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又称歪脖子病,指的是小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痉挛,如不及时治疗,常出现头颅、面部左右不对称畸形,还可引起颈椎继发性畸形等严重后果。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推拿)治疗两种,手术疗法适用3岁以上的病儿,12岁以上者,虽然脸部畸形已难于矫正,但手术仍可使颈部畸形和活动有所改善。手术方法多用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术后将头置于过度矫正位,用头颈胸石膏固定3~4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很好的疗效。最佳治疗时间是小儿两个月到一岁之间,所以,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表现 出生两周后,小儿头部常偏向一侧,在患病一侧颈部可摸到一硬肿物,没有明显压痛。3~6个月后,颈部肿物可在胸锁乳突肌处变成一个条索状肿块,患儿颈部活动受限。许丽副教授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她采用揉捏牵转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具有轻缓柔和、渗透力强等特色,有效率达95%,且易为患儿接受。治疗手法 ①揉(推揉法):患儿仰卧位,不用枕头,术者坐在患儿头前方,采用滑石粉作为介质。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5分钟,以舒筋活血。重点在块状物或条锁状处。②捏(拿捏法):体位同上,术者用拇指、食指指腹捏拿、弹拨患侧胸锁乳突肌往返5分钟,以松解其粘连。③牵(牵拉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牵拉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幅度由小渐大,在生理范围内反复进行10-20次,以改善恢复颈部活动功能。④转(旋转法):体位同上,固定患儿双肩,在上法基础上,术者托住患儿头部向患侧肩部旋转10-20次。⑤接着再重复操作第一步。如伴有颜面部不对称及胸椎侧弯,可配合局部治疗。以上方法每次治疗时间约为15~20分钟,初期每日治疗1次,20次后可改为隔日1次, 2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3疗程。肿块较大或病程较长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为提高疗效,在治疗期间也嘱家长适当辅以温热敷,改变头部的睡姿,同时教给家长一些简单的按摩和护理方法,在家辅助治疗。预防和护理 许医生提醒患儿家长,小儿肌性斜颈病因一般认为与孕产过程有关,所以,孕产过程中如有胎位不正、产伤或难产现象,产后要注意观察孩子颈部,看有无肿块或索形肿物,以早发现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在治疗过程中,平时可用一低枕,患儿仰卧位时,垫在患侧颈部,以保持头部的正确睡姿;侧身睡眠时,要患侧颈部朝下,将枕头垫在患儿头部的耳朵处,以拉长颈部。家属可经常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按揉并作相反方向的被动牵拉伸展运动。
腰突症继发椎管狭窄合并右下肢动脉硬化致间歇性跛行1例(1 case of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caused by Lumbar spinal stenosis secondary disease process merger right lower limb arteriosclerosis)王 鹏 诸 波 郭少卿Wang Peng Zhu Bo Guo shao-qing(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 浙江杭州 庆春路23号)摘 要:间歇性跛行(IC)是骨科、针灸推拿科、神经科、血管外科、内科的临床常见病,表现为“行走-疼痛-休息-缓解”的重复规律。IC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神经源性、血管源性及脊髓源性,其中神经源性所造成的间歇性跛行最为常见,所占的比例最高,单致病因素致病较多见,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合并双下肢动脉硬化性血管闭塞导致患者行走乏力,双下肢酸痛,IC的病例,鲜有报道。本文通过介绍一例腰突症继发椎管狭窄合并右下肢动脉硬化致间歇性跛行的女性老年病例的诊治过程,为临床诊断治疗间歇性跛行提出了新的学习思考。关键词:间歇性跛行 椎管狭窄 下肢动脉硬化 诊治ABSTRACT: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C) is normal disease in orthopedics, acupuncture and Tuina Branch, neurology, vascular surgery,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al diseases department, the performance always as the law of "walk - pain - to rest - to ease ". IC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neurogenic, vascular and spinal cord-derived, caused by neurogenic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the proportion of the highest single-disease risk factors, see more, the waist Disc secondary spinal stenosis combined legs of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occlusion of blood vessels leading to weak to walk, the pain in my legs, IC cases, little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by introducing the case of sudden disease secondary to lumbar spinal stenosis merger right lower limbs caused by atherosclerosis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cases of elderly women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a new study of thinking.KEY WORDS: IC; Spinal stenosis; Arteriosclero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1. 