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临床观察以及中医理论,恶性肿瘤患者最好少吃鸡肉、鸽子肉、牛羊肉、甲鱼、油炸食品,可多吃香菇、薏苡仁、水果(如无花果)、蔬菜(如西兰花)等,每个患者因寒、热、虚、实体质不同,所以忌口通常也不一样,最好找中医肿瘤专科医师咨询。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上有确切的效果,但一定要选择好中医药介入肿瘤治疗的时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显示:最佳时机应该是各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后,放疗后,4周期化疗结束时使用中医药治疗,预防肿瘤复发与转移,疗效最好。
肿瘤发生与生长转移的最根本原因----人体之所以会产生肿瘤,根本原因是某些体质适合肿瘤细胞生长,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调理患者的体质,让肿瘤细胞没有生长的环境,才能不长肿瘤,或使已有的肿瘤生长缓慢,最终灭亡。
□ 张智敏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如耸立的双峰统领群山,共同构筑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前者拥握庙堂,后者浸淫江湖,构成了用舍行藏的人与社会关系。然而,中医这个传统文化的特殊成分,无论在朝在野都盛行不衰。人类是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便是天人相应。儒家重“天命”,侧重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讲“修身”;道家重“天道”,侧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讲“修心”;医家论“天气”,关注人的整体与自然的关系,讲求“身心合一”,认为“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之中即有阴阳。”儒家谈天命,倡“生死有命”。史载宋英宗年间,邵雍与客散步天津桥上,闻杜鹃啼,邵惨然不乐。客问其故,答曰:“洛阳旧无杜鹃,今始有之,是皇上将用南人为相之征兆,更多起用南人,专务变法,天下自此多事也。”客不解,邵曰:“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春秋》书‘六鹢退飞’、‘鸲鹆来巢’,气使之也。”他们认为自然规律决定社会人事,“违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更进一步明确:“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道家讲天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认为天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者。修道的目的在得“至真之道”,即达到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以至无生无死,亘古长存。传说轩辕时的广成子,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提出“守一”、“处和”的修道原则。其用此法修身,至一千二百岁,容颜未尝衰老。后授黄帝《自然经》一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终极目标是身与自然化合为一。中医学在天人关系上,融合了儒、道,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和社会也是个有机整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首先,中医认为人的生理与自然是贯通的。《黄帝内经》里认为心是君主,统率一切心身现象。心以下由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组成,他们分别为相傅、将军、中正、臣使、仓廪、传导、受盛、作强、决渎、州都等官员。其次,疾病与人的社会角色相关联。中医认为由于个人所处环境不同,政治经济地位不同,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病因病性上的差异。《医宗必读》云:“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第三,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法上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素问》告戒曰:“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最后,中医学在生命健康、疾病的问题上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故而对医家提出了极高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2010年4月22日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 张智敏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该方由白芍、炙甘草组成,具有酸甘化阴、解痉止痛等功效,为缓急止痛之良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汤方对中枢性、末梢性横纹肌痉挛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对躯体和四肢或深部的平滑肌脏器如胃肠、胆囊、膀胱、输尿管、子宫及血管痉挛均有很好的双向调节作用,适用于肿瘤患者四肢及腹部痉挛性疼痛,其中白芍用量30克~60克。 