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胃肠病组织将益生元定义为“可被选择性发酵利用,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或活力,从而对宿主健康产生有利效果的成分”。据此定义,作为益生元的膳食成分需要满足以下标准:①耐胃酸,不被哺乳动物来源的酶分解,也不被消化道吸收;②能被肠道菌群发酵;③可选择性刺激对宿主健康或舒适感有益的肠道菌群生长及其活力。根据该标准,益生元包含:菊粉、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乳果糖和母乳低聚糖。益生元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通过调节代谢活化和/或解毒改变外源性致癌物的活性,或刺激短链脂肪酸和丁酸盐的产生。Lim等认为,与益生菌的短暂作用相比,作为益生元的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可能起到持续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活性的作用。由于安全、稳定,能够促进肠道有益细菌生长、维护肠道的微生态,益生元已越来越多的被纳入西方饮食。比如,菊粉和低聚果糖在许多欧洲国家被官方认定为天然食品成分,在美国也被普遍认为安全食品。据估计,美国人菊粉和低聚果糖的日均消费量为1-4g,欧洲人菊粉和低聚果糖的日均消费量为3-11g。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菊粉和低聚果糖,最常见的来源是小麦、洋葱、香蕉、大蒜和韭菜。(一)菊粉Roberfroid等将菊粉类益生元归为功能性食品,包括天然菊粉、酶解菊粉或低聚果糖,以及合成的低聚果糖。菊粉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被发酵成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pH,引起潜在有益的粪便菌群变化,从而调节炎症反应,防治肠道疾病。Welters等的随机、双盲、交叉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饮食中连续3周添加24g菊粉可增加肠道丁酸盐浓度、降低pH、减少脆弱拟杆菌的数量、降低粪便中次级胆汁酸的浓度。内镜和组织学结果显示回肠粘膜的炎症减少。Peitsidou等发现,菊粉对结直肠肿瘤患者放疗引起的腹泻有保护作用,益生元的补充有望提高结肠切除术后与胃肠道相关的生活质量。Parcia-PerisP等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以50%菊粉+50%果聚糖(12g/d,放疗前1周至放疗后3周)干预妇科肿瘤术后放疗患者,发现4周后益生元组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对照组增高,放疗后腹泻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既往研究证实,益生元发酵可选择性刺激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通过使用益生元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代谢活性,对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至关重要。Fotiadis等对益生元抑制结直肠癌发病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综述,发现菊粉型果聚糖可提高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水平,并增加短链脂肪酸的浓度。健康的肠道微生态有助于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脂多糖引起的内毒素血症,进而发挥积极的抗肿瘤作用。短链脂肪酸(即醋酸盐、丙酸盐、丁酸盐和乳酸盐)是由益生元等生物活性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细菌发酵下产生的,尤其是丁酸盐通过增加肠道黏膜屏障、降低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发挥抑制炎症及抗肿瘤作用。(二)低聚果糖益生元通过固有的选择性发酵改变肠道微生态是其营养特性的关键,β果聚糖通过改善大肠表面各种生理过程、降低疾病风险(标志物)来改善健康状况。Tsai等就益生元对肠道微生态的改善作用进行了系统回顾,认为低聚糖、菊粉等益生元可促进机体肠道益生菌的增殖,改善肠道健康,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肠道蠕动力。2018年美国学者就肠道微生态和儿童肿瘤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综述发现:益生元(低聚果糖)使用可改善儿童化疗期间1个月左右(4-5周)的肠道微生态,可降低儿童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不良反应(如感染和发病风险)。另外一项研究发现,β(2,1)果聚糖和相应的发酵产物通过抑制细胞生长,调节分化,降低癌细胞转移活性等机制降低了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三)乳果糖乳果糖的作用机制和低聚果糖、益生元等相似,可直接或间接促进短链脂肪酸和乳酸菌的生长。Macfarlanc等回顾性分析发现,饮食中摄取相对少量(5-20g/天)乳果糖时,可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一项在健康人群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发现,长期摄入低剂量(10g/天)益生元(乳果糖)可以增加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含量,可能起到预防结肠癌的作用。(四)益生元与益生菌联合使用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制剂称为合生元,越来越多的研究肯定了益生元、益生菌联合使用的优势。联合使用可调节肠道微生态,能积极地影响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预防炎症和结直肠癌。