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临终的过程,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帮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对。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应该好好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这还算不上残忍。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这几天,我一再地说,我一再地想——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这篇文章。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我的父母已先后去世,而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没有和这篇文章相遇,所以在无知中铸成大错。 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我想起我抓着父亲的手,他像山泉一样凉。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 我想起直到父亲咽气,医生才拔下了连接在他身体上的所有的管子,输气管、输液管、心电图仪……同时我们觉得他几天几夜没进水进食,总是试图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劳的尝试。母亲清早送来现榨的西瓜汁,装在有刻度的婴儿奶瓶里,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着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饿。那时候,他已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天很蓝风很轻,树很绿花很艳,鸟在鸣水在流,就像艺术、宗教中描述的那样……这时,哪怕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那种异常的欣快感,都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上,横出刀枪棍棒。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最后谵妄状态中,却忽然变得喋喋不休,而且是满口的家乡话。我担心他离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会。现在才知道,那个时辰,他与外界的交流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幕地上演。我怎可无端打断他,将他拖回惨痛现实? 我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我还记得父亲此生表达的最后愿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气管。可是我们两个不孝子女是怎样地违拗了他的意愿啊,我和弟弟一人一边强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彻底绵软。 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下了定论,护士过来作了最后的处理。一旁看热闹的病人和家属说:儿子、女儿都在,快哭,快喊几声嘛。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也哭喊不出来,弟弟也执拗地沉默着。现在才知道,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这我明白。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的——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一天上午。我突然发现我对面的同事泪流满面,一个50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诧异。忙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亲临终前情形,他说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样,觉得母亲冷了给她穿保暖的衣服,盖厚厚的被子,觉得母亲几天没有进食,不停给她输液,他母亲想回家,可他坚持让她住在医院。他自认为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现在,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时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每年:1.量血压,2.每4一6年测一次血脂,3.45岁后每3年测一次血糖,4.50岁以后大便潜血或肠镜检查以筛查大肠癌 5.每年做一次肛门指检,6.癌症协会推荐每年一次睾丸检查以排除睾丸癌。对于女性:1.血压,血脂,血糖检查同男性,2.乳腺的钼靶检查,5.65岁以上每年测一次骨密度。 摘自,南方周末2015年12月24日31版,无效的癌症体检
这是一个老年人常见疾病,但大家对这个疾病不熟悉。因为它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人没什么感觉,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一旦出现骨质疏松骨折了,大家都重视骨折的冶疗,而又不太注意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个原发病。我想通过写文章引起大家的重视。希望大家关注。
轻中度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中可以适度选用中成药物,不仅降压比较温和而且副作用较小。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六味地黄丸配合复方丹参片可以取得良好效果。通过滋养肝肾的方法,调理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活血化瘀,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保障机体的重要器官供血。 治疗方法:六味地黄丸1次6克,每日两次;复方丹参片1次3片,每日3次。 若系肝阳过盛,心烦易燥,头痛头昏,面赤口苦者加用龙胆泻肝丸(肾功不全禁用) 若肝肾阴虚,头痛、眩晕耳鸣、步履艰难者梞菊地黄丸
