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一位小友anny一起带大家了解一下“双相障碍”,这位小友是一位罹患双相障碍10多年的天才少女,她很有天赋,智商很高,艺术创作,文学创作,朗诵表演……有很高的境界。她生病很长时间,虽然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对自己有有太大的影响,虽然在她过去的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的住院而且不断波动复发。也曾因为药物副反应太大影响到生活而想减药。但是,一直和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疾病共同相处的她并没有停止对这个疾病的思考。来,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她写的关于她对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疾病如何认识认知和思考的文章吧。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张炜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张炜面对疾病的态度比治疗疾病本身更重要,童年生病的我依然精彩的活着——2020年6月17日anny于兔子岛童年起病的我今年26岁,开始准备考研了。看着小时候写的日记,回顾一下我走过的人生,我很难想象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严谨理性的分析了一下我的病史,重新审视我的人生经历,对疾病有了很多的反思……我的疾病和我的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双方父母家族中都带有情感疾病的遗传,虽然家族中没人去医院诊断过。父亲的家族艺术才华横溢,我的爷爷画画的特别棒,他还会杨琴,毋庸置疑,这个家族是智商都很高。母亲的家族人人都很聪明,我的姥爷是满清贵族的后代,他很浪漫,文学和音乐都很厉害。我的父母当时双双为一个小城市的高中教师。他们都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接受了当时精英的高等教育。这是我父母的两个家族。我从这两个家族而来。我传承了这两个家族的血脉。在我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注定了我先天的基因。这,真的很重要!想要了解你自己,想要明白你自己,必须先弄明白分析透你父母亲的的家族,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这里。我的疾病和我的成长环境也密不可分。小时候我是一个活蹦乱跳的非常可爱的小孩,我父母寄予我了很大的希望,他们对我的教育尽心尽责,我会说话就会张嘴背古诗说英语了,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小学初中的孩子在英语课上不知所云的念英语了。我父母那时候感情很好,我是父亲家族里最小的一个女孩,是姥姥家迎来的第一个小宝贝,在我的记忆中那时两个家族都很富裕,我的衣服几乎都是名牌,懵懵懂懂的我地生活在一个蜜罐里,根本没有可能预料到十几年后发生的一切。后来妈妈考上了研究生,来到了另一个城市上学。她把刚上小学的我带到了身边。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妈妈毕业来到一所大学工作,我转到附近的小学上学。在我四年级的暑假,我父母开始长达数年的情感纠葛。上小学到了新环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切都需要适应。而我四年级的暑假家庭发生了变故,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应激障碍。后来父母带我到北京看病,我住在了北医六院的儿童病房。那个时候我只有14岁。为什么妈妈下那么大决心要让我吃药和住院。妈妈学过心理学,当医生和她讲如果不吃药的话,慢慢的会变成人格障碍,就没办法治疗了。后来随着我慢慢长大,问题就越来越显现,从十岁以后,我就找不到自己是谁了。小的时候我误认为那个躁的小孩就是是自己。十岁,那么小,我就把真实的自己给丢了。从十四岁到二十二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几乎是混乱的,我既自卑又自信。但在这期间我也不断的向外尝试,也有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始终有没有找到自己是谁,我一直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今年二十六岁了,在做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不断地在寻找自己是谁。对于我来说找的真实的自己,这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啊!上小学后,我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我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和小朋友打架,早上起不来床,晚上入睡困难。老师找到我妈妈建议我妈妈带我去北医六院儿科。后来我被诊断ADHD,做了一段时间的感统训练。慢慢的,到了三四年级后就自动好了。我到五六年级的时候,每天非常非常开心,完全和我家庭每天发生的状况不相吻合。没有人知道我每天回家面对的是什么,我的闺蜜、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对他们守口如瓶。那个时候我没有伤心难过过。我每天在学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周六日课外班排满,不用妈妈接送。那时学习非常好,求知欲旺盛。在运动会上我竟然拿了第一名。那时我每天开心的像一个小鸟一样,走路都要飞了起来。然后慢慢的这种开心越来越加深,当时我们四个人一个小组。我带动这个小组的其他三个人,每天笑的都合不拢嘴。我们老师说我们四个人笑的比花还灿烂。可以说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是一种轻躁的状态,但是到初中一年级和初二就变成了躁的状态。初一的时候,我的情绪比小学高年级的情绪更高了。也做出了很多让同学和老师感到幼稚和不可理解的事情。但是因为当时太小缺乏自我认知所以我那时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比如我在我爸爸他们学校的初中部上学,我会和其他同学炫耀我爸爸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我从来不是个爱炫耀的孩子,其实我是个很深沉而且很有教养的孩子。所以我判定我那会儿一定是病了,我炫耀的这个行为是由于我那时情绪太躁而导致的。再回过头来看我一二年级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早上起不来,晚上难以入睡,眼神忧郁,这些难以解释的状况似乎是儿童情绪偏低的表现,因为ADHD和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共病也同属一个脑区。这个病也会引起躯体的反应,我有时会无缘无故的眼泪往上涌,鼻子发酸,然后开始理解不了任何东西,根本没有办法学习。我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情绪的波动。但是我大致感觉应该是情绪突然稍微低了一点的症状。可是我并没有感觉不开心……所以说这个病很可怕,我真的不骗大家!我以前对这个病还有很多浪漫的遐想,什么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我和大家说这些都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个疾病会导致人们认知上的问题,会导致人们偏执,看待问题和事物很偏激。不只是情绪的高低起伏,情绪不稳定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细小的东西,比如偏执固执的大脑,比如说注意力集中困难的问题等等。没有海水和火焰的浪漫,高涨情绪的背后就是同样深度的抑郁。如果你的家人或亲人患了这个疾病,一定要送医院治疗,因为这个人肯定会把你的生活搞乱。所以不要害怕治疗,一定要坚持吃药。疾病本身很可怕,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意志。但是经过治疗你开始和疾病比赛看谁生命力最强,那个时候的你真的很可爱很勇敢!那是你绚烂的生命力在绽放。所以和疾病在一起共处的你我他,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生命力绽放的更加绚烂!曾经在心理治疗的中,我画过一幅画。一个月亮和一个星星,月亮是我,星星是这个病,星星挡住了月亮。现在的月亮会努力的离开星星,星星也会努力的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去。这也就是说把自己和病分开,这个层面上的分开是说疾病和自己真正的分开,也就是康复。还有一个层面,是你被症状困扰着,但是你分得清自己是自己疾病是疾病!这点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我通过心理治疗,慢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说是找到本质的自己是谁,也可以说是重新建立自己的那个核心形象。我是个深沉的、传统的女孩,完全不是病时的样子。我也认识到药物对于疾病多么重要,因为我这几年来状况变得越来越好,而且维持吃药和平稳的时间也长。现在正在以较慢的速度减药,为了保持稳定,我忍受着强烈的药物副作用,手抖的厉害都拿不好不好手机,口水流的很多。但是我知道,不能因小失大,要抓住主要矛盾,其余的泪水都不值得一提!因为我知道以后有更大的事等着我去做,所以,这是上苍在磨练我的心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修行且是如此!每个患有这类疾病的人,都有和这个疾病一起修行的机会。愿自己每天规律生活,安心学习。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羽毛犹未丰,飞向何处?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清歌一曲,行色匆匆。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送给自己,也送给看到此文的每一个人!
不过,小绿萝们现在能够看到曙光了!政府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22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各级专业精神科医院以及心理咨询机构也在开设心理健康培训课程,这些都能够挽救这些小绿萝!下面,我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一、狂吸负能量的小绿萝不可否认,现在父母的压力都很大,来自工作的,来自公婆的,来自配偶的,来自孩子老师的,以及对自身状况的不满。当父母的压力超标,负能量就产生了。当父亲或母亲要释放负能量,夫妻沟通又不通畅的时候,释放到哪里是最方便又最名正言顺的呢?当然是家里的小绿萝!对小绿萝释放负能量真是名正言顺!小绿萝作业没做对,小绿萝弄脏了刚刚收拾好的桌面,小绿萝又没考好,小绿萝又淘气了,小绿萝不好好吃饭,小绿萝上学太磨蹭了,小绿萝回家晚了,小绿萝又在玩手机,小绿萝不遵守学校制度,害得妈妈被老师训了······家长们不知道,孩子们对父母都是很忠诚的,你们给他多少负能量,他都全部吸收,而抑郁的孩子甚至会发酵成好几倍。很多家长都很委屈,说我们就这一个孩子,怎么可能不爱他?特别担心他适应不了社会,他有那么多弱点······可是,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不知道的是,对孩子来讲,现实是怎么样的并不重要,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建立一个自己的心理现实——一个孩子认为“世界就是如此”的主观心理空间!如果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缺点,从不在意孩子的优点,肆无忌惮地对孩子发泄负能量,在孩子的主观心理空间或者叫做心理现实里面,他就会理解成自己是没有任何优点、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不被家里的任何人喜欢,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喜欢自己!试问,这样的小绿萝,怎么可能自信?怎么可能自己生产正能量呢?建议:对着小绿萝投注负能量并不是绝对禁止的,但是一定要分清,哪些负能量是真正帮助孩子解决现实问题的;哪些负能量是源于自己的心理压力而对孩子要求过高造成的。这就是“管理情绪”, 如果父母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学习管理情绪的本领!同时,我们也很理解父母为什么不会管理情绪,因为父母这一代也没有在幼年得到情绪管理训练,父母们的情绪承受能力也没有在幼年得到加强。为什么要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呢?因为管理情绪、控制自己不生产和发泄负能量很不容易!