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是一种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的曲霉菌发生过敏反应的肺疾病,本病常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早期识别的关键是,对于表现为难治性哮喘,特别是肺部CT存在支气管扩张的病例,要考虑到该病的可能,外周血总IgE水平和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可提示诊断,如果肺曲霉菌特异性IgE升高,肺曲霉菌过敏原阳性则可明确诊断。 与哮喘的鉴别:随着哮喘规范化治疗,大多数哮喘者只要按医嘱用药,其病情都能得到满意控制,但如经积极治疗也会反复发作,除了考虑难治性哮喘外还要想到是否为其他疾病或存在合并症,特别要考虑是否合并存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治疗:以口服糖皮质激素为主,疗程要足够,通过检测外周血总IgE水平给以指导,抗曲霉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可作为辅助治疗减少激素用量,进病情改善,本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预后大多良好,如果误诊或治疗不充分,可使病情加重,导致肺结构破坏,并进一步发展为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
颈椎病及腰椎病给不少人带来了痛苦,有些严重的患者因病痛影响正常的躯体活动能力或剧烈的疼痛,不得不选择接受传统手术及、或各种介入微创治疗,更多的患者可通过临床保守康复治疗改善症状,常见方法: 1.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和神经营养剂,如芬必得、扶他林、维生素B等,对缓解急重疼痛有一定效果,对较轻的患者可消除症状,但如果疼痛不严重,不建议首选消炎镇痛类药物。 2.理疗:常见的有高频电疗和低中频电疗,前者透入较深,依据病变的部位可选择电极板的并置或对置法,常适用于脊柱患病节段局部的治疗,缓解症状,另外,牵引治疗和红外线等温热治疗也是临床颈腰椎病康复的常用理疗方法。 3.手法治疗:传统的中医推拿和西医关节松动术对急慢性脊柱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如整骨、整脊手法立竿见影,尤其对存在四肢麻木的患者,整脊治疗更是能够起到一般理疗无法获得的疗效,持续数月的肢体麻木经二三次专业治疗能显著改善症状。 4.运动治疗:各种导引术和健身气功等都对脊柱病有着良好的预防和保健效果,如太极拳、五禽戏等,及西方的神经肌肉激活术等,不仅适用于缓解期的患者,也能够很好地改善急性期的症状。 -------摘自健康服。
风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而现代医学发展而来的风湿免疫学是建立在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上,如SLE,类风关、白塞氏病、系统性硬化症等,它是一个病因尚不明确的系统性疾病,治疗过程较长需长期随访长期治疗不能擅自停用治疗的疾病。风湿病有以下几大特点:1.多系统损害:可同时或相继出现呼吸、血液、肾脏、神经、消化、皮肤等多个系统症状。2.表现迥异的症状可以是同一个病,相同的症状也可能是不同的病3. 多数有自身抗体阳性,如抗SM抗体和抗又链DNA抗体是SLE的标志性抗体,而抗SSA、抗SSB则是干燥综合症的特异性抗体。4.风湿病的诊断可能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变化,有的早期表现不典型,如果没有积极诊治,等到病情复发或恶化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风湿病常见症状:1.关节肿痛或疼痛:多数风湿免疫病表现有关节症状,可轻可重,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同时伴局部发热,也可仅表现为疼痛,可为游走性或固定性,也可呈发作性。2.肌痛、肌无力:如皮肌炎、代谢性疾病及肿瘤诱发的肌病等3.雷诺现象:遇冷或情绪改变现双手或双足变白,得暖或情绪稳定后变红,最后转为正常顏色,很多弥漫结缔组织病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SLE等均可出现这种现象。4.口、眼干燥:不仅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及使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后,更多见于原发或继发性干燥综合症。5.下背疼痛和交替性臀部疼痛:很多强直性脊柱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可出现,主要表现为夜间尤其是下半夜背部疼痛而醒,伴晨僵感,活动后症状可得到改善。6.足跟疼或其他肌腱端部位疼痛:很多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者可出现这些症状。7.不明原因的发热:对于长期发热,经抗生素或抗结核治疗无效,并排除肿瘤者,一定要考虑风湿免疫病的可能。8.易感冐: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见。 ---健康报20101123
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系,衣服与身体紧贴,则空气层的厚度接近0,保暖性差,当衣服一件件穿上后,空气层厚度增加,保暖性也随之增大,羽绒衣有一定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也不是直通的,能给人带来适宜的衣服小气候,皮类服装几乎可以阻绝衣服内外的空气对流,冬季外出时穿着保暖效果最佳。 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要有良好的保暖保健效果,必须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和穿衣件数,当室内温度为15度左右时,穿一件衬衣,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0度,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温度则为24度,在一定范围内,衣服越多,衣表温度与环境的温差越小,人体热量散发越少,所以,当人们从一种温度环境进入另一种温度环境就要适时地增减衣服,维持衣服内的适宜小气候,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如果室内上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就易诱发感冐。
