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预防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发病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明了。平时保养眼睛,对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少老人眼睛仍晶莹明亮,晶状体的变化仅为密度增加,核变硬,并没有片状或块状混浊,视力也在正常范围。预防措施可有以下几个方面:⑴适当增加营养: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量多的食物,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太阳光强烈时出门可戴防紫外线的墨镜,经常用些对晶状体代谢有益的眼药或口服药物。对患有糖尿病或其它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及早控制。⑵平时注意保养眼睛:看书写字、看电视时间应适当控制。每隔1-2小时到户外活动让眼睛休息一会儿,不在暗处看书。如有远视、近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现象,应到医院检查验光或到正规专业眼镜店,配戴合适的眼镜,以避免发生眼疲劳症。切忌随便到小摊上或不正规的眼镜店里,不经过正确验光,胡乱买一副眼镜戴上,这将对眼睛带来损害。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性格开朗,休息与运动应合理安排。⑷合理安排饮食:每日三餐保证足够的营养外,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咸的食物,忌烟酒,避免暴饮暴食。2.怎样预防并发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的预防在于积极治疗引起白内障的原发病因。积极预防及治疗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眼部疾病。一旦患者得了并发性白内障,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定期检查晶状体及眼底情况,以便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并发性白内障治疗及手术难度大,并发症也较多,预后也较老年性白内障差,因此预防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就显得更为重要。3.白内障的药物治疗有效吗?白内障药物治疗没有确切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一些早期白内障,用药以后病情可能会减慢发展,视力也稍有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一些中期白内障患者,用药后视力和晶状体混浊程度都未改善。近成熟期的白内障,药物治疗更无实际意义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不下几十种,有眼药水或口服的中西药,但都没有确切的治疗效果。4.白内障引起的失明可以不手术吗?有些病人因对白内障病不了解,患了白内障后即使已失明,也不想去手术治疗,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治不好,甚至误认为白内障手术后会再长出来,何必经受手术的痛苦。另一些病人虽一眼已失明,但另一眼还有些视力可维持生活,也不想手术了。孰不知,白内障疾病是要发展的,过熟的白内障可引起许多并发症。我们已知道得了白内障药物治疗是无效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手术,才能重见光明。如白内障成熟后不及时手术,可因白内障过熟而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病人可出现头痛、眼痛、流泪、恶心、呕吐等,这时如再手术,效果较差,有时甚至失去手术复明的机会。另外,白内障一般双眼先后发病,一眼白内障成熟失明后,另一眼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因白内障混浊发展而严重影响视力,所以对一眼白内障成熟已失明,另一眼尚剩一点视力的病人应及时进行手术,否则等双眼都失明后再手术,将会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能因年龄增大身体健康条件不良或因眼部情况的变化而失去手术机会,将会造成终身遗憾。5.白内障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哪几种?⑴白内障囊内摘除术:这种复明手术曾是白内障摘除的最常用方式。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可通过用二氧化碳或氟里昂冷凝器,或手术镊子将白内障及囊膜一起镊出。术后瞳也区透明,不发生后发性白内障。此手术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晶状体娩出后,对眼内组织,尤其是对玻璃体的影响较大。容易引起玻璃体脱出,瞳孔阻滞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因手术时晶状体囊一并被摘除,故不能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⑵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是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常用方法,需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切口较囊内摘出术小,将混浊的晶状体核排出,吸出皮质,但留下晶状体后囊。手术基本做法分为三个步骤:在角膜或巩膜作一个适当的切口,截开晶状体前囊,排出晶状体核心,并吸出晶状体的皮质。后囊膜被保留,可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可立即恢复视功能。因此,白内障囊外摘出已成为目前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方式。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使用超声乳化仪,通过3-5毫米大小的角膜或巩膜切口,应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术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也可同时植入房型人工晶状体。其优点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前房保持良好,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角膜散光小。6.老年性白内障在什么时候动手术较好?这个问题需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考虑,如晶状体混浊程度、视力情况、病人全身情况、病人工作性质对视力的要求等。过去老年性白内障要等到完全成熟,看不到东西时才做手术,尤其是以前做的白内障冷冻摘除术(囊内摘除),只有在晶状体完全混浊后才是手术最佳时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白内障手术方法有了质的飞跃。眼科手术进展,人工晶状体问世,手术技巧不断改进,目前已采用了现代显微囊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此手术安全,成功率高。因此不一定要等到晶状体完全混浊才动手术。一般来说,在病人感到工作和生活有困难,阅读不方便,视力在0.2以下,不能用镜片矫正时即可考虑手术。对于工作性质对视力要求高或生活自理发生困难者(如电子计算机操作员、仪表修理工、驾驶员等),即使白内障并未成熟,视力在0.4左右,也可提前进行手术。7.白内障手术有年龄限制吗?白内障手术是眼科手术中较为普通而且经常做的手术,随着现代显微手术的发展,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器械及显微镜不断的完善,使白内障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并发症显著减少。因此白内障手术的适应症及年龄界限大为放宽。先天性白内障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即可进行手术。手术越早,越有利于婴幼儿视网膜及黄斑部的功能发育,术后必须作弱视训练。外伤性白内障一般不受年龄限制。任何年龄组外伤性白内障,如影响视力,均可考虑手术。老年性白内障和并发性白内障,只要眼部情况及全身情况允许,即使100岁以上的老年人照样可以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8.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后应注意些什么?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十分精细,切口缝合亦很严密,手术后如能正确护理并发症很少。手术后应注意以下问题:⑴病人不要用力挤眼,避免剧烈活动,有咳嗽或呕吐者,要服用镇咳或止吐药。⑵术后病人平卧,尽可能放松头部,避免过多活动头部,自然呼吸,不要用力憋气或打喷嚏。吃饭、大小便可起床,但动作要缓慢些,尽量少低头。⑶术后手术眼一般无疼痛,如有明显疼痛,应注意有否眼内感染、眼压升高、前房积血等,应请医生检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⑷术后手术眼需加金属或塑料保护眼罩,以避免误伤手术眼,每日换药一次,注意术眼有无分泌物,创口有无渗出、缝线检脱等。⑸老年性白内障病人大都年老体弱,全身合并有多种疾病,需用适当药物治疗,必要时请专科医生协助治疗。⑹术后3天内不吃难以咀嚼与过硬的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忌烟酒。⑺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日排便1次的习惯。9.老年性白内障术视力应怎样矫正?我们已知道白内障手术摘除后等于摘除了一高度数的凸透镜,如要矫正视力,需另加一个高度数凸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三种方法:⑴配戴眼镜: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存在许多困扰的光学缺点。