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耳鼻咽喉科及神经科常见的主诉之一。患者自觉耳内鸣响, 如哨声、蝉鸣、嗡嗡声、汽笛声等,而周围环境并无相应的声源,是一种主观感觉。其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全身诸多器官疾病与其有关。病因往往不清,治疗上也比较棘手。中医一般认为耳鸣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虚证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所致。1 临床资料83例患者均经耳鼻咽喉科诊断为神经性耳鸣,其中伴耳聋者50例,不伴耳聋者33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17岁;男性45例,女性38例;病程最短11天,最长9年。2治疗方法2.1辨证取穴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把耳鸣患者分为七种证型,然后辨证取穴。风邪外袭证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风池、迎香、曲池、外关、合谷;肝胆火盛证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合谷、支沟、阳陵泉、太冲、丘墟;痰火郁结证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头皮针晕听区、外关、合谷、劳宫、丰隆、内庭;气滞血瘀证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头皮针晕听区、曲池、外关、合谷、太冲;肾精亏损证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合谷,肾俞、太溪;脾胃虚弱证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合谷、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肝血不足证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2.2 针刺操作 针刺耳门、听宫、听会时令患者张大口(足够大),选用30号2—2.5寸华佗牌针灸针,垂直进针1—1.3寸,不提插微捻转,患者感针下沉紧为度。其余穴位均常规针刺0.3—1.5寸以得气为度。其中双侧耳门穴加用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4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均留针30min,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可休息6天。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酌情针刺治疗4个疗程,时间约3个月。3 结果3.1 疗效标准 痊愈:耳鸣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治疗期间耳鸣症状消失,但偶有复发;有效:耳鸣响度减轻,由持续性转为间歇性耳鸣,发作时间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善。3.2 治疗结果 痊愈43例(51.81%),好转29例(34.94%),无效11例(13.25%),总有效率86.75%。3.3典型病例朱某,女,32岁,主诉:耳鸣20天(无听力下降)。因准备考试(取证)精神紧张,脑力劳动过度引起双耳鸣伴头晕、失眠、纳差等,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数。辨为脾胃虚弱证。耳鼻咽科检查电测听听力未见下降,声阻抗未见异常。给予上述治疗方法辨证治疗20次后症状完全消失。王某,女,54岁,主述:耳鸣一月余。患者一月余前外耳部出现疱疹,遂致医院就诊,诊为“外耳部病毒性疱疹”,予西药口服及静滴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来出现耳鸣症状,并逐渐加重,伴有情绪急躁,胸胁胀满,口苦,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辨为气滞血瘀证。予上述治疗方法治疗3次后自觉症状减轻,27次后症状完全消失。4体会 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门》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可见五脏六腑之病变都可能导致耳鸣,临床上耳鸣患者多兼有耳聋,故耳鸣为耳聋之渐,耳聋为耳鸣之甚。临床治疗耳鸣以调理经气,疏通气血为大法,取穴以耳区局部和远端配穴为主,基本处方是:耳门、听宫、听会、翳风、曲池、外关、合谷。耳为手、足少阳经所辖,耳门、听会属手、足少阳经,听宫为手太阳经和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于耳内,为治耳疾要穴。翳风为手少阳经局部穴。曲池、合谷分别为手阳明经合穴、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可以调理气血。外关乃手少阳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针灸甲乙经》载:“耳炖炖浑浑无所闻,外关主之。”《针灸大成》说:“外关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另外,临床上还要注重患者的生活规律和精神状态对其症状的影响,要重视与患者的交流,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规律,调适患者情绪,故而才能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总之,经过临床观察,辨证取穴后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参考文献:[1]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9.[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46.[3]朱文峰 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9[4] 陈小明.刘盛林.徐健.耳鸣的辨证分型及针灸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03:47.[5]刘大新.耳鸣、耳聋、眩晕的病因[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5):16.
