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
浅谈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卫生保健事业,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轻微的外伤或跌伤即可导致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因此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部位骨折,老年人常并存其他系统的疾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康复的关键所在。治疗方法选择: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部位骨折,但老年病人生理功能衰退,常合并心、脑、肺、代谢等系统疾病,伤后如果长期卧床不仅护理不便,且易发生褥疮、肺炎、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系感染等诸多并发症,使原有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所以, 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因为手术可以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手术指征:术前需对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做出正确的评估,积极而谨慎的平衡各种治疗的利弊。一般认为,对伤前有生活自理能力,平时能在户外行走,能从事轻体力劳动者,手术耐受性较好;对并存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梗,3 个月内有心绞痛发作病史,以及有明显心肺功能失代偿的病例不宜手术治疗;对合并肺部感染、贫血、糖尿病、电解质失衡的病例经积极的内科治疗后仍应积极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准备:术前应对患者全身情况做出全面的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检测患者肝、肾、心、肺功能、凝血机制、电解质情况,并积极治疗相关合并症,为手术创造条件。对贫血患者术前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我们主张术前应将血红蛋白提高到90g/L 以上,必要时术前予以少量输血。对合并高血压者,术前需将血压降至正常或正常偏高水平。对合并糖尿病者,术前需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的安全水平,若入院血糖控制在8.0mmol/L 以下,多无需特殊处理,对于血糖难于控制者,应及早用胰岛素控制。对合并心律失常者,若为房性失常的一般可不做处理,室性失常需行抗心律失常及营养心肌治疗。对有肺部感染存在的,应常规先行抗感染治疗。对合并电解质失衡者,术前应予以纠正。 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高龄髋部骨折的治疗,有学者主张只要病人预期寿命超过6个月以上的,全身脏器无广泛衰竭者均主张积极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手术应尽量选择简单、有效、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的方法。1、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常因骨质疏松,不易过早下地活动,发生股骨头坏死及骨不愈合率高,人工关节置换是最好的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虽手术创伤小于全髋置换,远期易出现关节磨损,关节颗粒,术后髋关节疼痛等情况,所以一般行全髋关节置换。因此我们仅对年龄大于75岁,经济条件不允许行全髋的病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股骨粗隆间骨折:恢复颈干角,保证粗隆部骨折端的紧密结合及加压固定是手术的主要目标。DHS(滑动髋)、PFN内固定可提供坚强的抗折弯力和剪切力,有效地防止髋内翻,保证骨折的顺利愈合。麻醉的选择:老年患者生理特点不同于青壮年,麻醉危险性相对高,但麻醉的平稳、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醉方法及麻药的剂量。连续硬膜外麻醉对全身情况,特别是循环的稳定干扰较小,对下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且术中患者清醒,有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本组病例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加腰麻。对使用腰麻者麻醉平面一定要控制在胸8以下,以胸10以下为佳, 样既可以保证术中无痛,又有利于术中循环稳定,保障手术安全。术后管理 :正确、有效的术后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早期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肺部感染、循环失代偿、电解质失衡、下肢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等可能的并发症。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患肢的肌肉收缩训练, 以减少肌肉萎缩和防止深静脉栓塞形成。此外,对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者,要避免盘腿、侧卧及过早下地。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置换的病人可早期下地, 但要避免屈髋、屈膝、下肢内收、内旋等危险动作。粗隆部骨折内固定的病人一定要避免过早下地负重, 以免发生髋内翻。对老年髋部骨折,年龄不是手术的禁忌,我们主张对全身情况允许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术前需对患者全身各脏器、系统情况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估,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合理选择手术方案,熟悉各种器械的适应证、操作技巧,规范化术后管理,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