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说过“世上没有一点都不胆怯害羞脸红的人,包括我自己,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可是社交恐惧如果长期、严重地存在,对人的身心发展、人际交往以及工作都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心理门诊曾接待了一名女大学生,她说与别人交往时存在很大交流障碍,每当同别人说话时就会出现面红耳赤,浑身发抖,冒冷汗,低头不敢正视对方,犹如做了亏心事一样,遇到异性时上述症状更加明显。这种状态严重影响她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从她读高中时就开始了。 24岁的阿玉大学毕业刚刚一年,在某单位从事文员工作。她性格内向,学生时代父母对她期望很高,初中时成绩一直不错。可没料到中考发挥失常,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只能去念普通高中。这次失利不仅常常遭到父母的埋怨,就连她自己也产生很强的自责感,觉得自己没出息、没希望,辜负父母的苦心培养。时间久了,这种感觉也越来越强烈了,以致发展到与别人交流就浑身不自在,出现脸红、浑身冒冷汗等症状,甚至上课时都不敢抬头直视老师,回答问题更是神情慌张、浑身发抖、大脑一片空白。这个症状一直持续着,以致严重影响她的学习及生活,高考时勉强考取一所普通的大学。由于“社交恐惧”,大学毕业后的她找工作更是连连失利,只好托熟人找了一份小公司的文员工作。 不堪这种症状折磨的阿玉终于鼓起了勇气,来到我们门诊看心理科。我们采取药物和心理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阿玉的恐惧症状渐渐得到了改善。 阿玉的症状是属于“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在美国最多的心理障碍疾病中,患社交恐怖症的人数仅次于抑郁症、酗酒而名列第三,我国目前患病人数也在激增,一般发病在青春期前后。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患者往往夸大自己的弱点,主观要求过高,存在极强的完善欲。只要做不到尽善尽美,就会非常痛苦。这种病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会交往功能,甚至少数人还会有轻生的念头。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注意力集中法 在社交场合,不必过度关注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要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不会引起人们的过分关注,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才对。 兜头一问法 当心理过于紧张或焦虑时,不妨兜头一问: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最终我又能失去些什么?最糟糕的结果又会是怎样? 大不了是再回到原起点,有什么了不起!想通了这些,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了。 钟摆法 为了战胜恐惧,心里不妨这样想:钟摆要摆向这一边,必须先往另一边使劲。我脸红大不了红得像块红布;我心跳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想跳得比摇滚乐鼓点还快呢!结果呢,人们会发现实际情况远没有原先想象得那么严重,于是注意力就被转移到正题上了。 系统脱敏法 如果面对自己爱恋的女孩子,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一:先下决心看她的衣服;二:看她的脸蛋儿和眼睛;三:向她笑一笑;四:当有朋友在身边时主动与她说话;五:有勇气单独与她接触。这种避免直接碰撞敏感中心的方法使一个原本看来很困难的社交行为变得容易起来,这种方法对轻度社交恐惧症一般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此外,青少年要多到户外活动,多与同学朋友交流。家长也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言行,多与内向的孩子沟通。 不过,当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已经比较严重时,就有必要适量应用药物治疗,这对消除心理紧张和缓解生理不适均有一定效果。这种治疗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造成对药物的成瘾性、依赖性等不良后果。 朋友们,相信自己,我理解你们的痛苦,也请相信我的话:心病是能够战胜的!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 简而言之,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无根据的惊慌和紧张,心理上体验为泛化的、无固定目标的担心惊恐,生理上伴有警觉增高的躯体症状。 不光只有单纯的焦虑症才有这些症状,一些精神病症也可能产生焦虑症状,如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精神疾患。这类疾病的焦虑症状只是其症状之一,这类焦虑症状在临床上的症状和精神病学上与单纯的焦虑症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治疗上也许比单纯的焦虑症要复杂,因为在治疗其焦虑症状的同时,还要治疗此类患者的其他症状,所以,在此需要与单纯的焦虑症有所区分。 临床表现基本上有三组,亦可视为焦虑症的三大症状: 1.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 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焦虑症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2.躯体不适症状。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 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 3.精神运动性不安(简称精神性不安)。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焦虑状态的危险讯号:过度焦虑会直接威胁健康。若出现下列症状,且没有明显的原因,应尽速求医。*连续头晕或暂时失去记忆。*直肠出血。*脉搏加速。*手掌冒汗。*慢性背痛、颈痛。 *慢性或严重头痛。*颤抖。*荨麻疹。*情绪过度紧张,无法承受。 *失眠。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精神药物由于是毒品的远亲,所以名声不太好,而其中的安眠药就更加让人嫌弃抗拒了,原因大多是因为传说中的"依赖性、成瘾性"。但其实是我们错怪它们了。如同作为工具的刀既能切菜也能伤人一样,用药的关键在于如何规范使用,而不应因噎废食。图片拍自《睡眠解析》。
