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康复锻炼应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半月板损伤常常发生在半月板后角,在术后4-6周的时间内要避免膝关节的过度屈曲。 术后1天-4周: (1) 术后患肢加压包扎,并注意抬高。 (2) 术后给予患肢直夹板固定。 (3) 负重:如果损伤是在半月板体部,术后4周才开始部分负重,负重体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但是,如果损伤在半月板的前、后角,术后带直夹板的前提下可以立即完全负重。 (4) 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度:只能让大夫进行被动屈膝活动。术后1周,被动屈膝到90°,术后2周被动屈膝到100°,术后3周被动屈膝到110°,术后4周,被动屈膝到120°。 (5) 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术后4周内,即使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度在术后4周已到120°,但是,膝关节的主动活动还应该在90度以内。 (6) 另外,术后1-4周,还可进行非负重情况下胫骨旋转到刚刚自然停止为止的活动。 (7) 术后4周之内,应该避免股骨和胫骨之间撞击的活动以及可以引起膝关节剪力的动作。 术后5-7周 (1) 对于半月板体部损伤的患者,患肢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术后六周)。对于前、后角损伤的患者,术后立即就可以在直夹板保护下完全负重。 (2) 膝关节的活动度练习:在大夫帮助下继续膝关节的被动活动,术后5周到术后7周,被动活动角度继续维持在术后4周的120°。 (3) 肌力练习:此期重点应该进行屈伸膝0-30度的练习;然后是屈膝30°的半蹲(即屈膝30°的蹲马步)练习。 术后8周以后: (1) 术后8周患膝可以完全负重。 (2) 术后8周患膝可以屈膝超过120°,并可以自己联系屈膝。 (3) 运动员术后3个月可以开始训练。
腹股沟疝术后的注意事项 (转载) 腹股沟疝手术后的病人经常会问医生:“我手术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吃饭有忌口的么?什么时候能锻炼呢?”术后一般注意事项:1.术后可进行一般体力活动,术后3月内避免剧烈运动。2.出院后继续口服抗菌素治疗法3—5天。3.术后一周在门诊复查正常后可揭去伤口敷料并洗澡。4.术后要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的的发生,必要时可口服通便药物辅助排便。5.术后避免着凉感冒引起咳嗽及气管炎发作,吸烟患者尽量戒烟。6.男性合并前列腺腺增生症小便费力者,可服用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物。7.体重超常患者应尽量控制体重,适当减肥。疝气病人术后注意事项(小儿)术后一般注意事项:1. 术后可进行一般体力活动,饮食如常,术后3月内避免剧烈哭闹,注意保持伤口局部清洁。2. 出院后继续口服抗菌素治疗法3—5天。3. 术后一周在门诊复查正常后可揭去伤口敷料并洗澡。4. 术后要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5. 术后避免着凉感冒引起咳嗽及气管炎发作。
脏器或组织经身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腔隙或薄弱处突出或移位称疝。疝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但以腹外疝最常见,腹腔内容物经腹壁裂隙或缺损或薄弱区突出到皮下形成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包块就称为腹外疝(又称腹壁疝)。腹外疝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半月疝、切口疝、造瘘口疝等,其中以腹股沟疝最常见,腹腔内容物(最常见小肠)经腹股沟区(大腿根)的腹壁薄弱区突出形成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包块叫腹股沟疝,并被老百姓俗称为“疝气”或“小肠串气”。人类出现腹股沟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的解剖和生理因素即先天因素,另一方面是后天诱发因素。先天因素如腹股沟区本身薄弱,又有血管和精索(女性圆韧带)穿过,人体直立后腹股沟区所受的压力增加3倍;后天诱因包括各种引起腹压升高的因素如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肥大致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怀孕、肝硬化腹水等。另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他一些因素如:腹股沟管的生理防卫功能丧失,胶原代谢异常和吸烟等也是引起疝发生的重要因素。知道了疝发生的病因,对于疝病的早期预防,就只能从后天诱因方面加以预防,也就是避免一些引起腹压升高的因素发生,比如避免感冒咳嗽打喷嚏、避免便秘、积极治疗前列腺增生、治疗引起咳喘的疾病、避免重体力劳动等。疝是人类及直立动物所特有的疾病,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中老年和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男性比女性多见,75岁以上老年男性的发病率为44%,全世界每年有2000万例患者,美国80万例,德国23万例,澳大利亚8万例,中国保守估计为200-400万例。疝病不分男女,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得疝,但男性的腹股沟疝多见,而股疝、脐疝、切口疝则女性更多见,而治疗方法与男性一样。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包块,可复性是指患者直立或增加腹压时包块出现,平卧后包块可以消失。许多患者患了腹股沟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轻的仅有下腹不适,坠胀,但重者可影响工作及生活。很多疝患者都是偶然发现腹壁有个包块,伴有坠胀感。疝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开始比较紧张,但时隐时现,平卧后大多自动消失,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久而久之恐惧感变成了漠然处之,殊不知病情正在缓慢加重。随着病情的进展,疝会越来越大,脱出的肠管也越来越多,症状日趋明显,腹部坠胀不适或钝痛逐渐明显,感到活动不方便,患者可能因此不愿外出活动,生活质量下降。如果包块突然不能回纳,并伴剧烈疼痛时,可能是疝发生了嵌顿,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疝,此时肠管因缺乏血运会发生坏死,如不及时处理,将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得了疝千万不可忽视,应及早接受治疗,腹股沟疝可以几十年没事,也可能随时出事,一旦出现疝不能回纳发生嵌顿,出现腹痛、肠梗阻,甚至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嵌顿疝的发生率是千分之三,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治疗不及时就可造成生命危险。从医学角度说,成人腹股沟疝不可自愈。腹股沟疝保守的治疗方法有疝带、疝托、中医、中药、注射疗法等,各种保守治疗可能起到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也有一些患者如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暂时无法手术时也可先行保守治疗,但这些保守方法对成人全都没有治愈的效果。2岁以下儿童经保守治疗还有治愈可能,2岁以后自愈的可能极小,所以一般都主张6岁以前做手术,因为儿童疝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手术是治愈成人腹股沟疝唯一可靠的方法,患者应该早就诊,早治疗,手术越早效果越好,因早治疗手术简单、花钱少、痛苦小、恢复快。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传统的缝合手术和现代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两大类。传统手术强调“缝”,就象衣服内衣口袋破了,拿粗丝线把窟窿直接缝上;现代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强调“补”,就是用各种各样的补片把窟窿补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对腹股沟疝认识和治疗的简要发展历史。尽管人们对疝的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1552年,对疝的治疗也可追溯到公元40年,采用腹股沟管切开术、阴囊切开睾丸切除术、疝囊分离后切除、缝合内环,切口敞开,让伤口发生炎症瘢痕愈合,甚至用烙铁烧烫伤口以形成更多瘢痕来治疗腹股沟疝,被公认为疝治疗的开始。对疝的清醒认识要归功于疝外科解剖学的进展,17-19世纪即文艺复兴以后,实体解剖学遍及整个欧洲,疝外科也趋向成熟。