前 言: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IC)1959年由Charcot首先报道[1],该症状表现为“行走-疼痛-休息-缓解”的重复规律,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间歇性出现 [2]。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发人群,病患者主要分布在骨伤、推拿针灸、神经血管外科、内科等领域,属于临床常见病。2. 典型病例2.1 基本资料 浙江省中医院收治患者X某,女性,70岁,2、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不利,腰部酸痛,伴双下肢酸痛乏力,以右侧小腿后部更为明显,自行扣打双下肢后,感觉症状有所缓解,并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行不足百米,停下后需弯腰双手支撑双膝休息恢复。于2008年10月因“双下肢乏力酸痛2年,加重伴胸闷”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下肢动脉硬化病史。2.2 入院诊断入院行相关检查,腰椎CT示:① L4-5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②多发椎间盘变性;③腰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磁共振:颈椎退行性改变。骨密度检测示:骨质疏松,T值 ≤ -2.5。下肢动脉超声:①双下肢动脉硬化,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②左侧股浅动脉局部狭窄85%;③右侧股浅动脉闭塞。下肢静脉超声:未见异常。双下肢动脉CTA示:①双肾动脉近端混合斑块形成,管腔轻重度狭窄,以左侧肾动脉为主;②腹主动脉下段弥漫性粥样斑块形成,管腔轻度狭窄。③双侧髂动脉多发混合斑块形成,其中左髂动脉起始段狭窄约70%。④双侧股动脉中下段、腘动脉、胫后动脉多发性混合斑块形成,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其中右侧股动脉中下段闭塞,左侧股动脉中下段重度狭窄,双侧腘动脉局部中度狭窄,双侧胫后动脉近段重度狭窄,局部闭塞可能。诊断为:(1).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2). 右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3).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3 治疗经过入院后口服骨质疏松药物,静脉以活血化瘀通络药物,另予常规控制血压,波立维、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立普妥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已酮可可碱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经骨科、心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会诊,患者间歇性跛行排除颈脊髓源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以及下肢动脉硬化关系密切,考虑到患者年长不适宜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可能会使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几率50%。在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及主动要求下,由心内、血管外科经验医师行经皮双下肢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分别于双下肢股浅动脉置入支架两支,手术顺利。术后抗凝,6小时拔除鞘管,嘱卧床24小时,术后3天患者可绕病区自如行走5-6圈,近四五百米,下肢乏力酸痛症状明显减轻,余未有不适症状,随出院。3. 讨 论3.1 发病因机造成IC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神经源性、血管源性及脊髓源性。其中神经源性所造成的间歇性跛行最为常见,所占的比例最高,发病中约占90%[3]。单致病因素致病较多见,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合并双下肢动脉硬化性血管闭塞导致患者行走乏力,双下肢酸痛,IC的病例,鲜有报道。腰椎管分为中央椎管和神经根椎管两部分,这两部分极易受到腰椎发育性或退变性狭窄的影响,造成一处或多处的狭窄,形成对马尾或神经根的压迫,神经根的机械性受压可引起神经内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产生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起间歇性跛行,这以被许多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所证实[4,5,6]。本例有影像学证明,以及症状方面支持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相关病理因素造成对马尾或神经根刺激,导致间歇性跛行临床症状产生,病因病机符合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致病机理。因下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末梢缺血,当病人行走一定时间或距离后,下肢耗氧量增加,血供不足造成的间歇性跛行称为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7]。比较常见的病变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ger病)、下肢动脉“围困”(entrapment)综合征等 [8]、原发性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前二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均可以造成间歇性跛行。就本例而言,下肢动静脉B超、CTA、踝肱指数等证实了患者患有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由其所造成的间隙性跛行亦不能排除。脊髓源间歇性跛行较为少见,主要是由于退变性疾病导致颈或胸脊髓压迫产生脊髓的动脉循环血量减少、静脉淤血或静脉充血,或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脊髓缺血所致间歇性跛行,且临床上患者下肢痛麻不明显,常伴有锥体束征[9]。