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 )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主要特点是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加。慢性鼻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窦炎。常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 simple rhinitis)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变换侧卧方位时,两侧鼻腔阻塞随之交替。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表现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无交替性。【治疗】 消除致病因素是关键。积极治疗全身疾病;矫正鼻腔畸形,如鼻中隔偏曲,结构性鼻炎(即鼻腔存在一种或几种鼻腔结构的形态或解剖异常,引起鼻腔通气及功能异常);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1. 局部治疗1) 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是目前疗效最可靠、应用最普遍的局部抗炎药,具有抗炎、抗水肿的作用,是鼻粘膜炎症的一线常规治疗用药。这类常用药物包括辅舒良、内舒拿、雷诺考特等。2) 减充血剂:只有慢性鼻炎伴发急性感染时才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1-2次/天,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性鼻炎,一般不宜超过10天。3) 鼻腔生理盐水冲洗。2. 如果炎症比较明显并伴有较多的分泌物倒流,可考虑口服小剂量大环类脂抗生素,即常规剂量的一半,连续应用1-3个月。3. 中成药4. 手术治疗 药物及其它治疗无效伴有明显持续性鼻阻塞症状者,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多在鼻內镜下进行,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准确性。
人工耳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人工耳蜗植入术【适应证】(一)语前聋患者。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2.最佳年龄应为12个月-5岁;3.助听器选配后听觉能力无明显改善;4.家庭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二)语后聋患者。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2.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3.助听器选配后言语识别能力无明显改善;4.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禁忌证】(一)绝对禁忌证。1.内耳严重畸形病例,如Mic hel畸形或耳蜗缺如;2.听神经缺如;3.严重的精神疾病;4.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尚未控制者。(二)相对禁忌证。1.全身一般情况差;2.不能控制的癫痫。【操作程序及方法】1.耳后切口,分离皮瓣,切开肌骨膜,暴露乳突及骨性外耳道后壁;2.开放乳突腔;3.颅骨表面磨出安放植入体的骨床;4.开放面隐窝,行耳蜗开窗;5.将植入体安放在骨床内,将电极植入鼓阶,参考电极置于颞部骨膜下;6.依次缝合肌骨膜、皮下和皮肤。【注意事项】1.手术者应该具备较成熟的耳显微外科技能,并经过人工耳蜗手术培训;2.特殊病例如中耳、内耳畸形及耳蜗骨化等应谨慎处理。二、人工耳蜗听力学评估和调试【病史采集】病史采集重点是耳聋病因和发病过程,包括发病时间和病程发展情况。【听力学检查】1.主观听阈测定:可采用纯音测听。儿童可采用行为观察、视觉强化和游戏测听法;2.声导抗:包括鼓室压曲线和镫骨肌反射;3.听性脑干诱发电位,40 Hz相关电位(或多频稳态诱发电位);4.耳声发射;5.言语测听。【开机和调试】1.手术后2-4周开机,开启外部装置;2.测试电极阻抗,了解植入体工作状况;3.测试并设定各通道的电刺激阈值和最大舒适值;4.实时聆听,并根据受试者的反应进行适当调整;5.保存调试结果;6.以适当时间间隔进行再次调试。【注意事项】1.调试专业人员应具备听力学和人工耳蜗技术相关知识,并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2.开机后应进行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及治疗 背景 约 12.5% 的美国人群患有慢性鼻窦炎 (CRS),该疾病产生了可观的医疗保健费用。 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介绍了 CRS 的流行病学和风险因素,并讨论了现有的治疗选择。 现有证据表明,空气污染、主动和被动吸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及咽喉反流可能是 CRS 的风险因素。 关于遗传与 CRS 相关性的证据有限。 CRS 患者分为有和无鼻息肉以及并发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这三种类型。 CRS 的临床分型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方案。 治疗指南建议,无鼻息肉的 CRS 患者最初可以通过鼻用皮质类固醇和鼻腔盐水灌洗进行治疗。 如果初始治疗在 3 个月内未能改善症状,可以开始长期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有鼻息肉的 CRS 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鼻用皮质类固醇,以及在不能改善症状时使用口服类固醇。 不建议这些患者使用抗生素。 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也可能受益于阿司匹林脱敏治疗。 建议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窦手术作为第一线治疗,随后使用局部或全身性抗真菌药物。 