譬如:影像放大,放大的程度约是原来的20%-30%,视野变小,周边视野缺损,只能看清楚景象的中心,而周围模糊,物像变形等。加上眼镜片度数高,重量较重。病人戴此种白内障眼镜需要一阶段适应期,这种眼镜也不适合只接受一眼白内障手术的病人,它会造成复视、头晕、昏眩等现象。⑵配戴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配戴隐形眼镜的结果优于无晶状体眼镜。它能有好的周边视力,虽然影像放大约7%左右,但病人不易察觉。它能适合单眼白内障病人。但配戴隐形眼镜,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每日需清洗以防止因镜片污垢而造成角膜及结膜感染,而且经常戴上取出较为麻烦。若有干眼症,或双手动作不灵巧的病人不适合配戴。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多为年岁高者,所以不易接受。⑶植入人工晶状体:将高分子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工晶状体,通过手术植入眼球内,取代原先混浊而被摘除的晶状体。因为它植入在眼球里面原来晶状体的解剖位置上,术后可以有非常好的视力,不需要再戴眼镜。对一个老年人来说,每天早晨醒来即能看清楚周围的景象,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都必须通过高度精密仪器,如A超测出患眼的眼球轴长度,角膜曲率仪测出角膜的曲率,然后输入电脑计算出人工晶状体准确的度数,一般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可获得较好视力,手术后如还有低度的近视、远视或散光度数,3个月后再验光配镜以得到更佳的视力。10.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病人都能植入人工晶状体吗?由于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完善,人工晶状体质量显著提高,大部分老年性白内障病人在术时均希望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以使早期获得满意的视力及避免术后戴眼镜的麻烦。但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有它的适应症,且术后可能有些并发症产生。因此,白内障摘除后手术眼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要根据每个白内障病人的眼部和全身情况及对视力的要求综合考虑。另外,病人所在地区的医疗条件、医生的手术技术、病人的经济状况及心理状态均为考虑因素。一般老年性白内障无其它眼部重要疾病(如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虹膜病变),全身无严重疾病(如严重心脏病、严重糖尿病等),均可考虑植入人工晶状体。11.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应注意哪些问题?老年性白内障病人在做了现代显微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并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可马上恢复提高,“重见光明”,病人非常高兴,但仍需经常观察,以免出现了并发症没有及时处理,而造成严重后果,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⑴思想上要重视,不能放松警惕,认为手术后就万事大吉了,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毕竟是个异物,有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并发症,故应加强观察,注意保护,以免导致严重后果。⑵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应注意术眼有无疼痛、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偏斜或脱位,眼前节有无炎症渗出,虹膜及瞳孔是否发生粘连等。⑶术后每周去医院检查1次,包括视力、眼前节、人工晶状体及眼底情况。1个月后遵医嘱定期复查。⑷术后3个月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低头动作,避免过度劳累,防止感冒。⑸术后1个月内每日数次滴用激素及抗生素眼药,并且遵医嘱滴用作用较弱的扩瞳眼药,以防止瞳孔粘连。对长期滴用激素类眼药者,应注意眼压情况,避免产生激素性青光眼。⑹保持大便通畅,少吃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水果及蔬菜。⑺术后3个月应到医院常规检查,并作屈光检查,有屈光变化者可经验光后配镜加以矫正。一般1个月后可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1. 确诊是否患白内障如果感觉自己近年或者近期单眼(双眼)视物不清,首先到门诊(四楼)挂号看病,确诊自己患有白内障(哪只眼,双眼?哪个眼比较严重?),同时明确是否患有其他眼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是否能看到?眼底情况如何?是否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必要时做一些检查。如果确诊,自己要知道是单眼还是双眼?哪个眼严重?2 确诊后自己决定是否行手术治疗如果决定行白内障手术(结合医生观点,看是否适合行手术治疗),明确行哪只眼睛(一般先做比较严重的眼睛)?是否手术还要根据自己对视力的要求、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自己的全身健康状况等情况决定。3 手术前的检查血常规 明确全身状况,是否有感染等传染病检查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高会增加感染的几率(严重者眼内炎,摘除眼球),切口不愈合,一般高于8mmol/L不行手术,待降至8以下再行手术。凝血四项 明确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会导致术中出血不止,术后出血等情况。心电图 了解心脏功能胸透 了解肺部和心脏情况(是否有传染病和一些其他全身严重疾病)眼部A.B超、角膜曲率 了解眼底情况(粗略估计眼底情况,由于大部分患者眼底看不到,没法对眼底作出一个详细准确的评估,B超可以查出是否网脱等情况)。测量眼球计算出要装入眼内的人工晶状体的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了解角膜功能,对预后做出初步评估根据患者全身情况行肝功、肾功、血脂、心脏彩超等检查。4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把自己现有的浑浊的晶状体切掉拿出来,把一个透明的人工晶状体装进去,这就是白内障手术的基本过程。所以,术前患者及家属要选择一种人工晶状体。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厂家生产的多种类型的晶状体都适合患者使用,但是每种晶状体都有自己的特点,故术前认真选择还是有必要的。人工晶状体大体分两大类:硬质和软质,硬质不能折叠,手术切口相对较大,软质可以折叠,手术切口相对较小。任何人工晶状体都可使用50年以上,也就是说不需考虑“保值期”的问题。一般参考下面几点来选择:a 自己的经济情况 术后一个好的视力和自己的眼底等眼部情况有直接关系,和所选择的晶状体关系不大,晶状体都是透明的,透光性能都非常好,如果术后视力不好,绝对不是因为你选择的晶状体不好。所以,在做选择时不要一味追求高价位,主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b 对视力的特殊要求 人工晶状体装入后一般眼睛就不具备调节的功能了,也就是说要么看远清,要么看近清(一般看报纸时要佩戴老花镜),近年来出现了可调节的多焦晶体可供患者选择(价格较高,年轻人,对视力要求高的推荐)。c 年龄 婴幼儿建议选择植入后稳定性好的,年轻人建议选择折叠晶体,老年人都可以选择,患糖尿病病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建议选择一般的或者硬质晶体都可以,有眼底疾病的患者要慎重选择(兼顾到以后是否行眼底手术等)。d 一些特殊晶体 非球面:它在光学性能上更接近人类自然的年轻的晶状体,初期的临床应用也证实其能够提高对比敏感度,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性视力。蓝光滤过:保护眼底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多焦:满足视近和视远,提高对比敏感度,减少像差,提高功能性视力5 签手术同意书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过程和术前术后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真正做到知情同意。6 术前准备在以上几点都做到并且已经约好时间准备手术时,患者要注意:手术前要点消炎眼药(氯霉素或典必殊),每天三次,点准备手术的眼。手术当天早晨7点半准时到医院,到5楼护士站测量血压,冲洗泪道,同时(7点半)开始点散瞳眼药(复方托吡卡胺眼药),点手术眼,每5分钟一次,连点8次(或者更多次)。然后到四楼手术室门口等待手术,同时准备好钱(免费的准备好晶体差价,就是你选择的较贵的晶体减去免费晶体的价格,自费的准备好晶体费和手术费)。等待同时注意护士所叫的名字,护士安排交费和进手术室。7 术后注意术后全身抗生素应用三天(吃三天消炎药),第二天早晨8点准时来检查室换药检查眼部情况,一周后来复查。术后换药后局部应用抗炎类眼药,一般术后应用一个月眼药(具体根据病情定)。另:如果完成各项检查和术前准备工作,可尽早安排手术。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样组织,清晰而明亮,主要成分是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网状架,其中充填着吸附分子的透明质酸,它可使玻璃体凝胶性能稳定,保证玻璃体及其周围的视网膜在眼球转动或受震动时得到缓冲。且视野中清晰无暇,保证了视力的敏锐度。如果玻璃体内出现了除正常结构以外的不透明体,则称为玻璃体混浊。那么玻璃体混浊日常需要注意什么?日常注意事项:1.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睛,避免形成近视。