人们习惯将房部有关疾病归结为房周炎,实际上,肩袖撕裂才是罪魁祸首 肩关节是上肢与躯干连接部位,是上肢功能活动的基础,由于其灵活性与重要性,受损伤的病症及患者就具有多样性,如肩周炎、肩袖撕裂、鱼唇损伤等,虽肩部患者大多数都是中老人,但其中 的肩袖撕裂、鱼唇损伤却有年轻化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职业习惯、运动、保护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肩袖撕裂是指肱骨头周围像袖口一样包裹着肩关节的一组肌健发生了撕裂,这组肌腱可包裹骨头,上方有个盖,叫肩峰,运动时,头和盖之间有是时会碰撞,时间一久肌腱变脆,也是该病的主要原因。经常用电脑、写板书,经常绘画及打乒乓球、网球前缺乏热身都容易造成本病。 保护肩关节法:1.适当牵拉肩关节,2.运动之前先热身3.避免肩部受凉4.别提太重的东西。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脑卒中、老年性痴呆,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约50%的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原因之一是目前没有诊断金标准,临床多用排除法进行确诊。通常,只要有以下四大症状中的两项既: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平衡障碍,就可考虑本病的可能。 此外,尚有以下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便秘、情绪低落、焦虑和烦躁不安、幻觉、睡眠障碍、认知损害、排尿困难、疼痛。 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原则从小剂量开始,渐增加到所需剂量,左旋多巴不能突然停药,否则可导致严重的停药恶性综合征,引起高热、昏迷等症状,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还要治疗抑郁,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不仅要进行药物治疗,也要关注心理健康,结合康复锻炼等措施。 左旋多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病的,其中的多巴胺能药物替代治疗已经成为改善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左旋多巴治疗伴随着运动并发症的发展也成为帕金森病治疗面临的难题,人们一度出现左旋多巴恐惧症,不敢及时合理地应用,近来发现帕金森病者服用左旋多巴后出现的运动并发症,并非左旋多巴本身造成的,而是与服药不规律导致非生理的、不持续的脉冲样纹状体多巴受受体的刺激有关,通过改进多巴受能药物的给药模式,模拟人体生理性的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运动并发症,使中晚期帕金森病者得到稳定、有效的改善。 如果长时间大剂量不规律服用复方制剂,有些患者可在每次药物疗效消退后出现腹痛、静坐不能等,治疗对策可以是采用延长药物半衰期、稳定持续给药的方法,如降低每次服用多巴胺药物的剂量,同时服用可抑制复方多巴在脑外组织降解的药物,---恩他卡明,适当增加给药次数,在睡前也服药,在多巴胺之外,还辅以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一种可持续刺激多巴胺受体从而替代左旋多巴产生作用的长效药物。 中晚期帕金森病常见的治疗难题是症状波动,研究提示,脉冲样纹状体多巴胺受体刺激是帕金森运动并发征的主要原因,由于多巴胺能药物尝试的不稳定是帕金森者对这些药物疗效减退的主要原因,因此有认为,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治疗的理念,即通过作用时间长的多巴胺能药物或者改进多巴胺能药物的给药模式更加持续稳定的改善症状。 用药方式各有利弊:对症治疗最关键:实现持续性多巴胺刺激的方式包括左旋多巴类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两大类,左旋多巴包括:静脉或肠内输注左旋多巴,复方制剂+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恩他卡朋),复方多巴+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类包括长半衰期多巴受体激动剂口服,短半衰期多巴受体激动剂持续皮下注射,罗替伐汀经皮持续给药等。 持续多巴胺能刺激治疗的具体方式有多种,且各有其特点,复方多巴与COMT抑制剂联用,可延长左旋多巴半衰期,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就用方便,易被接受。 长半衰期多巴受体激动剂口服是应用时间较长也较为广泛的持续性多巴受能刺激治疗方式,这些多巴受体激动剂比左旋多巴的半衰期长,可以预防左旋多巴相关运动并发病的发生,也可以减轻已经发生的左旋多巴相关运动并发症。 对早期帕金森病,可以考虑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于中晚期患者,复方多巴和恩他卡朋等COMT抑制剂以一定剂量和间隔重复口服给药,同时与长半衰期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用,是一种简单、实用、疗效肯定的持续性多巴能刺激方法。 