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所产生的肾绞痛令人非常的苦恼,不知道哪种治疗方法最好。而对于肾结石而言,首先要了解本身结石所处在的位置以及大小,才能够根据病情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措施。 1、对于小于5mm的肾结石并且处于上盏或者中盏,可以每天大量的饮水,多做跑跳的运动,或者可以服用一些排除肾结石的中草药。 2、大于5mm小于10mm处于上盏或者中盏的肾结石,可以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是通过专业仪器产生高能量的冲击波将体内的单颗结石击碎,尿液会将击碎的小结石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3、无创纤维软镜取石是通过可视仪器情况下,将纤维软镜从尿道进入结石部位将结石取出,是去除肾结石的新标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一次性的治疗肾结石,而且有着无创、无痛、不出血的特点。 4、对于体积较大的结石,可以先通过钬激光技术将体内的肾结石打碎,再通过纤维软镜将结石一颗一颗一次性取出。 5、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需要在腹部开个小口,需要开刀,这种方法对人体肾脏有损伤,一般是不提倡的。
如果经常出现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胀、血尿等情况,那么你很有可能患上了肾结石。为什么会得肾结石?其实原因有很多,而饮食习惯就是比较重要的一项。经常吃高草酸、高蛋白食物容易导致肾结石。下面就跟着我详细了解一下吧。 4大食物易致肾结石 肾结石和饮食习惯的关系很大,但是绝非是草酸和钙在一起就会生成结石,因为它们在肠道结合反而会降低肾结石的发病率,只有它们进入血液循环到肾脏里,达到一定浓度,才会导致肾结石。以下食物都容易导致肾结石,要警惕: 1、高草酸食物 高草酸的食物会增加血液和肾脏中草酸的浓度,进而增加肾结石的发病率,高草酸的食物除了我们熟知的菠菜,还有其它涩味的蔬菜,例如芥兰、马齿苋、竹笋、茭白等蔬菜和野菜,此外,豆类、可可、坚果、杏、茶叶等食物中也含有草酸。 对策:涩味蔬菜焯水后烹饪,限量喝豆浆,适当补充复合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6有利于草酸的代谢脱除。 2、高蛋白食物 膳食中高蛋白的食物,尤其是动物蛋白,会增加尿钙的排泄,导致肾脏中钙的浓度增加进而导致肾结石。 对策:控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1-1.2(克/千克体重),适当控制动物性食物的摄入。 3、高糖食物 高糖饮食也会增加尿钙的排泄增加尿路结石和肾结石的风险,尤其是乳糖,会促进钙的吸收,导致草酸钙在肾脏的浓度增加而引发肾结石。此外,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又会增加罹患肾结石的风险。 对策:控制游离糖的摄入,主要是控制零食点心和饮料,包括红糖、黑糖、冰糖、蜂蜜等所谓的健康糖,主食做到粗细搭配,粗粮占到至少三分之一。 4、高钠食物 高钠食物也会增加尿钙的排泄,进而增加肾结石的发病风险。此外,高钠饮食也容易导致高血压、肥胖等疾病,也是肾结石的不利因素。 对策:每日吃盐控制在6克以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最好控制在3克,当心耗油、鸡精、挂面、面包、饼干、腐乳等食物中的隐形盐。 预防肾结石多吃这些食物 由上可知,很多食物对肾结石的危害很大,应该少吃或者积极应对。其实,还有不少食物对于预防肾结石是很有好处的,比如黑豆可促进肾脏排毒、柠檬可抑制结石形成。 1、黑豆:促进肾脏排毒 黑豆其实就是大豆的黑色种子,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锌、铜、镁、钼、硒、氟,还有花青素,补肾的同时可以达到活血、促进排尿等健康效用,对肾脏功能是不错的保护。 最佳吃法:将黑豆放入铁锅中炒熟,再用清水洗净,备用,将乌鸡等食材放入锅中,用大火烧沸,再放入何首乌、红枣、生姜,改用中火煲3小时,根据个人口味加盐调味即可食用。每星期两次可以达到养心安神,滋养肝肾、预防肾结石的作用。 2、柠檬:抑制结石形成 柠檬中含有大量的柠檬酸,它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体消化系统,促进身体造血功能,并且其中含有的钙、维生素P、铁及维生素B1、B2、C和烟酸、柠檬酸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有效的抑制钙盐的结晶化,有效的防治肾结石的产生。用柠檬泡水喝能够使得营养更易被身体吸收,坚持每天一杯。 3、核桃:让肾结石有名无石 核桃并不仅仅是健脑美食,对于肾结石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为核桃肉中含有丙酮酸,能阻止黏蛋白和钙离子结合,从而阻止结石形成。所以,你可以将核桃仁研磨成粉,每日清晨,将核桃粉以1 : 2的比例放入白粥中,核桃中的营养就会被身体吸收,不给肾结石任何生存空间。 4、黑木耳:结石终结者 黑木耳是结石不折不扣的终结者,因为它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但会阻碍结石的产生,还会对已产生的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结石剥脱、分化、溶解,排出体外。可以犒劳自己一顿丰盛的双耳汤--将银耳、黑木耳、红枣放入锅中 慢炖至汤水黏稠,再根据个人口味放入红糖调味即可! 5、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维持尿道内膜健康,也有助于避免结石复发,这类食物包括:胡萝卜、绿花椰菜、洋香瓜、番瓜、牛肝,但高剂量的维生素A有毒,服用前最好请教医生。 6、多喝水 每天应喝水2000-3000毫升,相当于10-12杯水。在气候炎热的季节或大量运动、出汗后更应多饮水,避免尿液过分浓缩,防止尿中晶体沉积。 如果不想患上肾结石,大家最好多吃上述食物哦
最近接诊几例血精症患者,均诉近1年内几乎每次射精精液中都有血,血量时多时少,无规律,颜色偏暗,伴有射精疼痛。患者高度紧张,由于害怕血精的出现,很长时间都不感过性生活。患者反复询问:“医生,都说精血同源,一滴血一滴精,我精液里每次都有血,会不会精尽人亡?”此为典型精囊炎病案,中医学属“血精”范畴。那么,血精真的会导致精尽人亡吗?今天刘医生便在这里跟大家聊聊“血精”这档子事儿:1.什么是精囊炎?精囊炎是男性常见的泌尿生殖系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病人群多为青年和中年男性,以血精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上属于“血精”范畴。从类别上分非特异性精囊炎和特异性精囊炎。非特异性精囊炎是指精囊的一般性感染。常见的病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葡萄球菌等。特异性精囊炎是指一般性感染病菌以外的细菌、真菌等所引起的感染。如:精囊结核、淋球菌性精囊炎等。2.精囊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1)上行感染,即细菌经尿道、射精管上行蔓延至精囊所致,最为多见;(2)淋巴感染,即泌尿生殖道或肠道等的炎症通过淋巴途径使精囊受感染;(3)血行感染,即身体其他部位,某一感染病灶的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至精囊处使精囊受感染。3.精囊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1)疼痛:急性者可出现下腹剧烈疼痛,并放射到会阴及两侧腹股沟处。慢性者则多耻骨上区隐痛,并伴有会阴部不适。疼痛症状在射精时明显加重。(2)尿路症状:急性者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并可见排尿困难。慢性者以尿频、尿急,并伴排尿不适、有灼热感为明显。(3)血精:表现为射精时排出血精,精液呈粉红色或红色或带血块。急性者血精现象更明显。(4)其他症状:急性精囊炎可有发热、恶寒、寒战等全身症状。血尿,也是急性精囊炎的表现之一。慢性精囊炎多表现为性欲低下、遗精、早泄等症。4.精囊炎的危害有哪些?(1)诱发前列腺炎? 精囊炎和前列腺炎的关系很密切,一旦患有精囊炎,就会使得前列腺受到感染。有调查结果显示:大约80%的精囊炎感染患者都伴有前列腺炎。(2)性功能障碍?精囊炎会导致性交疼痛,并且该病久治不愈、反复的发作。患者也会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下去就会造成性欲减退和早泄等性功能障碍等病的发生。(3)影响生育? 解剖学显示:精囊腺和前列腺、输精管、尿道以及膀胱紧紧相邻,也相互交通。由此看来,精囊炎一般都是发生在尿道生殖系统其他器官感染之后。同时,精囊腺分泌的精囊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囊炎是很有可能影响生育的。(4)会精尽人亡? 精液是由精囊液、前列腺液和精子组成,这些都分别由精囊腺、前列腺和睾丸源源不断地产生,绝对不存在精尽人亡一说。同时,精囊炎所致的血精中出血量往往是很小的,这样的出血量对于人体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一般不会导致全身贫血。5.精囊炎如何治疗?(1)西医治疗:①抗炎治疗:选择恰当的抗生素,急性精囊炎应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继续用药1-2周;慢性精囊炎则需继续用药4周以上,以巩固疗效。常用的有喹诺酮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②止血剂:对于血精颜色较红者,可适当选用止血敏、止血芳酸等。