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栓塞术后常见并发症:1、 腹水2、反应性左胸腔积液、左下肺炎、肺不张3、一过性肝功能损害, 消化道症状4、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形成5、 脾脓肿栓塞后综合症并不属于并发症,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麻痹性肠瘀胀等。
患者:主要是大三阳。肝功能正常。现在想治疗,但不知吃什么药。家里经济不好,一开药就是800多。不知该怎么办。看到好多介绍,大三阳没有想象的坏,但是还是需要治疗。所以想咨询下南京市第二医院消化科王立蓉:肝功能正常的大三阳,医学上称之为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不建议进行治疗。如果有家族史,或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有肝硬化趋势,可以在肝穿指导下,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有明显炎症活动情况下再治疗。否则盲目吃药不但花钱还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严重的心肺疾病(心律失常、心衰、心梗、呼吸功能不全、哮喘发作、血压过高)。–休克、昏迷等危重状态。–神志不清,精神失常。–上消化道急性穿孔期。–严重咽喉疾病,腐蚀性食管炎、胃炎,主动脉瘤,严重的颈胸、脊柱畸形。急性传染性肝炎或胃肠道传染病暂缓检查,以及医生认为不适合做胃镜的病人。
适应症广泛,凡疑为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而诊断不清者,均可进行检查,具体: –咽下困难、胸骨后疼痛、烧灼、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食欲下降原因不明。 –上消化道出血。 –X线钡餐检查不能确诊,疑有粘膜病变或肿瘤者。 –需随访观察的病变。 –药物治疗前后的观察或手术后随访。 需作内镜治疗的患者(异物、出血、狭窄扩张、息肉摘除等)。
对于药物性肝炎的治疗,主要有以下方法。1.停药:立即停用有关药物。2.辅助治疗:休息并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3.给予保肝药物:可用甘草酸苷或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静脉滴注。淤胆型肝炎可用腺苷蛋氨酸静脉滴注、硫普罗宁静脉滴注或口服。动物试验表明,熊去氧胆酸对由于药物中毒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有治疗效果。4.结合中成药或中草药汤剂进行治疗。
肝脏血液检测是最常见的血液检测,可用于评估肝脏功能或肝损伤。慢性肝炎患者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是血清转氨酶升高,常用的血清转氨酶检测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一小部分存在于肌肉细胞内。如果肝脏受损或损坏,肝细胞中的转氨酶便进入血液,血液中ALT和AST水平升高,提示肝脏疾病信号。其中ALT最为敏感,它在肝组织中的活性是血清中的100倍,只要有1%肝细胞坏死,即可使血清中的ALT增加1倍。因此,大多数情况下ALT和AST升高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检测指标。转氨酶的分布ALT与AST在肝细胞内分布是不同。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LT升高反映了肝细胞膜的损伤;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线粒体中,它的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到了细胞器的水平。AST和ALT的正常水平血清AST的正常范围值大约为:5-40 U/L。血清ALT的正常范围值大约为:7-56 U/L。AST 和 ALT的参考范围略有不同,是基于世界范围内不同实验室所采用的技术和药剂存在差异。然而,通常每个实验室会提供正常参考范围,并在每名患者的个人报告上呈报。肝酶检测值高的意义AST和 ALT是反应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它们被称为肝测试或肝血液测试。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些肝酶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并不等同于存在肝脏疾病。可能意味着存在肝脏疾病,也可能并不存在肝脏疾病。例如,肝脏损伤也会导致肝酶水平升高。ALT和AST水平升高的解释基于个体的整体临床评估,因此,最好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评估肝脏疾病和肌肉疾病。此外,这些肝酶检测水平与肝脏疾病程度或预后相关并不密切。因此,ALT和AST的确切水平并不能用于确定肝脏疾病的程度,或预测肝脏功能的预后。例如,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ALT和AST水平急剧升高,但是大多数HAV急性感染患者可以完全康复。相反,通常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从出现持续肝损伤,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时,ALT和AST水平只稍微升高。