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该方由川楝子、玄胡组成,具有行气疏肝、活血止痛等功效,是气郁血滞而致诸同痛的基本方,常用于肿瘤病人的胸胁痛。玄胡用量30克~50克。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该方由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槟榔、川楝子、高良姜、巴豆等组成,具有理气散寒止痛等功效,常用于肿瘤患者寒凝气滞之腹痛。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由五灵脂、蒲黄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等功效,本方为治疗瘀血作痛的常用方,一切瘀血积滞疼痛均可选用。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该方由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镇痛功效。本方祛瘀止痛之力颇强,临床常用于肿瘤之心腹、臂腿疼痛。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牛膝、没药、甘草、川芎、五灵脂、地龙、香附、秦艽、羌活组成,具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等功效,汤中将大量活血逐瘀药与少量的祛风胜湿药巧妙组方,意在血行则可祛瘀,瘀血尽去,则寒、湿等邪亦随之而散,可用于肿瘤之周身疼痛。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由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甘草组成,具有疏风止痛等功效,其中川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羌活治太阳经头痛,白芷治阳明经头痛常习用于肿瘤引起的头痛。 自然铜散(《世医得效方》):该方由自然铜、乳香、没药、苏木、降香、川乌、松节、地龙、血竭、龙骨、蝼蛄组成,具有活血止痛、接骨续筋等功效,常用于肿瘤骨转移疼痛。 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该方由制草乌、五灵脂、地龙、当归、乳香、没药、密香、香墨等组成,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等功效,对轻、中度疼痛有效,尤对乳腺癌、骨肉瘤常用。 西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该方由牛黄、乳香(醋制)、没药(醋制)、麝香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对肝癌疼痛常为首选。 云南白药:该方由由三七、蚤休、冰片、麝香等配制而成,具有止血愈伤、理血祛瘀、消肿镇痛等功效,近年广泛用于癌性出血、疼痛。在服用云南白药期间,忌食蚕豆、鱼类、辛辣、酸冷等。 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由川乌、草乌、地龙、乳香、没药、南星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行气止痛等功效,镇痛作用明显,用于各种肿瘤疼痛。 阳和丸(《外科证治全生集》):该药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碳、生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等功效,适用于乳腺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骨癌等证属阳虚寒凝之疼痛。2009年3月4日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位总是与一定的经络、脏腑相联系,故临床上当疼痛固定在某一部位时,可在辨证论治同时,根据疼痛部位与所属脏腑、经络的关系,选择适合于病情并能作用于特定部位的止痛药,使药力直达病所,增强疗效。 头痛:白蒺藜、藁本、全蝎、蜂房、葛根、天麻、钩藤、蚕沙,川芎茶调散。 胸背痛:急性子、蚤休、三七、瓜蒌、徐长卿、威灵仙、丹参、桃仁、薤白,失笑散等。 乳房痛:青皮、丝瓜络、王不留行、橘核、甲珠、荔枝核、皂刺,柴胡疏肝散等。 胃脘痛:九香虫、香附、枳实、吴茱萸、乳香、苏木、五灵脂、当归,丹参饮等。 胁痛:八月札、青皮、桃仁、当归、赤芍、泽兰、丹皮、郁金、姜黄、鳖甲,金铃子散等。 腹痛:小茴香、红藤、木香、枳壳、莱菔子、降香、乌药、高良姜、肉桂、三棱、莪术,芍药甘草汤等。 尿痛:瞿麦、王不留行、天葵子、琥珀、冬葵子、龙葵、白花蛇舌草,导赤散等。 腰腿痛:独活、续断、桑寄生、牛膝、地鳖虫、蜈蚣、木瓜,青娥丸等。 骨转移:透骨草、骨碎补、补骨脂、菟丝子、地鳖虫、全蝎,自然铜散等。 晚期癌肿所引起的全身性关节、肌肉疼痛,常用药物如刘寄奴、肿节风、防己、秦艽、海桐皮、桂枝、马钱子、川乌,活络效灵丹加减。 调节酸碱度止痛 据文献报道,疼痛可分为酸性疼痛和碱性疼痛二种。碱性疼痛时局部有钠、钙等离子的积聚,癌肿常表现有坏死、溃疡,同时尿液pH值升高。酸性疼痛时,疼痛局部有乳酸之类的积聚,癌细胞常表现增生活跃,尿液pH值下降。