③减轻精囊腺充血水肿的药物:如乙烯雌酚,5-α还原酶抑制剂等。④物理治疗:热水坐浴,每天1-2次,或经会阴或直肠离子导入、微波治疗。用以改善局部血运,助炎症消退。⑤精囊镜检术:可在直视下清洗精囊腺内的血块、结石等。慢性精囊炎,如合并射精管狭窄,导致精囊液排泄不畅,可经尿道行射精管口切开。⑥手术治疗:急性精囊炎,如有脓肿形成则需要穿刺或切开引流。(2)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血精之症,来之于肾,肾精损伤而及阴血。《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云:"此劳伤肾气也。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则生七伤六极,气血俱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焉"。《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血淋之证,大抵出自精逆也。其人或纵欲太过而失于调摄,则肾脏因虚生热,或欲盛强制而妄言采补,则相火动无所泄,亦能生热,以致血室(即精室)中血热妄动,与败精涵合化为腐浊之物"。临床上一般分湿热下注、阴虚火旺、气血两虚、淤血内阻四个症型。①湿热下注:症见血精量多,色红或暗红,小便灼热不爽,或伴尿血,腰骶、少腹、会阴部坠痛,恶寒发热,口苦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为主,方选四妙丸合小蓟饮子加减或龙胆泻肝丸加减。 ②阴虚火旺:症见血精鲜红量少,午后潮热,腰酸膝软,头昏耳鸣,心烦盗汗,口干尿黄,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为主,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③气血两虚:症见血精日久,色淡而稀,面色少华,纳少便溏,小便淡黄,头昏神疲,心悸失眠,舌淡而胖,边有齿印,脉虚数。治以补益气血、引血归脾为主,方选归脾汤加减。④瘀血内阻:症见血精,血色紫暗,甚见血块排出,排精时阴茎疼痛,或血精日久反复不愈,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沉涩。治以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为主,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5.精囊炎如何预防及调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关于精囊炎,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①急性精囊炎患者应该饮食清淡,注意饮食卫生,不要饮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以免引起前列腺充血,增加精囊炎的发病率。②急性精囊炎患者禁止性生活,慢性精囊炎患者建议规律性生活,一般建议一周排精两次左右比较合适③精囊炎患者不宜长时间骑马、骑车和久坐,办公室工作人员每隔1-2小时应站起来活动一会儿;做到劳逸结合,保证睡眠质量。④必要时需要坐浴和按摩:已经生育小孩的精囊炎患者,每日睡前可用45℃热水坐浴1-2次,每次10分钟;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摩前列腺。需要注意的是:未生育过的患者不可用此法,以免影响生育能力。⑤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龋齿、预防腹泻,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提高机体抗病力。
从刘民叔考次《汤液经》辨《伤寒论》之源流余大鹏,王柏枝(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3)摘要:《汤液经》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变单方为复方,是方剂学的萌芽;刘民叔的考次《汤液经》,使之复原面世,明确了经方发展过程,使经方发展源流得以渊源澄清、正本清源;《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是由张仲景继承《汤液经》“论广”而成, 仲景“传经”之功,远高于“论广”之功。关键词:刘民叔 杨绍伊 汤液经 伤寒论 源流刘民叔(1897—1960年),名复,四川成都人,少时从祖父、外祖习医,又从学于国学大师廖季平,对古中医学钻研颇深,后侨居上海,力致古医学的复兴。刘民叔行医40余年,早年常投麻、桂、白虎、承气原方以治时症;晚年探索以中药治疗肿胀、肿瘤等疑难重症。治杂病以虚实为纲,治实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补虚重在扶阳,每用大剂附桂、硫磺等。著有《鲁楼医案》、《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肿胀编》、《华阳医说》、《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痿论释难》、《神农古本草经》等。自《伤寒论》问世来,衍生的著述可观,但很少有将《伤寒论》渊源澄清、让人洞彻经方发展过程的著述。正因为不能正本清源,故中医界前仆后继地问道《伤寒论》,但很多人只是登堂,却不能入室。抗战期间,刘民叔侨居上海,与师兄杨伊尹深居简出,潜心考证《神农古本草经》与《汤夜经》,其中《汤液经》是由杨伊尹先生与刘民叔共同考次,正如刘民叔跋:杨君绍伊,与余同学于经学大师井研廖先生。杨君愿学孔子,兼受古医经……近考次《汤液经》,成书八卷,校勘考订,几复古经之旧,精湛妥帖,殆非叔和所及。于是世之治国医者,于方脉有定识,于据注有定本,叔和撰次亦可以废矣……(一)、对应《伤寒》,考次《汤液》 《汤液经》,又称《古汤液经》、《伊尹汤液经》,相传作者为伊尹。传说中的伊尹从奴隶到宰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贤相,据说伊尹曾辅助商汤灭夏,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贤能名臣的典范。除了政治上的影响,伊尹还是夏末商初时期的风云人物,先秦典籍《尚书》、《论语》、《孟子》等对其史迹多有记述,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伊尹的故事流传。同时,他精通烹饪,教民调和五味,故又被尊为中国的食祖。伊尹撰《汤液经》一书,创汤液经法,使中药由单方走向了复方时代。《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属经方十一家之一,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说明,经方的复方也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使人体阴阳平衡,其基本的八纲理论,是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的。魏晋时期的皇甫谧曾在其所著《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讲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说明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变单方为复方,撰为《汤液经》。此书对后世方剂学产生了很多影响,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用药法要》中说:“诸名医辈张机等咸师式此《汤液经》”。元代王好古也认为:“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也就是说,汉代“医圣”张仲景的“经方”就是在参考了《汤液经》的基础上撰写的,对方剂理论的形成影响深远。对《汤液经》的著成年代、作者,章太炎的考证有着重要价值:“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皇甫谧谓:‘伊尹始作《汤液》’或非诬也。”是说《汤液经》的成书在《神农本草经》后。由《神农本草经》到《汤液经》,由单味药到复方,反映了经方方证积累漫长的历史过程,《汤液经》标志经方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故章太炎说:“夫商周间既以药治病,则必先区其品为本草,后和其齐(剂)为经方”,即《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汤液经》标志了经方的发展。后世将伊尹与黄帝、神农并称为“三圣人”,认为:“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伊尹作为重要的“圣人”被后世供奉于许多药王庙中,也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美名。《汤液经》原书已轶失,现由两方面的考证可洞观其内容,一是见于马继兴等《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60个方证,在《伤寒论》可找到相类方证;二是参见杨绍伊、刘民叔的考证之作《伊尹汤液经》,两者皆力主《伤寒论》是由张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来。《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出《汤液经》,《脉经》、《辅行诀》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书许多条文,可惜此书在宋代之后失传,使得历代医家皆忽略了本书的重要性。