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活检”有讲究! 杨军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患者或家属可自我触及的疾病体征,其发病年龄涵盖所有年龄阶段,相当数量患者以此为主述就诊。 但是,由于淋巴结病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之宣传不当和患者、家属的过度关注,使得淋巴结活检存在明显的过度检查和不当检查的问题。经常会有大量患者因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就诊的接受了不必要的淋巴结活检。 而与此同时,由于临床专科医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导致的淋巴结活检取材、固定不当使得这一问题犹显复杂。 因此,本文仅就浅表肿大淋巴结活检相关专业和科普知识以及临床问题进行讨论,并且提供相关的处理原则,以供参考。 1、浅表淋巴结肿大急不得 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皮下结节)及时就诊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浅表淋巴结肿大病因繁杂,涉及从急、慢性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炎症、反应性增生到淋巴瘤、淋巴组织增殖性病变及转移癌等各种类型病变。 尽管,淋巴瘤和其它恶性肿瘤、转移癌的发病率的上升。但是,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各有其特点,且绝大多数浅表淋巴结肿大仍以非特异性急/慢性炎症、反应性增生和特异性感染为主。 大多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多自行恢复正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其中,以头颈部器官的非特异性感染(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的引流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最为常见。而且,这种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多出现于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并常常会持续时间较长(数周甚至数月之久),这也是儿童期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的表现。因而,大多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多会多一段时间自行恢复正常,并不需要特殊处理。 要知道,淋巴结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安全检查站,不必要的淋巴结活检会对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浅表淋巴结肿大,毋需过份着急,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2、症状、体征很重要 正常淋巴结具有特有的皮质(淋巴滤泡、滤泡间区)和髓质结构,而判断、鉴别正常组织结构的改建方式和程度是淋巴结活检病理学诊断的主要依据。 虽然引起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很多,但不同疾病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机制和病理形态学改变各不相同。例如: (1)急性炎症以急性炎细胞浸润、坏死、增生为主,大多可依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并不需活检,即便活检,选择简单易行的细针穿刺方式就可诊断。 (2)淋巴结引流区组织器官的急性、慢性炎症也常常会引起引流淋巴结的肿大,质韧如鼻尖,大多需要数周数月时间方可恢复,且以少年儿童为主,并有感染病史,活检价值不大。 (3)结核等特异性病原体感染引起皮下质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或融合,且以年轻患者为主,细针穿刺虽可诊断,粗针穿刺活检能够确诊。 (4)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以年长者为主,多有恶性肿瘤病史,查体可见淋巴结肿大、融合,硬如额头。细针穿刺活检大多可以定性,如果与细胞蜡块技术相结合能对一些病例进行分型诊断和分子靶标检测,而粗针穿刺可替代完整淋巴结手术活检等创伤性检查,实现转移癌的分子分型诊断和分子靶标检测。 (5)淋巴瘤和淋巴增殖性病变多引起多个、多部位单个或融合性淋巴结肿大,此类患者尽可能采用完整淋巴结手术活检,细针穿刺和粗针穿刺活检常常难以确诊,而且穿刺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甚至会对后续诊断造成不良影响。 3、浅表淋巴结活检有讲究 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浅表淋巴结肿大的重要方法,甚至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细针穿刺活检、粗针穿刺活检、完整淋巴结切除活检三种。不同方法各具优缺点、适应症及取材固定方法。而临床实践中因为活检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样本不能诊断、漏、误诊时有发生,轻则患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还难以明确诊断,还需再次活检;重则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感甚至医疗纠纷。 那么,浅表淋巴结活检方法到底应该怎么选?这还真有讲究 : 首先,接诊医师应注重问诊、查体,收集详细病史、临床体征、非创伤性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年龄、性别做出初步诊断和必要的鉴别诊断。这个时候,患者及家属的耐心、包容、信任将十分重要,甚至会直接影响整个的就诊过程,往往由于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或者类似于“如果不是这个病怎么办”?“耽误了怎么办”?等过度怀疑的问题常常会让很多接诊医生给出一个炎症?结核?肿瘤?淋巴瘤?式的包含所有可能性的、貌似无比正确的宏观诊断。不可讳言,这名患者很可能会遇到多度检查的风险。 其次,要根据初步诊断结合不同活检取材方法的优缺点、适应症及检查目的合理选择,具体来说: (1)细针穿刺活检 细针穿刺活检属于细胞病理学诊断取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痛苦小、费用低的特点。大多1小时内就可获得病理诊断报告。但是,由于该取材方法难以获得完整的组织结构,且只能进行一次性制片、染色,难以进行相关分子靶标的检测。因此,诊断难度大、难以明确分型,主要用于拟诊肿瘤(主要是转移癌)和急、慢性炎症性病变的定性和鉴别诊断。近年来,由于细胞蜡块制备技术的普及和完善,将细针穿刺活检方法获取样本制备成细胞蜡块已能实现对多种实体肿瘤的明确分型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相关分子靶标的检测,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粗针穿刺活检的效果。尽管如此,该方法不适于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增值性病变的诊断。 (2)粗针穿刺活检 粗针穿刺活检属于微创检查,虽然费用较高、操作较复杂,却能获得组织样本从而能对大多数疾病的做出明确诊断,还能进行各类分子靶标的检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手术切除活检取材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存在样本太少或缺乏有诊断价值成分而不能诊断的风险。该方法可适用除淋巴瘤和淋巴增殖性病变之外的几乎所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活检诊断。 (3)浅表淋巴结手术切除活检 正常形态结构是否存在是诊断淋巴结病变的形态学基础。其中,淋巴瘤和淋巴增殖性病变的病理诊断对于淋巴结的完整性具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所以,尽管细针穿刺活检和粗针穿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浅表淋巴结手术切除活检的应用大幅下降。但是,对拟诊淋巴瘤和淋巴增殖性性病变的患者,浅表淋巴结手术切除活检仍是最受推荐的首选活检取材方法,在患者难以耐受手术的情况下方可选择粗针穿刺活检方式取材。 由于淋巴结结构是否完整是诊断淋巴瘤及淋巴增殖性病变的形态学基础。尽管病变淋巴结脆性增加,易于破损。但是,在手术活检取材过程中,仍需尽可能保持淋巴结结构的完整性。 此外,当有多个淋巴结肿大时,应优先选择颈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次之(因常见脂肪组织浸润),尽可能避免选择腹股沟淋巴结,因为此处淋巴结受易受会阴、肛门及下肢慢性炎症出现慢性炎症和明显纤维化改变而对诊断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易干扰正确诊断。如果仅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则应检查有无盆腔淋巴结肿大和相关病史,以确认是否活检的必要性。如有必要取材,应尽可能选择最大的淋巴结活检。 虽然,浅表较小的淋巴结易于活检,但往往可能只显示非特异性的增生,而较大、较深部位的淋巴结才具有诊断性特征。 (4)淋巴结活检样本不适于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 所有淋巴结病变,尤其是拟诊淋巴瘤和淋巴增殖性病变的肿大淋巴结不适于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这不仅在于淋巴瘤的诊断本身就需综合组织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基因遗传学结果的分子诊断,更由于冷冻过程对于组织样本的造成的生物物理性破坏会直接影响IHC、FISH、RT-PCR等后续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故应尽量避免图一时快捷或迫于患者及家属的压力而采用不必要的快速冷冻检病理诊断。而对于需经开胸或开腹等手术切取的深部等淋巴结,采用冷冻切片检查的目的则仅限于确定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并非用于获得具体的病理诊断。 4、活检样本固定要规范 无论那种活检方法取材,对于活检样本的规范化固定是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分子靶标检测的基础。 (1)细针穿刺活检样本的涂片和固定 及时均匀涂片和湿固定是诊断的前提,切忌用力挤压、反复涂抹和研磨。常用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或95%酒精(可含少许冰醋酸)。近年来,直接将细针穿刺样本制备成细胞蜡块,让这一技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尤其是对转移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粗针穿刺活检样本的处理和固定 保持粗针穿刺活检样本的完整性尤其重要。具体操作中,应先将粗针穿刺组织条从空心针中缓慢推出至非脂溶性且透水性良好的载体(推荐原生棉擦镜纸等)上,进行适当包裹后放入底部平整的标本瓶内加足量(完全淹没样本,4~10倍体积)的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固定4~6h以上再进行处理,包埋时每个蜡块内只包埋一条组织。操作全程均应尽可能保持组织条的完整性,切勿弯曲反折。 (3)完整淋巴结手术切除活检样本的处理和固定 完整淋巴结手术切除活检是淋巴瘤及淋巴增殖性病变诊断的首选取材方式。除淋巴结结构的完整性之外,淋巴结的良好固定也是淋巴瘤诊断和分子分型的基础。由于淋巴结具有较厚的纤维包膜,因此,应先沿最大面将淋巴结剖开,再浸入足量的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充分固定(12~24h)。 总之,虽然都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但不同疾病引起的淋巴结重大的病变性质差异甚大。因此,首先应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查体并结合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对于确需进行淋巴结活检者应结合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年龄、质地、拟诊病变类型采用适宜的活检取材方式。同时,对于任何一种活检取材样本的规范化处理和固定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于待诊淋巴结病变的复杂性,而更多是来自不适宜的取&材方式、人为组织结构破坏和不规范的固定方法和组织处理流程。 文 l 病理科 杨军 编辑 l 赵文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8672&do=blog&quickforward=1&id=1093152&from=timeline http://mp.weixin.qq.com/s/arlOrKOxqcs5L1e9f29pEg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态势,据推测到2020年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将增加50%,不仅如此,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也在全球迅猛上升[1],而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并具有显著的年轻化趋势。因此,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准确、客观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制定治疗方案显得更为迫切。肿瘤的分型(classification)、分级(grading)和分期(staging)是目前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诊断的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其中分级和分期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评估。近数十年来,得益于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靶标的检测及包括靶向治疗在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早期肿瘤的检出率,也明显改善了许多肿瘤的预后。传统肿瘤分型、分级和分期的临床价值和意义也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拟深入分析肿瘤的分型、分级和分期的生物学依据及临床价值,以期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监测。一、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分型)尽管,关于肿瘤起源的干细胞理论和去分化理论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是,机体各器官和组织、细胞均可发生肿瘤的事实却不可否认。肿瘤细胞与其来源组织的相似或接近于正常组织的程度是肿瘤病理学分类(分型)的重要诊断依据,例如,角化型鳞癌出现不成程度的角化、腺癌具有分泌功能、黑色素瘤能够合成黑色素、滑膜肉瘤具有双向分化特征等等。因此,肿瘤的病理学分型是最能反映肿瘤来源组织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形态学特征的重要参数。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侵袭转移能力,例如,来源于消化道的粘液性癌粘液性癌(印戒细胞癌或粘液癌)较管状腺癌更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而乳腺粘液癌预后良好。而从肿瘤细胞分化层面讲,低分化肿瘤较高分化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转移能力、恶性程度更高。目前,WHO肿瘤分型标准是公认的肿瘤分型方案,通常按照优势成份分型原则进行恶性肿瘤的分型,即以肿瘤主要组织学类型(>50%的组织结构)进行分型诊断。然而,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组织结构特点之一,许多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和胃癌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方向分化或不同组织学类型并存的现象,肿瘤的异质性也决定了恶性肿瘤复杂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显然,按照优势成份分型原则进行的WHO肿瘤分型方法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恶性肿瘤高度异质性的组织学特征,也掩盖了次要组织性类型对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影响;同时,病理组织学诊断也易受恶性肿瘤千差万别的显微镜下形态学表现以及病理医师主观因素判断的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分型不一致性。此外,即使相同分型、分级和分期的肿瘤,由于其分子表型的差异,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可见,按照优势原则进行的恶性肿瘤分型方案在反映肿瘤组织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满足肿瘤个体化治疗中对于肿瘤诊断精细化的要求。因此,在传统肿瘤病理学分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肿瘤分子表型检测为核心肿瘤的分子分型诊断迫在眉睫[2-8]。二、肿瘤的分级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是指从胚胎时的幼稚细胞逐步向成熟的正常细胞发育的过程。肿瘤细胞分化是指肿瘤细胞逐渐演化成熟的过程。异型性(atypia)[9]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组织学特征,其实质是肿瘤分化程度的形态学表现,反映的是肿瘤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细胞间不同程度的形态差异。这种肿瘤组织异型性的大小可用肿瘤的分级(grading,G)来表示。目前,简明三级方案最为常用:Ⅰ级(G1),即分化良好者(称为“高分化”),肿瘤细胞接近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恶性程度低;Ⅲ级(G3),分化较低的细胞(称为“低分化”),肿瘤细胞与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区别大、分化差,为高度恶性;Ⅱ级(G2),组织异型性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者,恶性程度居中。