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吃少了没有抗凝作用,吃多了会导致出血,应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全国房颤患者超过800万人。在日前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举办的宣教活动中,心脏病专家指出,房颤可以引起中风,致残甚至致死,长期发展下去也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如何预防房颤引起的中风?专家指出,华法林是传统的抗凝药物,可以使中风风险减少60%~70%,但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要注意监测和谨慎服用其他药物,以免发生危险。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主任医师薛玉梅博士介绍说,房颤导致猝死很罕见,但房颤容易导致心源性脑栓塞(中风),致残率显著高于高血压等原因引起的中风。长期来说,房颤还会令心房不断扩大,瓣膜关闭不全,长期不规则的快速心跳会导致患者心功能不全。 薛玉梅称,心电图是检出房颤的重要手段,有时还要做动态心电图,如果连续监测7天发现房颤的几率更高。房颤多表现为心慌,怀疑有房颤的患者须学会自己数脉搏,看节律是否整齐。确诊房颤后,医生根据患者中风的风险评分可进行药物抗凝治疗,其中最经典的药物是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此外,患者也可以选择电转复、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外科迷宫等治疗。点击进入下一页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康复病区副主任医师张国林建议,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须按时按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段服一次,建议在晚上(例如饭后)服用,因为晚上血流较慢容易形成血栓,而且晚上服药可以减少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服药期间不能随便停药,但如果漏服也不要在第二天补回来。在剂量上,华法林吃少了达不到效果,不能达到预防中风的效果,吃多了会有出血风险,可有以下表现—— 少量出血:刷牙时牙龈出血,流鼻血,皮肤容易淤伤,小伤口的出血增加,女性月经期延长等。 严重出血:小便呈红色或深褐色像是酱油,大便呈红色或者黑色柏油状,呕血,咳血,严重头痛或胃痛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性别、体重、身高和病情以及监测的血液指标调整剂量。张国林建议,最初调药时5~7天验一次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药效稳定后也要每2~4周或者每月监测一次。大医院一般都可以验这个项目,患者也可以自备快速凝血指标监测仪,定期扎手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患者在看其他疾病时,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有房颤,正在服用华法林,让医生注意用药。张国林称,如果不加注意,有时一片退烧药就可致出血。要谨慎服用增强抗凝作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某些抗菌素等,以及红花、丹参、当归等中药;避免服用可降低抗凝效果的中药,包括三七、甘草等;不要随便喝中药材煲成的汤。在饮食上,猪肝、萝卜、生菜、芥菜、芦笋、花椰菜、豌豆、大豆、番茄、马铃薯、蛋、牛奶、海藻、茶等均可影响华法林的药效,但只要不是长期大量吃,就影响不大。(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靳婷)
中国的医改成就:病人欠费跑了,以为自己赚了,于是医院改变政策,不给钱不治病,所有病人亏了。病人因为医生少开了检查告状获得赔偿了,以为自己赚了;于是医院给所有的病人把能做的检查都 做一遍,所有的病人都亏了。病人得了治不好的病去医院闹了,于是医生都不治病重患者了,所有病人又亏了。病人急眼了把医生砍了,以为自己赚了,于是有本事的医生都出国或转 行了,病人都傻眼等死了..
人体本身到底需要多少食物?营养学家们的答案也许会让大家惊讶。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于康的研究,每餐有一菜(绿叶青菜)、一肉(鱼虾、禽类、猪牛羊肉等)、一菇(蘑菇菌类)即可。他认为,人们的饮食首先应考虑饮食多样化和均衡,不必特别计算能量,但要强调荤素搭配,以清淡、少油、少盐为基本原则。 而中国宴席上的菜肴,往往不合乎营养原则,同时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北京亚运村附近的某家饭馆,记者发现,许多消费者都会奉行节约原则,把菜尽量吃掉;但水煮鱼是一个例外,巨量的食用油,泡在油里的豆芽等辅菜,还有放的辣椒等大量调料,不可能都吃下去。一位市民说:“有时候看着还剩不少,但其实没什么吃的了。” 该吃什么,怎么吃,怎么搭配,这其中大有学问。很多疾病就是日常饮食引起的,比如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稠度等“四高”患者近年来呈大幅度攀升趋势,且日趋年轻化。营养专家们认为,“四高”患者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良饮食习惯。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赵霖教授告诉记者,少油、少盐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选择,尤其是晚饭更要少吃。他说,“晚饭少吃一口,舒服一宿”,现在很多人肥胖是因为晚上应酬,吃完就回去睡觉,所以就非常容易肥胖。 于康也强调,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的是,食物多样化,食谱要广泛;每餐七分饱;尽量减少外出就餐;避免油盐摄入过多;每日食物的一半应为蔬菜和水果;尽量少饮酒;定时、定量进餐;保持运动和饮食的平衡。 一个月前,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走进社区,以“科学饮食,告别浪费”为主题进行宣讲。如果消费者能遵循营养和适度的饮食原则,增进健康的同时,也可以遏止浪费。 餐饮行业也做出了反映,北京10家大型餐饮企业的749家门店日前联合倡议,逐步向消费者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并免费打包,鼓励打包。 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汤庆顺表示,目前多数餐馆都是标准盘,菜品不分大小盘,消费者总想多尝几样菜,结果是点得多吃得少。从实际来看,区分大小盘和设置小份菜和半份菜,可以减少一半的家庭就餐浪费。他认为,应在商务宴请中逐步推行分餐制,将每一份菜分到各人餐盘里,上完一道再上另一道,也可大幅减少浪费。 记者在北京采访的多家餐馆均表示,他们已推出“小份菜”,消费者可根据人数多少选择不同分量的菜品。