上世纪30年代,刘民叔、杨绍伊开始以深厚文字功夫考证,认为《伤寒论》的原文大部出自《汤液经》,以“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汤液经》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论》中。又分析《伤寒论》条文,据“与商书商颂形貌即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东汉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分辨出《汤液经》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及遗论,与章太炎的观点一致。刘民叔、杨绍伊考证了《伤寒论》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的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23字为叔和撰入,又考证出王叔和对仲景书曾撰次三次,遗论、余论亦撰次两次,受《难经》“伤寒有五”的影响,将仲景论广之伤寒与《内》、《难》所述伤寒混同,将有关“三阴三阳”及“诸可与不可”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伤寒论》;将其认为属于杂病的内容集在一起定名为《金匮要略》,二者合称《伤寒杂病论》。直至1948年,刘民叔、杨绍伊以王叔和《脉经》和孙思邈《千金翼方》为本,校勘考订完成《汤液经》一书,明确提示了:第一,《汤液经》确实存在于汉前,商周已有积累,众多方证皆以八纲为理论,病位分表里,病性分阴阳,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不是一朝、一代、一个人所完成,托名《伊尹汤液经》只是标志时代背景而已。笫二,《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张仲景是由《汤液法》“论广”而成。笫三,从张仲景论广条文中,看到了张仲景对经方的发展。至此,《伊尹汤液经》得以流传。“论广”是认识经方、解读《伤寒论》的关键词。晋代皇甫谧出生时张仲景尚在世,可以说是历代对张仲景最为了解者,在《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林亿等又在《伤寒论序》中云:“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对于“论广”,胡希恕先生讲得最精炼:“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于原书外或亦有博采增益之处”,《伤寒论原序》用了“撰用”二字,不过,经扬绍伊先生、钱超尘先生、李茂茹先生等考证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王叔和加入,进一步证实了《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张仲景是“论广”,而并不是据“当时流行病、传染病、伤寒病”、家族多患“伤寒”而死,于是“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一个人由无到有而写成。不用“撰”字,而用“论广”,反映了经方、《伤寒论》发展史实。一些史籍记载也佐证,如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对该书作者题曰“汉张仲景述”;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後志》卷二沿其说:“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这些都是“述”而不是“著”。刘渡舟撰《方证相对论》一文,他说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张仲景之术乃从《汤液经》中得出,说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在张仲景前多已存在,并不是一人由无到有而撰成,皇甫谧谓“论广汤液”,是张仲景撰成《伤寒论》的主要方式、方法。确认《汤液经》是《伤寒论》的蓝本,意义非常重大,一是说明了《伤寒论》不是由张仲景一人据《内经》撰成;二是由《神农本草经》到《汤液经》一脉相承的不仅仅是方药、方证,更重要的是八纲辨证理论,是经方自成体系的理论。经方发展至《汤液经》,由于方证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促进了八纲辨证的发展,孕育着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 。刘民叔自从考订《汤液经》及《神农古本草经》后,认为对于《汤液经》,自己与仲景是同一起跑线的。刘民叔的博学多识,“夫子之治学也,凡唐宋以还之书无不读,而独取神农、伊尹、仲景之书。一以古医经为正宗,创立中国古医学会,讲学于鲁楼讲台,四方景从而师事者日益众。二十年代中期,与神州国医学会中医界诸老友朱少坡、祝味菊等,协办景和医科大学并任教焉,为中医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立论中国古医为六大学派:凡治神农学者曰汤液派,治黄帝学者曰针灸派,治彭祖学者曰导引派,治素女学者曰房中派,治苗父学者曰祝由派,治俞跗学者曰割治派。我中医处方用药者属汤液派,而神农、伊尹、仲景者为汤液派之大成也。汤液家法,辨证首重立法,立法而后候证,故先立风、寒、温三纲,后定汗、吐、下、利、温、中、养阴六法,再以表里分配而出六经。简约之亦即一表二里,一表在太阳主汗法,二里实则阳明主下法,虚则少阴主温法,此为汤液辨证之要旨,亦为药治学家之正宗。”刘民叔对中医的源流与流传作了一个梳理,把繁芜复杂的门派归纳主要为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以药物治疗疾病为手段的流派,称为汤液派,由神农、伊尹流传下来,著作为《汤液经》,直到东汉张仲景,整理、论广《汤液经》为《伤寒论》一书,因《汤液经》原书已佚,后人尊《伤寒论》为汤液派医经之首。现存《伊尹汤液经》以及后来敦煌《辅行诀》应该是在仲景以前流传的各种版本,古时只有手抄本和背诵记忆所录,所以各个版本有所不同。但是,一是说明张仲景是站在《汤液经》的肩上论广发展、著述《伤寒论》,二是刘民叔、杨师尹考次《伊尹汤液经》,应该是与张仲景同一起跑线,再次,刘民叔精研善本《神农古本草经》,本书成书应该在《汤液经》之前数百年。刘民叔幸获《神农古本草经》也是比较传奇。1916年,年方19岁的刘民叔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四川全省中医考试,这是民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全省中医考试,时王闿运任四川督军,年逾八旬,仍亲临考场,考题是《黄帝内经》“论治痿独取阳明”,刘民叔下笔千言,满纸诛磯,竟名列榜首甲等第一。王闿运见刘民叔少年有为,将其收藏的宋嘉佑官本《神农古本草经》明翻刻本赠与刘民叔,1941年,刘民叔再行考订重印并附《三品逸文考异》,后据版本学家考证此书为现存最早的翻刻本,亦为绝无仅有的孤本书。刘民叔幸获此书,精研细考,深有心得,继而考订出《汤液经》,所以显得如此自信。在他的大量医案中的脉证、病机分析中,即便是繁于诊务,但信手写来,文风与仲景同出一辙,大有汉晋遗韵,可见其考证《汤液经》功力深厚。杨伊尹作《考次<汤液经>序》一文,由于文章典雅,简练有余,阅读时须得反复琢磨,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相关条文,仔细剖析,才能领略其中道理。《伤寒论》中诸多条文,应该是《汤液经》中的原文,《汤液经》和《伤寒论》明显的对应关系:医家典籍,向推仲景书,为汤液家鼻祖。仲景之前,未有传书,惟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伊尹又称任圣)创作之《汤液经》,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乃就《汤液经》而论广之者。《汤液经》初无十数卷,仲景广之为十数卷,故云“《论广汤液》为十数卷”,非全十数卷尽出其手也。兹再即士安语而详之,夫仲景书,既称为《论广汤液》,是其所作,必为本平生经验,就任圣原经,依其篇节,广其未尽;据其义法,着其变通。所论广者,必即以之附于伊经各条之后,必非自为统纪,别立科门,而各自成书。以各自为书,非惟不得云广,且亦难见则柯,势又必将全经义法,重为敷说。而仲景书中,从未见称引一语,知是就《汤液经》而广附之者。若然,则《汤液经》全文,则在仲景书中,一字未遗矣。仲景书读之,触目即见其有显然不同之处。即一以六经之名作条论之题首,一以“伤寒”二字作条论之题首。再读之,又得其有显然不同之处。即凡以六经名题首者,悉为书中主条;凡以“伤寒”二字题首者,悉属篇中广论,而仲景即自谓其所作为论“伤寒卒病”,于是知以“伤寒”二字题首者,为仲景所广,以六经名题首者,为任圣之经。标帜分明,不相混窃,孰经孰传,读者自明……《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观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尝谓医学之有农尹、岐黄二派,犹道学之有羲孔、黄老二派。岐黄之说,不如农尹之学之切实精纯;黄老之言,不及羲孔之道之本末一贯。岐黄学派,秦汉以来,流别甚多,著录亦广……知者以汤液家以六经统百病,岐黄家以五藏六腑统百病。……农尹之学,则稽诸载记,汤液家外无别派,《汤液经》外无二书,足证此学,在当时孤微已极。幸仲景去班氏未远,得执业此经,而为之论广,任圣之经,赖之以弗坠。此其传经之功,实较论广之功,尤为殊重,而绝惠伟,可贵可谢者也!充分肯定了仲景“传经”之功,远高于“论广”之功。叔和所以未得见《广论》原本者,此其故,孙思邈已言之,《千金方》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此语即道明所以未得见之故。夫以生于西晋之王叔和,去建安之年未久,且犹未得见原书,足征仲景《广论》,遭此一秘,始终未传于世而遂亡……《汤液经》书即出,析而观之,《汤液经》文辞质实,记序简显,发语霜临,行气风迈,殷商文格,此属一家。