切忌"目不转睛",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2.不吹太久的空调,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3.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5.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6.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7.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70厘米,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厘米,呈15-20度的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疲劳的几率。8.如果你本来泪水分泌较少,眼睛容易干涩,在电脑前就不适合使用隐形眼镜,要戴框架眼镜。在电脑前佩戴隐形眼镜的人,也最好使用透氧程度高的品种。9.40岁以上的人,最好采用双焦点镜片,或者在打字的时候,配戴度数较低的眼镜。10.如果出现眼睛发红,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那就需要上医院了。11.平时注意不要强光直射眼睛。另外防止眼外伤。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样组织,清晰而明亮,主要成分是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网状架,其中充填着吸附分子的透明质酸,它可使玻璃体凝胶性能稳定,保证玻璃体及其周围的视网膜在眼球转动或受震动时得到缓冲。且视野中清晰无暇,保证了视力的敏锐度。如果玻璃体内出现了除正常结构以外的不透明体,则称为玻璃体混浊。 日常注意事项: 1、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睛,避免形成近视。切忌"目不转睛",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 2、不吹太久的空调, 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 3、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 5、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 6、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7、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70厘米,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厘米,呈15-20度的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疲劳的几率。 8、如果你本来泪水分泌较少,眼睛容易干涩,在电脑前就不适合使用隐形眼镜,要戴框架眼镜。在电脑前佩戴隐形眼镜的人,也最好使用透氧程度高的品种。 9、40岁以上的人,最好采用双焦点镜片,或者在打字的时候,配戴度数较低的眼镜。 10、如果出现眼睛发红,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那就需要上医院了。 11、平时注意不要强光直射眼睛。另外防止眼外伤。
经常遇到有人诉说眼 前有黑影飘动,时多时少,像飞来飞去的小虫子,又像头发丝在眼前晃动,挥之不去,十分烦恼。在眼科医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飞蚊症”,它是因为眼球内的玻璃体有不同程度的混浊所致。 正常的玻璃体是如蛋清样的透明胶体,充满于眼球内五分之四的体积,通常是无色透明的,含有99%水分和少量蛋白质等,光线可以不受阻挡地通过。当玻璃体发生混浊时,眼前就会出现黑影飞舞。 “飞蚊症”的原因有近视性、老年性、外伤性、出血性、炎症性。 一、近视性与老年性玻璃体混浊:这是一种玻璃体变性所致的混浊。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近视眼的加深,玻璃体性质会发生变化,由凝胶状态变为液化状 态,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开,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在人们的视觉上就可能看到眼前有点状、絮状的混浊飘动,这种混浊是半透明的,在白色背景及光亮处更明显,随 眼球运动而飘动。在老年人及高度近视眼更常见,可以长期不变化,不影响视力。因此,不用太紧张。治疗可以点氨肽碘眼药水,服沃丽汀药片(甲亢者忌服),或 服一些帮助吸收的中药,多吃苋菜等蔬菜。 二、炎症性混浊:如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炎性的渗出物进入玻璃体所致。混浊的程度与炎症的轻重和范围有关。症状亦为眼前有点、片、絮、丝、尘状物飘动,而且较多、较大、不透明,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眼病消退炎症为主,再配合前述吸收药物。 三、出血性混浊: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并发眼底病变,发生眼底出血,进入玻璃体所致。轻症可出现前述飞蚊症状,重症多量出血致玻璃体严重混浊,视力减退。治疗仍以原发疾病为主,配合吸收药物如安妥碘肌肉注射,活血化瘀促进吸收的中药等。严重的玻璃体出血混浊须手术治疗。 四、外伤性混浊:眼外伤可致眼内出血,引起玻璃体混浊;眼外伤可使眼内异物存留,如铁、铜的存在生锈,早期亦可出现飞蚊症状,后期视力严重减退。要确诊这种混浊的性质并不难,治疗同样是针对原发眼病,多需手术治疗。 五、其他原因的玻璃体混浊:如果飞蚊症状伴有闪光感,可能是玻璃体与视网膜发生粘连牵拉,应引起高度重视。患者须去眼科医院检查,有无视网膜脱离的先兆。有的患者眼前飞蚊突然增多,在眼的一角有黑影似幕布一样遮盖过来。杨勋博士提醒,此时应放大瞳孔作详细眼底检查,如发现视网膜裂孔可及时作激光治疗;如发现已有视网膜脱离,就需要手术治疗。
这是很多患者和朋友经常问我的问题,其实对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作为专业眼科医生也很不好回答。我上网看了很多的资料,后来觉得方舟子回答的比较客观详细,故此引载如下。希望对大家选择有帮助。 近日,最早把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引入台湾的眼科医生蔡瑞芳宣布“封刀”,不再做该手术,闹得沸沸扬扬,让这位台湾名医在大陆也出了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蔡医生解释他“封刀”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法接受该手术的风险。这个手术必须要切开角膜,制造一个角膜瓣。以前大家都认为角膜瓣会完全愈合,后来有几个患者的例子让蔡医生知道事实上角膜瓣是不可能完全愈合的,所以就选择不再做这个手术了。但是蔡医生并不反对别人做这个手术,他认为该手术还是相当安全的,只是自己选择不做了。 在美国也出现了类似这种反戈一击的例子。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1998年批准LASIK,负责这项批准工作的是莫里斯·瓦克斯勒(Morris Waxler)。两年后瓦克斯勒退休,但这个手术并没有让他完全放心,在退休后反而花了更多的精力对它进行跟踪调查,在2010年频繁地上美国媒体质疑、反对该手术,并在当年9月上书FDA,要求禁止该手术。FDA是国际医疗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其对药品和疗法的审批非常严格,获得FDA的认证、批准几乎就等于获得风靡全球的通行证。LASIK并非美国首创,但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得到众多近视患者的信赖,FDA是功不可没的。现在负责批准该手术的FDA前官员突然变成了该手术的激烈反对者,使该手术的声誉大受影响。 LASIK的手术原理并不复杂。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长或眼球的屈光率过高引起的,成像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看远处的东西就模糊了。通过改变眼球的屈光率,让焦点落在视网膜上,近视就校正过来了。在做激光校正手术时,先要切割角膜,环切330度,制造出角膜瓣,然后把角膜瓣掀开,暴露出下面的角膜基质。这时激光才派上用场,对准角膜基质,让一部分基质组织蒸发掉,基质变薄,角膜的曲率就发生变化了。要蒸发掉多少基质,是由计算机计算好的,能精确地控制。然后把角膜瓣盖上,手术就完成了。 主要的问题就出在角膜环切上。角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眼睛里有异物,“眼里容不得沙子”,并根据需要即时地分泌眼泪润湿眼睛,防止眼睛干燥。LASIK手术要环切角膜,角膜上的神经就被切断了,角膜不能正常地感受到外界的变化,眼泪分泌的反射机制受到影响,眼睛就容易干燥。所以LASIK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干眼。干眼会对视力造成影响。眼球保持湿润的一个作用是让角膜光滑,这样成像才会清晰,相反地,干眼让角膜不光滑,眼睛成像的清晰度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是最成功的LASIK手术,术后视力的清晰度也要比戴眼镜(包括隐形眼镜)要差一点。干眼如果严重的话,会导致角膜上皮细胞过早地死亡、脱落,使得角膜表面凹凸不平,出现散光、重影、雾状视力。术后角膜神经会逐渐长回去,但术后三年长回的角膜神经还不到50%。神经没法恢复到术前状态,干眼就可能是永久性的。 LASIK手术后,切开的角膜瓣虽然盖上了,但是它和角膜基质不像原来那么紧密了,之间存在间隙,而没有切到的部分是没有间隙的,这样角膜的厚度就相当于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在白天,由于光线强,瞳孔比较小,受的影响不大,但到了晚上,瞳孔放大到超过环切的边缘,视力就会受影响。另外,由于角膜瓣和角膜基质粘得不牢固,受到外力打击时容易发生角膜瓣异位,出现眼睛剧痛和视力迅速下降。蔡瑞芳医生举出过几个例子:一个患者接受手术已经六七年,去抱跑过来的狗时被狗头撞到眼睛,造成角膜瓣异位;还有2个女病人,在给婴儿换尿布的时候,被宝宝的脚踢到眼睛,造成异位。 