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一半以上的肿瘤患者伴有疼痛。80%的晚期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如果经过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的癌痛可以明显缓解。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肿瘤带来的疼痛?怎样能让肿瘤患者过上无痛的生活?下面,我将从癌痛的评估和治疗这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癌痛的认识和了解。 一、癌痛的评估 在2002年国际疼痛大会上,专家们把疼痛提升到继呼吸、心率、脉搏、血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这种提升是希望临床医生对疼痛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患者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作为临床医生,需要对肿瘤病人的疼痛做出全面评估。首先,要鼓励患者把疼痛说出来,以便于医生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然后去具体评估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程度。正确的评估癌痛程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估疼痛程度,选择采用哪种治疗方式治疗,并且可以判断药物使用剂量以及判断患者的生活质量。常用的分级法有以下几种: 1、简易疼痛强度分级法(VRS) 0度:不痛; I度:轻度痛,疼痛可忍,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II度:中度痛,疼痛明显,可以忍受,要求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 III度:重度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2、数字分级法(NRS) 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选择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等级的数字。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3、脸谱评分法。适用于儿童或有智力、精神障碍的成年人。 二、癌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很多肿瘤患者认为得了肿瘤,疼是正常的,熬一熬就过去了。认为吗啡是一种毒药,会上瘾,能不用最好不用。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代表是正确的。 目前我国癌痛的治疗尚存在一些问题。举一组数据来说明。国家人均医用吗啡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癌痛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2010年,中国医用吗啡的用量只占全球医用吗啡量的2%,中国人均用量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一,更是发达国家的两百分之一。从这组数据看出我国疼痛的规范化治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关于吗啡是否会成瘾,国内外资料明确显示,因治疗疼痛出现的精神依赖性发生率,因此过分担心“成瘾性”出现并无必要。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药物止痛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口服:若能口服药物,则尽量口服。口服给药简单、经济、病人易于接受,而且能形成稳定的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同样有效,但是更易于调整剂量、更有自主性,不易成瘾、不易耐药。但是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例如胃癌幽门梗阻反复呕吐的患者,可选择肛塞给药,要予贴剂等。 2、规律:即按照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如每隔12小时一次,无论给药当时病人是否发作疼痛,而不是按需给药。这样有利于保证疼痛连续环节,很多患者没有按时定时给药,只在疼痛爆发的时候才吃药,造成疼痛控制不理想。 3、按阶梯给药:遵循WHO的三阶梯给药原则。 第一阶梯药物:非阿片类药物,通常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对轻度癌痛有效。第二阶梯药物: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等。中度疼痛时在应用第一阶梯用药的基础上,应该加用第二阶梯止痛药。第三阶梯药物:吗啡片、奥施康定、美施康定等。重度疼痛时采用。 需要强调的是,三阶梯治疗是人为划分的,以便于根据疼痛程度使用相应的药物,但注意药物的灵活应用,如果一开始就为中重度疼痛,可以直接使用二或三阶梯药物。而且中度疼痛药物的使用是目前的趋势。 4、个体化给药:对麻醉药品的敏感度个体间差异很大,所以阿片类药物并没有标准用量。凡能使疼痛得到缓解并且副反应最低的剂量就是最佳剂量。判断疼痛的到控制和缓解,我们常用:疼痛强度<3分,24小时疼痛危象次数<3次,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3次。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还是建议前往医院,按照医生医嘱调整止疼药的剂量。 5、注意预防药物副作用:由于止痛药物大都有刺激胃肠黏膜、抑制胃肠蠕动、便秘等副作用,所以在应用过程当中,加用一些胃黏膜保护剂、胃肠动力药物和通便缓泻药,也是有益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便秘的预防,使用阿片类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基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所以建议用药前就开始预防性使用通便药物,保持大便在整个用药过程中保持通畅,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用药。 结束语: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一位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想说的是,面对我们的肿瘤病人,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有时可能比治疗本身更有效。尽管科学是有限的,医学是有限的,但我们医生能够做到的有时候是科学做不到,这就是人文关爱的力量。
肿瘤的形成,首先是正虚(主要是阳虚,因为阳化气,阴成形),其次是气滞血瘀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瘀互结而成肿瘤。所以治疗首当扶正,配合行气活血,化痰散结或清热解毒。应从整体观念中去考察疾病,辨证施治,达到阴平阳秘,阴阳气血平衡了,疾病自然康复了。大道至简,中医是很朴素的生活理念。
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指的是年龄大于60岁,在轻微暴力下,如弯腰搬东西、滑倒坐到地上、甚至一次剧烈的咳嗽引起的腰部疼痛,经X光等检查发现腰椎骨压扁(腰椎压缩性骨折)。通俗一点讲,压扁=骨裂=骨折,压缩变扁同样称为骨折。 1.压缩性骨折后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首先会引起腰部剧烈的疼痛,坐着、站立,甚至在床上翻身都会觉得十分困难;其次,由于腰椎附近有丰富的神经,骨折血肿会引起肋骨、整个腰部广泛的疼痛,如果骨折块压住神经,还可能出现下肢的疼痛,甚至瘫痪,二便失禁。所以,如果老人家不小心跌倒了,出现腰背部疼痛,首先要考虑有没有骨折的发生,不要随便活动,尤其是不能再去弯腰干活等,尽量卧床休息,有条件的话尽快就医。 2.如果不幸发生了压缩性骨折,该如何治疗? 治疗莫非有两种,一是保守治疗,顾名思义,就是不做手术,靠吃药、卧床、康复锻炼来恢复。吃药,主要是对症的消炎止痛药;其次,也是最容易忽视的是抗骨质疏松治疗。有人会说骨折现在吃这个药有效吗?可是需知道,抗骨质疏松现在不吃难道发生再次发生骨折再吃吗?就是因为平时没有抗骨质疏松的观念,才会导致这一次的骨折,亡羊还不赶快补牢?!而且,抗骨质疏松的治疗要持续下去,不是说这次骨折治好了,就可以不吃了。据研究,平均要吃上4.2年才会减少一半的骨折机会。二是手术治疗。随着器械的改良和技术的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主张微创治疗,而且治疗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如何微创?简单点来说,就是用筷子粗的东西,经过皮肤,往压缩变扁的骨头里面填骨水泥,把骨折的地方撑起来、黏住,达到固定骨折、减轻疼痛的目的。手术仅需局部麻醉即可,整个手术时间大概1个小时,除外定位、消毒的时间,真正操作的时间大概也就是30分钟左右,伤口长度仅需1cm,出血不会超过2ml,也不需要缝针,手术之后病人马上就觉得疼痛有所缓解,术后第二天便可以戴腰围慢慢下地行走,恢复非常快,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 3.如何选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每个病人的情况不一样,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就意味着需要卧床到骨折愈合,也就是卧床6-8周,这段时间大小便都要在床上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照顾患者,而且这种保守治疗,压缩变扁的骨头是不会恢复到原来的高度,恢复不了原来的高度,也就是变成驼背了,脊柱的受力改变了,遗留反复顽固的腰背部疼痛几率就高了。而且很多患者长期卧床护理不到位,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臀部烂肉等并发症,尤其是那些抵抗力低、瘦小的患者。保守治疗的优势,就是免除了手术的费用,无需住院,比较适合家里有充足的人力、有相当的护理经验、骨折程度比较轻、身体情况不允许手术的病人;如果选择手术,优势就是手术之后第二天患者便可以戴腰围下地慢慢活动,康复非常快,护理比较省事(比较适合如今独生子女多的老年社会,年轻人都要上班工作,老人往往缺乏足够照顾),缺点就是费用高(如果有医保会好得多)、需要住院3-4天,当然了,做完手术也不是让你蹦蹦跳跳,毕竟才刚骨折,还是需要多卧床休息才行。 无论选择保守或者手术,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必须延续下去,骨质疏松才是骨折的元凶。 4.总结 总结一下,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现腰痛,可能会发生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建议尽早就医,根据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多卧床休息,并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
腰背部肌肉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强壮的腰背部肌肉,就象脊柱的强有力的保护伞,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预防急慢性腰部损伤和腰痛的发生。曾经有过急慢性腰肌损伤、腰肌筋膜炎、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患的病人,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对于疾病康复就更为关键。
