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灶可以发生在多个器官,比如说像肺钙化灶、肝钙化灶、前列腺钙化灶、肾脏钙化灶,一般与炎症或病原菌感染有关,在病变局部组织中的钙盐沉积所形成。多数肝钙化灶是在体检时通过超声发现的,超声检查典型的特征是肝实质内斑点状、团块状强回声,多为单发或多个孤立无融合的钙化灶。肝内钙化灶大多无自觉症状和体征,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营养不良及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有些钙化灶也可能因慢性肝脏炎症、肝脏外伤、肝脓肿等肝病痊愈之后的形成的小瘢痕。通常已形成的钙化灶不会自行消退,也很少继续发展,一般对身体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发现肝内钙化灶的患者无需过度紧张,也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正常的每年体检腹部B超即可。但发生肝区疼痛、黄疸时,或明确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化脓性感染、钙化灶变化较大需要由医生鉴别后对症治疗。
一、什么是胃息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胃息肉可单发,也可有多枚、甚至十几到几十枚,我们常称之为散发性胃息肉。极罕见者可有100枚以上,常为家族遗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胃息肉多数直径为数毫米,有时可见直径>1厘米的,直径数厘米的息肉少见。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基因有关。二、胃息肉的分类和分型大体上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大类。详见下图:山田分型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性质,分为四型:I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II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III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IV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1、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腺癌。所以,对这些息肉决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并要定期复查,只要他一露头,就切,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2、增生性息肉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增生性息肉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是否HP感染一定程度上影响息肉恶变。1%-20%存在灶性异型增生,且当直径>1cm和有蒂时候风险会增加。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担心。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会完全消退。尽管它一般不会癌变,如果比较大(>2cm),还是要切除为好。3、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一般认为基本不会癌变。(但近年来的报道显示,有个别癌变病例。)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如果证实与长期服用PPI相关,可考虑暂停或减量PPI,或者以替丁类替代。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三、长了胃息肉,未必有症状其实很多人长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为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然胃镜检查时发现。有的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症状。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四、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很多朋友发现息肉后,大都比较紧张,其实,胃息肉的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终生。只有做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而且也不是100%,大可不必紧张。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所以,胃息肉一经发现,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五、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遗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根除后,息肉会缩小或消失;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吸烟: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某些食物:有人认为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年龄性别: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六、哪些息肉必须切除?1、增生性息肉大多数胃息肉属于增生性息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炎性黏膜增生所生成的息肉样物。息肉直径小于1.5厘米,呈现圆形,表面比较光滑,常常伴有糜烂。仅仅一小部分增生性息肉可发展成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增生,进而发展成癌变。若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必须通过手术方式切除,把癌变风险降到最低。2、腺瘤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一般发生在胃窦部,颜色比周围黏膜深,发展成胃癌的风险极高,特别是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胃息肉。若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数目又少,只需定期监测就行;若胃息肉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息肉数目多且无蒂,直径超过2厘米必须手术切除。七、怎么预防?胃息肉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胃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低纤维素饮食等)等。其中,遗传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息肉的发生。