负能量有一个特点,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来不想对孩子发那么大脾气,可是到后来自己就控制不住了······很多妈妈在我的咨询室里怒气冲冲地控诉:“她就和她爸爸一样!”请注意:此时对孩子的负能量就掺杂了对丈夫的负能量了,需要区分开来,适时刹车。没关系,情绪管理和情绪承受能力的训练什么时候都不晚,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训练。家长们请记住:存在即合理!孩子之所以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是因为他的能力还没有发育到能够达到家长要求的程度。所以,家长们需要降低对孩子过高的、与孩子心身发展不同步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孩子从家长那里“继承”对自己的要求,并且会高于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从而感到自己永远达不到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胜重负,无能为力,最终导致抑郁。家长可以参加一些青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程度的培训,通过学习了解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育水平,调适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对妈妈很愤怒,认为妈妈“考多高的分,她都认为不够高!”和孩子商讨后共同制订“孩子努努力就能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孩子能获得成就感(正能量),家长也能够获得对孩子小满意,有助于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减少针对孩子的负能量,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二、被“保护网”限制的小绿萝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让孩子受半点委屈,他们把孩子看护在自己编织的“保护网”里,却不知道,保护网可以保护孩子,同时也在限制孩子,孩子没有机会经历挫折,增加承受力。并且,父母在保护网里对孩子释放负能量时,孩子也无处可逃。这并不是说父母绝对不要给孩子负能量!对孩子适当的投注负能量有利于孩子学习容纳负性情绪的能力,“保护网”也会给孩子这样的印象:孩子的表达是“从小到大,我从来没做过主,都是他们做主!”有的妈妈表达“我确实对她管得很严,长到16岁,她都是听我的!因为我生怕别人伤害孩子的心理!”这让我想到一件事,一次在公园里,一个小朋友乱扔东西,被保洁员训斥了一句,妈妈马上跳出来,对保洁员大喊大叫:“一个孩子,你骂他干什么!”这个妈妈不知道,孩子承受了这一点点被训斥的负能量,并且改正了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多重要!这个妈妈快速地剥夺了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练习机会。有太多的孩子,因为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畏惧社交,没有朋友,不懂得处理突发的小事件,甚至抑郁,于是就上不了学,逃避到家里去!建议:孩子们需要大量的“表扬鼓励”,也需要少量的“挫折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孩子对抗挫折的承受力,增加对负能量和负性情绪的容纳力,孩子从“保护网”外面遇到负能量并不可怕,只要孩子知道,他们有一个结实的“保护网”, 在“保护网”外面,他们也许会遇到一些负能量,他们需要学习在“保护网”外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不管他们在“保护网”外面承受了多少负能量,回来都可以向父母寻求帮助。父母要帮助并教会孩子哪些负能量需要容纳,哪些需要输出;以及如何容纳,如何输出。三、缺乏释放途径的小绿萝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沉迷手机和电脑游戏,而且大部分都是打打杀杀的。有一位孩子玩的游戏也很有意思,从“我的世界”到“红色警戒”,“我的世界”是建筑、建设,“红色警戒”是战争,是在毁灭中让自己存活下来。他的家长问我,“他现在玩的游戏都是打打杀杀的,是不是也是在释放负能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领悟力的家长,我也希望所有的家长在孩子玩“我的世界”的时候就有这种觉悟:孩子玩游戏不光有坏处,也有好处,也许是在释放自己的负能量,获取一些正能量!我会在咨询室里问家长:“你们小时候被父母打骂了,或受了委屈,你们是怎样释放的?”家长们会说“那个时候,出去找小伙伴玩玩,回来就没事了!那会儿玩伴可多了!”当然,现在的孩子几乎完全失去了这样的途径,每个孩子都被关在家里或补习班里,很多十六七岁的孩子都在诉说,自己的交际能力太差,自己以前只会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不懂怎么交朋友,即使同学主动来找自己,自己也会拒绝,以致于自己与别人相处特别尴尬。于是,学习不好就意味着一大波的负能量前来侵袭!孩子用“学习好”来获取正能量的途径却被掐断了,孩子没有朋友,没有兴趣,学习不好,没有成就感,越来越抑郁。可是,这样的抑郁不只他们自己不懂,家长也不懂,反而痛心疾首:以前那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哪儿去了?更抑郁的小绿萝只能逃到最方便最便捷的游戏中去。建议:败给游戏的家长:你们不要觉得被游戏抢走了孩子,觉得多失败,因为,你们败给的是个心理专家团队!游戏的心理专家给孩子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即时满足!所以,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互动,带孩子户外运动,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学习交朋友、在社交中学习处理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家长尽量陪同,在陪伴中挑选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产品。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空间的安全感,一定要给孩子树立这样一个信念:爸爸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你有任何的想法和情绪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聊一聊!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关注感受和压力,及时疏导,家长解决不了时积极联系班主任和学校的心理老师,根据老师建议,需要求助心理治疗师的,要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四、关闭耳朵的小绿萝小绿萝们接受过多的负能量超出吸收能力,也不能释放的时候,他们本能地会采取一些对自己的保护措施,比如:关闭耳朵。所以,关闭耳朵其实也是抑郁的一种表现,关闭耳朵的同时,关闭嘴巴。很多父母投诉自己的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也沟通不了。可是,这些孩子中大部分在我的咨询室都会很自然地听从我的指令做一些事或思考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我就会判断:这是个在家里“关闭耳朵”的小绿萝,因此而被父母误认为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十几岁的少年 “关闭耳朵”的标志就是:当父母开始苦口婆心讲道理的时候,孩子的头越来越低,声音越来越小,发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嗯”,“嗯”,父母感觉到很受折磨,不知道谈话怎样进行下去,大多数家长能做的只有“讲道理”。当然,对关闭耳朵的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关闭耳朵的儿童会有更多行为上的表现,有一个每个椅子上都要坐一会儿,一会儿坐在妈妈身上,一会儿坐在爸爸身上,一会儿坐着旋转椅转圈,一会儿坐着旋转椅滑行的孩子。我看到爸爸做在沙发上,一会儿转过去看看他,说“别转了!别转了!坐在那儿!坐在那儿!”一会儿转过去看看他,说“别滑了!别滑了!坐在那儿!坐在那儿!”爸爸每次都说好几句,越说越无奈,因为孩子充耳不闻,动作一点阻滞都没有。所以,父母很无助地看着我,说:“看,他就是这么不听话!”建议:要学会如何管理孩子,记住:做!比!说!有!用!!!!叫做“言传身教”,建议家长们:言传不需要多,身教一定做足!用“言传”来制定规则;用“身教”来维护规则;要坚持到达到目标为止。比如以上那个孩子,爸爸轻轻地抓握住他的胳膊,把他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比说上十句话都要管用。对于关闭耳朵的少年儿童,适当地操控他们的身体是很有效的“身教”。身教除了以身作则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和身体接触。父母欣赏的、鼓励的眼神对孩子是一种激励,抚摸、拥抱、亲吻脸颊、击掌等等都是奖励性的身体接触,而不看孩子、抓握、限制则是惩罚性质的身体接触。重要的是让关闭耳朵的少年儿童从其他的身体感官上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正能量,比天天跟孩子说“你考多少分都没关系,我们对你没要求”更管用,因为孩子们通常不相信父母这句话。五、不会表达情绪的小绿萝小绿萝们在我的咨询室里也往往全身喷发着负能量:针对父母。他们的负能量是怎么来的呢?当我问他们:“这些事你是怎么对父母说的?”小绿萝们:“不跟他们说!说他们也不听!”家长表达:“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说话,沟通不了”。从这样的互动里我获得了三个连续的信息:小绿萝们开始是试图用言语表达的;小绿萝们用言语表达的不成功;小绿萝们学会了不表达。有一个7岁的小绿萝,上学就会恐惧、发抖,因此,她不上学了。她的妈妈因为她不上学而极度抑郁、自责,当我问妈妈一些问题的时候,妈妈苦着脸不回答,小绿萝抱住妈妈,试图保护妈妈,对我说“谁都有害怕的时候!妈妈害怕了。”转头对妈妈说“不怕喔!”看,这个小绿萝很有表达情绪的天赋,可是,遗憾的是,在她表达她和妈妈都害怕的时候,父母都听而不闻,没有给予任何回应。看!“关闭耳朵”不仅仅是小绿萝们做的,父母也常常在做!我看着小绿萝澄澈的眼睛,想象着小绿萝如果没有遇到我,也许一年后,也许半年后就会扔掉表达“害怕”的本领,因为她发现这样表达是“没用的”。事实上,这个时候,这个小绿萝已经开始用“没食欲”来表达自己的抑郁情绪了,可是,她的父母并没有透过她灿烂的笑容看到她的抑郁。在我的咨询室中,还有很多小绿萝长到十几岁时学会了用想象杀死与自己恨的人或伤害自己的身体(割伤自己、用线缝自己、用针扎自己)来表达情绪,还有的孩子是对父母攻击。有一个15岁的男孩子,每次他妈妈带他来的时候都眼泪汪汪的,对我投诉儿子以前多么听话,可是现在一不高兴就打妈妈,踢妈妈。这让我想起了我女儿五六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即使开玩笑的对她说,你真是个讨厌的孩子,她就会很沉默、很用力地咬我一口。可是,这个男孩子,十五岁了,还是不知道怎样发泄自己的情绪,只好用五岁孩童的方式表达。建议:保护小绿萝们体验情绪、表达情绪的能力,关注孩子的情绪用语,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当然,父母也没有被教会如何体验情绪、表达情绪和管理情绪,这在我的咨询中简直是最难的一个步骤。可是,只要学,就能学会!并且,从小培养,学得更快!美国电影《疯狂外星人》中有一个片段,我觉得很值得借鉴:一个外星人正要吃名画《星空》,被一个地球小女孩抢走了,小女孩的外星朋友很不理解,说“你为什么抢这个呢?我们的食物已经够了”,小女孩说“这不是食物,这是艺术!”外星朋友并不同意,说“艺术?画的一点都不像星星!”小女孩说“星星是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欣赏这幅图的时候你所产生的感觉(feel)”。所以,艺术和情绪是联结的,语数外和思维是联结的。家长们不要在发展孩子们的思维的时候忽略了对孩子们情绪能力的培养,应该多带孩子们欣赏艺术作品,比如欣赏名画、名曲,多接触大自然,观赏大自然的美,让孩子们在其中引起情绪的共振,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机会的话可以参加一些心理课程、心理游戏等,让孩子接受专业人员的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我对我女儿的情绪训练,我对她开玩笑地表达她讨厌的时候,她会表达:“宝宝讨厌妈妈这样开玩笑,宝宝不开心!”;再训练后,她会捧着她自己的脸,笑眯眯地回答:“我才不相信妈妈讨厌宝宝,宝宝多可爱呀!”所以,接受情绪训练后,她不仅能表达情绪,而且增强了自信。六、竞争和自我复原力是小绿萝们的天性我的咨询室里曾经有一个腼腆的像女孩子的男孩,9岁,他的父母反映他特别内向,从来不会对家长表达他有什么要求。他在我的咨询室里也表现的特别退缩,我建议他和父母玩掰手腕、挠痒痒等游戏的时候,他笑得很开心,但是每次父母向他发起进攻之前,他就先退后了,而且他的力量也是在同龄男孩中偏差的。