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合生元干预可导致粪便菌群发生显著变化: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增多,产气荚膜杆菌及梭罗减少;显著降低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结直肠细胞的增殖,减少粪水诱导的结肠细胞坏死,维护上皮屏障功能;抑制结肠癌切除术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IL-2分泌的增加;增加结肠癌患者干扰素的产生等。此外多项系统综述结果类似,提示益生元与益生菌联合使用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减少结直肠细胞增殖、改善上皮屏障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等一系列因素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和降低肿瘤发病风险。1、结直肠癌高危人群推荐日常增加富含益生元食物的摄入,必要时可补充益生元制剂。(A)2、菊粉、低聚果糖、乳果糖等益生元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和免疫功能,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A)3、益生元单独或与益生菌联合使用,可改善放化疗期间肠道微生态,缓解放化疗相关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便秘)。(A)内容来源:《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0
同型半胱氨酸(Hcy)简称血同,属于体内一种较为重要的氨基酸。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血总同型半胱氨酸蓄积,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简称高血同。过高的Hcy会损伤细胞、组织、器官,对身体造成影响,临床研究发现,Hcy除了与血压、血糖等有密切关系外,尚与脑卒中、痴呆、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骨骼系统疾病,甚至癌症等有关联,故Hcy的水平应该与血糖、血压、血脂一样,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Hcy的代谢过程01.再甲基化——甲硫氨酸①叶酸途径:以叶酸为原料,经过一系列过程生成5-甲基四氢叶酸,以维生素B12为载体在相关酶的催化下,把甲基提供给Hcy生成甲硫氨酸。②甜菜碱(三甲基甘氨酸)途径:直接供给Hcy甲基生成甲硫氨酸。02.转硫通路——半胱氨酸Hcy在胱硫醚酶缩合酶及胱硫醚酶的作用下生成半胱氨酸,此过程需要维生素B6的参与。Hcy的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半胱氨酸可以为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提供巯基,半胱氨酸的脱羧产物牛磺酸是组成胆汁的重要成分。Hcy与常见疾病的关系01.与高血压的关系Hcy可引起钠重吸收,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改变血管壁弹性,进而导致高血压,高血压伴Hcy升高又被称为H型高血压,高血压与高Hcy协同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大幅提升。02.与高血糖的关系高Hcy本身并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但高Hcy的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更高,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肾脏病变等,故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Hcy水平。03.与骨骼的关系高水平的Hcy会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产生有害影响,破坏胶原分子的交联,减伤骨量,既高Hcy水平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老年患者也应该重视Hcy水平。04.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Hcy化脂蛋白与微生物的聚集在动脉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会加速血管阻塞,进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存在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患者亦应该重视Hcy的水平。05.与肾脏疾病的关系肾脏参与Hcy的代谢和清除过程,高Hcy与肾功能减退和肾小球滤过率负相关,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06.与其他疾病的关系高Hcy亦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是引起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cy升高还可以引起痴呆,高Hcy可用于预测阿尔兹海默症;高Hcy还与妊娠和男科疾病有关,高Hcy水平会增加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习惯性流产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会影响精子质量,导致男性不育。Hcy的实验室检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专家共识》推荐,临床中应该开展Hcy、叶酸、维生素B12、叶酸代谢基因等检查,找到叶酸缺乏的原因,从而达到对因治疗的目的。甜菜碱、叶酸、维生素B12在Hcy的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基因突变是发生Hcy升高的重要原因01.诊断:Hcy≥10ummol/L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根据Hcy水平可进行分层。02.