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7.01.123520人已读每年到了寒暑假期,各大医院的儿童内分泌门诊总是人满为患,绝大多数的小朋友和家长都是奔着一个目的来的——想长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身高的烦恼。随着各种偶像剧的上映,在很多家长心目中,男生180cm,女生165cm仿佛已经成为了“标配”,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却很骨感。很多家长就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家宝贝就长不高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身材矮小的原因:1.生长激素缺乏:这也是目前小朋友身材矮小最常见的原因,而导致生长激素缺乏的原因又包括:先天性垂体发育不良、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缺陷、生长激素受体缺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缺陷。通俗的讲,就是导致身高增长的原材料不足。2.非内分泌缺陷性矮身材:包括家族性矮身材、特发性矮身材(就是医生所说的不明原因的矮小)、青春期发育延迟、营养不良性矮身材。这里提到的几种原因从字面上都比较好理解。3.颅脑损伤:围产期损伤(臀围分娩、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颅底骨折、放射性脑损伤、脑炎后遗症等。这几种原因一般都有明确的疾病史。4.脑浸润病变:主要指的是各种脑部肿瘤5.其他:小于胎龄儿、精神心理性矮身材、染色体变异、骨骼发育障碍、慢性系统性疾病等。这里给大家解释下,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偶尔会碰到的一种疾病叫做特纳综合征(Turner’ssyndrome)就是一种典型的染色体变异,以女性患儿为主,少数男性患儿也会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条性染色体缺失或结构异常,临床表现主要是身材矮小,蹼状颈、心理发育比正常儿童慢,需要完善染色体、生殖系统B超明确诊断。很多家长就会问:上面罗列出这么多病因,怎么才知道我们家小朋友属于哪一种?来到儿童内分泌门诊,医生首先会对小朋友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然后询问出生史、疾病史、有无头部外伤、平时饮食、睡眠情况、父母身高以及近期身高增长情况等。然后就会先做一个左手骨龄片检查,部分年龄偏大的小朋友会加做一个左膝关节正侧位片的检查。有了骨龄片的检查后,医生心中就会对矮小原因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有以下情况的小朋友,我们会做进一步的检查。①高低于正常参考值减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者;②骨龄低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者;③身高增长率在第25百分位数(按骨龄计)以下者,即:<2岁儿童为<7cm/年;4,5岁至青春期儿童<5cm/年,青春期儿童<6cm/年;④临床有内分泌紊乱症状或畸形综合征表现者;⑤其他原因需进行垂体功能检查者。根据上面我们罗列的病因,医生会开以下的检查: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部分患儿也使用生长激素运动激发试验替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甲状腺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的小朋友不能使用生长激素治疗),肝肾功能心肌酶等生化检测,染色体检查,垂体磁共振等等。这些检查的费用大概2000-3000左右。检查做完了,诊断也明确了,那么该如何治疗呢?矮身材的儿童我们主张个性化治疗,精神心理性、肾小管酸中毒等患儿在相关因素被消除后,其身高增长率即见增高,日常营养和睡眠的保障与正常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而其他矮身材儿童在排除了乙肝病毒感染、颅内肿瘤等疾病后,可以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问答时间问:生长激素一般使用多久呢?答:我们建议有适应症的小朋友一般不宜短于1-2年。继续用药的指标包括:1.疗效是最首要的,使用生长激素有效的指标是一年生长6cm以上,比较好的情况可以达到8-10cm,部分小朋友可以达到12cm左右;2.家庭经济条件,使用生长激素就好比整形美容,不属于医保范围以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经济支持很重要。问:家长最关心的副作用怎样呢?答:很多家长现在对激素有点谈虎色变的感觉,其实家长心中的激素指的是医学中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部分肿瘤疾病,其主要副作用是出现向心性肥胖、痤疮、钙质流失、股骨头坏死等。而我们这里使用到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不属于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主要可能存在:1.