当男性无法勃起或维持勃起时,就会发生勃起功能障碍。这在所有年龄段的男性中都很常见。 肌肉,特别是那些维持勃起的重要肌肉,有时会失去紧实和力量。因此,锻炼有助于逆转勃起功能障碍(ED)。 ED的原因和风险因素包括: 医生可能会为ED治疗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如伟哥。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运动和减肥,也可有效治疗ED。 运动与其他治疗方法 治疗造成ED的因素将产生持久的效果,而药物只能暂时缓解。此外,有些人发现药物无效。 有时,心理因素是造成ED的原因。在这些情况下,一个人可以受益于谈话治疗的形式。 什么类型的运动可以帮助? 骨盆底肌肉是维持阴茎血流和维持勃起的关键。加强骨盆底肌肉的锻炼可以使 ED 患者受益。 肌肉通过对阴茎静脉施加压力来做到这一点。压力可防止血液离开该区域,从而使勃起成为可能。 凯格尔练习尝试 骨盆底锻炼或Kegels对ED最有益。 这些练习针对骨盆底部的肌肉,特别是一种叫做耻骨尾骨肌的肌肉。这从耻骨到尾骨循环并支撑骨盆器官。当这种肌肉减弱时,它就无法阻止血液流出勃起的阴茎。 进行盆底运动将加强和改善耻骨尾骨肌的基调。一个人注意到勃起的差异可能需要4-6周。 1.激活骨盆底肌肉 躺下,膝盖弯曲,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双臂放在两侧。呼气并挤压骨盆底肌肉,数量为三。吸气和释放三次。 花时间确定正确的肌肉群 - 骨盆底部的那些肌肉。很容易意外地收缩其他肌肉,特别是胃,臀部或腿部的肌肉。 2.坐骨盆底活化 坐在两侧的手臂和脚平放在地板上,臀部宽度分开。 使用与上述相同的技术,将骨盆底肌肉激活三次,释放三次。 确保胃,臀部和腿部肌肉没有收缩。 3.站立骨盆底活化 双臂平直站立,双脚分开宽度。使用上述技术,激活骨盆底肌肉三次,释放三次。 确保胃,臀部和腿部肌肉没有收缩。 一旦一个人每天舒适地进行三次凯格尔运动,它可以帮助增加涉及更多运动的运动。 普拉提练习尝试 这些普拉提练习激活正确的肌肉群,并在移动时挑战一个人保持骨盆底强度。 膝盖后果 这是初学者的练习,涉及小动作。 躺下,膝盖弯曲,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双臂放在两侧。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置,背部中间和地板之间留有一个小空间。 呼气,挤压骨盆底肌肉,慢慢将膝盖放低到地板上。只有尽可能地降低它,同时保持骨盆底肌肉的活化。保持骨盆稳定。 吸气,释放肌肉,再次弯曲膝盖。 在另一边重复。 从每侧开始重复四次或五次,最多可累积10次。 5. 仰卧脚抬起 这项练习建立在膝盖下沉和小动作的基础上。 躺下,膝盖弯曲,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双臂放在两侧。呼气,接触骨盆底肌肉,慢慢抬起一只脚离开地板。保持骨盆和脊柱不动。 吸气,将脚放回地面。 替代方面。 6.骨盆卷曲 这项练习在普拉提中很常见。 躺下,膝盖弯曲,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双臂放在两侧。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置,背部中间和地板之间留有一个小空间。 呼气,并与盆底肌肉接触。 将骨盆朝向肚脐向上倾斜,同时将背部平放在地板上。 慢慢抬起臀部,将脚后跟推入地板。抬起臀部时,挤压臀部和下背部和中背部。 身体的重量应该放在肩膀上。 三次呼吸,挤压臀部和骨盆底肌肉。慢慢地将臀部和背部,椎骨通过椎骨降低到地板上。 最初重复三到四次,最多重复10次。 锻炼时要记住的事情 起初,一个人可能只能进行三到四次运动。 通过每天练习练习来增强力量。最终,每天每次锻炼最多重复10次。 如果一个人停止做运动,肌肉可能会减弱,ED可能会恢复。 有氧运动也可以使ED患者受益。 根据2018年系统评价的作者,每周进行四次有氧运动的人看到了最好的结果。 每次运动应该是中等或高强度,持续至少40分钟。一个人应该保持有氧运动常规至少6个月。 锻炼对于维持血管和心脏的健康至关重要。此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患ED的风险增加。 一个人应该保持有氧运动常规至少6个月。 锻炼对于维持血管和心脏的健康至关重要。此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患ED的风险增加。 改善饮食 饮食和体重减轻也是ED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方面。遵循饮食指南并限制摄入酒精和添加盐,糖和脂肪的食物将有助于降低患ED的风险。 这些努力还将降低患中风,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有这些都与ED有关。 在改变生活方式后,ED患者通常会看到改善。这些还应该减少药物需求,并从长远来看有益于整体健康。 调整饮食和进行锻炼,特别是那些针对骨盆底肌肉的锻炼,可以帮助减少或消除ED。
一 CT和MRI各自都能看到什么? 1. 首先,最常见的,CT无法区分脑梗的新旧病灶: 对脑实质或静脉窦的病变,CT也无法进行准确区分,对一些部位,如幕下、桥小脑角等部位很难清楚显示结构,更别提病灶了。尤其对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多发病变,无论是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血管炎、结节病、视神经炎、淋巴瘤、胶质瘤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MRI平扫不能清晰显示病灶时,甚至需要增强MRI。对一些特殊部位,甚至要做局部的MRI。如视神经炎的患者要做视神经MRI、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必要时要做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和血管关系的MRTA。搞不好CT片子拿来了还得再做一张MRI。当然,特殊情况如鉴别出血、钙化或怀疑淋巴瘤时,即使做了MRI还是要做CT的。 2. 我们先以两张图片看看CT和磁共振分别能看到什么? (1)CT 眼眶黑乎乎一片,细致结构无法清晰显示 (2)核磁共振 粗大的眼上直肌可清晰显示,图像美美哒! 