骨折后石膏固定的注意事项: 骨折后出现局部的肿胀和皮下瘀血属于正常现象, 1、但要注意的是肿胀程度如果加重不缓解应及时就诊。另外石膏固定后要注意露出的肢体末端(脚趾、手指)的颜色如果发黑,疼痛加重,麻木,及时就诊。 2、还有就是石膏固定的腿要抬高一下,通俗讲就是不管坐着的时候还是躺着的时候,脚都要比屁股高,所以要避免耷拉着腿。另外可以口服一些对骨折治疗的一些药物,主要是中成药或汤药,中医治疗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3、上肢石膏固定后的位置视骨折部位不同,固定上肢的方式也会不同,但是初期的肌肉收缩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中后期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医生指导下的上下肢功能锻炼
颈椎病分型及对症治疗 颈椎病分形表: 1、颈肌型颈椎病 1.1 什么是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 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 复落枕的病人多属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认此型.因而在文献中提到的较少。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该型颈椎病多因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或睡姿不当,颈椎转动超过自身的可动限度,或由于颈椎较长时间弯曲,一部分椎间盘组织逐渐移向伸侧,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颈椎因素。如颈部股肉受寒出现风湿性肌炎、项背肌劳损或颈部突然扭转等,亦可导致"落枕"样症状。 1.2 颈型颈椎病症状 以颈部本能、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抬头困难,患者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 此型颈椎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常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诉头部转动时发生奇异的响声。发作时,患者头部偏向患侧,以缓解疼痛及不适。 从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 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因而这个类型的提出,对于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源于颈椎退变的开始,由于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例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 临床上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少数人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常诉说不知把头部放在什么位置为好,症状常于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早期可有头颈、肩背部疼痛,有时疼痛剧烈.不敢触碰颈肩部,触压则痛,约有半数病人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和躯干一同转动。颈项部肌肉可有痉挛,有明显的压痛。急性期过后常常感到颈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诉颈部易于疲劳。不能持久看书、看电视等;有时可感头痛,后枕部疼痛,或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或活动时颈部出现响声,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胀麻。 1.3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颈型颈椎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各种自我疗法均有效,尤其是自我牵引疗法、肩颈部的理疗、按摩及中草药外敷。症状较明显的病人,也可用颈围保护,如果选用间断性颈椎牵引疗法则更为有效。 颈型颈椎病一般无需手术,除非症状持续、久治无效,而病人又想在短期痊愈,以免影响工作的,但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施术,因为手术成功率要求较高,否则将得不偿失。 绝大部分病人可以治愈或自愈。在日常生活、工作时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尤以注意睡眠及工作时的体位,避免外伤、劳损及寒冷等不良刺激。平时只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一般少有复发者;但如果不注意养颈之道,或是继续增加颈部负荷,则有可能再发,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或使病程延长。 2、神经根型颈椎病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1)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 疼痛为根性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期病人活动头颈部可以引起颈、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间痛重,影响休息。少数病人为防止触碰颈部加重症状,用手保护患部。对急性发病病人,需注意检查是否为颈椎间盘突出病变。慢性发病病人多感颈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部分病人患肢可呈现肿胀,皮肤呈暗红或苍白色。风寒及劳损可为发病的诱因,部分病人无明显诱因而逐渐发病。臂丛神经根部不同病变部位引起不同的疼痛区:颈5神经根病变其疼痛区为三角肌分布区,颈6神经根病变,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桡侧及拇指放射;颈7神经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后方向中指放射;颈8神经根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内侧向无名指、小指放射;而胸襟的神经根病变引起上臂内侧疼痛。 (2)肌力减弱 上肢肌力减弱为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表现为病人持物时费力,部分病人持物时易脱落。肢体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经共同支配,单独神经受损表现为轻度肌力减弱,主要的神经根受累可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3)颈部肌肉紧张 颈椎病病人常有颈部发板的症状。颈神经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颈、肩部肌肉张力增高或痉挛。在急性期,检查多可现病人后颈部一侧或双侧甩肉紧张,局部有压痛。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根据病人主诉中的根性症状、上肢腱反射及痛觉改变等体征、后颈部棘突位置等触诊及颈椎X线片,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及时诊断。 (1)症状及体征 一般患者都主诉颈、肩、臂部的疼痛和手指的麻木。急性期会出现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体位改变可以诱发或加重症状。部分病人前臂及手部肌肉出现萎缩现象。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可呈阳性。部分病人伴有眩晕症状。 (2)后颈部触诊检查 患椎的棘突大多数都有病理性移位、压痛,相应的关节突关节肿胀,明显压痛,这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3)颈椎X线平片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正侧位片和斜位片,除发现椎体后缘及Luschka关节部骨质增生外,部分病例可邮患椎移位而引起的颈椎位置改变。临床医生可以依据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而对其颈椎病的定位作出诊断。 2.3 颈椎神经根型的发病机理 (1)神经根局部的刺激和压迫因素 颈椎因为退行性病理变化,在病程较长时,病人的颈椎容易引起颈椎骨质增生,而转变为神经根病变的因素之一,在椎间孔部Luschka关节或关节突部骨质神经根硬膜袖部可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增加和循环障碍,根袖部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病变。神经根可呈扭曲变形,为引起神经根性颈椎病的重要因素。 (2)患椎移位 因为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其周围的韧带等软组织劳损,常可促使一部分颈椎失去其稳定性。颈、肩部肌肉部组织损伤,导致双侧软组织肌力失去平衡,而引起颈椎发生移侠,临床上常见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使椎间孔横径变小,因而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3)神经根动脉供血不足 颈神经根动脉是一根营养动脉,可以因为Luschka关节产生肌赘或患椎的旋转和后移,而使椎间孔横径变小,使其神经根前面的前根动脉受压,这样,因为神经根的缺血性病变而出现症状。 (4)颈部前斜角肌痉挛 前斜角肌收缩时,位于前、中斜角甩间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脉受压,病人有自肩部至上肢的放射痛症状,尺神经支配区有麻木感,上肢皮温较低,并因为肌肉的痉挛而颈部活动受限。 2.4 神经根型颈椎病如何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98%以上的病人可以治愈或好转。牵引疗法再配合合适的颈围制动及止痛解痉类药物如索密通等有明显效果。推拿按摩等手法操作亦有一定疗效,但应请富有临床经验且操作轻柔的正规医师治疗,切忌粗暴操作,否则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颈椎椎管狭窄和以骨刺增生为主的病人更要小心,因推拿失误引起医疗纠纷的事例每年都可遇到。 目前,手术病人仅占此型的1%左右,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医保制度的改革,手术所占比例正在逐渐提高。凡具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一是非手术疗法4周以上无效,而且在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所见及神经定位检查一致的病人;二是进行性肌肉萎缩及剧烈疼痛而诊断明确者;三是非手术疗法虽然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者。 3、椎动脉型颈椎病 3.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诊据是什么? (1)中年以上的病人,经常因为头颈部体位的改变而致眩晕,恶心,头痛及视力减退。另外,病人可以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 (2)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常常受限;作颈部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引起眩晕症状。 (3)作后颈部触诊检查时,可以发现部分病人上颈椎或其他患椎有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和压痛。 (4)颈椎正侧位及斜位X线平片可以发现患椎病理性移位。 (5)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以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声音。 