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胆结石我妈妈56岁,以前是由胆囊炎引起胆结石请问胆结石一定要手术吗,有没有什么药物治疗,或者什么好方法.广州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詹世林:药物治疗控制得一时的症状,控制不了反复发作,控制不了并发症的发生。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假如说,你母亲胆囊结石伴有症状,又能耐受手术,那最好早点手术,因为年龄越大,手术的风险也越大;发作时间越长,手术的难度越大;拖的时间越长,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患者:胆囊大小6.3×2.2cm壁厚0.4cm囊内见多个碎小回声点,堆积范围2.0× 0.7cm最大 0.7cm胆囊颈见0.7cm强光团,声影(+)移动(+)透声良好,胆总管无扩张壁毛糙,肝脾胰未见异常广州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詹世林:胆囊结石的手术指征: 1.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2. 胆囊泥沙样结石; 3. 充满型或多发结石并胆囊萎缩; 4. 胆囊结石伴糖尿病。 您的胆囊结石符合第二条。因为泥沙样结石很小,可通过胆囊管排至胆总管。由于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此处有括约肌环绕,开放时胆汁可排出,而结石就难排出,以至引起胆管炎和胰腺炎。因此为预防出现这样的并发症,应当早点治疗。 目前治疗胆囊结石最好的方法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建议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大部分的肝癌患者来到医院将确诊为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对于这类患者指南已经提出了介入联合靶免的方案我们在实践过程发现内科治疗中四个维度很关键,即:1.抗病毒,2.抗血管生成3.免疫检查点抑制以及4.免疫佐剂下述患者经过介入联合四个保守治疗后甲胎蛋白数值和肿瘤负荷都出现了显著降低
广州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霍枫:胆囊结石伴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先用十二指肠镜进行ERCP取石,取出胆总管结石,之后1-2周再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另一种方案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年龄70岁并非手术禁忌,重要的是病人心肺功能和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如何。
以前在华南地区把肝癌称为百日癌肝癌治疗已经从单纯切除转向介入、靶免、外科的海陆空多维治疗,上面这个病人经过三个月综合治疗肿瘤缩小百分之四十。争取把不可切转化为可切除肿瘤,把肝癌的“百日癌”帽子彻底摘除。左边一列是最近一次ct右边一列是三月前经过介入靶免联合治疗肿瘤缩小百分之四十
胆囊息肉会不会恶变,是每一个胆囊息肉病人都关心的问题。一般来说,胆固醇性息肉无肿瘤倾向,不会恶变,但是有可能发展成胆囊结石或并发慢性胆囊炎。胆囊腺瘤样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可能,往往这种息肉越大(大于1.5cm),恶变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如果B超发现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医师会建议病人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以除后患。
胆囊息肉要不要切除胆囊很多患有胆囊息肉的朋友很纠结问我要不要切掉整个胆囊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是:1.单发厚基底2.富血供3.直径大于1cm或近期增长较快胆囊息肉手术切除一个胆囊的意义不在于治疗,而在于预防,预防胆囊癌这个定时炸弹的爆发。一旦癌变,因为胆囊位于人体的消化道中枢,胆囊癌将是一种进展最隐匿,爆发速度最快的肿瘤。而损失一个胆囊,就像果树掉了一颗果子,对树干没有影响。胆道系统仍然完好,可以代偿。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上的良性隆起性病变的通称。其中有的是真正的息肉(又称腺瘤样息肉或腺瘤),有的则是胆固醇结晶沉积(又称胆固醇性息肉)。 一般腺瘤样息肉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且绝大多数是单个存在的,很少出现两个或者几个并存的现象。而胆固醇性息肉则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绝大多数为多发,少数为单发。B超检查时常常将这种多发的胆固醇结晶笼统地诊断为多发性胆囊息肉。将所谓多发性胆囊息肉病人的胆囊剖开检查,里面往往没有真正的息肉,有的只是一些沉积在胆囊粘膜上的非常松软的胆固醇结晶体。