有人提出病理性疼痛是神经末梢局部的酸碱度发生了改变所致,这种酸碱度变化可从检测尿情况反映出来,并可用相应的碱性或酸性药物加以纠正,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对酸性疼痛常用的中药有:川贝、薤白、辛夷、半夏、冬葵子、淡竹叶、白薇、姜黄、延胡。对碱性疼痛常用的中药有:五味子、诃子、山楂、白芍、山萸肉、川楝子、陈皮、青皮、金银花、连翘、伸筋草等,临床中可酌情考虑。2009年3月2日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张智敏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癌性疼痛与躯体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疼痛的认识、情绪和信念、境遇、感受、注意力、性格、对疼痛的预期、社会文化因素等有关。中医学对癌性疼痛早有记载,癌瘤痛在中医文献中常出现于癥、积、瘤、石、乳岩、石疽、噎膈、反胃、脏毒等及其所致的气血衰败诸病候中。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常可取得良效。 中医外治法泛指口服以外途径施治的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药物透过皮肤、粘膜、腧穴、孔窍等部位直接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进而激发经脉之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协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功能,发挥整体和局部镇痛作用,近年来在癌痛止痛领域广泛应用并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外治法同内治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如外治法是将药物施治于患部或经络、穴位,使药物的作用力能直接、集中、持久地发挥作用。常用药物有大黄、半枝莲、蚤休黄药子、山慈菇、川乌、五灵脂、元胡等。 敷贴法 敷贴法是使药物从皮肤黏膜渗入其腠理,通经活络,直达病所,或提邪而出,或攻而散之。通过药物的本身和附加方法的刺激可直接疏通经络,加强气血运行,发挥组织器官的抗邪能力。《医学源流论》云:“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该法为临床最为常用的方法,通常是将药物研成细粉,加适量基质,用酒、醋、松节油、鸡蛋清、蜂蜜、猪胆汁或水调和成糊或膏外敷。药物组方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类中药为主,酌加抗癌药,并辅以芳香开窍、辛温走窜的引经药。 涂擦法 涂擦法系将药物用适当的溶剂浸泡后,取药液涂抹疼痛处皮肤治疗癌痛的方法。涂擦法始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篇》:“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药是配合按摩而涂搽的药酒,搽擦药可直接涂搽于痛处,或在热敷熏洗后涂搽。此法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作用迅速,并可反复多次用药。由于止痛效果较好,易被患者接受。 灌肠法 患者排空二便,侧卧,将一次性导尿管插入肛门7厘米以上,然后用50毫升注射器分次注入40℃左右药液100毫升~200毫升,将导尿管拔出,但患者切忌立即坐起或站立,以免药液流出,治疗好保留时间最好30分钟以上。该法适于胃肠消化系统肿瘤疼痛的治疗,止痛同时还可不同程度地缩小肿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尤对胃癌、胰腺癌止痛效果明显,方药多以承气汤加减。 鼻吸入法 是指将挥发性药物经鼻吸入,由鼻粘膜及呼吸系统吸收,进入患者血循环内,从而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方法,是多将药物研成细粉或溶入溶剂,取少许抹鼻吸入,每天3-5次。常用白芷、藁本、细辛、川芎、荜菝、瓜蒂、冰片、麝香等辛香走窜之品,多用于鼻咽癌痛和脑瘤痛。 熏洗法 熏洗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配一定的中药制成水溶液,趁热进行熏洗。它具有强大、快捷的开放外周毛细血管网、改善微循环、通达血脉、活血化瘀、发汗利水、排毒的功能,能使大量的致痛物质排出体外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就有记述热敷熏洗的方法,是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熏洗患处,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冬季气温低,可在患处加盖棉垫,以保持热度持久,每日2次,每次15分钟~30分钟,每贴药可熏洗数次。药水因蒸发而减少时,可酌加适量水再煮沸熏洗。常用于直肠癌、膀胱癌、外阴癌及子宫癌疼痛。熏蒸疗法或水浴熏蒸水浴治疗时,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内压力增高,血管易于破裂,又有大量的液体随汗液排出,故有出血倾向,一般情况较差,进食较少,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及妇女经期,应列为本疗法的禁忌。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古籍是众多先贤穷其一生的经验总结,他们希望在有限的印刷空间里,留给后人最大量的信息,总是言简意赅,尤其在书名的选择上,更是殚精竭虑。