简明三级分级方案经多用于分化性恶性肿瘤,如腺癌、鳞癌等的异型性分级。此外,还有学者将部分未显示分化倾向的恶性肿瘤称为未分化肿瘤,属于IV级(G4),为高度恶性。在实际操作中,肿瘤的分级主要是根据显微镜下HE染色切片中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异型性的大小、核分裂像或增殖指数的多少、坏死范围、侵袭状况等[9-12]参数确定的。并以分化最好的区域来确定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分型),而以分化最差的区域来确定肿瘤的级别,可见,恶性肿瘤的分级反映的是肿瘤的内部特征,对于客观评估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生物学行为、预测预后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一般说来,肿瘤分级越高,预后越差,但并非完全一致[13]。然而,由于肿瘤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特征,不同类型肿瘤(例如腺癌、鳞癌、肾细胞癌、乳腺癌等等)均有其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分级标准,且缺乏定量指标,此外,由于受取材充分程度和对诊断标准、异型性判读的主观性差异的影响,均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肿瘤分级的客观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因此,精简分级参数、减少分级的级别、简化分级标准,增强可量化参数和临床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是肿瘤分级的必然趋势。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得益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卓越贡献,在此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在上皮内瘤变分级中将3级简化为高低两个级别的分级理念无疑为肿瘤组织学分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而核分裂、增殖指数(如Ki-67)等[14]的检测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分级提供了可靠的可量化参数,其中Ki67作为评价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可量化参数,在肿瘤分级中的价值也日益被接受并广泛应用。此外,Gleason等按腺体结构异型性提出的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系统[15,16]对于前列腺癌的分级也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可量化分级方案,并被广泛使用。作者也结合胃癌和结直肠癌WHO分型原则及其分化程度、生物学行为、侵袭转移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胃癌和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评分方案[17,18]。免疫学评分进行的肿瘤分类也为量化分型与分级提供了新的方法[19] 。三、肿瘤的分期肿瘤的分期(staging)是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局部和远处淋巴结的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等参数来确定的,其的实质是反映肿瘤的侵袭转移程度,是评价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范围、病程进展程度、转归和预后的重要指标。精确的肿瘤分期不仅是准确预测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可靠指标,也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的患者分层管理依据,还是选择辅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的基本前提。在众多肿瘤分期方案1929年的Dukes分期中,由美国癌症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提出的TNM分期系统(TNM staging system)是目前被广泛接受和公认的能够反映恶性肿瘤进展、判断预后的最可靠的独立指标。 2010年,第七版 TNM staging (AJCC-7) [20]也已出版。而肉眼及显微镜下对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浸润范围(T),局部淋巴结(N)受累情况及远隔脏器、组织中肿瘤转移情况(M)的判读是进行肿瘤TNM分期的三项直接可评价参数。其中,淋巴结检测对于恶性肿瘤分期的精确性具有直接的影响[21-23],获得足够淋巴结是保证分期精确的前提。所以,在AJCC第七版TNM分期中对于不同肿瘤推荐了进行可靠分期所需的最少淋巴结数量[24],例如,对于结直肠癌推荐至少10-14 淋巴结才能进行可靠的淋巴结分期. 虽然,不同肿瘤TNM分期中T、N、M判读界值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数字越大,病情越晚,预后越差。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侵袭转移能力取决于其特定的组织学类型(或免疫表型)和分化程度,也就是说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或免疫表型)和分化程度是真正影响TNM分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深入探讨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分型(或免疫表型)和分级、全面检测肿瘤侵袭转移范围才是精确进行TNM分期的根本。与肿瘤组织学分型与分级是肿瘤内在的特征参数不同,肿瘤的分期是描述肿瘤特征的外部参数,不仅取决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还明显受到肿瘤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患者的临床耐受性、患者经济状况、医疗保障水平和患者就诊时间等主观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见,患者就诊时间在相当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肿瘤的TNM分期。四、肿瘤分型、分级和分期之间的关系既往认为,TNM分期是反映恶性肿瘤进展、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亦是决定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和合理辅助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的临床价值并不明确[13,25]。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和分级对其侵袭转移能力和肿瘤预后的影响正被逐步认识:如前所述,肿瘤的分型和分级是肿瘤的内在本质特征:肿瘤的分型依赖于肿瘤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形态相似性,肿瘤的分级取决于肿瘤来源组织的分化程度,均是反映肿瘤来源组织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构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等内在特征重要参数。肿瘤的分期以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浸润范围、局部淋巴结及远隔脏器、组织受累范围为判读依据,是反映肿瘤侵袭转移能力的临床可观察参数。肿瘤的TNM分期不仅取决于特定的肿瘤组织学类型(或分子表型)和分化程度,同时受到患者就诊时间的显著影响。简而言之,肿瘤的分型描述的是肿瘤的来源,肿瘤的分级描述的是肿瘤的分化程度,而肿瘤的分型和分级决定了不同类型肿瘤特有的生物学行为和侵袭转移能力,进而决定了肿瘤的TNM分期。TNM分期反映的是恶性肿瘤的进展程度、预示的患者到达预期生命终点的时间点。因此,加强恶性肿瘤组织学分型、分级和免疫表型的研究是准确判断肿瘤进展程度、预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之关键。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Real-time PC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后基因组学时代(post-genenomic era)的来临,对于肿瘤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突变、缺失或过表达以及染色体不稳定性 (chromosomal instahility,CIN)、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等遗传学机制和CpG 岛甲基化(The 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CIMP)、蛋白磷酸化等表遗传学机制得以阐明[25-33],一系列肿瘤个性化治疗相关分子靶标被先后发现,大量特异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也陆续上市,不仅为恶性肿瘤的预后预测和指导治疗提供了新的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34],还在不同层面上改变着传统肿瘤病理分型、分级、分期的临床意义和患者的预后。