李刚,张世荣,岳代荣,李冬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皮肤科,云南 开远 661600)【摘要】 目的探讨正红花油外涂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对23例经临床诊断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患者正红花油外涂治疗的疗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痊愈6例(26.09%),显效13例(56.52%),无效4例(17.39%),总有效率82.61%。结论正红花油外涂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显著。【关键词】老年性皮肤瘙痒;正红花油;临床观察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 是一种无原发性皮损 , 仅见瘙痒 , 或伴继发性抓痕、结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的皮肤病。中医称为“痒风”或“风瘙痒”。(1)中医认为 , 本病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与脏腑气血有关 , 外因常与风、湿、热、虫相联。现代医学认为 , 此病与内分泌失调、性激素水平低下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干燥、退行性萎缩等因素有关 , 另外 , 如糖尿病、贫血、肝胆疾病、肾病、肿瘤、甲状腺功能异常、代谢障碍、变异性疾病、习惯性便秘以及心理性格等因素也与本病有关。西医治疗方法比较局限且普遍存在副作用大、疗效不确切的缺点。1 临床资料23例患者的诊断标准:1 皮肤瘙痒发生于老年人年龄60 岁以上 ;2 没有原发性皮疹; 3 可以继发抓痕 ,血痂 ,甚至苔癣化 ,色素沉着。其中伴有内脏疾病者9例,不伴有者14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61岁;男性15例,女性8例;病程最短11天,最长5年。2治疗方法2.1药物选用品名:依马达正红花油。医药产品注册证号:ZC20050023,ZC20050024。香港地区总发行:香港联华药业有限公司。因该药价格比较高,市场上有一批仿制假冒产品,故临床应用时要保证所用药物为正品。2.2 使用方法根据临床报道,正红花油可能有过敏现象,故先取4层1cm×1cm大小的纱布用正红花油浸润,然后贴于患者前臂屈侧皮肤做斑贴试验, 48小时后查看,局部无任何反应者为阴性,如果表现阳性者不可使用正红花油治疗。所选23例患者斑贴试验都是阴性。使用正红花油涂搽患者瘙痒部位,每天2次。7天为1疗程,停用3天后,又行第2疗程。治疗周期共17天,17天后观察患者疗效,部分患者经1疗程治疗后就已痊愈。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皮肤瘙痒症疗效标准。①治愈:瘙痒及皮肤继发损害抓痕、血痂、皮肤粗糙消失;②显效:无明显瘙痒,继发性皮损消退80%以上;③无效:瘙痒无减轻,继发皮损消退不足20%,治疗期间仍有加重。3.2 治疗结果 痊愈6例(26.09%),显效13例(56.52%),无效4例(17.39%),总有效率82.61%。3.3典型病例陆某,女,84岁,主诉:全身皮肤瘙痒不适1年余。患者诊断为糖尿病1月余,平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水平尚可,治疗前患者全身瘙痒难耐,全身可见大量抓痕、血痂,经上述治疗1疗程后瘙痒明显减轻,全身抓痕、血痂大部分消退,再治疗1疗程后瘙痒消除,全身未见明显抓痕、血痂,随访半年,未出现瘙痒。熊某,男,65岁,主诉:全身皮肤瘙痒不适近2年。经血常规、生化、肝功、血脂、血糖、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后都未见异常。查体:全身未见明显皮疹,皮肤干燥,可见大量散在抓痕、血痂,部分皮肤呈苔癣样变,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经上述治疗3天后瘙痒减轻,全身未见新有抓痕、血痂,治疗1疗程后瘙痒完全消除,全身抓痕、血痂消退,苔癣样变皮肤逐渐恢复正常。出院3月后随访,未再出现瘙痒不适。4 体会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是瘙痒发生的重要原因,肌肤气血不和是皮肤瘙痒产生的病理基础,故治疗应从风、血两方面着手。老年人气血已衰,故出现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理主要就是气血虚弱,不能滋养肌肤,加上卫气不足,外受风邪蕴于肌肤,营卫不和所致。因此养血益气,疏风散邪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主要治法。(2)而依马达正红花油的成分有冬青油、桂花油、丁香油、香茅油、血竭、红花等。冬青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桂花油能散寒破结;丁香油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三药合用开启玄府,驱散风邪。红花辛散温通,活血祛瘀,通调经脉;香茅油疏风解表,祛瘀通络;血竭散瘀定痛,止血生肌;三药合用又共同发挥活血通络、散瘀止痒的功能,同时油剂可以滋润干燥的皮肤。(3)可见正红花油有止痒之功,故临床用于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有很好疗效,但因收集病例较少,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梁瑞.范瑞强.中医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22(12):3942-2495[2]王峰.刘毅.周迎春.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杂志,2005,21(5):26-27[3]王桂玲.汪俊.正红花油外涂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30例[J].河北中医,2001,23(7):508第一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皮肤科性别:男性 年龄:25岁学历:大学本科学历职务: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