全经百七十九条,而汗、吐、下、利、温之诸法具详;主方二十有二,而中风、伤寒、温病、卒病之治法咸备,允非神明全智者不能作。容尚多有致遗者,是则当问诸江南诸师也。仲景《广论》,踮蹄有循,发微穷变,补益实多,其论厥诸条,大《易》之遗象也……复原《伤寒论序》为《张仲景论广《汤液经》序》:论曰:予每览越人人虢之诊,观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傈,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疾,庶可以见病知源,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二)、《汤液》为源,《伤寒》为流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然而《汤液经》早佚,近有南北朝时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因藏于敦煌千佛洞蛰伏千年而再现,现普遍认为《辅行诀》所载《汤液经》即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视为“经方十一家”之一。《汤液经》荐方360首,《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仅保存了《汤液经》方60首,主要由五脏病证方、二旦六神方、救卒死中恶方三大类方组成。其中的五脏病证方体现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组方理论和模式,即药性组方法则。《辅行诀》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以五行图为核心,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织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临床诊疗方法。1、《汤液经》组方模式图的出现: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中,载有一张“《汤液经》组方模式图”。“汤液经法”的意思就是按照《汤液经》的思想组方。该模式图充分说明了《汤液经》方剂的组方依据和组成原理,充分体现了当时药性组方理论之内涵与特色。正如作者陶弘景所言:“此图乃《汤液经》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至于冠之以“汤液经法”,就是取自于《汤液经》的精髓。研究《汤液经》立方用药的原则。2、《汤液经》药味配属独具特色,特别是对二十五种药物精华的记载:“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一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所载药物性味与五行配属与当前主流中医药理论相比有显著差别。如将旋覆花、大黄、泽泻、厚朴归类为“味咸皆属火”;将枳实、豉、薯蓣归类为“味酸皆属金”;将地黄、竹叶归类为“味苦皆属水”等,这里的“补”“泻”不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义。李中梓《苦欲补泻论》指出:“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夫五藏者,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藏所恶,即名为泻;本藏所喜,即名为补”(俗话说“胃以喜为补”即此意)。《汤液经》五脏病证方依药性组方法则为遣药组方之典范,五脏病证方以《辅行诀》所载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组方依据,以诸药之精五味配属关系为选药基础。《汤液经》药性组方法则是一种失传已久却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组方理论,是在《汤液经》的思想上形成的,虽然该理论与当前的主流中医药理论具有很大差别,却可以从另一角度拓宽我们对组方理论的学术视野和认知广度,但是刘民叔的用药理论源自于古医经,对于药精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他对药性的认识,应该是源于《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刘民叔临症奇绝,大致是遵循了这个理论,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土之后,体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首次以与《伤寒论》不同的另一角度,阐述了汤液经法、经方的用药组方规律,其“汤液经图”堪称是全书的核心。古代医学的发展,《汤液经》的影响深远。根据《辅行诀》云:“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雅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汤液经》,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其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专门继承和发展《汤液经》的代表著作。 根据刘民叔著作的思路,认为经方派的发展的渊源应该是这样的:伏羲、神农、伊尹、黄帝、张仲景,在此过程中,还依靠了不胜枚举的无名方士如扁鹊、《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等的经验积累,故酝酿出了每个时期的高峰。《伤寒论》是汇合诸“经”的大海,其书堪称为“论”,并从此以后再也未见真实“经”的创造。《伤寒杂病论》问世的时期,是中医药学终于经历了其五个成长阶段而基本成熟和定型的时候。故此,前有《汤液经》,张仲景也不敢称“经”,而以“论”述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是继承和发展《汤液经》的代表著作,刘民叔便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了《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遗留的痕迹。《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之间,尚欠缺着一些桥梁著作,刘民叔认为,添补这个空白环节的关键著作,即是《汤液经》。深入研究该《汤液经》能告诉我们张仲景经方的来源,并由此逐步明晰从神农--伊尹--仲景这一经方学派的传承脉络。不容置疑,张仲景著作不仅为神农伊尹经方传承的高峰,也是整个中医学在当时代的最高产物。刘民叔、杨伊尹考次《汤液经》,卷一即以六经病证而详论,自病证第七卷开始到病证第三十三卷,内涵比《伤寒论》六经病证丰富得多,条理也很清晰。稍微遗憾的是刘民叔、杨伊尹未能够见到《辅行诀》的出土面世,否则更加全面。刘民叔、杨伊尹认为《汤液经》为医方之源,张仲景医方为医方之流,《汤液经》与《伤寒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三)、独尊《汤液》,比肩前贤刘民叔幼承庭训,少年医学思想在于明清诸家,后又师从于蜀中大儒井研廖季平,得其真传,专门研究古医学,以廖师治经之法以治医,中年医学思想专宗岐黄,编著如《脉法古义》、如《脉学肤言商榷》、如《诊余读书记》、如《篌后轩读书记》、如《与吴羲民君谈谈尺字》、如《辨素问五藏别论之奇恒之府》等文,大谈《内经》理论,而且每有新解,对中国医学深有自信,刘民叔曾说:“迨五十而后,始跳出《内经》圈子,直溯汉魏以前汤液。古医以为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皆臆说也,而汤液治病首重辨证。而证者实也,灵活运用六经辨证,此即为我中医理论之最高境界,亦即为我中医之朴素唯物辨证之所在。昔陶令有觉,今是而昨非之说,故廖师一生经学思想六变,晚号六译老人。”刘民叔一生医学思想的变化,也是追求真理日臻完善的变化。所以在五十以后,撰著多在《本经》、《汤液》。认为《内经》理论是岐黄家言,为针灸家设,不与汤液药治家法同谋也。于此可以知道刘民叔早年医学思想,而后知道刘民叔晚年理论之有渊源。刘民叔自认为是“汤液家”,五十岁以后,“去《内经》化。”但其是基于对《内经》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去《内经》化。古之医者,救死扶伤,自然令人钦佩,但在古代封建王朝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医生地位很低,社会推崇的是贵族,士子,文人。古代文人医家对张仲景的评价一般还没有达到现代这般崇敬高度,有时将《伤寒论》与小品平列,有时与朱丹溪、李东垣并列,认为是各有所长。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中医学进而也逐步强大和完善,如果综合古医书《五十二病方》、《武威医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神农本草经》、《汤液经》等来考量,张仲景《伤寒论》是在历史长河中的阶段产物,还不是神;认为《伤寒论》毕竟是是“论”,还不能称为“经”,固不能同百家经典相提并论,即使是中医三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黄帝内经》,也与之有别。《伤寒论》是从《汤液经》论广而来,所以仲景自是不敢称为“伤寒经”。如果我们这么认为,当然是有限的认识,但是刘民叔如果是站在古代巨著《汤液经》、《神农本草经》的肩膀上来认识中医,自然更加推崇的是“经”,而不是“论”。参考文献:[1] 刘民叔. 刘民叔医书合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梁永林, 刘稼. 辅行诀 汤液经法图 例解[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56-58.