3.2 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什么典型症状? (1)眩晕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性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部分病人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阴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 (2)头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部即感疼痛明显。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移位时出可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发头痛。 3.3 如何认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理病理? (1)骨刺的影响 因为颈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时,如椎间盘病变,可以刺激椎动脉痉挛,也可以压迫使其管腔狭窄。 (2)血管的变异 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管径大小是颈动脉的二分之一。约为4mm,且左右动脉相等,保证脑部正常的供血量,在病理情况下,如椎动脉受到刺激。发生痉挛或狭窄,可以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 (3)血管的病变 颈椎病与动脉硬化的发病年龄相同,均在中年以上,动脉硬化的粥样斑好于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处即第一段见于两横突之间;第三段、第四段更次之。基底动脉中间不拐弯,在其起点、终点及分支处由于血液汇流、形成旋涡,容易损伤血管的内膜而形成粥样斑。这样,动脉粥硬化之后很容易受到颈椎病骨刺的影响而产生供血不足的症状。另外,因为颈椎间盘发生变性而椎间隙变窄时,颈椎变短而椎动脉相对变长,当椎动脉有畸形或动脉硬化时,无论是颈部活动的牵拉,还是血流的冲击,都可以使颈动脉变长而扭曲影响正常血液循环。 3.4 颈部活动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有何关系? (1)在正常情况下,转头时虽可使一侧椎动脉的血运减少,但另一侧椎动脉可以代偿,因而不会出现症状,在病理情况下,关于转头使一侧椎动脉的血运减少有两种解释。 ①同侧供血减少:当向右侧时,左侧的寰椎下关节面则向前向下方滑动,右侧椎动脉扭曲变窄。 ②对侧供血减少:由于椎动脉绕经寰椎横突,由枕骨大孔穿人硬脑膜,因此它相对固定。当转头时,寰椎也随之活动,将对侧椎动脉推出横突孔而阻碍血流。 3.5 锥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非手术疗法可以使80%—90%的病人好转和治愈。轻者可用颈围保护,重者则需要采用牵引疗法,一般需卧床持续牵引3—4周,再用颌—颈石膏颈部制动4—6周,有效率可达90%以上。10%——20%的病人需要做减压性手术。 手术疗法适用于个别久治无效或反复发作已影响工作、生活者,尤其是伴有脊神经根或脊髓受压时,手术率更高。 椎动脉型颈椎病预后大多良好,尤其是因椎节不稳致病的病人。症状严重者经手术治疗,效果也大多满意,少有复发者。 ↑4、交感型颈椎病 4.1 如何认识交感型颈椎病的生理病理? 因为颈椎病的患者椎间盘发生了变性,局部稳定性减少,加上椎间孔变小,小关节重叠,关节囊应力增加及骨质增生因素,而引起局部出现创伤性反应,激惹了神经根及关节囊和项韧带上交感神经末梢以及椎管内脑膜反支,产生一系列病理性反射症状。其主要有二条反射途径: (1)脊髓反射 支配颈部的交感神经一般位于脊髓的胸1、胸2节段,发生变异可能向上达颈8、向下达胸4。传入纤维将信息传递到脊髓的侧前角细胞后,反射信号经由侧角细胞的节前纤维到达颈下节、颈中节和颈上节,在此进行交替后发出多组节后纤维。第一组通过颈外动脉支配面部的汗腺及血管;第二组通过颈内动脉支配大脑及眼部血管及瞳孔、眼睑平滑肌附皮肢的汗腺;第三组通过椎动脉支配脑干、小脑、大脑颞叶和枕叶底部、内耳的血管;第四组为颈部三个神经节共同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心脏支,控制心律。 (2)脑一脊髓反射 颈椎病的病理性刺激经过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及躯体神经的感觉纤维到达大脑皮层,再由皮层细胞发出信号,通过视丘中下部、中脑被盖、红核以及下方的网状结构而到达颈交感神经节进行交替后,发出节后纤维而到达效应器官。 4.2 交感型颈椎病有何临床体征? (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①头部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但头部活动时这些症状并不加重。 ②面部症状: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目干涩、眼冒金星等症状。 ③心脏病症状:心跳加快、心律率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 ④周围血管症状:因为血管痉挛,肢体发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或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现象。还可见颈部、颜部和肢体麻木症状,但痛觉减退并非按神经节段分布。 ⑤出汗障碍:表现为多汗。这种现象可局限于一个肢体、头部、颈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或半侧身体。 (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交感神经抑制也是迷走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等。 4.3 交感型颈椎病需与哪几种疾病鉴别? (1)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其症状是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疼痛而无上肥颈脊神经根刺激症状。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服用硝酸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减轻。 (2)神经官能症 没有颈椎病的X线改变。无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状,应用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需长期观察,反复检查,以鉴别诊断。 4.4 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 交感型颈椎病也是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大多数病人可以经非手术治疗获得缓解和痊愈。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颈椎牵引、颈围领制动保护、理疗等。卧床休息、颈围领制动保护和颈椎牵引可以缓解颈项肌的痉挛,增大椎间隙,减轻对交感神经的刺激。颈托和围领可限制颈椎过度活动,轻柔的手法按摩及理疗有加速局部炎性水肿消退,松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对于顽固病例,保守治疗无效者,在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或者交感神经节封闭明确诊断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部分增生的钩椎关节及骨刺,椎间植骨以使不稳定的颈椎得到稳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5、脊髓型颈椎病 5.1 脊髓型颈椎病感觉障碍 (1)躯干有感觉障碍而下肢感觉正常,这种病人的躯干可有条带状痛觉过敏区、痛觉减退区及痛觉消失区;亦有痛觉过敏区及痛觉减退区同时存在者,常表现为上方条带区痛觉过敏而下方条带区痛觉减退或痛觉消失。 (2)躯干有感觉障碍而整个下肢亦有感觉障碍,常常躯体的感觉障碍部位和下肢感觉障碍的部位相连,下肢感觉障碍可以表现为单侧或双侧。 (3)躯干有感觉障碍而上肢或下肢仅有局部感觉障碍,肢体的感觉障碍或表现为外套状,片状,或仅在指(趾)端。 5.2 脊髓型颈椎病诊断 (1)多发于中年以上,症状初期为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症状反复,同时呈进行性加重。 (2)脊髓型颈椎病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体征不明为单纯的下肢运动障碍者(如无力、发抖、腿软或易摔倒);有表现为单纯下肢感觉障碍者(如双足感觉异常、双下肢麻木)也有向时为感觉、运动障碍者。 (3)偏侧症状:出现于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如右臂发胀,同时有右腰、右下肢疼痛及肌肉震颤。 (4)交叉症状:出现于一侧和对侧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如侧上肢发麻而对侧下肢疼痛。 (5)四肢症状:出现于四肢的神经机能障碍,有表现为单纯感觉障碍者(如双足小趾及双手尺侧麻木);有短期内四肢陆续出现感觉、运动障碍者,如有一病人在长时间低头工作后,次日出现左手4、5指发麻,第三天出现右手4、5指发麻,第四、第五天感到双下肢麻木、无力、抬腿困难、步态不稳。 (6)头部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 (7)骶神经症状: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如龟头部感觉异常、尿频、尿急排尿不尽、腰腿酸软、排例无力或便秘等。 5.3 脊髓型颈椎病如何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可试用非手术疗法,主要是休息、颈部牵引、颈围保护及药物疗法等。颈部可行轻手按摩或理疗,但切忌推拿,尤其是手法较重的推搬及复位等动作。 凡是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该考虑手术: ①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急性、进行性),磁共振或CTM等也已证实脊髓明显受压; ②病程较长,症状不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 ③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非手术疗法治疗1~2个疗程以上没有改善而又影响工作和正常生活者。 由于脊髓型颈椎病病情一般较重,手术的范围一般也较大,因此,病人及家属都应重视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求最佳疗效。 病情不同、治疗时间的早晚不同,同是脊髓型,预后可能相差很大。一般来讲,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致病的病人预后大多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防护,少有复发者;中央型颈椎病治疗收效快、效果好;如果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再同时伴有较大骨刺或是后纵韧带钙化者,预后普遍较差;病情发展到后期处于重度状态者,尤其是脊髓接近完全变性、已失去恢复可能的病人,预后最差。因此,一旦患病,切勿拖延。此外,伴有全身严重疾患或主要脏器(心、肺、肝、肾等)功能不佳者,预后亦差。对于后两种病人在选择手术疗法时,医生都比较慎重。 治颈椎病的药物 颈椎病以综合治疗为主。凡能解除肌肉痉挛,使椎间隙增大,减少椎间盘压力,减轻对供应脑部血管的刺激相对神经的压力,减轻炎性水肿等方法,都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这些方法包括:颈椎牵引、颈椎围领固定、推拿、按摩、理疗、颈部经常改变姿势等,有时还可以手术治疗。 目前还没有治疗颈椎病的特效药物。一些药物的治疗属于对症治疗,可以使疼痛减轻,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因。这些药物大致有: 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这一类药物主要是针对神经根受到刺激引起的损伤性炎症,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消炎痛、奈普生、布洛芬、芬必得、奇诺力、扶他林等。其中芬必得胶囊对胃肠损害较小,作用时间长,每次服0.3—0.9克,每天2次,症状消失后逐渐停药,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常用于颈痛、肩痛、上肢麻木的病人。 