卒中即脑中风。而对普通人如何判断是否出现了脑卒中?首先让怀疑对象讲任意三句话,比如“我叫什么名字”、“我的家住在哪里”等,听其讲话是否词不达意、含糊不清;然后让怀疑对象上肢向上举三下,每下停留5秒钟,看是否无法坚持;最后让怀疑对象走三步,看是否发生脱步、走路不稳。这些办法统称“三三三”原则。如出现上述症状,便可高度怀疑为卒中发作,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每个脑细胞缺血缺氧耐受时间大约为6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便会出现不可逆的脑细胞死亡。对于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早发现、早治疗是挽救生命的最好方式。除了“三三三”原则快速识别外,卒中发作还有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突然单眼、双眼视物模糊或向一侧凝视、意识不清或抽搐、突然出现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大小便失控等症状,这些也可帮助普通人进一步识别卒中。万一家中有人不幸患上脑卒中,家属可以从心理和日常护理上给患者关怀和支持。家属积极鼓励对脑卒中患者的痊愈能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是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每天帮患者擦身和清洁口腔,每隔两小时给病人翻身一次并拍背,密切注意有无泌尿系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在日常饮食中,可在患者食物中加入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和电解质等营养物质。家属悉心照顾能遏制患者病情发作,并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北京讯)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 据中新社报道,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杨志寅昨天披露,目前住院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高达70%,约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他在《健康报》发表文章称:中国使用、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人均年消费抗生素约138克,而美国仅为13克。2006至2007年度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美英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22%至25%。 杨志寅提供的不完全统计资料称,中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约有250万人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入院治疗;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60%是由药害所致;全国1000万聋哑人中,60%至80%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1.7%,而普通感染的病死率仅有5.4%。他认为,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杨志寅指出,开发一种新抗生素约需10年,而新一代耐药菌的进化仅需两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已远跟不上耐药菌的产生速度,因此,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对抗“超级细菌”首要的措施。
河北省保定市应届大学毕业生李航,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公务员笔试和面试,却在录用前体检时两次因疑似肺结核而被拒之门外。在疾控部门结核病门诊进行痰片检查时,李航被确诊为肺结核且具有传染性。 3个月前,李航在该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开始接受免费治疗,首期治疗两个月。肺结核病人开始正规治疗后一般2~3周就没有传染性了,然而两个月后,当李航在疾控中心进行复检时,却发现其传染性并未消失。原来李航只做到了按规律用药,却未遵医嘱好好休息,而是再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劳累是造成其治疗未达到应有效果的主要原因。 据保定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张燕介绍,李航的情况并非个案,大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十分缺乏。李航在确诊肺结核病之前,曾有较长时间的疑似感冒症状,总是咳嗽、咯痰,但被当成普通感冒,根本没想到是结核病。 相关统计表明,大学生是结核病高发群体之一。他们长期过集体生活,被结核病菌感染的几率较大。由于大学生接受结核病防治常识的渠道相对不畅,使对结核病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容易延误最佳检查治疗时机。 据张燕介绍,结核病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判断非常简单,咳嗽、咯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或有低烧、夜间盗汗、疲乏、体重减轻等,就应怀疑肺结核。疑似患病应直接到疾控部门进行检查,确诊后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其检查和治疗都是免费的。
