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是一类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肿瘤作用的新型药物。它们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与其配体的结合,解除免疫检查点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从而重新激活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细胞上表达的一系列分子,它们可以防止自身免疫的发生,但肿瘤细胞有时会利用这些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通俗的来讲,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国家,免疫系统就像是这个国家的军队,负责保护你免受疾病和感染的侵害。肿瘤细胞就像那些想要搞破坏的坏蛋。通常情况下,你的军队(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消灭这些坏蛋(肿瘤细胞)。但是,肿瘤细胞很狡猾,它们会使用一些手段来逃避军队的追捕。其中一种手段就是利用免疫检查点,这就像是坏蛋贿赂了军队中的一些士兵,让这些士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攻击它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是来帮助军队重新找回正义感的。它们是一些特殊的药物(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能够阻止坏蛋贿赂士兵的行为,让士兵重新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这样,你的军队就能再次有效地对抗肿瘤了。不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有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让军队过于兴奋,开始攻击自己人,这就是所谓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是可以控制的。总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更有效地对抗肿瘤的药物,它们通过阻止肿瘤细胞的逃避策略,让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完成它的工作。
患者彭某,男,55岁。因“发现食管气管瘘20余天”入我科。患者2年反复咳嗽、咳黄脓痰,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肺脓肿”,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黄脓痰转向白痰,20余天前患者出现咳血,遂至广东省人民医院查胸部ct提示:食管-右肺下叶背段纵隔旁支气管瘘。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单孔胸腔镜下食管气管瘘修补术,手术时间3小时。术后1周复查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漏。术后9天开始进口进食。术后11天出院。
大家都知道吸烟与的肺癌息息相关,为什么有的人每天一包烟,活到90岁也没得肺癌呢?从人类群里来看,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属于少数个案。这种现象可能由以下因素共同作用导致:1.遗传差异 DNA修复能力:部分人携带特定基因变异(如CHRNA5、TP53等),使其细胞修复烟草致癌物(如多环芳烃、亚硝胺)损伤的效率更高。 代谢解毒能力:某些人肝脏中CYP酶活性较低,代谢烟草毒素时产生的中间产物(如苯并芘二醇环氧化物)更少,降低了DNA突变风险。 端粒长度维持:长寿吸烟者可能拥有更长的端粒或更强的端粒酶活性,延缓细胞衰老。2.环境与生活方式 抗氧化剂摄入:大量摄入维生素C、E、类胡萝卜素(如深色蔬果)可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低环境暴露:若长期生活在低污染环境,或职业中接触其他致癌物(如石棉、氡气)较少,叠加风险较低。 身体活动:规律运动提升免疫功能,促进肺部代谢废物清除,可能减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展。3.统计偏差 媒体放大效应:极端个案(如百岁烟民)更易被报道,而沉默的大多数(吸烟者中80%~90%的肺癌患者)未被关注。 概率问题:即使吸烟者肺癌风险增加15~30倍,非吸烟人群肺癌基线发病率约1%,长期吸烟者风险升至15%~30%,仍有70%~85%的吸烟者未患肺癌,但可能死于其他吸烟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病)。4.其他潜在因素 吸烟行为差异:吸入深度、是否过滤、烟草类型(如低焦油香烟)可能影响实际暴露量。 免疫监控:强大的免疫系统(如NK细胞活性高)可能及时清除癌变细胞。 表观遗传调节:DNA甲基化模式差异可能抑制致癌基因表达。尽管存在“幸运儿”,吸烟仍是肺癌的最大可预防风险因素。个体差异不能推翻群体层面的风险规律——吸烟者平均寿命比非吸烟者短10年,且20%的吸烟者会患COPD。因此,不应将少数例外视为吸烟无害的依据,戒烟仍是降低疾病风险的最有效手段。
2月26日,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当日上午,44岁的中年男性电梯工人正在弯腰作业时,20多米高空突然掉下一把长度超过30厘米的螺丝刀,直直插入他的胸腔。患者命悬一线,被紧急送入我院急诊科抢救。到达医院时,患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伤口处不断有鲜血渗出。急诊科医护人员迅速展开紧急救治,初步检查发现,螺丝刀已深深刺入患者右肺,随时可能因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完善胸腹部CT,心胸外科、脊柱外科、麻醉科、输血科、影像科等参与抢救。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螺丝刀紧贴动脉,距右肺门仅2厘米当日上午9时许,该男子作业时,被20多米高处坠落的螺丝刀刺中胸背部,当时疼痛难忍,呼吸困难,工友立即呼叫120。9:22我院救护车到达现场,查看患者伤情后,黄业君主治医师立即固定好螺丝刀,避免再次移动损伤神经血管,并马上电话汇报急诊科主任曾育辉。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牵涉到多学科处置可能性,曾育辉立即通知心胸外科、脊柱外科等相关科室急会诊。9:39救护车到达医院大门,院内急救团队已经做好准备接诊病人。在紧密监护的情况下,全程采用绿色通道。9:41快速完成头+胸+腹部CT检查,经多学科会诊,明确螺丝刀异物刺入肺部。9:50收入心胸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前后用时不到30分钟即完成高质量的检查抢救处置。会诊过程中,心胸外科肖海平主任团队紧急评估患者伤情。患者背部见一把直径约8毫米的螺丝刀直插入胸腔,CT显示螺丝刀紧贴肋间血管、上肺后段动脉,尖端距右肺门仅2厘米,一旦贸然拔出螺丝刀,极有可能引发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必须紧急手术。面对如此复杂的伤情,肖海平深知,这是一场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但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与此同时,麻醉科陈建颜主任团队也迅速到位,为手术保驾护航。输血科紧急调配足量血制品,多部门联动搭建起立体化生命支持网络。在完善术前准备后,患者被紧急送入手术室。手术室内,气氛紧张而凝重,心胸外科肖海平主任团队与麻醉科陈建颜主任团队紧密配合,一场生死救援的手术正式开始。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开启生命通道无影灯下,麻醉团队精准实施单肺通气保障氧合,胸外科医生们沉着冷静,采用单孔胸腔镜技术进入胸腔,一步步地分离受损组织,仔细止血,避开重要血管,医护默契配合,成功将插入患者体内长达13厘米的螺丝刀完整取出。手术终于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大家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在心胸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者恢复良好,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未出现任何并发症。