二 CT和MRI的区别 下面我们从成像原理及各自特点看看CT和MRI到底有什么区别? 1. CT属于密度成像:是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后,因为人体不同组织密度不同,对射线的吸收率不同,通过后处理系统产生的密度差别的图像。因此,CT只能辨别有密度差的组织,对软组织分辨力不高。 2. MRI是水质子成像:利用外加磁场改变水质子周围电子的自旋方向,然后通过这个原理产生的质子成像。它可以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MRI由不同的扫描序列可形成各种图像,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像等,还有水成像、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弥散成像、波谱成像、功能成像等。 MRI在神经系统病变方面独具优势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可敏感地检出组织成份中水含量的变化,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不用血管造影剂,对颅脑和脊髓的各种实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血管可较清楚地显示,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强的软组织分辨能力。MRI检查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诊断比如:颅脑和脊髓、臂丛、骶丛神经和肌肉等部位的病变。 所以CT与MRI是完全不同的成像原理。 三 CT和MRI的优缺点 1. CT 优点:检查速度快,密度分辨力好。在观察颈椎骨刺、韧带钙化及椎管狭窄等骨组织的退变时,CT更清楚。 缺点:射线对人体有一定害处。 2. MRI 优点:核磁共振除了上述优点外,还有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的优点。 缺点:目前认为对人体没有明确的伤害,有学者认为长时间的处于1.5T高磁场环境下,人体的质子处在有磁矩状态,对身体内的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的新陈代谢将产生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症状,目前还无确切结论。当然,已有研究认为MRI造影剂可能会沉积在脑中对人体造成一些长期的影响,具体还在研究中。 四 MRI检查注意事项 MRI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原理,做检查时有一些注意事项: 1. 须取下一切含金属的物品,如金属手表、眼镜、项链、义齿、义眼、钮扣、皮带、助听器等; 2. 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MRI检查; 3. 有金属节育环者须取出才能进行; 4. 体内有弹片残留者,一般不能做MRI; 5. 由于做MRI实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且周围的噪声较大,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可能难以完成此项检查,在必须做此项检查时有些患者需要一定的镇静措施后才能配合完成; 6. MRI采集数据时间较CT长,需要患者的安静配合,有些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患者也难以配合完成检查,这是可能需要必要的镇静,另临床医生可与放射科技师间进行沟通,挑选最重要的序列优先完成以便获取对临床帮助最大的信息。 五 MRI能取代CT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MRI在氢质子缺乏或含量很少的组织如致密的骨骼、钙化、含气的肺部等,皆无法成像。由于MRI成像时间较长,昏迷、躁动病人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当然体内有金属异物的患者不能进入磁场,无法进行检查,退而求次只能选择CT。 所以MRI不能取代CT,CT也不能取代MRI,两者可以相辅相成,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做了MRI还要做CT,或做了CT还要做MRI的原因。 不知您看后是否理解了为什么我要你做核磁共振而不是CT?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并发心境障碍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中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⑶评定出我科66例患者首次脑卒中伴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干预,包括家属心理宣教,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及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等⑴。结果:两组住院患者经系统治疗出院时对HAMA,NAF,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HAMA,NAF,ADL,评分及ALOS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能促进患者自信心重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病。【关键词】脑卒中 住院病人 心境障碍 早期心理干预 心身医学 脑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高发病率,高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⑵。由于患者一般突然发病,大部分患者都伴随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在疾病的恢复中延长了住院天数。给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危害。临床治疗观察中发现患者在首次发病后并发心境障碍高达41.56%,为了进一步观察早期心理干预对并发心境障碍患者治疗的影响。