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老年人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发人群,同时由于老年人代谢降低体重比年轻时增加,所以很多老年人都惧怕肥胖会带来各类疾病,因此部分人刻意过上“禁荤”的素食生活,许多人坚信“千金难买老来瘦”,认为身体瘦了就不会有血压、血脂、血糖的“三高”情况发生,是健康的象征。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血脂往往与肥胖划上约等号,似乎高血脂只是胖人的专利,所以那些身材苗条的人容易忽视血脂检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一部分老年人体型偏瘦患有高脂血症。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年人会苦恼自己的肌肉越来越少、力量越来越小、灵活度越来越差,变瘦也是人体衰老的象征,有的老年人变瘦并非因为脂肪减少,而是得了“肌少症”。1、什么是肌少症?肌少症( sarcopenia) 又称肌肉减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肌少症与活动障碍、跌倒、低骨密度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之一。肌少症会增加老年人的住院率及医疗花费,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老年人的寿命。根据最新研究发现,成年人30 岁以后肌肉就已经开始流失,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 ~ 2%,到80 岁以后约有30% 肌肉丢失。骨骼肌是人体进行各种体力活动的基础,骨骼肌的衰减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因此,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会出现站立困难,步行缓慢,容易跌倒、骨折,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肌肉减少症还会影响器官功能,可能会引发心脏和肺功能衰竭。2、肌少症防治要重视营养肌肉减少症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营养、运动和药物三个方面,其中营养干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干预过程的基石。营养干预主要包括五大要点:①要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维持能量处于正常平衡;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③在控制总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增加富含欧米伽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油和一些海产品;④多吃富含抗氧化营养素的食物,适当服用膳食补充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和硒等;⑤补充维生素D。对于老年人来说,蛋白质的摄取要放在第一位,因为食物蛋白质能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富含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质。那么,蛋白质补多少才够?我们健康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8~1.0克为宜,要维持肌肉质量和肌力,老年人则需要更多的蛋白,蛋白质推荐摄入量是每公斤体重1.0~1.5克。当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下,建议多选用牛奶、蛋类、瘦肉、鱼、虾及豆类制品这些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并保证优质蛋白占50%以上。特别要补充乳清蛋白,它不仅是优质蛋白,而且吸收快速,是促进肌肉合成的“快蛋白”,富含支链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以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同时促进脂肪燃烧,具有增肌燃脂的作用。建议可以在每天两餐之间时或锻炼后额外补充2 次乳清蛋白营养制剂,每次摄入15~20克。3、肌少症要重视体育锻炼建议体重低于正常的老年朋友们要加强运动特别是抗阻运动,可以选择适合老年人的一些基础的抗阻运动,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对缺乏运动或受身体条件制约不能运动的老年人,可使用水疗、全身振动和功能性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总之,肌肉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骨骼肌的帮助,人就跳不了广场舞、跑不了步也登不了山,同时肌肉与骨骼又是密切关联的,做好健康教育老年人饮食吃对了是可以预防肌少症的。
维生素D是独一无二的,它的作用与荷尔蒙影响细胞功能和基因表达紧密结合。我们现在知道,维生素D的受体遍布全身,包括大脑,在那里维生素D会刺激提升情绪的神经激素——血清素的合成。此外,在过去的许多年里,研究人员发现大量的证据确定维生素D能够保护身体对抗相当多种疾病的进程。对于绝大多数主流医护人员来说,很难理解一种普通的维生素竟然能够减少高达50%的心脏病威胁;减少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也接近50%;降低感染性疾病,包括感冒,达到90%;对抗I型和II型糖尿病;减少痴呆以及神经机能失调疾病的风险;而且还能够显著地降低多发性硬化症及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但这不是一种普通的维生素!本文将探讨三种疾病的发生过程:癌症、心脏病和免疫系统失调,并且将会列出一些关于这种独特的营养素非凡的疾病预防能力的令人兴奋的最新发现。1、维生素D与癌症有超过2,500项公开发表的研究证实了维生素D在癌症预防中的作用。而且,无论是来自于阳光照射,还是营养补充方式获得的维生素D,都能够阻止身体内部癌症的发生。三种最流行、最可怕的癌症: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都显著地受到阳光照射和维生素D含量的影响。每天补充1,000IU的维生素D将会显著减少发生这些癌症的风险。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能够阻止人体乳腺癌细胞的增生,并且能够将已经变异的细胞转变为正常的、健康的人体组织。诊断中发现,身体里缺乏维生素D的妇女的乳腺癌转移的风险高达94%。这些妇女同样将面临大于75%的死亡可能性的威胁。