本例可予以排除。3.2 症状体征的鉴别神经源性、血管源性以及脊髓源性致病IC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见下表:神经源性血管源性脊髓源性下肢感觉异常节段性、神经分布性足部袜套式感觉异常可有部分浅感觉不明显下肢异常感觉分布N节段性分布异常足部较为常见整个下肢感觉异常异常感觉性质酸 痛酸 痛沉重、乏力足背皮肤温度正常温度降低或发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减弱或消失正常直腿抬高诱发有或无有或无无行走情况随病程延长距离逐渐缩短行走距离与病程关系不甚密切难走直线,上下楼梯时症状更加明显3.3 IC的治疗造成间歇性跛行的原因各有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在常规的药物缓解IC症状下,对于神经源性和脊髓源性造成的间歇性跛行,保守疗法可以采用中医传统的推拿针灸治疗,还可以运用穴位注射、液体刀骶疗以及封闭疗法,以缓解病变局部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所造成的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与刺激,从而缓解间歇性跛行症状[10];另外,还可进行经皮穿刺间盘切除术(PLD)、小切口开窗间盘切除术及神经根管减压术、椎板切除减压术、后路钢板固定及植骨融合术、前路颈椎前路间盘及椎体后缘切除植骨融合等骨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直接去除病因。血管源性IC则可已使用活血化瘀、抗血小板凝聚、稳定斑块、扩血管等常规药物治疗,还可在影像学指导下行经皮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术,解决原发问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 思 考 间歇性跛行在推拿科腰腿痛的患者当中十分常见,多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等神经源性因素造成。按照中医传统的经络腧穴结合神经分布等现代医学理论指导,进行相应的手法治疗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治疗效果,但明确诊断是治疗关键所在。就本例而言患者血管源性导致IC症状发生的因机占有很关键的部分,经多项检查显示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严重,下肢动脉多处狭窄甚至闭塞,且有斑块形成,此种情况下则不适宜运用下肢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以防止出现贻误病情,患者下肢溃疡甚至逐渐坏死,斑块脱落等心血管意外发生,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这就要求推拿医生在治疗此类疾病之前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针对老年患者,必须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如神经内科检查、测量上下肢血压等,完善相关检验如CT、MRI、超声检查、骨密度测试等等,注重相关科室会诊合作,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对病患负责的当代合格医师。[1] Lacombe M. The history of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due to arterial disease..Ann Chir. 2005 Jul-Aug;130(6-7):440-4. [2] 聂颖兰,傅得兴,王唯红等.西洛他唑治疗间歇性跛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药物不良反应杂. 2006,Vol.8,No.6 :463-466[3] 王福德,郭秀红等. 间歇性跛行的发生机制.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25(2):129-131[4] Aranguren XL, Verfaillie CM, Luttun A.Emerging hurdles in stem cell therapy for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J Mol Med. 2009 Jan;87(1):3-16[5] Watanabe K, Konno S, Sekiguchi M, Kikuchi S. Spinal stenosis: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 VEGF expression and angiogenesis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in the rat. Eur Spine J. 2007 Nov;16(11):13-18.[6] Sekiguchi M, Aoki Y, Konno S, Kikuchi S.The effects of cilostazol on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blood flow: acute and chronic cauda equina compression in a canine model. Spine. 2008 Nov 15,33(24):5-11. [7] Falconer TM, Eikelboom JW, Hankey GJ, Norman P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he elderly: focus on cilostazol. Clin Interv Aging. 2008;3(1):17-23. [8] Carmo G, Rosa A, Ministro A, Cunha E Sá D, Pestana C. Non-atherosclerotic lower limbs ischemia in young athletes.Rev Port Cir Cardiotorac Vasc.2008 July-September;15(3):157-163.[9] Dejerine J.La claudication intermittente de lamoelle epinere[J].Press Me,1991,29:981-984.[10] 张迁乔.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伴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26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 0 0 6. 20( 3):269-271