作者根据治疗指南和自己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提出了评估和管理个别 CRS 亚型的建议。 结论 本文是一篇 CRS 的流行病学综述,同时总结了不同亚型 CRS 患者的治疗建议。 原文见:Hamilos DL. Chronic rhinosinusitis: epidemiology and medical management.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128:693-707.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极为常见。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治疗】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彻底清除病灶,防治并发症;重建听力。 1.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2.药物治疗 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炎症急性发作时,全身应用抗生素。 (1)局部用药:按不同病变情况选用药物:①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0.25%氯霉素液、3%洁霉素液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液或粘脓时。②酒精或甘油制剂,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适用于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极少,中耳粘膜水肿、潮湿者。 (2)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应慎用或尽量少用。③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粉剂,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 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5~6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3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者,CT显示鼓室或乳突腔有软组织影,病变已侵及骨质时以及胆脂瘤中耳炎患者,均需行乳突开放+鼓室成形术,消除病变组织、防止并发症发生,尽量恢复听力或重建听力。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tis )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变应性鼻炎是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以发作性喷嚏、流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 典型症状为鼻痒、阵发性喷嚏连续发作、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具体表现如下: 1. 鼻痒和连续喷嚏:每天常有数次阵发性发作,随后鼻塞和流涕,尤以晨起和夜晚明显。鼻痒见于多数病人,有时鼻外、软腭、面部和外耳道等处发痒,季节性鼻炎以眼痒较为明显。 2.大量清水样鼻涕,但急性反应趋向减弱或消失时,可减少或变稠厚,若继发感染可变成粘脓样分泌物。 3. 鼻塞:程度轻重不一,单侧或双侧,间歇性或持续性,亦可为交替性。 4. 嗅觉障碍:由粘膜水肿、鼻塞而引起者,多为暂时性。因粘膜持久水肿导致嗅神经萎缩而引起者,多为持久性。【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尽量避免过敏原,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如有条件可行特异性免疫疗法。1. 避免接触过敏原2. 药物治疗 由于服用方便,效果明确,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措施。 (1)抗组胺药 对治疗鼻痒、喷嚏和鼻分泌物增多有效,但对缓解鼻塞作用较弱。这类药物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有满意的抑制作用,但它们能透过血脑屏障,有镇静、嗜睡等副作用;口服后病人可有精神不振,影响工作;车辆驾驶员及从事高空作业危险性大的工作人员不宜服用。(2) 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目前疗效最可靠、应用最普遍的局部抗炎药,具有抗炎、抗水肿的作用,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一线常规用药。这类常用药物包括辅舒良、内舒拿、雷诺考特等。(3)减充血剂:多采用鼻内局部应用治疗鼻塞,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性鼻炎,一般不宜超过10天。(4)特异性免疫疗法 对花粉、尘螨过敏者有一定疗效,主要适用于持续性鼻炎和(或)伴有哮喘者,但哮喘急性发作时不应使用。(5)中医、中药(6)其他:降低鼻粘膜敏感性的各种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疗效维持较短,须严格选择适应症。【特殊情况下治疗】1. 小儿变应性鼻炎 小儿变应性鼻炎发病率较高,且有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倾向。多在2岁后发生,6-10岁为高发年龄。治疗原则与成人相同,但药物剂量应适当调整。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可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应谨慎使用。一般选择生物利用度极低的鼻内糖皮质激素。2. 妊娠期鼻炎 妊娠期鼻炎的治疗应考虑到多数药物能通过胎盘,因此选择药物时应谨慎。其原则是应用生物利用度极低的鼻内糖皮质激素。变应性鼻炎预防与护理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加抵抗力。 2、注意不要骤然进出冷热悬殊的环境。 3、已知道致敏原者,尽量设法避免接触。