例如,高度恶性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结直肠癌由于出现MSI-H而显示良好的临床经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及KRAS、BRAF等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由于采用靶向治疗药物和新辅助治疗方案,预后也较前明显改善。Her-2基因的检测和赫赛丁的使用完全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可见,肿瘤个体化治疗时代业已来临[35,36],传统肿瘤分型、分级和分期已经不能满足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需要,因此,在传此基础上,提升肿瘤分子分型诊断水平,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监测,无疑将是恶性肿瘤分型、分级和分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37,38]。总之,肿瘤的分型、分级和分期是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侵袭转移能力及临床进展程度的重要参数,其中肿瘤的分型和分级是反应肿瘤来源及其生物学行为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内在参数,肿瘤的分期是反映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和临床进展程度的可检测指标,不仅取决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同时明显受制于患者临床症状和就诊时间。在传统肿瘤分型、分级和分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肿瘤特异性分子靶标的检测为核心的分子分型诊断是精确、客观预测肿瘤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监测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Siegel R, Ward E, Brawley O,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11: the impact of eliminating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sparities on premature cancer deaths [J]. CA Cancer J Clin, 2011,61(4):212–236.[2] 来茂德. 肿瘤的分子分型(类)和诊治[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35(4):349-353.[3] Ola Marzouk, John Schofield. Review of Hist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Prognostic Features in Colorectal Cancer [J]. Cancers (Basel), 2011,3(2): 2767–2810.[4] 陈海泉. 分子分型时代的肺癌治疗个体化趋势[J]. 中国癌症杂志,2012,22(12):956-960.[5] 张英军, 吴君心, 侯如蓉.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J]. 实用癌症杂志, 2012,27(1):98-100.[6] Goyal R, Gersbach E, Yang XJ, et 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renal tumors with clear cytoplasm: clinical relevance of renal tumorsubclassification in the era of targeted therapies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J]. Arch Pathol Lab Med, 2013,137(4):467-480.[7] Wittekind C.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 tumors [J]. Dtsch Med Wochenschr, 2013,138(20):1054-1058.[8] Shinuk Kim, Mark Kon, Charles DeLisi. Pathway-based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 subtypes [J]. Biol Direct, 2012,7: 21.[9] Nakashima Y, Yao T, Hirahashi M, et al. Nuclear atypia grading score is a useful prognostic factor in papillary gastric adenocarcinoma [J]. Histopatho logy, 2011,59(5):841-849.[10] Kadota K, Suzuki K, Kachala SS, et al. A grading system combining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mitotic count predicts recurrence in stage I lung adenocarcinoma [J]. Mod Pathol, 2012,25(8):1117-1127.[11] Espinosa AM, Alfaro A, Roman-Basaure E, et al. Mitosis is a source of potential markers for screening and survival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cervical cancer [J]. PLoS One, 2013,8(2):e55975.[12] Giordano TJ. The argument for mitotic rate-based grading for the prognostication of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J]. Am J Surg Pathol, 2011,35(4):471-473.[13] Volante M, Daniele L, Asioli S, et al. Tumor staging but not grading i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 in 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appendix: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pathologic analysis of 138 cases [J]. Am J Surg Pathol, 2013,37(4):606-612.[14] Tomasino RM, Morello V, Gullo A, et al. Assessment of "grading" with Ki-67 and c-kit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s may be a helpful tool i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lat epithelial atypia (FEA) and columnar cell lesions (CCLs) on core breast biopsy [J]. J Cell Physiol, 2009,221(2):34334-9.[15] Gleason DF. Histologic grading of prostate cancer: a perspective[J]. Hum Pathol, 1992,23(3):273-279.[16] Epstein JI, Allsbrook WC Jr, Amin MB, et al. Update on the Gleason grading system for prostate cancer: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f urologic pathologists[J]. Adv Anat Pathol, 2006,13(1):57-59.[17] 杨 军, 刘妮, 康安静, 等.一种新型胃癌组织学分型、分级-评分系统[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29( 2):159-162.[18] 杨军,郭睿,康安静,等.一种新的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分级-评分方案[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2):169-173.[19] Jérme Galon, Franck Pagès, Francesco M Marincola, et al. Cancer classification using the Immunoscore: a worldwide task force [J]. J Transl Med, 2012,10: 205.