腰痛分虚实论治,虚者以补肾壮腰为主,兼调养气血;实者祛邪活络为要,针对病因,施之以活血化瘀,散寒除湿,清泻湿热等法。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标本兼顾治疗。·寒湿腰痛症状: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得热则减,苔白腻而润,脉沉紧或沉迟。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方药:渗湿汤。方中干姜、甘草、丁香散寒温中,以壮脾阳;苍术、白术、橘红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诸药合用,温运脾阳以散寒,健运脾气以化湿利湿,故寒去湿除,诸症可解。寒甚痛剧,拘急不适,肢冷面白者,加附子、肉桂、白芷以温阳散寒。湿盛阳微,腰身重滞,加独活、五加皮除湿通络。兼有风象,痛走不定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邪。病久不愈,累伤正气者,改用独活寄生汤扶正祛邪。寒湿之邪,易伤阳气,若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势必伤及肾阳,兼见腰膝酸软,脉沉无力等症,治当散寒除湿为主,兼补肾阳,酌加菟丝子、补骨脂、金毛狗脊,以助温阳散寒。本证配合温熨疗法效果较好。以食盐炒热,纱布包裹温熨痛处,冷则炒热再熨,每日4次左右;或以坎离砂温熨患处,药用当归38g、川芎50g、透骨草50g、防风50g、铁屑10kg,上五味,除铁屑外,余药加醋煎煮2次,先将铁屑烧红,以上煎煮液粹之,晾干,粉碎成粗末,用时加醋适量拌之,外以纱布包裹敷患处。·湿热腰痛症状:腰髋弛痛,牵掣拘急,痛处伴有热感,每于夏季或腰部着热后痛剧,遇冷痛碱,口渴不欲饮,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方药:加味二妙散。方中以黄柏、苍术辛开苦燥以清化湿热,绝其病源;防己、萆藓利湿活络,畅达气机;当归、牛膝养血活血,引药下行直达病所;龟板补肾滋肾,既防苦燥伤阴,又寓已病防变。诸药合用,寓攻于补,攻补兼施,使湿热去而不伤正。临证多加土茯苓、木瓜以渗湿舒筋,加强药效。热重烦痛,口渴尿赤者,加栀子、生石膏、银花藤、滑石以清热除烦。湿偏重,伴身重痛、纳呆者,加防己、萆藓、蚕砂、木通等除湿通络。兼有风象而见咽喉肿痛,脉浮数者,加柴胡、黄芩、僵蚕发散风邪。湿热日久兼有伤阴之象者,加二至丸以滋阴补肾。·瘀血腰痛症状: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面晦唇暗,舌质隐青或有瘀斑,脉多弦涩或细数。病程迁延,常有外伤、劳损史。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方中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疏达经络;配以没药、五灵脂、地龙化瘀消肿止痛;香附理气行血;牛膝强腰补肾,活血化瘀,又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可使瘀去壅解,经络气血畅达而止腰痛。因无周身疼痛,故可去原方中之秦艽、羌活,若兼风湿痹痛者,仍可保留应用,甚至再加入独活、威灵仙等以兼祛风除湿。若疼痛剧烈,日轻夜重,瘀血痼结者,可酌加广虫、地鳖虫、山甲珠协同方中地龙起虫类搜剔、通络祛瘀作用。由于闪挫扭伤,或体位不正而引起者,加乳香配方中之没药以活络止痛,加青皮配方中香附以行气通络之力,若为新伤也可配服七厘散。有肾虚之象而出现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川续断、桑寄生以强壮腰肾。本证也可配合膏药敷贴。如阿魏膏外敷腰部,方由阿魏、羌活、独活、玄参、官桂、赤芍、穿山甲、苏合香油、生地、豭鼠矢、大黄、白芷、天麻、红花、麝香、土木鳖、黄丹、芒硝、乳香、没药组成。或外用成药红花油、速效跌打膏等。配合推拿与理疗,也会取得较好的疗效。·肾虚腰痛症状: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光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方药: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温养命门之火。方中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培补肾精,是为阴中求阳之用;杜仲强腰益精;菟丝子补益肝肾;当归补血行血。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壮腰之功。偏阴虚者以左归丸为主方以滋补肾阴。方中熟地、枸杞、山茱萸、龟板胶填补肾阴;配菟丝子、鹿角胶、牛膝以温肾壮腰,肾得滋养则虚痛可除。若虚火甚者,可酌加大补阴丸送服。如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可服用青娥丸补肾以治腰痛。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二脏相济,温运周身。若肾虚日久,不能温煦脾土,或久行久立,劳力太过,腰肌劳损,常致脾气亏虚,甚则下陷,临床除有肾虚见证外,可兼见气短乏力,语声低弱,食少便溏或肾脏下垂等。治当补肾为主,佐以健脾益气,升举清阳,酌加党参、黄芪、升麻、柴胡、白术等补气升提之药,以助肾升举。
小儿推拿科2013冬病夏治又开始了! 凡一切阳虚怕冷、免疫力低下病症,如:儿童及成人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哮喘、老慢支等,另外,慢性虚寒性胃肠炎、慢性腹泻、四肢冰冷者、体虚易感冒者亦可。由于今年伏天较长,我们开展的冬病夏治贴敷时间为六次,每周一次(每周二、四、六均可)。具体时间如下: 第一次:7月9 日或7月11日或7月13日 第二次:7月16 日或7月18日或7月20日 第三次:7月23 日或7月25日或7月27日 第四次:7月30 日或8月1日或8月3日 第五次:8月6 日或8月8日或8月10日 第六次:8月13 日或8月15日或8月17日预约科室:小儿推拿科(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庆春院区407室) 预约电话:87238203 许医生 冯医生
各位小朋友及家长:一年一度的冬病冬治穴位贴敷又要开始了。今年第一次开始贴敷的时间是12月15日(周六),依然是每周一次,共六次。有两种贴敷膏药:(1)肾型:主要是促进生长发育,帮助个子矮小的小朋友长个子!(2)肺型:主要是针对易咳嗽,易感冒,抵抗力低的孩子,帮助他们增强体质!尤其是春季和夏季已贴敷的小朋友不要错过了时间,只有坚持,效果才会逐渐体现出来。预约电话:87238203 许医生 冯医生 冷医生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好发的疾病,在三伏天(气候最炎热的一个月)进行治疗,从而达到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发作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其基本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升发,体内寒气易化解的原理,对阳虚者补虚助阳,寒邪内凝者温里祛寒,从而达到扶阳祛寒,提高免疫,平衡阴阳的目的;二是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到冬季时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适应症:一切阳虚怕冷、免疫力低下病症,如:儿童及成人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哮喘、老慢支等,另外,慢性虚寒性胃肠炎、慢性腹泻、四肢冰冷者亦可。