至今著名的Camper筋膜(腹壁浅筋膜浅层)、Scarpa筋膜(腹壁浅筋膜深层)、Cooper韧带(耻骨梳韧带)、 Glubertnat韧带(陷窝韧带)、Hessebach三角及Cloquet淋巴结等均发现于这一时代。真正意义的疝修补术源于1884年Bassini首创的Bassini疝修补术,包括高位结扎疝囊、游离精索并移位、切开腹横筋膜、修补内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疝修补术。100多年来,Bassini手术尽管经过许多临床外科专家的改进,到目前为止仍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总体疗效尚称满意,在随后的近100年时间里,随着人体局部解剖及疝病理基础研究的深入,有针对性的疝外科手术不断涌现,出现了200多种手术方法,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手术如1889年的Halsted手术,1890年的Furguson手术和1948年的McVay手术等,这些手术方式在疝外科的建立和发展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一直延续应用至今,但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它们均有着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文献报道此类手术原发性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10-15%,而复发疝再手术的复发率可达25-30%,总的并发症也在7-12%,这类手术共同的缺陷包括:①都是用患者已有缺陷的临近组织进行修补;②将不在正常解剖部位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张力很大,不易产生真正意义的愈合,也不符合外科手术的原则;③缝合张力高、疼痛剧烈、麻醉要求高、手术前后要禁食、输液多、术后恢复慢、需要卧床、陪住、无法门诊手术、并发症多、复发率高;④修补术留下的大量线结增加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1989年美国洛杉矶疝中心著名疝外科专家Lichtenstein等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概念,人工合成的各种补片得以广泛的应用。Lichtenstein等1984年开始利用补片连续修补100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访1-5年,复发率为零,随后得出结论,这种手术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短,且手术操作简便,可在局麻下进行,“这种技术简单、快捷、相对疼痛轻、安全和有效”。“无张力疝修补”概念的提出,无疑是现代疝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疝外科史中的一场革命,必然会推动疝外科手术及修补材料的一系列变革。以Bassini手术为代表的传统疝修补术已经应用超过百年,对医学也作出过巨大贡献,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也还仍会继续做出贡献,并且现在也还仍有其适应症,尤其是对于儿童疝。目前国内这种方法在一些基层医院也还仍被广泛使用。近年来,无论基础研究、解剖学、材料学、分型学还是手术学都有很多进展,临床上也取得很多成果。无张力疝修补概念的提出被誉为现代疝修补的里程碑,其优点是有目共睹的,国内已开展近10年,已有数十万的患者获益。现代手术的无张力修补,就是利用修补材料(补片)修补腹壁的缺损,其特点是无张力、疼痛轻、恢复快、局麻下可门诊完成、手术前后不用禁食、输液少、并发症低、术后不需卧床、陪住、可不住院、复发率低等,国内外报道其复发率不到1%。但应该强调手术应由疝专科医师来完成,至少要受过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专业培训的外科医生做手术。疝和腹壁疾病专业是普外科十余个专业之一,也是近年来普外科各个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国外有资料表明疝专科医师手术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普通外科医师。目前国内无张力疝手术的补片材料应用得最多的是医用聚丙烯和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均为进口,这些材料在国外已经用了几十年,国内也用了近10年,仅有个别排斥反应的报道,就象有些人不能吃鱼吃虾一样。国际上对于植入人体的理想生物补片材料的八点要求是:①在组织液中不引起物理变化,②无化学活性,③不存在炎症和异物反应,④无致癌性,⑤不产生过敏或致高敏,⑥能耐受机械扭曲,⑦能被随意剪裁,⑧可消毒。目前这些补片与组织均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基本符合以上8点要求,并已被国内外广泛使用,欧、美已使用近50年,国内也使用近10年。经过世界范围这么长时间的临床验证,疝补片的安全有效性已得到全世界医学界的公认。补片不可吸收,植入后大约3个月与人体完全生长到一起,终生不必再取出。但这种方法-“无张力疝修补”并不适合于儿童疝,因为儿童还要发育长高,补片不但不能随孩子长高,反而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挛缩。所以儿童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就够了,可选择开刀手术也可选择用腹腔镜手术。多年来,疝的治疗还不被大多数社区基层医生重视,许多患者只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和痛苦。对于疝病尤其是腹股沟疝,社区基层医生认识的误区有:1、可做可不做,疝病危险性不大;2、手术效果差,复发率高;3、疝是小手术,简单,显示不了医生的水平;4、患者老年人多,合并症多,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等。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社区内的老年疝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而且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患了疝病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基层服务的广大社区医生们转变对疝病认识的传统观念,纠正这些认识的误区,要认识到手术能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十分必要,年龄高、合并症多已不再是手术的禁忌,因为这种新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可在局麻下完成,对全身影响小,对老年人非常安全有效。由于很多患者对疝病缺乏认识,也存在许多误区,长期以来不能及时诊治。我们把临床上见到的许多患者对于疝病治疗存在的误区和教训加以总结,以帮助社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解答患者的问题,提高认识,消除患者的顾虑。患者们的这些认识误区包括:第一对疝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治疗不积极。有很多患者认为疝不痛,不耽误吃喝,不需要治疗,殊不知随着病程的延长疝也会越来越大,破损的衣服不及时修补,破洞只能越来越大。而一旦疝发生嵌顿,会危及生命,大多需要急诊手术,而急诊手术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应尽早手术治疗。第二不知道正规治疗方法,被社会上流传着的许多虚假广告所误导,或者希望保守治疗有效。保守治疗只能暂时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任何药物或疝带都不可能治疗疝。很多注射治疗疝失败的患者,花钱也不少,又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而且会造成手术部位解剖不清,导致手术困难。疝是腹壁的物理缺损,手术是治疗疝的唯一方法。第三害怕手术,顾虑麻醉,怕给子女添麻烦,怕手术后卧床,无人陪住和照顾等。大多数疝患者一辈子也没有做过手术,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但手术治疗是现代医学对于疝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手术虽然是有创治疗,但现在手术大多开展的是在局麻下的微创化方法,切口只有3-4厘米,损伤非常小,恢复快,无需导尿和禁食,术后1天即可出院,甚至可以做到“日间手术”。第四怕复发,现代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的疝修补术复发率明显降低,由过去的10%以上,降到1%以下。现代疝外科发展很快,有十余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方式,疝病专科医生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术后的复发率也更低。