并且,身体内低浓度的维生素D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比有足够维生素D的男性高三倍,此外,血液里高浓度的维生素D将提高结肠癌的男性和女性患者的生存率几乎高达50%。长达25年的研究显示,摄取高剂量的维生素D对于避免得结肠癌特别重要。一项历时19年的结直肠癌发生率的研究发现,身体内低浓度维生素D的男性得结直肠癌的相对风险是有足够维生素D的男性的三倍。在一项从1966年到2004年全球性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结论:每天补充1,000IU的维生素D降低个体得结直肠癌的风险高达50%。流行病学、生态学和观察研究都证实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居住地离赤道越远,身体里维生素D的含量越少,一生当中得癌症的风险越大。一些追溯到1941年的发现证实了癌症的发病率,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肠癌、卵巢癌、肾癌、脑癌、胰腺癌、肺癌,以及儿童期的癌症,和纬度、阳光的强度,以及维生素D的缺乏有强烈的关系。一项2006年在美国东北部关于维生素D状况和癌症风险的研究也发现强烈的保护性关系的证据。研究人员们总结到,通过补充剂提高身体里维生素D含量的努力会显著地降低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成本很低,并且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副作用。2008年一项在细胞生物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前和临床试验领域关于维生素D对于许多种癌症的发展的保护效果的研究报告发现,活性成份的维生素D会提供显著的保护性效果。研究人员们总结到,每天摄取1,000到4,000IU的维生素D对于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和胰腺癌都能够提供显著的保护性效果。2009年一项关于紫外线短波(UVB)、维生素D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体内维生素D循环水平在决定许多癌症的产生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根据该项研究的研究人员们的结论,支持阳光/维生素D/癌症的关联性具有足够强的科学性,以保证维生素D在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中使用的效果。这个观点得到其他许多研究人员的广泛支持,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呼吁在一些维生素D大面积缺乏的国家推行强制性的维生素D营养补充的国家防治计划。最后,最近的一项历时四年、以地区人群为基础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被称为临床试验的黄金标准)发表了惊人的发现。绝经后的妇女每天补充1,100IU的维生素D和1,500mg的钙可以减少死于所有癌症的风险超过66%。这项重大的发现表明了维生素D可以成为预防癌症的单一的最有效的方法,甚至超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益处。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Michael Holick博士说,当你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或者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D,多余的维生素D将会储存在细胞组织里,随时都会被激活去控制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变异细胞的增长。一旦被激活,作用在细胞层面的维生素D会通过引导细胞凋亡,或指挥细胞自杀,以及阻止供养癌细胞增长的新血管的形成来阻止这些变异的细胞的疯狂复制和增长,在癌细胞扎根之前就有效遏制住。这些发现为我们在癌症的防治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现在认为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导致所有癌症的根本原因的简单理由。2、维生素D与心脏疾病无论是朝南,还是向北,居住地离热带区域越远,发生心脏病(心肌梗塞)的风险越大。在冬天的月份里,较弱的阳光照射导致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并且产生过多的胆固醇,由此造成同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心肌梗塞(MI)的风险增加。一项1990年新西兰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提示,即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因为研究人员们发现心肌梗塞与低维生素D水平显著相关。这些病例绝大部分都发生在春天和冬天的月份里。这个发现后来在一项涉及300,000个心脏病例(登记在美国国家心肌梗塞档案处)的分析报告里得到证实。后来的研究也发现在冬天阳光较弱和维生素D产生较少的月份里心脏病的发生率提高了53%,而不像在热带地区,阳光终年照射,这种季节的变化引起心肌梗塞发生率的变化几乎没有。缺乏维生素D的人们同样更大的可能得高血压、II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导致心脏病的主要高危因素)。维生素D通过舒缓动脉壁内侧的平滑肌以及调节肾素(一种由肾脏制造的可以促进血管收缩的荷尔蒙)的分泌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同时,维生素D还是一种强效的抗炎因子,在减少C反应蛋白(CRP,导致炎症和心脏病的首要生物标志物)水平方面表现出强大的功效。事实上,维生素D减少CRP水平的能力远远超过在医药行业普遍用来降低心脏病风险的斯达汀类药物。而且,维生素D在促进心血管功能方面的益处现在也被认为与有氧运动不相上下。维生素D的缺乏减弱心脏的收缩能力,导致血管内皮层功能障碍,恶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且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哈佛大学的一项采用分级模式的最新研究显示,低水平的维生素D会提高心脏病发作风险高达242%,风险级别的提高与体内循环的维生素D水平的减少成比例。同样地,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成反比关系,这种血栓主要发生在腿部的主静脉,进而会导致急性肺部血管栓塞(游走的凝固血块导致肺部血管突然的堵塞)并且死亡。瑞士的 一项研究发现也呈现了血管栓塞并发症风险的季节变化差异性:冬天升高,夏天降低。高水平的维生素D表现出增强体内对抗血液凝固的能力以减少炎症和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人员们现在知道血管炎症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维生素D通过抑制一种会导致心力衰竭的炎症蛋白(称为细胞活素类)的产生来保护动脉血管内皮层和心脏肌肉。