AST/ALT比值的临床意义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AST/ALT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轻度慢性肝炎,虽有肝细胞损伤,肝细胞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主要是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异常的表现主要为ALT升高,AST/ALT的比值<1;▲重症肝炎、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近来发现,有些药物(如联苯双酯和双环醇)会引起AST/ALT的比值异常,严重者还会出现黄疸。联苯双酯和双环醇对ALT的作用大于对AST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常可看到患者的ALT迅速下降,而AST下降很慢,甚至不降,对少数患者治疗时还有可能出现AST升高,使AST/ALT比值明显升高。因此,这两种药物仅适用于轻度肝损害患者,主要治疗ALT升高,服药期间应对患者的AST进行监测。在服用降酶药(如,联苯双酯和双环醇)时,也应检测AST,如果ALT下降,而AST升高,则考虑药物的影响,应该停用这种降酶药药物。(转载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
部分无症状,无其他检查异常的黄疸患者无需过分紧张。 一般先天性黄疸是因为有些人肝内先天性缺乏一种酶或某种功能上缺陷,使胆红质的结合、转运、排泄发生障碍。因此,常常自幼年起,即有慢性间歇性轻度黄疸。可因劳累,情绪紧张,感染而加深。有乏力,消化不良和肝区不适,多数病人肝功能其他项目正常,预后多良好,服用巴比妥钠往往有效。常有家属史,有很多种类型,如慢性间歇性幼年性黄疸(GiberT病),慢性特发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症),慢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ROTOR综合症)等,无特效治疗,一般胆红素水平不会过高。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合理的饮食和睡眠,日常生活中,你要注意一些避免伤害肝脏的因素,比如过分饮酒和药物。定期检查肝功能。一般可以生小孩的。但是生出的小孩可能患有同样的疾病。要有心理准备。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目前临床应用的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前体,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发挥抗病毒作用。阿德福韦酯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表明,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 DNA 复制, 应用1、2、3年时的HBV DNA转阴率 (<1000 拷贝/ml) 分别为28%、45%和5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29% 和43%;其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1.6%和3.1% ;治疗HBeAg 阴性者1、2、3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3.0%和5.9%~11% 。本药对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有效。在较大剂量时有一定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的升高和血磷的下降,但每日10 mg 剂量对肾功能影响较小,每日10 mg ,治疗48~96 周,约有2%~3% 患者血清肌酐较基线值上升>0.5mg /dl (44.2 μmol/L) 。因此,对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者,应定期监测血清肌酐和血磷。 阿德福韦酯已获我国SFDA 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适应证为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药尤其适合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 【药品名称】 通 用 名: 阿德福韦酯片(胶囊) 商 品 名:胶囊:爱路韦、欣复诺、阿迪仙、名正 片剂:利福之、亿来芬、丁贺、优贺丁、阿甘定、久乐、代丁、贺维力 英 文 名:Adefovir Dipivoxil Tablets 汉语拼音:Adefuweizhi Pian 本品主要成份为阿德福韦酯,其化学名为:9-[2 - [双(新戊酰氧甲氧基)磷酰甲氧基]乙基]腺嘌呤,其结构式为: 分 子 式:C20H32N5O8P 分 子 量:501.47 【性状】 本品为类白色片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阿德福韦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下列两种方式来抑制HBV DNA多聚酶(逆转录酶);一是与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二是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对HBV DNA多聚酶的抑制常数(Ki)是0.1μM,但对人类DNA多聚酶α和γ的抑制作用较弱,Ki值分别为1.18μM和0.97μM。 