,发热,自汗出,头痛,鼻塞流清涕,干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桂枝汤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5片,红枣12枚。以上给出仅为常规剂量,剂量可以根据病情调整。并且在方后仲景详细介绍了桂枝汤的煎服方法,服药后需要喝热稀粥以帮助药物发挥作用,而且喝完后需要盖被子发汗,需要使全身微微汗出,以使风寒从表而出,不可让汗出如水,这样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反而可能导致体虚。如果服药后微汗出病愈就可以停药了,如果喝药后不出汗,继续依照上法再喝,如果还是不出汗后面可以缩短服药时间,半天时间可以喝三次把一天的量喝完。如果病情较重的可以服用2-3天,服药时禁止一切生冷、不易消化、刺激性和腐败的食物。文后仲景详细介绍了桂枝汤的服用方法,按照此方法效果会明显提高。后面仲景又提到了风寒表证虽然使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发汗太过,导致了出汗不止,怕风,小便量少且不通畅(发汗太过津液不足所致),四肢痉挛、屈伸不利(发汗太过导致阴阳两虚,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可以用桂枝汤加制附子治疗,一般来说制附子先煎半小时可以减少毒性,并增强效果,制附子常用来6-15g。就算没有表证,对于阳虚兼有营卫不和的出汗桂枝加附子汤还是很好的方子。本段提出,不管是风寒表虚自汗,还是营卫不和所致自汗,都可以用桂枝汤治疗。第53条提出复发其汗,通过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调和,从而止汗;第54条提出病人脏腑功能正常,仅仅是营卫不和,有时自觉发热(此处不是风寒表证,体温应该正常,只是病人自己感觉发热),这里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先其时发其汗”,就是在每次定时发汗燥热之前先用桂枝汤发汗,从而使营卫调和而止汗。这里医圣仲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很多医生一看出汗过多就用一堆的止汗之药,有时不仅达不到止汗的目的,并且容易使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此处53条是经常自汗出,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发汗则愈,没有特定时候;第54条是有时燥热伴有汗出,而大多数医生在这个时候会想到阴虚内热的可能性大,用滋阴清热的药,结果可能由于药物较凉,导致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而仲景在此告诉大家可以在病人每次燥热发汗之前提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调和了出汗燥热自然就好了,当然此处燥热出汗肯定和典型的阴虚内热症是有区别的,典型的阴虚内热证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手足心发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而营卫不和证虽然也有燥热出汗,不过病人多半没有阴虚内热的其他表现,舌苔一般也是淡红舌薄白苔,脉缓为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时候给大家讲的一个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汗出的病例,郝万山老师年轻的时候碰到过一个病人,年纪56岁,吃了3个月的中药没好转,症状就是每天下午1-3点身上一阵燥热,热完一身大汗,到4点汗就出完了,一般衣服会被湿透,之前用的药基本都是益气固表、清热、止汗的,基本能用的止汗药都用了也没有效果,而且像麻黄根、浮小麦、端牡蛎、分心木、金樱子这类具有止汗作用的药量都用的很大,效果也不太好,吃完药汗确实不出了,但是患者燥热明显加重,过去出完汗换完衣服还能正常工作,吃了这个止汗药之后患者烦躁的连工作也不能做了,所以患者不敢吃了。郝万山老师给病人说,既然出汗不行,就给患者发汗,患者听了之后半信半疑(因为那个时候郝万山老师比较年轻),就问如果吃药没效怎么办,郝万山老师就给病人说如果吃药没效就带病人去找他的老师胡希恕,胡老那个时候是比较有名的老中医,不出普通门诊,只给部分高级干部看病。病人吃了3天复诊的时候说没有效果,郝万山老师就带着病人去找胡老看病,郝万山老师跟胡老说给病人用了桂枝汤3天没有效果,胡老问完病人病情后问病人中药是怎么吃的,病人才吞吞吐吐的说是早晚各一次,郝万山老师觉得病人可能并没有吃他开的药,就等着他帮忙找胡老看病,胡老说方子开的没错,桂枝汤是对症的,只是吃的时间要注意,胡老嘱咐病人在每天定点发热之前服用桂枝汤,然后多喝电热水帮助发汗。患者吃药之后反馈疗效不错,说每次喝完桂枝汤后就潮潮的出一点汗,到了1-3点的时候就没有燥热出汗的症状了。所以说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每句话都需要在临床体会才有深刻的感悟,比如说这里所说的“先其时发其汗”,平时读的时候可能不会有太深的感觉,到用的时候才觉得确实很有道理。