冬病夏治注意事项:◆贴敷时间:成人2-4小时,儿童1-2小时,以能耐受不起泡为度,热度不能耐受者请及时去除灸贴。◆皮肤易过敏者或皮肤破损后,高热患者、孕妇、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严重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忌用。◆治疗期间忌食生冷、甜食、油腻、腥、酸、辣、咸类刺激食品,饮食以清淡为宜。◆治疗当天不宜凉水洗澡。◆贴敷时间请勿剧烈运动,以免出汗导致脱落。◆请勿长时间呆在空调低温房间。◆如出现皮肤奇痒、发红症状时,请即去除灸贴,极个别人可能出现红肿、水泡,一般数日即能自行消退,必要时可涂少许龙胆紫或少量肤轻松软膏。治疗时间:今年整个伏天共40天,由于中伏结束于立秋之前,所以今年中伏增加十日,共20日。7月14日头伏,7月24日中伏,8月13日末伏,至8月22日结束。我们开展的冬病夏治共六次,具体时间如下: 第一次:7月 6 日或7日第四次:8月2 日或3日 第二次:7月13日或14日 第五次:8月12日或13日 第三次:7月23日或24日 第六次:8月19日或20日预约科室:小儿推拿科(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庆春院区407室) 预约电话:87238203
高考、中考结束了,期末考试也结束了,暑假终于来临。孩子们疲劳的眼睛也该休息休息了,因此现在到眼科检查眼睛的孩子和家长特别多。那么孩子一旦患上近视,是否就一定代表他将与眼镜结下“不解之缘”呢? 本院推拿科许丽副主任医师认为,其实除了等长大后做激光矫正手术外,中医的推拿也可改进孩子的视力,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推拿对其的作用就越显著,甚至可以逐渐恢复正常。只要孩子的近视不是因先天性身体的缺陷所造成,一般上都可通过推拿改进视力。通过在头面部以及手上穴位的推拿,刺激穴位,让眼部神经自我调节,改善视力。 当然这样的推拿,并非一次就能马上见效,特别是当孩子的近视很深时,要完全恢复正常视力可就得花上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可以利用现在放暑假的时间带孩子到我们医院进行集中治疗,这样既不耽误学习,有可改进视力,可谓一举两得。 此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适合23岁以下、600度以内的近视患者(300度以内效果最好)。治疗时间大概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即可提高视力。此方法对散光、远视、斜视等症均有效。 当然推拿虽大有益处,但也非“神医”。所以孩子即使在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的视力,也必须继续保持良好的习惯,才能避免视力再度恶化。 家长也可为每天用手指,在孩子眼睛上下两处,轻轻地由内推向外,做些简单的眼部按摩,这样不但有治疗近视的作用,也起着预防的效应。
今日早报 数字报纸 NDM-1并非全球第一例超强抗药性基因,而是第九例,我国已出现类超级病菌。我省专家提醒: 若继续滥用抗生素 超级病菌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通讯员汤婕林玲本报记者黄淼君祝萍 这两天,欧美等国家关于超级病菌的报道,萧女士一直很关心:如果所有抗生素都无法对付的超级病菌蔓延开来,那可怎么办?直到听专家说,这种超级病菌很难大规模爆发流行时,萧女士才松了口气。 不过,我省医学专家严肃提醒:如果大家继续滥用抗生素的话,超级病菌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NDM-1 并非全球第一例 俞云松,中国抗生素临床使用和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权威专家、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组副组长、浙江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感染科主任。 昨天,与记者一聊到全球正热议的超级病菌,俞云松就直言,《柳叶刀》中发布的“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简称NDM-1)其实并不是全球第一个具有超强抗药性的基因,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的耐药性与NDM-1很相似的基因已经有8种,NDM-1是第九种。 这种新的耐药基因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能够生成一种酶,而这种酶可以把绝大多数抗生素分解掉,使其失去效力。这其中也包括用于治疗具有广泛抗药性细菌的重要药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正常人不住院 不会感染超级病菌 NDM-1是一种抗药性超强的基因,而超级病菌,就是指那些携带了NDM-1以及其他很多耐药基因的病菌,由于它极强的抗药性,很多抗菌药物在它面前都失去效力,所以感染了超级病菌的病人,有可能会无药可治。 但是专家指出,这次出现的超级病菌虽然难以治疗,但比较容易防控,超级病菌并不会像霍乱O139那样大面积流行。 “通常情况下,一个具有正常抵抗力的健康人,不住院,并不会感染上这样的病菌。”俞云松说,对普通中国百姓来说,没有必要对超级病菌谈虎色变,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少去医院,减少感染几率,超级病菌就没有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 国内存在 类似耐药基因 据报道,目前这种携带NDM-1基因的新型超级病菌已经蔓延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并且已有因感染该细菌而死亡的病例。 但据了解,中国目前还没有发现超级病菌,也没有发现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中报道的NDM-1基因。不过,俞云松教授透露,在中国医院内有与NDM-1基因类似的的耐药性基因,这种病菌主要在医院内部传播,医院应该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滥用抗生素 需引起各方重视 “超级病菌的出现,和大家滥用抗生素有很大关系。”省新华医院药剂科主任陈锋说,国内外有关专家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呼吁:如果继续滥用抗生素,这种超级病菌的出现只是迟早的事。 