第五怕有异物反应,现代无张力疝修补术是采用人工合成的有机材料来修补腹壁的缺损,因此疝患者普遍存在一种顾虑,即这种材料是否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现在使用的修补材料主要是高纯度聚丙烯材料,惰性很强,不易与组织起化学反应,组织相容性很好,用于人体已有50余年的历史。第六怕花钱,疝多发生在老年人,此时的患者大多已经离退休,收入减少,过去有的修补材料不能报销。但是目前用于疝修补的材料有很多种,便宜的只需几百元,对大多数患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医保患者,腹股沟疝手术使用的补片已经完全纳入了报销范畴。第七不好意思看病,有些老年患者因为腹股沟疝的包块出现在外生殖器附近,不愿意告知家人,亦不愿意就医,得过且过,自己默默忍受。当发生嵌顿时,才不得不去看急诊,不但痛苦大,手术风险和失败的机率也更大。成人疝病是不可能自愈的,手术是疝病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现代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治疗方法。疝病患者和基层的社区医生们都应该重视疝病,走出误区。社区医生们在工作中遇到就诊的疝病患者应该尽量让患者了解现代医学对疝病认识和治疗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奉劝患者及早接受正规的治疗,并应建议患者接受疝专业医师的进一步诊治,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与争取到最大的患者满意度。
随看年龄的增长,自诉膝盖痛的人越来越多。受伤、运动或工作等过度使用膝盖也会引起膝盖痛,但最多的是由老化引起的。 我们在不经意间完成的站立、步行、奔跑等动作,会给膝盖带来很大的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膝盖周边的肌肉和软骨会逐渐衰老。此外,如缺乏运动引起肌肉力量下降以及肥胖等,对膝盖产生的负担就更大了。 疼痛除了老化与受伤之外,也有跟疾病有关的。 膝盖感到疼痛,表示膝盖周边出现异常的信号。如果置之不理,认为"膝盖稍微有点痛也无关紧要”,渐渐地,行走以及弯曲或伸直膝盖都会非常痛苦,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症状恶化的话,甚至可能无法行走。 如果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怎样的疼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膝盖痛的原因。除了老化引起的膝盖衰老与受伤之外,有时也会由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的疾病引起。要度过健康的每一天,首先要知道疼痛的原因,并接受当的处置,这是非常重要的。 检查你的膝盖疼痛 1 开始运动时出现疼痛 可能原因:变形性膝关节病等; 站起身等开始运动时膝盖出现疼痛,是由膝盖老化引起的变形性膝关节病的代表性症状。 2 一动不动也会剧烈疼痛 可能原因: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可能是全身关节发生炎症的风湿性关节炎,或脚趾、手指与膝盖等突发强烈疼痛的痛风等。 3 仅膝盖处疼痛 可能原因:变形性膝关节病、膝盖外伤等; 变形性膝关节病疼痛仅发生在膝盖。此外,膝盖受伤时,基本上只有膝盖疼痛。 4 手或手臂等的关节也有疼痛 可能原因: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风湿性关节炎除了膝盖,左右两侧的手和手肘等关节也会疼痛。 痛风在膝盖以外往往也会出现疼痛。 5 开始疼痛的时期不明 可能原因:变形性膝关节病等; 变形性膝关节病出现明确的症状,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初期即使有痛,大多2~3天就消失了,往往不留下印象。 6 存在开始疼痛的契机 可能原因:膝盖外伤等; 如果能够清楚地回忆起开始疼痛的时期,可能是由膝盖外伤引起的。有些人在日常的动作下也可能受伤,需要注意。 健康小贴士 可进行膝盖疼痛治疗的诊疗科: 变形性膝关节病骨科 膝盖外伤骨科 风湿性关节炎骨科、内科、风湿科等 痛风骨科、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内科
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开始主要应用于膝关节,后相继应用于髋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肘关节及手指等小关节等。 1、切口小,美观,可避免晚期因关节表面和运动部位的瘢痕而引起的刺激症状; 2、属于微创手术,痛苦小,术后反应较小,患者易于接受; 3、术后早期即可活动和使用肢体,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减少护理人员和费用; 4、并发症相对较少; 5、基本不影响关节周围肌肉结构,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长期固定引起的废用和并发症; 6、可以在近乎生理环境下对关节内病变进行观察和检查,有“把眼睛和手指放入关节内”之称,可对关节进行动力性检查,提高了诊断能力,某些疾病如滑膜皱襞综合征,是通过关节镜才确立的; 7、关节镜可施行以往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手术,如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等。
关节镜技术应用于骨科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器械的改良和操作技术的成熟,其已被广泛运用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创伤骨科领域,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是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治疗的金标准,而这往往有赖于充分的手术显露,如果借助关节镜技术,则能够在微创条件下直视关节面,从而为骨折复位提供更准确的判断。此外,通过关节镜还可以进行骨、软骨和韧带的修复与重建,并对关节腔内的血肿和组织碎屑进行清理,这些均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基于这些优势,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技术(ARIF)在关节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创伤骨科医师的重视。笔者拟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肩关节周围骨折 肩关节镜可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肩胛盂和肱骨头骨折。Tauber等在治疗IdebergIa型肩胛盂骨折时运用了肩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和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技术,术中患者取沙滩椅位,经肩关节后方通道置入关节镜,通过肩关节前上方的工作通道(距喙突上方1cm左右)完成肩胛盂骨折块的复位,再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块,该手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相比,可避免切断肩胛下肌,同时一并处理相关的肩袖损伤,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 Marsland和Ahmed在尸体解剖研究中阐述了肩关节镜下使用经皮螺钉固定肩胛盂骨折的安全通道,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临床上,一部分肩关节脱位的患者会合并肱骨头压缩性骨折(Hill—Sachs损伤),由于该损伤可导致肩关节不稳定或关节交锁,因此有学者建议在肩关节镜下行盂唇修补、关节囊移位、肩胛盂植骨以及肱骨头成形等治疗。 对于肱骨头关节面塌陷性骨折,Kato等推荐经肩关节后方通道置入关节镜,在直视下对塌陷部位行准确定位,然后借助交叉韧带定位导向器在肱骨近端外侧皮质确定进针点,置入导针直至肱骨头关节面塌陷部分,在导针的引导下用空心钻钻出经骨隧道,再通过经骨隧道对塌陷关节面进行抬高复位和固定。对于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微创手术是发展趋势。 运用ARIF治疗肱骨大、小结节骨折大多于关节镜直视下通过经皮撬拨或操纵杆技术行骨折复位,然后运用锚钉或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骨折。Lill等采用髓内钉治疗Neer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时,借助肩关节镜确定肱骨头上髓内钉的进钉点,通过经皮撬拨复位骨折后,于进钉点处行肩袖有限切开并置人髓内钉,最后缝合肩袖切口。此操作减少了对冈上肌的损伤,患者术后获得了良好的功能恢复。 近年来,有学者尝试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锁骨远端骨折。