可是,这样腼腆的一个男孩子的内心居然是喜欢竞技体育的!他抑郁的来源竟然是和同桌的各种“竞赛”中他总是输!他感觉在打篮球时他的心情是“小激动”的。所以,他的爸爸回去后帮他做了一个篮球框,帮助他寻找伙伴打篮球,这样,他既学会了篮球,又体会了在游戏中的竞争。结束咨询的时候,这个像女孩子一样的男孩子长成了一个高大阳光的大男孩!不仅交了好多朋友,而且拿到了朗诵、篮球等好几个奖项,成为一个自信的孩子,能够坦然地接受“输”,能回学校学习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认为你不管,孩子就甘心堕落!有的孩子的优势不在学习,但他们一定在某些方面是有优势的!孩子们都喜欢竞争,都喜欢比别人强,都喜欢竞争中“小激动”的感受,只是家长的关注点都在学习上,而孩子们的关注点在他们喜欢的其他活动上。你们还记得自己的孩子在家不喜欢吃饭,可是如果有同龄的小朋友时,他们都会“抢着吃”吗?这就是小朋友的竞争啊!小绿萝们在学习之外的活动中参加竞争并取得了成就感后,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自我恢复,也让他们有力量回到压力重重的学习环境中。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段时间不会短,所以,家长们对待这些“发蔫儿”的小绿萝,要认真对待,他们抑郁了!真正把他们当成生病的孩子,准备充分的耐心,给予充足的时间,补充充足的“正能量养分”,等待他们完全的复原。总之,孩子们都有“天天向上”的愿望,而 “不上学” 只是一种“SOS”的表达,表达他们处于抑郁之中,家长们要学习增强自己情绪承受和管理的能力,没必要随着孩子而抑郁,把“不上学”视为世界末日,不要对孩子失望,更不要把它当成自己的失败和耻辱。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用语,鼓励孩子“聊”出抑郁,带孩子寻求医生的帮助!心理治疗也可以帮助整个家庭!改变家庭固有模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为孩子做出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学习找自己和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心理空间的负能量进行“清淤”, 给孩子“松绑”,鼓励他们在学习之外的竞争性活动中获取成就感。这些有意识的改变都可以对孩子产生根本性的帮助,孩子自然会度过低谷,学习接受和生产正能量,走出抑郁,远离电脑,走向他们理想的康庄大道!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很多家长求助,能不能让孩子“戒除网瘾,恢复自信,回到学校”?我们咨询中心也每天都在接待不上学的孩子,程度轻重不一,从间断不能上学,到一两年不能上学。那么,孩子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出现这样集体的表达——“不上学”呢?孩子们喜欢学习吗?孩子们是天生喜欢学习的!学习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既包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可是,现代的家长和社会在过于重视“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忽视甚至剥夺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所以,孩子们在学校和社会交往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孩子们遇到困难怎么办?通常是向父母求助,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们求助的方式明确吗?家长们能够及时准确的伸出援手吗?是不是多数情况视而不见?是不是只有孩子表达“不上学”,刺痛了家长那粗大的神经以后,才能引起家长的恐慌,最终,带他们来心理咨询室求助,解决源头的问题?其实,孩子还用了其他的方式:手机瘾、网瘾、离家出走、自伤、甚至自杀。但是,通常用“不上学”来向家长求救更温和管用: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的压力太大了,我有很多负性情绪了,我没有“正能量”去支撑自己了,你们要帮助我!的确,当孩子们用“不上学”求助后,很多家长家长就会带孩子到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咨询。当然,心理咨询机构不能解决抑郁的问题,最终,家长“忍痛”带孩子到精神科——做心理治疗。在咨询室中,很多孩子的抑郁情绪是潜隐的,而家长们的表达都会出奇的一致——抑郁!对孩子不上学感受到极度羞耻,是自己人生最重大的失败!他们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有了抑郁情绪!甚至比自己的抑郁情绪更严重!不同的是,刚刚不上学的孩子的家长都说是孩子的错,指责孩子的意志力不强,自控力差,拖拖拉拉所以完不成作业,或因为手机、电脑成瘾才不去上学,孩子内疚无助;而长期不上学的孩子的家长会说是自己的错,极度自责,痛哭流涕,后悔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才让孩子走上了“不归路”,家长不断的哭泣,抱歉忏悔,可是,孩子往往冷漠以对。每当看到这样的互动,我对家长是报以理解和同情的;同时不禁在心底叹息,孩子啊,孩子,你可知道你为什么不能上学吗?你看,你所拥有的和得到的都是负能量啊。你的正能量从哪儿来?没有正能量的支持,你怎么能不抑郁?你比你的父母更抑郁,你怎么才能让他们知道这一点呢?你怎么有力量去面对生活,尤其是上学的重压呢?你逃到网络里所得到的微弱的正能量能够强大到足以支撑你以后的人生吗?我该怎么帮助你,让你自己“生产”正能量呢?很遗憾的是,即使我看到了孩子的抑郁情绪,家长们也会否认他们最爱的孩子“不正常”。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一起来聊抑郁症”,为什么“聊”呢?因为,我们所惧怕的都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当我们越聊的多,越了解,越能接纳。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司长Shekhar Saxena博士说,“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与他们信任的人聊天往往是走向治疗和康复的第一步”。世界范围内约有2.8%的13岁以下儿童及5.6%的13~18岁青少年受到抑郁的影响。青少年持续的抑郁会引起学习成绩下降、网络游戏成瘾、手机成瘾和社会功能不良甚至自残以及自杀,因此要关注抑郁的孩子!孩子为什么抑郁?首先是家庭的因素,家庭不和、躯体、性、情感虐待、父母抑郁病史都会导致孩子抑郁,大部分家长都能回忆起自己在高中前曾经有一段厌学、觉得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时光;另外,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暴力往往被孩子掩盖,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抑郁的孩子不可能处理好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导致他们孤单痛苦,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可能导致自杀。下面要聊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抑郁症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治疗办法通常包括谈话疗法或抗抑郁药物,或者两种办法兼用。鼓励孩子同他们信赖的人交谈可能是帮助他们从抑郁中恢复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陪他们看医生!医生会鉴别诊断孩子是不是真的有抑郁,而不是盲目地找多个没有精神科诊断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帮不了抑郁的孩子,并且孩子多次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会总结:原来谁都帮不了我,会加重他们的抑郁。所以,逃学少年的家长们,你们是孩子信赖的人吗?你们能够及时确切的帮到孩子而不是默默地着急吗?如果家长们目前还不能接受“抑郁”这个名词的话,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表达——“负能量”。在带孩子做心理咨询的初期,家长们都会反映:“刚回去那两天还行,后几天就又那样了!”这些父母被问及“那么,这整个期间,孩子有没有表现出什么优点?”时,几乎百分之百说不出孩子的优点!同时,孩子也都会表达自己没有优点,是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我的理解是,孩子从我的咨询中获得的正能量只够支撑他两天的,后几天正能量消耗光了,自然又掉回原来的轨道上。那么,家长们看到了,只要有了正能量的支持,孩子就会短暂的摆脱抑郁,也绝不会满足于天天玩电脑!他们都有美好的理想,他们也都想去实现!而且,孩子们在正能量的补给下都有自我痊愈的力量——只要给他们合适的环境和家庭氛围!这时,我强调的是,家长们一定要学会给孩子们创造这样的环境和家庭氛围!所以,我的咨询中,我会要求父母全部都在场,他们才是更需要被培训的成员!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说孩子是吸雾霾的小绿萝,可是,我认为孩子是吸收负能量的小绿萝!他们不断吸收负能量的同时,却被父母和社会限制了学习容纳、释放负能量的机会和途径。 从小接受了过度的正规教育,但缺乏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的机会,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只是智商训练,极度缺乏情商训练,没有被教会如何识别、表达和排解负性情绪,一旦负能量超标,他们就失去了心理健康。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睡眠是人健康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恢复精神、解除疲劳、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五天不睡觉人就会死去。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今年3月2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的主题是“健康睡眠,远离慢病”。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全球睡眠疾病相关慢病发病状况数据发布”,提出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生存质量,睡眠障碍疾病可以直接损害健康,诱发多种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庞大,但是人们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还很不足。要想知道睡眠不足对人有什么危害,首先要知道睡眠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人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所以我们的睡眠有一个节律性。在每天的睡眠中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完全静止,有一些功能仍然很活跃,比如我们的新陈代谢。在睡眠中会有很多激素被分泌出来,可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加速受损组织的愈合,促进软骨组织和肌肉组织的生长;脑神经的蛋白质合成增加,可以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这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促进学习记忆活动和精力的恢复。另外,睡眠中有一个大家都体验过的活跃的现象,就是做梦。生动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梦可以减轻、缓解精神压力,使人将忧虑的事情从记忆中消除。这些“好处”都是在睡眠中发生的,所以睡眠缺失的人就会失去这些“好处”。 同时,睡眠障碍性疾病是多种慢病的源头,与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致死疾病直接相关。尤其是睡眠呼吸障碍(简称OSA),可以造成睡眠过程中反复的间断性缺氧,引起身体代谢性障碍,对儿童的体格、容貌和智力发育都有不良的影响,对飞行员、驾驶员等司乘人员,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提高2-7倍。睡眠障碍分为继发性失眠和原发性失眠两种,继发性失眠是有某种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原发性失眠是缺乏明确病因的,可能与失眠者的人格特征、过度觉醒、错误信念与态度、睡眠知觉紊乱等因素有关,但是不论是继发性失眠还是原发性失眠都存在着明确的心理因素。