LASIK是一项手术,手术就会有风险,关键是风险有多大,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根据美国白内障和屈光外科手术学会在2008年对3000多篇论文的分析,LASIK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高达95.4%。通常认为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3%左右。但是瓦克斯勒认为LASIK之所以能得到FDA的批准,是因为FDA未能获得关于手术风险的完整资料,LASIK设备制造商及其合作者隐瞒了相关数据。根据他本人的调查,虽然接受手术的人在第一年有95%不用戴眼镜,但在两三年后,却有50%的患者需要重新佩戴眼镜。而根据瓦克斯勒的统计,有并发症的患者高达20%,而且有0.9%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治疗。面对这些差别很大的数据,我们只能希望有权威机构能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FDA、美国国防部和眼科协会曾在2009年宣布要对准分子激光手术安全性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但到现在还未见到结果发布。 LASIK是一项手术,手术就会有风险,关键是风险有多大,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根据美国白内障和屈光外科手术学会在2008年对3000多篇论文的分析,LASIK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高达95.4%。通常认为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3%左右。但是瓦克斯勒认为LASIK之所以能得到FDA的批准,是因为FDA未能获得关于手术风险的完整资料,LASIK设备制造商及其合作者隐瞒了相关数据。根据他本人的调查,虽然接受手术的人在第一年有95%不用戴眼镜,但在两三年后,却有50%的患者需要重新佩戴眼镜。而根据瓦克斯勒的统计,有并发症的患者高达20%,而且有0.9%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治疗。面对这些差别很大的数据,我们只能希望有权威机构能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FDA、美 LASIK有风险,其他校正近视的方法未必就没有风险。根据《眼科学档案》在200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每天佩戴隐形眼镜的人在30年内有百分之一的几率发生严重的眼睛感染,并有二千分之一的几率由于感染而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而LASIK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风险是万分之一。从这个角度看,佩戴隐形眼镜反而比做LASIK手术还不安全。最安全的当然是戴普通眼镜,代价是不方便。 土摩托在10年前接受了LASIK手术,最近他在微博上发言说,这是“花在自己身上最值的一笔钱”,“手术后,在弱光下的视力会变差,老花的时间会提前,但对于一个喜欢运动和旅行的人,不戴眼镜的好处实在太明显了。”很多人去做LASIK手术,就是因为有做过手术的朋友推荐,所以FDA特地指出,在做该手术之前,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仔细地权衡风险和益处,避免受到做过手术的朋友或鼓励做该手术的医生的影响。不仅要知道该手术可能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理解可能的风险,做好心理准备。所有的手术决定都是要权衡利弊才做出的,尤其是对校正近视这种并非必要的手术,和美容手术一样,更应慎重。 2012.2.22.(《新华每日电讯》2012.2.24.)
——开展以白内障手术治疗为主的防盲治盲工作赵洁,王伟,徐本奎,陈炜(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河南信阳464000)摘要:目的调查信阳市(含八县两区)白内障患病率,白内障致肓率,白内障手术负荷量;评价我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实施以白内障手术治疗为主的防盲治盲工作效果。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7月,对全市眼病人群进行白内障的筛查。白内障定义为:至少l眼晶状体浑浊矫正视力<0.6者,其中最好眼矫正视力<0.05者为白内障旨人,矫正视力<0.1眼为白内障手术对象。结果眼病人群共3472例,接受检查3469例,总受检率99.91%,白内障患病率为65.84%,白内障致盲率为3.06%,白内障手术负荷量为30.18%。结论白内障盲人所造成的社会负担较重,目前农村白内障致肓率较高,高质量增加白内障复明手术是防盲治盲的苗‘要任务。关键词:白内障;盲;患病率;白内障手术率,中图分类号:R779.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461(2008)05—0415—03白内障居全世界致盲原因首位,是我国当前防治的重点。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数量大大增加。因此,为了解当前白内障患病率及相关情况,评价信阳市防盲治盲工作的实际效果,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我院在郑州大学一附院眼科专家指导下,开展了“白内障无障碍市”复明行动。借此活动,我们对信阳市八县两区,进行以眼病人群为基础的白内障患病率的调查,以期为白内障防治工作提供流行病学基础资料,同时为政府行政部门制订政策提供科学依据。l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我市通过卫生行政部门逐级传达,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宣传,使每位市民都了解这次活动。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安排,有组织地分批来我院进行筛查。共有眼病患者3472例。其中男1769例,女1703例。检查方法:若受检者未配戴远用矫正眼镜,或者虽配戴但并不经常戴用,检查裸眼视力;若受检查者配戴远用矫正眼镜且经常戴用,则检查矫正后视力。以上称之为日常生活视力。若日常生活视力<0.6,检查小孑L视力,视力检查后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前后段。小孔视力不能提高到o.6以上,而视力下降不能用角膜病解释者,则散瞳后检查眼底。对于浅前房者不进行散瞳检查。所有眼科检杏,均征求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方进行。1.2白内障的诊断标准(1)晶状体浑浊,包括空泡、水裂、板层分离、轮辐浑浊、楔彤浑浊、核浑浊及后囊下浑浊等,不包括少数对视力无影响的点状浑浊。(2)fl,孑L视力<0.6,且除外白内障以外原因引起的视力下降。(3)术后无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眼均以白内障计入,无论受检者的或单眼诊断为白内障均计为白内障。(4)白内障患者系指至少1眼为白内障,其中双眼视力<0.05者为白内障盲人,双眼中有1眼视力<0.1者此患眼确定为手术眼。1.3质量控制筛选工作前,由郑州大学一附院的眼科专家,对我院眼科医师及工作人员,进行了2周的培训。统一仪器,统一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对每位筛选病人的结果,再由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眼科医师复核。最确定的检查结果,按病人身份证或户口本进行登记,并详细记载眼科专科检查情况。1.4统计方法用SPSSl1.0医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2.1白内障患病率来我院筛选人群3472例,3469例接受r检查,其中有3例因自身原因朱接受检查,受检率99.91%。受检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为65.84%。随着年龄的增加,白内障患病率升高;女性白内障患病率高于男性;文盲白内障患病率高于非文盲.(表1)。2.2白内障致盲率与手术负荷量受检的3469例中,白内障盲人106例,占3.06%;白内障手术对象1047例,占45.84%。白内障致盲率和手术负倚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女性高于男性,文盲高于非文盲。(表2)。3讨论3.1白内障患病率本调查,主要依附于我市的“白内障无障碍市”复明行动。患者多因视力损伤或低视力,而前束接受检查,故白内障患病率明显高于普杏的患病率。但白内障女性患病率(73.43%)明显高于男性(58.57%),这和北京顺义眼病调查…、广东斗门眼病调查口1结果一,而且和Leibowitz眼病调查报告旧。结果也一致。原因可能与女性寿命长、生育多与白内障的发生成正相关等内分泌冈素H1有关,有学者认为女性绝经期后使用雌激素可降低白内障的患病率。文盲白内障患病率(77.04%)高于非文盲患病率(52.74%),原冈可能与文盲巾,女性和老年人比重较多有关,还可能与贫网生活方式等冈素有关。北京顺义眼病调查结果显示,白内障肓人占致盲眼病的首位,双眼视力<0.1的≥50岁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为2.22%。本次调查巾,接受检查的3469例受检者,白内障旨人106例,占与否意义不大,这使得一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治疗。我市通过这次复明行动,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了白内障的科学教育,使一大批冈经济原因而无力治疗的患者重见光明,防盲治肓T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向内障肓人所造成的社会负担较重,日前农村的白内障致卣率较高,高质量增加复明手术是防肓治盲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防盲治宙工作足我国眼科医师的社会责任。WHO和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联合于1999年2月发起了“视觉2020,享有看见权利(vision2020)”行动,目标是在2020年前全球根治呵避免占。今后,我们仍将向内障的防治工作,作为防盲治肓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防盲治盲T作,为实现“视觉2020,享有看见权利”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参考文献:[1]ZhaoJL,LiJJ,suiRF,eta1.PrevalenceofblindnessandcataractSill'-geryinShunyicountry,China[J].AmOphthalmol,1998,126(4):506.514.[2]LiSZ,XuJJ,HeMG,eta1.AsurveryofblindnessandcataraclsurgeryinDomencountry,China[J】.Ophthalmology,1999,106(7):1602·1608..[3]LeibowitzHW,KmegerDE,MaunderLR,ela1.7I'heFraminghameyestudymonograph[J].Suryophtbalmol,1980,24(3):351-365.[4]CathAMecarty,PHD,MPH,B.NMukesh,PilD,eta1.Theepidemiol—ogyofcataractinAustralia.AmJOphthalmol,1999,128(3):446-465.