[20] Edge SB.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7th edition. New York: Springer, 2010.[21] Pheby DF, Levine DF, Pitcher RW, et al. Lymph node harvests directly influence the staging of colorectal cancer: evidence from a regional audit [J]. J Clin Pathol, 2004,57 (1) :43–47[22] Hyslop T,Weinberg DS,Schulz S,Barkun A, et al. Analytic Lymph Node Number Establishes Staging Accuracy by Occult Tumor Burden in Colorectal Cancer [J]. J Surg Oncol, 2012,106(1): 24-30.[23] Sobin LH, Gospodrowicz MK, Wittekind C. TNM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tumors (UICC International Union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hologic aspects Against Cancer). 7th ed. New York. Wiley-Blacvkwell, 2009.[24] Edge SB, Compton CC. 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the 7th edition of the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and the future of TNM [J]. Ann Surg Oncol, 2010,17(6):1471-1474.[25] Lao VV, Grady WM. Epigenetics and colorectal cancer [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8(12):686-700.[26] Suehiro Y, Hinoda Y. Genetic and epigenetic changes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genetic testing for personalized medicine [J]. Rinsho Byori, 2012,60(10):976-981.[27] Hile SE, Shabashev S, Eckert KA. Tumor-specific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do distinct mechanisms underlie the MSI-L and EMAST phenotypes? [J]. Mutat Res, 2013,743-744:67-77.[28] Bhattacharjee P, Banerjee M, Giri AK. Role of genomic instability in arsenic-induced carcinogenicity . A review. [J]. Environ Int, 2013,53:29-40.[29] Hughes LA, Khalid-de Bakker CA, Smits KM, et al. The 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 in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 and problems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2,1825(1):77-85.[30] Bae JM, Kim JH, Kang GH.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 the 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 [J]. Histol Histopathol, 2013,28(5):585-595.[31] Migliore L, Migheli F, Spisni R, et al. Genetics, cyto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colorectal cancer [J]. J Biomed Biotechnol, 2011,2011:792362.[32] Sinicrope FA, Sargent DJ. Molecular pathways: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prognostic, predictiv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 Clin Cancer Res, 2012,18(6): 1506–1512.[33] Alex Duval, Ada Collura, Kevin Berthenet, et 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Time to Stop Hiding! [J]. Oncotarget, 2011,2(11): 826-827.[34] Legolvan MP, Taliano RJ, Resnick MB.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techniques in the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practical approach [J]. Hum Pathol, 2012,43(8):1157-68.[35] Alex Mejia, Stephanie Schulz, Terry Hyslop, et al. Molecular staging individualizing cancer management [J]. J Surg Oncol, 2012,105(5): 468–474.[36] Perea J, Lomas M, Hidalgo M. Molecular basis of colorrectal cancer: towards an individualized management? [J]. Rev Esp Enferm Dig, 2011,103(1):29-35.[37] Gurzu S, Szentirmay Z, Jung I.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 dream that can become a reality [J].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13,54(2):241-245.[38] Alex Mejia, Stephanie Schulz, Terry Hyslop, et al. Molecular staging individualizing cancer management [J]. J Surg Oncol, 2012 ,105(5): 468–474.
揭草仙:漫谈血压: 你了解脉压吗?发布者 lixindai 在 14-02-16 23:53心脏是人身体最重要的器官,通过血管它把血液压向人体各个部分,达到输送养料,带走废物目的。被称为是人体发动机。从我们还是胚胎时期起就开始工作,一天 24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睡眠。如果它停止工作,生命就结束了。因此,心血管不健康,就谈不上身体健康。同样,承担输送血液任务的血管的健康一样起着十分 重要作用。血液的输送需要一定压力。血压形成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大血管弹性,心脏收缩节律和力度,血液本身,它的粘稠度,外部阻力,等。我们通过测量血压来对自己心脏工作情况作一判断。那么,读到的血压信息到底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血压计显示两个数值:收缩压/舒张压,有时简称高压/低压。在心脏工作的一个循环中,当心脏收缩,将血液压向主动脉时,主动脉管壁感受到的最大压 力就是收缩压。舒张压则是心脏排血完成后,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主动脉管壁感受到的压力。很显然,这两个压力之差,( 收缩压 - 舒张压), 被称为脉压(pulse pressure, PP),是将血液推向身体各部分的真正压力。那么,脉压对指示我们心血管健康有多大意义?一般健康人脉压大概是 40 mm Hg。 或者30-40+ 属于正常脉压。但是人体血压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升高。一般规律是: 在大约50岁之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大致同步缓慢升高。到50岁之后,收缩压继续升高,但是舒张压却不是,甚至下降。所以,脉压就会拉大。医学界对于脉压到底多大就是“正常的”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是一般认为,到50, 或者54以下都是可以接受的。上世纪70-80 年代之前医疗界认为,只要血压低于 140/90(或150/90) 就算正常。但是,越来越多临床证据表明,脉压在指示病人心血管状况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比如,那时的概念,如果仅仅是收缩压高,而舒展压低,病人危险性 不大。现在刚好相反,脉压越大,越危险。那时的理论分析是,舒张压低,表示小动脉血管弹性好。