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PD ) , 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从1817年Parkinson首次描述PD至今,对PD的认识已将近190年。最近的30余年,尤其是近10 多年,无论是对PD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治疗手段的探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目前国内对PD的治疗存在众多的不规范,有必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治疗指南。治疗原则一、综合治疗PD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能仅顾及眼前,而不考虑将来。二、用药原则应坚持“剂量滴定”、“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用药原则;用药剂量应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治疗既应遵循一般原则,又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而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症状,并尽可能延长症状控制的年限,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药物治疗一、保护性治疗保护性治疗的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原则上, PD一旦被诊断就应及早进行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作为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曾报道司来吉兰+维生素E(即DATATOP)治疗可延缓疾病发展(约9个月) ,可推迟左旋多巴使用的时间,但事实上司来吉兰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仍然悬而未决。最近的几项临床试验提示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详见后述)和辅酶Q10也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辅酶Q10 1200 mg/d有明确的延缓疾病运动功能恶化的作用。二、症状性治疗(一) 早期PD治疗1. 何时开始用药疾病早期若病情未对患者造成心理或生理影响,应鼓励患者坚持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和医学体疗。可适当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应开始症状性治疗。2. 首选药物原则(图1)(1)老年前期(<65岁)患者,且不伴认知障碍,可有如下选择: ①DR激动剂; ②司来吉兰,或加用维生素E; ③复方左旋多巴+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④金刚烷胺和(或)抗胆碱能药:震颤明显而其他抗PD药物效果不佳时,选用抗胆碱能药; ⑤复方左旋多巴:一般在①、②、④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加用。但在某些患者,如果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或因特殊工作之需,需要显著改善运动症状,复方左旋多巴也可作为首选。(2)老年(≥65岁)患者,或伴认知障碍: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必要时可加用DR激动剂、MAO2B抑制剂或COMT抑制剂。尤其老年男性患者尽可能不用苯海索,除非是有严重震颤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患者。3. 治疗药物(1)抗胆碱能药:主要药物有苯海索(安坦) ,用法1~2 mg, 3次/d。此外有开马君、苯甲托品、东莨菪碱、环戊丙醇和安克痉。主要适用于有震颤的患者,而对无震颤的患者一般不用,尤其老年患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2)金刚烷胺:用法50~100 mg,每日总剂量不要超过200 mg , 2~3次/d,末次应在下午4时前服用。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对伴异动症患者可能有帮助。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3)复方左旋多巴(苄丝肼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左旋多巴): 初始用量62.5~125 mg, 2~3次/d,根据病情而渐增剂量至疗效满意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餐前1h或餐后1.5h服药。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4)DR 激动剂: 目前大多推崇DR 激动剂为首选药物,尤其对于早期的年轻患者。