一、近视的调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其低龄化趋势尤其令人担忧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身心健康是基础。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10日第3版报道,2000年,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科技部、国家民委等5部委(局)共同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令人忧虑。小学生的近视率为20.23%,初中生的近视率为48.18%,高中生的近视率为71.29%,大学生的近视率为73.01%。与1995年相比,虽然小学、初中以及大学的近视率趋于稳定,有的年龄段(如10-14岁)的近视率出现下降,但16-18岁高中学生的近视率则从66.80%上升为71.29%。中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在全世界排名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视的“低龄化”趋势,7-9岁年龄段近视检出率明显升高。2001年,天津300名应征入伍的大学生中99%体检不合格,其中近视眼为最主要的受限因素。由于近视眼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它将严重危害下一代的身体健康,甚至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与国家的安危。因此,近视眼成为人人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1~9]。环境因素是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自廿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近视眼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10~21]。研究表明,虽然有重要的遗传因素,对于占学生近视眼绝大多数的单纯性近视眼患者来讲,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即便是少数病理性近视眼,环境因素亦起重要作用。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随着电子游戏机盛行、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中小学生长时间玩游戏机、上网、看电视等也是导同仁眼科中心致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近视的产生只有小部分是由于遗传所致,大部分还是因为用眼不当造成的。近距离用眼、照明光线不足、用眼时间过长以及姿势不正确等都与近视的发生、发展有关。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由于生长激素的分泌和内分泌系统不稳定,在上述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眼球有扩张的趋势,所以绝大部分近视发生和发展在12~18岁的年龄段,而在18~20岁发育成熟后,近视的发展会逐渐减慢或停止良好的卫生条件与用眼习惯是学生视力健康的必要保障1990年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学校应当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第六条规定: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学校教室照明标准急需修订。国际照明委员会制定的教室平均照度最低应在300勒克斯,正常为500勒克斯,实验室应达到750勒克斯。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校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是由卫生部于1987年发布实施的,规定学生教室平均照度仅为150勒克斯,明显低于国际标准。因此,应大力提高教室的照明度。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教育他们养成良好习惯:读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使眼与书面的距离保持在30~40厘米以上;每看书写字30~40分钟,应外出活动或远眺10分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在走路或坐车时看书;不在光线太弱或者太强的地方看书写字。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视力健康的必要手段学校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教学,并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正确的眼保健操对于预防学生近视眼非常重要。近视眼的防治越早越好,并至少应持续至整个求学阶段透镜诱导的近视眼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透镜矫正抑制动物的正视化过程则提示包括婴幼儿时期甚至先天发生的病理性近视眼都是能够预防与控制的[10~16]。在婴幼儿期,眼球的平均轴长从出生时的18.0mm增致3岁时的22.8mm。在青少年生长期(3~14岁),眼轴长度仅增长1mm。亦即从出生到3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亦是防治病理性近视眼的的高度敏感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长期研究得出:为1岁以内的儿童验光,便能知道其将来是否变成近视眼。1岁以内近视的婴儿,虽然在以后的3~4年内有一定的正视化趋势,但将来最可能发生近视。因此认为,在儿童1岁以内便可通过一系列的眼科检查可对其将来是否患近视进行预测,若及早发现,便可尽早预防[16]。3至6岁是防近的敏感期,14岁以前为防近的重要时期。然而,近年来,近距离工作的增多使许多近视眼的稳定年龄延迟至20岁以后,成人型近视眼的发生亦不断增多。因此,防近工作至少应持续到大学教育结束。二、青少年近视防治的误区1.夸大了假性近视在青少年近视中的比例近视眼是指平行光经过眼屈光系统的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导致视力下降。因此这类近视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性近视眼,其屈光状态是静止的,眼球的前后径增长是其基本的解剖结构的改变。青少年由于调节功能比较强,部分近视患者存在着调节性近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假性近视。人眼在由远及近的看物体时,要通过睫状体收缩放松悬韧带,使得晶状体的变凸,产生调节。在长时间看近的时候由于睫状肌长时间存在收缩状态,得不到放松,产生痉挛,此时再看远时会产生调节性近视。产生调节性近视的根本是睫状肌痉挛,此时只要放松睫状肌就可以缓解调节性近视。真正这部分的患者比例并不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单纯假性近视只占8%。目前青少年近视中由于各种媒体和商家夸大了假性近视在近视眼中的成分。随之各种近视治疗仪和治疗药物相继出现,很大程度上误倒患者。2.目前近视眼防治中的误区 市场上出售的防治近视的药品大都是中药处方,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保健品柜台出售的,如中街天益堂销售的海王药业出品的“眼之宝”,这种药品对疗效的描述为“改善视力”。售货员对记者说,这种药只能作为改善视力、缓解眼睛疲劳,不能作为治疗近视的药品。另一种是在药片柜台出售的,如各种品牌的“增光片”,其疗效明确标明“治疗近视眼”,药房对治疗近视眼大都推荐此类药品。口服药不治近视眼 很多口服药和滴眼液在宣传上给消费者误导,从原则上讲药物治疗近视眼没有科学依据,只能在短期内对视力的保持和缓解视疲劳有效果,但长期使用有害无益。在这些药物中大部分都是采用抑制或兴奋眼睛睫状肌的原理在短期内改善视力,但这种方式只是对望远的功能有所改善,对预防近视却没有作用。抑制或兴奋后的眼肌相当于麻醉作用,在近视时眼睛调整度数的能力下降,只能尽量把眼睛的轴线拉长,每拉长一毫米,近视就会加强300度,极易造成不可修复的轴性近视。 很多眼科专家都认为口服药治近视不会有什么效果,近视眼是眼轴变形,这种变化药物无法逆转。因此,现在还没有药物能够治好近视眼,戴眼镜和做手术仍是治疗近视眼的最基本方法。而且在青少年生长阶段,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不可忽视 由于目前还没用十分有效的防治近视的办法,戴近视眼镜的人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渴望有些办法能控制近视的发展。