被扔进历史垃圾筐的保胆取石,只有你还当个宝 胆囊结石是非常常见的胆囊病变,普遍认为70%是良性病变,也就是B超能看到结石,但人没什么感觉。这样的结石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另外30%的胆囊结石,会引发胆囊炎,造成难以忍受的右上腹疼痛。 在古代,胆囊结石胆囊炎连确诊的手段都没有,更别说治疗了。肚子痛就只能忍着,可以喝点药汤汤,估计也就是“治标”——对症治疗,止痛消炎。 后来人们通过尸体解剖发现了胆囊和胆囊结石,于是开始想办法治疗活人。 一开始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而且是保胆取石手术,也就是打开肚子,打开胆囊,取出石头,缝上胆囊,缝上肚子。最早的保胆取石术我没有查到记录,反正19世纪已经出现了。 所以看到了吧,你们觉得更“人性化”更“先进”的保胆取石,其实是最原始的办法。 后来医生们逐渐发现,保胆取石术后患者没几年就会复发,再取还会复发。于是一位德国医生Carl Langenbuch提出了“温床说”——有的胆囊是结石的温床,能长一次就能长第二次,这样的胆囊,在发现结石后就应该直接切除,防止复发。 1882年,Langenbuch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胆囊切除术。他本人也被成为“胆囊外科之父”。 之后,胆囊切除,成为了治疗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金标准。 直到1987年,法国医生Philippe Mouret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肚子上不需要再划一个十多公分的口子,只需要打几个小眼就能完成胆囊切除。 这一手术震惊世界,很快席卷全球,成为了金标准二代。中国的第一例LC,于1991年在云南曲靖实施。 后来,有人试图提出金标准三代——经自然孔道的微创手术,即通过胃壁或者阴道,进入腹腔把胆囊拿掉,这样可以实现表皮没有伤痕。但后来医生们发现,这种手术创伤并不比腹腔镜小,只是外表看不到疤痕而已,于是这种手术被淘汰了。 讲完历史可以得出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全球通行的治疗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最佳手段。很多人理想中的保胆取石术,是一百多年前就尝试过,但已经被历史淘汰掉的东西。 从前有一个人选择喝药排石,后来他死了 还有更胆小的人,连保胆取石都不愿意做,只想通过吃药“化石排石”,那就不光有被骗的风险,还有可能丧命。我来给你讲讲为啥: 太大的石头排不出来,真能排也只是排一些小石头; 小石头有可能顺利通过胆管排入十二指肠,也有可能会堵在胆胰管共同开口处——十二指肠乳头称作Vater壶腹的这个地方,导致胰液排不出去,继发胆源性胰腺炎,分分钟要命; 也有部分疼得死去活来,突然有一天就好了的幸运儿,这其实是胆囊和肠道终于在长期炎症刺激下“磨穿了”,形成了“内漏”,胆囊里的石头合并脓液排到了肠道里,压力解除,症状消失,跟你喝的药汤汤没有任何关系; 即使结石排出了或者内漏了,温床还在,还很有可能复发。 担心切除胆囊后得结肠癌的人,一定爱用百度 接下来将将关于胆囊切除和结肠癌的关系。其实这个事已经争论了好多好多年了。 有医生观察到,结肠癌患者中很多都做过胆囊切除手术,于是提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的观点。 但是同样也有医生观察了胆囊切除术后大宗病例,其结肠癌发病率和未行胆囊切除的人群并无不同。 所以,胆囊切除后是不是会引起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目前还是一个医学争议,没有定论。 但我告诉你一个定论,那就是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为了一个没有定论的风险,而去拥抱一个有定论的风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另外,类似的医学争议其实有很多,但为什么这一条广为人知?我猜是有利益在里面。就像益生菌对肠道好,是卖酸奶的告诉你的;胆囊切除会提高结肠癌的风险,是做保胆取石和卖排石药的人告诉你的。 曾经有一个不得癌症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他没有珍惜 说了这么多,再列举几个临床现象,供大家自行判断: 1、做保胆取石手术的医生,十有八九是国内的,从发表的文献上可以看出来,少有外国医生研究这个。当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说不定哪天保胆取石就克服了复发的弊端,成了金标准三代。但不是现在。 2、临床上遇到的胆囊癌患者,很多都合并有多年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 3、临床上碰到好几个外院保胆取石术后几年又复发的患者,毫不犹豫地要求切除胆囊。 4、引发胰腺炎的众多病因中,国外的首要病因是酒精性,而国内是胆源性,主要是泥沙样胆结石患者。 我会算命吗?我不会 看完这些,你可能会认为我是那种激进的“一切了之”派,其实不是的。如果我会算命,我会把胆囊结石患者分为以下几类: A,没症状,不会癌变,不用治。 B,没症状,不会癌变,但是未来某天会引发胆源性胰腺炎,选择胰腺炎发作之前就腹腔镜下预切除胆囊。 C,没症状,会癌变,选择癌变前腹腔镜下预切除胆囊。 D,有症状,保胆取石后石头不会复发,选择保胆取石。 E,有症状,石头会复发,选择胆囊切除。 然鹅,我不会算命,没办法判断会不会癌变、会不会复发。我只能根据现有情况和概率,把患者分为两类: A,没症状,不用治。 B,有症状,切除胆囊。 在那些预知未来的手段诞生前,胆囊结石患者只有这两个选项。 说完了,心好累,希望你能懂。 转载自不神医堂
虽然外科切除肿瘤可能治愈肝癌,但是很大一部分病人在就诊时不仅肿瘤已属晚期,且肝硬化也可能十分严重,使手术根治性切除可能性几乎降至为零。由于肝移植是切除整个肝脏,因此,当常规的方法不能切除肝脏肿瘤时,相当多的一部分病人仍可以采用全肝切除肝移植治疗方法,可能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全肝切除肝移植治疗与肝癌肝部分切除相比有以下优势:1、可以不受肝脏功能好坏的限制;2、切除硬化的肝脏降低手术后肿瘤再发的危险因素;3、即使肝癌是多中心生长,全部切除病变肝脏更有助于控制肝癌复发;4、合并肝硬化的肝癌肝移植的成功率与肝切除基本相当;5、肝癌肝移植长期存活率高于单纯肝切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