Checchia等设计了喙突钩形穿线器,首先经肩关节后方通道置入关节镜,再经前方通道暴露喙突,用穿线器将不可吸收缝合线的一端套在喙突上,然后在锁骨骨折处皮肤行小切口,可在肩关节镜辅助下将缝合线的另一端套在锁骨内侧骨折块上并进行固定,从而治疗CraigII、V型锁骨远端骨折。 运用类似技术,Baumgarten和Pujol等在肩关节镜下完成了纽扣钢板固定NeerII型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尝试,均获得了骨折的顺利愈合以及良好的功能恢复。对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可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环扎、肌腱环扎或螺钉固定喙突和锁骨。而Gille等则在肩峰下间隙中通过关节镜对肩峰固定点进行准确定位,完成了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11I~V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尝试,认为该术式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软组织损伤,具有推广价值。 肘关节周围骨折 既往认为,肘关节镜的操作难度大,损伤神经血管的风险较高。随着近年来操作技术的成熟,其在肘关节损伤治疗中的适应证得到了大幅拓展。Mitani等经肘关节近端前内侧通道(位于肱骨内上髁近端2am、前方1am)置人关节镜,经前外侧通道(位于肱骨外上髁近端0.5em、前方2cm)进行操作,于直视下行骨折复位,然后采用经皮Acutrak螺钉固定I型肱骨小头骨折。 此操作可避免剥离外侧副韧带,理论上降低了肱骨小头缺血坏死的概率。对于同时累及肱骨小头和滑车的Dubberley3A型肱骨远端骨折,Kuriyama等成功地在肘关节镜下完成了骨折复位和经皮螺钉固定,术中经肘关节近端的外侧通道置人关节镜,通过偏中线的工作通道用骨膜剥离器和关节探子进行骨折复位,然后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分别固定肱骨小头和滑车骨折块,与传统ORIF相比,ARIF可以减少肘关节瘢痕形成,降低术后感染和疼痛的概率。 肘关节镜还可用于治疗尺骨冠突和桡骨小头骨折。目前对于Regan—MorreyIII型尺骨冠突骨折,通常建议行ORIF。外尺侧副韧带(LUCL)起于肱骨外上髁,止于尺骨的旋后肌嵴,内侧副韧带(MCL)也被称为尺侧副韧带,其分为前、后、斜束,由于体积较小的I、Ⅱ型尺骨冠突骨折往往合并LUCL和MCL损伤,因此,Hausman等建议经肘近端前内侧通道置入关节镜辅助冠突复位,然后缝线环扎或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骨折,最后修复前方关节囊以重建肘关节的稳定性。欧阳侃等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Regan—Mor—reyI、Ⅱ型尺骨冠突骨折时,借助交换棒技术自肘关节前方置入空心螺钉固定骨折,降低了血管和神经损伤的风险。Atesok等和鲁谊等则报告在肘关节镜下治疗Masonli、m和Ⅳ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经验,术中在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后采用Herbert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疗效良好。 腕关节周围骨折 腕关节镜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的外科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领域已有专著面世。目前桡骨远端骨折行ARIF的常见适应证包括:桡骨茎突骨折、Die—punch骨折、骨折合并韧带损伤或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桡骨远端关节面粉碎而无法行ORIF的骨折等。对于桡骨茎突骨折和Die—punch骨折,可经桡骨远端背侧4,5间室间通道或6问室的桡侧通道置入关节镜,在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并用克氏针或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骨折。若怀疑合并舟月骨间韧带或月三角骨间韧带损伤,可经3,4间室间通道或4,5间室问通道置人关节镜行探查,必要时行克氏针或螺钉固定腕骨。对于TFCC损伤,除了经前述常用的操作通道行探查和修复之外,还可经下尺桡关节(DRUJ)通道观察TFCC的下表面,必要时进行修复以重建DRUJ的稳定性。此外,为了便于与传统ORIF桡骨远端骨折相配合,delPifialL认为可使用无水关节镜技术。 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也可使用ARIF。Slade等认为,行经皮克氏针或螺钉固定舟骨骨折时,仅凭术中透视无法准确判定骨折复位的质量,而借助关节镜可以在直视下确保舟骨的解剖复位,从而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康复。Caloia等发现,舟骨骨折合并韧带损伤和骨软骨损伤的概率很高,运用ARIF技术可以确诊潜在的韧带和软骨损伤并进行必要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髋关节周围骨折 近年来髋关节镜技术发展迅速,一些学者进行了髋关节镜下治疗股骨头骨折的尝试。Matsuda_2钆在髋关节镜辅助下治疗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术中经髋关节前外侧通道置入关节镜,通过改良的中前方通道完成股骨头骨折块的复位,由于复位时骨块容易旋转,可利用Herbert螺钉导针作为操纵杆来控制骨块的旋转,然后行经皮Herbert螺钉固定骨折,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对于PipkinI型股骨头骨折,Lansford和Munns在关节镜辅助下用螺纹斯氏针取出骨折块,避免开放操作,减少手术创伤。髋关节镜也可用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在运用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髋臼前柱骨折时,Yang等借助髋关节前侧和前外侧通道置人关节镜辅助骨折复位,同时判断髋臼关节面复位的质量以及螺钉导针是否进入关节腔,并认为关节镜的使用减少了术中透视的次数,而对髋关节腔的清理和冲洗则有利于髋臼骨折患者的康复。在治疗累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时,Keel等通过改良的Stoppa入路暴露骨折部位并行骨折固定,操作时将腹腔镜置入腹膜外间隙,可在骨折复位和固定时更清晰地辨别手术区域内的神经血管组织并加以保护,从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膝关节周围骨折 膝关节镜是最成熟的关节镜技术之一,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ARIF已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尤其是在处理胫骨平台骨折和胫骨髁问棘撕脱性骨折方面。Chan认为关节镜可以微创直视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同时I期修复半月板损伤、胫骨髁间棘骨折等合并损伤,并且清除膝关节腔内的血肿和组织碎屑,有利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 Ohdera等分别采用ARIF和传统ORIF治疗SchatzkerlI、m型骨折后发现,两组在手术时间、中期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RIF组实现骨折解剖复位的比例更高,术后早期康复也更快。长期随访结果显示,ARIF降低了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甄平等报告ARIF在SchatzkerV、VI型骨折中的应用体会,认为该技术在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前提下,可以取得胫骨平台的良好复位与重建。对于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ARIF已代替ORIF成为首选的手术方案,操作时可通过前外侧和前内侧通道完成髁问棘的复位,再采用不可吸收缝线或螺钉固定骨折块。 膝关节镜还可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和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对于股骨内、外侧髁骨折,通过膝关节镜辅助骨折复位并行关节腔清理,然后运用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可获得良好的疗效。El—Sayed和Ragab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行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髌骨骨折的经验,认为该治疗方法适用于移位