分层:一般轻至中度升高常为营养缺乏因素引起,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可治疗,重度则多为基因突变引起,治疗起来难度增大。轻度升高:10~15ummol/L;中度升高:15~30ummol/L;重度升高:>30ummol/L。03.注意:许多实验将Hcy的参考水平设定为5~15ummol/L,但实际上,Hcy>10就为临床异常值。《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亦是将高Hcy血症的诊断标准定10ummol/L,并且推荐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检测Hcy水平。Hcy的治疗01.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增加运动量,有助于降Hcy。常见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肝、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谷类等,临床中可指导患者多食用此类物质。由于食物的制备和烹调会造成叶酸的流失,尤其在煮沸时损失更大,正常膳食摄入很难获取每日0.4mg以上的叶酸,故很大程度上患者仍然需要药物进行补充。02.药物(营养素)治疗采用国际上经典的,也是《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二版)建议采用3+X复合营养素方案,即天然甜菜碱+叶酸+维生素B6+辅助营养素(维生素B2、B12、胆碱、锌等)。《高血压学》推荐每天1000mg天然甜菜碱、0.8mg叶酸、2.8mg维生素B2、2.8mg维生素B6以及4.8ug维生素B12的降血同方案。①叶酸:每日0.8mg的叶酸是降低Hcy的最佳剂量,临床中最为常用。需注意大剂量的叶酸可能会掩盖维生素B12的缺乏,引起锌的缺乏。②维生素B12:Hcy升高同时缺乏维生素B12的患者,可在补充维生素B12的同时补充叶酸,单独补充维生素B12效果没有叶酸明显。③维生素B6:维生素B6是Hcy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辅酶,常常与叶酸、维生素B12联合使用以降Hcy,单独使用效果不显著。④天然甜菜碱:可以为机体提供3个甲基,是体内最为高效的甲基供体,餐后补充甜菜碱降Hcy的效果比叶酸效果好。⑤胆碱:胆碱可以生成甜菜碱,从而达到治疗高Hcy的效果,安全性较高。03.注意事项①非基因突变引起的高Hcy血症0.8mg的叶酸为临床中治疗高Hcy血症的最常用方法;如果实验室同时检测证实患者存在维生素B12缺乏,应该叶酸联合维生素B12同时补充;如临床中可以证实高Hcy是由甜菜碱缺乏引起,则必须补充甜菜碱,此时使用叶酸无治疗效果。②基因突变而引起的高Hcy血症MTHFRC677T位点TT基因型的患者,应增加活性叶酸和甜菜碱的补充;MTRRA66G位点GG基因型的患者,应加大维生素B12的补充或增加甲基钴胺素和甜菜碱的补充;CBS基因突变者,增加维生素B6的和甜菜碱的补充。目前临床中关于Hcy相关基因检测并未普及,如无特殊需求,维生素B12、维生素B6的检测水平也较低,但对于高Hcy血症患者,尤其是服用叶酸无效果的患者建议检测维生素B12等相关指标。小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临床上通常没有特异性症状,多以其导致的疾病表现为主,一些基础体检中也常常没有此项指标,这可能是该指标不如血压、血糖、血脂等受重视的原因。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高Hcy血症患者的不在少数,我们在关注血糖、血压、血脂的同时,也应该关注Hcy水平,该指标对人体的影响绝不亚于血压、血糖、血脂等水平。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以通过好大夫平台联系,帮您降血同降到安全范围,为健康护航
来源:央广网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三大慢性致盲性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且这些与年龄有关的致盲性眼病,在世界各地不断增多。 AMD又称老年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的黄斑部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患者的年龄、遗传、吸烟、饮食、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其中氧化应激作用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密切相关[1]。目前,全球约有3000~5000万AMD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此致盲。我国约有500万患者,且随着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剧,患病率将会逐年上升。虽然可以采取医疗手段(手术、激光等)来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但治疗后仍有65%的患者没有明显视力提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等的普遍应用带来的蓝光伤害,使AMD的问题日益显现。 近几年研究[2]发现,饮食中抗氧化剂与AMD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增加抗氧化剂维生素、特定类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的摄入量可以预防或减缓疾病的进展。因此,除了提升公众、医生和卫生管理者对AMD的认知外,对于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AMD,通过日常膳食手段进行积极预防和减缓AMD发展风险尤为重要[3]。如果把眼球比作一架照相机,那么通常说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而视网膜就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黄斑则正是视网膜上最重要的区域,它的直径仅有1.5mm,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之所以叫“黄斑”,是因为这个部位凝集了大量的叶黄素,外观颜色比周围视网膜深,由数百万计的感光细胞构成,也是视网膜上最敏感的区域,负责中央视觉,如识别形状、大小、颜色等。