因为这类长半衰期制剂能避免对纹状体突触后膜DR产生“脉冲”样刺激,从而预防或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激动剂均应从小剂量开始,渐增剂量至获得满意疗效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不良反应与复方左旋多巴相似,不同之处是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发生率低,而体位性低血压和精神症状发生率较高。目前国内有: ① 溴隐亭(bromocrip tine) :初始剂量0.625 mg,每日1次,每隔5天增加0.625 mg,有效剂量2.5~15 mg/d,分2~3 次口服; ②培高利特(pergolide): 初始剂量0.025 mg,每日1次,每隔5天增加0.025 mg,逐渐增量,有效剂量0.375~1.5 mg/d,分3次口服;③吡贝地尔缓释片( piribedil SR) : 初始剂量50mg,每日1次,必要时每周增加50mg,有效剂量50~250 mg,需用大剂量治疗时可分3次口服; ④α-二氢麦角隐亭: 2.5mg,每日2次,每隔5天增加2.5mg,有效剂量30~50 mg/d, 分3次口服。上述4种药物之间的剂量转换为(①∶②∶③∶④=10∶1∶100∶60),可作参考。国内尚未上市的药物有卡麦角林( cabergoline)、罗匹尼罗(rop inirole)、普拉克索(pramipexole)、罗替戈汀(rotigotine)、麦角乙脲(lisuride)和阿朴吗啡(apomorphine)。(5)MAO-B抑制剂:目前国内有司来吉兰,用法为2.5~5 mg,每日2次,应早、中午服用,勿在傍晚应用,以免引起失眠。胃溃疡者慎用,禁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合用。国内尚未上市的药物有拉扎贝胺(lazabemide)和雷沙吉兰(rasagiline) 。(6) COMT抑制剂: 恩托卡朋(entacapone)或托卡朋(tolcapone)。前者每次100~200 mg,随左旋多巴制剂同时服用,每日最多1600 mg;后者每次100~200 mg,每日3次口服,须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单用无效。不良反应有腹泻、头痛、多汗、口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腹痛、尿色变黄等。托卡朋有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故须严密监测肝功能。若从治疗之初就合用复方左旋多巴和COMT抑制剂,有可能预防或延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这一观点正在临床验证之中。(二)中期PD治疗若在早期阶段首选DR激动剂、司来吉兰或金刚烷胺/抗胆碱能药治疗的患者,发展至中期阶段时,则症状改善往往已不明显,此时应添加复方左旋多巴治疗;若在早期阶段选低剂量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往往也不显著了,此时应适当加大剂量或添加DR激动剂、司来吉兰或金刚烷胺,或COMT抑制剂。(三)晚期PD治疗晚期PD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其中有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有疾病本身进展因素参与。在此不得不重申的是,由于对晚期PD治疗应对乏术,早期治疗对策尤显重要,临床医师应该在治疗初期即考虑长远效果,以免“亡羊补牢”。晚期PD患者的治疗,一方面继续力求改善运动症状,另一方面处理一些可能产生的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症状。1.运动并发症的治疗: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是晚期患者在治疗中最棘手的不良反应,治疗包括药物剂量、用法等治疗方案调整和手术治疗(主要是脑深部电刺激术)。(1)症状波动的治疗: 症状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延迟“开”或无“开”反应、不可预测的“关期”发作。其处理原则为: 在复方左旋多巴应用的同时,首选增加半衰期长的DR激动剂,或增加对纹状体产生持续性DA能刺激(CDS)的COMT抑制剂,或增加MAO-B抑制剂;也可以维持总剂量不变,增加左旋多巴的次数,减少每次服药剂量;也可改用控释片或缓释剂以延长左旋多巴的作用时间,但剂量要增加20%~30%。避免饮食(含蛋白质)对左旋多巴吸收及通过血脑屏障的影响,餐前1h或餐后1.5 h服用,减少全天蛋白摄入量或重新分配蛋白饮食可能有效。严重“关期”患者可采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morphine)。持续性DA能刺激即微泵持续给予左旋多巴或DR激动剂(lisuride) ,不仅能减少“关期”,而且不会恶化异动症,甚至还能减少其发生,但由于实施有困难,目前主要用于研究。无计可施时再考虑手术治疗。(2)异动症的治疗: 异动症包括剂峰异动症、双向异动症和肌张力障碍。其治疗首先考虑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如果患者是左旋多巴单药治疗,那么先考虑合用DR激动剂,并逐渐减少左旋多巴剂量;也可加用COMT抑制剂,但要注意加药后的头一两天异动症会加重,这时需要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如果患者对左旋多巴的剂量很敏感,可以考虑应用水溶性制剂。最好停用控释片,避免累积效应。