为适应这种需要,大量防治近视的眼药、口服药、小设备以及各种物理治疗手段如超声、磁疗等都在医药市场上大量倾销。近因这些防治近视的药品或用具是否有效都缺乏公认的、科学的论据,因而一个一个的被淘汰下去。事实上,一方面大量广告宣传某种药物或器具治疗近视眼卓有成效;另一方面近视眼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这一事实充分说明那些药物、器具的治疗效果是值得高度怀疑的。因此患近视的中小学生及家长们对于是否使用市场上的治疗近视眼药物和器具一定要谨慎从事。不仅它们治疗效果不可靠,有些药品和器具不仅无效,还可能对眼睛造成不良后果。近视眼的治疗是医学界一大难题,我国市面上治疗近视的方法五花八门,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专家指导组曾经对50余种防近用品进行评审,其中有的可解除视觉疲劳使视力提高,有的对假性近视有缓解或治疗作用,有的可以起到诊断或治疗假性近视和预防真性近视的作用。但在所有评审的项目中无一例对真性近视有确实的治疗作用。近视眼是眼科最常见病症屈光不正中的最重要类型,我国人群患病率约为33%,即近4亿。许多人相信“近视眼有真假之分”、“假性是真性的可逆或早期阶段”等说法,其实都是不合乎科学的概念。因为首先除了1%的高度近视外,单从光学的角度而言,近视的本质仅仅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聚焦模糊。而人的一生中对屈光的生理要求也是随年龄而变化,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近视患者来说,并不需要过分忧心。假性近视眼学说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近视矫正的急切心情,并伴随了一定的人为商业化因素,这使得名目繁多的“治疗假性近视”有了用武之地,也使得人们离科学治近视的轨道愈走愈远。因此,希望家长不要盲目地相信这一概念,一旦发现孩子视力出现问题应及早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断治疗。三、正确对待青少年近视防治青少年矫正近视的方法:目前对于青少年(18岁以下)而言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科学地、合理地配戴眼镜。误区:眼镜会越戴度数越深,只要戴上了眼镜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有了近视如果不配戴眼镜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容易造成视力疲劳,影响学习工作;二是看东西时两只眼常常眯成一条缝。长期下去,上下眼睑会压迫眼球引起转变散光,前后眼轴会拉长,使近视度数不断增加。眼睛近视了就应该正确的配戴眼镜。??近视眼镜可以矫正视力。近视眼因为远方的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造成视远物不清楚,而配戴了近视镜后,就可以获得清晰的物像,从而使视力得以矫正。??近视镜可以减轻视疲劳。近视而不戴镜,必然导致眼镜极易疲劳,其结果只能是促使度数日益加深。正常戴镜后,视疲劳现象就会大大减少。??近视镜可以防治外斜。近视眼视近时,眼的调节作用减弱,时间一长眼外直肌作用超过内直肌,就会引起眼位外斜。当然,近视伴外斜,仍可通过近视镜矫正。??近视镜可以防治眼球突出。青少年由于眼球仍处于发育期,调节性近视极易发展为轴性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眼,眼球前后径显著延长,外表即表现为眼球突出,如果近视一开始就正常戴镜矫正,这种情况就会有所减轻,甚至可以不发生。??近视镜可以防治弱视,高度近视而没有及时戴镜,往往造成屈光不正性弱视,只要配戴合适眼镜,经过较长时间治疗,视力大多会逐渐提高。??近视镜对于高度近视引起的合并症,如视网膜脱落、玻璃体混浊、白内障、青光眼、眼球震颤等,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因此,近视患者应选择正规的眼镜店,只要眼镜验配合适、时常配戴,并注意日常的视力卫生,近视度数就可以稳定,甚至减轻。成年人(18岁以上)近视矫正:配戴合适的眼镜,必要时可以进行近视眼屈光手术。怎样才能配一副合适的眼镜呢?有5个简单的原则:1.视力下降时,首先应请眼专科医生检查,排除其他眼病;2.屈光不正须配镜时,应先检影(初验),无禁忌症者最好充分散瞳检影,以得到准确客观的屈光度数;对于复杂的屈光状态必要时应该进行医学验光。3.配镜之前一定还要进行复验,即在不扩瞳的情况下试戴眼镜。把客观验光度数稍作调整使主观感觉舒适,这样才能选择能接受的最佳的屈光度;4.单纯依靠电脑验光的配镜方法实际上不可取,它对青少年近视更是难以准确。关键在于:准确的验光:排除单纯电脑验光提倡到医院和正规的眼镜店进行验光。四、国内外对于近视眼防治的探索1.佩戴双光镜或者渐进多焦镜对于学生近视的控制――目前的效果尚需要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对于已经发生了近视者,特别是中度以上的近视眼则建议给予双光眼镜矫正,这样可以减少戴镜视近时对于调节的需求,有助于抑制近视眼的发展[1,2,23~25]。近来,美国东北大学视光学院的FulkGW[26]等研究证实佩戴双光眼镜对于伴有近点内隐斜、发展较快的儿童近视有明显抑制作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ilmer眼科研究所的ChiangMF[27]、落杉矶加里福尼亚大学JulesStein眼科研究所的SyniutaLA[28]以及RomanoPE等[29,30]的研究均表明佩戴双光眼镜结合低浓度阿托品点眼可以显著抑制学生近视眼的发展,有推广价值,但应注意阿托品的副作用[31]。北京上上医近视眼防治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对于2000余例学生近视眼的临床观察亦表明:对于轻度近视眼患者,双光镜可以仅在上课与写作业时戴用,验配简便,容易适应,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点眼可以有效控制青少年学生近视眼的发展。渐进镜对于学生近视作用的研究是近年才开展起来的。1999年,我国香港理工大学的LeungJT等[32]报道渐进镜有抑制近视发展的作用。但是,样本量小、未采用双盲法、未采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33,34]。我国台湾大学台大医院眼科的ShihYF等[35]的研究表明渐进镜联合0.5%的阿托品点眼可以显著抑制青少年近视眼的进展,然而渐进镜单用作用不明显。自1996年开始,美国4所视光学院联合着手渐进镜对于青少年近视进展影响的研究(COMET),该项目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温州等地亦在进行这一研究[33,34]。目前的最后总结已经完成,没有得出对于近视控制的可靠性结果。因此关于双光镜和渐进多焦镜防治青少年近视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尚无定论。2.佩戴透气性硬镜(RGP)可能有助于控制学生近视进展廿世纪50年代起,随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塑料硬镜的推广,人们发现该镜具有抑制或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现象。70年代后期,RGP问世后,其透气性能与安全性能不断提高,迅速取代PMMA硬镜。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视光学家们开始系统研究RGP对于儿童近视进展的作用[25,33,37~39]。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中心的KhooCY等[38]的研究显示RGP可以显著抑制青少年近视眼的进展。RGP优良的光学性能可能有助于近视稳定[25,33,37,38]。然而50%以上的失访率不能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25,37]。设计严谨的接触镜与近视进展研究(CLAMP)仍在进行中[39]。目前还缺乏大量的临床证据支持。OK镜是一种特殊的RGP,采用的是中央平坦、周边陡的“逆几何学”设计,以机械压迫的方式使角膜中央部变扁平,屈光度降低,然而,它不能治愈近视,停戴镜后恢复原有屈光度[25,33,40]。佩戴OK镜矫治近视,角膜处于受压状态,特别是夜晚戴镜时,随时可能出现角膜磨损以及角膜感染等问题。因此,OK镜必须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在经过培训的眼科医师指导下验配,并严格定期复查[25,33,40]。3.屈光手术矫治学生近视应当严格把握适应证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适应证为年龄大于20岁的轻、中度近视且矫正视力正常、近视度数已稳定2年、自愿接受手术的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适应证与PRK大体相同,但可矫正屈光度范围较大。PRK和LASIK为目前眼科临床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方法,但是该手术术中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应引起眼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LASIK可用于矫治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高度近视经过LASIK矫治,有助于立体视觉的发育与弱视防治。另外,PRK和LASIK矫治远视效果显著,对于儿童远视性弱视有特殊治疗效果[41]。对于少数病理性近视眼,在其发病初期可以通过后巩膜加固术来加强巩膜的抵抗力,阻止近视发展。