决定是否停药应基于严格的医学评估,包括但不限于: •持续的病毒学应答:患者需在连续多次检查中(通常为一年以上)维持病毒DNA检测不到的状态。•表面抗原状态:部分患者在长期治疗后,可观察到HBsAg水平逐渐下降甚至消失,这是考虑减药或停药的重要参考指标。•肝功能和肝脏组织学改善:通过肝功能测试和肝脏活检,评估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改善情况。•专业医生指导:最重要的是,任何关于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都应在经验丰富的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管理的重要性慢性乙肝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即使达到了病毒学应答,患者也应继续接受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酒、健康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以及接种甲型、戊型肝炎疫苗以防止合并感染,都是维护肝脏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乙肝病毒转阴是治疗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但不应被视为治疗结束的信号。正确的做法是,即使病毒载量降至不可检测水平,也要遵循医嘱,继续监测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慢性乙肝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唯有科学合理地应对,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战役,保护肝脏免受进一步损害。
很多患者因肚子疼看门诊时,经常捂着肚子说自己胃疼,要求开胃药,后来被诊断出其他问题。其实,这种上腹痛并不一定是胃在疼。腹痛的部位多和腹腔内脏器所在部位一致:上腹部多为胃、十二指肠、胰腺疾病;右上腹多为肝胆疾病;右下腹痛多为阑尾炎等。胃本身问题导致的胃痛1、痉挛:吃了冰凉的、刺激性食物,引发胃肠痉挛,有可能导致胃痛。2、炎症:不正确的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急性胃炎发作,有可能导致胃痛。3、糜烂:大量白酒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有可能导致胃痛。4、萎缩:胃黏膜萎缩,消化能力减弱,吃饭后容易出现胃痛。5、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消化能力减弱,吃饭后容易出现胃痛。6、癌变:胃部肿瘤如果侵犯了神经,有可能导致胃痛。胃病是上腹痛的常见原因,比如以上的原因,但上腹痛可不一定就是胃疼,还有其他疾病同样可以引起该区域的疼痛,比如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肾脏疾病、腹膜疾病。问题不在胃的胃痛既然胃疼不一定是胃在疼,那么哪些疾病可以出现上腹痛呢?我们重点说说最要命的那些胃疼。1、急性心肌梗死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仅表现为上腹部的急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可以有上腹压痛、腹肌紧张。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40岁以上出现病因未明的急性腹痛,尤其是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心绞痛发作史的患者,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这种疼痛往往突然发生,程度剧烈,劳累、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或者使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由于心电图和心脏损伤标志物的改变都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胃疼患者不要奇怪为什么医生反复要求做心电图。2、夹层主动脉瘤夹层主动脉瘤较少见,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腹部症状。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发生急性剧烈腹痛,伴有休克征象而血压不下降者,应警惕夹层动脉瘤的可能,可通过CT、MRI明确诊断。3、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在中年人中常为梅毒性(由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心血管病变),而老年人常为动脉硬化性,可引起剧烈腹痛。患者可在中上腹触及搏动性包块,按压可诱发腹痛。通过听诊器可听到滚筒样杂音,多普勒超声、CT、MRI或腹主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4、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以难以忍受的剧烈腹痛起病,动脉缺血起病急骤,静脉缺血起病徐缓,止痛药效果差,早期腹痛与体征不符。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溃疡及穿孔。慢性心瓣膜病伴心房颤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门脉高压或腹部手术后发生的急性腹痛,需考虑腹腔内脏器血管发生痉挛、梗死或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这种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很快出现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多普勒超声、MRI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5、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起病急,主要与暴饮暴食,尤其是过多的高脂食物、饮酒、胆道蛔虫及精神激动等诱发因素有关。患者常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平躺时疼痛明显,坐着或向前弯腰时疼痛可减轻。疼痛多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患者常有发热、恶心、呕吐,呕吐多在腹痛发生不久后出现。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血清和尿淀粉酶的检测对诊断胰腺炎有决定性意义。血淀粉酶在发病早期可能尚测不出变化,需要数小时后再次复查。6、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的主要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随着病情发展,疼痛转移或集中在右下腹。阑尾压痛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老年人急性阑尾炎并发早期穿孔的风险高,但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凡是可疑病例,一定要密切观察、反复检查,以免延误治疗。7、消化道穿孔突然发生的腹部剧烈疼痛,伴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强直表现,提示有胃肠穿孔的可能性。确诊需要依靠X线腹部平片提示膈下气体存在。典型患者常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或多年反复发作的胃痛史,疼痛多持续不缓解,可非常剧烈,甚至发生休克。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引起的腹痛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腹痛呈阵发性,程度相当剧烈,伴腹胀、恶心、呕吐等。产生腹痛的原因主要是酸中毒时伴有失钠、失氯、失水等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导致肌肉痉挛。有时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腹部压痛与腹肌紧张。这种患者一般发病前有一段多饮、多尿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先呕吐、后腹痛,检验可见pH值下降、血糖明显升高、尿糖阳性、尿酮体阳性,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在数小时内完全消失。9、膈胸膜炎胸膜炎造成的膈肌炎性改变同样可以引起胃疼。胸膜炎顾名思义,就是胸膜发生了炎症。胸膜是贴敷于胸壁和肺表面的一层薄膜,覆盖在肺表面的称为脏层胸膜,其他的称为壁层胸膜,其中覆盖于横隔上面的称为膈胸膜。当胸膜炎累及膈胸膜时,就会出现疼痛,并且向腹部放散。这种疼痛往往随呼吸加重,同时可能伴随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表现,抽血化验血常规往往能看到白细胞的升高,胸片可以看到膈肌运动受限,严重时可能会有胸腔积液、胸膜粘连的表现。情绪问题导致的胃痛很多人在情绪焦虑或者精神压力大时常伴有胃痛发作。人长时间处于工作压力、心理负担过大的状态,对胃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自主神经紊乱,进而导致胃液分泌失调、胃黏膜血供减少等,轻者表现为胃痛、胃口差,严重者可导致胃溃疡。胃痛常见,却没那么简单,医生从来不建议“胃痛了先去药店买点胃药来吃”这种做法,万一疼痛是由心肌梗死、动脉撕裂这种随时可能致人死亡的疾病所致,或者是由胃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引发,上述草率的做法都会让人追悔莫及。
