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一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颅内出血并血肿形成,位于硬脑膜下腔,是常见的继发性颅脑损伤。可以分为复合性和单纯性两种。前者与脑挫裂上、脑内血肿和硬脑膜外血肿合并存在,是脑皮质动静脉出血,血液积存在硬脑膜与脑皮质之间;一般是是头部在运动中突然加速造成,一般原发病比较严重,病情恶化迅速,伤后持久昏迷,易发生脑疝,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单纯性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损伤所致,受伤轻常伴有轻度脑损伤或者无原发性脑损伤;血液集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出血缓慢,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表现,预后较好。 慢性硬膜下血肿有10%为双侧性,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就不多说了。血肿多数位于额颞顶部,常见于老年人和小儿,老年男性多见。多出有头部轻微的外伤史,没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当血肿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症状迅速加重。按照症状和体征可分为: 1.颅内压增高型 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复视、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2.精神障碍型 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和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理解了差、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易疲劳、烦躁不安、精神失常等。 3.偏瘫失语型 主要表现偏瘫失语、同向偏盲、偏侧肢体麻木、局灶性癫痫等。 4.混合型 可为上面几种的混合表现。 辅助检查 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半月形或者双凸透镜形低密度区,也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者混杂密度;MRI对于确诊本病极为可靠,尤其是双侧等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也利于低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与硬膜下积液鉴别。MRI的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由于反复出血,血肿信号可不一致。 诊断标准:1.硬膜下血肿症状出现在头部外伤后3周以后者;2.血肿CT值大于20Hu;3.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半月形或者双凸透镜形低密度区,也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者混杂密度;一侧出血时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可出现包膜强化;4.MRI早期T1、T2加权均为高信号,后期T1加权像为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 诊断 多数患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伤后较长时间内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头痛、头晕等症状,3周后出现头痛、呕吐、复视、偏瘫、精神失常等应考虑慢性硬膜下血肿。CT、MRI可确诊。 治疗 1.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2.骨瓣开颅血肿引流。3.前囟侧角血肿穿刺术。 预后 老年人有 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慢性硬膜下血肿长时间压迫脑组织、术后脑彭起困难、血肿壁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以及慢性血肿等原因可导致血肿复发,所以,要行CT动态监测。若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脑不能完全复位,硬膜下仍有积液也可以出院随诊,大部分患者硬膜下积液可以完全消失。绝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多数能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
高处坠落脚跟着地一般会造成跟骨骨折,有些复杂的骨折需要撬拨复位甚至手术切开复位,但是后两者的效果让人质疑!除非严重骨折,本人主张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本人在不断摸索一套跟骨骨折手法复位的方法,下面是其中的一例,供大家赏析指正!骨折当时的X线片: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的时间问题一般要在4到6周,然后部分负重锻炼,完全负重要到3个月后。效果显著!
女,40岁,无诱因晨起腰痛10天,加重伴双侧臀部麻木3天,既往有劳累后腰痛,检查如下:女,40岁,无诱因晨起后腰痛10天,加重伴双臀部麻木3天。既往有腰痛史,影象检查如下:病人手术行椎弓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
这是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骨折,复位前后的 X线片:复位前:复位后:这是一例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病例,复位时不当导致骨折加重明显错位。最后选择手术治疗!对这样的病例,有这么几点浅谈:1.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骨折很常见,而且手法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而且牵引的时间一定要在5分钟最好,急于求成可能发生上面骨折的问题;2.对上面这样的肩关节脱位,可能在受伤瞬间导致肱骨颈骨折,但是没有明显移位,在X线片上没有明显的表现,选择手法复位极有可能使骨折错位,使病人误认为是医生造成的骨折,引发医疗麻烦,所以复位要十分谨慎,手法得当;
中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保守治疗多数会发生股骨头坏死,所以多数要进行股骨头置换,下面是一例:术前片:术后片:这种手术的效果很好,能在术后一周下地活动,减少了保守卧床后致命性的并发症!也有保守治疗的,效果一般,也能愈合,但是很难达到生理的完美力线,常常发生髋、膝关节的损伤,终至关节炎的发生!下面是一例这样的病例:
本病都是常见食物疗病,都志愿者无副作用,患者甲,男,28岁,左手食指背侧豆大猴子一年,曾手术切除,后三月复发,大如绿豆.求于我处,先A涂抹,一天三次,坚持一周,同时坚持每周至少吃B两次,喝C两次,一月后,猴子干瘪,两月俱消,皮肤和正常皮肤一样.此发属于个案,是鄙人首次报道,如有需要请给我留言获取方安.急需请短信联系,方案全是免费,只所以不公开是不想让别有用心的人窃取! 谢谢关注!