睡眠障碍产生的不良后果众所周知,几乎影响个体的方方面面,所以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谈起睡眠障碍的治疗,首先就需要了解睡眠障碍发生的可能原因。大致来讲,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五大方面:躯体、环境、心理、行为习惯和摄入物。不同个体的睡眠障碍原因各有不同,且有所侧重。所以在睡眠障碍的治疗就需要个性化治疗,标本兼治,标即症状,也就是如何改善睡眠;本即病因,也就是如何干预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只有系统立体干预才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单纯的服用助眠药物通常是不适当的,而过分排斥安眠药也是不必要的。如有需要或兴趣进一步详细了解睡眠的方方面面,建议各位选购参阅我的新书《睡眠解析》一书,希望能对您的睡眠与健康有所帮助。
因为高考前学习压力大,冲动之下,她曾经自杀两次。第一次割腕,第二次割颈,被救助后,阿丽的手腕上和颈部分别都留下了深深的伤疤。后来,步入大学半年后,阿丽由于环境不适应,加之对学业及未来就业的种种压力,感到无法解脱,内向的她更不愿跟朋友们交流,每天就闷在寝室里胡思乱想。一次心情非常郁闷时,她第三次做出了割腕自杀的极端行为。然而,老天爷的眷顾又一次挽回了她的生命。在老师的强烈建议下,阿丽由妈妈、舅舅等多位亲属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心理科。第一次接诊阿丽时,她并不配合我的治疗,并认为自己的病永远治不好。后来在医生和家人的多方劝慰下,阿丽终于接受了进一步的治疗。我们门诊采取了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干预,经过一段时间,阿丽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她已重返学校开始新的生活。阿丽的行为有些偏执过激,这证明她遇到了心理危机,她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很多人,往往不善于表达,加之缺少可以倾诉的对象,所以,许多问题都长期处于掩盖状态,最终恶性循环导致走上不归路。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人轻易放弃生命呢?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遇到问题一味逃避,恶性循环导致走上不归路。另一种是深度的抑郁症。患有抑郁症的人自己很清楚,但无法摆脱。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强有力的心理干预以及药物治疗才能得以改善。 一般,自杀前出现的典型征兆有:一、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如逃避集体、孤僻、总是一个人行动;二、自卑,往往表现为怕受到伤害,对小事也很敏感、甚至耿耿于怀;三、出现神经症状,经常性的失眠、头疼、静不下心;四、因恋爱问题或学习成绩大幅波动而经常苦恼、痛苦。以上都是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信号,需要我们引以注意,必要时需进行心理咨询甚至药物治疗。近两年来,北京频频爆出跳楼自杀事件,确实让人不寒而栗。我平时门诊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人,看上去心理都很正常,但在问他们面对困难有没有过自杀念头时,他们都会选择‘有’。而抑郁是导致有自杀倾向的人群在生命攸关的那一刻选择离去的主要原因。抑郁是一种的情绪低落状态,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抑郁不等于抑郁症,前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通过一些化解途径较容易解决,而后者是一种心理病症。要注意的是,抑郁如果不加以化解,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容易形成抑郁症。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但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排解心理郁闷的主要方式有:一、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只有保持平衡的生活规律才能形成良好的心态。二、广交朋友,广泛接触不同层次的人。多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朋友,有助于郁闷心情的缓解。很多时候抑郁的心情就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烟消云散的。三、学会关注自己、保护自己。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判断自己心理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常用标准,即情绪是否稳定而愉快,一旦觉得自己有一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则应考虑求助于专业心理机构。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尽快排解压抑,重拾生活信心。转载一篇文章,送给想自杀的朋友 我知道你们想自杀肯定是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和打击,我理解你们暂时的对生命失去希望,对人生的失去信心。 我想很多想自杀的朋友都很迷茫,因为你们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也想过自杀,因为看不到了我要活着的理由,因为觉得接受不了现实的残酷,因为自己梦想的落空.