德国的一项最新研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补充维生素D可以作为新的消炎剂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3、维生素D与免疫支持多年来,阳光照射是免疫系统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有效方法的证据越来越多。就像癌症和心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分布与纬度直接相关:远离阳光强烈的赤道区域,疾病的发生率越高。阳光对于免疫系统的重要性每年都会一如既往地展现出来:逐渐减弱的秋日预示着感冒季节的来临。与传统观念相反,研究人员现在相信,季节性的感染,比如感冒与流感,实际上可能是体内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结果,而不是冬天病毒活动的加剧。许多研究表明,人体血液中负责杀死有害病毒和细菌的特定免疫细胞的激活需要维生素D。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维生素D在减少病毒性感染(如季节性流感)的效能,以至于许多医务工作者现在强力推荐在流感的季节里每天摄入5,000IU的维生素D,甚至更多,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有风险和问题的流感疫苗上。维生素D增强人体自然免疫系统方面的能力被史无前例地载入文献。2007年,一项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主持的研究表明,皮肤细胞可以独立激活储存着的维生素D。激活的维生素D能够打开基因去控制内源性抗菌多肽类物质的生成,这种内源性抗菌多肽类物质是一种独特的抗菌肽类物质(小的蛋白质),专门对付病毒、细菌和其它的感染因子。这个新发现对于维生素D在处理伤口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前所述,维生素D还表现出强大的消炎能力。这种反应很好地解释了维生素D在哮喘和许多过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显著的能力。很明显,维生素D能够激活许多基因,这些基因能够控制特定的白细胞生产炎症抑制化合物(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0能够减弱身体里造成过敏的过激反应。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相比较以往建议的每天补充400IU的维生素D,每天补充2,000IU能够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达到惊人的90%!维生素D还展现出对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自身组织)的保护性效果。如红斑狼疮、纤维肌痛、I型糖尿病(胰腺的自身免疫疾病)、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疲劳综合症,以及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就是一些与维生素D不足有关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许多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激活的维生素D能够帮助减弱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以减少过敏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其中一个机理显示维生素D具有阻止核因子kappa -β(NF kappa-β)的激活,这种核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信号蛋白,是身体里炎症级联反应的哨兵。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控制肌肉功能的特定神经细胞的多处损害造成的。多发性硬化症具有遗传性,它的表现与纬度和阳光的照射程度有关。居住在温带地区的发病率是热带地区的500倍。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补充维生素D能够显著降低多发性硬化症和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理解这是为什么了。幼儿时期多晒太阳或者补充维生素D,可以激活胸腺去找出并且消灭那些会攻击包裹着运动神经元的脂质髓鞘的细胞。对这一层髓鞘的破坏,就像磨破电缆一样,扰乱了控制肌肉运动的电信号,导致了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维生素D已经被证实能够调节一系列启动多发性硬化症发炎进程的基因,从而为对抗多发性硬化症的形成提供保护。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幼儿时期多晒些太阳结合维生素D的补充,是预防多发性硬化症的最佳方式。千真万确的是,维生素D的这种调节免疫系统的能力使其成为全面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最可靠的营养素之一。许多欧美的国际级专家呼吁全球性修改关于维生素D的有关规定,他们认为这对于减少一系列慢性退化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证据非常明确:你需要全年补充维生素D,特别是在冬季,以确保身体里的维生素D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尤其是居住在37°纬度以北地区(包括中国的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以北地区)的人们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4月份期间需要补充更高剂量的维生素D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多少量是足够的?在1963年,美国和加拿大权威部门提出维生素D的每日建议摄入量(RDA),这纯粹是编造的。当时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数据支持建立一个有效的优化健康的科学体系。当时唯一知道的维生素D缺乏症就是成年人的软骨病,并且每天200IU的维生素D仅仅足够避免这种痛苦的疾病。那时还知道儿童维生素D每天摄入量少于300-400IU很容易得佝偻病。因此,当时成年人每日维生素D的建议量的设置是根据(部分地)儿童剂量的一半以避免得软骨病。其实质是,成年人的每日摄入量是建立在疾病模式的主观数据,而不是建立在满足健康需求的可靠的科学数据基础之上。