斜视(Strabismus)人的眼球具有偏斜倾向,但在正常的融合功能控制下,仍能保持正位,外界物体仍能落在双眼黄斑中心凹,而当融合被打破时,就表现出眼位的偏斜,所注视的物体不能在双眼相对应部位成像,例如一眼在黄斑中心凹,而另一眼在中心凹之外的视网膜,当融合控制恢复时,重又保持正位,这种潜在性斜视称为隐斜(heterophoria)。隐斜存在非常普遍,在正常人群中十分多见,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发展成显斜,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当眼的视轴明显偏斜而且不能被融合功能控制时就称为显斜(heterotropia)。斜视病人不可能具备完善的立体视功能(stereopsis)。如果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还常常发生弱视。外界物体在双眼视网膜对应部位成像后,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融合为一个立体图像,并且与周围环境关系明确,在三维空间中有准确定位,这被称为双眼单视功能(binocularsinglevisison)。双眼单视功能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同时知觉(simrltaneousperception),双眼能同时看到两个不同的画面,第二级为融合功能(fusion),双眼将两个大部分相同,在细节上有某些差别的图像看成一个图像,第三级为立体视(stereopsis),双眼两个存在视差的图像看成一个有立体感的图像。立体视是最高级的双眼单视功能,人类赖以从事各种高级精细工作。双眼单视功能是在出生后婴幼儿早期逐渐发育和完善的,了解到这一点就能认识到为什么儿童斜视的危害性更为严重。眼睛有六条眼外肌,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控制着眼球的运动。眼球向任何方向的运动都必须由几条眼外肌参与共同作用完成。每一条眼外肌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分别起到协同肌,配偶肌和结抗肌的作用。当一条眼负肌行使主要作用使眼球向某一方向转动时,有同一眼的其他眼外肌协助完成,这些肌肉被称为协同肌;双眼做同向运动时,双眼必须有肌肉同时同向等量收缩,这一对肌肉称为配偶肌;一只眼中的眼外肌还有互相对抗的作用,在运动时,一条眼外肌的收缩必须伴有相对抗肌肉的放松,这一对肌肉被称为拮抗肌。共同性斜视(concomitantstrabismus)一、概念双眼视轴分离,并且在不同注视方向及交换注视眼时斜视角均相等。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经无器质性病变。二、病因共同性斜视的病因至今还不是很清楚,有关的学说主要如下:1、解剖因素由于眼外肌发育异常或是眼的附属器的解剖因素导致斜视。2、调节学说斜视的发生与眼的调节有关,远视性屈光不正的病人为了看清目标需经高度调节而引起过度集合,常发生内斜视;相反,患有近视的病人较少需要调节因而常有集合不足,容易出现外斜视。3、融合机能缺陷学说双眼视力不等,单眼视觉剥夺等因素妨碍双眼融合,可能引起斜视。4、神经支配异常学说双眼依靠集合兴奋来保持双眼视轴的平行,当集合神经冲动过强或集合中枢张力不足时,可能引起内斜视或外斜视。三、共同性内斜视(concomitantesotropia)在儿童斜视中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1、先天性内斜视(congenitalesotropia)出生时或者出生后6个月(含6月)内发生的内斜视,也称为婴儿型内斜视(infantilecsotropia)。主要临床特点为斜视角大,通常在40以上,视远和视近时的斜视角大致相同并且稳定;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能够交替注视,少数表现为单眼固视;大约90%病人有轻度或中度远视,但配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眼球运动检查时常可见到下斜肌功能增强,少数人有轻度外展不足,但不存在外展神经麻痹。先天性内斜视常常伴有眼球震颤(nystagmus),和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由于发病早,先天性内斜视较之其它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更为严重,特别是部分单眼固视的病人,一般都会发生弱视(amblyopia)。治疗原则是早期矫正眼位,使病儿在发育期内获得双眼视轴平行,建立一定程度的双眼融合功能。尽管大多数先天性斜视没有调节因素存在,但有少数例外,所以仍应首先散瞳检影,并且在双眼能够交替注视时再手术。2、调节性内斜视(accommodativeesotropia)眼的调节与集合之间必须保持协调一致,一定的调节伴有相应的调节性集合,二者之间的关系用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ve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来表示,过度的调节引起过度的集合或者一定的调节引起过强的调节性集合,而成为产生内斜视的诱因。四、共同性外斜视(comitantexotropia)在共同性斜视中,外斜视较内斜视发病率要低,但随着人群的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共同性外斜视与屈光正没有密切关系,起病较为缓慢,许多病人先经过一个明确的间歇期而后转为恒定性外斜视。正因为这个原因,共同性外斜视病人可能保持有一定的融合功能,双眼单视功能较内斜视病人要好。1、先天性外斜视(congenitalexotropia)在1岁以前发生,斜视角大而恒定,通常表现为交替注视。由于发病早,双眼交替注视,矫正眼位后亦难获得较好的双眼单视功能。2、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exotropia)多数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于幼儿期,在发病前可能会经过一个隐斜阶段。外隐斜与内斜视交替出现,在疲劳,身体状况不佳,精神不集中时容易表现出显斜,遮盖一只眼能够诱发出斜视。斜视角变化较大,多数病人具有同级别的双眼单视功能。成年人可能会有视疲劳症状,儿童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但常有一个十分特殊的表现,即在阳光下眯起一只眼,这种畏光的表现可能不是间歇性外斜视所专有,但在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最为多见。间歇性外外斜斜视角的检查较一般外斜视要困难的多,除了要反复多次检查,还要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检查,要遮盖一眼至少一小时使外斜视充分暴露,才能准确测定间歇性外斜视的斜视角。对于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存在有不同的意见,一种看法认为在间歇期病人保持有较好的双眼单视功能,手术矫正眼位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另一种看法是儿童应尽量采取保守疗法,因为如果手术过矫导致术后出现内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危害将远远超超间歇性外斜视,故可以配戴负球镜,加强集合冲动,在观察眼位的过程中如果斜视不改善,而双眼单视功能逐渐丧失,再考虑手术矫正眼位。3、恒定性外斜视(constantexotropia)部分病人可能先经过一个间歇期,所以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手术矫正眼位后预后较好。幼年发病者,多数为交替性注视尽管可能没有弱视,一般不具有双眼单视功能,也有人表现为单眼固视性外斜视,这部分病人多患有弱视。4、继发生外斜视(secondaryexotropia)(1)内斜视手术过矫手术设计不当,手术量过大导致术后出现外斜视。(2)知觉性斜视(sensoryexotropia)单眼视觉障碍,例如一侧无晶体眼,外伤等,使双眼融合功能受到破坏,出现外斜视。手术治疗仅为改善外观。外斜视的分类方法很多,为了便于手术设计,根据外展与集合视经支配异常导致看远和看近时斜视角的差异,将共同性外斜视分为(1)外展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至少15,AC/值高。(2)集合不足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至少15,AC/A值低。(3)基本型看远与看近时斜视角基本相等,相差不超过10,AC/A值正常。(4)类似外展过强型初次检查时看远斜视角大于看近时,在遮盖一只眼1小时之后,看远时斜视角与看近时相等,甚至可能小于看近时。五、治疗对于儿童治疗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消除弱视及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对成人主要是改善外观,部分病人为了消除复视,减轻视疲劳。1、矫正屈光不正对斜视病人首先应进行散瞳检影,配戴时如果是内斜视伴有远视者应全部矫正,外斜视伴有近视者同样应予全部矫正;如果是外斜视伴有远视者,应适当降低远视度数,如果病人同时有弱视,应注意在保证视力前提下减少度数,散光应全部给予矫正。2、治疗弱视对于儿童一般首先进行弱视治疗,待弱视治愈后再行斜视矫正手术。3、非手术治疗调节性内斜视应首先配戴远视矫正眼镜,某此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可戴负球镜刺激集合功能,改善眼位。术后较小度数残余斜视使用三棱镜矫正。4、手术矫正眼位大部分外斜视最终需要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非调节性内斜视亦须手术矫正,对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应尽早进行,出生后6个月时即可实施,尽可能争取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儿童在弱视治愈或视力提高,双眼视力平衡时应考虑尽早手术矫正眼位,以便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成人主要目的为美容,手术应避免出现复视。非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incomitantstrabismus)包括麻痹性斜视(paralyticstrabismus)和特殊类型斜视。一、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神经核、神经干或肌肉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可以是单根或多根眼外肌的部分或完全性麻痹。1、病因(1)先天性在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发生,主要为先天发育异常,出生时爱伤或早期疾病引起,可累及一条或多条眼外肌。上斜肌不全麻痹在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发病率最高。