抗病毒活性:在转染HBV的人肝瘤细胞系中,阿德福韦抑制50%病毒DNA复制的浓度(IC50)为0.2~2.5uM。 耐药性:对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仍然可检测到血清HBV DNA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耐药性分析(96~144周),确定了rtN236T和rtA181V变异与阿德福韦耐药有关。体外研究发现rtN236T变异导致HBV对阿德福韦的敏感性降低4~14倍,产生这种变异的6/6名患者的血清HBV DNA发生反跳。rtA181V变异导致HBV对阿德福韦的敏感性降低2.5~3倍,产生这种变异的2/3名患者发生反跳。与阿德福韦耐药相关的变异发生率0~48周为0%(0/629),49~96周为2%(6/293),97~144周为1.8%(3/163),3年的累计发生率为3.9%。 交叉耐药性:在HBV DNA多聚酶基因上含对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突变(rtL_180M,rtM204I,rtM204V,rtL180M + rtM204V,rtV173L)的重组HBV变异株,在体外对阿德福韦敏感。在含拉米夫定耐药相关变异HBV的患者中,阿德福韦酯也显示了抗HBV作用,其血清HBV DNA下降的中位数为4.3 log10拷贝数/毫升。含DNA多聚酶突变(rtT128N和rtR153Q或rtW153Q,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耐药相关)的HBV变异株,在体外对阿德福韦敏感。体外研究显示,表达与阿德福韦耐药相关的rtN236T突变的HBV对拉米夫定的敏感性降低2~3倍,而与阿德福韦耐药相关的rtA181V突变的HBV对拉米夫定的敏感性降低3倍。 毒理研究: 慢性毒性:在动物试验中,以组织学改变和/或尿素氮及血清肌酐升高为特征的肾小管肾病,是阿德福韦酯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在动物试验中观察到的肾毒性发生的暴露量约为推荐的人治疗量(10mg/天)下的3~10倍。 遗传毒性:在体外小鼠淋巴细胞瘤试验中(有或无代谢活化),阿德福韦酯有致突变作用。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试验中,无代谢活化时,阿德福韦酯能诱导染色体畸变。阿德福韦酯小鼠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阿德福韦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时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 生殖毒性:当暴露量大约为人治疗剂量下暴露量的19倍时,未见对大鼠生育力的影响。大鼠和家兔经口给予阿德福韦酯(暴露量分别约为人治疗剂量10mg/天下的23和40倍),未见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妊娠大鼠静脉注射给予阿德福韦,在能产生明显母体毒性的剂量时(相当于人体暴露量的38倍),胚胎毒性和胎仔畸形(全身性水肿,眼泡凹陷,脐疝和尾巴扭结)的发生率增加。在静脉注射剂量相等于人暴露量12倍时未见不良影响。 致癌性:小鼠和大鼠经口给予阿德福韦酯,剂量分别相当于人治疗剂量时暴露量的10倍和4倍时,未见致癌作用。 【药代动力学】 文献报道:健康志愿者与慢性乙肝病人服用阿德福韦酯的药代动力学相似。单剂口服阿德福韦酯的生物利用度约为59%,服用0.58-4.00 h(中值=1.75 h)阿德福韦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18.4±6.26ng/mL。AUC0-∞为220±70.0 ng?h/ mL。血浆阿德福韦以二房室方式消除,末端消除半衰期为7.48±1.65 h。阿德福韦在浓度范围为0.1-25ug/mL时体外与人血浆或血清蛋白结合≤4%。静脉注射1.0或3.0mg/kg/天稳态分布体积分别为392±75和352±9mL/kg。口服给药后,阿德福韦酯迅速地转化为阿德福韦。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稳态24 h从尿中回收阿德福韦45%。 健康中国男性受试者空腹口服单剂量10mg阿德福韦酯的研究结果分别为:AUC0-t为(224.75±69.67)ng?h/mL;AUC0-∞为(251.01±75.43)ng?h/mL;Cmax为(21.24±7.87)ng/mL;Tmax为(1.97±0.99)h;T1/2为(9.68±5.01)h。与国外研究结果相近似。 轻度肾损害(肌酐清除率≥50mL/min)对阿德福韦酯的代谢影响不大。中度和重度肾损害病人(肌酐清除率
拉米夫定是近年新上市的一种抗乙肝病毒新药,其英文名称为Lamivudine,化学名为2’3’-双脱氧-3’-硫代胞嘧啶(2’-3’deoxy-3’-thiocytidine),又称3-TC。在中国上市后的商品名为贺普丁。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每日口服100 mg 可明显抑制HBV DNA 水平,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2、3、4 和5 年后HBeAg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6% 、17% 、23%、28%和35% ;治疗前ALT 水平较高者,一般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也较高。