已有研究显示持续输注DR激动剂或左旋多巴可以同时改善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现正在试验口服制剂是否能达到同样效果。其他抗异动症的药物也在研究之中,文献报道金刚烷胺有抗异动症的效果。非典型镇静药和各种作用于基底节非DA能的药物也正在研发之中。手术治疗是最后的考虑。2. 非运动症状: PD的非运动症状包括神经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摔跤和睡眠障碍等。对它们的治疗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神经精神障碍的治疗: 出现精神症状时,先停用最后应用的药物或首先考虑依次逐减或停用如下抗PD药物,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司来吉兰、DR激动剂。若采取以上措施患者仍有症状,则将左旋多巴逐步减量。如果药物调整效果不理想或必须以加重PD症状为代价,就要考虑对症下药。对于认知障碍和痴呆,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石杉碱甲、多奈哌齐(donepezil)、利伐斯明(rivastigmine)或加兰他敏(galantamine)。对于幻觉和谵妄, 可选用氯氮平(clozapine)、奥氮平(olanzapine)等,因可能有骨髓抑制作用,应定时做血常规检查。对于抑郁,可考虑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于易激惹状态, 劳拉西泮(lorazepam)和地西泮(diazepam)比较有效。(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 最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便秘、泌尿障碍和位置性低血压等。对于便秘,增加饮水量和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对大部分患者行之有效。可以考虑停用抗胆碱能药。乳果糖(lactulose)、龙荟丸、大黄片、番泻叶等治疗有效。有泌尿障碍的患者需减少晚餐后的摄水量, 也可试用奥昔布宁(oxybutynin) 、溴丙胺太林(propantheline)、托特罗定(tolterodine )和莨菪碱(hyoscyamine)等外周抗胆碱能药。位置性低血压患者应增加盐和水的摄入量;睡眠时抬高头位,不要平躺;可穿弹力裤;不要快速地从卧位起来;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米多君(midodrine)治疗有效。教育患者和家属认识到食物、高温和用力会降低血压也是项必需措施。(3)姿势反射障碍、冻结和慌张步态的治疗: 姿势反射障碍、冻结和慌张步态是PD患者摔跤的最常见原因,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姿势反射障碍容易在变换体位,如转身、起身和弯腰时发生,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对于冻结和慌张步态,药物治疗通常无效,调整左旋多巴或DR激动剂剂量偶尔会有效。主动调整重心、摇摆身体走路、踏步走、大步走、听口令、听音乐或拍拍子行走以及跨越物体(真实的或假想的)等可能有所帮助。必要时使用拐杖、三脚架甚至轮椅,做好防护。(4)睡眠障碍的治疗: 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不宁腿综合征(RLS)和周期性肢体运动病(PLMS)。失眠如果与夜间的PD症状相关,加用左旋多巴控释片、DR 激动剂或COMT抑制剂会有效。但如果是异动症引起的,需将睡前服用的抗PD药物减量。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司来吉兰或金刚烷胺,考虑减量或停用。特发性失眠患者可以选用短效的镇静安眠药。多数患者DR激动剂治疗RLS和PLMS有效,增加睡前左旋多巴控释片的剂量也可奏效。其他治疗包括服用小剂量氯硝西泮。手术治疗早期药物治疗显效,而长期治疗疗效明显减退,同时出现异动症者并药物治疗难以改善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需强调的是手术仅是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但可减少剂量。手术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非原发性PD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是手术的禁忌证。对处于早期PD、药物治疗显效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手术对肢体震颤和(或)肌强直有较好疗效,但对躯体性中轴症状,如姿势步态异常、平衡障碍无明显疗效。手术方法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 DBS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作为主要选择。手术靶点包括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中间核和丘脑底核,其中丘脑底核DBS对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异动症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康复与心理治疗教育、心理疏导、支持、营养和锻炼也是PD治疗中不容忽视的辅助措施。