2010年11月,美国和加拿大的食品、营养及健康相关部门面对越来越多关于维生素D的重要性的证据的出现,最终修改了维生素D的每日建议摄入量。新的参考标准接受了每天建议摄入量为600IU,最高安全摄入量为每天4,000IU。鉴于许多支持证据的份量,行业专家们坚信这个新的标准仍然远远落后于优化健康所需要的量。如果你能够想到,仅仅是10-20分钟强烈的阳光下的全身暴露提供的血液维生素D水平就相当于每天口服10,000IU的量,那么这个每天600IU的成年人摄入量标准从科学角度上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在先前标准之上的这种小小的修改依然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体对于优化健康的需求。所以问题依然存在,那么到底多少量是合适的?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获得维生素D的最佳方式是日晒。通过强光照射在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还会产生其它的一些重要的光合产物,这些是通过补充无法摄取的。而且通过阳光合成的维生素D在体内持续的时间是通过饮食获得的维生素D的两倍。也就是说,居住在热带地区之外,或者以室内生活为主的人们,是需要进行额外维生素D补充的,否则就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现代的室内生活方式和季节的变化使得我们无法从日晒这种自然的方式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维生素D营养补充的目的是提高体内血液维生素D水平(以25-羟基维生素D计算)到40-60纳克/毫升(40-60ng/ml),按美国的方式计算。如果是在加拿大,这相当于100-150纳摩尔/升的参考范围(100-150nm/L)。Holick博士建议每天的摄入量在2000-5000IU就长期来说是很安全的。他说可以每天摄入高达10000IU持续至少5个月没有任何中毒的迹象。总结: 虽然对于维生素D的认知在快速发展,这种重要的营养素的慢性缺乏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问题,遭到误判和没有得到承认。在美国和加拿大最近发表的对每日建议量(RDA)小小的修改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解决。全世界超过10亿人,北美超过一半的人口维生素D慢性缺乏。他们仍然被置于可怕的严重慢性疾病的风险之中,除非得到实质性的教育以及采取预防性措施。世界上各种健康组织都呼吁提高每日建议摄入量成年人达到1000IU,青少年达到2000IU,这些组织包括加拿大癌症协会,以及位于黎巴嫩的美利坚大学贝鲁特医疗中心。但迄今为止,这些呼吁没有被采纳。生命科学发展基金会,美国的一个致力于优化长寿和健康科学探索的非盈利性组织,呼吁发表一个国家紧急声明以解决美国人口普遍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问题。其创办人William Fallon认为,仅仅就癌症而言,如果启动一个全国性的维生素D补充到健康水平的计划,那么每年有275,000条生命将得以获救。同样的简单行动将使西欧的人们每年省下$2600亿的医疗成本,以及减少加拿大人民死亡率高达18%!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学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相关的证据是如此的确信和充分,治疗方案是如此的简单,产生的效果是如此的惊人,所以现在必须采取负责任的医疗行动。反之,则是对公共安全的一种不计后果的漠视![由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林新研翻译,文章来源:2011年版《营养补充品比较指导》(消费者版),Northern Dimensions出版社出版,P2.1-2.10,作者:Lyle MacWilliam,加拿大著名的生物化学家,Nutrisearch公司总裁]文章摘自-现代营养健康网
日前,笔者接触到一名女性患者,50岁,因为2年前跌伤小腿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本次是来拆除钢板的。笔者不由好奇,一般患者都是术后1年取内固定,为什么这位患者拖延至两年?患者说,术后1年复查时骨折仍然没有愈合,今年总算愈合了,这才来拆钢板。笔者观察到患者X线骨折线已经消失,但骨痂稀少,骨皮质菲薄,十分疑惑为什么她骨折愈合如此缓慢?追问病史后,才知道患者于5年前因子宫疾病行子宫及附件切除术,上次也是轻微扭伤就骨折。切除子宫与骨折,骨愈合有关系吗?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可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子宫切除是妇产科最常施行的一种手术,对于术后骨量、骨密度是否发生改变以及如何改变?一项针对子宫切除术后及同龄正常女性的研究表明,随术后时间延长,骨密度逐渐下降,切除组发生低骨量的危 险是正常组的3. 74 倍。子宫切除组与子宫 + 单 附件切除组 、 子宫 + 双附件切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结果分析:骨密度值与术后时间负相关 ,手术后时间越长,骨密度值下降越明显。骨密度值下降在术后 1 年即可出现,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骨丢失加重 ,骨密度值下降,骨峰值和骨丢失率 是决定骨量的两个关键 因素, 当骨峰值水平确定后,决定绝经后妇女骨量及骨质疏松程度 的主要因素是骨丢失率。术后时间不同,骨丢失率也不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年龄的增加,另一方面, 雌激素水平的逐渐降低,导致骨丢失加重,骨密度值降低加重 。解读:子宫切除对患者远期的卵巢功能、骨量有影响,骨丢失加重,子宫和卵巢同时切除,骨丢失更加明显。骨密度值与手术范围负相关,切除部件越多骨密度下降越快,随手术范围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子宫 + 单侧卵巢切除组及单纯子宫 切除组的骨密度 比对 照组低, 差异有显著性,且子宫 + 附件切除组的骨密度比单纯子宫切除组低, 表明单纯子宫切除即使 保留双 附件也使患者骨密度降低,所以子宫不可轻易切除。研究显示, 非绝经期妇女子宫切除后骨丢失加速、 骨量减少甚至发生骨质疏松 症 , 与未行子宫切除术女性相比差异显著,分析其 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子宫切除后卵巢功能减退, 一方面是切断了子宫动静脉的卵巢支,使卵巢血液供应减少, 加速 了卵巢功能耗竭的过程;另方面由于子宫不仅是激素的靶器官,其本身也能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 切除子宫改变了排卯及激素活性, 使卵巢甾体激素的产生减少,影响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尤其是早期卵泡发育的启动,术后易发生卵泡期延长和黄体功能不全,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 的惰性 类似绝经状态。