尤其是对于原发性失眠,心理治疗可以改变失眠者的认知,降低焦虑值,改善睡眠。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AASM)对单独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失眠患者进行了统计,70%患者睡眠改善,治疗后疗效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联合药物的患者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摆脱药物依赖,并且在改善睡眠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且能维持 1 年以上。大部分失眠患者在睡不着的时候都会想一个问题:“我怎么还不能入睡呢?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睡着了!”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对患者进行睡眠健康教育,告诉他们,上床后半小时内入睡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在半小时内总是想这些问题,想得自己都恐惧了,肯定就睡不着了,因为没有人能恐惧着入睡。睡眠是人体的一项正常功能,所以,恐惧会让人推迟入睡时间。在电影《饥饿游戏》里,怕被杀死的恐惧让选手们一直都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是绝对不能入睡的,因为入睡就意味着可能死亡。但是,如果有信得过的伙伴,他们也会选择睡一会儿来恢复体力和高度紧张的神经。所以,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担忧“很长时间没睡了”。有位患者忧心忡忡的对我说“我已经半年没睡觉了!”我对她照例进行睡眠健康教育:人类五天不睡觉就会死的。但是我相信你的感觉,你的确感觉半年没睡觉了,可那不是事实,事实是,你虽然睡着了,但是你的睡眠感太差了,醒来后就判断自己没睡。如果患者能够接受这样的睡眠健康教育,他们就会减轻对失眠的恐惧和担心,并教他们学会对自己进行“放松训练”,他们就能够放松地入睡。当然,这位认为自己半年没睡过觉的患者是不会仅仅通过健康教育就解决问题的,她也服用过很多种药物,可是效果都不理想,所以她来寻求心理治疗。这是一位很有气质的中年女性,可是长时间的失眠以及她对失眠的恐惧已经让她产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干枯的头发,黯淡的肤色,明显的黑眼圈,整个人看起来没精打采。她表达了很多对失眠的担心——体质下降、乏力、身体各种不适包括心慌,甚至,她担心最终会因为失眠导致猝死。说着,她泪流满面,她说她不可以死,因为她还有孩子,她还没把孩子养大,要把孩子送出国,看孩子成家立业。大家想象一下,睡有这么严重的担心会睡得着呢?我看到她对失眠的不良后果以及不良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过度的夸大,这在失眠患者中也很常见,而这类患者普遍的性格特点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其实,大家都知道,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与她探讨她原有的认知中对改善她的睡眠有帮助的内容。我问她什么时候入睡能稍好一些。她又强调她半年没睡觉了,但是在我反复耐心的引导下,她想到有一天她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结果很倒霉的,电动车坏了,她只能推回家,回来累坏了,洗洗就睡了,那是唯一睡得快的一次。因此,我帮她总结,她什么都没想就睡了,她想了想,说是的。我又问她是不是越想睡觉的事儿就越睡不着,她也同意。所以,这是我对她的认知中有用的部分的第一个总结:越是不想,越睡得好;越是想“睡不着”,就一定睡不着。接下来我感觉我们的关系建立的不错,她的思路很活跃,她对我也很信任,我用一个非常规的问话来扩展她的认知——我问她失眠对她有什么好处。深受失眠困扰了半年多,突然让她想失眠的好处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最终她想到了“失眠”的好处:她更珍惜自己的身体了,把工作等等原来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尽量多和孩子相处,更详细的分析自己,修正了一些对自己和孩子的认知,和丈夫的夫妻关系也改善了。我问她,你能不能谢谢失眠?她说“还挺不好意思的。”但是,她第二天打来电话,说“昨天睡得特别好!”其实,就是因为她能放松下来了,把失眠当成帮助她的朋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当做选在床头的利剑,解除了紧张的情绪,她自然睡好了。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因女性害怕男性阴茎插入阴道会疼痛,致使许多已婚夫妻几年甚至十几年中无法进行阴道性交,只要男方阴茎一碰到女方阴道口,女方就无法自控地夹紧腿、全身僵硬、阴道肌肉发生痉挛,恐惧的大声尖叫,导致阴茎无法进入或是已经进入的阴茎被阴道紧紧夹死,拔不出来。这种障碍医学上又称之为阴道痉挛。因羞于启齿,夫妻双方往往采取回避、自我性行为、替代性性行为、补偿性性行为等方式长期隐瞒,直到多年没有生育被家长强行带去医院检查时,女方才被尴尬地发现依旧是处女。性交恐惧不但大大伤害女性的自尊心,也对男性有很大干扰,有一些丈夫因为没有正常的性满足,渐渐变得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碍,也有的丈夫演变成网络性视频的依赖者,至于吵架、出轨、离婚更是屡见不鲜。女性性交恐惧与社交恐惧、高空恐惧(恐高症)、幽闭恐惧、血液恐怖、小动物恐惧等所有人类的恐惧症都是同一个类的疾病,与人类大脑一些重要结构,如前额叶区、边缘系统视觉联合皮质、躯体感觉皮质、海马等激活模式不同有关,也可能与特殊的染色体基因突变相关,病因学非常复杂。恐惧症的患病率高达11.3%,女性比男性高一倍多,据此推算,女性性交恐惧发病率可能在3%左右。女性性交恐惧基本临床表现就是,明知道没有必要、不合常理,但对阴茎插入阴道的行为甚至相关想象都表现出不可自控的抗拒、逃避、焦虑,阴道局部和/或全身肌肉紧张性痉挛收缩,使阴道内性交无法完成。确立诊断还需要排除本身器质性疾病、发育畸形、酒药依赖、智力障碍、性取向影响以及两性关系中其他心理社会问题的干扰。年龄需要在18岁以上。症状存在6个月以上。以阴道痉挛为主要表现的女性性交恐惧在我国现有的医疗模式中,最便利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行为治疗,即系统脱敏治疗。针对婚姻基础好、求治动机明确一致、彼此有信任度、双方没有心理疾病或明显人格问题的夫妻,完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家庭中自己完成。家庭中性交恐惧系统脱敏治疗基本流程如下。第一步:夫妻必须与医生面诊1-2次。医生要详细了解两个人的成长史、婚姻史、性生活史,进行必要的躯体和精神检查、心理测查之后,才能为夫妻制定合适的步骤、疗程,经过协商,达成治疗同盟。同时,要花一定的时间训练丈夫,因为丈夫需要充当治疗师的角色。在面诊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双方的性观念,因为有部分夫妻不但没有性交过,甚至不看、不摸对方的性器官,不知道对方身体的哪部分是性敏感区。针对这样的夫妻,不改变他们对性器官的偏见,修正他们的性观念,以后的治疗不可能成功。所以,在系统脱敏治疗开始前,先要完成一个“心理脱敏”的疗程,即要求他们彼此抚摸、观察对方的性器官,找到对方的性敏感区,达到能够为对方做口交的程度。鉴于女性剖特点,还要要求男方用镜子帮助女方了解会阴部的结构,两个人一起找到女性的阴道口位置。总之,要让原本很封建的人适度解放,对性的看法尽量科学起来,把生殖器和鼻子、嘴一样地公平对待,达到以后夫妻间谈到性就像谈柴米油盐一样自然的程度。心理脱敏非常关键,如果某一方完不成,则需要对其进一步做精神评估,因为其中不乏某种心理障碍的患者,常见的有强迫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疑病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如果是,治疗将复杂化。第二步:接受20次左右的生物反馈治疗或是学习瑜伽呼吸、放松法,渐渐掌握通过良性的暗示,自我主动放松阴道和全身紧张状态下的肌肉张力。此步骤没有条件的可以删减。第三步:系统脱敏练习比较顺利的脱敏治疗可以在2-3周内完成(避开女性月经期)。治疗一旦开始,需要比较密集的时间,所以,在治疗的当月内,不安排加班、出差或过多的社会活动。每次治疗都应该在安静舒适、隐蔽性好、温度适宜的房间中进行,夫妻要有默契,事先不饮酒,不过度疲劳,留足时间,酝酿好情绪,做充分的性前戏,男方尽量调动情绪,女方特别要学会自我陶醉,保持积极合作的状态。1、单指插入,每周3-4次。在充分前戏同时,男性侧抱女性,用四指按摩女性阴阜及阴蒂,感觉到女方阴道湿润有分泌物流出后,用一个手指,指腹向下,顺阴阜轻轻插入阴道,并不停地做颤动,刺激阴道腹面(肚皮这面)的前段,即容易引起女性性高潮的G点。此时,如果感觉到女方紧张、夹腿、阴道内有阻力,手指不要拿出来,可以停止刺激,轻轻第搔抓女方大腿内侧,亲吻乳房、耳朵等性敏感区。同时,提醒女方,按照生物反馈或瑜伽时学会的呼吸与放松方式,自我放松,并给予鼓励和良性的暗示。此时的女方则应努力想象:“现在我正躺在在蓝天下,在美丽的风景里,有爱自己的老公抱着自己……”想象:”我的阴道非常柔软,有一股温暖的潮水正从子宫中涌出,经过阴道向外流淌……”通过两个人的合作,女方会慢慢放松。当男方感觉到女方较前松弛的瞬间,立即将全部手指插到底,同时做抽插往复动样动作(模拟性交动作)。如果顺利成功,要保持手指在阴道里抽插、刺激至少2-3分钟,之后拿出来,半分钟之内最好再试着插入第二次,动作同前。如果女方配合良好,可以延长刺激时间,给女性一次完美的性体验;如果女方拒绝严重,男方要适度强迫,但不一定全部完成,只要记住操作失败发生在哪里,并在此次练习结束后,夫妻充分交流,找到下次进步的可能性。单指插入只要基本成功,就要连续至少2天,每天练1-2次,帮助女方记住这些良好的体验。2、双指插入,每周3-4次。顺利完成单指插入3次后,即可进入双指插入训练。每次还是从单指插入开始,只要单指不困难,立即放入双指,做模拟性交的动作,并注意对G点、阴蒂和宫颈的适度刺激,丰富女方高潮性体验,一次不短于2分钟,可以任意延长。3、假体插入,适当即可。两指插入没有问题后,大多数女性可以直接尝试性交。但有的女性仍对自己丈夫不够相信,需要借助阴茎假体的过度。购买质量可靠的假阴茎,尺寸与自己丈夫相当或稍小为好,放入前可以涂上润滑剂,练习自己放入或让丈夫放入。假体都自带电源,能够达到很好的性刺激作用。可以接受假体的女性不会再有阴道痉挛,但仍有少部分妻子还是拒绝丈夫的阴茎插入,此时要重新看医生,这里表现的不再是生理问题,有更加深层次的心理障碍,不能仅靠系统脱敏治疗来解决。4、真实性交。前三个或两个阶段的训练只要逐步通过,真是的性交既可以开始。此时,男方不必操之过急,第一次可能还是需要先插单指,然后两指,最后才能够允许阴茎的尝试。此间如果耗时较多,男方的阴茎可能已经失去了最佳硬度,所以,首次或前几次真正性交前,应该考虑服用类似万艾可一类的药物,此药物对心理性阳痿效果很好。在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总会有失败,但失败不需要退回原点,只需要找到失败的关键位点,下一次直接从此点继续向前,就可以“螺旋形”地前进。影响女性性交恐惧家庭系统脱敏治疗成功的因素非常复杂,排除个别有心理疾病患者掺杂之外,常见的主要是以下几类:(1)动机不纯。有些女性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治愈,只是为了生个孩子来掩饰自己的性交障碍,或是仅仅为了传宗接代。既然现代医学有别的办法可以实现她的目的,所以,治不治不重要。(2)丈夫的能力。因为是家庭治疗,前三个阶段丈夫充当了治疗师的角色,为妻子治疗过程中即使有正常的的生理反应,也得自我疏泄;到了第四个阶段,又突然成为了治疗师兼“当事人”,要有很好的性交能力,确实比较困难,需要有较好的心理、身体素质。(3)训练频率合理性。训练是一种后天强加的行为,生理反应和肌肉的记忆会很快消退,所以,密集的频率是成功的保障,不要训练一次休息好几天,否则下次的训练只能从头再来。(4)治疗联盟的建立。女性性交恐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丈夫的态度、行为方式也是促成妻子不能解脱的重要因素:过度迁就、过度冷漠、逃避、自我欺骗、找性替代方式等,也都是造成问题久拖不解的要因。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障碍,就要从改变认知开始,彼此建立信任,有困难及时向医生反馈,认真训练,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基本满意的性生活。