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援,也是我院多学科协作的完美诠释。多学科团队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默契的配合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再次彰显了医者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持“生命至上,患者至上”的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多学科协作,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1. 肿瘤复发:• 肿瘤复发指的是经过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后,原发肿瘤部位或附近区域再次出现肿瘤细胞的情况。复发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区域性的,即在原发肿瘤附近的淋巴结或其他组织中出现。• 复发的肿瘤可能是由于原发肿瘤中未被完全清除的肿瘤细胞生长,或者是因为这些细胞在治疗后的某个时间点重新活跃。2. 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脱离,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并在新的部位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的过程。•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它使得肿瘤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为肿瘤细胞可能扩散到多个器官和组织。复发的严重性:复发是指经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肿瘤消失后,复查时发现病灶局部又出现新生癌组织。复发的肿瘤可以通过二次手术切除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果体积小,没有侵犯周围组织或者器官,经检查肿瘤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那依旧有治愈的可能性。转移的严重性:转移意味着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向远处的淋巴结或者是远处的组织、器官进行转移,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由于转移后的肿瘤分布范围更广,肿瘤细胞大多有遍布全身的迹象,这时的患者不能通过手术切除来缩小瘤体、抑制病灶,较为正确的选择就是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其寿命。因此,从临床角度出发,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是要比复发更为严重一些的。从临床角度来看,肺癌的转移通常被认为比复发更为严重,因为它涉及到更广泛的分布和更难以实现的治疗效果。一般说来,远处转移的肿瘤是很难取得根治效果的。而原位复发的肿瘤,如果条件允许,还有可能通过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15%-20%。它以快速增长和早期扩散为特征,通常与吸烟有关。小细胞肺癌的确诊时,肿瘤往往已经广泛扩散,因此很难治愈。小细胞肺癌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加剧、气促和呼吸困难,也可能出现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方法包括:1. 化疗:由于小细胞肺癌对化疗高度敏感,化疗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和依托泊苷。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化疗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2. 放疗: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可以与化疗联合使用,以增强局部控制并减少复发风险。对于有症状的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也是一个选项。3.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进展。例如,PD-1/PD-L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已被批准用于一线或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4. 手术:在少数早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如果肿瘤尚未扩散,可以考虑手术切除。5. 支持性治疗:包括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如止痛、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6. 预防性脑照射(PCI):对于对初始治疗有反应的非转移性SCLC患者,PCI能够减少脑转移的风险并提高生存率。7. 靶向治疗: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Tarlatamab(塔拉妥单抗)用于治疗那些在铂类化疗后病情进展的晚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这一突破性消息让许多小细胞肺癌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在2期临床试验中,塔拉妥单抗让40%的患者肿瘤大幅缩小或消失。8. 生物免疫治疗:利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两种细胞联合治疗肿瘤,激活、调动人体的免疫反应,长时间监视、杀伤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细胞转移和复发。
单孔胸腔镜手术是近年来在胸外科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多孔胸腔镜手术,它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手术创伤:单孔胸腔镜手术仅需一个3-4厘米左右的切口,与传统的三孔或四孔手术相比,减少了对患者身体的创伤。2.减轻术后疼痛:由于切口数量的减少,术后患者的疼痛感相对较轻,特别是减少了由于肋间神经受压引起的疼痛。3.加速术后恢复:单孔胸腔镜手术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和住院时间,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社会和工作生活中。4.切口隐蔽:手术切口通常选择在侧胸壁隐蔽的地方,术后疤痕不明显,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5.提高手术安全性:单孔胸腔镜手术提供从上方向下的视野,近似于开胸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6.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由于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应降低,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7.优化手术流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淋巴结清扫等方面进行了技巧的探索和优化,如模块化淋巴结清扫,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单孔胸腔镜手术在肺癌等胸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微创手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我科目前已常规开展各类单孔胸腔镜手术,如肺段切除术、肺癌根治术、纵隔肿瘤切除术等,术后2~3天即可出院,收到了广大病友的一致好评。