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桂枝汤可以用于治疗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所致的自汗证,如果阳虚明显可以加制附子增强温阳止汗的作用,其实桂枝汤的作用不止于此,桂枝汤加饴糖是小建中汤,是治疗中焦虚寒证的良方;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又称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治疗多汗、男子遗精、早泄,女子梦交,遗尿等;还有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各一半剂量组合的方子,发汗之力强于桂枝汤而弱于麻黄汤;还有柴胡桂枝汤,是小差胡汤和桂枝汤合方变化而来,治疗太阳和少阳合病的良方;类似桂枝汤化裁而来的名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上面介绍了桂枝汤的适应症,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桂枝汤的禁忌症,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桂枝汤三大禁忌,大家一定要注意:1.桂枝汤是治疗风寒表虚证的,典型症状是怕风,发热,自汗出,脉浮缓,如果出现发热无汗,脉浮紧,是风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此时一般用麻黄汤;同理如果发热汗出千万不可用麻黄汤。2.长期饮酒的人禁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是辛温发散的药,长期饮酒的人一般体内湿热比较重,如果用桂枝汤会加重内热,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举一反三,不仅长期饮酒的人,体内湿热较重的人都不适合用桂枝汤。3.提出服用桂枝汤吐的人,其后必吐脓血,其实还是说湿热重的人不适合喝桂枝汤,桂枝汤风寒表虚证本就有干呕的症状,但是仅仅是干呕,一般是没有食物吐出来的,一般风寒侵袭导致的干呕服用桂枝汤后就好了,但是如果湿热重的人喝了桂枝汤会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吐脓血。所以古人反复告诫“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阳热亢盛者千万不能用桂枝汤。本文给大家详细讲解了一下《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治疗风寒表虚证的典型症状及服药方法、治疗营卫不和自汗的方法以及桂枝汤的禁忌症。
1.中医对出汗的理解: 《说文解字》对汗的定义是“汗,身液也”,提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可能这句话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很难理解,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黄帝内经》这句话进一步解释:“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形象一点说阴精就像水,阳气就像太阳,水在太阳的蒸发下会挥发,出汗就是阳气蒸化阴精使其从皮肤而出的过程。任何影响阳气蒸化阴精过程的因素都会导致出汗的异常。 2.中医对出汗的分类: 2.1自汗、盗汗: 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自汗和盗汗,古书中记载“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明确的指出了自汗、盗汗以及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即在人体清醒状态下的异常出汗称为自汗,睡着的状态下出汗过多称为盗汗(因为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盗汗又称为寝汗。还提出吃热食物、干重活、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的出汗为生理性的出汗,和自汗是有区别的。之所以将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是因为他们的病因有区别,治疗方法一般也不相同,自汗多为气虚(或阳虚)不固、腠理开泄所致;盗汗多为阴虚内热、破津外泄所致。对于自汗、盗汗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提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这句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法则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常见的有“补气以卫外”的名方为玉屏风散(有成药);有“补阴以营内” 的名方为麦味地黄丸(有成药)。当然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多数情况,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汗证》中提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以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常态,但也有少部分人并非如此,需要仔细辨别,以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进一步概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血虚、痰湿、阳虚; 盗汗属血虚、阴虚。 2.2黄汗、红汗: 黄汗因汗液色黄,色如黄柏(中药名)汁而得名,出此汗者常将衣服染黄。关于黄汗的记载首见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论述了风湿病、黄疸、水肿等疾病中可见黄汗。《金匾玉函要略辑义》注解到:“热逼于内,汗出于外,湿瘀乎热,汗出必黄,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湿热之理,名之曰黄汗。”