今天我给老年朋友讲一讲睡眠保健。我们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从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研究睡眠养生,古代没有电,所以古人更讲究顺其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国藩是其中一个代表,他非常重视睡眠养生,他常说:“眠养阴,食养阳。”他强调饮食起居,既要规律,又要定时,所以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要睡觉,但是从养生的角度看,我们要把睡觉当成是大事、重要事来看,睡眠好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特别大。我在我们医院负责的是失眠科,我的诊室里有80%是老年人,其中90%的老年人大老远来只开一种药。是什么呢?安定。他们都有共同的症状——就是“睡不好觉”。很多老年人闲谈的时候,涉及到身体健康的共同的话题就是,老了,觉少了,老早的起来又没事儿干,就开始胡思乱想,净想些不好的事儿。所以睡眠不好对老年人影响特别大。我们医院经常组织专家到各个小区义诊。义诊的时候在失眠科这个桌子前就会聚集很多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睡不好觉”。但是从我们的经验来讲,很多老年人的问题不是患了失眠症,不是病了,而是对睡眠这个事儿缺乏了解,有很多误解,因此对自己的睡眠过度紧张。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里想给老年朋友讲一讲睡眠保健。我在这想请大家猜猜,在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失眠?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对中国城市人群的调查是,四成中国人睡眠质量差。而且在这四成中,老年人占大多数,60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50% 以上存在睡眠障碍,女性大约60% ,比男性更多一些。老年慢性失眠症更多的表现是早醒、夜间片段性睡眠、白天睡意增加导致的白天片段睡眠。所以很多陪伴老年人来看失眠的子女都不太理解,说我明明听见ta打呼噜了,可ta就说ta没睡着。甚至因此老年人不高兴,认为子女不信任自己,由此而发生矛盾。这是因为老年人还没睡沉呢就醒了,而且一个晚上醒很多次,所以ta就觉得自己一个晚上没睡。到这儿,我通常会问,你白天睡不睡啊?老年朋友通常说我不睡,白天也睡不着。但是,ta的子女又说了,白天让出去也不出去,就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打盹。晚上也是,开着电视明明睡着了,你不能关电视,一关电视就醒,就说没睡着。所以,不管是门诊还是义诊,大部分老年朋友的症状都差不多是这些。其实,睡眠就像吃喝拉撒一样,都是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只不过睡不好的时候,出问题的器官是大脑。这样说大家不太容易理解,我给大家举一个比较容易懂的例子,就是心脏。大家理解,我们最常见的心脏病,会出现胸闷、心悸、甚至胸痛,这是因为心脏不好好工作了。同样,我们睡眠不好,也是因为大脑的睡眠中枢不好好工作了。心脏不好好工作的话,我们要保护心脏,给它营养,多给它供血,那么我们的胸闷、心悸、胸痛的症状就会好转;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变性退化,那么老年人的大脑睡眠中枢就不能像年轻时那么好好工作了,比如,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时间缩短、深睡眠比例减少、浅睡眠比例增加,再加上一些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比如邻里矛盾啊,子女矛盾啊,子女离婚啊,自己或老伴生了大病啊。这些都会让大脑思考很多的事情,增加大脑的负担。所以我们也要着重保护大脑,但是怎么保护呢?这个就和保护心脏不一样了。专家们建议首先要注重睡眠卫生。首先,睡不好觉要找原因,刚才已经说过了,有一些老年慢性病、慢性疼痛、生活压力比如和邻居子女有矛盾、钱财损失等都会引起睡眠不好,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引起的失眠,那么就要解决这些原因,原因没有了,睡眠自然就好了;或者这些事件过去一两个月,自然就不当回事儿了,睡眠也自然就好了。还有一些原因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生病了特别担心,刚才说的那些糟心事儿老也过不去,失眠引起的恶性循环(睡眠-紧张-失眠-焦虑-加重失眠),这种原因就需要解开心结,比如向专科医生咨询,家人多些关心,多给些心理上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日常生活习惯不好引起的,比如晚上睡不着白天补觉,一天到晚喝茶,不爱运动,睡前看电视、听收音机等。这部分老年朋友只要改变生活规律就能获得一夜好眠。曾国藩说的,“养生之道,眠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片刻亦是摄生矣。”这就是古人关于睡眠的智慧和睡眠卫生。意思就是,睡觉不需要很长时间,只要睡的踏实香甜,睡一会儿就足够身体所需了。我在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当代的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其实一部分失眠的老年朋友对睡眠是存在不合理的认识的,主要是对睡眠的要求高,希望自己有婴儿般的睡眠;过份夸大失眠的后果;每晚试图控制睡眠;缺乏睡眠感就认定自己没睡着,极度焦虑。所以,专家建议,从思想上,第一,老年朋友在价值观上不要把睡眠看得过于重要。睡眠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脑睡眠中枢自然会控制主人去睡觉,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应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睡眠是让大脑和身体休息的最好方式,但体力劳动和锻炼也是让身心放松的另一最好方式,如果前一晚上没睡好,可以在早晨洗个热水澡,外出锻炼一下身体,精力一样充沛。第二、人每天只需要深度睡眠2~4个小时,其他是有梦睡眠,如果人真的一夜不睡,3天就可以让人的精神崩溃,5天就可以导致死亡,但有的人说好多年都没怎么睡觉,可是他思维仍很正常,所以他的失眠问题并不是想象得那么严重,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生命力。第三、许多失眠者总觉得自己晚上觉没有睡够,一有时间就要补觉,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睡不着,而且也没有心思去参加业余爱好活动。从行动上,讲究睡眠卫生:①睡眠有规律,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每天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固定。如果是失眠患者,不困不上床; 不论几时睡,早上按时起;②上床20分睡不着,起床活动!因为失眠者在床上越躺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③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事,比如看电视、听收音机;④日间不小睡; 避免白天过长的午休;白天睡觉晚上就睡眠不好,白天再睡觉往往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⑤避免咖啡、烟,特别是一天的晚些时候⑥晚餐时间要早,避免过饱;在睡前2小时不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可以吃一些对老年人身体好又助眠的食物,比如小米粥、核桃粥、酸枣仁粥、牛奶、玉米、苹果、香蕉等。 ⑦保证卧室处于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安静、空气通畅、保持合适的温度与湿度、避免强烈灯光刺激等。⑧保持规律充足的体育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广场舞、健身操、放风筝、踢毽子、骑自行车、志愿活动等。但睡前4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 ⑨睡前避免使用影响睡眠的物质,如咖啡、烟、酒、刺激性食物和中枢兴奋药等;⑩睡前避免强迫回想日间的负性事件;安排时间做放松并运用放松技术。总之,就是要在思想上保持放松、自然、自信的心态,在行动上做好睡眠卫生,这是是保证良好睡眠的法宝。如果以上这两个原则做到后仍感觉睡眠不满意,要积极主动找睡眠专家咨询,改善睡眠!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周前,我的咨询室里坐着一个痛苦的父亲和无奈的母亲。这是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三世同堂,顽固却慈爱的祖父,温柔善良的祖母,能干的父亲,居家的母亲,以及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女儿们不止是妈妈的小棉袄,还是爸爸的小情人,一家人其乐融融,直到半年前。半年前,大女儿到了初长成的年纪,开朗漂亮、善于交朋友的女孩成了父母的心病,不和父母做任何交流,再也不尊重父母,不听话,天天和朋友出去玩,在家只玩手机,亲子之间的交谈超不过十句话就充满了火药味,作息不规律,不好好学习,成绩严重下降,最后导致不上学。母亲整天以泪洗面,父亲也以工作为借口不回家,嗜酒,回家后就开始和母亲妻子争吵。终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目前的困境,经朋友介绍来到我的咨询室。第一次是夫妻两个来的,他们一致同意家庭没有任何问题,除了大女儿之外。母亲觉得对这个女儿无可奈何,不知道怎么爱她;父亲觉得自己以前很有自信,但是,这个女儿成为这样之后,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的失败者。我看到了女儿的“症状”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在咨询室里我听到了大女儿的各种不好和缺点,我问这对夫妻,大女儿有什么优点吗?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没有!”两个人列举了一串儿女儿的缺点:懒惰、脾气差、不孝顺、能力差、学习差,听起来是个无药可救的女孩。可是,根据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任何人都是有资源的,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出现了问题,一定不是这个成员自身的问题,而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这个成员只不过是个家庭的替罪羊。即使女儿的“症状”给家庭带来很复杂的影响,但是,也给家庭带来了变化的可能。因此,我建议他们改善家庭关系和相处的模式,约定下次整个家庭一起来见我。到了约定的时间,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进入了我的咨询室。经过短暂的相互熟悉,我问每个人的目标是什么。爸爸妈妈的目标都是希望女儿改变。小女儿置身事外,说没有什么目标。看上去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大女儿身上,大女儿叛逆、不懂事,又懒惰,不愿承担应负的责任。大女儿看起来很难过,但是咬牙坚持,并不承诺自己会改变。这时候我给了她一些支持,请她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这对父母开始七嘴八舌的对女儿说,“你说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得改,知道吗?”。我看到家庭的互动就是,父母越是催促,女儿越是不说话;而女儿不说话,在家中就会让父母觉得女儿叛逆,不能沟通,父母就会生气,批评,最终会争吵。可是,当我问女儿为什么不说话时,女儿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说,因为她说了的话,父母也不会听。看,家中的沟通障碍就是这样产生的——不听对方说话,以及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强迫对方接受。接下来的过程就是改变家庭的互动,让父母安静下来,让女儿如实的说出她的想法和感受。女儿其实是一个很会表达的女孩,她首先就说自己这两年回到家就心情不好,因为父母总是吵架。这时候她开始哭,说自己即使在学校也会担心父母有没有吵架,会不会影响妹妹,她好想保护妹妹,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做。我想,这又一次符合了家庭治疗观点中的替罪羊观念,女儿不能分化出来。于是我问女孩,“你担心他们吵架会怎么样?”她说,“我担心他们会离婚。”这时,父亲及时插话,说:“你放心,我们不会离婚的。”同时又对母亲说:“你看,你吵架的时候提过离婚,以后要注意。”母亲点头同意。这时候,我看到,家庭的“罪恶焦点”已经不再集中在女儿身上了,而是分散到让他们重新观察家庭的每个成员做过什么,让家庭的氛围这么紧张。我又问女儿:“你觉得他们如果离婚的话是你的错吗?”女儿刚刚平静的情绪再度激动落泪,重重的点头,说“是的,我担心是我的错。”父亲及时给予了支持,说:“我们不会离婚,你以后也别这么担心我们,你不让我们担心就可以了。”女儿点头同意。父亲提出“以后你改,我们也改。你以后出去玩不许不接电话。”女儿说:“我正是爱玩的年纪,我希望你们让我出去玩。”父亲说“没有不让你出去玩。”女儿不说话。这时父亲敏锐的发现了什么,转头对母亲说:“你老不让她出去玩。”母亲很委屈,说,“她总是和男人出去玩,我担心她。”女儿仍然不说话。我对她说,看来你没有让妈妈放心啊。