长期治疗可以减轻炎症,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本药可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肝细胞癌)发生率。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成人相似,安全性良好。 对乙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移植前用拉米夫定;移植后,拉米夫定与HBIG 联用,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HBV 再感染,并可减少HBIG 剂量。 拉米夫定的化学本质是核苷类似物,而核苷酸则是合成人体遗传物质DNA和RNA的原料(DNA和RNA实际上就是许多核苷酸手拉手排成一长串构成的)。核苷类似物在结构上模拟核苷酸的结构,但却不具有核苷酸的功能。因此在DNA合成过程中,核苷类似物可以掺入进去,但却不能合成有正常功能的核酸链,从而使病毒的复制终止。拉米夫定模拟的是胞嘧啶,其结构与人的天然的胞嘧啶结构不同,他只能作用于病毒,而对人体没有作用。 近几年来,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新的核苷类似物广泛被医患接受,是目前临床应用中疗效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核苷类似物。它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并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拉米夫定可迅速有效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但是停药后复发率高,长期应用可导致病毒变异。 拉米夫定是一个抑制病毒的药物,并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因为对乙肝病毒cccDNA没有作用,cccDNA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大约为3-4年,如果cccDNA持续存在,病毒就不会得到清除,停药后必然复发。因此在应用拉米夫定时,其疗效并不完全取决于药物本身,还和病人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状态及病毒毒力密切相关,对于特异性免疫反应弱的病人单独应用拉米夫定很难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还要想办法提高机体对HBV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考虑联合应用胸腺肽、治疗性疫苗及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补充:拉米夫定虽然见效快,但是1和2年之后的变异率很高(自身免疫力高低决定是否出现变异)。随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增高 (第1、2、3、4 年分别为14% 、38%、49% 和66%), 从而限制其长期应用。部分病例在发生病毒耐药变异后会出现病情加重,少数甚至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另外,部分患者在停用本药后,会出现HBV DNA 和ALT 水平升高,个别患者甚至可发生肝功能失代偿。 贺普丁片(拉米夫定) 规格100mgX14's,厂家葛兰素史克(合资)。 【药物名称】拉米夫定 Lamivudine 【药物类别】抗病毒药 【药物别名】贺普丁 Heptodin 【分子式成分】拉米夫定的化学名为(2R-顺式)-4-氨基-1-(2-羟甲基-1,3-氧硫杂环戊-5-基)-1H-嘧啶-2-酮。分子式为C8H11N3O3S,分子量为229.26。 【制剂规格】100MG/片。 【药理毒理】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对体外及实验性感染动物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拉米夫定可在HBV感染细胞和正常细胞内代谢生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它是拉米夫定的活性形式,既是HBV聚合酶的抑制剂,亦是此聚合酶的底物。拉米夫定三磷酸盐掺入到病毒DNA链中,阻断病毒DNA的合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不干扰正常细胞脱氧核苷的代谢,它对哺乳动物DNA聚合酶α和β的抑制作用微弱,对哺乳动物细胞DNA含量几乎无影响。拉米夫定对线粒体的结构、DNA含量及功能无明显的毒性。对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 DNA检测结果表明,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HBV复制,其抑制作用持续于整个治疗过程。同时使血清转氨酶降至正常,长期应用可显著改善肝脏坏死炎症性改变并减轻或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 【药 动 学】拉米夫定口服后吸收良好,成人口服拉米夫定0.1 g约1 hr左右达血药峰浓度Cmax 1.1-1.5 μg/mL,生物利用度为80-85%。拉米夫定与食物同时服用,可使Tmax延迟0.25-2.5 hr,Cmax下降10-40%,但生物利用度不变。静脉给药研究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平均分布容量为1.3 L/Kg,平均系统清除率为0.3 L/h/kg,拉米夫定主要(>70%)经有机阳离子转运系统经肾清除,清除半衰期为5-7 hr。