我们的视力好坏主要取决于黄斑的功能,黄斑区的视神经细胞一旦被破坏,视力便永久受损,因此,由黄斑变性导致的失明比白内障等致盲疾病更为严重。 随着年龄增加,在长期累积的氧化损伤和光暴露的作用下,黄斑区可以出现退行性病变,眼底出现玻璃膜疣、黄斑区色素紊乱,严重者黄斑区出血、水肿、渗出并有瘢痕形成,此时称为“黄斑变性”[4]。黄斑变性主要的症状有:视物变形,眼前固定黑影,阅读困难,无法识别细节及无法驾驶等,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风险增高,严重时导致视觉丧失。叶黄素是类胡萝卜素家族的一员,又名“植物黄体素”。在人体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都是抗氧化剂,是光感受器的自由基清除剂。广泛存在于菠菜、猕猴桃、玉米等天然植物中,在自然界中与玉米黄质共同存在。玉米黄质又叫玉米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人体和动物无法自身合成玉米黄质,必须通过食物或补充剂获得。玉米黄质食物来源主要是黄玉米、橙汁、蜜瓜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是组成视网膜黄斑的颜色的主要成分,正是由于黄斑色素含有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才能保护感光细胞层过滤蓝光以使视网膜免受光损害。为了维持黄斑的正常视觉功能,人体需要持续不断摄入足量的叶黄素,一旦缺乏,感光细胞容易受到光氧化损伤形成沉淀物,沉淀物不断积聚阻碍感光细胞吸收营养及排泄废物,导致感光细胞死亡,使正常视觉功能受损,或者出现AMD等眼病,严重时甚至失明。 因此,在健康用眼的基础上,足量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是维护正常视觉功能、预防和减缓年龄相关性眼病的重要环节。 而与成年人相比,婴幼儿和儿童的晶状体更透明,他们的视网膜更容易受到破坏性蓝光的损伤,而来自阳光、手机、液晶电视机和电脑屏幕的蓝光无处不在。因此,叶黄素的蓝光过滤和抗氧化特性对婴幼儿和儿童脆弱的眼睛的保护更为重要[3]。由于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必须通过膳食摄入,如果膳食补充不足的话,也可通过营养强化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的方式补充。膳食叶黄素、玉米黄素摄入量及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水平是影响AMD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叶黄素和玉米黄素通过构成视网膜黄斑色素以及在血液中的存在而降低AMD的发病风险[5]。 大量的研究报告了通过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膳食补充剂的摄入,血液中相应成分的浓度会升高,视网膜黄斑区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浓度也会增加,即黄斑色素密度(MPOD)升高。所以,人体所需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可以通过膳食来补充。 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是由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NEI)于2006起开展的为期5年的年龄相关性眼病研究2(AREDS2)。该研究是横跨全美、在80多个地点进行的一项随机试验,其受试者超过4000名,年纪介于50-85岁,且大多数受试者都患有中度AMD。AREDS2是截至目前针对AMD人群测试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有效性的最大型的临床试验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对于进一步降低AMD和白内障风险的效果,其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补充摄入量分别为10毫克/天和2毫克/天[3]。 李慧丽等[6]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治疗AMD的视网膜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治疗能有效改善患眼视网膜光感受器功能。 中国营养学会已经将叶黄素作为成人重要的膳食成分纳入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DRIs),并设立了叶黄素的特定建议值(SPL)10毫克/天,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40毫克/天,对于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叶黄素提供了重要、积极、易于操作的参考指南。(刘静空间生物主动健康研究院) [1]危清泉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抗氧化剂治疗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7,37(8):785-787,792.[2]卞薇等.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营养支持循证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及内容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9):1373-1379. [3]马乐.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为眼底视网膜戴副天然“墨镜”[J].中国食品报,2015,1:1-2. [4]谷威等.爱眼日:关注眼底黄斑健康[J]. [5]黄绯绯等.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与对照人群膳食、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以及血脂水平的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2):237-241. [6]李慧丽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7):782-784.