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多见于成年人。病程长,症状顽固,较难治愈。 慢性咽炎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咽部有异物感,作痒微痛,干燥灼热等;常有粘稠分泌物附于咽后壁不易清除,夜间尤甚。分泌物可引起刺激性咳嗽,甚或恶心、呕吐。检查若见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色暗红,并附有少量粘稠分泌物,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症状可见粘膜增厚,弥漫充血,或腭弓和软腭边缘增厚,咽后壁有多数颗粒状突起的淋巴滤泡。慢性萎缩性咽炎:主要表现为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萎缩变薄,咽后壁有痂皮附着,分泌减少。慢性咽炎诊断不难,但应注意,许多全身性疾病早期症状酷似慢性咽炎,特别要警惕早期恶性肿瘤,因此必须详细了解病史,在排除其他病变之前,不应轻易诊断为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的治疗1. 病因治疗: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和增强体质,戒烟戒酒等不良嗜好,对本病防治至关重要。2.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慢性咽炎系阴虚火旺,虚火上扰,以致咽喉失养。中成药在咽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3. 局部治疗,可选用一些含片或漱口液,萎缩性咽炎可用2%碘甘油涂抹局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腺体分泌。慢性咽炎的注意事项1.慢性咽炎虽然是一种迁延难遇的慢性疾病,但完全不会演变为癌症等恶性病变。 慢性咽炎虽然会觉得咽部不适,好像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东西,这只是一种感觉异常,实际上根本没有长东西,不是也不会演变为癌症等恶性肿瘤,这一点完全不要担心。2.千万不要自己乱吃抗生素 在急性期应及时选用抗病毒,抗菌物治疗,勿使转为慢性。在慢性期抗菌物一般是不需要的,不要听到“炎”字就一定要用抗菌素。因为慢性咽炎并非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另外,每一种抗生素都有全身副作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滥用抗生素还能引起细菌耐药。3.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避免辛辣刺激 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等一些清淡食品;勿饮烈性洒和吸烟,饮食时避免辛辣,酸等强烈调味品。早晚可用淡盐水漱口,为咽部杀菌、清洁和湿润,改善咽部的环境,预防细菌感染。4.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新鲜,是防治慢性咽炎的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在污染的环境下长时间停留;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情、充足的睡眠;最好不吸烟不喝酒,防止任何刺激物对咽部不利。
耳鸣,顾名思义就耳朵里响,是一种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也就是有些人常感到耳朵里有一些特殊的声音如嗡嗡、嘶嘶或尖锐的哨声等,但周围却找不到相应的声源的这种症状。耳鸣虽然仅仅四是发生在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但耳鸣能使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至于耳鸣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两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的。器质性的耳鸣相对较少,主要有耳硬化症,中耳急慢性炎症、血管性疾病、听神经瘤等一些具有明确病因引起的。功能性较多,所谓功能性的,通俗的讲就是目前通过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病变。今天我主要谈谈这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这种耳鸣困扰绝大多数耳鸣患者。至于那些发现一些器质性病变的反而不怎么困扰大家,这也可以说与人们的日常心态及对未知地恐惧有关。大家都会经常遇到这方面的事例,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比如有场对你具有关键影响的考试,在考试结束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大家都非常紧张和焦虑自己的考试成绩,而当成绩出来以后,无论是后还是坏,你就不会关心考试成绩本身这件事了,而是考虑考好了怎么办,考砸了如何去处理。耳鸣也和这些有类似之处,当知道原因了,如:耳硬化、听神经瘤等,你就会想到如何去治疗这些疾病,而不是关心耳鸣这件事了,自然而然,你就感觉不到耳鸣对你的影响了。但对于功能性的,因为你自己不知道原因,反而更关注耳鸣了!!! 而你一旦把注意力和焦点放在耳鸣上,你整天都在思考着到底是什么引起耳鸣,经常听听耳鸣有没消失,经过这样强化和暗示,它怎么会缓解消失呢!!不加重才怪。 长期耳鸣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或抑郁的症状,也会产生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状态的转变带来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耳鸣本身带来的不便,同时也进一步加重耳鸣的感觉。而轻松、愉快等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可减轻或缓解耳鸣,这也是治疗的根本。 目前不少专家认可这样一种理念:这种所谓的功能性耳鸣,其实就是人们大脑听觉皮层的某些声音的回忆(只不过这种回忆,有一点像如何产生梦的理论一样,都经过某些修饰和改变的),如果你不去关注它,你也许感觉不到或者很快忽视了,然而你如果过分关注,你就会感觉越来越明显,最后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 因此,对这种耳鸣的治疗,关键就是忽视它,这也是目前证实最有效果的一种。我经常和耳鸣病人讲一句话,当你感觉有耳鸣了,你就想想其它高兴的事或做做其他的事分散一下注意力,如果不行的话,也可以听听一些比较舒缓的有助于安神和睡眠的轻音乐(声音掩盖住耳鸣就行啦,不能要太大的声音;实在不行,心里负担较重的话,我就对患者说:如果其它方法都不管用,你只要想起我的一句话也行:刘医生和我说过一句话,我耳朵里没长什么东西,也不会生肿瘤等癌症,死不了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当然我是对他(她)们检查过,没有问题才说的),这样多少也会消除了患者的一些顾虑,耳鸣自然会改善的。 总之,要记住一句话,生活是美好的,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耳鸣同样如此。