(2)目前 已知子宫 可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如内皮素、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 白(PTH -RP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 F )、表皮生长因子(BG F ) 、转 移生长 因子 (TG F )和肿 瘤坏 死 因子 (TN F )等,其 中多种 细胞因子与骨代谢关系密切。总之,子宫切除后骨丢失明显, 骨量丢失与年龄、手术年龄、手术范围、 卵巢功能状态均有关。子宫在骨量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子宫切除后,尤其手术年龄 > 50 岁,不论手术是否保留卵巢,均应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 。临床手术应尽量考虑子宫的非生殖作用, 避免盲目切除子宫。
虾皮、骨头汤不补钙!这份真正的补钙食物排行榜要收好骨质疏松是老年常见病,但是现在三十四岁的骨质疏松患者并不少,人的骨密度在 30 多岁就开始缓慢下降了。不过也不用担心,平时饮食注意就好,至于哪些食物比较补钙,还是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第1名:牛奶、酸奶、奶酪虽然谣言满天飞,但牛奶和奶制品绝对是补钙食物第一名。牛奶含钙丰富,一杯牛奶(200 mL)中的钙超过 200 mg,每天喝一杯牛奶 + 一杯酸奶,就满足了一半的钙需求。而且,牛奶中的钙还特别好吸收,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钙片」,且喝且珍惜。第2名:绿叶蔬菜相比牛奶,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补钙小能手」,可就低调多了。几乎所有的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韭菜、油麦菜、西兰花等等,含钙量都不低。而且,这些蔬菜中的镁、钾、维生素 K 和维生素 C 都能帮助提高钙的利用率。数据来说话:荠菜:含钙量为 294 mg/100 g,几乎是牛奶的 3 倍。虽说吸收率不如牛奶,但量足;比如苜蓿,又叫草头:含钙量高达 713 mg/100 g,一盘酒香草头下肚,一天的需钙量就达标了。第3名:某些豆制品之所以说「某些」,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豆制品都能「补钙」。比如豆浆。大豆的确含钙丰富,但加水变成豆浆之后,钙含量就稀释成了 10 mg/100 g,只是牛奶的 1/10。所以豆浆不能代替牛奶。如果想要靠吃豆制品补钙,推荐你选:卤水豆腐:又叫北豆腐,含钙量 138 mg/100 g;石膏豆腐:也叫南豆腐,含钙量116 mg/100 g。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卤水或石膏,更能增加钙含量。至于内酯豆腐,虽然口感细腻嫩滑,但补钙效果差多了。第4名:芝麻酱朋友圈里流传着:补钙第一名,打死也猜不到,根本不是牛奶。其中芝麻酱和虾皮把牛奶挤到了第三名。虽说是谣言,但芝麻酱中的钙,不可小看。100 g 芝麻酱中可是含钙 1 170 mg。唯一的问题在于芝麻酱热量高,再加上也很难像牛奶、蔬菜一样天天吃,所以就只屈居第四了。说完芝麻酱,不得不提一下虾皮。虽然钙含量高,高达 991 mg/100 g,但它含盐量也高,100 g 虾皮中含钠 5057 mg,不光很难吃到这么多的量,更重要的是,它吸收率还低,总之就是弊大于利,不推荐的。第5名:鱼虾贝等海鲜类提到补钙食物一定也避不开各种水产品,鱼、虾、蟹、贝类食物中,含钙量较高,比如:鱼类中含钙量大约在 50~150 mg/100 g;贝类含钙量多高于 200 mg/100 g。而且,这些食品中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好,中老年朋友适量食用,还能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建议每天吃水产品 40~50 克,每周 280~350 克就够了。一些水产品的内脏中胆固醇较高,比如蟹黄、鱼子等,就别吃太多了。第6名:坚果坚果,特别是含油脂较多的坚果,也是钙的良好来源。各种炒熟的坚果,含钙量多高达 100~200 mg/100 g。另外,坚果中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还有许多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 E,适量使用,对心血管健康也是有利的。每天吃 25~35 克坚果就好,这大约是去掉壳的一小把果仁的数量。这里还要说一句,是不是认为喝骨头汤能补钙?其实并不能,骨头汤中钙很少,吸收也不好。再加上浓浓的骨头汤里的脂肪,喝太多的结果,可能只是长胖。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全身性疾病。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专家陈志刚医生指出,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就像水土流失一样,临床前期通常是缓慢而没有症状的,只有当骨量丢失正常值大约12%以上时才出现疼痛等临床症状,骨量丢失达正常值的30%左右时影像学如X光片才有确诊把握。骨质疏松初期最显著的临床症状是身高变矮、疼痛,进而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乃至躯干和四肢的脆性骨折,其结果则可导致老年人致残、引发并发症,有的情况下还可导致死亡。健康生活方式、适当的饮食和营养保健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方式,在骨密度加速降低的疾病初期,康复等物理治疗、以补钙和补维生素D为特点的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如果骨质疏松患者已经发生脆性骨折和部分压缩性骨折,则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在骨密度加速降低直到出现骨折这一阶段,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各种形式的钙剂作为营养补充剂可称是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基础用药,降钙素、双膦酸盐、维生素D、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雷尼酸锶等均已经应用于临床。目前复方药物以及单克隆抗体药物如狄诺赛麦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人们在探索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方面在不断取得进步。