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人体内发挥重要作用。但铁缺乏却一直长期困扰着我们,铁缺乏是发达国家唯一一种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IDA)主要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导致血清铁明显减少、储存铁极度减少、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不同程度减低所引起的一种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也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病。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是广泛影响世界各国的重要健康问题,累及约20亿人。距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多达80%的人口缺铁。英国21%的11-18岁女性青少年和18%的16-64岁女性缺铁。法国29%的2岁以下儿童缺铁。美国9%-11%的16-49岁未妊娠女性缺铁。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居民贫血的患病率为20.1%,其中一半为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人群:婴幼儿、儿童、孕产期、哺乳期、育龄期妇女、老年人、消化道疾病、肾功能衰竭、肿瘤患者、慢性失血、素食者等。1、早期常表现为眼花、耳鸣、乏力、心悸、体力活动后出现气促;贫血逐渐明显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兴奋、烦躁、激动,皮肤、黏膜苍白是最突出的体征。食欲减退、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性冷淡等症状出现。有时出现上皮组织异常所产生的症状。明显贫血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出现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心脏扩大。严重贫血可引起贫血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还会影响身体各个系统,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2、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常伴随智力发育异常、行为异常、异食癖、认知能力和精神集中能力差等。3、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性疾病。4、消化道改变,如舌乳头萎缩、口腔炎、萎缩性胃炎等。《柳叶刀》发表的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是全球第五大高发疾病(人数可高达12.4亿)、第四大导致伤残损失寿命年最高的疾病。治疗原则和方法是消除病因及用铁剂治疗。1、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等,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为每天6mg/kg。同时宜加服维生素C,以利铁的吸收和利用。铁剂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口服铁剂后,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铁剂治疗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以补充铁贮备。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吸收障碍,可用右旋糖酐铁肌内注射,首次给药需用0.5ml作为试验剂量,一小时后无过敏反应可给足量治疗,每次50mg-0.1g(Fe),1-3日一次。注射用铁的总需量(mg):(需达到的血红蛋白浓度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0.33×患者体重(kg)。2、可选择补铁和改善贫血症状的营养补充剂,如:乙二胺四乙酸铁钠,属于新型有机铁,无铁腥味、无胃肠道刺激性、吸收利用率高,补铁效果非常明显。3、膳食补充:中国营养学会指出,成人膳食铁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12mg/天,女性20mg/天,最高摄入量为42mg/天。含铁丰富的食物有:猪血、鸡血、猪肝、牛羊猪肾、鸡胗、瘦肉、大豆、黑木耳、芝麻酱、干果等。缺铁性贫血需要营养管理和治疗的朋友,可以通过好大夫平台联系我。
1、保持理想体重,使之不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值,每2周定时(早晨起床排便后空腹)称重1次并记录。任何不明原因(非自主性)的体重丢失>5%时,应该及时回医院复诊。2、节制能量,每餐七八分饱最好,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非肥胖患者以体重不下降为标准。但切忌饥饿。3、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乳、蛋、鱼、肉、豆是优质蛋白质来源。总体上说,动物蛋白质优于植物蛋白质,乳清蛋白优于酪蛋白。荤素搭配(荤:素=1/3:2/3)。控制红肉(猪肉、牛肉、羊肉)及加工肉(如香肠、火腿)摄入。4、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每日蔬菜+水果共要求摄入5份(蔬菜1份=100克,水果1份=1个),要求色彩缤纷、种类繁多。增加全谷物、豆类摄入。5、改变生活习惯戒绝烟草,限制饮酒(如果饮酒,白酒男性不超过2两/天,女性不超过1两/天),保持充足睡眠。不能装保健品替代营养素(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品在良好营养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避免含糖饮品。避免过咸食物及盐加工食物(如腌肉、腌制蔬菜)。养成ONS(口服营养补充)习惯。6、积极运动每周不少于5次,每日30-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以出汗为好。即使是卧床患者也建议进行适合的运动(包括手、腿、头颈部及躯干的活动)。肌肉减少的老年患者提倡抗阻运动。7、重返社会,重返生活。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社交活动,尽快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去,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8、高度重视躯体症状及体征的任何异常变化,及时返回医院复诊;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包括抗焦虑药物的使用。控制疼痛。以上文字内容选自中国抗癌协会发布《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0》需要营养诊疗服务的朋友请在好大夫平台联系李岳堂营养师
疾病相关的营养不良是一个大问题,有3%-4%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20%-30%的就医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这导致了住院时间的延长、更多健康问题的出现,以及多医疗资源的更多需求……