总之, PD的治疗没有绝对的固定模式,因为不同患者之间的症状可有区别,对治疗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情阶段对治疗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PD的治疗也要相应个体化。因此,以上观点可能仅适用于一般规律,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疾病严重度、症状类型等)、治疗反应情况(是否有效、起效时间、作用维持时间、“开期”延长和“关期”缩短时间、有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遵循原则,正确使用,灵活掌握,以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线粒体脑肌病、乳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缩写为MELAS),它是线粒体性脑肌病中的主要一种, MELAS的病人多在3-11岁之间发病,但大于此年龄的发病的亦有几例报道。系母性遗传【诊断精要】1.脑病表现:生长发育迟缓,头痛及发作性呕吐,癫痫发作、复发性大脑卒中样发作,可引起偏瘫,偏盲或皮质盲。头痛、听力丧失与痴呆也是常见的特征。2肌肉病:运动不耐受,近端对称性无力。临床表现在同一个家族中很难发现超过1个病人具有MELAS的全部症状,母系遗传的亲属常出现单发症状或无症状。 3全身系统性症状:色素视网膜病、心肌病(15%)、身材矮小和糖尿病。其他系统的症状也可以孤立表现。4.血和脑脊液出现乳酸血征以及血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肌电图显示正常或肌原性肌改变。骨骼肌出现线粒体酶复合体I和IV的活性下降。5.CT可以显示局灶改变,但特别注意这种病变不是以典型的血管走行分布。有些病人显示基底节区钙化。其它常见的病理改变有海绵状变性和局灶性脑软化。MRI检查可以发现大脑皮层出现多发性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部分病人出现基底节钙化,脑萎缩和脑室扩大6.肌活检则显示有蓬毛样红纤维(RRF)及线粒体异常的晶体包含物。基底节钙化,大脑皮层出现假分层坏死和萎缩,表现为皮层神经细胞脱失伴随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小脑出现皮层萎缩和葡肯野细胞树突出现肿胀伴随线粒体增加。大脑和小脑白质出现胶质细胞增生。7.主要为3243位点tRNAleu(UUR)突变,占80%
一、线粒体细胞病概述:线粒体细胞病是一类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的疾病,这类疾病是由于线粒体中各种酶的生化缺陷所引起。在电镜下可见到线粒体常常有结构的异常,通常累及肌肉的线粒体(故最初的名称叫线粒体肌病)。但现在已清楚许多器官的线粒体也可受累(出现临床或亚临床表现)。在光镜下用改良Gomori氏三色染色可在肌肉中见到蓬毛样红纤维(RRF)。线粒体细胞病的各个综合征在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上均存在差异。且许多综合征上都有相互重叠现象。这类病通常在儿童及青春期发病,但也可发生于中年。男女发病相等,且可有家族发病史。【诊断精要】临床特征上至少可存在三类变化:⑴进行性眼瘫虽多年但确无复视现象。几乎所有病人总要有眼睑下垂及眼肌无力症状(即Kearns-Sayre综合征)。⑵肢体、面及颈肌无力症状,伴有明显疲劳和活动后更突出的现象(有时可误诊为重症肌无力)。有时因心功能衰竭及代谢性乳酸中毒而出现呼吸困难。⑶伴有脑病特征的线粒体细胞病:部分和原发性全身性癫痫发作。卒中样发作,有CT上的低密度,但其不与动脉区分布相符。头痛伴有呕吐与偏头痛相似。共济失调。痴呆。脑海绵样变性。锥体束征。其它可伴随的特征包括:⑴视网膜色素变性。⑵耳聋。⑶轻度智能障碍。⑷心脏传导阻滞。⑸身材矮小。⑹甲状旁腺功能低下。⑺头颅CT上基底节钙化。实验室检查⑴血清酶学:CK,LDH及SGOT可能升高。⑵血乳酸、丙酮酸升高。⑶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少数可有神经源性损害。⑷肌肉活检在Gomori三色染色上可见蓬毛样红纤维(RRF),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异常线粒体。⑸线粒体DNA检测这是金标准,包括点突变、缺失和减失等,其中各种具体线粒体疾病又有所不同。诊断要点诊断上主要根据有:⑴实验室的乳酸增高和/或运动后反应性极度增高。⑵肌活检和肌电图上示肌原性改变。⑶而肌酸激酶水平不一定增高。鉴别诊断主要有癫痫、头痛及其它肌无力的疾病。⑴癫痫,在癫痫患者中有一部分病人系此病所致,可以为大发作性,⑵头痛(页)。⑶重症肌无力。⑷多发性肌炎。⑸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麻痹,是—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以上的人群,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由英国一位叫做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的医生于1817年首先描述,后来学者沿用帕金森病这一病名并成为研究的基础。本病早期主要表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缓慢、动作起动困难和姿势异常等。