饭后该躺着、坐着还是站着?正确姿势看这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饭后的黄金半小时同样不能忽略如果饭后做了不正确的事情很容易让身体受到伤害究竟哪个才是饭后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饭后立即躺一躺?饭后“葛优躺”应该是不少人的选择 甚至有人提出饭后血液集中在胃部大脑供血不足躺着能缓解由缺血带来的不适 事实上饭后“葛优躺”并不可取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的说法刚吃过饭后,胃内充满食物消化机能处于运动状态此时平躺会影响胃肠蠕动不利于消化、吸收平躺时体能消耗减少也不利于体重控制 饭后立即躺下还容易导致食物与胃液反流到食管中食管不具有防酸腐蚀的功能长此以往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饭后继续坐一坐?饭后突然起身,可能会影响到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所以,饭后坐一会儿可以算作健康的姿势。但不建议坐得过久。 坐着超过半个小时,不但不利于消化,还会增加脂肪的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饭后起来站一站?很多人为了减肥,吃完马上起来站着站着确实比坐着消耗更多的体能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特别是午餐在工位解决的年轻白领饭后站一站,原地踏踏步有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可以提高下午工作效率 身体较为瘦弱的人饭后不应该长期站立站立的姿势会导致胃部重心发生变化大量食物堆积在胃部使其负担加重容易引起胃下垂饭后出去走一走?常言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但饭后并不适合立即运动。 饱餐后人的胃里充满食物,需要足够的血液帮助分泌消化酶与食物混合。 此时散步,无异把血液分散,不利于肠胃对食物进行分解,还会增加胃部震动,加重胃负担。 尤其是有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患者,若饭后立即活动,可能会加重病情。 ①饭后30~60分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②饭后1~2小时,可进行中强度运动,如慢跑、快走等; ③饭后2~3小时,可进行剧烈运动,如跳绳、打球、跑步等。 这些事,饭后不要立即做1、饭后吸烟饭后胃肠蠕动增加血液循环加快烟中的有害物质比平时更容易进入血液饭后吸烟的危害是平常的10倍 2、饭后喝酸奶酸奶中含有的是益生菌并不是消化酶更多的是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而非消化食物饭后立即喝酸奶相当于额外增加食物摄入会加重胃肠道的工作量 3、饭后开车都知道酒后不能开车其实饭后也不宜开车 饭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产生倦意注意力不易集中此时开车易反应迟缓而发生危险
人吃五谷杂粮最健康,想想你平时都是怎么吃的,各种各样好吃的,胃肠道能没有问题吗?其实胃肠道的疾病相当多见,诸如溃疡、炎症、息肉、乃至恶性肿瘤。常见恶性肿瘤中,除去性别因素,肺癌、大肠癌和胃癌位列前三位,其中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增速最为显著,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早发现三个月,多活三十年 专家建议,到了一定年纪,体检建议都要查一查胃镜和肠镜,最好一起做,在加上肺部CT平扫排除肺癌,就可以把最常见的三大肿瘤都筛查一遍了。胃肠道肿瘤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从大肠息肉发展成为大肠癌大约需要10余年,人们完全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阻断息肉的癌变,为什么一定要拖到癌变肿瘤很大有症状了再去治疗呢。所谓“早发现三个月,多活三十年”。在欧美,胃肠镜检查已是常规项目 然而虽然许多老百姓谈癌色变。但是,对于医生进行胃肠镜检查的建议,依从性很低。胃镜肠镜总是和“痛苦”、“恐怖”等词汇相联系,老百姓对于体检胃镜肠镜检查接受度不足30%。不到万不得已,对于肠镜检查的第一反应依然是拒绝。殊不知,这就让潜在的胃癌大肠癌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空间。 在欧美,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人群,胃镜肠镜检查都是常规体检项目,而且基本上都是无痛化。那么无痛胃肠镜是怎么达到无痛的呢?原来是麻醉医生全程在场,通过静脉全麻达到无痛的。检查前,麻醉医生注入短效的轻度的微量的静脉麻醉药,让体检者进入睡眠状态。检查中体检者在睡眠过程中,医生可以顺利、全面、仔细进行内镜检查,期间检查者没有恶心、反胃以及疼痛等感觉。检查完成后,停用麻醉药物,约5分钟体检者苏醒,观察15-30分钟后即可离开医院。说白了就是人在睡觉的功夫就做完检查了!很多做完无痛检查后醒来的体检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做了吗?我什么感觉也没有啊!”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检查结束后反应都做了一个欢快甜蜜的梦。高大上的体检项目真的更好吗 目前,有很多公立的私立的体检中心,动辄上万的豪华体检套餐有很多,也动不动就是癌基因检测、PET等“高大上”的项目。建议,无痛胃肠镜、胸部CT平扫再加一些抽血化验的检查,已能覆盖大部分常见肿瘤的筛查,对于性别、年龄不同再做针对性的体检(例如女性妇科检查,男性查前列腺等),完全能做到亲民的价格完成最科学和完全的肿瘤筛查,希望更多的人能重视胃肠镜的检查,让肿瘤君滚得远远的!特别提醒以下人群应尽快做胃肠镜诊治 1、5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无论男女,均应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如有阳性发现(溃疡、息肉等),在做完治疗后均应定期复查。 2、有食管癌、胃癌、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将初检年龄提前到40岁甚至35岁。 3、有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或大鱼大肉,喜吃腌制食品和烧烤,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 4、出现消化道不适的人群,比如胃部不适,可表现为上腹痛、下腹痛、反酸、嗳气、饱胀等;肠道不适,可表现为下腹痛,大便习惯与性状的改变,比如每天排便一次变为排便多次,或者便秘、便稀、便血、鼻涕状黏液血便等。 5、正常体检时发现CEA、CA199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尽快做胃肠镜以进一步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