早在抗生素发明前,大家对于细菌感染的事情是束手无策的,只能单纯地依靠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不过,1940年,青霉素被发现,其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使大家摆脱了感染的困扰,大大提高了寿命。 “正是因为抗生素的效果如此好,所以从问世以来,大家都非常依赖抗生素。”陈锋说,其实对付细菌感染的问题,抗生素确实非常有效,但是现在许多不是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在用抗生素。 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感冒、发烧等上呼吸道感染的问题,是最常见的疾病,许多人都会在家里准备一些抗生素,一等感冒就自己吃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滥用抗生素的一种表现。 省中山医院副院长林咸明教授说:“其实大多数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而不是细菌,对于病毒,目前为止,抗生素的效果并不见得多好。近两年的非典和甲流就是一个明证,抗生素对这两种疾病束手无策。现在家家户户都在用空调,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非常常见,如果一有感冒症状就吃抗菌素,不但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而且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先中医后西医 能外敷不内服 “我一向遵循这么一个原则:能看中医就不看西医,能外敷绝对不内服。”省中山医院小儿推拿科的副主任中医师许丽说。 许丽女儿今年14岁,但是从小到大,到医院看病的次数屈指可数,用在医疗上的费用每年100元不到。之所以这样,和许丽擅长的推拿有很大关系。 “中医博大精深,从我女儿出生开始,每天早晚,我都会给她做一个捏脊的推拿。”许丽说,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 除了捏脊,如果女儿只是出现流鼻涕或者打喷嚏等轻微的感冒症状,许丽就会在女儿鼻翼两侧的迎香穴进行按揉,或者在两个鼻孔的下部进行按揉。 “这两种方法其实家长在家里都可以操作,在确定孩子不是细菌性感冒的前提下,非常有效。”许丽说。 把握感冒指征 尽量少吃抗生素 “小小孩家长要多注意,因为小孩的病情变化比较快,最好由专业的医生确定病情后,再选择是否吃药。”林咸明教授说,特别是当孩子发烧39OC以上,就一定要上医院了。 对于这个观点,陈锋也很赞同,她觉得小小孩特别要注意,因为高烧容易引起继发细菌感染。 对于病毒性感冒以及因此诱发的发烧,其实中医还有拔罐的方法。“中医针灸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怕针灸,拔罐就比较好,不痛。特别是在背部大椎与身柱两个穴位的拔罐,可以迅速帮孩子退热。”林咸明教授说。 而对于成人,陈锋建议尽量少吃药,其实只需要注意休息,多喝水,注意营养,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前提是没有继发细菌感染。 不过如果是体质比较虚弱的成人,觉得有必要的话,陈锋建议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中成药。如果是风热型感冒,可以吃芙朴冲剂、银翘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如果是风寒型感冒,正柴胡饮冲剂、川芎茶调散等都可以服用;如果是感冒初期,红糖姜茶也很有效;如果是暑热引起的感冒,藿香正气水就很对症。 “如果继发了细菌感染,或者是细菌性感冒,我建议大家可服用一些青霉素类、头孢一代以及大环丙酯类的抗生素,这几类药相对来说副作用小一些。”陈锋说。 arcenter1();
摘要:小儿推拿历史悠久,是中华医药学的一绝,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不用服药和打针,孩子容易接受。其作用原理是医生根据病情,以不同的轻柔的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小儿推拿手法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中医推拿源远流长,流派众多,是现代人比较推崇的绿色疗法,很多成人都习惯于通过推拿按摩来减压,那么,推拿按摩对儿童有没有什么作用呢?近代实验观察表明,抚摸是人体尤其是小儿不可缺少的良性刺激。如对早产儿进行触摸,可使他们的生长明显增快,以后也可少患疾病。这种刺激方式与经络腧穴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其效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抚摸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友好、放松的气氛下按摩儿童头、颈、肩、背部位及相应经络穴位,儿童睡眠质量好转,饮食习惯趋于健康, 疾病得以减少。从脑电图还可看出,按摩后的儿童脑部注意力发生变化,脑内血清素和多巴胺分泌增多。这项研究成果被英国伦敦南部花园小学及全英国近1000所幼儿园、小学推广,效果得以验证。一、小儿推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实,小儿推拿在中国历史悠久,是中华医药学中的一绝。早在《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用勺匙的周边刮擦患儿病变部位以治疾。晋·《肘后备急方》介绍用捏脊方法以治疗腹痛。唐·《千金要方》中介绍用膏摩小儿囟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风寒。唐·《外台秘要》记载用按摩头面及脊背以防治小儿夜卧不安。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小儿推拿著作有三十余种,现在尚存约十种,其中,《针灸大成》中的《按摩经》(1601年)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而《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单行本)。二、小儿推拿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小儿推拿方法简便,经济实用,效果显著,又不用服药和打针,也不会给孩子带来恐惧感及药物的副作用,孩子容易接受,因此已经成为中医儿科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小儿推拿适合6个月以上、9岁以下的孩子,3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效果最好,年龄越小推拿效果越好,6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应用此法,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所以疗程相对要长一些,可以配合一些成人的手法一起推拿。