其实,骨折愈合分期古已有之,那就是"伤筋动骨一百天".从现在西医理论分析如下三步:1.大约半月,骨折处形成纤维组织性连接;临床叫做血肿炎症机化期;此期患肢进行肌肉收缩锻炼.2.约一个半月,骨折处原始骨痂连接,骨折初步愈合,临床叫原始骨痂形成期;进行患肢关节无负重活动.3.约三个月以后,形成永久骨痂,塑形完成,叫骨痂塑型期;患肢部分负重活动,即平时说的扶拐活动等.
对于胫腓骨骨折,绝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尤其是不稳定性骨折,为使患者减少并发症,手术治疗是值得的可靠的手段。但是面对现实中的个别病人,即使我们医生再怎么好心劝导手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放弃手术或者害怕手术而拒绝的情况不少。 今天就碰到这样一位,男性,87岁,不慎扭伤右小腿疼痛活动受限1小时来就诊。拍X线片提示右胫腓骨骨折(胫骨下端螺旋形骨折,腓骨颈部骨折)。因为是不稳定性骨折,建议手术治疗比较可靠!患者家人商量后坚决不手术。只好选择石膏托外固定。 对于石膏固定,主要是维持稳定,对于这样的骨折,要是说靠石膏固定达到良好的复位几乎是不可能的,能维持较好的姿势,让骨头自身愈合比什么都关键!固定好以后,注意观察断端皮肤肿胀情况,活动患趾,抬高患侧小腿消肿。定期复查!
强直性脊柱炎90%以上是男性,20~40岁多见. 临床表现: 不明原因腰痛及腰部僵硬感,行走活动后减轻,以后腰痛向上发展,胸椎及胸肋关节出现僵硬,呼吸时有剧烈疼痛,可以有肋间神经痛; 发展到颈椎出现伸屈受限,转头不便。病程长达10多年,期间有病变缓解期,疼痛缓解,但数月或数年后又会复发,最后整个脊柱发生强直,疼痛症状也消失;病变最先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及髋关节; 有时可侵及膝关节; 而手关节受累少。 X线表现: 骶髂关节最早出现改变: 髂骨处出现硬化,关节边缘模糊不清,随后骶髂关节面也出现边缘不整齐硬化,两侧骶髂关节均出现改变,以后骶髂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锯齿样破坏,两侧关节周围骨密度增加,最后关节间隙消失,骶髂关节融合。 胸腰椎早期出现骨质疏松,以后出现骨质增生,骨纹理增粗,椎小关节·肋椎关节处骨质模糊,边缘不清楚,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纤维环处出现钙化,前·后纵韧带钙化,而使上下椎体相互连接,形成竹节样脊柱。在病变发展中,脊柱呈现驼背畸形, 髋关节也常被病变侵犯,髋关节骨质出现疏松,关节间隙逐渐变窄,而破坏区常局限于表面骨质,同时也在股骨头颈区骨质出现条索状硬化,形成疏散的骨小梁,最后关节间隙消失,骨小梁通过关节面,发生骨性融合,常处于内收或外展、屈曲畸形位置。治疗:早期理疗、锻炼,防畸形,对功能位脊柱强直不要手术; 有椎管狭窄可行椎管减压术;严重驼背畸形可以手术矫正; 对双侧髋关节强直可行单侧或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对畸形强直的髋关节也可行股骨上端截骨进行矫行; 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关节的活动情况。
上面是一副月骨正常的X线片月骨无菌坏死少见,约50%与外伤有关,伤后月骨血运障碍出现不同程度坏死,多在14~17岁发生. 分五度:1度:月骨有细小骨折线; 2度:骨折线脱钙变宽; 3度:骨折线背面骨质硬化 4度:硬化扩大,月骨塌陷,有继发骨折; 5度:桡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腕部僵硬,活动受限,尤以背伸受限显著,持续疼痛,握力及正常的一半. X线表现:早期阴性,以后可见月骨密度增高或斑点现象,再以后病情进展见月骨塌陷呈扁壮.治疗:非手术治疗为主,理疗和固定: 手术治疗:早期行尺骨延长和桡骨缩短手术;晚期月骨置换,腕骨局部融合,近排腕骨切除及关节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