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刘少峰 余良虎 孙国华 范畴 沈昌德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耳鼻咽喉科(安徽 芜湖,241001)[摘要] 目的:研究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接触导致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5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经鼻窦CT及鼻内窥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并通过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解剖异常。术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鼻腔解剖异常以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变异及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最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3 ~ 18月,平均6个月。治愈32例,好转23例,无效3例。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及其邻近结构病变产生的粘膜挤压是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主要原因,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关键词] 接触性头痛; 鼻疾病; 内窥镜术Clinical analyses of the intranasal contact point headachesLiu Shaofeng,Yu Lianghu,Shun Guohua,Fan Chou,Shen Changde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Yi Ji Shan Hospital, Wan 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Shaofeng( liusf_cn@yahoo.com)[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intranasal anatomic abnormalities in the contact point headaches are caused by contact between the nasal septum and the lateral nasal wall and the changes in patient-relevant clinical outcomes in endoscopic sinonasal surger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58 Patients who met the criteria of having contact points between the septum and the lateral nasal wall, which were demonstrated via CT scan of the sinuse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intervention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contact points. Thes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changes in patient-relevant clinical outcomes measures after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ir anatomic abnormalities after three months. Result: Nasal septum, enlarged turbinate and other anatomic abnormalities were the most common findings in contact point headaches. 58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correction of intranasal anatomic abnormalities. Follow-up 3 mouths to 18 mouths, 32 cases were cured, 23 were improved, and 3 failed. Importantly, a decrease in the severity and frequency of headaches was noted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 : Mucosal contact pressure between septum and lateral nasal wall mucosa were the key cause in contact point headaches, which were demonstrated via CT scan of the sinuse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pain may improve after surgical correction of intranasal anatomic abnormalities.