经方在肝病临床中的应用方剂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方有经方、时方之说,经方主要见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用,这一批经方凝聚的是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众多医家集体创造的成果,经过千锤百炼的临床实践的检验,故疗效一般超过后世的时方,经方的疗效有“一剂知,二剂已”之说,笔者临床中常用经方治疗各种肝病,效如桴鼓。兹将主要经方的运用及体会述于次,以期构建经方治疗肝病的临床框架。茵陈蒿汤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组成:茵陈六两(15-60克),栀子十四枚(8-15克),大黄二两(8-20克)。适应证:急性肝炎(黄疸型)、慢性肝炎(中、重度)、重型肝炎,临床见有面目黄染、小便短赤、胸脘满闷或呕恶,大便秘结或便而不爽,舌边尖红,苔厚浊或薄黄,脉弦或濡数。运用体会:1.黄疸的中医病机波及血分:《金匮要略》为“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伤寒论》曰:“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略浅注补正》云:“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条方互参,则黄疸与湿和瘀有关。2.对“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的理解:黄疸的正治法是通利小便,因为黄疸多为湿热之邪所致,治疗上,如果小便通利,不但能排泄湿邪,也能驱除热邪,后世温病学家有“渗湿于热下,不与热博,势必孤矣”,即湿去热无所依。当然临证要通常达变,如汗法、下法、和法等八法均在运用范围,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小柴胡汤、大黄硝石汤。3.对黄疸预后的判断:“黄疸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难治”。“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金匮要略》),病程中微汗出也为病之转归的表现,张仲景有“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有的患者汗即将出时,有身痒的表现,为病邪有外出之机。如《伤寒论》第23条有: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4.茵陈蒿汤加减用药:有身痒者,加地肤子、白鲜皮;久疸者,加秦艽、豨莶草;虚久者,加菟丝子。5.药后观察:二便是重点,是增减药味和用量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药后小便颜色会加深些,大便次数应增多,茵陈蒿汤原文后说,药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大便应以日2-3次,不能超过5次,视大便次数多少调整大黄、栀子、赤芍、鸡内金、白术的用量。小柴胡汤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组成:柴胡八两(8-24克)黄芩三两(10克) 党参三两(10-20克) 半夏半升(10克) 灸甘草三两(8-10克) 生姜三两(三片) 大枣十二枚。适应症:肝病见有欲吐或呕吐之主症,伴有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睡眠欠佳、口苦、咽干、目昡、神情默默、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运用体会:1.肝病小柴胡汤证产生的机理:与少阳经络病变、功能失调及继发病理因素有关。足少阳经循行于头身两侧。足少阳经别入季胁之间,循胸里,贯心,挟咽,沟通了心胆之间的联系。头角、目、耳、咽、胸、腋、膈、心下、胁、季胁等都是少阳经脉所过的部位。三阳经的经别都和心有关,于是太阳蓄血有如狂发狂,阳明腑实有心烦谵语(肝性脑病),少阳病则有心烦惊悸(胆心病)。足少阳胆腑,藏精汁、主疏泄,主决断,寄相火。藏精汁、主疏泄与脾胃的升降和纳化功能有关,主决断和疏泄及寄相火的功能与精神和情志有关。手少阳三焦腑,为元气之别使,水谷之道路,既是水火气机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三焦气机失调,可以导致痰饮水湿内生。2.关于柴胡的用量:一般而讲,有往来寒热者,用至24克,其解郁热之功较著;用作疏利肝胆,用量为10克,若肝阴不足,见目晴干涩或赤痛,或不易入眠者宜减用之。3.药物加减:方中常加用枣皮(山茱萸),有肝胆虚怯者多用之。张锡纯谓肝胆虚者,其病象为寒热往来,此证之忽热忽汗,亦即寒热往来之意,用萸肉二两煎服,病可愈;对于病毒性肝炎可辨病加连翘、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逍遥散出处: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薄荷少许,煨姜三片。 适应症: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及肝占位病变,肝病恢复期综合症,见胁肋疼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运用体会 1.组方依据:逍遥二字,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逍遥游”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活动。逍遥散组方当源于《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之论,是经典理论的实践运用。本方名日逍遥,乃指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顺其调达之性,使肝气发挥正常作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体而能和肝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脾强则不受肝侮;炙草缓肝急以止痛;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解郁,诸药合用,肝脾同治,气血兼顾,实为疏肝扶脾的良方。2.逍遥散运用要点: 王绵之教授认为,逍遥散具有从三个环节调整脏腑功能的特点,既有肝郁,又有血虚,还有脾虚。秦伯未先生在谈到肝硬化的治疗时说,最基本的方剂当推逍遥散,逍遥散的组成,一面养血,一面健中,用柴胡调气主持其间,虽能疏散,但主要还是调养肝脾,认为这与改善肝脏机能有一定关系。3.加减用药:对于肝病胁痛,常加入丹参、丹皮、牡蛎、枸杞、炒枣仁等味,以解虚瘀之证;肝脾为病常有食滞、血瘀等继发性致病因素形成,随方加入炒内金、水红花子,以散瘀消积。
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是肝病重要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也是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祖国医学将黄疸列入病的范畴,在《金匮要略》中列专篇论述。本人通过读经典、做临床,体会到运用经方治疗黄疸有较大的优势,从探讨经方治疗黄疸的思想入手,以图走出一条中医经典特色之路。讨论分经方探秘、临床心悟、经典领航三个部分。一、经方探秘经方主要指《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经方较之时方一般具有药味少、力度宏、疗效确切的特点。经方治疗黄疸的方子有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十余首方。方从法立,法寓方中,经方治黄疸,八法赅备。汗法:《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代表方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 吐法:对于黄疸急证、重证,正气不虚者,可以使用吐法。《金匮要略》附方有:瓜蒂汤,治诸黄。亦可用瓜蒂散。同篇还论述了酒疸有腹满欲吐者,当因势利导用吐法。下法:表和里实,脉沉者,用下法,宜大黄硝石汤。和法: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温法: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得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於寒湿中求之,代表方有茵陈五苓散,后世又有茵陈术附汤。清法: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一类方剂。 补法:“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消法:兼燥结血瘀证用猪膏发煎、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二、 临床心悟黄疸的中医病机与湿、瘀等因素致腠闭窍阻有关:《金匮要略》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伤寒论》曰:“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略浅注补正》云:“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伤寒论》还有“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说明腠闭窍阻为发病重要机理。以驱邪为第一要务:黄疸八法运用,均以驱邪为目的,通利小便为重要治法,但尚须多法联用。小便通利,不但能排泄湿邪,也能驱除热邪,后世温病学家有“渗湿于热下,不与热博,势必孤矣”,即湿去热无所依。但黄疸的多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和复杂病理变化,决定了其治疗不可能一利了之,实际上汗法、下法、和法等八法均在运用范围,旨在驱除病邪。临证用药常以茵陈蒿汤为主方:茵陈蒿汤一方实际上包括了多法,如清利、通下,消瘀,还有解郁开泄的作用,总之从内消和外解,通过二便、肌腠多途经驱邪。