女儿说:“我理解妈妈担心我,但我出去玩都是很多人,而且一定有很熟的人。我能保护我自己。”说完,沉默了一下,女儿又哭着很委屈的说,“而且妈妈总是发脾气,对我的朋友也发脾气。”我说,“妈妈没有尊重你,让你和朋友很没面子是吗?”女孩说:“是的。”爸爸马上支持女儿,说,“孩子大了,你得尊重她,给她面子,跟她们当朋友。”妈妈认可。这时我决定支持妈妈,我说:“现在的社会的确很乱,妈妈肯定担心女儿的安全。但是女儿也要听听妈妈的意见和经验,身为女性的经验。”妈妈终于有了一些笑容,说“时代不同了,我也管不了女儿了,她自己知道保护自己就可以了。”我又支持了女儿,指出她的很多能力和资源。一家人除了小女儿仍不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能平静又开心的交流。妈妈对爸爸说:“你以后不要喝酒了。”爸爸也愉快的保证,并对女儿说,以后你有什么事情都要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会尽量帮你。女儿说好。至此,咨询结束。家庭的动力和关系通过咨询得到了重新的调整和改善。希望他们的小女儿长到这个年纪他们可以有经验来与孩子建立正确的沟通渠道,保持良好的问题解决机制。一周后进行结束阶段的咨询,父亲笑容满面的说,女儿真的懂事了,不在家期间每天都会打电话报平安。女儿也报告家庭氛围和谐了,自己可以放心的做自己的事,上学也不会担心家里了。母亲和小女儿也很轻松的坐着,母亲对小女儿一如既往的亲密,对大女儿也没那么担心了。经过三次的咨询,家庭结构重新组合,边界更加清晰,家庭成员间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系张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以心情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 诊断抑郁症并不困难,但是病人的表现并不典型,作为核心的抑郁症状,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含而不露,因而容易导致医生误诊、失治,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应当警惕以下一些报警信号: 1.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 2.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4.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 6.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 7.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 8.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 9.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10.经常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 11.经常厌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12.有的病人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13.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 14.精神淡漠,对周围一切都难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 15.自感头痛、腰痛、身痛,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 16.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 17.对性生活失去兴趣。 18.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19.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以上19条,假若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 多数抑郁症患者还伴有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疼痛、乏力、胃部不适、食欲欠佳、心慌气急,以及各个系统的症状。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却以躯体不适为主。其特点是症状虽多,却以头痛、失眠为主,尤其是容易早醒。此外,还有昼重夕轻的昼夜节律,以及春秋季节重而夏季轻的季节性规律,并多有焦虑情绪,女性病人月经期焦虑症状加重
性心理障碍的器官在人体的位置、主要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性器官在人体的位置、主要结构均不在这里叙述。人类以及所有的生物的性功能都是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种族延续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的性行为除符合生物学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外也受传统观念、种族、社会文化和法律所制约,凡不背离上述条件的都属于正常的性行为。反之,由于违背对方意志强制性的性行为给对方造成某种程度心理和躯体损害,或违背国家法律规定者都属于不正常的性行为。什么是性心理障碍:过去曾有性倒错、性变态之称现以废弃不用,统称为性心理障碍,此词较为贴切。此词是泛指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不正常的性心理需求和不正常的性行为引起性兴奋达到性乐高潮满足与性欲为唯一或主要方式的一组性心理行为异常;而对正常异性的性爱关系绝大部分持厌恶态度,或全部遭到破坏。此外无与之无关的精神方面的症状。性心理障碍是怎么得的:虽然自19世纪的早期就有不少的学者在生物学因素方面进行探讨,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后来综合理论派都进行过不少的探讨研究,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论,来解释所有的性心理障碍。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系,①儿童或少年早期受到过家庭或周围环境中不良的性刺激;如父母与大子女同居同睡,童年时代的性游戏。②儿童少年早期就有特殊的性兴趣,性偏见或性偏好,如特别喜欢异性的衣物,青春期性萌芽性心理性行为就偏离了正常;③家庭中存在有严重的生活事件,如双亲不平等的待遇,经常处于心理压力或生活困境难以摆脱导致焦虑郁闷的情绪;④淫秽色情物品的诱惑,导致长期持续的手淫。⑤青年时期异性恋遭过阻挠或挫折,对异性产生难以纠正的偏见,有强烈的恨;⑥个性较自由、胆怯、羞涩、腼腆、缺乏男子汉气魄的人容易发生性心理障碍。也有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性心理障碍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个性特征。得了性心理障碍有哪些表现:以下分为性指想障碍、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三大类叙述:(一)性指向障碍:即引起性兴奋的对象指向的不是同种异性的人,而是①同种同性的人,如同性恋、恋童癖;②同种异性的人如恋老人癖;③同种异性的尸体如恋尸癖;④异种异性的动物如恋兽癖;⑤无生命的物品如恋物癖。同性恋:简单的说就是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对异性成员缺乏性爱关系。同性恋者往往从幼年时代起就表现出来被人忽视的一些迹象如好与异性玩耍,好穿异性衣服,做游戏时好扮演异性角色,好玩异性的游戏,如有一女孩6岁时就喜欢爬墙上树、踢球等男孩的游戏,不喜欢女孩的游戏,青春期后以与嫂嫂同性恋哥哥发现才来求医。此外同性恋者说话腔调、动作、行为、选择的工作都是异性的,此时同性恋的倾向性是模糊和不甚明显的,也是不被人察觉的,到青春期开始就明显的暴露出对同性产生爱慕之举。同性恋发生在男性称为男性同性恋,如发生在女性则称为女性同性恋。同性恋与异性恋两极之间是个连续性的带谱,也就是说一端是同性恋另一端是异性恋,两极的连续之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比如纯粹的同性恋者对异性毫无兴趣甚至厌恶,与同性对象之间既有情爱又有不正常的性行为;有的同性恋者不论任何原因能与异性结婚还能生子,但其正常的性活动质量明显下降,所谓的家庭根本谈不到什么温馨和幸福,有婚后不久就离婚;还有的同性恋者只是对同性性对象生活上的照顾、经济上不分、却没有实际性爱行为;还有的同性恋者对同性是真正的恋爱,即使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舆论所压“结婚”但却无任何真正的爱恋倾向,所以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三版中有同性恋和双性恋两个词。在我们的工作中见到确有一些同性恋者由于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不符合社会文化背景、国情和道德规范而被人指指点点更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本人心理上行为上又极不愿意与异性结合不能良好的适应社会,因此而感到苦恼反复求医甚者企图自杀,而也有坚持同性恋而杀人的报道。人类的性爱应是异性,虽然有些在儿童少年甚至青年期阶段曾出现过与同性有爱慕的心理倾向,但长大成熟后几乎都能发展为正常的异性恋,相对的少数人或极个别的人性心理发育被阻滞,同性恋爱慕倾向固定下来。儿童少年及青年早期的同性爱慕倾向不是同性恋,生活在无异性的环境中的正常人或异性恋的条件被剥夺时,如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保密工作的需要等也可能出现暂时同性相爱恋的形式,只也决不能称为同性恋,这只不过是偶尔的和极个别的暂时现象而矣。同性恋一词的解释很简单,其内容细节也较复杂多样。一方是主动真正的同性恋,另一方可能是被动同性恋;被动方可能是不知不觉上圈套者,也可能是贪图同性恋者的小便宜,也可能是暂时籍以自慰者,真正主动去给同性恋者的爱恋倾向确实是真真切切,当被对方推开后痛苦难忍受,杂志上曾报道过真正同性恋者为了被恋的人找到男友而将其杀死的案例。我们曾诊治过一女性同性恋的学生连续搞过多个女友,当对方觉察出不对头时就匆忙离开,甚至为此而转学,她最后交的女友对她的爱慕之情先是拒绝后又正常结交男朋友,当被同性恋者发现后认为她背弃诺言 另寻新欢出现严重的“嫉妒”心理而对女方大打出手,对被恋正常的女方男朋友也不饶恕。她自己认为很对,被老师拉来看心理医生。另有一男性同性恋者自幼就喜欢男性,青春期后更明朗化喜欢英俊男性,但在同事和父母的压力下但又不喜欢与异性结合而恼怒万分,曾割腕自杀未遂,乃至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一位女性同性恋者与自己女同乡是同学产生暧昧关系最终发展成同性恋,同吃、同住、同消费、合影。其主动同性恋身材高于对方,并身着男装、系领带、穿男式鞋帽、手套,说话男人口气、走路男人姿势、选择男人做的工作,反复多次要求变性,曾住院检查结果完全是女性内生殖器,六项激素测定也完全符合正常女性的激素水平,不允许被动同性恋离开结婚,对方也表示认同服从。几年后同性恋者不知何种原因还是与男性结婚并生一子,仍然要求医生改变外生殖器,对自己的小孩也非常爱,拿户口本到派出所改掉户籍上的性别,让孩子称其为爸爸,并姓自己的姓。以上同性恋者的例子着男装和强烈的要求改变性别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以男人身份出现,这并不是异性装扮癖也不是单纯的易性别癖,当然我们也见到过几种性心理障碍同时存在的人。恋童癖:多是以男性儿童和少年(7、8—12、13岁)作为发泄性欲的对象,爱恋的儿童多是邻居、小学生等。恋童癖者几乎都是男性,其中也有的是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异性恋者对其配偶只不过是维持虚假的爱恋关系,而在秘密进行着的恋童才是真正的爱恋情怀,他们明明知道这是不正常的性行为,所以常有内疚、羞耻、罪恶的感受,但他们自己往往又是得寸进尺,不能纠正直至被揭露受到法律制裁才肯罢休。另一种即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异性恋而是单纯的恋童癖,有的是对儿童或少年实施性虐待行为,(多以口—生殖器接触或鸡奸形式),可能是出于某种仇恨习惯成癖。恋童癖多是青年人,中年人(50岁)也有。因为儿童或少年都没有一般性知识,可能还用些诱惑或其他手段使少年儿童无法脱身受到身心暴力的摧残,这有违于儿童保护法。这与强奸女性儿童或少年的性犯罪同样。恋老人癖:恋老人癖既有年轻女性也有男性,他们发泄性欲的对象是老年人,对自己配偶无兴趣,只是维持无质量的“家庭”,在咨询门遇到一位20多岁的已婚女性总是对50多岁的男人产生爱慕,见到他们就引起性兴奋,羞于启齿又想达到性乐高潮,为此常追逐这种年龄的人,不论他的工作和外型漂亮与否都能引起性兴奋,虽没有性爱行为也能得到大部分满足,但对丈夫好象木头人一样无欲。另外,还有几个年纪20多岁的男青年,对同龄的姑娘不产生任何情感,不想搞对象结婚,但对50岁以上的妇女非常感兴趣,而且多次和50时岁以上的妇女亲昵和发生过性行为,能达到性高潮很满足,即使老太太病也愿意爱她,知道不对但不能改变这种心理和行为。