[Key words] Contact Point headaches; Nose disease; Endoscopy自从1980年Morgenstein 和 Krieger 提出鼻中隔和中鼻甲病变及解剖异常是鼻源性头痛原因之一[1],不少学者相继报道了许多缺乏明显鼻腔、鼻窦疾病的鼻源性头痛患者,通过纠正鼻腔解剖异常而获得改善[2、3、4]。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5年5月治疗的5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治疗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15 ~ 62岁,病程6 ~ 22年。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疗效不佳或复发者,均符合下列标准[5]:1、慢性头痛病史,当感冒或受凉时加重,进行鼻粘膜充分收缩或表面麻醉后,疼痛缓解或消失;2、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证实有鼻腔解剖异常和鼻腔粘膜相抵触;3、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头痛;4、通过手术纠正鼻腔解剖异常。1.2 疼痛强度评估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6、7]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将疼痛强度分为5级,0级:无头痛;1级:有头痛-在注意时才觉得头痛;2级:有头痛-有时会忽视头痛;3级:有头痛- 无法忽视但可以做日常工作和生活;4级:有头痛-很难集中注意力,只能作简单的工作;5级:有头痛-无法做任何事。本组病例中:疼痛强度3级有20例,2级23例,1级15例。1.3 手术方法58例均在局麻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根据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手术的关键是纠正鼻腔解剖异常,去除鼻腔粘膜接触点。单纯鼻中隔高位偏曲者行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偏曲合并泡状中鼻甲、中鼻甲肥大者,首先行鼻中隔矫正术,然后行中鼻甲部分切除;鼻中隔偏曲合并上鼻甲肥大者,鼻中隔矫正后切除上鼻甲;泡状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或息肉样变者,行中鼻甲成形术后,再扩大上颌窦开口、切除前组筛房;钩突、筛泡肥大或息变者,切除钩突和筛泡,切除前组筛房,扩大上颌窦开口。1.4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指头痛完全消失;好转指头痛频率及强度明显下降;无效指头痛频率及强度无明显改善。2 结果鼻腔解剖异常以鼻中隔高位偏曲、鼻甲变异及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最明显。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发现:单纯鼻中隔高位偏曲16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泡状中鼻甲、中鼻甲肥大20例,鼻中隔高位偏曲合并上鼻甲肥大3例,泡状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肥大或息肉样变7例,钩突、筛泡肥大或息变12例。鼻内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58例头痛治愈32例,好转23例,无效3例。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粘连2例,均经鼻内窥镜下分离而好转;嗅觉减退1例。3 讨论从解剖学上可以看出,在外鼻、鼻腔及鼻窦处分布较广泛、丰富的痛觉纤维,主要是来自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支)的分支,尤其鼻腔的粘膜痛觉纤维分布更加丰富、广泛,故鼻腔疾病常会有头痛症状。近年的研究认为鼻粘膜相接触能促使局部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作用于鼻粘膜,从而引起头痛,而且P物质在正常粘膜中的浓度高于慢性鼻粘膜增生和鼻息肉中的浓度,因此单纯的鼻腔粘膜相抵触比鼻腔慢性炎症更能引起疼痛[8、9]鼻腔接触性头痛主要原因是鼻中隔高位偏曲及其邻近结构(中鼻甲、钩突、筛泡、上颌窦自然开口)的解剖异常产生粘膜的挤压所致,如:鼻中隔骨嵴或骨棘压迫中鼻甲、上鼻甲或筛窦内侧壁,可引起反射性头痛[10]。本组58例中,有12例长期就诊于神经内科,误诊为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经鼻窦CT检查或鼻内窥镜检查发现鼻中隔高位偏曲或合并中鼻甲变异,造成鼻中隔和中鼻甲的粘膜相挤压,手术解除病因压迫,症状均消失或缓解。还有部分患者虽曾到耳鼻喉科就诊,但由于仅通过前鼻镜的检查,未能发现上鼻甲肥大或钩突、筛泡肥大,而造成误诊和误治。临床上鼻中隔偏曲和中鼻甲或上鼻甲的粘膜接触并非少见,如单纯的接触,没有形成挤压,通常不会引起头痛[11]。我们也发现鼻中隔高位偏曲及其邻近结构病变产生的粘膜挤压是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主要病因。本组3例无效中,1例是因伴有上鼻甲气化,造成上鼻甲和鼻中隔的粘膜的挤压,术中没有处理所致;2例是没有及时术后的随访,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所致。故术前要进行鼻窦CT检查和仔细的内窥镜检查,充分了解鼻腔病变情况,以利手术彻底纠正鼻腔病变,同时术中要充分保护鼻腔粘膜,防止术后鼻腔粘膜粘连。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及鼻腔解剖生理的认识,对鼻腔接触性头痛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鼻中隔和中鼻甲接触导致的头痛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上鼻甲和鼻中隔或者鼻中隔和筛窦内侧壁相接触引起的头痛缺乏足够重视[4]。我们有1例就是因伴有上鼻甲气化形成上鼻甲和鼻中隔的粘膜的挤压,术中没有处理而导致术后效果差。许多学者认为CT扫描能够对鼻中隔与中鼻甲接触性头痛做出诊断[4、11],但我们认为鼻内窥镜检查的同样重要。