2.使肌肉松弛的药物。这类药使肌肉的痉挛得到缓解,解除了对脊髓、神经、血管的刺激。妙纳就是这样的一种口服片剂,每次服50毫克,每天3次。 3.镇静剂。镇静剂能减轻神经的兴奋性,也能使肌肉的紧张得到缓解,适于精神兴奋、紧张、激动的病人。一般常用安定2.5—5.0毫克,睡前口服,或洼静安定0.8毫克,睡前口服,也可用健脑安神的中成药。 4.改善脑部血流供应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维脑路通片:每次0.2克,每天3次口服。维脑路通注射液:0.4克,每天1次静脉点滴。尼莫通片:每次30毫克,每天3次口服。尼莫通注射液:10毫克,每天1次静脉点滴。脑通片:每次10毫克,每天3次口服。脑通注射液:4毫克,每天1次静脉点滴。 5.神经营养药。这是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颈椎病都有治疗意义的药物。常见的药物有维生素B1片,每次10毫克,每天3次,以及其他复合维生素。 6.中药热敷。用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如当归、桂枝、红花、接骨木、路路通、川羌活各50克,五加皮、虎杖根、络石藤等各100克,放在布袋内用蒸笼蒸,待水烧开15分钟后取出来,置于颈部热敷30分钟。 7.外用剂型的药物。对一些颈痛、僵硬等有一定疗效。比如波菲待液体药膜(布洛芬的外用剂型)、扶他林乳膏等,每天涂抹患处3—5次,可以起到消炎止痛作用。 颈椎病病人出院指导 颈椎病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体护理得到强化。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人恢复的指南,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即根据不同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讲解有关疾病的一般知识及有关心理,生理,卫生,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临床资料 骨科收治的颈椎病病人较多,经手术或牵引治疗后效果明显。病人出院时,教会病人掌握有关保健知识,可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因此,出院指导是骨科护理工作的又一重点。 二、出院指导的内容 2.1 心理调节 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语言朴实无华,简单明了,亲切自如,讲解颈椎病的治疗和康复有一个自然过程,让病人对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耐心地,不断地进行自我保健,尤其是老年颈椎病患者。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复发或减轻症状。过分急躁的心情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能诱发其他疾病。 2.2 饮食指导 根据病人的健康恢复程度,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等,防止便秘。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2.3 活动与锻炼的方法 指导病人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次数由少到多,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外力,外伤,保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 2.4 用药指导 颈椎病病人在恢复期,为预防和控制肺感染,指导病人适量应用抗生素,让家属和病人了解药物名称,用量,注意事项及副作用,如有不适感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三、体会 对每位病人做好口头和书面指导,将康复处方亲自交给病人或家属,以防止病人忘记或记错,避免由于缺乏正确的出院指导而导致疾病复发,给病人带来痛苦。 以上对颈椎病病人的出院指导,对患者康复都有重要意义 。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因为吃进的东西,首先影响的就是胃.胃具有对食品的贮存、消化和运送功能.所以饮食不调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慢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根据胃粘膜的组织学改变,可分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临床上共有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疼痛、暖气频繁、泛酸、食欲减退、消瘦、腹泻等症。其中最应该引起注意的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特别是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有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据报道约有5%-10%的患者最终可转变为胃癌,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而且,对于胃黏膜的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如治疗得当的话,病变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定期复查就显的异常重要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处理。同时避免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红霉素、可的松等。尤其是一些治疗感冒的药物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根据个人的经验,如果那种感冒药服用后,上腹部不适,嗳气,返酸症状加重,在下次感冒是应该尽量避免服用此种药物。对幽门螺旋杆菌检出阳性患者,应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可直接杀死细菌,丽珠得乐也应该选用,他的主要成分是胶体次枸橼酸铋,药物可以和炎症渗出物与粘蛋白形成复合物,包裹细菌使之失去贴附上皮细胞的能力,铋离子进入细菌中,将其杀死。同时可使用胃粘膜保护剂。保护和增强胃粘膜防御机能,常用的胃粘膜保护剂有胶体次枸椽酸钮(如德诺或得乐)、铝碳酸镁、麦滋林—S、前列腺素等。另外,改善胃动力,也是治疗的关键,如吗丁啉、莫沙必利可增加食道下段括约肌张力,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和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返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对消除饱胀感、腹胀、餐后不适、上腹烧灼感、恶心等有良好的效果,且副作用小。此外,由于在慢性胃炎发病中饮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这也是与其它疾病不同的地方。总的来说进食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细嚼慢咽,减少食物对胃粘膜的刺激。 二、饮食应有节律,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 三、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粘膜的侵害。 四、尽量做到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维生素的食物。 五、清淡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等食物,少饮酒及浓茶。 六、每天饮用两份牛奶。 七、勿食用腌制品(如咸菜、罗卜干、咸鱼、咸肉、咸鸭蛋等)及熏烧食品。 八、勿食用剩菜,即做即食,因剩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很高,有致癌作用。 九、勿食用油炸食品(如麻花、油条、馓子等)。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组方原则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属大方、复方范畴,且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定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该针对患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另外,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峻补,每每会妨碍气血,于健康无益,故配伍用药,至为重要。组方时尤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膏方的脉案,以往习用毛笔书写,它既是中华文化的艺术佳品,又能体现中医擅长于疾病调养的传统特色。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医家应从病者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分析出病因病机病位,衡量正邪之盛衰进退,探求疾病之根源,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中医的理、法、方、药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并且正确、科学地书写脉案,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有序和准确。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用这种方法开出来的膏方,既无理、法、方、药的内容,又无君、臣、佐、使的规律,杂乱无章,患者服后,必定弊多利少。二、注重体质差异,量体用药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疾病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故选方用药也因人而异。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行气活血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解郁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补品,如果确实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调养,如四君子、六味地黄等;中年人负担堪重,又多七情劳逸所伤,治疗时多需补泻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诸多个体差异,均需详细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治疗计划。三、调畅气血阴阳,以平为期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四、斡旋脾胃升降,以喜为补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曾谓“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为临床药物治疗及食物调养的重要法则,同样适合于膏方的制订。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达到补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陈皮、楂曲以消食化积;尤其是苍术一味,气味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黏腻之性,以资脾运之功。