(2)后天性多为急性发病,颅脑外伤,颅内发炎,肿瘤,出血,糖尿病,中毒等都可引起麻痹性斜视,外直肌麻痹导致急性麻痹性内斜视最为多见。2、临床表现(1)复视先天性麻痹性斜肌一般都无复视,后天性有明显复视,并伴有眩晕、恶心等症状。(2)代偿头位在麻痹肌作用方向上复视最为明显,多数麻痹性斜视都会采取一个头位来避免复视的干扰,例如转面、歪头、抬或收下颌,以避开麻痹肌作用方向。(3)斜视根据受累肌肉不同表现出相应眼位变化。麻痹性斜视的斜视度在不同方向上有很大差异,一般在麻痹肌作用方向上最大,先天性麻痹者也可能在麻痹肌的拮抗作用方向上最大;两只眼分别注视时斜视角亦不等大,健眼注视时麻痹眼显示的斜视为第一斜视角,麻痹眼注视健眼显示的斜视角为第二斜视角,麻痹性斜视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4)眼球运动异常麻痹性斜视的眼球运动有明显异常变化,眼球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运动减弱,其拮抗肌和配偶肌的力量会有相应增强。后天性发病者,特别是急性期内以麻痹肌的减弱最为突出,而在先天性麻痹,常常以麻痹肌的拮抗肌功能亢进表现更为明显。3、治疗(1)病因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首先应该针对病因治疗。(2)非手术治疗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在急性期可采用麻痹肌直接拮抗肌注射稀释后的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toxinA),可使其发生暂时麻痹与麻痹肌之间建立新的平衡,缓解急性期症状,同时也可防止拮抗肌发生挛缩。小于10的斜视可以用三棱镜来矫正,以消除复视。(3)手术治疗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以手术治疗为主,残余的斜视或较小度数的斜视可以配戴三棱镜矫正。后天性者在病因去除,病情稳定后如果斜视仍不恢复,可以进行手术矫正,一般需要等待6个月,以观察斜视角确实没有变化,但如果等候时间太长久,麻痹肌的拮抗肌发生了明显的挛缩,手术效果将受到影响。二、特殊类型斜视1、眼球后退综合症又称Duane后退综合症,是一种先天性异常,主要临床特征为患眼运动受眼,以外转受限最为多见,内转时睑裂变窄,眼球后退,可能伴有上转或下转,单眼发病多见,少数人也可双眼发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与组织学异常及神经支配异常有关。手术治疗效果常常不满意,所以如果原在位没有明显斜视,并且没有影响外观的代偿头位,一般不予手术。2、A-V综合症是一种亚型水平斜视,在向上方和向下方注视时斜视角发生明显变化。当水平斜视的病人向上方注视集合增强时,内斜视就会加大,而外斜视则减小,眼位呈英文字母“A”;V症相反,在向下方注视时集合增强,故尔内斜视在下方时加大,向上方注视时减小,外斜视在下方减小,向上方时加大,呈英文字母“V”型。临床上依据双眼由原在位向上转25和下转25时斜视角的差来诊断是否存在A-V综合病,A症上下斜视角之差至少为10,V症15。由于A-V综合症除了水平斜视外还存在垂直方向上的非共同性异常,对于它的病因目前尚无一致看法。在手术治疗时,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必须根据临床检查来决定还须实行哪一种手术来矫正A-V现象,否则在术后病人仍然难以建立双眼单视功能。3、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DVD)到目前为止,DVD是人们认识最少的一种斜视。但在临床上并不少见,DVD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合并有水平斜视,在先天性斜视中较为多见。它的特征是非注视眼不随意性上斜,在发生上斜时还伴有外旋,当遮盖注视眼时,上斜眼回落,同时伴有内旋;斜视角变化很大,很难准确测定,DVD是双眼病,但发病时间可以有先后,发病程度亦不相等。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效果难以预计,并且复发可能性大,所以只有当DVD频繁出现,明显影响外观时才予以实施。4、爆裂性骨折(blowoutfracture)钝性外伤造成眼眶骨折,部分眼外肌及周围组织嵌顿于骨折缝里,引起斜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由于眼眶底部的眶壁比较薄弱,骨折通常发生在眶底部同下直肌及下斜肌可由此嵌入上颌窦,出现眼球上转及下转障碍。骨折也可能发生在眶内壁,内直肌嵌入筛窦,眼球内转及外转运动受限。X线及CT检查可以证实。目前对于何时手术仍是一个有较多争议的问题,立即进行探查复位,还是观察,复视不消失,眼球内陷明显再行手术,各有利弊。谨慎考虑手术的原因在于手术常有严重的并发病,例如眶内出血,动脉栓塞,视神经损伤等。所以不论任何时手术都必须权衡利弊。(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refractiveaccommodativeesotropia)多数病人在2——3岁时发病,由于远视性屈光不正而过度调节,引起集合过强,部分病人还有外展融合功能不足而发生内斜视。远视多为中度,平均+4.00D。发病初期可能有一个间歇期,多数人AC/A值正常。治疗用睫状肌麻痹剂充分散瞳检影,完全矫正远视可获得眼位矫正。(2)非屈光性调节性斜视(nonrefractiveaccommodativeesotropia)是由于调节性集合过强而引起,临床上又称为高AC/A性内斜视。主要的临床特点是看近时的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的斜视角。治疗虽然这种类型内斜视不是由屈光问题引起过度调节而产生的,但当病人同时有远视时,仍应首先散瞳检影,配戴全矫正眼镜。如果病人在视远时为正位,可以采用双光眼镜治疗。镜片为双焦点,下方增加+2.00~+3.00球。大部分病人最终还须手术矫正眼位。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partialyaccommodativeesotropia)病人常常有中度远视性屈光不正,但是配戴全矫眼镜后内斜视不能完全被矫正,仅能够减小一定度数,剩余的内斜视仍须依靠手术矫正。4、非调节性内斜视(nonaccommodativeesotropia)在出生6个月以后发病,没有明显的调节因素,同时患有远视的病人经过屈光矫正眼位亦无改善。临床表现斜视角稳定,眼球运动基本正常,部分病人有内转力增强。看近与近远的斜视角可能相等,亦可能看近时大于看远或者相反,查明这一点对于采取不同的手术设计方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继发性内斜视(secondaryesotropia)也属于共同性内斜视的范畴,主要为两种情况造成。(1)外斜视手术过矫共同性外斜视手术量过大,导致手术后出现内斜视。(2)知觉性内斜视(sensoryesortopia)出生后早期的一眼视功能障碍,例如角膜斑翳,先天性白内障,高度屈光参差,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疾患,由于严重妨碍双眼的融合而导致内斜视。治疗应首先考虑原发病,为改善外观可行内斜视矫正手术。
近视、远视、散光的眼睛由于眼角膜表面曲率异常(太凸、太平或不规则),或者是眼球长度异常(太长或太短),导致外界光线不能准确在眼底视网膜聚焦,因此看不清东西。准分子激光实际上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超紫外线光束,由氟氩气体混合后经激发产生的,其波长为193纳米,能够精确聚焦和控制,其切削精度非常准确。每一脉冲可精确切削0.25微米厚度的角膜组织。准分子激光能以光化学作用打断组织分子的化学键,从而实现组织切削,即通过“照射”到人眼角膜组织,精确去除角膜部分基质层,使角膜弯曲度与眼球长度匹配。由于上述特点,准分子激光切削边缘整齐,可达到很精确的治疗效果。另外,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冷激光,不产生热损伤,因而治疗时十分安全。通俗地说,就是激光光束用“照射”的方式在人眼角膜上“雕琢”出一副合适的眼镜,使外界光线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成像,达到恢复视力的目的。随着准分子设备的发展,激光手术有了新的飞跃,比如在波前像差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个性化手术。据介绍,波前像差测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独特的“眼睛指纹”,让医生掌握整个视路的像差,而不仅仅是瞳孔表面的光折射。这些像差测量信息与常规的检测信息汇总在一起,并输入准分子激光设备,就能使个性化切削术达到更好的效果。关键:术前全面检查必不可少众多眼科医生一致认为,详细准确的术前检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要进行准分子治疗手术之前,要进行10多项的检查,其中包括视力检查、屈光检查、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等等。据眼科医生介绍,对近视眼患者眼睛的有关数据的掌握得越多,手术的效果就会越好,不过每间医院要进行的检查项目各有不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检查的项目比较多,有时候检查的时间要分开两天进行,而检查费跟手术费是分开进行收费。在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之前,要进行的检查主要有:第一,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和戴镜最佳矫正视力;第二,屈光检查,包括电脑验光、散瞳验光和复验三个步骤,其中验光度数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第三,眼前节及眼底检查,重点检查角膜透明度,角膜是否有疤痕,晶体是否浑浊,眼底检查是否有玻璃体浑浊、眼底病变等;第四,眼压检查,以排除高眼压和青光眼的可能性;第五,角膜曲率检查,排除圆锥角膜及扁平角膜可能性;第六,角膜测厚,用于安全手术量设计;第七,角膜地形图检查,主要目的是对整个角膜表面的规则性和对称性有所了解,排除圆锥角膜等异常情况;第八,波前像差检查,检查眼睛除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低阶像差之外是否还存在严重影响视觉质量的高阶像差,同时采集高阶像差数据作为诊断和手术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