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发生在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以恶性浆细胞浸润骨髓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其发病率占所有血液系统肿瘤第二位,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临床表现有高钙血症,溶骨性病变(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肾功能不全等;所以中老年人出现腰背部疼痛或不明原因骨折、贫血、泡沫尿等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当心多发性骨髓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骨痛”的经历,腰痛、胸痛、背痛、腿痛等等,程度或轻或重,时间或长或短,有疼痛自行缓解的,也有经过医生治疗而好转的。这些疼痛绝大多数都呈良性过程,但有一种骨痛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骼疼痛。骨痛,常常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首发症状,也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之一。约2/3的病人因骨痛而就诊。国内资料统计显示,以骨痛为首发症状者占55.2%-73.9%。这种骨痛无特异性,轻重程度不一,早期的骨痛常常是轻度的、暂时的,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因此,在疾病的早期不少患者被误诊为风湿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肋软骨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症、腰扭伤、骨结核等等,不少病人初始并不到血液科就诊,而是到骨科等其他科室就诊,随着疾病的进展,骨痛可变为持续性、剧烈性,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等。那么,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痛能不能得到普通人群比较早期的警觉呢?什么特征的骨痛必须要考虑多发性骨髓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特征有哪些。第一,由于骨髓瘤细胞最初侵犯的是骨髓造血组织,因此,在造血丰富的骨髓组织内骨髓瘤的细胞就较多,骨组织破坏较严重,骨痛就容易发生,这些骨组织主要包括椎体、骨盆、肋骨、颅骨、肩胛骨等扁平骨组织,所以,多发性骨髓瘤的骨痛多发生在此处。第二,由于骨髓瘤细胞是随骨髓呈弥漫性侵犯,由此导致的骨损害是广泛的,所以骨痛可能不是单一部位而是多处地方都会产生骨痛,或开始骨痛是一处,逐渐地变为多处骨痛。有资料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病发生在单部位者约为18.06%,多部位(大于2处)者为81.94%。第三,由于扁平骨骨皮质都比较薄,以及骨骼负重或受力等原因,骨痛以腰骶部为最多见,其次为胸肋部,四肢长骨较少。此外常规的对症治疗多无明显疗效,而且某些物理治疗如按摩等往往会加重骨痛。最后,由于多发性骨髓瘤会产生大量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出现其他临床表现,如贫血、蛋白尿、感染等,因此,如果骨痛同时伴有贫血、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沉增快、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时,要十分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总之,如果出现了不能解释的骨痛,或骨痛伴有其他不良反应时,应尽早来看血液科医生。
淋巴瘤最常见的症状是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以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多见,患者常不在意,随病变进展,多以脖子上有个肿块越长越大、不痛,而到医院看病,晚期时多个肿大的淋巴结互相融合成团块状。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因此可以出现咳嗽、气短、胸闷、胸腔积液;腹痛、腹部肿块、腹水、肝大、脾大、黄疸;皮肤瘙痒、骨痛、下肢瘫痪等。全身症状以长期的反复发热为特点,伴乏力、多汗、消瘦。由于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多种多样,极易误诊,因此对原因不明的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或反复发热的患者,应想到淋巴瘤的可能。
考虑为骨髓瘤的患者首先应当进行下列各项化验、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清尿素氮(BUN)、肌酐及电解质,血清钙和白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电泳(SPEP)及免疫固定, β2微球蛋白(β2-M), ESR和血黏度,游离轻链检测(本-周氏蛋白),骨骼标准X-线成像,尤其是轴骨。其中,M蛋白鉴定、骨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为诊断必备。 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脊髓压迫;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检查有助于显示髓外病变;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 及β2-M在血清及尿中的含量可反应肿瘤的负荷,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范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决定是否需要进行EPO治疗。骨髓穿刺活检及克隆研究和骨髓标本细胞遗传学研究对MM也有一定的意义。可根据需要选择上述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