甲状腺功能轻度减退;2.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血糖轻度上升;3.注射部位红肿、疼痛,通常在数日内消失,可继续使用,目前已甚少见。在我们临床工作中,这些副作用还是比较少见,并且我们建议小朋友每三个月复诊一次,出现副作用及时处理,基本也在可控范围以内。在这里祝各位小朋友健康快乐成长!各位家长朋友们有任何疑问,欢迎到我门诊或者通过网上向我咨询,我的门诊地点是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市二院),生长发育门诊副高(儿童内分泌专科门诊):每周一、六全天;普通号-生长发育门诊:每周三全天(不显示医生名字)。预约方式:1、预约电话:0574-62909999,2、微信搜索“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公众号-发消息-互联网医院-立即预约。选择儿童保健科-生长发育门诊副高或者生长发育门诊。
到底什么造成了性早熟前言随着家长朋友的越来越重视,儿科内分泌专科越来越繁忙,特别是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其中由“性早熟”前来带孩子就诊的家长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只不过最终诊断为性早熟并需要治疗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一方面由于现在家长较之几年前对孩子的健康发育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发病率确实在增高(部分新闻报道上海地区发病率为1%,暂时只见新闻报道,未查阅到相关文献;之前普遍认为性早熟的发病率为0.6%)。在就医过程中,家长们除了关心性早熟的后果以及是否需要治疗以外,问的最多的就是一句“为什么?”。从网络上搜索到的答案不仅五花八门,而且似乎和吃总脱不了关系:可乐、汉堡等垃圾食品首当其冲;各种滋补品纷至沓来;婴儿奶粉经常躺枪;环境污染难辞其咎……不一而足。那么在儿科内分泌医生眼里,性早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同类型的性早熟病因不同我们常把性早熟简单的分为两类:一类称作外周性性早熟,也叫假性性早熟;另一类称做中枢性性早熟,也做真性性早熟。前一类的病因大都比较明确,如误服药物、分泌性激素的肿瘤、性腺(卵巢、睾丸)不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而自主激活等。对于真性性早熟,情况更加复杂,可以由其他疾病引起(器质性),但是大多数情况还是特发性的(即找不到其他病因)。当然性别不同,情况也不同。男孩子真性性早熟,器质性疾病是主要原因,可以占到25%~90%不等,常见的病因如下丘脑错构瘤(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放化疗等等;而女孩子的真性性早熟大都找不到病因,即特发性,这约占70%~98%。因此,当您询问医生性早熟的原因时,很可能得到的答案是“说不清”或“不知道”!青春发育的启动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调控过程。即使人们已经发现一些体内的细胞因子、激素的变化可提示或证实青春期的到来,但对于为何在某一时段,这些因子出现特征性改变的机制还不清楚。连正常情况下青春发育的机制都没有完全阐明,何况异常情况下的性早熟呢?这些因素和性早熟的发生相关虽然性早熟确切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通过一些横断面的调查研究,有些因素看起来和性早熟的发生是有一定关联的。性别:女孩子较易发生性早熟。一般认为女孩子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是男孩子的10倍左右。当然,不同的研究结果有差异,但两性比例几乎集中在3:1~23:1(女:男)。遗传:青春发育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包括性早熟和性发育延迟。妈妈初潮早,一般女儿的发病年龄也早。而且在一些性早熟的家系中也发现过某些基因出现了突变。营养:营养状态对性发育的影响非常大。随着30多年来我国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城市女孩平均初潮年龄已经从1979年的13.5岁降至2005年12.3岁。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到20世纪中叶前的100年里,青春发育年龄一直在下降,其中生活条件的改善被认为是主要因素。许多研究也发现,肥胖的女孩发生性早熟的风险增大;但在男孩子中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胎儿宫内发育:目前的许多研究还发现,如果胎儿在宫内发育不好,比如出生体重达不到相应胎龄的标准——医学上称作小于胎龄儿,这些孩子将来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将增加,其中包括性早熟、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等。生活环境:老外们还发现被跨国收养的孩子中,性早熟发生风险可增至10-20倍;缺少父亲的单亲家庭中,孩子发生性早熟的风险也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