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些病人抱怨看病难、看病累,其实只要我们稍稍用心,也可减少些许看病的烦恼。一、就诊前的准备1.充分准备好相关资料。现在很多医院都可共享诊断资料。因此,尽量带好与疾病有关的检查报告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同时也减少就诊时间;与本次就诊疾病有关的病历,往往包括有治疗过程、用药情况及疗效,也应一起携带,便于医生参考。2.需做检查的诊疗最好上午空腹就诊。很多检查要求空腹进行,如血生化检查、B超、内镜检查等。因此,空腹就诊可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否则就只好延至第二天了。二、就诊步骤1.挂号:挂号是诊疗必不可少的步骤。许多电脑联网医院以此开启个人电子病历或缴费程序。挂号也是对医生工作的一种认可。因此进入门诊大厅首先挂号。一般大型医院都有医务人员根据病情分诊,患者根据引导办理挂号手续。很多患者或家属喜欢直接到各诊室要求医生看病,或询问分诊事宜,岂不知这样既进不了医院的电子诊疗、缴费系统,也干扰了医生的工作,自己也耽误不少时间。经常看到这样的病人转悠半天,既不挂号又看不了病,而和他同一时间来的病人已经看好病离开了。2.就诊:当你面对医生时请把你当下最痛苦、最希望解决的病痛直接表述出来,包括时间、性质、程度。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比如有人说:“我全身上下都不舒服!”“请给我做全身磁共振检查!”这让医生无所适从。请把你的病痛表述出来,由医生对你的病症进行判断、诊治,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主导医生。3.检查:当医生给你开出数项检查时,应先了解好所需时间、等待时间的不同,一些需等待较长时间的检查应先做,其他时间较少或病人较少的项目可在等待中间穿插进行,以缩短检查时间。最好在所有检查结果都出齐后,再给医生进行诊治;无需出一结果找一次医生,这样病人辛苦不说,医生也无法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4.治疗:当医生诊断明确用药时,你可以提供给医生你的以往的药物过敏史、本次疾病的药物治疗情况(用药的过程、疗效、不良反应等)、或你的经济状况、承受能力等,但不要指使医生用药。因为医生才是治疗的主导者,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作为医生必须接受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医学教育,只有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获得诊疗资格与经验。因此,当面对医生时请信任医生,由医生对你的病情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当然,这种信任也不是盲目信任,当你对诊疗有疑问时,可提出问题;或请上一级医生复诊。三、其他1.请尽量找专职咨询医务人员咨询相关问题。医院的专职咨询人员较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诊治流程,如某诊室他可报出具体位置、房间号码,而非专职咨询人员就很难做到这一点。2.拒绝医托游说、小广告宣传。很多大医院长期聚集一些医托,对初到医院看病的人进行游说,诱惑患者到一些无证无照小诊所甚至个人处,骗取钱财。因此,尽量不要理会陌生人的搭讪,对死缠滥打者可报警,或医院保安。希望上述建议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
从事中医诊疗工作中,常常碰到一些对中医的误解。现就一般共性的问题略作解释,希望对想了解中医的人有所帮助。 1.诊脉即同诊病。有人以为看中医无需病家开口,医生一搭脉什么便知。因此,他往诊室一坐,手置脉枕之上,两眼直视医生,只等医生下诊断了。岂不知中医的诊断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以偏概全只会耽误病情;更有“舍脉求症”时,脉诊的假象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而有些所谓的“名医”正是以此种手法信口开河,招摇撞骗,也是我们不得不防的!2.中医与西医诊断混淆。有人看中医喜欢问:医生你诊诊脉看我是否患肝炎?大三阳?肺结核?实际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是截然不同的。中医诊断重证候轻病名,所以中医病名多为症状,如头痛、胃脘痛等;而中医治疗主要针对证候,因此辨证一定要准确,如寒热虚实表里及脏腑定位。西医的诊断多为定位或病理诊断,与中医诊断是两个体系,可以相关,但没有等同的联系。比如西医的乙肝,可以是中医的黄疸,也可以是胁痛、臌胀。因此不能要求以中医的诊断方法来给出西医的疾病诊断。3.肾虚等于危重症?有人看中医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诊断是否肾虚?现今医疗广告中肾虚是一个常见名词,稍有腰痛或生殖功能障碍就直指肾虚(肾阳虚)。实际上在中医理论中肾主生殖外,还主藏精、主纳气、主水。虽说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但一般的肾虚并没有性命之虞,是可补可治的。没必要把肾虚说得风声鹤唳、危言耸听,肾虚不等于危重症,危重症的肾虚也就表明可从肾治疗而已。肾虚是中医治疗的一个导向,并非确定病情轻重的标志。4.鹿茸补肾阳。每当冬季来临很多自称“肾虚“的患者就会要求诊脉确定是否能服用鹿茸。鹿茸是峻补肾阳之品,一般肾阳虚重症适用,轻症未必需用。如今之鹿茸多为人工饲养屡割屡长之品,补益作用非常有限,价格也趋平民化,非以往之药效、价格可比。能正确掌握适应症,对证应用未尝不可。但对无明显阳虚者,适当的饮食调整及身体锻炼,更能达到阴阳平衡、强身健体的目的。5.中医养生。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养生也逐渐火热起来。有人说:“中医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很认同。即使没有中医养生之说,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也有中医养生的智慧。如饮食的寒热之性、体质的寒热之分、生活起居的调适、虚邪贼风的防护……都是养生经验的结晶。顺应自然、平衡协调就是其中的精华。没必要一说绿豆解毒就天天喝绿豆汤,一看茄子吸油就吃生茄降脂!其实日常生活的养生智慧比某些理论更有效、更实在、更可行!只是我们未察觉而已。真正的养生无需刻意,自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