隋代《诸病源侯论·黄汗候》记载:"黄汗......此由脾胃有热......",论述了其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所致,治疗以清脾胃湿热为主,多数医家推荐用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等治疗黄汗。 红汗,指汗出淡红如血,又称血汗,《惠直堂经验方》记载:"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提出红汗为虚火所致,治疗以清虚火,凉血止血为主,多数医家推荐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治疗。 2.3脱汗、战汗: 脱汗,是在患者生命垂危或急危重症时出现的汗,类似于西医的休克状态,此时多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多为阳气大虚,阴阳隔离的危候,此时当回阳救逆,可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 战汗,多见于发热性疾病,正邪交争比较剧烈的时候,此时出汗多是疾病好转,正气祛邪外出的表现。医圣张仲景特别强调此时应“谨防风寒,亦可喝稀粥,以助胃气,强化汗源”,这时如调理得当则疾病易去,否认再次感染风寒则易复发。 2.4不同部位的出汗 ①头汗:指仅有头部的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伤寒明理论·头汗》中记载:“头者,诸阳之会也。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人体经脉仅有阳经从头部循行,所以头汗出多属于阳证,病因多为火热上攻,湿热熏蒸,热入血室,胆热气郁,饮热相结,产后血虚,寒湿郁遏、瘀血阻滞所致。 ②胸前出汗:指仅有胸前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又称为心汗,《丹溪心法·汗》中记载: “别处无汗,独心头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汗”,指出了胸前出汗病位在心,多由于思虑过多劳心所致,治疗当补养心血,并嘱咐患者静心以养神。 ③手足汗:指仅有手足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其言: “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胃经全名为足阳明胃经,主四肢,手足心出汗多为胃经有热所致。《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提出了阳明经有实热、便秘、大便硬、手足汗出的经典方剂为大承气汤。《简明中医词典》中提到: “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若手足心热者属阴亏血虚; 手足发凉者属中阳不足。”将手足心出汗分为三大类,手足潮湿多汗多为脾胃湿蒸,可用茵陈五苓散去脾胃湿热治疗;手足心热多为阴血亏虚,可用当归六黄汤滋阴降火治疗;手足发凉出汗多为中气不足,可用附子理中丸温补中气治疗。 ④腹股沟和外阴出汗:《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易袭阴位,腹股沟和外阴属于在下之阴位,故腹股沟和外阴出汗多为湿气重所致,又根据寒热不同分为湿热和寒湿。 ⑤半身出汗:分为左右出汗或上下出汗,如仅左侧出汗而右侧无汗,或上侧出汗而下侧无汗,反之亦然。多因为气血不足、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导致局部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所致。 3.中医分型论治、各型常用名方及现代名医经验方: 虽然汗为心之液,但汗与其他四脏也有关系,古代医家提出根据不同脏腑的虚损可以导致不同部位的出汗,如清代《王氏医存》记载: “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对我们判断不同部位出汗对应不同脏腑虚损有着重要参考意义。《黄帝内经》也提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提出了不同情况下汗出对应着不同的脏腑:饱食后出汗,汗于胃;惊吓后出汗,汗出于心;负重远行后出汗,汗出于肾;快速前行恐惧出汗,汗出于肝;干活劳累后出汗,汗出于脾。 3.1阳气虚衰,失于固摄:开篇中就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可以知道阳气在出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阳气虚衰,腠理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正如《病源论·虚劳汗候》中提到的:“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其中又根据阳气虚衰的程度不同分为气虚和阳虚的不同,中医有句名言叫“气虚为阳虚之渐”,意思就是说气虚较轻,阳虚较重,气虚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阳虚;其中又根据病变脏腑的不同分为肺气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四个证型,其中以肺气虚最为常见。 ①肺气虚证:以自汗为主,汗液清晰无味,多在吃饭或稍微活动后就明显出汗,伴有易疲劳,易感冒,乏力,面色无光泽,手足不温,出汗后怕风,舌质淡红,苔薄。经验方(加味玉屏风散)。 ②心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胸前出汗,但心慌、胸闷、睡眠不佳等症状较为明显。