什么是半月板?让咱们先来认识一下半月板吧。半月板,位于膝关节内,是半月形的纤维软骨板,在大腿的股骨和小腿的胫骨之间, 起缓冲作用。 每个膝关节内有两个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半月板,附着于小腿的胫骨上端,它周围部分较厚,中央部分较薄。半月板上表面接触大腿的股骨端,略凹陷,下表面接触小腿胫骨端,较平坦,从而加固球形的股骨端与较平坦的胫骨端的稳定性,使膝关节活动自如。半月板可随着膝关节运动而有一定的移动,伸膝时半月板向前移动,屈膝时向后移动。 半月板有什么作用?半月板在膝关节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力量缓冲作用,吸收震荡 在不负重时,小腿的胫骨与大腿的股骨不接触,半月板衬垫介于两者之间。在负重时,半月板承接了约 70% 的压力,大大降低了小腿骨上端受力,防止大腿小腿骨骼的直接相互摩擦,从而很好的保护了膝关节的软骨和滑膜。如果将半月板切除,则小腿的胫骨上端的压力峰值可上升 2 倍,引起软骨退变,造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横裂时,半月板的承重功能完全丧失。 b.维持膝关节的稳定,维持运动协调 半月板可以很好的适应膝关节的解剖形态,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可随着小腿一起运动,保持膝关节稳定性,维持膝关节运动协调。 c.润滑关节作用 另外半月板还有润滑关节等功能,半月板可将关节液均匀涂布于关节表面,使关节的摩擦系数大大减小。 正是由于半月板所起到的稳定载荷作用,它的完整才保证了膝关节长年负重运动而不致损伤。 半月板损伤后不做手术能自行修复吗?半月板中央部位无血液供应,其营养主要来源于滑液,只有外围的边缘部分(约占半月板的 10%~30%)有血液供应。因此,除了半月板外围的边缘撕裂容易愈合外,其他部位撕裂由于没有血液供应,很难愈合。 国外学者将半月板分为三个区,即红区,红白区及白区。红区有血运,撕裂后愈合能力强,红白区位于有血运和无血运的交界处,有一定愈合能力。白区无血运,损伤后极难愈合。因此,半月板损伤在红区和红白区,在妥善修复后可以愈合,但是,若半月板损伤区域在白区,一般情况下很难自我愈合。 哪种半月板损伤可以保守治疗?无症状的稳定行半月板损伤,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可以进行保守治疗: 1、小于10毫米的稳定型半月板撕裂; 2、小于50%垂直厚度的不完全撕裂; 3、深度小于3毫米的橫形撕裂; 4、不伴有交叉韧带等其他关节内结构损伤; 5、无症状的退变型撕裂。 半月板损伤保守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对于有保守治疗适应症的半月板损伤患者,初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休息,冰敷,患处加压包扎和患肢抬高练习等。
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病因学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病理改变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些病例起源于小腿静脉,另有些病例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静脉回流障碍所发生的各种影响。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血栓远侧静脉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小静脉甚至毛细静脉处于明显的郁血状态,毛细血管的渗透压因静脉压力改变而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内缺氧而渗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液体成分向外渗出,移向组织间隙,往往造成肢体肿胀。如有红细胞渗出于血管外,其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形成皮肤色素沉着。 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下,会引起淋巴郁滞,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的肿胀。 此外,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引起的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血栓远侧静脉压迅速升高,使静脉骤然扩张,因淋巴回流障碍造成下肢水肿,因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动脉痉挛,使肢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都能引起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六干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时,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如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的髂内静脉。这些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向心回流。 血栓的蔓延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伸延,如小腿的血栓可以继续伸延至下腔静脉。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就可以逆行伸延。血栓的碎块还可以脱落,随血流经右心,继之栓塞于肺动脉,即并发肺栓塞。 另一方面血栓可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血栓机化的过程,自外周开始,逐渐向中央进行。进行的程度参差不一。血栓退行性变化的发生,可能是血液内纤维蛋白溶酶发生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细胞自溶作用和吞噬作用的结果。机化的另一重要过程,是内皮细胞的生长,并穿透入血栓,这是再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2~5周即可导致静脉再通,但瓣膜已受损。临床观察中,发现再管化是一个漫长的病程,约需8~15年。机体的最后结果,将使静脉恢复一定程度的机能。但因管腔爱纤维组织收缩作用的影响,以及静脉瓣膜本身遭受破坏,使瓣膜消失,或呈肥厚状粘附于管壁,从而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机能不全,产生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根据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兹分述如下: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物,并压痛。严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称“股青肿”(phlegmasiaceruleadolens),提示患肢深浅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有时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上升不超过39℃,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股青肿”较罕见。辅助检查 对诊断有困难的静脉血栓形成,可选用下列检查以资确诊。 (一)上行性静脉造影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头端高30~45。先在踝部扎一橡皮管止血带压迫浅静脉。用12号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在一分钟内注入40%泛影葡胺80~100ml,在电视屏幕引导下,先摄小腿部X片,再摄大腿及骨盆部X片。注射造影剂后,再快速注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管腔,减少造影剂刺激,防止浅静脉炎发生。 造影X线片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二)静脉压测量用盛满生理盐水的玻璃测量器连续针头,穿刺足或踝部浅静脉或手臂浅静脉,测得静脉压。其数值需与健侧静脉压对照。这种检查用于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才有诊断价值。 (三)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vascularnoninvasivetechnique)近年来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法有很大进展,采用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对检查小腿深静脉血栓较敏感,超声波检查对检查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有价值。如采用上述两种检查法,诊断尚难明确,仍需作静脉造影。