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食管腺癌两种主要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食管癌类型,而食管腺癌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要包括以下几点:1.年龄:食管癌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5-65岁的中老年人群是食管癌的高发年龄段。2.性别: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患病风险。3.家族史:有食管癌或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和共同的生活习惯有关。4.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和饮酒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5.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过热、过硬、高盐或腌制食物,特别是温度超过65℃的饮食,可能对食管黏膜造成慢性灼伤,增加癌变风险。6.口腔卫生:不良的口腔卫生,如牙齿脱落、刷牙频率低、牙周健康不良等,与食管癌风险增加有关。7.消化道症状:有消化系统症状的人群,如胃食管反流等,更容易患食道癌。8.地域因素:某些地区由于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居民的食管癌发病率较高,如河北、河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南侧等地区。9.既往病史:有食管癌前病变或疾病,如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食管上皮内瘤变等,以及有头颈部肿瘤病史的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食管癌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癌症的分期、治疗方式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健康意识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善以及早期筛查的推广有关。然而,食管癌的预后仍然较差,特别是在中晚期发现时。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5%,而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3%。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肺癌患者建议做基因检测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靶向治疗的指导: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肺癌的分子病理特征,从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靶向治疗。例如,含腺癌成分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常规进行EGFR、ALK等基因的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状态可以指导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2.提高治疗效果:基因检测有助于预判患者对不同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和疗效,实现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率。3.耐药机制的识别:对于已经使用过靶向药物的患者,基因检测可以揭示耐药机制,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检测EGFRT790M突变状态,以指导是否使用第三代EGFR靶向药物。4.免疫治疗的指导:基因检测不仅可以用于靶向治疗,还可以评估免疫治疗的潜在效果。例如,通过检测PD-L1表达水平和肿瘤突变负荷(TMB),可以为免疫治疗提供指导。5.术后辅助治疗的决策:对于某些分期的NSCLC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指导术后是否采用辅助靶向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6.复发或进展后的再次检测:肿瘤可能会随着时间进展而发生变化,因此,复发或耐药时再次进行基因检测对于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基因检测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诊疗信息,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和方案调整。
肺癌术后患者的肺功能确实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手术过程中切除的肺组织不可再生,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下降。但肺本身有一定的储备空间,较小范围的肺组织切除并不会对肺功能造成太大的影响。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患者有积极影响,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改善肺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肺康复是一种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包括运动训练、教育和行为改变,适用于肺癌治疗的任一阶段。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接受手术的肺癌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呼吸锻炼方法:1.腹式呼吸法:患者两手分别放于前胸部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回缩。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2.缩唇呼吸:闭嘴经鼻子吸气,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每天锻炼2次,每次10~20分钟。3.呼吸体操锻炼:结合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进行全身性的呼吸体操锻炼,如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每日练习2-3次,每次5-10分钟。4.吹气球法:选择容量800-1000ml的气球,深吸气后含住气球,尽量把肺内气体吹进气球内。每次3-5分钟,每日3-4次。5.吸气末停顿法:缓慢吸气,在吸气末作一停顿,停顿时间约占呼吸周期1/4,再徐徐呼气。每分钟2-3次,每日3-4次。6.适当有氧运动:如每天上下楼运动,室外散步或慢跑,原地做蹲起运动等,有助于提升心肺功能和肺活量。7.呼吸训练器:采取站位或坐位,含住咬嘴吸气,使浮球升起,并尽量长时间保持。休息片刻后,重复进行呼气和吸气训练。每次训练建议10-15分钟,根据个人情况,每天可训练3-4次。8.有效咳嗽训练:坐位,颈部前倾,双手置于腹部,深呼吸后作暴发性咳嗽,每天2次,每次2-3次。9.耐力训练:选择步行、慢跑等有氧训练,每次30分钟,每天2次,增强呼吸功能。10.心理支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调动身体内部的抗病机制。这些锻炼方法应在医生或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如果患者在锻炼过程中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寻求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