各种骨质疏松药物中,除了部分钙剂是非处方药(OTC),即患者不需要凭医生处方,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在药店购买之外,其他药物都须经医生诊断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用药。药物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就是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基本作用机理是影响人体骨代谢的平衡,因此合理、安全地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在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以下8个要点:一、长期用药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疾病,因骨的代谢比较缓慢,骨量的变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显现出来的,所以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药物的疗程通常要维持数个月乃至数年,因此患者不能急于求成,应做好长期用药的准备。二、合理选药钙剂联合不同种类的维生素D是必要的,同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肝肾功能状态选择不同种类的维生素D,有研究预示遗传因素对选择维生素D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钙片虽然是非处方药,但是还应该结合医生的意见一起选择适合自身的钙剂和维生素D类药物。三、用药规范性骨质疏松药物可分为化学小分子药物、维生素类、激素类、单克隆抗体等类别,剂型也包括各种口服片剂、喷鼻剂、注射剂、皮下植入剂等,给药周期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有每日一次或二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甚至有每年一次等给药方式。剂型与剂量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患者应严格遵照医生和药师的用药指导,掌握正确的用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用药技巧。四、疗效评估降钙素在治疗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部分患者通常在治疗1个疗程(即4周)即可缓解疼痛症状,但是骨密度的变化至少要6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有所显现。对于该类药物,延缓骨密度降低的速率是比较现实的目标,而不是增加骨密度。检查体内骨生化标记物的水平也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但这些生理指标通常在用药3到4个月后才出现一些变化,而且这些指标的变化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和解读。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近期目标是缓解或消除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终极目标是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提高生命质量。五、用药安全性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长期的,除了缓解疼痛、改善骨密度等疗效指标以外,用药后的安全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加重要。许多患者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了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客观、科学地面对,例如应该权衡药物治疗作用的获益和用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药物治疗、调整甚至停止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了不适或可疑的副反应,应该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同时保留所服用的药物包装(包含药品名称、批号等信息),以便医生和药师判断因果关系,为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依据。六、联合用药许多骨质疏松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骨性或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正在服用降压、降脂、降糖、消炎镇痛类等药物,患者就诊时应告诉医生和药师自己的用药史。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作用叠加或作用相抵,直接影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判定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时,是否联合使用的药物以及使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七、用药依从性建议老年患者将自己的用药情况记录在本子上,包括药品的商品名、通用名、服药方法、服药起至时间等,如果将骨密度、生化等检测报告一起保存则更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主治医生和药师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甚至可以加入医疗机构的慢病管理系统,这样有利于获得一些相对系统的治疗。八、新的药物治疗机会获得国家资质认定的医疗单位可开展骨质疏松新药或新的药物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通常比常规治疗有更加完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方法,患者将有机会更早地获得新的药物治疗方法。这些临床研究必须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和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为确保患者自身的权益,患者在参与这样的临床研究之前应了解研究的过程和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治疗时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同时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骨质疏松患者就会与健康人一样享受美好和谐的生活!