鼻内窥镜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腔接触性头痛病变的确切部位,可直观地了解无鼻中隔和鼻甲的粘膜相挤压,是否存在钩突肥大或息变、筛泡肥大或息变,及窦口有无阻塞或引流不畅,这些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有重要意义。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解剖异常,去除鼻腔粘膜接触点,在矫正或去除病变的同时恢复和保留鼻中隔及鼻甲的形态结构,使鼻腔接触性性头痛的病因得以根除,因此,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接触性头痛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2、3、4、10]。 参考文献:1. Morgenstein KM, Krieger MK. Experiences in middle turbinectomy. Laryngoscope,1980,90:1596-603.2. Welge-Luessen A, Hauser R, Schmid N, et al. Endonasal surgery for contact point headaches: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Laryngoscope,2003,113(12): 2151-2156.3. Senocak D, Senocak M. Sinonasal pathology and headaches. Rhinology, 2004, 42(1):8-14.4. Behin F, Behin B, Behin D,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ontact point headaches. Headache, 2005, 45(3):204-210.5. Parsons DS, Batra PS.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ical outcomes for contact point headaches. Laryngoscope,1998,108(5):696-702.6. 张立生,孙小立主编.现代疼痛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9-175.7. Giacomini PG, Alessandrini M, DePadova A. Septoturbinal surgery in contact point headache syndrome: long-term results. Cranio, 2003 ,21(2):130-5.8. Stammberger H, Wolf G. Headaches and sinus disease: the endoscopic approach.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Suppl. 1998, 1343-23.9. Clerico DM. Pneumatized superior turbinate as a cause of referred migraine headache. Laryngoscope,1996,106:874-879.10.Tosun F, Gerek M, Ozkaptan Y. Nasal surgery for contact point headaches. Headache, 2000,40(3):237-40.11.Bieger-Farhan AK, Nichani J, Willatt DJ. Nasal septal mucosal contact points: associated symptoms and sinus CT scan scoring. Clin Otolaryngol,2004, 29(2):165-8.本篇论文2006年发表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第四期,目前已被国内专业期刊引用12次。引用本篇论著的论文如下:1. 王佳 ,尹金淑. 黏膜接触点性头痛.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3)2. 楼正才,楼放毅,罗利民等.鼻黏膜接触性头痛诊治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2) 3. 王亚晖.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47例临床分析 [期刊论文] -重庆医学2009(17) 4. 何福春,张珉,赵瑞等.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内接触性头痛 [期刊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 5. 李长清,张友骥,张明欣等. 月经前期发作的鼻源性头痛 [期刊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8) 6. 赵玮.顾朝辉. 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治疗鼻源性头痛 [期刊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5) 7. 裴鹏.鼻黏膜接触点性头痛误诊36例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7) 8. 伍启刚,戴熙善,余滋中. 鼻腔接触性头痛误诊38例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7) 9. 孙伟元,赵承亮,刘洪军等. 鼻中隔气化合并囊肿致单纯鼻源性头痛一例 [期刊论文]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7) 10. 李静波,柴峰,蔡纪堂等.中鼻甲气化与鼻腔接触性头痛的关系 [期刊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6) 11. 杨长东,田晓斌,付志强等.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期刊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5) 12. 杨华,杜奎,魏涛等.不伴鼻部症状的慢性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医药导报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