中医习惯在服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五、着意通补相兼,动静结合 用膏方进补期间,既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补兼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民间常以驴皮膏加南货制膏进补,时有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发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辨证选用“动药”,例如取附子温寒解凝,振奋心阳;取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取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等,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另外四时之气的升降沉浮对疾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医家据此提出随时为病,当随病制方的治疗思想。如金元医家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说明春天多风邪为患,须在方中加入祛风药,如荆芥、薄荷、菊花、桑叶之类;夏天有病多热疾,须加适量的寒凉药,如黄连、黄芩、石膏、知母之类;秋天有病多燥邪,宜加入温润气分药,如杏仁、紫苏叶、桔梗、沙参之类;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温热药,如附子、干姜之属。注意用药与四时相应,以适应温、热、寒、凉、升、降、沉、浮的规律,不绝生化之源。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结合各个季节的易发病证,则可以在不同的时令,根据病情及气候,采用相应的四时用药法,随证应变,亦可以用膏方的形式来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仅仅局限于冬令时节应用。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证论治法度,具备理、法、方、药之程序,不仅养生,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时间长,医者必须深思熟虑,立法力求平稳,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与病情不合,不能竞剂而废,医生与病家皆遭损失。故开一般处方易,而膏方之制订难。膏方是一门学问,又属中华文化之遗泽,应当传承不息,发扬光大。膏方能补什么 补虚扶弱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症状,均应冬令进补膏方,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抗衰延年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者,可以在冬令进补膏滋药,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出现头晕目眩、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减退等,进补膏方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纠正亚健康状态膏方对调节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的作用较为显著、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中工作,不少年轻人因精力透支,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等亚健康状态,膏方可使他们恢复常态。防病治病针对患者不同病症开列的膏方确能防病治病,尤其对于康复期的癌症病人,易反复感冒的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冬令服食扶正膏滋药,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在体内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来年防复发,抗转移,防感冒,增强抵抗力。组成分类膏方的组成①按照药物的性质可分为三部分,即饮片、胶类及糖类。饮片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一般需辩证施治,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胶类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如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鹿角胶可温肾助阳、生精补髓、活血散结等;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补中缓急。②按照膏方中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滋补药、对症药、健脾药和辅料四部分。滋补药有益气、补血、养阴或温阳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参、黄芪.熟地,麦冬、虫草、胎盘等,同时配合使用理气化湿、清热、祛瘀等之剂,以增强滋补的效果;对症药是针对患者当时主要病症的药物,兼顾祛病和滋补;膏方内的滋补药多属粘腻呆滞之品,久服多影响脾胃运化,并易闭门留寇,故一般需加用陈皮、砂仁、焦山楂炒麦芽、白术等健脾药,加强吸收,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辅料主要包括调味的糖类以及收膏的胶类等。膏方的分类根据制作过程是否加入蜂蜜将膏方分为清膏和蜜膏,中药煎煮浓缩后直接收膏者为清膏,收膏时加入蜂蜜称为蜜膏(又称“膏滋”),后者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有慢性病者;根据膏方中是否含有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可将其分为素膏和荤膏,素膏由中草药组成,不易发霉,四季均可服用;荤膏中则含有动物胶(药),多属温补之剂,且不易久存,一般冬季服用。膏方特点第一、膏方具有补虚和治病两大特点一些春夏易发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就不易发作,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我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有道是“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此时适当补养,可调解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第二、“阴平阳秘,以衡为补”,完全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阴阳脏腑气血平衡则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邪有阴邪、阳邪,人体正气也有阴阳之气,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结果。因此,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气血条畅。适用对象1、慢性病人的进补: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冬令季节,可以结合它的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从目前临床应用膏方的情况来看,不但内科病人可以服用膏方,妇科、儿科、外科、伤骨科、五官科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也都可以通过服用膏方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2、亚健康者的进补: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膏方疗法就是最佳的选择。3、老年人的进补:老年人,由于它的生理特性,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而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4、女性的进补:对于女性来说,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及皮肤腠理,当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5、儿童的进补: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可以适当进补,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厌食、贫血等体虚的患儿宜于调补。服用季节一、冬令进补膏方,又有人习惯称其为冬令膏方。顾名思义是在冬令季节里服用。为什么要在冬令时节服用膏方呢?这要从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气候环境息息相关说起。自然界气候环境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谨慎地起居饮食、衣着行走是十分重要的。秋冬季节是收获的重要季节,人体为适应外界渐冷的气候会作出相应的调整,血液在消化道为多,消化腺、消化酶分泌增多,消化机能增强,食欲旺盛,体内高热量食品需求增多,容易吸收,并把营养藏于体内,同时代谢降低,消耗减少。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冰冻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就是适应冬天气候环境,是一种养藏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种冬令的养生方法,到了春天便要发生痿厥一类疾患,使人们对春生之气的适应能力减弱。由此可见,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长期以来,人们就讲究“冬令进补”,在冬天,内服滋补膏方,强壮身体,到了来年春天,精神抖擞,步行矫捷,思维灵敏,在民间也有“冬令一进补,春天可打虎”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二、实时调补有的中药房在一年四季均为患者加工膏方,这是不是说一年四季均可服用膏方呢?实际上,运用膏方进行冬令滋补是其使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膏方既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又有治疗预防的功效,因此,不在冬季,如处在慢性损耗性疾病的过程中或大病后,手术后,患者身体非常虚弱时,可以采用膏方调治。根据虚弱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在滋补的同时,配合理气、和血、调中、化浊、通腑、安神、固涩、通络等药物一起使用。中医的调补有很多方面选择,有药酒、药粥,还有药膳等,但在应用中药汤剂进行辨证施治后,继用膏方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它可以继续配伍其他治疗的药物,二是服用方便,三是符合虚弱身体进行缓慢康复的原则,其补益是王道缓缓收工,决不能采用霸道蛮补,否则孟浪用事不能达到目的。因此,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并严格掌握膏方的使用方法,不在冬令季节,同样可以服用膏方。膏方养生养生一词,原出春秋管仲的《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认为,“春升、夏华、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人要健康必须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身体也一样,否则就会生病。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靠肝的升、肺的降、心的展放、肾的收敛为推动人身体阴阳两气的变动,脾为中,旁及四脏,是气机的枢纽。这样通过五脏的功能,让人的气机升降出入有序变化,人应该同自然界相同,以此养生,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这就是道记馆四季膏方的由来。南宋时期,膏方深受达官贵人所喜爱,道记馆膏方,传承宋代秘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延续到今天,道记馆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专业从事四季膏方的膏滋养生专家。