方中茵陈即青蒿之嫩芽,张锡纯谓其秉少阳初生之气,与肝胆同气相求,利中有散,善治黄疸,为加强方中表散之性,常加用连翘,秦艽、豨莶草等药。利小便之药常佐泽泻、白茅根。通大便、化瘀,生熟大黄兼而用之,若嫌力之不足,赤芍宜增而用之。对高黄疸病人,常用仲景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可起到通腑泻热,解除燥屎瘀热扰神伤络之虞。黄疸的外治可选择《理瀹骈文》的百部根贴脐法、脐火疗法、《扁鹊心书》的隔姜灸法。对黄疸预后的判断:《金匮要略》对黄疸的预后有明确定论述“黄疸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难治”。“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病程中微汗出也为病之转归的表现,张仲景有“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之论。有的患者汗即将出时,有身痒的表现,为病邪有外出之机,当因势利导而去邪。如《伤寒论》第23条有: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三、经典领航确立经典理论在中医肝病中的主导作用,开展经方理论的研究。认识病-病-证的关系,用中医的思维来辨识诊断疾病。明确现代医学肝病的中医病证范畴,不能搞一对一的关系,否则那只是一张中医的标签,同时明确病中会有不同的证。重视六经辨证理论、气化理论、络病理论对肝病辨证的作用,建立经典的方证对应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方和证的研究。开展多种特色治疗,建立相应治疗室:1、表散药浴室:疏理肌腠,外散病邪。适用于肌表不宣之证,打开从外驱邪的通道,也有调和营卫之功。2、通下灌洗室:用中药保留灌肠或结肠灌洗,达到通下或内服药物的作用。如对黄疸患者运用可起到排除毒素,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3、温散灸疗室:开展脐火疗法、隔姜灸等法,起到温散病邪,畅通气血,和调表里之功。4、经穴贴敷室:按经取穴,穴位贴敷药物起到调节经气,增强脏腑经络功能,解除病邪的目的。目前已有退热、止血、止痛等贴敷法。5、气机升降推拿室:,按气机升降之左升右降顺序,选定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穴位,依次进行点按、推拿,可奏燮理气机升降,调节脏腑功能之效。
1导言温潜法,主要是讲将阳不在位,浮散在外的元阳纳归原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以封髓丹、潜阳丹及组合而成的温潜丹为代表。广义是指以附子为代表的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常将温阳的附子、桂枝与潜镇的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磁石等药组方,潜阳而制虚亢,具有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的作用,以治疗阳浮于上、阳浮于外、阳陷于下之病症。此法运用极广,临床效果极佳,如对此法深入研究,虽然在扶阳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与提高,但又应该是中医的非常重要的治疗大法。封髓丹、潜阳丹及组合而成的温潜丹释义:特制潜阳丹(附子8钱、龟板2钱、砂仁1两、甘草5钱)和封髓丹(黄柏1两、砂仁7钱、灸甘草3钱)阴虚火旺与虚阳浮越的概念:。1.1《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为虚阳浮越的病理基础;又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职司固秘,以潜降为顺,浮越则病矣。阳气失去了潜守性就意味着阴阳失调:“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为温潜法作为一个治疗大法奠定了理论基础。1.2温潜法临床运用可上朔至仲景。“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血虚劳》中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运用等。1.3张景岳:“阳虚之火有三,曰上、中、下者是也。一曰阳戴于上,而见于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其外虽热而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阳陷于下,而见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虚阳外越,一源三岐:源为肾阳不足;三岐为在上、在外、在下。1.4郑钦安将虚寒和实寒均归纳为“阳虚”,而阴虚所致的虚热和外邪所致的实热均归为“阴虚”,各有其诊断指标。对符合“阳虚”指征的离位妄动之雷龙火,认为用药必须扶阳抑阴,桂附类药力能补坎离中之阳,火旺而阴自消。对治疗阳虚之阴火妄动,宜纳气归肾、温水潜阳,特制潜阳丹(附子8钱、龟板2钱、砂仁1两、甘草5钱)和封髓丹(黄柏1两、砂仁7钱、灸甘草3钱)等方治之。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中也对黄柏和砂仁在封髓丹一方中的药性作出了另外的解释,是火神派除了桂附姜外运用最精妙的两味药了。1.5温潜法名称为徐小圃所提出。从大量的实践中认识到,不少患儿由于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以致即具真阴不足之象,又有亡阳虚惫之证,出现脉软、肢冷、溺长或便溏,烦躁不宁,甚至彻夜不寐等现象。她认为温潜法可使水火阴阳复其常态,因此广泛应用于小儿内伤,温热及夏季热等病,全方以附子温阳,磁石、牡蛎潜镇为主,因之得名。1.6祝味菊曾说:“经云:壮火食气,是亢潜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火气潜密,是谓少火。少火生气,所以生万物也,苟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又说:“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诚千古不磨之论也。”祝氏从《内经》中参悟到,火气潜密,即是少火,对于浮越不潜之火,则应用温潜之法。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温潜法用附子配伍磁石、龙牡等重镇潜下的药物,温阳而又潜降,故称温潜法。凡是辨证属阴者,即使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等症,也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居然效如桴鼓。1.7张存娣在《火神派温阳九法》中进行分类,做了系统与全面的阐述。也有其他学者对温潜法的适用范围做了归纳:据资料所载,温潜法可用于头痛、眩晕、发热、汗证、多种过敏症、失眠、牙周炎、结膜炎、眼蒙、干燥性鼻炎、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子丑时咳、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症、银屑病、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酮酸中毒、甲亢、便秘、痔疮、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烦躁、耳鸣痤疮、荨麻疹、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偏头痛、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美尼尔氏综合症抑郁证、奔豚气、心脏神经官能症、结核病、心脏早搏、房颤、难治性心律失常等多系统疾病。患者只要临床有上实下虚的肾阳不足、相火失位时,均可使用,常获佳效。2阳戴于上。温潜法可分为三岐,其根为一源:阳虚。临床病症,所见极广。2.1郑钦安《医理真传》中“君火弱,不统上身之关窍精血,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戴阳之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阴寒内逼,阳浮于上,则面赤如醉。《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扰动虚阳,因而面赤,无根之火上患,法当温潜,引火归元。2.2祝味菊创立温潜治疗失眠:祝味菊温潜法的创立,与其重阳学说有关。在祝氏看来,虚性兴奋,不全是阴虚,也有气虚阳虚.对于“气本虚甚,而又兴奋特甚者,清之则益虚其虚,温之则益增其躁,所谓虚火之人,医有与玄参,麦冬,竹叶,石斛等药,颇能相安者,”祝氏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 气虚是本,治当温补;阳浮是标,治当潜降。以滋阴清火之法治之,虽有缓解兴奋之小效,然非至善之道。首先,祝氏坚持认为,虚者当用温补,此乃常法。其次,虚者还须份清阴虚或气虚。此处既为气虚,滋柔阴腻,足碍元阳。更重要的是,既然是虚症,用寒凉清火,犯虚虚之戒。正如景岳所说:“实火为患,去之不难,虚火最忌寒凉,若妄用之,无不致死。矧今人虚火者多,实火者小,岂皆有余之病,顾可概言为火乎。”所以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温潜法用附子配伍磁石、龙牡等重镇潜下的药物,温阳而又潜降,故称温潜法。这是祝氏的创用。用温潜法治疗失眠的适用范围,首先是虚症失眠,而非实症失眠。在虚证中,首先是气虚、阳虚证,主要是心、脾、肾三脏之气虚及阳虚。从徐小圃、陈苏生等的医案中可以看到,阴虚证失眠也可配合运用温潜法。与滋阴配合,产生扶阳摄阴,阳生阴长的作用;与清热药配合,产生泻南补北,交通心肾的作用。气虚、阳虚伴有水停、瘀滞者,则配合行水,化瘀诸法。从年龄看,适用于老年与小孩。小孩肾气未充,老人肾气已衰,而肾阳为肾气之主。温潜法可较快补充肾气之不足。从失眠的伴随疾病看,以失眠伴随心、脾、肾的疾病为主。此类疾病阳虚的证型不少,适用运用本法。因温潜法治疗失眠方法独特,临床疗效颇佳,应该发展为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2.3口疮之症,或责之心胃积热,或责之阴虚火旺,而以肾阳失秘,浮火僭越立论者鲜矣。