现在的认识是这恰好表明血管弹性差。动脉硬化导致脉压增大的机理: 心脏收缩时,血液喷出,血管因硬化不能相应舒张,导致收缩压高。心脏舒张时相当部分血液都已流出大动脉。这时如果因为血管弹性差,不能即时回弹以维持血压,就会造成血管壁感受到的舒张压低, 脉压大。血管弹性越差,脉压越高。所以,从脉压可以看出动脉血管,特别是主动脉弹性好坏,这对我们预示是不是发生了动脉硬化,可能导致冠心病,脑中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60岁以上的人群,收缩压及脉压这两项是预测冠心病更重要的指标。2000年一个大型综合性调查发现,对8000名老年病人,脉压每增加10mmHg,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近20%的风险。脉压大也是房颤的危险因素。所 以对老年病人,临床上脉压是一个重要指标。2005年在欧洲一项对5000多名男性开展的调查表明,脉压超过70的人比脉压在50以下人冠心病发病率高三 倍, 也就是超过200%。这是对其它风险因素作了调整后得到的数字。然而,单纯性高血压的男性冠心病风险率只是高50%。一些研究似乎显示,脉压在指示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中,对男性比对女性更为明显。但是这种情况在50岁以下人群中没有观察到。在50-59岁人群中可以观察到。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特别明显。血压的这三个数值: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只有两个是独立变量,另一个是由其它两个计算出来。所以,使用时有其复杂性。试验对不同年龄组的人观察到它们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同指示意义:舒张压对50岁以下年龄组人更具观察意义;50-59年龄组人,收缩压更具观察意义,60岁以上人群,脉压成为最重要的观察数据。脉压·超过60或70,就构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所以,对于老年人血压,比如,140/90, 或 140/70, 哪种情况更糟一些?过去认为前一种更不好,因为舒张压90超标了。但是,现在医生可能认为后一种更糟 - 脉压太大。当然,单纯用脉压,也不全面,比如血压 140/100,虽然脉压仍然是40,但是和120/80的健康人是不一样的。结合起来看才能更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心血管状况。特别对对60以上的人,收缩 压及脉压是预测冠心病更重要的指标。脉压太低(比如,低于20),说明心脏功能有问题,可能因素: 心包大量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严重的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还有由于肥胖,血液粘稠度增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对无不适感的低脉压,不必过于介意,因其对健康不会有太大影响。除了动脉硬化,导致脉压变大的其它可能因素: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反流(在主动脉瓣存在泄漏); 动静脉血管畸形(血液有额外途径不经过有毛细血管床的降压梯度,直接从高压动脉流向低压静脉); 严重缺铁(贫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等。静止脉压太高是极有害的,会加速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老化,尤其是心脏(对左心室造成压力增大),大脑和肾脏。高脉压结合心动过缓与颅内压增高,应立即看医生。特别病人又有糖尿病,高脉压更构成危害。降压药往往同时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所以,对于只是收缩压高但是舒张压很低(50左右)的病人,治疗就比较困难。甚至会加大脉压。但是某些降压药物,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s),似乎显示出降低脉压作用。焦虑和运动中会使脉压增加,这是正常的。如果你是老年人,脉压高达80,100,甚至更高,很大可能就是动脉硬化造成。怎么办?当然应该去和自己的医生讨论。一般而言 应该要注意饮食,戒烟,限酒,少盐,减肥,进行适当有氧运动锻炼。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身体有没有出现冠心病或其它心脑血管疾病征兆。一旦感觉异常就应该 及时就医。
丘成桐:数学与生活发布者 lixindai 在 13-08-09 09:46演讲时间:6月10日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今日很高兴和诸位谈谈我个人成长、处世和决策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一定局限在数学的研究,我希望它对年轻的学生会有帮助。介 绍我首先描述一下我的家庭背景,这对于我的成长影响很大。我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但贫寒的家庭。我的父亲曾担任几所大学的教授,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我的父亲做了很多哲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不过,他大学时的专业是经济学,并在崇基学院讲授经济学课程。他也曾经在朋友的赞助下尝试创办银行,但以失败告终。在我14岁时父亲英年早逝。我们全家顿时陷入极大的困境。这段经历使我认识到资源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我们家一共有8个兄弟姊妹。父亲去世后,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我的母亲和姊姊身上。父亲的去世和家庭遇到的困难对年幼的我是很大的震撼。这时候,母亲和姊姊作出了对我一生至关重要的决定--让家中年幼的孩子在学校继续读书和完成学业。但是,这也意味着母亲和姊姊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的舅舅曾受过我的父母的抚养和帮助,他的家境还算小康。他提出要帮助我们家从事养鸭子谋生。但他的条件是:所有的孩子必须放弃学业。母亲对我们的未来有更高的要求,拒绝了她弟弟的建议。在这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她的信念和忍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我得到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我在闲暇时还须靠辅导学童挣钱。生活虽然很艰难,但我却学会如何去应付这些困境,并从中取乐。我知道我必须在学业上出人头地,但对我来说这是一条不归路。我必须有所作为:为我自己和我的家人走出一条康庄大路。不成功的话,就没有前途了。严峻的现实促使我成熟和坚强。我认识到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父亲去世前,我从未有过这种经验。父亲是家庭的领导者,他健在时我们丝毫不担心自己的未来。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再不靠自己就没有希望了。苦难与成熟我之所以提到这些经验,是为了说明经历过不幸之后,人们往往会变得更加成熟。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本该拥有辉煌前程的人却最终被困苦的生活压垮,但是也有很多著名的伟人在克服困难之后取得成功的故事。让我举一个我熟悉的例子。就是伟大的中国数学名家周炜良(1911年-1995年)。周炜良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学习。学成归来后,开始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继而管理他的家族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他的财富,他决定重新回来做数学研究。他搬到普林斯顿居住,并向一位著名数学家所罗门·莱夫谢茨学习。在这段时间里,他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代数几何学中有许多成果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大部分著作将会永载史册。历经苦难最终导致伟大发现的过程,非常类似于打磨钻石。苦难让人成熟和进步。它教会人们如何快速作出正确的决定。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没有时间改变自己的决定,甚至没有时间犹豫或者后悔,所以做决定时往往得依靠我们的经验。翻开史册,我们发现企业或者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有过艰辛的磨砺,往往能够比一般在优厚环境中长大的领导者更胜一筹。在教育方面,我觉得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及应对艰难情况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学生应该主动学习丰富的知识,而教师应该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咨询的环境。因此我组织每周约9小时的学生讨论班。我要求我的学生阅读一些可能与他们的论文课题并不直接相关的文章,包括一些超过他们当前学识的高深课题。报告各自领域之外的困难文章让学生们备受挑战。但读懂了这些文章之后,他们会有质的飞跃。对某些课题甚至会比我有更好的理解。有些学生则试图欺骗和隐藏他们的无知,这些学生通常无法真正掌握推动学科进步思想的精髓。