联合早报网讯)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高达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排在前5位的是医生、记者、教师、软件研发员、警察。 压力大每天睡不到5小时 昨天,记者在沈阳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活动上见到了小王。37岁的她是沈阳一家外企的部门主管,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到很晚。 每天睡不到5小时的小王说:“我数过绵羊,一点儿用也没有,不由自主地想工作上的事情,通常是两点以后我睡着了,可不到6点我肯定会睁开眼睛,睡着的短短几个钟头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 沈阳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刘长辉表示,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睡眠质量障碍现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 失眠者越来越年轻化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我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最新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更是高达38.2%。学生中,因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睡眠不足也达到了50%。 “以往失眠的人都是中老年,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失眠,并且大部分年轻人失眠都是由压力造成的。”刘长辉表示。 “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相关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时完成信息整合任务的准确性会比正常时降2.4%,而睡眠很充足时,准确性会比正常情况下提高4.3%。” 刘长辉表示,失眠与躯体疾病关系密切,睡眠不足会使人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 华商晨报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能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但咳嗽也是病理性的反应,当鼻、咽喉、支气管、肺及胸膜等脏器受到炎症、淤血、物理、化学或过敏等刺激时,就会引起咳嗽。剧烈咳嗽常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因此对于咳嗽应予以积极的治疗。 西药止咳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可待因:止咳作用迅速而强大,口服后大约1小时就可发挥最大效果。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干咳和刺激性咳嗽,尤其适用于伴有胸痛的剧烈干咳。但不可长期使用,因其可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也可引起便秘。 2.咳必清: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引起的频繁咳嗽和百日咳,有局部麻醉的作用。无成瘾性,使用较安全,不适用于多痰患者,否则易引起积痰过多,加剧病情。一次服药作用可持续4~6小时,青光眼病人慎用。 3.咳平:可抑制咳嗽中枢,止咳作用较可待因弱,无耐受性及成瘾性。服药后20~30分钟就可见效,作用可持续3~4小时。用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和结核病所引起的咳嗽。口服,每次10~30毫克,每天3次,儿童每公斤体重每次1毫克,每天3次。 4.必嗽平:痰液溶解剂,使痰液变稀,容易咯出。同时作用于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化痰作用。服后1个小时见效,作用可持续6~8小时。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导致的气急等症。胃溃疡病人慎用。 中成药类有下面几种: 1.清热化痰、止咳类川贝止咳糖浆。功效:清热、止咳、祛痰。主治伤风咳嗽引起的痰多、干咳、稠黄痰。 2.养阴清肺、止咳类养阴清肺糖浆。主治:咽喉干咳疼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临床常见阴虚肺热症。 3.温肺止咳、平喘类消咳喘。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喘、喘息和感冒咳嗽、痰白质稀等。 4.润肺止咳药。用于治疗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或咽干疼痛等。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32岁的王先生前几天出现了呼吸道症状,咽痛、流涕。为怕麻烦,王先生在药店买了些抗生素和退烧药。可是用药两周仍然不见好转,而且出现乏力、头痛、浑身酸痛等不适症状。到医院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比正常人低。经问诊发现,王先生有熬夜上网的习惯,前段时间工作较忙,即便身体出现不适,王先生依然保持原先的生活习惯。 随着季节变化,最近来就诊的感冒患者明显增多,但是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是由于自己乱服抗生素而使原本一周就能好的小病变成几周不见好的顽症。 许多患者都认为感冒是小病,有了发热、咳嗽症状就自服一些抗生素,觉得只有控制了炎症感冒才能好。殊不知,感冒需要综合治疗,不仅需要对症治疗,而且还要注意休息调养,施行支持疗法。一些人滥吃抗生素不仅对病毒性感冒无效,而且还会杀死白细胞,导致抵抗力下降,继发其他感染。此外,如果早期过多服用抗生素,一些肝肾功能不好的人群,还会引起药物性肝炎、肾炎,特别是年龄大、体质弱的患者。
几天前,笔者接诊了一位哮喘病人。询问得知,前段时间,其子在网上看到一家研究所介绍一种治疗哮喘的药物,并免费赠药,而且承诺按疗程服用即可治愈。病人的儿子申请了一份,三天后就收到药品。病人按药物说明书服用后,开始感觉还挺好,气喘明显减轻。可是这次哮喘发作后再吃却没有一点效果,自觉气喘加重并出现胃部烧痛,才到医院急诊求治。 如今网上免费赠药的活动很多,厂家往往称自己的药是祖传秘方或独特配方,疗效肯定。只要详细填写自己的信息,厂家就会准时把药品邮寄到你的手中。而且这些免费药物治疗的都是一些容易复发的疾病,如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皮肤病等。 其实,这些所谓的研究所免费赠药的真正目的是骗钱。这些药品都是自行研制的,以中药为主,有的里面还加有西药成分。这些药品一般都没有经过国家药监部门的审批,严格说是假药。售药人抓住了病人求治心切的心理,免费赠药让病人先试用,出现“疗效”后,再让病人掏钱购买。这些药往往价格不菲,需要服用的疗程很长。 实际上,这些药的“疗效”往往是暂时的,有的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试想,不见病人不查体,哪有这样的“神医”?作为医务人员,笔者想告诫患者,不可被免费药物忽悠了。也希望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能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网上骗人的免费赠药的违法行为。 http://www.jkb.com.cn/document/100761.htm?docid=100761&cat=0K&sKeyWord=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