至今尚无一种无损伤检查法可完全替代传统的静脉造影。不断探索和完善无损伤检查法,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1965年Atkins首先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125碘标记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形成的放射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这种试验操作简单,正确率高,特别是可以检出难以发现的较小静脉隐匿型血栓。因此这可作为筛选检查。 它的缺点主要有:①不能发现陈旧性血栓,因为它不摄取125碘纤维蛋白原;②不适用于检查骨盆邻近部位的静脉血栓,因为在这一区域,有较大动脉和血供丰富的组织,有含同位素尿液的膀胱,扫描时难以对比;③不能鉴别下列疾病:纤维渗出液炎症,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新近手术切口,创伤,血肿,蜂窝组织炎,急性关节炎及原发性淋巴水肿。 2.超声波检查1959年里村茂夫首先应用,其原理是当一束超声波对一个移动物质反射时,由于Doppler效应,它的频率随被测物体波移动速率而改变。血液中的红细胞作为反射物,当超声波束穿过流动的血液时,其频率将随血流速度而改变。检查时,将超声探测仪的探头,放在下肢较大静脉的体表位置上,如股静脉、髂外静脉、中段股浅静脉、腘静脉和胫后静脉。当血液通过时发出声响,无血流时声响消失。这是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可反复检查。能迅速作出结论。但根据各家报道,确诊率高低悬殊,自31~94%不等。它有下列缺点:①不适于检查较小的静脉血栓,因没有造成较大静脉的血流改变;②圈套静脉,如早期血栓尚未形成明显阻塞,就不一定能够发现;③如有很大侧支或浅静脉,可造成深静脉通畅的假象;④不能测得肌肉中静脉、股深静脉和盆腔静脉丛的血栓。目前已有国产袖珍式超声波听诊器,对检查静脉通畅度,十分简便、迅速。 3.电阻抗体积描记法1971年Wheeler首先倡用,其原理是正常人深吸气时,能阻碍下肢静脉血回流,使小腿血容易增加;呼气时,静脉血重新回流,下肢血容量恢复常态。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可以测出小腿容量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深呼吸时,小腿血容量无明显的相应改变。Kakkar指出,这种检查可以正当正确地诊断较大静脉的血栓形成,但对小腿较小静脉的血栓形成,效果并不满意。诊断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为:①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②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③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 6.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鉴别诊断 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急性动脉栓塞本病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本病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本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对诊断确有困难者,除观察临床表现外,选择上述一或两种以上特殊检查,即可确诊。治疗措施 (一)急性期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但偶尔仍需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效 ⑴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粘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例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加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弹力袜使用时间: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不超过6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病人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以减轻下肢水肿。 ⑵抗凝血疗法:这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朏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 适应证:①静脉血栓形成后1月内;②静脉血栓形成后有肺栓塞可能时;③血栓取除术后。 禁忌证:①出血素质;②流产后;③亚急性心内膜炎;④溃疡病。 常用抗凝血剂有肝素和香豆素类衍化物。 肝素是一种有效抗凝剂,药效迅速,静脉注射10分钟后,就能有效地控制血液凝结力。其作用时间短,在体内迅速被破坏,大部被酶破坏,小部经肾排泄。静脉注射3~6小时后,血液凝固时间即能恢复正常。肝素水溶剂有12500μ和5000μ两种针剂,每100μ相当于1mg。一般剂量近垦素1~1.5mg/dkg/4~6h计算。给药途径可经皮下脂肪层、肌肉、或静脉注射:①深脂肪层注射:一般注射在腹壁深脂肪层,用浓的肝素溶液(100mg/dml),剂量每次按公斤体重1~1.5mg计算。每隔8~12小时注射1次;②肌肉注射:肝素剂量每次50mg,每隔6小时注射1次;③静脉注射:连续静脉滴注法和间歇静脉注射法,可每次注射50mg,每4~6小时1次。 肝素应用时,需测定凝血时间调节肝素剂量。一般用试管法测定,在间隔注射前1小时测定,以调节下次的注射剂量,凝血时间(试管法)正常值为4~12分钟。在进行肝素疗法期间,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15~20分钟。如凝血时间为20~25分钟,肝素剂量减半;凝血时间超过25分钟,暂停注射1次。4~6小时后再次测定,以决定肝素用量。肝素疗程一般为4~5天,然后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如香豆素类药物。 肝素一般很少有过敏反应。用量过多,可引起出血,如血尿、创口出血或内脏出血等。一旦发生,可用硫酸鱼精蛋白拮抗,剂量按1~1.5mg对抗肝素1mg。它具有完全的拮抗作用,可每隔4小时注射1次直到出血停止。必要时可输新鲜血。 香豆素类衍化物是一种凝血酶原抑制剂。其作用诱导期长,一般需在用药后24~48小时才开始起作用。作用消失时间也长,并有药物累积作用,要停药后往往要经过4~10天作用才完全消失。香豆素类衍化物均用口服法。凝血酶原值应维持在20~30%(浓度%)。 现国内常用香豆素类衍化物有:双香豆素(dicoumarin),新抗凝(stntrom)和华法灵钠(warfarinsodium)。一般以华法灵钠最常用,第一日每次5mg,每日3次;第二日每次5mg,每日2次;第三日开始每次2.5mg或5mg,每日1次,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 香豆素类衍化物引起出血时,处理为静脉注射维生素K110~20mg。严重出血者,需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K1,每次50mg,每日1~2次,并输新鲜血。 凡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抗凝血疗法。抗凝血疗法,一般选用肝素4~5天,停肝素前一天起口服香豆素类衍化物,疗程应根据病变部位及有无肺栓塞而定。1975年Hirsh指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需4~6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需3~6月;轻度肺栓塞需4~6周;重度肺栓塞需6个月。 ⑶溶血栓疗法: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在发病1周内的病人可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链激酶及尿激酶治疗。1984年Zimmermann主张在血栓形成2周内,仍可应用溶栓药物。 链激酶是从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提制,尿激酶则由人尿提制,两者均是有效的活化剂,能激活血液中纤维量白酶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酶。此酶可水解纤维蛋白成为小分子多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尿激酶的使用法:①初剂量:一般为5万μ/次,溶于5%葡萄糖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②维持剂量:纤维蛋白原正常值为200~400ml/dl,如测定低于200mg/dl,暂停注射1次。同时测定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值大于120分钟,如小于70分钟,也需暂停次。