有人会说这不是流氓成性吗,其实他不是没有姑娘追求,也不是娶不起媳妇,而是对姑娘不感兴趣,自己也后悔知道见不得人,但不能控制,法律评论虽然不是流氓行为但也要负法律责任,总之都侵犯了他们的性自我防卫能力,给对方的身心带来了难言的伤害。恋兽癖:这种人的性指向是异种异性生物—兽类,是与异性动物发生性行为以此达到性欲的满足,并且是满足性欲的唯一方式,一般维持这种关系半年以上即可称为恋兽癖。他并不是没条件结婚而是要以动物为伴,例如骆驼见人来就难为情的“站起来”但恋它的人不以为耻,照样实施这不正常的奸兽行为。此种人多为男性。恋尸癖:指的是专门与异性尸体发生性行为得到性欲的满足。他们听说谁家死了女人尤其是姑娘和少妇,夜间去坟地刨坟开棺见到女尸就引起性欲发作,可对尸体猥亵或奸尸、或割下乳房外阴达到性乐高潮和发泄性欲的目的,奸尸多发生在农村,几乎都是男性,也可以是看管太平间及火葬厂的工作人员,这是他发泄性欲的唯一指向。如有一位汽车司机将挖墓用的铁锨藏在后车厢,刨墓奸尸后将尸体上的乳房割下拿走,以使其随时满足性欲。(二)性身份障碍:指的是性心理障碍中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又称性别改变症易性症,此种欲望是指与自身真实性别在心理生理上性别特征正相反,坚决要求医生改变自身解剖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目的,男性女性都有。他(她)们厌恶自己的性器官尤其是外生殖器,男性要求医生做阉割手术,女性要求摘除子宫和卵巢,安装男性外生殖器,有的迫不及待的自行动刀改变外生殖器而造成恶果,也不后悔;有的不做手术就要自杀。有些人改变生殖器官是为同性恋的对方“服务”,有些纯属厌恶性别。这些人明明知道作手术应找外科医生,但总是纠缠精神心理医生,这也说明他(她)们知道是心理或精神上有些问题。性身份障碍另一种情况:其特征只是有交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女性的表现①持久和强烈的因为自身是女性而烦恼,非常渴望变成男性,这并不是受到任何文化的影响,或社会方面有什么优越性、其他方面有好处而坚持自己是男性;②厌恶女装长期着男装;③固执的否定自己的真实女性解剖结构和生理现象,不愿意乳房发育和月经来潮,明确表示自己已经长出阴茎,站着排尿。这些表现至少持续半年以上。男性的表现①持久而强烈的为自己是男性苦恼,渴望自己是女性,这并非受任何文化的影响,或什么优越性、好处而要成为女性。②专注女性常规活动,拒绝男性活动。③固执的否认自己性别,明确表示厌恶外生殖器,断言自己要成为真正女人而不是充当女人角色。④偏爱女性衣着打扮但不是异装癖,而是为自己性身份改变服务的。以上表现持续半年以上可确诊无疑。(三)性偏好障碍:其中包括恋物症、异性装扮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性施虐癖、性受虐癖、残损尸体癖、性自虐癖、性裸露癖、性窒息等。这都是采用与正常人不同的异常行为满足于性欲和有障碍的性心理导致性行为的反常。恋物症:指的是多次反复出现以异性使用过的无生命的物品或异性躯体某一部分作为引起性兴奋的刺激物,可以是通过扶摸、亲吻、闻嗅、搂抱或接触性的其他敏感区达到性乐高潮,有的同时伴有手淫。有恋物癖者与配偶性交时手持或用其他方式接触眷恋物自身也能达到性乐高潮。被恋之物就叫眷恋物,恋物癖者几乎都是男性,有的五六岁开始收藏母亲等女性亲属的裤袜,母亲只知道裤袜找不到不知丢在什么地方,两三年后发现是儿子偷了才来咨询医生。有的人自幼年持续到老年。因近年来心理咨询的广泛开展,医生发现的也就多了。眷恋物有女人用过的胸罩、内裤、卫生巾、头发、手帕、手套、袜子、鞋、被褥、枕巾、发卡、手镯、耳环、脚趾、手指、乳房、外阴部等。他们也知道这是不光彩的事,但不偷心理上不能忍受。将偷来的东西穿在里面、使用、或接触生殖器达到性乐高潮,同时可伴有手淫,一旦发泄完就随手扔于“隐蔽”的地方,因为丢失的东西不值几个钱,所以也无人追查,反复出现这样的事情被大家注意,大白于天下。至今在学校和机关还常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但没有人主动就医。据说某教授的箱子里都是女人的头发。某医院的一位医生专门闻嗅人的脚臭引起性兴奋发泄性欲。某地一姑娘被凉晒的手帕、袜子等总丢,其哥哥(警察)蹲坑发现是邻居青年所为,被抓后又释放也不悔改。又一20多岁的边缘智力未婚男青年专门到新婚后新娘用过的床单上坐卧或解大小便,被毒打仍屡教不改,追问原因说发泄性欲。听说一位以婚成年男性自己有一间小屋从不允许别人进入,从门窗处可闻到一种奇臭味道,强行打开发现很多腐烂的乳房。自供是性欲的刺激物。以上的被眷恋物并非有收藏价值,也不是值钱的宝贝,但恋物癖者曾为这些遭受指责、被打骂罚都无悔改行为。异性着装癖简称异装癖:反复强烈的渴求穿着异性的衣服和装饰,受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付于行动,开始只穿带一两件以后逐渐增多,直至全身从里到外均是异性服装和装饰。并非扮演什么角色或受文化背景影响需要,而是为了性兴奋达到性欲的满足,有时伴有手淫。男性异装癖多是异性恋者,开始隐瞒妻子,日久不得不公开,还说服妻子帮助他寻觅合适的女性服饰。女性异装癖者多时同性恋,其动机和目的是都是为了吸引对方,如果是这样只是同性恋不必再冠以异装癖的称呼了。以上行为持续半年就可以称为异装癖。此种人往往从少年开始,或是父母当异性小孩抚养,或 是自己就不知不觉就喜欢着异性服装,这种性心理障碍除影响夫妻性生活外不会映及他人。与现在女人理短发男人留长发,女孩暂时穿男装,男人穿花衬衫截然不同,后者是赶潮流,有一种新鲜感,不能算异装癖,这与隔一段时间将家具变一下位置会有新鲜感一样,调节一下情绪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足为奇。露阴癖:主要表现强烈不可控制的要在陌生异性面前反复多次突然露出自己的外生殖器的欲望,并付诸于行动,当对方突然发现惊叫并逃跑的一刹那而得到性满足,几乎都是男性,这是他解决性欲的唯一方式,对受害人没有其他任何的性侵犯的行为。有人将此症又分为两个类型,①个性比较内向,好压抑自己,对自己用这种方式满足性需求,屡作控制都不能成功,他裸露出来的是尚未勃起的阴茎,只有当女性看到他或惊叫后才会突然勃起,有时伴有手淫,有时不伴手淫,事后自己也是后悔莫及;②个性多带有某种攻击性,裸露出的是已经勃起的阴茎,见女性过来即手淫射精,在此举动过程中将对方吓的尖叫中而获得快乐高潮,过后也不后悔。无论哪种类型的露阴癖都是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内反复多次发生,暴露外生殖器的强烈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并附诸于行动,而且多是在清晨或傍晚藏在角落处,也有个别的人是在闹市街头。
1.急性期双相抑郁的治疗1.1.住院或门诊双相抑郁期间自杀/自伤风险是最高的,约15%~19%的双相障碍患者会发生自杀。因此,决定患者是否住院或门诊治疗的重要因素包括:自杀危险、抑郁严重程度和有无心理社会支持等。1.2.一线治疗对于未用过药物的双相抑郁患者而言,应该考虑锂盐、喹硫平或拉莫三嗪单一治疗。锂盐血药浓度应该维持在≥0.8mmol/L方为有效。在临床上,锂盐或丙戊酸钠常合用安非它酮或5-HT类抗抑郁药,对部分双相抑郁也是恰当的。不过,抗抑郁药不适用于有快速循环病史或有严重躁狂病史的患者,除非一线和二线治疗选择都无效。奥氮平合用5-HT类抗抑郁药是有效的,特别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抑郁(表1)。如果在一线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抑郁发作,不要轻易更改治疗方案,可酌情调整剂量观察,如丙戊酸钠治疗期间出现复发仍应观察,因为有研究证实其是有效的。不过,如果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喹硫平除外)治疗期间出现复发,则需参考治疗流程考虑修订治疗方案。1.3.何时换药和联合治疗该问题尚未系统研究。一般而言,如果患者在4周治疗中症状改善未达20%,可以考虑联合或换用其他药物。如果患者病情严重或有自杀倾向,则可在更短的时间内(<4周)考虑更改治疗方案或采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1.4.二线治疗对二种或以上一线治疗药物单一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较差者,可以考虑一线药物之间的联合或一、二线药物的联合治疗。如果是拉莫三嗪合用丙戊酸钠,则前者必须最小剂量递增,以避免皮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1.5.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尽管尚缺乏对照研究证据,但开放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MECT或ECT治疗双相抑郁是非常有效的,并且较药物治疗起效快。虽然因为其可接受性和副反应等而将MECT列为三线治疗,但对下述患者仍应作为早期的治疗选择:精神病性抑郁、病情严重和有自杀风险、拒食、拒饮和有医学风险(躯体状况差)、妊娠最初3个月者。1.6.心理社会治疗尚无双相抑郁急性期治疗单用心理社会治疗的对照研究,不过,心理社会治疗的一些策略常与药物治疗合用来处理双相抑郁。合用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和社会节律治疗,以及家庭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考虑合用,特别是复发性双相抑郁患者。表1.急性期双相I型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推荐一线:(单用)锂盐,拉莫三嗪,喹硫平,(合用)锂盐/丙戊酸钠+ SSRI,奥氮平+SSRI,锂盐+丙戊酸钠,锂盐/丙戊酸钠+安非它酮二线:喹硫平+SSRI,丙戊酸钠,锂盐/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或合用增效剂(莫达非尼)三线:(单用)卡马西平,奥氮平,MECT,(合用)锂盐+卡马西平,锂盐+妥泰,锂盐/丙戊酸钠+文拉法辛,锂盐+MAOI,锂盐/丙戊酸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TCA,锂盐/丙戊酸钠/卡马西平+ SSRI +拉莫三嗪不推荐:单用加巴贲汀,单用阿立哌唑2.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2.1.为什么和何时维持治疗?如果不维持治疗,绝大多数(高达80%)的双相障碍患者在急性抑郁或躁狂发作缓解后的5年里会复发,而躁狂/抑郁的复发往往会导致患者显著的功能损害,以及个人和社会的不良后果。再者,患者的多次情感发作会有大脑的结构改变、认知和社会功能的明显受损,并且更易复发和降低急性期与维持期的疗效。因此,对所有双相障碍患者给予维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首次躁狂发作,以预防复发和潜在的不良后果。2.2.维持治疗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预防复燃/复发,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以及降低自杀和自杀企图的风险。亚临床症状会增加复发的风险,因此需要积极治疗残留症状(不仅仅是急性期,而且维持期也很重要)。2.3.维持治疗中的药物使用表2.列出了维持治疗的药物推荐方案,有些药物虽然作为一线治疗推荐,但临床医师仍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而言,急性发作期治疗有效的药物也是能有效预防复燃/复发的,因此应该作为维持期治疗的首选。喹硫平具有预防躁狂和抑郁的双重作用,而锂盐、丙戊酸钠和奥氮平预防躁狂作用优于预防抑郁。阿立哌唑单药治疗主要用于很少有抑郁发作的双相患者,因为此药对预防抑郁疗效甚微。相反,拉莫三嗪预防抑郁疗效明显,但预防躁狂发作疗效不肯定。利培酮长效针剂对复发性双相障碍效果较好,如作为联合用药,其疗效的改善可能与增加了药物治疗依从性有关。2.4.复发或无效双相障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依从性相当常见,如果在维持期治疗阶段患者病情复发,首先应该了解其依从性情况,而不是换药或增加药物。对单药治疗部分有效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用药治疗其亚临床症状,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躁狂发作,锂盐或丙戊酸钠合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显著降低其复发风险;对于抑郁发作,可以在锂盐或丙戊酸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或喹硫平,或者拉莫三嗪合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降低其复发风险。如果需要治疗亚临床抑郁症状,则可合用抗抑郁药,但应该在抑郁症状缓解8周后逐步停用,以避免转躁风险。2.5.随访检查在患者每次随访就诊时,治疗医师均应该询问其服药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因为不及时处理其不良反应,会使得患者服药不依从。如果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的不良反应问题,则应考虑更改维持治疗方案。表3归纳了双相障碍维持治疗中需要兼顾的一些问题。2.6.