我们选取在心境障碍中发病率较高的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我们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做出赛选,随机分组后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系统的随访研究。了解早期心理干预在疾病的康复及对预后的影响,使患者在躯体及身心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筛选出我科住院患者中首次发生脑卒中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⑸。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大于10分以上者。所有入选者均为首次发病,意识清楚,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相关病灶及临床有相应体征。排除标准: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及心境障碍的患者。总共有66例患者入选,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3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36-76岁,平均年龄60.75±10.85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0例,38-77岁,平均年龄61.38±9.7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没有可比性。方法:对所有参与患者进行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以早期心理行为干预包括: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增加患者的依赖性。2.做好相关疾病知识的指导。脑卒中发病较为突然,患者及家属通常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现实。表现为急躁不安,恐惧无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向家属交代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消除家属的紧张心理,取得家属的配合。患者初次发病,患者的心理变化比较强烈,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帮助患者早期认识疾病,转换角色。克服不良情绪,培养和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3.患者住院中依据患者的自身特点,结合患者相关背景。适当选取心理疏导,聆听患者倾诉,行为干预,心理支持及放松训练。必要时辅助抗焦虑药物等专业治疗。同时给患者提供强大的家庭及社会支持,促进恢复。测量方法:由专人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HAMA,NAF,ADL,进行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干预组与观察组比较。同时比较干预组及观察组的ALOS。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系统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分析结果看,HAMA,NAF,ADL评分住院时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HAMA,NAF,ADL评分及ALOS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脑卒中并发焦虑症(anxiety)的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异常,脑卒中时氧自由基损害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代谢异常有关联⑷,并与患者心理及社会因素密不可分。脑卒中发病后患者躯体变化,导致患者心理不平衡,难以接受现实。治疗中对患者心理变化忽视及不能很好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感到失望,无助,而易产生焦虑症状。卒中后的焦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还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浪费医疗资源,增加家庭负担。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组的实践表明:早期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或减轻卒中后焦虑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引起临床重视。⑴李建明,李建英,情绪生理和心血管病及其心理治疗[J];临床荟萃;1996年10期⑵杨艳梅,脑卒中焦虑病人的心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21期⑶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7⑷马存根,临床医学心理学[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⑸陈清棠.中华神经科学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表1干预组与 对照组HAMD、 NAF、ADL、ALOS比较组别例数干预前 干预后HAMD NAF ADLHAMD NAF ADL ALOS干预组3317.8±2.7726.0±5.3432.66±9.3010.8±1.96①②17.±4.67①②18.54±2.56①②21.4±5.30①对照组3317.9±2.4225.2±5.3433.15±9.9414.0±1.99①20.3±4.18①22.94±5.83①25.0±5.19①注:组内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