使用时间可长达7~10天;③副作用:尿激酶无致热反应,副作用远较链激酶为轻,可有出血如创口出血,但很少发生,发热、恶心、呕吐、头痛、倦怠、胸闷及皮疹等。并发严重出血时,可用10%6-氨基已酸10~20ml,静脉注射,必要时可输注纤维蛋白原。 近年来,已研制成功作用仅限于血栓部位的新溶栓药物,使溶栓药物史上又增添新的一页。①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自子宫组织或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瘤培养液中提取,能特异地激活血栓表面凝胶状态的纤溶酶原,但对血液循环中溶解状态的纤溶酶原无作用,故无全身影响,该药产量甚微,价贵。1989年Krupski报道临床应用TPA治疗血管阻塞,8例中有7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部分溶解,无并发症。国内实验研究已完成,尚未摊投入临床应用。②尿激酶前体(Pro-UK),是尿激酶的活作用,国内外均处于实验阶段。 ⑷其他药物:中分子量(平均分子量7~8万)或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2~4万)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是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药物,现已被广泛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消除红细胞凝聚,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疗程为10~14天。可与肝素或尿激酶同时应用。副作用:偶有过敏反应、胸闷、呼吸困难、腰痛、出血和寒战等。 2.手术疗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不作手术取栓。但对于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伴动脉血供障碍而肢体趋于坏疽者(股青肿),则常需手术取栓。髂股静脉血栓取除术的手术时间,一般在发开门见山72小时内,尤以48小时内效果最好。手术时间越早,血栓与静脉壁粘连、炎症反应程度越轻、静脉内膜破坏越轻、继发血栓形成越少,手术取栓越可彻底,术后疗效更佳。在作髂股静脉切开取栓时,需暂时性阻断下腔静脉或髂总静脉,以防取栓时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如采用进腹途径显露、钳夹阻断下腔静脉,创伤较大且费时。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先在健侧腹股沟部在局麻下作一小切口,显露股静脉,插入带气囊的腔静脉阻断导管,在取栓时鼓张气囊,暂时性阻断下腔静脉回流。然后再作病侧用股沟部切口,显露股静脉,插入Fogarty导管(一种带气囊的导管)向近心端到达髂总静脉,鼓张气囊后,将血栓缓慢地拉出。萎瘪腔静脉阻断地管的气囊,恢复静脉血回流。用塑料带暂时控制股静脉近端,将Fogarty导管再向远心端插入腘静脉,鼓张气囊后,将远端血栓缓慢地拉出。同时可在体表反复辅以向心方向的手法挤压,挤出小腿静脉及分支内的血栓。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否则可发生继发血栓。两侧的静脉壁切口宜用7-0或5-0尼龙线作精细的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要求内膜对合整齐,勿使外膜内翻。术后需应用抗凝血疗法。 Andriopulos报告164例髂静脉血栓切除术,其中87例在发病4天内手术,41例在发病8天内手术,其余更晚。有6例发生肺栓塞,2例死亡。在165例中远期随访者134例,疗效最好者是发开门见山1~4天内手术的病人。134例中50%痊愈,295偶有中度肿胀,仅4例存在严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手术效果较为满意。1980年Nüllen报道46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中13例凝有肺栓塞患者作了及时的血栓切除术。取栓后同时作暂时性动静脉瘘,3月后关闭瘘口。1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所有病人均保存了静脉瓣膜功能,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症状。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髂股静脉血栓切除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二)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全西藏居发病一年之内,一般不作任何静脉重建应届生手术。在此期间,大量侧支循环可望建立。经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后,许多病例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可明显减轻。 根据病理过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粗略分成阻塞期和再通期两个阶段,其手术治疗方法截然不同。术前均需作下肢深静脉上行性和下行性造影,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1.阻塞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肢体主干静脉回流受到障碍,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增加回流。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髂内静脉。这些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心回流。但许多病例,侧支循环建立缓慢不足以代偿阻塞静脉的回流功能,引起下肢肿胀、色素沉着、皮炎及溃疡。各种手术的目的均是加强侧支循环,克服血液回流障碍。手术方式有下述数种: ⑴原位大隐静脉移植术:本手术仅适用于股腘静脉血栓形成,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膝后显露腘静脉,将大隐静脉远侧与膝以下腘静脉作端侧吻合。但必须具备下述条件:大隐静脉近端以上的股静脉和髂静脉通畅;小腿部深静脉通畅;大隐静脉无曲张及栓塞且瓣膜功能良好。本手术只需作一个吻合口,使同侧大隐静脉取代了股腘静脉的血液回流功能。 ⑵大隐静脉转流移植术:1958年Palma首倡这种术式,适用于近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中下段及小腿深静脉无明显继发血栓的病例。在患侧股静脉部位作一纵形切开,剖出管腔通畅的股浅静脉一段备用。继分离健侧大隐静脉,结扎、切断各分支,分离至膝以下达足够长度,在近股静脉处暂时阻断大隐静脉,于远端切断大隐静脉,腔内充盈肝素溶液(肝素20mg加生理盐水100ml)。大隐静脉远端经耻骨上皮下脂层隧道引向患侧股浅静脉。全身肝素化(肝素1mg/kg)后作大隐静脉与股浅静脉端侧吻合术。为提高吻合口通畅率,可在患肢吻合口远端加作暂时性动静脉瘘,并预置两根缝线于动静脉瘘处,将缝线引出皮肤外,3~4周待吻合口血管内膜愈合,再结扎此动静脉瘘。 1979年Dale报道48例大隐静脉-髂股静脉转流移植术,疗效良好者28例,好转9例,失败11例。 ⑶带蒂大纲膜移植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如健侧或患肢的大隐静脉均不能利用(如已切除或曲张、栓塞等),可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术。 先作上腹正中切口,打开腹腔,仔细分剖大网膜,仅保留胃网膜右动、静脉,使共蒂宽皮下和大腿深筋膜,向上、下方作皮下隧道,将大网膜自右侧盆腔腹膜开口中位出,沿腹股沟皮下隧道一直放至大腿中部。根据大风膜血管行径,可作裁剪延长,最长可延至膝下,裁剪时需注意勿损害大网膜血供,如部分大网膜变暗黑色,可将其剪去。不作裁剪延长,大网膜的存活率较高,但移植位置不够理想,常仅达大腿中上段。大网膜是否裁剪延长,各有利弊,可按具体情况确定。大网膜铺平后,将大网膜与腹膜作固定缝合,以防发生医源性股疝。 由于大网膜布满淋巴和毛细血管网,移植后,对减轻肢体肿胀有一定效果。经上海中山医院临床观察,大多数病例术后肢体肿胀有不同程度减轻,但小腿肿胀难以完全恢复正常。一般仍较健侧周长大约2~3cm。估计这与大网膜移植长度不够以及下肢长期血液郁滞致肌细胞肿胀变性等因素有关。 2.再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静脉壁和瓣膜同时存在炎性反应,血栓阻塞管腔并粘附于瓣膜。在血栓机化和再管化过程中,静脉瓣膜再前受到损伤,因疤痕而增厚,造成一个管腔通畅但瓣膜关闭不全的深静脉系统。因瓣膜关闭不全仍可引起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下肢下行性静脉造影,可见造影剂明显逆流,严重者可自腹股沟部一直逆流至膝下乃至踝部。 过去曾采用股浅静脉结扎或小腿穿通支静脉结扎治疗本病。近期有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不甚满意。 近年我们采用带瓣膜肱静脉段-股静脉移植术。