《内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职司固秘,以潜降为顺,浮越则病矣。此案病人肾阳失秘,浮火窜越,上则发为口疮,故立方温潜并举,温以壮阳,潜以降火。应是温潜丹原方使用,药量变化是关键。3阳浮于外(中)。按景岳原意是外热内寒,格阳于外,但虚阳失位于中所致的惊悸怔忪、咳嗽上气喘促等也应包括在内。3.1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心悸、气上冲、烦躁、惊狂、奔豚、不得眠等阳性症状,均用桂枝附子等温药治疗,其原因值得思考。一般注家认为,这些症状病机是心阳受损,但是并未言及为什么阳损会出现阳性症状,就是因为如祝氏所言,“乃阳衰不能自秘”,虚阳上浮,心神浮越。条文中“亡阳,必惊狂”也提示了这一点。既然这样,阳衰不能自秘引起的阳浮,自然要用温潜法来治疗。3.2郑钦安“谈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3.3郑钦安“谈汗证: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份。夜份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两丹都可以回阳收纳温固,但若要滋阴养血,钦安先生就会用封髓倍黄柏的办法来调整药物的阴阳属性。3.4皮肤病:凡一切内而阳气虚衰,外而寒邪侵袭,导致阳衰无力驱逐寒邪,寒邪深入肌表、经腧者,无论病程久暂,均可采用。是故积年固疾,如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硬皮病、雷诺氏病等,瘙痒难忍,多为阳虚寒闭日久所致。除用大剂附子温阳之外,须解表散寒,开少阴之表,给邪以出路,因其病机,有阳虚阴寒内盛,逼阳于上或逼阳于外之,或阴阳皆虚而相格拒,浮阳不敛所致。故治必以温潜之法,温之壮之,潜之平之,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火气潜密,即是少火,阴平阳秘,以平为期。4阳陷于下。郑钦安《医理真传》相火弱,不统下身之关窍精血,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等。4.1郑钦安“谈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解见上。从此条可以看出,除了阳失位于中致咳喘外,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统摄下窍。”4.2治疗遗精:丹溪曰主封藏者肾,主疏泄者肝,两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动,动则精自走,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可见遗精一症,涉及肾之封藏、肝之疏泄、心之守神等,而其间之主导,可份属心失所主和相火妄动两大病机。潜阳封髓丹除了主方抓住阳虚之命火不潜为治疗根本以外,方中肉桂有壮心所主之能,龟板、龙牡等均有重镇安神、交通心肾之功,故投之后使阳气振作而得潜藏,不致躁扰不安,肾水得温、肝木得达、心火得主,故对此遗精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郑钦安“谈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故?病于上半夜者,主阴盛阳衰,阳虚不能统摄精窍,而又兼邪念之心火动之,故作,法宜扶阳为主,如潜阳丹、白通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之类是也。”4.3郑钦安“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从此条可看出,封髓、潜阳丹的用处是“补肾虚”4.4郑钦安谈带证“所谓下元无火者何?或素禀不足,而劳心太甚,则损心阳。或伤于食,而消导太过,则损胃脾之阳。或房事过度,而败精下流,则损肾阳。如此之人,定见头眩心惕,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脉必两寸旺,而两尺弱甚,浮于上而不潜于下,其下之物,必清淡而冷,不臭不粘。法宜大补元阳,收纳肾气,如潜阳丹加故纸、益智,回阳饮加茯苓、安桂,或桂苓术甘汤加附片、砂仁之类。”5讨论:综上,温潜法不仅是扶阳学派的最主要的治法,最有特色的治法,也是中医各科临床常用方法,“阳密乃固”应该是在临床上指导运用温潜法的基本准则。因主方是郑钦安所创,它跟温阳八法是相辅相成的,也就代表了扶阳学说的精髓。温潜法适用范围极广,内外妇儿皆适用。在临床运用中,除了上述各证外,其它如各种顽固性心律不齐、房颤、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肿瘤、贫血以及慢性肾病的血尿、蛋白尿等都有很好的效果。临床实践是药简量大效宏,绝少配疏肝之品。其中一是黄柏与砂仁的配伍,量的变化是关键,量的增损应该与症状的寒湿与阳浮的程度密切相关,奥秘在于,此方的根本在于调和水火,交通阴阳。郑钦安说:“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而辅以加减法调整阴阳药的比例,就可以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宜了。如封髓丹倍黄柏,扶阴抑阳;如果封髓丹用原方,扶阳的成份是比较大的,如果想偏于阴,倍黄柏即可。封髓丹一般用于虚火非常旺盛的病人身上,比如整个人感觉到皮肤蒸蒸,发热得难受,烦躁,精神旺盛等。潜阳丹相对来说力度弱一些,用于一般虚火。二是龟板与龙骨的运用。介类潜阳,虫类熄风。《孔圣枕中丹》:“龟者介类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也。借二物之阴阳以补吾身之阴阳,假二物之灵气以助吾心之灵气也”。龟板的运用尤为重要,要与症状相应,阴火重者宜用,寒湿甚者慎用。三是舌脉,以分阴阳为主。四是运用免煎颗粒,药量能够随时加减。如附片可以每天递增一包,龟板晚上服用等。或者用粉剂,如四逆散免煎剂加天麻粉、三七粉等,减少成本,方便服用,大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怎样选择中医师所有的人,都是作为病人而存在。最近在网络上有一些选择医生的话题,病人如果有所了解,或许能够有所帮助。得病后,选择西医,还是选择中医,其实是一种对文化的抉择,和对生命认知的抉择。但大多数一得病就慌了,神明一乱,无从选择,就无从谈文化和认知了。所以病人称病又叫病魔。在医学领域中,未知的东西远远地多于已知的东西。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更不是神仙。目前,就是有很多病看不好,这是医学的无奈,是人类的无奈。大部分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都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没有一个医生不希望能看好自己的病人。所以医生称疾病也叫病魔。对西医生来说,看病视为医学实验一般,所以说医生冷血。对于中医师,病人就是一幅画。望之所及,是天地日月,山脉平原,切之所及,或涓涓细流,或波涛汹涌。阳虚的病人是北国风光,冰寒彻骨。阴虚的病人则是亚热带烈日炎炎。所以,诊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他乡的旅程,同时又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个个中药都是有灵性的忠贞的战士,捍卫他的尊严,不改他的性情,纵使身处异己环境永远不改;强者如桂枝附子故张仲景有四逆辈荡涤阴邪;再如石膏即使有桂枝麻黄也不改其清凉本性;那些个组方配伍、引经报使,那份锄强扶弱、攻城拔寨,那份忠贞与灵性常令我无言以对。但中医历来隐晦,中医历来羞羞答答不谈价值取向,在当代没有人认同!西医从来是一门生意,早期青霉素一支是一根金条,西医西药是贵,百姓还是相信;中医中药便宜,百姓却不信。可见群众不要便宜,要的疗效!只要疗效好,为了健康,是宁愿花钱治疗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病人,在小病大病时,面临着困惑与选择。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中医文化,如能明白一些中医的基本原理就更好了。目前,学西医比较好赚钱,但是学好中医对自己健康的好处更大。即使不从事医学专业,也可了解点中医理论。中医古籍中有一本医书叫《儒门事亲》,就是说孝敬父母必须要懂得医理。即使你对中医文化有所了解,但还不够。有的人得病之后,认为所有的中医水平都是一样的,因此不加选择,甚至听信虚假广告,有病乱投医。这不行!中医师实际水平差距之大,难以想象。造成的后果也难以想象。还有的,选择医生只看职称,头衔,名气和医院的官方介绍,结果不尽人意。实际上,中医水平的高低,与职称职务年龄学术成就,都没有直接关系。从大众的角度来看,把生命和健康委付给那些貌似有水平,而实际只是商业道具的所谓名医,钱被掏了小事,误了健康就给生命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想起来实在令人后怕的。有人用IT解释中医:“中医看病就像找程序的bug一样,一旦找到了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好的程序员能找到终极大bug,一次解决根本问题,差的程序员只能根据现象东一个补丁西一个补丁。”好的中医,既可能在高等院校,各级大医院,也可能在街道,社区,私人诊所……民间中医更可能藏龙卧虎。好的中医师年龄上没有老少之分,在诊费上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职称高低之分,也没有性别之分。因为中医特别强调中医思维能力,此能力家传不行,师承不行,必须要在临床上长期历练才行。因此,只要此医生思路对头,对你的病立杆见影,他就是你的最好中医师。如同人穿衣,不是每一件都适合于你,都能最佳展现你的风彩。最好的衣服不一定是最贵的,最有品牌的。那么,怎样判断你遇到的中医是不是好中医呢?我们知道,中医看病有望闻问切四诊,而作为患者,同样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中医的优劣!首先是望。看他是否性情平和。中医崇尚自然、和谐、中庸,入了门的中医人,必然受这门学问的长期熏陶,自然地形成平和的性格。