我们后人读古籍,领会文意的同时,不能忽视言外之意。现举几个书名,与大家同享其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儒门事亲》,张从正撰,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完书。其曰《儒门事亲》者,以为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此时的儒理已深入医学,儒医业已形成。 《格致余论》,元朝朱震亨撰于1374年。朱氏精研医理取“格物致知”之意为本书命名。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金匮钩玄》,元朝朱震亨撰,明代戴元礼校补。因避康熙讳,将“钩玄”改为“钩元”。所谓“钩玄“,指探求精深的道理。唐·韩愈《进学解》有云:“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简言之,提要就是挈其纲领,钩玄就是取其精华。 《标幽赋》,针灸歌赋名,全名《针经标幽赋》。金元间窦汉卿撰,包括经络、气血、刺法、配穴等。是一篇影响较大的针灸歌赋,为《针灸大成》等书所收载,并有多种注释。标幽,是把幽微、深奥的针灸原理标而明之的意思,即用浅近易诵的语句表述《针经》中较为深奥的内容。 《邯郸遗稿》,赵献可晚年所作,书名典于《史记》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取此名有两层含义,其一谓书乃妇科专著。其二谓作者愿效扁鹊,为“带下医”。 《推篷寤语》,明李豫亨撰。自序谓舟之亡所见者,篷蔽之;人之懵所知者,寐障之。舟匪篷,则丹崖碧流在望矣;人匪寐,则开户发牖昭如矣。非心目不及也,物翳之也。物翳去,则心光目色朗然畅矣。此书欲启昔之寐,为今之觉,故曰《推篷寤语》。 《银海精微》出现于明代,是驰名中外的眼科著作。作者不明,后世托称唐代孙思邈撰。道家以目为银海,书中论五轮八廓及各种眼病的证治,并附多种眼病图。《银海精微》寓本书乃富含眼科理法方药微妙精华之意。 《审视瑶函》又名《眼科大全》,是明代著名眼科医家傅仁宇纂辑的专著。书名《审视瑶函》,没有直言眼科,有些别开生面,带给人们很多想像空间。“审视”两字应该说与眼科较为贴近,通常泛指用一种特别专注的眼光来观察和审阅事物,并不一定专门限定于医学。就此书而言,用此两字作为书名,作者明显借用其狭义概念,专指目疾诊治需要“审轮定廓,察色观形”的过程,这就离不开用眼来观看和辨别,由此自然会联想到眼的功能,并进一步涉及眼目患病及治疗等问题,故“审视”这两个字最终所暗寓的含义是指眼科;瑶函,本义指瞳仁犹如一函清澈的神水,引申为银海秘籍之书。二者合起来,指此书是一部珍贵的眼科著作。书名没有使用“眼科”、“银海”等常用的专科语言,表达得比较委婉、含蓄,很动了一番心思。 《重楼玉钥》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喉科专著。作者郑宏纲,为“西园喉科”世家创始人郑于丰之子,是公认的清代喉科名家。《重楼玉钥》是郑宏纲根据江西黄明生授徒秘本,参以自己临床经验增订而成。道家称咽喉为“重楼”,“玉钥”喻为“入门”的工具。该书上卷论述喉症病因证治17则,又列36种喉风(将咽喉、口齿、唇舌诸症均以“风”为名),治方则以紫地汤化裁。 《兰台轨范》,徐灵胎著,综合性医书。谓时医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经方,不明法度也,故作《兰台轨范》八卷。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东汉时班固曾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后世亦称史官为兰台。又唐中宗曾改“秘书省”为兰台。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现在,“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被称为“兰台人”。 《理瀹骈文》是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著,原名叫《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瀹乃疏通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 《医法圆通》为清代名医郑寿全所著,四卷。以讨论杂病和常见病症为题目,辨明内外虚实,经方时方之要,再结合时弊详加论说,颇切临床实用。“圆通”一词为佛教术语,意思是不偏不倚,无阻无碍。郑氏意欲示人以圆机活法,故只以医论为主却不载方剂,取古人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之意。 张智敏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08-11-28