治疗再能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在股部做一纵形切口,游离股总、股浅和深静脉,常可发现股静脉壁增厚变硬,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瓣膜已破坏殆尽。然后暴露上臂的肱静脉,将长2~3cm带1~2对静脉瓣膜的肱静脉,经测试显示机能良好后,切下备用。将带瓣膜肱静脉与股浅静脉作端吻合。一般将移植瓣膜置于股深静脉开口这下,以确保股深静脉血液向心回流而逆流入股浅静脉。术后抬高患肢鼓励作小腿肌和足背屈的被动和主动运动。 1985年Taheri报道5年中作了66例静脉瓣膜移植术,随访到48例,75%的病人下肢肿胀减轻或消退,18例术前有溃疡,17例术后溃疡愈合。5例并合血肿,4例发生于腹股沟部,1例发生于上臂。31例做了术后静脉造影,28例瓣膜关闭功能良好,1例股静脉血栓形成,另2例瓣膜关闭不全。 上海中山医院自1983年5月在国内首先开始对深静关闭不全患者作带瓣膜肱静脉段移植术,并作了改进:由移植一对瓣膜改为心可能移植相信两对瓣膜:肱静脉缺损部用大隐静脉作间置移植。术后短期内下肢踝部溃疡迅速愈合,肿胀减轻,经两年多随访疗效良好。 目前新技术仍在发展,包括用带瓣膜的腋静脉段、对侧股静脉段、颈静脉段的移植等,正在试验中。 值得指出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必须配合以药物和其他辅助治疗。对不同部位、不同轻重和不同阶段的血栓形成宜采用截然不同的手术方案。目前各种手术方法尚待改进,其疗效尚待进一步提高。可以预料,通过各国血管外科医师的持久努力,更有效更新颖简便的方法必将不断涌现,完善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时期即将诞生。预防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此外,有下列几种预防方法: (一)机械预防方法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二)药物预防法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1975年Grubr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③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1976年Verstrate指出,预防性应用右旋糖酐对妇科手术如经腹部或阴道子宫切除术和矫形外科尤其是髋关节手术,可使血栓形成发病率明显降低;对年龄超过40岁,施行腹部择期性手术者,如胃、结肠、胆道或前列腺手术,并无明显作用。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深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肛肠疾病可以发生在人一生中的各个年龄段,尤其是人到老年,由于机体机能的改变,更容易患各种肛肠疾病。国内一组600位中老年人肛管直肠疾病的调查显示,竟有546人(90%)患有肛肠病,其中男350例,女196例,病史1-40年,疾病中各种痔疮占499例(91.8%),肛瘘3例(0.5%);直肠癌1例(0.2%);肛周炎6例(1%);肛乳头肥大8例(1.5%)肛门湿疹11例(2%);直肠息肉6例(1%);肛裂12例(2.1%)。此外老年人还容易患脱肛、肛门失禁肛周脓肿等疾病。这些疾病会给老年人的身体和日常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为了避免老年人肛肠疾病的发生,老年人应高度重视肛肠的预防。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肛肠科李恒爽老年人肛肠疾病的症状有哪些呢?老年人肛肠疾病常见症状有肛门和腹部疼痛,便血,肛内容物脱出,瘙痒,肛门部流粘液或血水、肿块突起,肛门直肠异物感,腹泻,便秘,粘液血便,排便困难,大便外形改变等。当发现有这些症状和体征时,应及时请肛肠科医生会诊,以便能及时诊断和治疗。 老年人平时应如何预防肛肠疾病呢?1、注意肛门卫生⑴保持肛门周围清洁:避免肛周粪便残留,以免刺激肛周皮肤瘙痒、发炎。便后应尽可能地将肛门擦干净,能用温水或1%温盐水清洗坐浴最好。为保持肛门周围皮肤微环境的生理状态,便后最好不用或少用肥皂、洗液清洗肛门。⑵选择透气性、吸水性好、宽松,柔软的内裤,保持肛周皮肤干燥舒适,避免肛周皮肤因内裤材质粗糙、质硬损伤肛周皮肤,从而继发肛肠病。⑶不在阴凉、潮湿处久坐。⑷坚持提肛锻炼,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太极拳及其他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预防肛肠疾病。2、注意饮食卫生⑴注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及粗粮等,尽可能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发肛肠疾病。⑵科学饮水:老年人每天早晨空腹饮用300-400毫升温开水或者淡盐水有助于润滑肠道、刺激肠蠕动,缓解便秘的作用。平时多饮水,有利于胃肠功能,有助于软化大便,预防便秘。⑶预防肠炎腹泻和大便干燥,减少肛肠疾病的诱发因素。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助于预防肛肠疾病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最好按排在早饭后或晚睡前。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读书或看报,也不要与人谈话,并应将每次排便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以内。⑵做到“欲排则排、排尽即起”,不要养成“空坐马桶”等大便、排便后久蹲不起的习惯。⑶不忽视便意,一旦感觉有便意应及时入厕排便,很多人的经验是便意过后,当天或以后的几天可能再没有便意感,忽视便意容易诱发便秘。4、运动健身,是预防肛肠疾病的有效手段:运动是启动机体各系统机能的钥匙,运动对消化道机能的启动和促进也不例外。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运动,有利于食欲和肠道内容物的转运,对维持大便频率,有利于预防便秘及其他肛肠疾病。5、注意药物与肛肠疾病的关系⑴药物和便秘有关:有文献为证,很多用来缓解便秘的药物,是引起老年人难治性便秘和结肠黑变病的诱因。某些抗生素、精神神经类药物等多有引起便秘的副作用。泻剂使用过量和某些药物的副作会引起腹泻。便秘和腹泻时很多肛肠疾病的诱发或加重因素。⑵药物可造成肠道微环境失常:因手术、感染等应用抗生素时间长、抗生素选择不当,轻则引起胃肠功能失调,严重时会引起菌群失调(抗菌素相关性腹泻),不适当的应用广谱抗菌素还会引起霉菌性肠炎。激素、免疫抑制剂、某些抗肿瘤药物等都会引起肠道微环境失调,引起或诱发肛肠疾病。6、要注意饮食卫生,积极预防腹泻和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以减少肛肠疾病的发病因素。 肛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老年人要通过改良生活习惯、坚持合理的饮食及加强肛肠功能锻炼等方法对肛肠进行保健,以避免各种肛肠疾病的发生。
俗话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此话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痔疮的发病率是很高的。 痔包括内痔和外痔,分别指肛门齿状线(肛门处的解剖结构)上下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曲张的静脉因排便等摩擦可破裂出血,或形成团块脱出,病人非常痛苦。 痔一般不对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痔的存在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误诊。 近些年来,笔者在工作中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几例直肠癌在痔疮的“掩护”下,不断“生长壮大”,直至发生明显梗阻症状才确诊的病人。这使我想起了几年前一个邻居因患痔疮,经常从药店购买一些外用药膏自治。后来因症状加重,到我院就诊,直肠指检才发现了直肠癌,而且已是晚期。所以希望医务工作者、痔疮病人及家属一定要提高防癌保健意识,千万别让症状相似的痔疮掩盖了直肠癌。 痔疮与直肠癌最突出的相似症状就是血便,而且往往便的都是新鲜血。特别是直肠息肉和直肠癌早期(晚期肿瘤出血坏死可能有脓血便),除血便外无其他不适,很容易误以为是痔。另外直肠息肉或直肠癌容易压迫直肠静脉,使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继发痔疮。 在现有医疗条件下,有些恶性肿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早期发现。许多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如果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因此有便血的病人,无论有没有痔疮,都应定期去医院请医生做直肠指检或直肠、结肠镜检查。发现有痔疮常有的血便等症状时,一定要考虑排除肠道的其他疾病。在痔疮的治疗过程中,如症状长期无明显好转或反复出现便血亦应予以重视。千万别让小小痔疮耽误了对直肠癌等疾病的诊断。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