适度运动可防骨质疏松许多研究表明,长期卧床可加快骨丢失,而着地运动可增加重力对骨的有益刺激作用。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血液风湿科主任洪珞珈教授认为,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四点:多晒太阳、多喝牛奶、多运动、服用补钙药物。其中,运动是治疗骨质疏松、改善骨质量的基本方法之一。 哈医大四院洪珞珈教授介绍,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快,肌肉收缩能使成骨细胞活性增强,从而促进骨对钙的吸收和利用;使内分泌功能发生正向改变,提高体内性激素水平,改善骨代谢;户外运动使人更多地接受阳光,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促进肠道钙的吸收;有利于保持运动器官的协调性与平衡功能,使老年人跌倒和发生骨折的危险减少;运动使人乐观向上,精神愉悦,延缓衰老。 专家提醒,老人运动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适合中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中老年人的各个器官功能已发生退行性变化,各脏器储备功能降低,体力下降,适应能力减弱,因此不适宜剧烈运动,要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 2.选择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量。用心率来掌握运动量是简便易行的方法。一般中老年人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中若出现身体发热、出汗、轻度疲乏、肌肉有酸胀感,但休息后次日能恢复,感觉精神愉快、精力充沛、食欲和睡眠正常,则表明运动量适宜。如果运动时出虚汗、胸闷、气喘、明显疲劳、食欲不振、睡眠失常,表明运动量过大。若运动时脉搏变化不大,身体没有发热的感觉,表明运动量不足。 3.循序渐进、长久坚持、全面锻炼。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需逐渐调整,因此运动难度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运动频率应为每周3~5次,每次运动时间应保持30~40分钟,并增加运动器官的灵敏、协调、耐力和力量的锻炼。 4.运动前后进行准备和整理活动。运动前先走步、慢跑和做体操,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逐渐加速血液循环和代谢反应,增强肌肉韧带的灵活性,以适应运动的需要,预防受伤。运动后不宜立即坐下转入安静状态,可缓慢走步,做动作舒缓、柔和的体操进行放松练习,使运动中亢进的机体生理功能慢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徒步旅行、门球、散步或健身操、跳舞等。还可以利用一些器械运动,如哑铃、自行车、划船器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力,提高耐力和机体的协调性与平衡功能。但登山、爬楼梯、跳绳等运动方式易损伤膝关节,不适合老年人。 洪珞珈教授提醒,老人们要根据根据个人的年龄、健康状况、体力和运动习惯掌握活动量,不要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掌握好呼吸和运动节奏,呼吸要自然充分,不要憋气,不要过分低头或甩头,动作起伏不宜过大。掌握好平衡和重心,防止跌倒。连续运动不宜超过2小时。有肝、肾疾患和有严重的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炎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的活动。
老年性痴呆患者有的在家里,也有的在医院和老年福利院接受治疗和护理。那么,怎样护理才科学呢?1、首先要预防老年人卧床不起。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家人往往很容易产生过度的保护倾向,这是造成病人卧床不起的最大原因。患者一旦卧床不起,可出现许多并发症,这将会加重痴呆症状,加快缩短其寿命,因此对早期痴呆病人应该让他们在家人看护和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家人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绝对不能疏远病人,要帮助患者排除心理障碍及行为障碍,帮助病人恢复记忆。这对早期患者的防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2、要注意饮食和营养。老年痴呆症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饮食障碍和吞咽障碍。再则,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及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基础代谢减少和身体活动减少等原因,使体内对营养素的利用、吸收容易产生障碍,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贫血。因此对痴呆症患者的饮食要考虑量和质的平衡,要选用容易消化、容易吞咽的食物,对蛋白质、脂肪的摄入不必加以限制。低营养状态,会进一步促使疾病的发展。3、要保持日常卫生习惯。对早期痴呆症患者要尽可能帮助其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居、穿衣、刷牙、洗脸等,即使做得不规范,也要尽可能让他自己去做。因为这也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所不可忽视的环节。对卧床不起患者,必须给予护理,清洁口腔,要定时给患者洗澡、洗头,要勤换衣服。在痴呆患者中时常出现大小便失禁,一旦出现大小便失禁,即病情已到了相当严重的时期。但排便、排尿要及时处理,清洗干净,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4、要预防感染。痴呆患者肺炎的发病率很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据国外调查资料报道,痴呆症患者的死亡原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因并发肺炎而死亡。