正宗膏方的三大特色1、名药:精选道地食材膏方采用的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黄明胶、鳖甲胶等的原料,严格监控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保障原料正宗,保障产地正宗,保障道记馆膏方的确切疗效。 2、名方:传承宋代秘方针对不同的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道记馆膏方传承宋代秘方,在充分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前后一致和君、臣、佐、使的得当配伍的基础上,做到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动静结合,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以平为期”、“以和为贵”的目的。 3、名法:沿袭古法工艺膏方的定制加工流程,主要有七个步骤: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凉膏。道记馆严格按照 “一人一方一锅”的规范煎制膏方,通过定制的模式,真正做到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明胶,保证了膏方的安全、绿色和可靠。常见答疑1、为何驴皮成为阿胶的最佳原材料?驴起源在非洲及西亚,后扩散蒙古、新疆一带。张骞出塞时将驴引进到了中原。后被农户广泛饲养,成为中原地区与牛马猪羊同等重要的家畜之一。 五代至宋实行“牛皮之禁”。古代军需民用用途广泛,特别是军事上制作将士的甲胄、盾牌、车马挽具及制胶用于弓弩。古代农业社会,耕牛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不能随便宰杀,只有病、老死之牛皮。正是上述原因,唐代已大量用驴皮阿胶。宋代的牛皮胶或系民间取官府舍弃的劣等牛皮制成,以致医家认为不堪药用。 2、市面上阿胶价格为何差别这么大?好阿胶需用整张皮熬制。早在1996年、2002年央视曾多次曝光某药厂拿马皮当驴皮生产阿胶事件。2010年央视调查发现,很多阿胶的原来竟来自于马皮、甚至是劣质皮料。原料皮基本都是在皮革加工过程中割下来废弃的头脸皮和腿脚皮,也就是通常说的下脚料。 2012年的“造假门”,某药厂借助新疆的工厂生产的半成品阿胶块涉嫌虚构原产地,另外其用以支持涨价的行业数据也涉嫌造假。 好的驴才能出好的皮,标准:毛驴的养殖周期需要3-5年,3岁以下的驴皮不要;化学污染的驴皮不要;有皮肤病的驴皮不要。 3kg 驴皮熬出1kg阿胶,一张驴皮仅仅可以熬制3盒阿胶,而生产一盒阿胶的周期需要50天。 3、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鳖甲胶、黄明胶五胶有何不同?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鳖甲胶、黄明胶各自不同的功用,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用。 阿胶与鹿角胶相比,前者滋补阴血,更适合于妇女,后者温阳补肾,更适合男子。 鳖甲胶与龟甲胶都能养阴,且能清虚热,适合易上火者采用,这是阿胶和鹿角胶所不具备的。 鳖甲胶还有通血脉的作用,破瘀散结有专功。 龟甲胶强健筋骨,骨质疏松者可考虑优先选用。 阿胶有的功能黄明胶可以认为都有,只是效果不同。一般说阿胶补血比黄明胶好,但黄明胶的长处在于止血养血,润肠通便。 4、道记馆进呈贡胶为什么昂贵? “进程贡胶” 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来进贡朝廷的上品阿胶。“人中有龙凤,胶中有极品”,阿胶中的极品就是“进程贡胶”。进程贡胶,也称九朝贡胶或九天贡胶。进呈贡胶作为皇室贡品最早见于《水经注》“岁尝煮胶以贡天府”,从北魏开始便一直是朝廷贡品。 进程贡胶选取3-4岁体型健状纯黑乌驴,冬至前一个月取下皮进行晾干,冬至子时是阴极阳生之时,而东阿之水是天下至阴之水,择至阴之时,取至阴之水,选属阴之乌驴皮炼胶,采用历经2500年的保密工艺,金锅、银铲,桑木柴为火,经99道工序炼制方成,其滋补效果最佳。 进程贡胶质地细腻,色如莹漆,光如琥珀。面平如镜,经夏不软。 揭秘进程贡胶珍贵的三大秘密:1、选择最佳时辰,冬至子时取水《黄帝内经》"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子时是阴极阳生之时,冬至之时的东阿地下水阴气最重。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阿井水,性趋下,清而重,“取其煮胶,谓之阿胶”;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其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2、选取最佳原料,珍稀乌头驴 乌头驴是制作进程贡胶的必备原料,但现在乌头驴已濒临灭绝。 陈修园:“必用黑皮者,以济水合于心,黑色属于肾,取水火相济之意也”。按照古人的看法,认为黑色属水入肾经,乌驴皮属阴入肾,可补先天之本。冬至所取乌驴皮阴气最重,皮张光亮厚实,营养物质储藏充沛,用其炼胶滋阴效果最好。 这样选择至阴之时,取至阴之水、至阴之乌驴皮与火相融,炼出的贡胶达到阴阳平衡之极,滋补最甚。 3、沿袭古法工艺,99道传统工序进程贡胶炼制工艺极为考究,要经过洗皮、泡皮、凉皮、刮毛、化皮、炼胶等99道传统工序,历经100余天纯手工打造,方能制成,其中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则整锅贡胶报废(比如打沫不好,熬制粘锅)。故进程贡胶非常难得。膏方制作一、膏方的制备千百年来,中医学在膏方的制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加工经验。这些内容,一部分记载在有关的中医药典籍里,一部分蕴藏在老药工的实际经验中,均有待于不断发掘继承,整理应用。(一) 配料1.配伍原则用膏方治病,既可一味单方,又可使用复方。按照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种以上药物合用,就是配伍。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而增进疗效,减轻和消除副作用。在治疗方法上,单方药简功专,针对性强;复方药宏效广,对较复杂的疾病证候全面照顾,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处方。(1)单用:单独使用一味药物制成膏方,如用白术治疗脾气虚证,用熟地黄治疗肾阴虚证,用桑枝祛除风湿,用地榆凉血止血等。(2)复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病情和配伍原则组成膏方,如天门冬与麦门冬同用,可增强养阴润燥作用;党参与黄芪同用,可增强补气健脾作用;旱莲草与女贞子同用,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等。同时,药物合用可以减轻副作用,如术附膏中用蜂蜜,既可解除附子的毒性,又可取其甘缓,以缓解疼痛。补气养血膏中用了党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等众多滋补药,少佐陈皮理气和胃,司消除滋补呆胃的副作用。2.用药剂量临床多在一般汤剂处方诊治有效之后,在病情基本稳定或辨证清楚的基础上运用膏方。各医家运用药味及剂量有不同习惯,但一般每剂汤方在100克左右,膏方在此有效处方上,增大10~15倍以上,形成有效的膏方剂量。由此形成一料膏方的重量当在1000克以上,过少不易制作。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共熬出膏滋约1400克左右,可服用一个半月。若天暖,剂量应酌情减少。药物用量有轻重之分,一般轻者用量宜少,重者用量宜多。药用剂量问题,古今医家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迄今仍难有定论。因此,对于古代方书所载膏方中药物的用量,仅作为参考,可以根据方中各药用量的比例了解其配伍意义。临床开列膏方所用剂量,按中药学和近代医案中所用剂量,结合地区、年龄、体质及病情等不同情况,适当使用。(二) 炼蜜蜂蜜有调味、滋润和补益的功效。另外还具有一定的缓和、防腐作用。炼蜜的作用,在于既能驱除药性的偏激使之中和,又能除去蜂蜜中的水分及杂质,使药物品质上乘,有质有量且保存持久。1.选蜜选择优质蜂蜜是保证膏滋质量的关键。蜜以质厚色自如凝脂、味甜而香、兼有鲜味、黏性强者作为首选。但由于产地和气候的关系,北方蜜含水分少,一般选用枣花蜜、荆条花蜜为佳,荞麦花蜜较次;而南方蜜含水分较多,选荔枝蜜、坝子蜜较优。2.炼蜜方法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使之完全溶化,沸腾时用网筛或绢筛捞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发,翻起大泡,呈老红色时,酌加约10%的冷水,再继续加热使沸,随后乘热倾出,用绢筛过滤,除去其杂质,即成炼蜜。目前炼蜜老嫩的程度,大都是凭经验观察,少炼则嫩,黏性不足;多炼则老,坚硬不易化解。一般炼蜜以生蜜500克炼成400克左右为标准。二、膏方的制法膏方的制作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几道工序。1.浸泡:先将配齐的药料检查一遍,把胶类药拣出另放。然后把其他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浸润药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胀,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药面10厘米左右,浸泡24小时。2.煎煮:把浸泡后的药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转为微火以沸为度,约3小时左右,此时药汁渐浓,即可用纱布过滤出头道药汁,再加清水浸润原来的药渣后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为二煎,待至第三煎时,气味已淡薄,滤净药汁后即将药渣倒弃(如药汁尚浓时,还可再煎1次)。将前三煎所得药汁混合一处,静置后再沉淀过滤,以药渣愈少愈佳。3. 浓缩:过滤净的药汁倒入锅中,进行浓缩,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发,并随时撇去浮沫,让药汁慢慢变成稠厚,再改用小火进一步浓缩,此时应不断搅拌,因为药汁转厚时极易粘底烧焦,在搅拌到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来为度,此时方可暂停煎熬,这就是经过浓缩而成的清膏。4. 收膏:把蒸烊化开的胶类药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不断用铲搅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即可。5. 存放:待收好的膏冷却后,装入清洁干净的瓷质容器内,先不加盖,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盖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却后,再加盖,放入阴凉处。另外,要注意在收膏的同时,可以放入准备好的药末(如鹿茸粉、人参粉、珍珠粉、琥珀粉、胎盘粉),要求药末极细,在膏中充分抹匀。还有,可根据需要放入胡桃肉、桂圆肉、红枣肉等一起煎煮时取汁,在收膏时一起放入可充分发挥其作用。膏方的制作比较复杂,有特定的程序,严格的操作过程,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一般不提倡自制。存放方法为了使膏方能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其存放方法,至关重要。首先在膏方制作后,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盖。可以让它存放在瓷罐(锅、钵)中,亦可以用搪瓷烧锅存放,但不宜用铝、铁锅作为盛器。由于膏方用药时间较长,尽管时值冬季为多,但遇暖冬时就要小心发生霉变了。一般情况下,多放在阴凉处,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若放在阴凉处而遇暖冬气温连日回升,应让其隔水高温蒸烊,但是忌直接将膏锅放在火上烧烊,这样就会造成锅裂和底焦。在膏药蒸烊后,一定要把盖打开,直至完全冷却,方可盖好。切不可让锅盖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则过几天就会出现霉点。在每天服用膏方时,应该放一个固定的汤匙,以免把水分带进锅罐里而造成发霉变质。一旦气候潮湿,或者天气变暖,在膏方上出现一些霉点,此时宜用清洁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用隔水高温蒸烊。