当时一直在想,为什么上天那么不公平,为什么一切的不幸都发生在了我的身上,为什么要让我承受那么多的痛苦,为什么? 所以想到了去自杀,死了我就可以不再面对现实,我就可以不负责任的一走了之。我可以吗?不行。 因为我的死只会带给爱我的人无限的痛苦,我并没有发现我自己的价值,我对这个社会没有做出任何的贡献,一直以来我都在索取,我都在接受别人的付出,我能这样一走了之吗?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感恩和知足,我以前只是看到了老天对我不公平的地方,其实当你留心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很幸福,其实命运是公平的,我还有过很快乐的时光,我也幸运过。不要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心胸宽广一点,那时你会发现,这点痛苦算得了什么!永远不要因为恨一个人而自杀,永远不要以报复为理由而自杀,太不值得了,难道你的人生就为了那个人而活吗?为了一个伤害你的人而活岂不是太可悲了吗?难道你死了别人就会痛苦吗?难道你死了就能报复别人对你的伤害吗?根本不可能,你自己幸福的生活是对伤害你的人的最好的报复。永远不要为了逃避而自杀,因为那解决不了问题,你只能永远沦为人生的弱者,没有人会同情你,没有人会理解你,人们只知道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生命中有很多得意与失意,你可以伤心,可以难过,可以去发泄,可以去放纵,但是不可以去自杀,生命是可贵的,要学会爱自己,珍惜自己,珍惜生命。不知道大家都看过残疾人艺术表演和残疾人运动会吗?残疾人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当你看他们表演的时候,不仅仅是对艺术和体育的欣赏,而是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看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一出生就带着不幸,但是他们自己去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他们尽力去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得精彩,他们在努力着,想自杀的朋友们,你们呢?为什么不去努力一次呢?!不知道大家去过医院吗?看到那些患了不治之症的人们躺在医院里仍然在与病魔斗争着,他们痛苦吗?他们难受吗?他们还在坚持,他们还在尽力的使自己的人生再延长一点,他们还想再多看着世界一眼,他们还想看自己爱的人一眼。而想自杀的朋友们,你们有的是时间,可是你们却不珍惜,为什么不去感恩自己还有时间呢?!不知道大家去过贫困山区吗?不知道大家听说过非洲的难民们吗?你们知道还有人在这世界的一个角落,在你们上网的时候,他们在挨饿吗?他们喝不到水,他们连基本的温饱的保证不了,他们都能努力的生活,你们为什么不能呢?要说去自杀,他们更有资格,你们有资格吗?!我知道大家都明白这些道理,作为一个不认识你们的人,我想我努力了,我都在努力挽回你们的生命,你们为什么不去努力一次呢?!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 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体育锻炼能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改善情绪状态 体育锻炼能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能发展人的个性 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科学的锻炼才能获得最大的心理效应 愉快和有趣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情绪效应。 锻炼要持续8~10周,每周2~4次的身体活动才构成身体锻炼。 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与心理效益的关系说法尚不统一,但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至少20~30min)。 有氧运动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运动如慢跑,游泳,太极中等负荷强度的运动。 几项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比高强度的锻炼对增强心境更有效。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癔病的主要症状】 ①癔症躯体障碍(转化型癔症)。表现为麻木,感觉过敏,突然失明,突然发生完全性听力丧失;失音或喉部梗阻感;肢体瘫痪、不能站立或不能步行,但无肌肉萎缩;痉挛发作,倒地、抽搐,常常是手足乱舞,有时扯头发、咬衣服。 ②癔症性心理障碍(分离性癔症)表现为突然情感爆发,哭笑不止,撞头、扯头发、咬衣服、捶胸顿足、满地打滚,常伴有情绪的急剧转变和戏剧性表现。还有的心因性遗忘病人,表现为有选择地遗忘那些与心理创伤有关的内容或某一阶段的经历;神游症患者,突然离开原先的活动,外出漫游,可历时数日。 由于癔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有时让人琢磨不定,同时没有器质性病变发生,所以,有许多人认为,癔病是邪病,是鬼神等作祟,到处向诬医神汉求救。不仅被人骗去钱财,还往往导致病情加重,耽误了正常治疗。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类似表现而就诊却找检查不出问题,就要考虑此病了,需要及时去精神或心理专科诊治!!