一旦并发,病程进展迅速,尤其是卧床不起患者,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如呼吸系统机能下降,机体感染防御能力下降,以及意识障碍,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生褥疮时,这就很容易并发肺炎。所以要尽可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旦并发感染应及时治疗。5、要预防褥疮。所谓褥疮是指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使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预防褥疮的发生,首先要对卧床不起患者,进行全身和局部管理。全身管理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全身状态的改善,保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预防感染等。局部管理:对卧床不起患者2—3小时变换一次体位,注意观察皮肤、保持皮肤清洁,不能使用酒精、清毒剂清洗,用温水洗比较好。局部可以用棉垫、枕头、泡沫软垫枕于臀部、肋部等好发部位。
骨质疏松是人体骨组织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退行性改变,骨量(骨矿物质和骨基质)与年龄呈正比例的不断丢失,但速度缓慢,是一种生理性变化,是每位老年人都会出现和经历的生理退化过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特征是骨强度降低,骨折的危险性增加。骨强度主要反映骨密度和骨质量的完整性。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2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后女性。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衰竭,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或药物(如类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骨质疏松症的典型表现(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部肌肉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3)骨折。这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责,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发生骨折。BMD每减少1.0SD,脊椎骨折发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有不同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症状产生,造成体型改变,对爱美的人是一个打击,加上疼痛、行动不便、骨折手术的医疗支付等,对个人、家庭及社会更是极大的负担。目前医学界还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因此,预防保健很重要,不可轻忽“护骨“的工作还未轮到你,也不可认为自己年迈来不及了,保住骨本永远不嫌迟。
全科门诊接待一位中年女性,主诉口干舌燥1月。患者于1月前出现口干舌燥,喝水多,排尿多,患者就诊多个科室包括内分泌科除外了糖尿病和甲亢,就诊风湿免疫科除外了干燥综合征,还就诊了其他科室,做了很多检查,每个专科医生给病人的答复都是与自己专科没有关系,患者很是痛苦,最后来到全科诊室。接诊患者后仔细询问病情,详细的体格检查,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发现,患者近1个月出现症状,晨起症状明显,详细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是否与进入冬季供暖后房间空气干燥有关,建议患者增加卧室空气湿度,患者就诊1周后反馈症状明显缓解。全科医生关注的是病人的感受,而不单纯是疾病,要给病人解决问题,详细的询问病史和细致的查体是全科思维的基本功,辅助检查是病史和查体的延伸,而不是排除与本专业相关的疾病就万事大吉了,在诊疗病人过程中医患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改善就医环境又可以提高诊疗水平。
肾结石与骨质疏松怎么补钙 浙江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董飞侠 转自家庭医生报/2006 年/11 月/27 日/第 004 版 黄大妈患有肾结石 20 余年,经过多次体外碎石,配合中药排石,总算把肾结石清理干净了。 由于黄大妈年近 60 岁,平时怕肾结石犯病,就不敢吃含钙高的食物。可是,前几天到医院检查 发现骨质疏松,她就疑惑了。因多次患有肾或尿路结石,泌尿科医师告诉她必须小心饮食以预防 可能发生的肾结石。现在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必须补充钙剂来预防。但自己又担心因为吃钙剂导 致结石。 同时患肾结石和骨质疏松,该不该补钙,看起来真是个矛盾。 其实不然。美国临床营养学会期刊一篇研究文章指出,高钙饮食不但不会诱发结石,相反地, 还具有预防结石的功效,为什么呢? 因为肾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是因为体内草酸过高所引起。与血钙并无直接的关系,虽 然某些食物如茶叶、花椰菜、菠菜与竹笋中含有较高的草酸,但是形成结石主要还是因为体质或 某些代谢与炎症的关系。所以虽然好多人尽量避免草酸饮食,但是预防结石的效果还是很有限。 其实我们摄取高钙食物(如服用钙片)时,如果同时吃下了草酸高的食物,钙剂在胃肠道会和 草酸盐结合,通过大便排出体外。这样,尿里面的草酸盐少了,形成肾结石的机会也就少了。所 以,肾结石与骨质疏松不会是两难的矛盾,不必担心为预防肾结石而不敢吃钙片,否则骨质疏松 将成为健康的头号敌人,会一天一天掏空你的骨质,导致你的骨质“沙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