当然,如果霉点很多且在膏面的深处也见有霉点,这样就不能服用了。服用方法临床上膏方的具体服法,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二是考虑病人的体质、应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冬天为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治疗为主的调治膏方可视病情需要,根据不同时令特点随季节处方。(一) 服用方式1.冲服取适量膏滋,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人搅匀,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腻药较多,且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膏药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根据病情需要,也可将温热的黄酒冲入服用。2.调服将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研细末,用适当的汤药或黄酒等,隔水炖热,调好和匀服下。3.噙化亦称“含化”。将膏滋含在口中,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二) 服用时间1.空腹服《本草经》谓:“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如空腹时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2.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时服药。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饭前服。3.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时服药。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服。4.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时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服。(三) 服用剂量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强弱等情况而决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匙为准(约合15~20毫升)。药物分有毒无毒、峻烈缓和的不同。一般性质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并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轻病、慢性病,剂量不必过重;重病、急性病,用量可适当增加。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药力不足,往往贻误病情。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剂量上也应有差别。老年人的用药量应小于壮年;体质强的用量,可重于体质弱的病人;妇女用药量,一般应小于男子,而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又应小于平时,但主要仍须从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虑。服用禁忌在使用膏方时,为了注意安全,保证疗效,必须重视禁忌问题。用药禁忌,除了药物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等外,还有补膏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禁忌三个方面。(一)补膏禁忌老年病虚证为多,故补膏较为常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使用补膏,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目的。另外,补益莫与气血为难,应避免一味呆补,不注意气血流通的倾向。2.防止“虚不受补”对于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可于补益膏方中,酌加助运之品,以免滋腻呆胃之弊。3.防止“损阳耗津”阳虚有寒忌清补,以免助阴损阳;阴津亏损忌用温补,以免助火伤阴。(二)妊娠禁忌妊娠期间,因为某些药物具有滑胎、堕胎的流弊,往往可以造成流产的后果,所以在临证时要注意药物的选用,注意妊娠禁忌[1]。(三)服药禁忌1.忌口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服药期间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叫做“忌口”。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和科学实验,忌口的范围已日渐缩小,而且日趋合理。如服人参膏时忌服萝卜,服首乌膏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服用人参时,常习惯称萝卜、绿豆(包括绿豆制品,如粉丝等)是“解药”,意思是含破坏人参中的有效成分。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萝卜的消食导滞作用和绿豆的寒凉解毒功能造成人参的作用不能发挥,人参的甘味补气生津的疗效将大大减弱。应该说,两者同时服用是不适宜的。从药理上讲,萝卜会加快人参有效成分的排泄,在人参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营养成分未被人体吸收时,已经被排泄出体外了。由于膏方中有不少补益壅滞之品,对于消化不良者,服用食物以易消化为上,否则容易阻碍消化、吸收,从而不能起到理想的补益作用。针对患者的体质,在膏方服用时,忌口更为重要。如:①阴虚体质在临床上可见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心烦、易于激动、失眠心悸、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在服膏方进行滋阴的同时,在饮食上有这样几点忌口:(1)忌食辛热的食品,如狗肉、牛肉等;在烹调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葱等~类调味品;至于甜味食品如巧克力及其制品更应少吃,甚至不吃。否则,轻则引起口干咽燥严重,大便燥结,重则可见出血症状。(2) 忌食海鲜一类发物,如黄鱼、带鱼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中不少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在应用滋阴降火药物治疗时,食用海鲜则犹为火上浇油。这些病人以食淡水鱼为好。(3)忌食不易消化的药食。因为患者消化功能虚弱,不易吸收,又因为阴虚之人常出现大便燥结,此时若在帮助消化的药食中加入润肠之品,可以使膏方中滋阴药发挥更好作用。②阳虚体质 在临床上可见全身怕冷、面色眺白或者淡白无华、少气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润滑、脉象微细迟无力,对这类病人常用补阳、温阳、壮阳等药食进行调补,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以下忌口:(1)切忌滥用温补肾阳的食品。如果在服鹿鞭、牛鞭、羊肉等药食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虚火的病理现象。否则容易助火动血,产生变症。另外,还应注意不少阳虚体质的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故饮食上尚要忌用黏腻(2)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黄瓜等。阳虚体质者易生内寒,可见脘腹时感冷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等。若用寒性食品,则寒象更甚,在炎热夏天,尤其应慎冷饮瓜果之品,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使阳虚体质曰见虚弱,变症丛生。(3)阳虚体质的人气血流行不畅,切忌服用或过多服用厚味腻滞之品,如食肉类制品,也尽可能除去油脂部分。2.合理服药“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各种膏方,它们的功用各有不同,但无论哪种膏方,只可治疗一定的病症,而不能通治百病。补膏不能乱用,用错了,有害无益。对于一些阴阳俱虚、气血不足、数病同发的情况,治疗时必须仔细观察分析,谨慎选方,合理用药,以获佳效,切忌孟浪投药。不良反应尽管膏方服用的对象不同,体质、病情不同,但总的要求是以平和为准,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切合个体,不应该会出现不良反应。但是,也有少数人服用膏方后,会出现这样几种不适:1.滋腻呆胃,纳食减少。有的不思纳食,腹部胀满。2.齿浮口苦、鼻衄、面部升火、大便秘结。3. 第二年春夏时感到不适、厌食、困倦,入夏怕热,也有出现低热、皮疹、齿浮、便秘等。这些不良反应,可以在刚开始服用几天时出现,也可能在第二年春夏才出现。防治这些不良反应,首先在服用开路方时要注意,尽可能祛除湿浊,调整好胃肠功能。在服用几天后就出现不思饮食、腹胀时,应该暂停服用,改服1~2周理气和胃消导药后,再少量服用膏方,慢慢增加。如见齿浮口苦、鼻衄升火时,把清热泻火解毒通腑药煎好后放入膏方中,一起服用以纠偏差。膏方书籍颜德馨膏方真迹中国膏方学中医膏方治病百问实用膏方膏方宝典海派中医妇科膏方选中医膏方中医膏方指南秦伯未膏方集妇科膏方应用指南家庭常用膏方事典冬令调补择膏方--上海市中医医院名家膏方精粹 相关信息服用膏方要取得好的效果,能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有些人脾胃运化功能较差,临床常见舌苔厚腻、没有食欲,同时感觉胸胁痞闷等,此时服用膏方,不但影响到对膏方的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脾胃负担,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在此类人群正式服用膏方前,医生一般会因人而异开出一些能运脾健胃、理气化湿的中药,以改善其脾胃功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些中药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开路药”。“开路药”的另一作用是通过试探性的调补,通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能为医生开好最后调补对路的膏方作好准备。对于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不强调必须服用“开路药”,可以直接服用膏方,做到及时进补。“开路药”一般以医生根据症状开出的汤剂最有针对性,通常提前2~3周服用。除汤剂外,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成药,如藿香正气片、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片、健脾丸等作为“开路药”。注:本内容来源于360百科
空腹血糖正常值1、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2、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3、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毫摩尔/升(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4、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餐后血糖正常值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孕妇血糖正常值1、孕妇空腹不超过5.1mmol/L2、孕妇餐后1小时:餐后1小时血糖值一般用于检测孕妇糖尿病检测中,权威数据表明孕妇餐后1小时不得超过10.0mmol/L才是血糖的正常水平;3、孕妇餐后2小时:餐后正常血糖值一般规定不得超过11.1mmol/L,而孕妇餐后2小时正常血糖值规定不得超过8.5mmol/L。