小儿推拿的治疗原理是医生根据病情,以不同的轻柔的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免疫能力低下,为“稚阴稚阳之体”,从而决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但另一方面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最为旺盛,代谢快、吸收快、排泄快、生长也快,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在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所侵,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从而易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证及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脾胃系病证。有临床研究表明,推拿通过穴位补泻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利于组织恢复。这种治疗方法不使用药物,又能够起到用药的作用,有时比用药起效还快、疗效还好,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还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难题。三、小儿推拿能治能防,值得推广。小儿推拿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具有保健作用,可以增强小儿的免疫能力,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是许多药物不可及的。其理论和手法在日常保健方面应用也较多见。尤其是保健手法“摩腹”和“捏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矮身材小儿的推拿研究发现,推拿可明显促进小儿长高,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也证明,推拿能健脑益智。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尤其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小儿痹证等方面疾病有满意的疗效,如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肺炎、腹痛、腹泻、便秘、呕吐、厌食、疳积、遗尿、夜啼、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脑瘫、近视、生长发育迟缓等,可以改善小儿的脾胃消化功能,具有药物不可替代的优势。有些病种已经为家长所熟悉,但多数疾病并不为他们所了解。由于小儿推拿主要从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即中医理论中“正气足则邪不可干”着手来治疗疾病,而药物治疗则或多或少要干扰人体免疫机制,因而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在诊断清楚的基础上选用推拿为主的治疗或辅助推拿治疗,远比滥用药物治疗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患儿也更容易接受。而且事实上,小儿推拿另一特点——见效快,就更不为人们所了解。小儿推拿一个疗程六次,每天一次,一般一到两个疗程。轻的、急的疾病几天即可见效,有的疾病则需要较长时间。从操作顺序来讲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扎实。 总而言之,小儿推拿是一种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外治法,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不仅需要辨证选穴,而且手法上有补有泻,讲究颇多。另外,推拿以后,小儿还有一些应该在饮食、起居等方面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是中医推拿学科用于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推拿手法学是研究推拿手法的动作结构、动作原理、训练方法、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推拿手法学》也是推拿学整个理论体系学习过程中三门主干课程之一。在临床上推拿手法是推拿医学的治疗基础,是推拿基础与推拿治疗的桥梁。我们将浙江省推拿界知名中医自创的具有特色的推拿手法如“仰卧位拔伸手法”、 “三部三向推拿法”、“蛙式四步整复法”、“杠杆定位扳法”等[2,3,4],融入到日常推拿手法教学当中,其教授过程与本专业现行推拿学科所学的专业知识相辅相成,与之融会贯通,互为补充,可使更多的针推专业大学生学习继承,并且能不断拓展同学的思维,使推拿手法再创新,再发展,同时也可使我省的推拿名医手法得到继承和推广。1. 推拿名医手法在手法概论讲述中的介绍《推拿手法学》上篇即概述部分内容,包括手法学发展简史和基本知识的讲授。在课堂讲述推拿手法历史演变的同时,我省名医的推拿手法的历史与现状被引出,并重点介绍。如自1986年浙江中医学院根据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增加推拿专业设置。原有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第一届毕业的陈省三副主任医师,即“仰卧位拔伸手法”创始人,任针灸推拿系副主任,负责推拿专业的教学工作;原浙江省中医院沈景允主任医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成人推拿手法歌诀”[5],授人以渔,为浙江省推拿界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推拿精英;现有自创“三部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蛙式四步整复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等手法的省级名中医范炳华教授,担任讲学及临床带教,其自创手法及对颈性眩晕的最新研究已被国家十一五教材《推拿学》收编;以及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袁相龙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其自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五联推拿疗法”在临床中疗效显著,应用非常广泛,享誉省内外,与此同时还担任本科生及研究生推拿手法课程的讲授等等。通过这些引述,增加了同学们对我省推拿界名医所作出的贡献的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推拿手法的兴趣,为中篇讲述推拿手法开了个好头。2. 