萧龙友,本名方骏,字龙友,别号“蛰蛰公”、“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四川省三台县人。祖籍江西吉安,1870年2月13日出生,卒于1960年10月20日,享年90岁。 清光绪23年(1897年),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即以拔贡生考取南学教习,教满以知县分赴山东候补。历任嘉祥、钜野、淄博、济阳等地知县,后升知府。 萧龙友数十年宦海浮沉,自感于国于民无益,加深了他从医的决心。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正式开业,在当时造成不小轰动。医寓就设在北京兵马司胡同59号,从此在这里居住了三十多年。 萧龙友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段祺瑞、吴佩孚等名流诊治。医道精妙的萧龙友,在北京妇孺皆知,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当时有一句话“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连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去他们医院会诊。在这之前,中医师能进入西医院会诊,尚无先例。1956年,国家采纳了萧龙友等人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 萧龙友先生看病都是亲自开方,因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有不少患者把他的处方收藏起来,有的还裱起来作为书法作品。更有甚者出高价收购萧龙友先生的处方。萧龙友诗书画皆工,与名画家溥心畲先生、齐白石先生均是好友。 更与众不同的是,萧龙友成为一代名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靠自学成才。幼年时的萧龙友就对医药很感兴趣,族中有人开了一家中药铺,他有空时常去识药。在成都尊经书院学习期间,他也抽空阅读中医书籍,每有心得即作笔记,日久后竟“积稿盈尺”。1892年,川中流行霍乱大疫,省会成都每日死人无数,街头巷尾一片凄凉,许多行医者惧怕感染,潜居不出。萧龙友冒着生命危险,陪同当地一位医生携带中草药沿街巡视,见到病人就进行治疗,从死亡线上拯救了许许多多的患者。进入仕途后,萧龙友仍然继续研修医学,并在公务之余以医济世,免费为患者看病,收效良好。其时他虽是业余行医,但求诊者已接踵而来。 前些时在贵刊看到一段话,也许可以为我们解开萧龙友无师自通之迷——中医学本身就富有艺术的品格,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医学与艺术具有相差无几的精神”,这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质。在古代,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尚未完全分化,审美的方式和认识的方式是一致的。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科学,这一特点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医的诊疗过程是一种充满了美感体验的、自由灵活的创造性实践,中医的诊疗目的就是对整体和谐美的追求。在诗书传家的萧龙友身上,艺术和中医两者的思维完美的契合,赋书画的灵动神韵于中医的诊疗中,终开奇葩。作者:张智敏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08-11-27附图:萧龙友先生处方及书法
唐宗海为人熟知首先因为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医家,其次是因他的《血证论》。其实他更与众不同的是打破了历代儒医的传统生成模式——“业儒不就,因习医”。他是明清以来的大医家中,唯一中了进士的。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根据清朝的制度,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总之是功名的尽头,仕途有了保证。中了进士不任官的,实在少见。其同榜进士陈三立、邱逢甲、王垿等皆仕途显赫。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5年(1889),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因妻卒乞假归里。其后往返于京、沪、粤间,医名日显,著书立说,遂开中西汇通一派。51岁授来宾知县未就,后卒于蜀西。y唐宗海一生不幸,其父、妻、母先后死于疾病。父亲和妻子更是壮年谢世,激发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他觉得,在纷乱的没世中,官场腐败至极,为官一任,不如汤药救人更切实际。于是潜心岐黄,时值西学东渐,当时大多的中医茫无所从,唐宗海提出“医人不如医医”,高瞻远瞩的撰写大量医学文章,仅在浙江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主办的《医学导报》上就发表了200余篇。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首倡汇通一帜。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去彼之短,用彼之长;以我之长,盖彼之短”。唐氏的真知灼见,使之成为明清两代四川唯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然清史稿未载其详,生平殊多湮讹,甚为可惜。其兼善诗画,几年前曾见一山水团扇,取法古远,萧散简远。其题诗尤让人印象深刻:南北山川一览过,胸中邱壑近如何。枒槎怪石撑肝肺,磊落奇峰脱四科。草木真各知不少,乾坤清气役来多。出云正及为霖日,莫任烟霞老薛罗。——奉行铭老先生大人正,客川唐宗海。这正是容川先生对自己生逢乱世、悲天悯人、逆天救世的真实写照。var iadtimes=0; (张智敏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第3013期(2008.10.24)附图:中西医汇通医术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