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的核心是优化左旋多巴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从而有助于预防和延迟帕金森相关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已经出现的运动并发症,迄今有多种实现持续性多巴受能刺激治疗的方式,但这些方式各有其利弊及不同的适应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均属高脂血症,长期高脂血症所导致的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血管病也呈上升趋势,一般说,高脂血症没有明显临床表现,有很强的隐匿性,已经出现血脂异常及血脂异常的易感人群,如心脑血管病家族史、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肥胖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血脂,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早发现、早治疗。 出现高脂血症后,首先进行生活方式的控制,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不仅是预防血脂异常的手段,而且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调整饮食结构,大量摄入菜、水果、适量豆制品,主食最好为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土豆、南瓜等,尽量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及动物内脏,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每周增加吃鱼数次,尽量用橄榄油或菜籽油代替其他调和油,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保证每周进行一定强度和频率的有氧运动。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我国发达地区人群慢性肝病和肝功能异常的首要病因,并呈低龄化和大众化趋势,脂肪肝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难患者中脂肪肝患病率达46%。因糖尿病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很好地被利用,脂蛋白合成出现障碍,致大多数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内转变成脂肪存积在肝内,最终导致脂肪肝,糖尿病者一旦出现脂肪肝,早期无症状或较轻微,常被忽视,而脂肪肝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等病理状况,从而加重糖尿病。临床上,如何防治糖尿病性脂肪肝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临床研究表明,肝酶异常和B超异常所提示的脂肪肝现已成为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而有效防治脂肪肝则可减少肝硬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事件。脂肪肝的防治:1、加强血糖的控制,将其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青菜及水果,2、选择适当的保肝、降酶、去脂药物,以促进肝内脂肪和炎症消失,防治肝细胞死亡和纤维化。脂肪肝带来的损伤主要是肝细胞受到了损伤,肝细胞受损症先是肝细胞膜受到伤害,细胞膜是肝细胞的保护屏障,在脂肪、病毒、酒精的作用下,肝细胞膜可能发生破裂,出现缺口导致肝内容物包括各种转氨酶外泄,同时细胞内一些酶的作用也将受到影响致使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因此,其治疗既要对潜在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也应从肝脏损伤的病理基础,针对肝细胞破坏、肝细胞膜破裂采取一定措施,以及时修复肝细胞膜,恢复肝脏功能,如水飞蓟宾具有保护肝细胞、修复受损细胞膜、调节脂质代谢的功能。
正常成人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是65-90克,最高摄入量是成人每人每天0.92/千克体重,如果超过这个量就有可能损害健康,因为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还要经肝脏加工转化为人体自身物质供人体使用,其代谢产物氨、尿素、肌酸酐等则要经肾脏排泄,如果不缺蛋白质的人额外补充蛋白质粉,长此以往,不仅易导致钙的大量流失,还会给肾脏带来沉负担,尤其是蛋白富含嘌呤、因此,常吃蛋白质可能诱发体内尿酸增高,诱发或加重痛风。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分的过细,而老年人多数患有多种慢性病,单病治疗,不仅得不到全面系统的治疗,还耗费了大量精力及财力,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医学学科蓬勃发展,老年综合门诊应运而生是,如今,我国一些大型医院也开设了综合科,可兼顾多种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老年科诊治的疾病包括:肺炎、慢阻肺、肺癌、高血压、冠心病、退行性心办膜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均是老年病。因此,老年科的诊治范围涉及内科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老年科更侧重于在老年人退化的组织器官基础上,注重疾病诊断治疗的特殊性,一理年龄大、合并内科疾病多的老年人尤其适宜到老年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