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拉米夫定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呈线性关系,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体外研究显示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率<16-36%。拉米夫定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拉米夫定主要以药物原型经肾脏排泄,肾脏排泄约占总清除的70%左右,仅5-10%被代谢成反式硫氧化物的衍生物。患者肾功能不全会影响拉米夫定的排泄,对肌酐清除率<30 mL/分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本品。肝脏损害不影响拉米夫定的药物代谢过程,对于因年龄增大而肾脏排泄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拉米夫定代谢无显著变化,只有在肌酐清除率<30 mL/分时,才有影响。 【适 应 证】乙肝、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 【不良反应】患者对本品有很好的耐受性。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头痛、恶心、身体不适、腹痛和腹泻,症状一般较轻并可自行缓解。 【相互作用】[联合用药的考虑] 在综合研究中将拉米夫定或α-干扰素单一治疗的患者与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发现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更多,在所有接受过α-干扰素治疗的病人中约有2/3发生"流感样"副反应。拉米夫定和干扰素的联合应用并未改善α-干扰素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总之,除了治疗后ALT升高的发生率略高之外,拉米夫定100mg每天一次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且在这些有ALT升高的病人中,绝大多数是无临床症状的 。 【用法用量】[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每次0.1g,每日一次。儿童慢性乙肝患者的最佳剂量为3mg/kg,每天一次。12岁后,须用成人剂量100mg每天一次。 [疗程] ·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定,达显效病人,继续用药3-6个月,经复查仍为显效者,可停药观察。 · 有前C区变异患者,不能以HBeAg血清转换作为疗效考核标准,疗程应适当延长,可考虑血清HBV DNA PCR转阴且伴肝功能正常后3-6个月,经复查后考虑停药观察。 【注意事项】对拉米夫定和本品中其他成分过敏者禁用。治疗期间应对患者的临床情况及病毒学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少数患者停止使用本品后,肝炎病情可能加重。因此如果停用本品,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若肝炎恶化,应考虑重新使用本品治疗。对于肌酐清除率<30 mL/分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本品。本品治疗期间不能防止病人将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性接触或血源性传播方式感染他人,故仍应采取适当防护措施。目前尚无16岁以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资料。对妊娠和哺乳的影响 妊娠期间一般不应使用本品,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医生考虑使用本品对孕妇有利,妊娠最初三个月的患者不宜使用本品。哺乳妇女服用本品时不必停止哺乳。除非拉米夫定对婴儿的潜在危险超过对母亲的益处。目前尚未资料显示孕妇服用本品后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故仍应对新生儿进行常规的乙型肝炎免疫接种。 [病人的选择] 1.适合治疗对象慢性乙型肝炎;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性别不限,年龄16岁或以上,并且符合下列标准。 · HBeAg阳性,HBV DNA阳性(HBV DNA阳性系指斑点杂交法,不是PCR法阳性,有条件者可作HBV DNA定量测定。没有条件检测HBV DNA的地方,可以HBeAg阳性为准)。 · HBeAg阴性,抗- HBe阳性,HBV DNA阳性者,考虑有前C区变异情况也适于治疗。 · ALT高于正常,胆红素低于50μmol/L (3.0mg/dL)。 2.不适应治疗对象 ·自身免疫性肝病。 ·遗传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血色病、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骨髓抑制:血红蛋白<10g/L、白细胞<4x109/L、血小板<80x109/L(迄今为止,在临床研究中并未发现拉米夫定有骨髓抑制作用。 拉米夫定的副作用 属于第一代原核苷类药物的毒副作用比较大,例如,更昔洛韦对骨髓和肾就有轻至中度的毒性。而第二代的核苷类似物的毒副作用就相对减轻了。