经验方(加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③脾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手足多汗,常伴大便稀溏,消化不良,口但无味,舌边齿痕明显。经验方(加味理中丸)。 ④肾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阴囊出汗,常伴腰酸腿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精子含量低、尿频尿液清冷,女性可见宫冷不孕、月经量少、周期推迟、颜色淡等。经验方(加味真武汤)。 3.2阴虚血亏,热破津泄:阴虚易生内热,内热迫使阴液外泄。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在其《东垣十书·汗》中提到: “盗汗者, … …是属阴虚”。其中又根据阴虚部位的不同分为心阴虚和肾阴虚,且根据阴虚和内热所占比重的不同分为阴虚重内热轻和阴虚轻内热重,且出汗时间久了会导致“气随汗泄”,从而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 ①心阴虚证:本证出汗多以胸前区为主,盗汗多见,典型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多伴全身潮热,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少苔。经验方(加味生脉饮)。 ②肾阴虚证:与心阴虚证相比本证多以阴部出汗为主,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少见,本证典型表现为腰酸腿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遗精,女性可见月经量少,周期提前,颜色较深,其余表现与心阴虚证基本相同。经验方(加味麦味地黄丸)。 ③阴虚轻内热重证:本证阴虚症状较轻,而内热症状较重,常口干明显,脸部发红,容易上火(如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疼痛、目赤肿痛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或小便时有烧灼感,舌质红明显,少苔不明显。经验方(加味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汤被古代历代名医称为“治盗汗之圣药”。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对本方有如下评价:“盗汗… …用当归六黄汤甚效,但药物寒人,虚者只用黄芪六一汤”,提出虽然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的疗效非常好,但是药物比较寒凉,虚寒的人不能用,虚寒者只能用黄芪六一汤。 ④气阴两虚证:此证多见于体质本虚之人,如大病之后、产后等,也可见于其他出汗之证时间久,导致的气阴随汗而脱所致。典型表现为汗液清晰无味,自汗、盗汗皆可见,伴有易疲劳,易感冒,出汗后怕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干纳差,或燥热、手足心发热,舌淡少津,苔薄白。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芪萸止汗方)。 3.3营卫不和,开阖失司:前已论述“汗为阳加于阴”所致,而汗的物质基础是营阴,而管理汗孔的开关的是阳中之卫气,营卫不和,则汗出。 此证多汗以自汗多见,出汗后怕风,有肢体酸痛的表现,或忽冷忽热,或半身局部汗出(但无明显肢体麻木),舌质淡红,舌苔薄白。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医圣张仲景的桂枝汤从古至今一直被推崇为调和营卫的第一方,用于治疗营卫不和自汗效果显著。 3.4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汗为心之液”,所以心血不足会导致出汗,同时出汗过多又会加重心血的亏虚,气虚不固也会导致出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会导致气血亏虚。 此证自汗、盗汗均可见,多伴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血亏虚的表现,且这些表现多在出汗后加重,且有易疲劳,面色不佳,唇甲淡白,舌质淡,苔薄。此型人多由思虑过度所致,出汗以胸前出汗多见。此证在女性可见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颜色淡。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归脾汤):归脾汤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治疗心脾两虚的第一方。 3.5痰湿阻滞,气化失常: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此处所说之痰属于“无形之痰”,痰湿是身体里面病理性的代谢产物,痰湿停留在身体里的某一处,导致气的流通受阻,汗液的气化过程不能正常完成,所以出汗。《黄帝内经》记载: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指出多汗且汗液较为粘稠,为湿气重导致的出汗;而且湿性黏滞,缠绵难愈,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蕴生内热,湿与热相结则汗出更明显,如《赤水玄珠·手足汗》记载:“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提到脾胃湿热就会导致手足部出汗增多;再如《类证治裁·汗症论治》记载:“两腋汗… …为湿热流注”,可见湿热阻滞还可导致腋下出汗;再如《张氏医通·汗》记载:“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提出阴部出汗为下焦湿热,可见湿热阻滞可导致多部位的出汗,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则出汗的部位也会相应的不同。