处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如果您找到的中医,说话语调很高,爱发火训斥别人,急急火火,坐立不安,出言不逊,可能就要考虑了,他是不是真正的中医?再看他是否态度和蔼。好的中医一定知道,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正确诊治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每一位患者,他的态度一定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让人感到有一种亲和力。相反,如果您面前的中医,是那种趾高气扬的、对人不屑一顾、不耐其烦的,就要打个问号了!三看他是否态度认真。好中医诊病,态度非常认真。他关心的是您的病情,而不是您的地位、财产或者容貌;好中医望闻问切,表情沉着,诊脉时,必定专注于之下,而不会谈天说地,左顾右盼,甚至心不在焉。 你从外在形象认识了一个中医师后,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个中医师的内涵。所以:一不要被名声所惑。好的名声需要经营,汲汲于名声的经营,又往往会疏于专业知识的钻研。判断中医的水平,最不可靠的就是名声。特别是现在的商业社会,各种宣传工具很发达,名声塑造更是成为了一种专业学科——广告学,名声塑造已经可以速成了。又如现代名医称号,是卫生主管部门封的,不一定得到广大患者公认。评职称的主要目的是涨工资,不是涨医术。有些民营医院找几个退休的、靠熬年头熬到副高或高级职称的中医,经过一番包装,电视上一番广告轰炸,全都成了专家了,不知骗了多少人的钱财,耽误了多少人的病情,靠广告宣传的中医一定不能信。判断好中医千年不变的规则就是患者口碑的好坏,好口碑就是好中医。 二是不要被祖传所迷。历史上的名医的儿子基本都不是名医,不要迷信祖传。其实,中医是思维能力极强的职业,祖上无法把思维能力传给你;方是死的,临床是活的,秘方不一定对得上临床;师傅有名气,不等于自己有高医术。 三不要有年龄局限。成为好的中医需要悟性。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方剂教研室老主任王绵之就说过,一个人三个月之内没有学会号脉,就一辈子也学不会号脉。中医一般60岁左右成才,好的中医师成名稍早,但也不会太早。关键是悟性与坚持。因此,熬年龄如果没有广泛的学习和钻研,在中医这个行业对技术的增长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庸医到80岁还是庸医。四最关键的一点:中医身边的人是否找他看病。实际上中医界一大怪事就是很多人家里人都不愿意找自己家里的中医看病,还美其名曰医不自治。这实际上是胸无定见的典型表现,好的中医是不放心把自己的亲人交给别人看的。所以,看一个中医是否值得你信任,最好的办法是看他身边的人是否请他看病。好中医自己会调理自己的身体。自己得病首先不敢给自己看病处方的中医,一定不是好中医。自己得病首先去看西医的中医绝不是好中医。无自信。如果一个中医名声很响,很远的人都来找他看病,但是身边的人不找他看,这个中医肯定不值得信任。因为外地人冲着名声来看病,大肆宣扬,就会带来更多新人,那些没有疗效的虽然也会说,但是架不住病急乱投医的人试一试的心理,所以基本阻挡不了更多的不明底细的病人的到来。而身边的人找他看病,疗效很好才能获得信任,会继续找他看病。疗效稍微差一点,基本不会再找他看了,因此,如果一个医生虽然没有很大的名声,但是身边的人,特别是在医院里的同事有病都来找他看,那他必然是有真才实学的,是值得信任的。 还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治疗感冒是用中药还是西药。由于中药剂型的发展,中药免煎剂也很方便了,所以治疗感冒的依从性和效果非常好。小病的诊治更加能够体现中医师的理论水平。好的中医对周围人的感冒,也就是一、二剂解决问题,当然费用极其低廉。他是这样治疗的吗?最后留意中医诊脉行为。切脉是中医的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属于中医的技巧,即便有天赋的人,也要长期、艰难的训练,在生活中处处体验,才能够慢慢体会并汇通,才能够运用,并对疗效大有提高(这属于专业问题,当有另篇论述)。那些根本不摸脉,也不看舌头,问问你的情况就给你开药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第一步,你已经发现了一个值得信赖的中医,下一步是要考虑好中医适不适合你。所谓适合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你的病在他的看诊范围。虽然中医不分科,但术业有专攻,医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找到与你的病症对口的医生很重要。2.方便复诊。中医治病需要时间较长,因此要考虑就近求医,复诊方便。3.价位合适。中医诊费差别很大,从每次2元到上千元不等,需要考虑你的病情轻重和经济承受能力。4.有缘。缘分很重要。比如,一个号称专门给富商政要国家领导人看病的医生,平民百姓就不要高攀了,就找老百姓的医生。 中医看病多数情况需要复诊。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复诊!1.初诊用药之后,没有明显效果,此时应当复诊,让医生调整诊治思路和处方用药。有的患者性子比较急,一次无效便换医生,这样频繁换医生,病症越治越复杂。2.用药之后,有效但未全好。复诊,继续治疗。3.症状几乎全部解除。复诊,巩固疗效。哪些情况不用复诊呢?1.服药半个月以上,症状未见好转,医生也无特别交待的。2.症状未见好转,医生仍不调整思路处方者。3.医生显得不耐烦,或者抓耳挠腮,明显江郎才尽者。4.医生暗示让转他医者。5.由于种种原因,医生态度变得不友好者。这些时候,都要考虑及时换医生了。 有些数据病人应该了解,如西医门诊诊断准确率要低于50%。好的中医治疗有效率也许高于一半。当好中医治疗技术高过许多人的时候,他能治好的疾病虽然明显多于其他大夫,但治不好的病人也同样增多。中医现状堪忧,不在于外界,最主要的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实际水平不能提高,更可怕的是一些人经过商业包装,比真的有水平的中医在大众中更有影响力。外行判断内行的业务水平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选定一个好中医就要坚持。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连贯的,养生和防病都有系统的理论。遇到一个好的中医,如果的确是医理贯通,那是一个人的福分。这时就应该让中医全面的评估自己的体质,然后制定一套合乎体质的养生治疗方案,定期的进行养生,调理,坚持下来,对身体健康必定有莫大的益处。 同时,中医的振兴,关键在于让更多的大众从中医得到健康方面的实惠,而大众要从中医得到健康方面的实惠,则需要大众具有判断中医真实水平的方法,来帮助中医振兴。
早在几千年前,祖国医学就有五脏疾病随四季更替而起,愈、甚、持的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曰:“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春季为肝脏主气,随肝之虚实而有病起(起病或好转);肝得夏季长养之气病可向愈;秋天劲急的金气易伤肝木,使病情加重;肾主水,应于冬季,肝木得肾水之助而能与邪相争,则病情胶着。人体的发展变化与藏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藏气则随自然界气候变化而消长盛衰,因此,顺应四时调养藏气,得治病养生要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之根本也。对肝而言,春夏在于调肝之性,肝之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也;秋冬旨在养肝之体,肝之体精与血也,此乃肝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脏阴阳相济,气血调畅,则病无由起,衰无从生。 1、起居作息:春夏倡导“夜卧早起”,即适当地早起晚睡。早起的时间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晚睡则不宜超过11时。秋冬主收藏,提倡早睡,尤其是冬天,人体阳气以潜藏为贵,还应适当晚起。四季皆忌通宵达旦的夜生活,它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导致机体阴阳失衡。 2、饮食宜忌:饮食滋味,养于肝者,首推黑色食品,如黑豆、黑芝麻、香菇、黑木耳等,中医认为黑色入肾,肾精足则肝血充。例如甘味的大枣、山药、荞麦可健脾益气,脾旺则肝血生。还可择食些偏碱性的食物,如柑橘、海带。多喝碱性离子水、鲜牛奶、绿茶。此外还要选择一些适合个体的饮食口味,力戒不良嗜好。“春不食肝”、“春季省酸”、“肝病禁辛”也得讲究些,应适量吃些应时的果蔬。 3、形体活动:春天的到来,人的形神应从冬季的严寒中解放出来。宽衣解带,使形体舒展,胸怀敞开,多进行户外活动,使心与自然相通,领悟自然勃发的生机,夏季应让阳光照进自己的心田,使自己的生命活力在这个季节彰显。多出点汗也无妨,它会让人体与自然充分交融;秋冬则不提倡剧烈运动,可选择漫步、太极拳,呼吸吐纳等活动以养精蓄神。 4、情志调节:肝喜条达,恶抑郁。郁则气血郁滞、痰、食、湿、热等继发性致病因素从生。要有豁达的胸襟,做到心宽、心静、心里平稳,不为外物所惑,不被尘世烦杂而扰。要适时宣泄郁闷情绪,吼一吼、叫一叫是可行的,也可找朋友倾诉一下,或者通过K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总之,我们要想法使自己保持春天阳光般的心情。春天忌郁,夏季戒怒,秋天宁志,冬天敛神是应遵循的法则。 5、虚实补泻:人体阴阳平衡才能健康无病。肝虚之人,常有郁郁不乐、头昏体倦、畏寒胆怯之症,到春夏得大自然阳气之助病情可减轻。要多进行日光浴,多参加热烈的活动,忌孤独寂寞,宜食温热食物,少食生冷油腻之物,用药当偏温补,最忌苦寒;肝旺之人,开春后调治不当,疾病往往加重,“肝病起于春”就有这样的道理。秋冬是治疗肝病和药食调养人体的最好时节,民间说的肝炎春病而秋冬治是有科学道理的,最好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内服药食,药以膏丸、散剂为宜,还可根据内病外治之理,施以经穴疗法,辅以药物敷贴。
这几种舌苔千万小心,不要不当回事!很多大毛病都是从你不起眼的小问题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