据报道,服用拉米夫定后,有10%的患者有短暂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 长期服用后,一般是治疗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可能会出现HBV病毒DNA聚合酶的变异(常见的称YMDD变异)。但研究也认为,该种情况下继续应用拉米夫定仍有临床疗效。 拉米夫定在所有研究过的患者人群中耐受性良好。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中,没有因总剂量增加和疗程的延长而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增加。在临床试验中,由于不良反应而停止拉米夫定治疗的情况罕见。应用拉米夫定须注意 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自1991年问世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 V)和艾滋病(AIDS)病毒( 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较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认为,拉米夫定安全无毒、无“ 三致(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作用,不良反应仅为轻微头痛、一过性嗜睡、恶心、疲乏、肝区不适等,发生率低,患者可较快适应而耐受。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普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报告频度亦逐年递增。目前已发现的不良反应有如下数种: 过敏反应:拉米夫定可引起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尤其是首次接受治疗者。国外报道,1例49岁的男性HI V感染者,首次服用150毫克拉米夫定,半小时后,突觉皮肤瘙痒,继之全身多处出现荨麻疹,喉部发紧、有阻塞感,咽食及呼吸不畅,舌体麻木、活动不灵,言语含混。十几分钟后又出现了呼吸困难,满肺哮鸣音,头晕,四肢发凉,测血压只有70 /40毫米汞柱。入住到重症监护病房,经抗过敏性休克抢救数小时后才转危为安。患者过去用过齐多夫定、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并未发生过类似反应。这一严重的变态反应常发生于特异质的服药者中,在初次服药时突然发生,发病前无任何先兆,发病后可呈严重的喉部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不及时抢救可能致命。 停药反跳及肝功能衰竭:因本剂仅抑制敏感病毒的DNA聚合酶活性而使病毒复制速度减慢、血清含量减少,但不能安全地将病毒从人体清除,故疗程过短(<6个月)停药后易发生反跳,不仅出现肝功能异常,病毒复制指标由阴转阳,有时病毒含量甚至会远高于治疗前水平。部分人用药时间虽长至1~1.5年仍难幸免。临床表现为,停药后肝炎复发,有的原本为乙肝病毒(HBV)携带,肝功能正常,用药后骤停,反而因此诱发肝功能衰竭。曾有1例29岁的男性慢性乙肝患者,日服100毫克拉米夫定并无其他不良反应,用了两周后HBV-DNA便转阴,乙肝e抗原( HBeA g)也降到了极低水平。第16周肝功能恢复了正常,患者便很高兴地擅自停了药。但仅过了4周肝功能便出现了反跳,先有恶心、厌油、小便发黄,化验血清转氨酶升高,4个月后超过正常值的100倍,并有了黄疸,凝血因子减少了50%,病毒标记又转阳,经多方抢救才转危为安。据日本最新报道,194例应用拉米夫定的病人中,有6例在突然停药时乙肝病情加重,其中1例3个月后死于肝功能衰竭。另外,服用拉米夫定期间出现的HBV变异和耐药,也会使临床症状加重,个别病人还会出现腹水。 甲沟炎:近年英国报道,12例艾滋病患者在用药后发生了甲沟炎,其中11例为男性,多于治疗3个月后发病。局部给予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后,5例1个月后痊愈,另7例反复发作,绵延不愈。 脂肪代谢紊乱:国外报道,拉米夫定与蛋白酶抑制剂联用治疗HIV 感染时,可致脂肪代谢紊乱。4例并用印地那韦或齐多夫定者,用后3周~16个月时发生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中3例表现为急性心肌梗塞, 1例为短暂复发的心肌缺血。查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均升高。少数用药者还可导致脂肪异常分布。1例38岁男性艾滋病患者合用司他夫定6个月,体重增加了3千克,9个月后颈部和背部脂肪异常增厚堆积,呈水牛背样。 引起血友病出血:新近国外报道,两例血友病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印地那韦、齐多夫定抗HIV,6个月后出现频繁的关节和消化道自发性出血,停药两周后才恢复正常。 对新生儿的影响:美国发现,1例30岁女性HIV感染者,妊娠期间仍服用拉米夫定、扎西他宾,婴儿出生后发生严重的贫血,并出现了心衰。法国一组194例应用拉米夫定加齐多夫定预防HIV母婴传播者,也有两例婴儿发生一种罕见的线粒体DNA基因损害,于出生后1年内死亡。 以上为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关于拉米夫定应用的最新不良反应资料,有的虽然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常颇为严重,故临床应严加警惕。用药时应恰当遴选与甄别,充分掌握应用指征,不可盲目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