我相信我们如果不理解前人如何开创学问的蓝图,我们将会难以提出自己的创见。我相信这种经验并不局限于做学问:在社会上做事或者经营企业,假如没有亲身经历过挑战,就会缺乏经验,而难以施展才华。困难的环境可以令人变得更加成熟。但是反过来说,长久的为生计奔波,对学者的成功却可能是有害的。毕竟,学者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成长和发展,才能完成有深度的成果。我观察到历史上的伟大数学家之中,顶多百分之五的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身处穷困。在历史上,我们看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在百战之余,都需要休养生息,才能成长。建立目标要成为一个大学者,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宏大而有意义的长远目标。这个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要确保在我们追求它的道路上,即使遇到挑战,我们也还会感到愉悦。我本人的目标就是在数学研究上有深入的贡献。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数学家,但是父亲的教导让我很敬佩那些对人类作出永恒贡献的学者。我一生都为对数学有贡献而有着无比的欢愉。因为我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我没有太多的出路。但是数学并不需要太多金钱的投入,所以是一个比较容易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我着迷于数学的优雅和魅力。况且伟大的数学理论可以持续数千年,至少它可以影响好几代人。我也知道数学可以极为实用,可以解决人类社会中任何需要推理的问题,甚至华尔街的金融投资都可以利用数学的工具。我的许多朋友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吉姆·西蒙斯。我第一次遇到吉姆·西蒙斯是在42年前纽约州立大学的石溪分校。我当时惊讶于他对数学研究的痴迷。他已经在几何学中做出了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对新的数学发展还是兴奋不已。不过他也说,他非常喜欢金钱。最后他辞去数学教授,到纽约华尔街去创建投资公司。他极为成功,现在已经从他的公司退休,并决定重新再从事数学研究。显然,他现在做研究并不是因为金钱。他的生活是由兴趣所主宰,他的研究依然充满力量。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也有过从事研究中国历史的想法,部分是由于父亲的教导,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是我钟爱的科目。直到现在它依然是我的一大爱好。不过,我决定研究数学,不仅是因为我对它感到兴趣,我的志向是在数学上创造历史,而不仅仅是记录或解释历史。况且由于教学的需要,以及工商业极为需要有分析思维能力的职员,数学家比历史学家更易谋生。另一方面,我毕生从未想过赚取很多金钱,但在从事数学研究时,却自得其乐。我读伟大数学家高斯或黎曼的文章时,往往兴奋莫名,而自道:大丈夫,当如是!在数学上,我能与古人神交。这应当是我选择数学为我一生专业的理由罢。数学带给我的兴趣已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历史和数学都教会我作理性的思考。我记得第一次感受到数学的美是在初中二年级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从简单的公理出发,可以推导出复杂有趣的定理,着实令我着迷。我听说,在古希腊时期,市民喜欢在大街上辩论。严谨的逻辑推理思维得到了发展,并被有效地应用到辩论之中。在推理的学问里,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假设,它必须来自于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体验。从我们所作的假设,我们可以基于逻辑推导出许多结果。我们需要的逻辑推理其实很简单。如果A蕴含B并且B蕴含C,那么A蕴含C。虽然这看似简单,但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假设是创建任何坚实理论的重要根基。如何寻找命题B和C更是对一个良好数学家的考验。也许你听说过约翰·纳什关于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的著名工作。他建立了一些简单的假设并由此推导出重要的结论。由于这项工作,他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纳什将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并引入新的均衡概念,他改革了亚当·史密斯(1723年-1790年)的经典理论。他和其它经济学家将这些新兴的数学理论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影响至今。建立品味与文化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或者经商,成功的研究所或企业应当体现出研究员或公司创始人的品味与个性。建立其内在的优雅文化是必要的。因为数学的工作都是基于严谨的逻辑推理,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承担大部分推理的工作得到一些结果。然而,好的数学结果与不好的数学结果之间有着关键的区别。一台计算机可以生产出大量正确的命题,但如果没有人类思维的指引,绝大多数命题并无价值。在一般的情形下,它们无法构造可以加深我们对自然界了解的漂亮或有用的命题。计算机无法判断什么是重要或者是有趣的命题。这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数学家如何发现重要而有深度的定理?一个重要定理的证明通常由一系列复杂的推理所组成。如果我们看不清前进的方向,那么几乎不可能创造出这样的推理。当数学家开始着手研究一个问题时,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规划。正如画家需要从画的类型来决定所采用的技术和媒介。另一方面,研究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时候,当新数据或新见解出现时,我们可能需要改变研究的规划。众所周知,科学由许多科目组成。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会诞生许多新的课题。有趣的是,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往往来自于两个或多个古老科目的融合。非常类似于两家大公司的合并。如果我们了解这两家公司的文化,那么这很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反之,如果对两方的了解都不透彻,合并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灾难。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曾经成功地将狭义相对论与牛顿引力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这是物理学的巨大飞跃。爱因斯坦能够这样成功是因为他对这两个领域的精通超过任何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因此,我总是建议我的学生至少同时掌握两门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努力将不同的科目结合起来。这个建议可能对其他学科也适用。无论是在科学,文学或社会学,我们都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开拓新的课题。在大学里,我们学习的知识可能取决于每所大学的要求。好的学校,比如哈佛,会要求学生学习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打下良好的核心基础。哈佛大学的大部分学生不但学习刻苦,也经常互相交流,选修不同学科的课程。我有一位朋友的儿子,在哈佛大学读本科时主修埃及文学。我以为他会是一个学究。但他毕业一年后,开创了一间相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由此可见通才教育成功的地方。但是,当涉及到更具体的事情,大学教育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进入研究生院深造,到公司实践学习,参加技能培训。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生都在研究数学。但我也同时研究物理学,从我的博士后那里了解物理学前沿,并与他们一起工作。我的许多博士后拿的是物理学而非数学的博士学位。我选择物理学博士,是因为我需要向接受过物理学专业训练的年轻人学习。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不能仅仅学习了一门学科表面的东西,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这门学科。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很难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决 策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决策能力的重要性。这通常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个性、能力和外界的约束。为了选择我们的研究方向,我们需要权衡众多可能的影响因素:例如我们要考虑所需要的资源、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团队的个性情感等等问题。