推拿名医手法在手法学习与部位操作讲述中的引用 推拿手法的学习与部位操作属于《推拿手法学》中篇的介绍内容,也是本门课程讲述的重点,主要向同学们讲授六类手法及复合类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以及六类手法及复合类手法的适用部位和临床应用。这一部分内容中,省级名医的推拿手法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中,按类别重点讲述。如在讲到摆动类手法当中的一指禅推拿手法时,可引入范炳华教授“三部三向推拿手法”,此手法即一指禅推拿手法的操作,但强调在临床运用时应该根据经络循行以及人体解剖结构,分部位,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操作,治疗目的更明确,临床效果更明显;又如在讲到运动关节类手法中拔伸手法时,当完成本节基本内容的讲述后,可引出陈省三老师自创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手法”,此手法与传统的颈椎拔伸法相比较,操作简单且更为省力,尤其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确,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适宜科学技术成果推广项目;在分部位操作中,如讲到背腰骶部常规操作法时,可引出“杠杆定位扳法”的操作手法,此手法对于腰骶部的斜扳法与后伸扳法来说是一种创新,运用人体生物力学,借力用力“四两拨千斤”使腰背部的手法操作在安全范围之内激发出最好的能效。同学们不但掌握了教科书上关于手法学操作的基本知识,对我省名医手法的内涵与外延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此同时启发了同学的创造性思维,使枯燥的手法学习变得生动,内容丰富。 3. 推拿名医手法在小儿推拿手法操作讲述中的应用古时小儿推拿在南方十分红火,正是因为小儿推拿的普及,明朝时期“按摩”正式更名为“推拿”,小儿推拿在中医推拿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推拿手法学》下篇着重讲述小儿推拿的相关内容,包括小儿推拿的手法及部位操作。小儿推拿的手法也有很多种,在介绍这一部分内容的同时,可以临床案例的形式讲述我省小儿推拿医师手法的应用[6]。如用“推揉、拿捏、牵转”六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以手法治疗可使小儿免于手术之苦,对于同学学习小儿推拿手法来说更加容易记忆,对临床医生来讲方法简单,易于学习;又如以葱姜水为小儿推拿手法操作介质,将不同的推拿手法运用于手部操作、腹部操作、下肢操作、背部操作的“四部”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程短,见效快等等。通过这些讲述,同学们更加拓宽了学习推拿手法的思路,了解小儿推拿简、便、廉、验,无毒副作用,以便更好的对我省小儿推拿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总结。4. 推拿名医手法在手法现代研究讲述中的引申这一篇幅的内容主要介绍推拿手法的现代研究,推拿手法的存在以实用性为基础,其生命力的体现表现在:结合现代研究,不断改进完善,以发展求生存。手法的不断推陈出新就建立在对手法相关的现代研究中。如介绍“三部三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特别指出此种手法的应用结合了颈部3D-CTA(三维CT造影)现代检测技术,通过此项检查颈部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客观的呈现在治疗者眼前,针对问题所在按照不同部位,再根据不同的方向,经过手法测试仪确定规范的手法后,明确作用点、作用力、作用力方向后,有的放矢的进行操作,手法的效能得到了验证;又如“杠杆定位扳法”结合人体腰椎生物力学结构,研究了腰椎关节的稳定性,在手法操作时腰椎的屈伸度及产生的应力,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通过杠杆手法在腰部进行施治,正确运用手法使后伸腰椎而增大,增加其盘内负压,这样在杠杆外力手法的作用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另外还有结合现代检测技术,对不同手法镇痛的相关研究等等。使同学们在学习基本手法的同时,了解到手法的发展与现代的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忘对现代科学的研究,时刻牢记我省前辈对手法的总结也是以此为基础,结合临床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所得。我省推拿治疗历史悠久,下自乡村治疗室,上到省级各大医院都设置有推拿门诊,推拿应用十分广泛,推拿手法也是十八般武艺,各有千秋,这里不能详尽,仅以曾任或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著名医师的推拿法为代表,这些手法各具特点,来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名中医推拿手法的专业功底深厚,注重中医经典研究揣摩,强调现代医学生理构造与物理力学的结合,讲求应用技巧,勇于创新, 应用广泛,看似简单,行之有效。将这些手法引入到《推拿手法学》日常授课当中,不但体现了从课堂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基础化学习模式,同时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继承我省推拿医师特色手法,具有特色的推拿手法确为推拿治疗的瑰宝,有必要加以总结,使其优势不断发扬光大,有了手法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功,顺利的过渡到《推拿治疗学》的学习中,为日后推拿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王之虹等,推拿手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 詹红生,牛守国,吴健康,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骨伤2006 19卷第5期:257-2603. 徐泉珍,范炳华. 范炳华三向推拿风池穴思路及临证撷菁.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8(8):465-4684. 吕立江,金叶到,郑如云等,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骨伤 2008 21卷第8期:6385. 沈景允,成人推拿手法歌诀.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7 21卷第1期:326. 许丽,揉捏牵转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技术.《推拿优势病种适宜诊疗技术》既浙江省推拿学术年会资料: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