静止性震颤即患者的手或臂不受控制地发抖,在休息时出现或情绪紧张时加重;其它早期症状包括开始活动时感到困难,其后双臂和双腿经常震颤,上肢不能作精细动作,乃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穿衣、脱鞋、洗漱都感到困难。由于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障碍是病残的主要因素。帕金森病常伴有抑郁、焦虑、肢体酸痛不适、便秘、多汗、流涎等。 帕金森病的病情因人而异,有些人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而另一些人的情形会比较好一点。本病患者一开始可能只有身体某一边(左侧或右侧)受到影响,不久后,身体两侧都会出现症状。一般而言,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症状出现,而且病情会越来越严重。通常帕金森病患者的记忆力及智力均不会受到影响。最常见症状如下:[颤抖] 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单侧或双侧手臂出现不由自主地抖动。此外,双腿、双脚或下巴也有抖动的现象。稍微动一动正在颤抖的部位,就会使颤抖程度有所减轻,通常睡眠时不会出现颤抖。[四肢僵硬或是肌肉挛缩] 因为大脑发出放松的讯息传达不到肌肉组织。肌肉僵硬会导致肌肉疼痛或者身体无法伸直。[动作迟缓] 则是另一个常见症状,上下床,站立或坐下等很平常的动作,都须费点劲才能做到。走路时无法迈开脚步,而以小碎步前进。帕金森病患者有时候会有“冻僵”,即行动无法自主的感觉。眨眼、脸部表情变化、走路时双臂摇摆,及其他不自觉的行为都会比正常人缓慢。[缺乏平衡感] 常会导致病人跌倒。[其他症状] 如讲话速度异常缓慢、音调呆板;写字时手会发抖、字越写越小;食物无法下咽等。另外,便秘也是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由于帕金森病的病因尚且不明,所以目前世界上所有对帕金森病的治疗都是控制症状,暂不能根治。请各位患者们不要轻信各种不良医药广告!小心自己的钱包!目前帕金森病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是人体的一种原始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定向诱导分化为靶细胞的优点,且没有血型的差异、无没有排斥反应,近年来逐渐成为细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7年06月19日 var str='';if(str!=""){document.write("来源:");}else document.write("来源:科技日报"); 来源:科技日报通过人工移植人类干细胞,可以减轻患有帕金森病的猴子的病症。哈佛医学院一研究小组的报告称,干细胞的作用不仅仅是取代那些发生病变的坏细胞,它还可能“劝说”大脑自我治疗。此项研究使得干细胞移植技术向着人体试验又迈进了一大步。 帕金森病破坏神经细胞,使其不能产生多巴胺,从而导致人体运动和平衡系统发生障碍。全世界每500人中就有1人受此病困扰。目前的治疗方法大多是通过药物来提高多巴胺的水平,但效果勉强,且持续时间很短。 干细胞是一种基原细胞,可以发展成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人们一直期望由此找到一种根治帕金森病的办法。该小组发表在近期的《美国自然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报告称,从流产婴儿的脑中分离出干细胞,在实验室中使其大量生长繁殖,然后将培养好的干细胞注入患有严重帕金森病的猴子的大脑里。在治疗前,猴子只能用手挣扎着在别人的帮助下移动,有时甚至根本不能动弹,但在治疗2个月后,猴子不仅可以走动,还可以自己进食。小组成员之一、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斯得曼说:“它们尽管不如正常的猴子那样好,但治疗的效果是令人激动的。对那些初患此病或病症较轻的猴子,效果会更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曾遭遇过挫折,原因是一些接受治疗的病人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从那以后,大量的研究工作放在培养和纯化干细胞上。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的保罗·圣博格指出,此项研究中使用的干细胞与以往不同,它来自生长一周而不是一天的胚胎,也没有加入生长促进基因,因此移植后不会产生肿瘤,这可以消除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担心。 最令人惊奇的也许是这些移植的干细胞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人员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干细胞发展为能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这尚不足以取代所有因病而失的神经元。但是有一部分干细胞发展成为新型细胞———一种能产生神经营养物质的支持性脑细胞。研究人员观察到,大量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并不是直接由移植的干细胞发展而来。这说明,干细胞的植入给神经元的复活和血管生长注入了“强心剂”,同时减少了炎症和神经元的退化,从而帮助大脑自我疗伤。 英国神经科学家约翰·森德恩说:“过去一直认为,植入的干细胞通过取代受损的细胞而起作用。现在看来,它们做的还不止这些,干细胞实际上是接通了大脑先天的修复机制。”