心理治疗的作用联合心理社会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因此,应该鼓励所有双相患者接受集体或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作为心理社会治疗的首选,因为简便、实用与经济。如果是复发患者,则其他心理社会治疗的方法也应该考虑。表2.双相障碍药物维持治疗推荐一线:(单用)锂盐,拉莫三嗪(主要用于预防抑郁,预防躁狂作用有限),丙戊酸钠,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主要用于预防躁狂,预防抑郁作用有限),(合用)锂盐/丙戊酸钠+喹硫平,合用利培酮长效针剂,合用齐拉西酮二线:卡马西平,锂盐+丙戊酸钠,锂盐+卡马西平,锂盐/丙戊酸钠+奥氮平,锂盐+利培酮,锂盐+拉莫三嗪,奥氮平+氟西汀三线:合用氯氮平,合用MECT,合用妥泰,合用Omega-3脂肪酸,合用奥卡西平,合用加巴贲汀不推荐:单用加巴贲汀、妥泰或抗抑郁药表3.维持期治疗需要考虑的问题1)维持治疗尽量选用急性发作期治疗有效的药物2)针对病程中发作相的表现:(1)以抑郁发作相为主(抑郁发作多于躁狂):拉莫三嗪,喹硫平,锂盐(2)以躁狂发作相为主(躁狂发作多于抑郁):任何一线的药物均可(但拉莫三嗪除外)(3)发作相无特别(躁狂与抑郁发作次数相似):喹硫平,锂盐,丙戊酸钠3)既往维持治疗的疗效4)阳性家族史中其他患者的维持治疗疗效5)既往对单药治疗效果部分者应考虑联合用药维持治疗3.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治疗3.1.一般原则由于急性心境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且常会自发缓解,因此快速循环双相障碍的治疗重点是预防心境发作的复发。即需要兼顾处理易致循环发作的危险因素和使用稳定心境的药物,包括处理共病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其他内分泌问题。在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中应该避免使用抗抑郁药;如果使用的,则应该停用。3.2.药物治疗根据现有的对照研究资料,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选择为丙戊酸钠与锂盐,因为这2种药物治疗快速循环型的复发率是没有差异的。如果这2种药物单一治疗无效,可以考虑这两药的合用。如果抑郁复发,可以考虑加用拉莫三嗪或喹硫平;如果是轻躁狂或躁狂复发,可以考虑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以预防进一步的复发。如果患者拒绝三药联合治疗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可酌情考虑停用锂盐或丙戊酸钠,或换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果上述治疗后患者仍为循环发作,可考虑使用利培酮长效针剂。对部分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高代谢剂量的T4或氯氮平。辅助给予心理社会治疗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提高其应对策略,对改善疾病的预后和结局也是有帮助的。4.双相II型障碍的治疗双相II型障碍相当常见,但往往得不到恰当的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功能损害和能力的影响。因为患者不认为轻躁狂是问题,常常不会报告有轻躁狂发作,从而经常会漏诊。不过,患者轻躁狂发作期间的行为表现可能会导致一些经济、司法和心理社会问题。4.1.急性双相II型抑郁表4归纳了急性双相II型抑郁治疗药物的推荐。对从未治疗过的患者应该选用目前证据最佳的药物——喹硫平作为单一治疗的首选。对无效或拒绝喹硫平治疗的患者可选用拉莫三嗪、锂盐,或丙戊酸钠单一治疗。相对于双相I型障碍,双相II型患者使用安非它酮和5-羟色胺类抗抑郁药与锂盐或丙戊酸钠,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合用,其转躁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合用增效剂,如pramipexole或莫达非尼对缓解部分患者的急性抑郁症状也是可行的。单用抗抑郁药治疗双相II型只适用于极少部分特殊患者,如既往无转相病史、轻躁狂很罕见、无双相I型障碍家族史等,但必须事先向患者和家属仔细解释有转相的风险。4.2.双相II型障碍的维持治疗由于在双相II型障碍中,抑郁症状复发和持续的时间与轻躁狂发作次数之间的比例相差达37:1(即病程特征几乎以抑郁相为主),因此治疗的主要目标仍是预防抑郁的复燃和复发,而不是确定双相II型障碍的病程特点。一旦急性期抑郁发作控制,就需要开始维持治疗。除了不单一使用抗抑郁药这一基本原则外,继续急性发作期治疗有效的药物维持。如果单药治疗无效,可以考虑联合用药,即2种一线治疗药物合用,或合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者锂盐或丙戊酸钠联合安非它酮或5-羟色胺类抗抑郁药治疗。表4.急性双相II型抑郁的药物治疗推荐一线:喹硫平二线:(单用)锂盐,拉莫三嗪,丙戊酸盐,(合用)锂盐/丙戊酸盐+抗抑郁药,锂盐+丙戊酸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三线:抗抑郁药单用(主要适用于轻躁狂发作不频繁的患者),换另一种抗抑郁药,合用齐拉西酮5.国际专家共识2011年由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国家的10余位双相情感障碍专家在充分复习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共同讨论和制订了一份双相抑郁治疗和预防的共识,旨在呼吁重视双相抑郁的规范治疗、慎用抗抑郁药。表5简列了该国际共识的主要内容:表5.双相抑郁治疗和预防国际共识(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bipolar depression)抑郁预防的维持治疗共识1.继续急性期治疗的药物。双相抑郁急性期治疗一线推荐药物为喹硫平、锂盐和拉莫三嗪2.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内科疾病共病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3.如果治疗药物有代谢综合征等潜在风险(如体重增加、高血脂症和泌乳素作用等),则基本的预防措施(包括饮食控制和锻炼)应该给予建议。服用锂盐者则应该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4.不推荐单一抗抑郁药治疗5.抗抑郁药可作为急性期治疗的二线或三线选择,如果患者对抗抑郁药治疗有效,则可以在维持期与心境稳定剂合用,继续抗抑郁治疗,但快速循环型或混合发作的患者需停用抗抑郁药。抑郁预防1.继续急性期治疗的有效药物,喹硫平、锂盐和拉莫三嗪可推荐为双相抑郁急性发作期治疗的首选2.在维持期逐步减量抗抑郁药(如果使用的话),除非患者有停抗抑郁药复发的病史3.锂盐作为一线药物推荐(特别是有自杀观念或既往有自杀企图),但应该控制适当的剂量和使用时间4.拉莫三嗪主张推荐用于主要为抑郁发作、非典型抑郁发作或肥胖或共病内科疾病的双相患者,不推荐用于混合发作。对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不推荐单用拉莫三嗪,但可以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拉莫三嗪可推荐用于既往有抗抑郁药转相病史的患者。5.奥氮平或喹硫平适用于主要以躁狂发作为主的患者,并且无肥胖和糖尿病史,且服药后无明显体重增加者6.临床上可以喹硫平+拉莫三嗪,拉莫三嗪+锂盐,锂盐+喹硫平,或者三药合用7.长效利培酮对依从性差的患者或许是适当的,但需要定期检测泌乳素水平8.丙戊酸钠在双相障碍维持治疗中可能有效9.维持期ECT治疗可以推荐用于难治性患者10.需要鼓励给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6.讨论双相抑郁的治疗主要围绕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这三者之间。其各自在双相抑郁治疗中的作用和特点又不完全一样。6.1.锂盐一般认为,锂盐治疗急性躁狂有效,但对急性抑郁无效;不过维持期治疗锂盐是有效的,因此,至今仍将锂盐作为治疗双相障碍的金标准。另外,近年来还证实锂盐具有预防自杀的作用。6.2.抗癫痫药更多证据表明丙戊酸盐治疗双相抑郁是有效的,而卡马西平则证据不多。卡马西平的问题较多,其中之一是其使用几周后会提高肝酶的合成,降低药物血浓度,需要递增剂量。在维持期治疗方面,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的疗效证据仍存质疑。拉莫三嗪似乎对急性躁狂、急性抑郁均无效,但维持期治疗可有效预防抑郁。其他抗癫痫药治疗双相抑郁的研究目前尚缺乏。6.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以说,所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均可有效治疗急性躁狂,但只有喹硫平和奥氟合剂(奥氮平+氟西汀)可有效治疗双相抑郁。典型的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等)对急性躁狂治疗是有效的,但会促使部分患者出现抑郁或转相。6.4.抗抑郁药双相障碍治疗的最大争议是抗抑郁药的使用与否。氟西汀是唯一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正式认可的抗抑郁药可用于双相障碍治疗,不过只是认可是与奥氮平合用,而非单一治疗。抗抑郁药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以及是否有效仍存有较大争议,即使双盲对照试验(RCTs)和近年来的meta-分析证实其是有效的,但是否真正有效仍有疑问,尤其是近期的STEP-BD对双相抑郁治疗的系列随访研究中发现抗抑郁药与安慰剂疗效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国的指南均建议:小心使用抗抑郁药,并且要与抗躁狂药或心境稳定剂合用。因为抗抑郁药可能会诱发转相躁狂、轻躁狂、混合发作和快速循环;而研究发现,抗躁狂药可预防转相。抗抑郁药与心境稳定剂合用可改善双相抑郁的后果,同时不会增加转相的风险。早期研究非常强调转躁的问题,特别是三环类,不过可能与当初还没有新型抗抑郁药出现有关。转躁或转轻躁,在双相患者治疗中的发生率约为7%-30%,同时还取决于抗抑郁药的种类、剂量、个体差异和家族史等因素。有学者提出,转相率在双相障碍治疗中其实是相当低的,目前所提出转相率高的研究绝大多数存在严重的方法学问题。近期的STEP-BD项目研究也得出类似的转躁结果(主要是来自帕罗西汀的治疗),即不支持抗抑郁药会恶化病程的说法。抗抑郁药与心境稳定剂合用的研究显示,约14%的双相抑郁患者会转躁或轻躁;meta-分析提示,文拉法辛等SNRI较SSRIs有更高的转相风险,不过,可能与RCTs联合治疗中的样本包括更多的复发性抑郁有关。6.5心理社会治疗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处理双相障碍患者的社会问题,提高患者维持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具体的方式是:心理治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和解决相关人际和社交问题;药物控制症状。对药物治疗部分有效的患者也可考虑合用心理治疗,但是否有意义尚需进一步证实。因为现有证据显示,双相患者的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改善是在药物疗效之后才出现的,因此治疗的开始阶段常规合用心理社会治疗似乎对患者早期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无帮助。强化的心理社会治疗可以提高双相障碍药物治疗病情稳定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交往功能。不过,合并拉莫三嗪或利培酮的开放研究发现,对复发性双相抑郁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尽管拉莫三嗪组在某些方面疗效更为突出些。6.6.物理治疗目前公认的仍是ECT或MECT,即对药物治疗无效者其不失为有效手段之一,包括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侧ECT较单侧ECT有效,但认知损害等不良反应较多见;对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ECT仍为首选,是非常有效的。经颅磁刺激(rTMS)具有一定的抗躁狂和抗抑郁作用(右额叶皮层20Hz,或双额叶1Hz),不过仍未得到完全证实。光照治疗对有季节变化特征的心境障碍治疗也是有效的,可以单用或与药物合用。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绝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单一用药治疗的效果并不好,往往需要几种药物或多种治疗方法的合用。这也是精神科相关疾病治疗指南中唯一主张在急性期和维持期应该考虑药物联合治疗的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