内容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2021年12月10日,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等发表的一项基于2018年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年龄≥40岁的居民中,1/4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即约1.813亿人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上海患病率最低,天津最高。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定义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0μmol/L。 另外,我国≥40岁的居民中,14%有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0μmol/L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75.2%。 作者指出,该研究是首个大规模调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全国性研究,对于我国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血管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主要疾病负担。 研究表明,补充叶酸、多吃蔬菜和水果、多运动均可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该研究显示,我国≥40岁居民的平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3.3μmol/L,其中上海人均水平最低,为9.7μmol/L,天津人均水平最高,为21.1μmol/L。 25.9%的居民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23.8%,上海最低(7.4%),天津最高(54.8%)。总体上,华北、华中、西北地区而定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 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升高;男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越多,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低。 另外,不同民族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回族最高,其次是壮族和新疆维吾尔族。 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脑卒中者(15.3μmol/L vs. 12.9μmol/L)。 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卒中风险独立相关(OR=1.011)。进一步分析表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1.8μmol/L,是诊断脑卒中的界值。 多因素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有H型高血压的居民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75.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88.5%)高于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40.4%)。 该研究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155个筛查点共纳入110 551名年龄≥40岁的居民,其平均年龄为59.3岁,40.2%为男士。 47.5%有高血压,36.6%有高胆固醇血症,11.3%有糖尿病,0.7%有房颤,11%有脑卒中家族史,0.6%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3.6%有脑卒中。 29.5%的高血压患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61.7%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0μmol/L。 参考资料: Wenjun Tu, Feng Yan, Baohua Chao, et al. Status of hyperhomocysteinemia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Stroke High-risk Population Screening Program, 2018. Front Med. 2021 Dec 10. 内容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在医院康复科、老年科,会有很多属于全护理的老年患者,日常饮食需要鼻饲,可是由家属或护工加工成流质的食物,不仅营养会有流失,而且营养摄入也不全面,蛋白质和热量明显缺乏。为此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都很是着急。“我们病区有个患者有消化道问题,根本没有办法进食米饭、蔬菜和肉类,但每天吃粥和面条又没有营养,又不愿意吃打碎的食物,这可怎么办?”神经康复科的护士长也为这类特殊患者操着心。近期,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就针对这类临床老人的需求,进行了前期的调研和考察,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引进了成品“匀浆膳”。到底什么是成品匀浆膳呢?它和自制匀浆膳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成品匀浆膳,是按照营养要求配比,将天然食物采用现代食品生产工艺精制而成的无菌易消化食品,经肠道消化后被人体吸收利用,营养较为全面,易达到营养平衡。我们知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成品匀浆膳里不仅包含了这些主要营养素,而且含量比普通食物更高,吸收更高效。1、成品匀浆膳整体营养比较均衡,较自制匀浆膳或普通食物来说营养的吸收速度更快,口感较好。2、因为都是天然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会比较小,更易消化。3、每一袋成品匀浆膳都是独立包装,更易携带,冲调方便。4、匀浆膳可以通过鼻胃管、鼻十二指肠、鼻空肠管等方式来输注,对于机能退化,消化功能不健全、进食困难的人群来说比较实用。适用人群:胃肠道具有消化、吸收功能,但受疾病或治疗限制不能经口饮食,或经口饮食有困难的患者都可考虑肠内营养的应用。1、进食或吞咽有困难的患者。3、脑血管病变的患者。4、老年痴呆症等意识障碍或进食能力低下者。5、营养不良或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的病人。1、全代餐式:根据患者体重计算:25-35大卡/公斤/天(约400-500克/天),早期目标值60%~80%,采取允许性低热卡方式(15~20kcal/kg)提供机体所必需的最低能量。机体相对稳定期或长期营养支持则需提供充足的能量。根据患者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吸收能力酌情增减。2、日常营养补充:400-600大卡/天(约100-150克/天),温水冲调后缓慢啜饮(50-100ml/小时)。根据患者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吸收能力酌情增减。如果您有营养管理方面的需要,请在好大夫医生平台咨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