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一、情志养生运用控制和调节情绪已达到身心安定,情绪愉快的养生方法。1、传统养神法(1)情感节制法即节制、调和情感,防止情绪过激、维持心理平衡。克服急躁、焦虑、忧郁、紧张的情绪,保持慎思、戒怒的习惯,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平和、乐观、愉快的心态,做到知足常乐、清心寡欲。(2)宣泄法即通过倾诉、记日记、高歌、痛苦等形式,合理地表现自身的情感诉求,使之诉于外而不内郁于心,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3)转移法又叫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摆脱不良情绪。比如,采取移情易性的方法,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使其思想焦点从疾病转移到他处;或者改变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采用移情法可以结合当事人的意愿,培养其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如音乐欣赏、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弈棋垂钓及外出旅游等,达到排忧解愁、寄托精神、怡养心志、舒畅情怀的目的。思虑过度、心情压抑时,到郊外旷野锻炼或消遣,借助山清水秀的环境来舒缓压力、调节情绪。情绪激动或与别人争吵时,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或者适当的体力劳动来释放情绪,消除精神紧张。(4)情志相胜法又叫以情制情法,即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阳五行的生克原理,达到协调、平衡情志的目的。如大喜伤心,以恐进之;过思伤脚,以怒胜之;过悲伤心,以喜胜之;过恐伤肾,以思胜之过怒伤肝,以悲胜之。这一观点被历代医学家应用于养生学中,但要注意刺激的强度,即用于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可以采用突然的强大刺潋或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这样才能达到以情胜情的治疗目的。(5)药物养生法不少中药对情志疾病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如合欢花可以解郁除怒、和志安神,治疗失眼;萱草可使人开怀忘忧,故又被称为“忘忧草”;人参可以滋养精神、安魂定魄,治疗惊悸;龙眼肉可以补益心牌,养血安神;远志可以安神益智,治疗健忘;天麻可以治疗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柏子仁可以滋养心气、益智宁神。2、现代养心法(1)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休息和睴眠都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稳心定神、克服恶劣情绪。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一定不要忘记进行适度的休闲娱乐活动,还要保障充分的睡眠和体息。(2)移情易性,舒缓压力沉漫于美妙的音乐当中,或者放声歌唱,可使大脑产生一种令人心神安定、快乐的物质一内啡肽。寄情于山水之中,通过欣赏花草的颜色、感受花草的气味而体会大自然的生机,有助于调节心境和情绪。(3)心理调节,升华感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提高心理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改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长期的情绪困扰己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应当主动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4)讲究交际,多交朋友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他人交流,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丰富个人生活。(5)培养爱好,扬长避短适当增加业余爱好,如养鱼、养花、绘画、下棋、听音乐等,不仅可以增加生活情趣,还能保持良好的大脑功能,促进身心健康,对防治身心疾病大有裨益。(6)运动锻炼,养心健体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还可使阴阳偏盛偏衰得以恢复平衡。参加气功、太极拳、体操、练剑、慢跑、散步等户外活动,在运动中获得欢乐,从而增强体质和神经的调节能力。二、饮食养生根据个人体制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又称“食养”“食补”,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的机体保持健康成增强体质的活动。我国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饮食生不仅能够混养身体、预防疾病,还能起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1、饮食养生的四种补益方法平补法是指应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于身体偏度的人群,一年四季均可食用。清补法是指应用偏凉或有泻实作用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于偏于买热体质的人群,或者在夏、秋季节食。温补法是指应用性属温热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于因阳气虚而有畏寒胶冷、神疲乏力等症状的人群,或者在冬、春季节食用。峻补法是指应用补益作用较强、显效较快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于体虚、需要尽快进补的人群,应根据体质、季节、病情等因素适当进补。2、饮食养生的六大原则一是要天人相应。人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比如生活在潮温环境中的人群,应当尽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来驱除塞湿不同季节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如冬季天气寒冷,应多选用温热食物以增温祛寒,并佐以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热之品以增加温热的功效。夏天气候炎热,应多选用寒凉食物以消暑解渴,如主食多吃小米、大麦类食品,多喝绿豆汤,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凉食物。二是要调补阴阳。结合个体的体质差异,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比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狐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需。三是要结合体质,审因用膳,根据个人的机体状况来合理调配膳食。比如体质健壮者应该饮食清淡,不宜过多食用膏量厚味及率辣之品。体质虚弱者,应该适量条吃肉、乳类补虚作用较好的食品,少食用寒凉的蔬菜、水果等。因阳虛而有畏寒肢冷,神乏力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虾类等温热社阳的食品,忌用田、蟹内等寒凉之品。阴虚而有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类制品,思用辛辣的温热之品。四是要保证营养,五味协调:日常饮食要注意合理调配,全面配伍能有所偏,这样才能满足人体所必需的六类背养物质。五是要饮食有节,保证定时、定二进,做到细慢咽,保持愉快的就餐心情。六是要注意卫生,不吃腐败之物,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坚持饭后漱口,养成饭后做适量运动的习惯,避免饱食入酬3、常见的四类滋补食品补气类食物:大米、小米、黄米、糯米、大麦、小麦、莜麦、黄豆、白扁豆、碗豆、土豆、白薯、山药、胡萝卜、香菇、鸡肉、牛肉、兔肉、青鱼、鱼等。补血类食物:胡萝卜、发肉、荔枝肉、桑權、血豆腐、动物肝脏、动物肉类、海参、平鱼等。补阳类食物:韭菜、刀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动物肝脏、鴿蛋、海虾、淡菜等。滋阴类食物: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银耳、黑木耳、百含、甲鱼、龟肉、乌贼、蝤鱼、牛奶、猪肉等4、四季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春饮食养生的原则是: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保证充足的优版蛋白质和维生素。夏季饮食养生的原则是饮食以清淡为主,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适量补充蛋白质。秋季是养生的原则,是饮食,荤素搭配,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适量的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冬季饮食养生的原则是适量的进食高热量的食物以补充热量的消耗,增加温热性食物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三、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通过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常见的养生保健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1、运动养生的原则强调动静运动养生要求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时要切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保持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炼,做到动于外而静于内,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得内外和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提倡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运动才会稳定的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有效改善肌体内环境。运动要适度。注重循序渐进。运动要因时制宜,一般来说,早上的运动是比较好的,这样的有利于体内二氧化碳的排出,吸进更多的氧气,是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活动打基础。当然,晚上睡前也可以适当的运动,这样可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的兴奋。餐后不要立刻运动,这样容易影响消化,还可能引起胃下垂,慢行胃炎等疾病。2、简易运动养生八法(1)头长台头部油钱向后慢慢抬起,反复做24次,能防治颈椎病头晕头痛。(2)胸长撸两手掌面在胸部自上而下,反复撸胸24次,能防治哮喘症,心脏病,抑郁症。(3)肩长摇两手臂由下向后、向上、向前、再向下摇动20次,能防治肩周炎和上肢酸痛、麻木。(4)丹常养两目紧闭,两手掌心重叠放在肚脐下方,小腹部,意念轻轻的集中在小腹部,约五分钟,能提高人体精力,体力,智力,免疫力活力。(5)腰长转将两手掌心轻轻地放在两侧腰部的肾书穴上,指尖朝下,慢慢的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旋转3次,随后以脊柱为轴,再向左侧和右侧各转腰3次,能防治腰椎病,腰肌劳损、肾脏病。(6)腿常翘一侧下肢着地,另一侧下肢伸直,上下固定在一定高度约五分钟,两腿交替,能防治下肢肌肉萎缩,增强下肢的活动力量。(7)膝常蹲两膝稍屈、升值,反复做20次,能防治膝关节炎,增强下肢肌力。(8)跟常颠两脚跟慢慢踮起后用力下颠,反复做7-10次,能防治多种慢性病,提高体力智力。3、跟我做经络拍打养生操想要学习经络操,请找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