四、线粒体性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年龄小于20岁、在5月到43岁。病程平均38岁死亡(18-53岁)。【诊断精要】临床特征:1.进行性眼外肌瘫(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肢体无力等肌病症状2.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障碍症状,可导致感觉丧失及肌肉无力)。3胃肠病伴慢性难治性腹泻与假性肠梗阻、4.脑病损害(脑白质营养不良)。6.血乳酸中毒、心电图异常及脑脊液出现高蛋白7.肌活检显示在所有三例有RRF,生化分析显示有部分COX缺陷。肌肉mtDNA的Southern分析不能显示大的缺失,其分子的缺陷仍不知。8.头颅MRI检查证实脑白质营养不良改变。9.肌电图出现神经原性或神经原性加肌原性损害。10.肌纤维出现RRF和COX阴性肌纤维,部分病人出现SDH深染的肌纤维以及神经原性肌肉损害。周围神经存在轴索脱失和脱髓鞘。肠道平滑肌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内也存在大量异常线粒体。五、Kearns-Sayre氏综合征Kearns-Sayre氏综合征(简写为KSS)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属线粒体性脑肌病的范畴,是三种主要线粒体性脑肌病中的一种。几乎所有KSS的病例为散发的。在20岁前发病,有特征性的三联征。【诊断精要】1进行性眼外肌麻痹(PEO),一般是该疾病的初期症状2.视网膜色素变性及下列之一:3.心脏传导阻滞、小脑性共济失调或脑脊淮高蛋白(>100mg/dl)。4.其它包括精神发育迟缓,听力丧失及内分泌疾患(包括短小身高)。我们的病例尚有夜间视力差及轻度智力减退,发育差,骨龄及心理年龄均小于实际年龄。5.肌活检显示RRF和COX缺乏的纤维。6.一些病人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同时伴有内分泌的异常。7.尸检发现所有病例均有脑海绵状变性,头CT显示基底节钙化,MRI检查表现为脑萎缩和双侧皮层下白质广泛的长T2信号,脑干、苍白球、丘脑和小脑高信号损害。8.mtDNA的大段缺失。也有人介绍有2名患KSS的病人在mtDNA的区域重复。本病预后不佳,治疗可选用辅酶Q,其可使某些心电图异常扭转,但不能使心脏传导阻滞等症扭转至正常。有人用辅酶Q10 对17例病人治疗,每天给辅酶Q10 60-150mg,结果使病人的血及脑脊液中的乳酸和脑脊液的蛋白均有所降低。六、不完全型Kearns-Sayre 综合征(KSS- ,也称PEO) 不完全型Kearns-Sayre 综合征(KSS- ,某些学者也称PEO),发病年龄:通常为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诊断精要】临床特征为正规的KSS诊断所必备的条件缺少一种。不过患KSS- 的病人在稍后可发展为完全型的KSS,这使KSS和KSS- 的鉴别出现困难。与典型的KSS同样,大多数KSS- 病人也有异常的mtDNA缺失,这进一步增强的两个综合征的同一性。故PEO往往是线粒体病的一种症状,但有时则也是一种独立的病症七、慢性进行眼外肌瘫(CPEO)【诊断精要】临床特征:1.病人表现在童年或青春期有双侧对称性眼睑下垂和PEO,通常没有复视。2.近端肢体无力是常见的特征,但不是残弱状态,大多数病人的生活相对正常。实验室检查:1.大约有眼肌(OM)的50%病人的肌肉存在异常的mtDNA缺失,2.有伴mtDNA缺失的病人的肌活检均显示有RRF。而没有缺失的眼肌病的病人只有2/3有这种形态学异常。而有mtDNA缺失的大多数病人的家族史阴性,这是与其它类型OM明显的鉴别特征,如常染色体显性的PEO伴有多重缺失。八、单纯性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肌病儿童与成人均可发病,可以是一组症状,也可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主要选择性累及骨骼肌,包括肢带肌和躯干肌。【诊断精要】临床特征:1.均表现为四肢肌无力,无眼外肌和其他组织器官受累的证据。2.血清CK水平多不超过正常对照组上限的3倍。可为轻~中度增高。3.EMG检查,大多数正常,少数表现为肌源性损害,神经源性损害。4.肌活检查出RRF、COX缺失纤维和琥珀酸脱氢酶高反应性血管( SSV)。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肌活检病理学观察。
MERRF是三种主要线粒体性脑肌病之一,有时MERRF可以和MELAS重叠出现。本病为母性遗传,同一家庭累及成员严重程度可不尽相同。有些成员甚至缺乏典型的RRF的特征。生化研究已显示有复合体Ⅲ,复合体Ⅳ和联合有复合体Ⅰ与复合体Ⅳ的缺陷。【诊断精要】临床特征变化较大。1. 通常在5-12岁之间发生,但也可发生于成年人。2.在完全型,MERRF综合征以进行性肌阵挛、小脑共济失调和肌无力为特征。3.此外但不常见特征包括:⑴全身性癫痫视神经萎缩感觉神经性耳聋痴呆、偏颅性头痛、足畸形、锥体束征和周围感觉神经病。MRI主要表现为大脑和小脑萎缩。肌肉发现RRF和COX阴性肌纤维。4.神经病理学包括神经元的丧失和胶质增生。特别是齿状核和下橄榄核,小脑上脚变性,脊髓后柱和脊髓小脑束变性。视神经、苍白球、红核、黑质小脑皮质和Clark氏柱也受累。5.肌活检显示线粒体病的典型改变,伴有RRF和COX阴性纤维,及超微结构有异常线粒体和副晶包含物。6.主要为mtDNA第8344位点上A突变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