《张氏医通》还记载:“痰证汗自出,痰消汗自止”,提到了痰可以导致出汗,如果及时治疗痰去则多汗可愈。《景岳全书·汗证》记载:“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由于脾胃为运化营养物质的重要脏器,脾虚不能将饮食中营养物质完全吸收则生湿,脾虚夹湿也会导致出汗。所以本证主要分脾虚夹湿、湿热熏蒸(根据湿热停留位置不同而出汗部位不同)。 ①脾虚湿阻证:多以自汗为主,因湿性驱下,多以身体下部出汗为主,湿气重者汗液多较为粘稠、口中黏腻感、身体沉重感、大便粘,脾虚明显者多口淡无味、神疲乏力、大便稀、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润或厚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理气降痰汤):《证治准绳·自汗》记载: “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气降痰汤,痰去则汗自止… …”,以上两方均为治疗痰证出汗的良方。 ②湿热熏蒸证:此型自汗、盗汗均可见,出汗时全身冒热气,像蒸东西时一样,汗液粘稠,且汗液味道较重,或见黄汗,口干口苦,口中黏腻感,或口气重,头发、皮肤出油多,心烦易怒,面色发红,小便黄,腹部有胀满感,身体困重感,大便粘,多有喜欢吃辛辣、油腻食物的习惯,或居住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方,舌质红,苔黄厚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龙胆泻肝汤)。 3.6里热炽盛,迫津外泻:《类经》记载:“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内热重会导致皮肤腠理开泄而多汗,并提到“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详细论述了内火的由来,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或温性食物摄入过多则胃火旺;若劳累太过则火起于脾;若饮酒、房事过度则火起于肾;其实除了胃火、脾火、肾火之外,心火、肝火也非常多见,心火、肝火多是由于情绪急躁、抑郁、失眠所致。 ①心火旺证:此证的典型表现是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心开窍于舌),面色发红,口干舌燥,小便灼热疼痛,大便干燥难以排出,舌尖红明显,苔黄。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导赤散)。 ②阳明热盛(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此证以手足大汗出为主要表现,又根据大便情况分为阳明经证(大便通畅)和阳明腑实证(大便干燥、难以排出、甚至腹胀拒按),多伴口渴明显,喜冷饮,烦躁,舌质红,苔黄燥。 △阳明经证: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大承气汤)。 ③肝火旺证:此型人平时性情多急躁,出汗和情绪关系较为密切,多伴面红目赤,口舌干燥,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或两胁胀痛,或腹胀,舌两边红,苔黄。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逍遥散)。 3.7瘀血阻滞,热邪内伏:如清代《医林改错》记载:“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能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部分患者出汗用了以上各种常规治疗方法仍然无效,反而加重者,是瘀血阻滞,热邪内伏,迫津外泄所致。《证治汇补·汗》也记载:“头汗者,有瘀血内蓄”,《类证治裁》记载:“头汗,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血瘀膀胱也… …”。 此证自汗、盗汗均可见,多伴持续低热,或手足心发热,夜间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心烦失眠,或手足不自主运动,皮肤可见瘀斑、皮疹,舌质暗红,舌上可见瘀斑。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加减)。
中药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其中因为汤剂变化灵活,效果明显,制作简单为最常用的中药服用方法。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煎药,医生处方开的再好,如果煎药的方法不得当,服药的方法不正确,药效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了解如何煎药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教大家中药煎药的一些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想煎药一副中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49岁男性患者,糖尿病5年,足部溃烂2月,外院截趾1月伤口不愈并感染,体温39.2℃,精神、食欲差,空腹血糖19mmol/L入院后即完善检查并安排急诊手术术后使用人工皮负压吸引并换药治疗感染得到控制,伤口予以缝合并修整治疗伤口最终完全愈合,住院共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