进入21世纪全新的科技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25916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据报道美国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2~50%,英国10~14%,日本20%,法国30%,我国也在30%以上,50%的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睡眠障碍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但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睡眠障碍现已成为威胁世界各国公众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初春的第一天—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此项活动的重点在于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世界睡眠日”之所以定在每年初春第一天,是因为季节变换的周期性和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历届世界睡眠日主题】 2001年:睁开眼睛睡 2002年:开启心灵之窗,共同关注睡眠 2003年:睡出健康来 2004年:睡眠,健康的选择 2005年:睡眠与女性 2006年:健康睡眠进社区 2007年:科学的睡眠消费 2008年:健康生活,良好睡眠 2009年:科学管理睡眠
抽动症,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心理障碍.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抽动症对儿童成长有一定的危害,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辟.久而久之孩子变的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部分患儿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还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如果小孩有以上表现或类似症状需要及时带去看看心理医生!
二十一世纪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网络世界里,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的张扬,平等的交流,避免了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与舒适的享受。这些特质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显然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于是从对现实的不适应与回避转向了对虚拟空间的依赖和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那网络成瘾有哪些表现呢?心理学家杨提出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可以给我们作为参考:1、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仍念念不忘上网之事;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3、无法控制上网;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5、一上网,种种不愉快消失,精神亢奋;6、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事业;7、因上网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9、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10、下网后有孤寂失落感。若您或您的孩子出现以上其中的4条可能就提示有网络成瘾了!如果已经网络成瘾,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可以到网络成瘾防治中心等专门机构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正规的治疗。网络成瘾症与烟瘾、酒瘾、毒瘾以及病理性赌博等成瘾类病症类似,一旦形成,戒掉比较困难,因而此类网络相关的心理社会问题最重要在于预防。这就需要个人、家长、学校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 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一、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上网前要计划,明确上网的目的和上网的时间,避免无节制的上网。漫无目的地“冲浪”、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时间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学习,而主要为了娱乐,尤其把它当成一种缓解精神压力的方式时更应该节制,有计划上网,一般每天不超过2小时,且中间休息15分钟。 二、青少年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业余时间多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或交际活动,不仅充实了生活,感受了满足和快乐,而且提高自己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三、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家长和老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孩子上网“开阔视野”,直到成瘾才引起重视,也不能因担心网络危害而过分控制孩子上网,这会迫使他们走到社会上非法的网吧而事与愿违。家长和老师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不仅直接控制青少年在家、在学校上网的时间,而且要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学校开展学生上网教育,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丰富校园生活无疑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强商业网吧管理,严格控制网络色情等不健康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传播、打击非法网站,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系郭全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