我们在做研究或创业的时候,往往需要当机立断,这需要一种直觉。这种直觉需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与朋友讨论有助于拓宽这些知识和澄清疑点。经过足够的磋商,饱读相关的材料,权衡不同的利弊,都能帮助我们作出最终的决定。但是最重要的因子来自以下的直觉:如何更好地实现在研究或生活中早已设立的长远目标。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有时候人们会为了短期的目标,而迷失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道德教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非常感谢我的太太,她总是提醒我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们不能放任自己,为了短期的收益而忘记了初始的目标。即使我们生活的目标是为了赚钱,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结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没有人可以不依赖别人的帮助或者不去帮助别人而获得成功。就如高科技的专利权--政府的法律保护和企业的互相尊重同等重要。美国人擅于开发新技术的原因有很多,但保护知识产权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条。知识产权不受到保护,就意味着工程师的成果很容易被人窃取。没有奖励,科学家和工程师很少愿意花费多年的努力去开拓新的研究!一般来说,中国企业家不太信任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大多数私人公司由家人接班。遗憾的是,许多企业经过两三代的传接后就失败了。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是因为他们的后人有着巨大的财富,流于安逸而丧失了动力或者对经商的兴趣。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家族以外的人不信任,家族企业找不到最有能力的人来管理,这点也与法律不健全有关。在硏究的领域里,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一般中国学者只相信自己的学生或系里的老朋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中国人的传统学派观念外,主要还是由于中国学术界存在剽窃的风气。在我接触到的学者和编辑的杂志中,我发觉中国数学界剽窃的问题比国外严重。至于其它学科也常听闻同样的问题。有些学者,甚至有的院士,他们在修饰文字后,将别人的想法放进自己的文章里头,由于不是搬字过纸,一般学者并不认为这是抄袭。一些机构却往往重用这些学者,这些山寨学者己经严重地影响到千人计划、重大项目的评选和院士选举等等,甚至起了控制作用。有人缺乏认识,有人不敢抗拒他们的欺诈,被迫跟他们合作,这是很不幸的事情。机构领导对此尚无认知,常年用少数的这种学者管事,确是中国数学未达世界一流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美国高校和研究所富有浓郁深厚的学术气氛。但学者最终能否取得成功,仍然取决于研究人员是否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让我举一些亲自经历的例子。我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作了三年。从1980年开始,我带了不少研究生。1985年那一年,有15名研究生在我指导下学习。他们中有些成为了非常出色的数学家。许多中国大学的学生想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来学习,我都尽力帮助他们,无论他们最后是否成为我的学生。其中有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申请的学生希望学习数论。我安排他师从一位杰出的数论学家哈罗德·斯塔克,他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双聘教授。但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也许出于个人原因,没有同意他来加州大学。那个学生被派往普渡大学,学习并非他最感兴趣的代数几何。尽管他在博士论文中取得了进展,他仍然无法在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经过很多年艰苦的生活,他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成为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个暂聘讲师。虽然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他还是坚持做他心爱的数论研究。大约在两个月前,他解决了数论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20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虽然他的薪水不高,他却很享受研究的乐趣和所取得的成果。这位学生就是现在极负盛名的张益唐教授。另一方面,我有一位在圣地亚哥任教时带的学生,他跟随我来到哈佛大学继续做研究。在我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几何学中几项重要的工作,但是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在选择工作方面不接受我的建议。他毕业时,很多名校邀请他为助理教授。我的朋友汉米尔顿是大名鼎鼎的几何学家,也可以说是这个学生的偶像,他在圣地亚哥分校为这个学生安排了一个预备终身制助理教授的职位。这是一个极好的职位,因为这个位置很快就可以变成终身职,但这位学生拒绝了。他选择了普渡大学,因为他觉得普渡可以为他解决签证问题。他没有和我商量他的决定,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三年后他被迫离开普渡大学,其实那些年中,他的工作还是做得很出色,但他不懂得系里的人事关系,被系中的教授排挤而离去。他因此觉得累了,不想再继续从事科研。他虽然曾经做出杰出的工作,但因为疲惫和失望,他选择放弃数学,为此我深感遗憾。这两个例子表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但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如何克服困难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坚持不懈对于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能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欢愉和成就感。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个学生在他研究生涯的最后阶段时告诉我:他对研究已经逐渐失去了兴趣。我想这就是这两位数学家之间最主要的区别,遗憾的是,他们的人生也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我还是希望我那位学生振作起来,前途还是光明的。另一方面,我也见到很多早熟的年轻人,一早成名,却往往一念之差而开始沉沦。在我的指导下,有另外一位学生在毕业时,读书读得不错,解决了我提出的一个有名问题的第一步。由于我的提拔,他受到数学界同仁的重视。但是几年后,他开始发表充满漏洞的数学文章,又依靠剽窃来获取本不属于他的荣誉,很快他就沉溺在虚伪的生活中,兴趣也从学术研究转到追逐名利,甚至联群结党,不择手段地去欺负年轻学者。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中国数学的前途。看了他和政府官员的谈话和向媒体的宣传,我才对孔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至于何时他才能迷途知返,从既得权利的巅峰返回,做一些踏实的学术硏究,是一个有趣而又可悲的问题。在这个浮华和追逐名利的社会,这需要无比的勇气,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向张益唐学习。所以我们必须牢记正途并坚定不移地去追寻真理。从这个故事来看,过早成名往往需要更严格的自律。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无知家长和有野心学长的期望,可以毁掉一个年轻人的光明前途。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却常常没有顾及孩子成长时,除了学业和道德的教诲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伴侣,并得到年轻人应有的乐趣。从前有一个才20岁的年轻人跟我做博士后。刚开始时,我没有注意到他的年龄,他的工作也算出色,和我及其他博士后一同发表了一篇还算不错的文章。但是有一天,我在中国访问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他在家里不停地尖叫,被警察捉到精神病院去了。我才了解到他的情形:他在马来西亚长大时,极负盛名。他12岁中学毕业,就到加州理工大学读书,三年后完成学业,到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家长都羡慕的年轻人。但是他进医院后,只有他的妹妹来看望他。据他妹妹说,他学业进步太快,没有任何朋友,连父母都没有办法跟他交流。过了大半年,我第一次见到他的父亲,我感到失望,他的父亲还继续对他施加学业上的压力。他回到新加坡后,过了两年,竟然自杀了。我为这件事感到惋惜。所以我总想奉劝家长们,在教导小孩时,不宜操之过急。让孩子们多交一些益友,让他们知道生命的乐趣。我的学生中,有成为一代大师的,例如在斯坦福任教的理察·孙就是,我和他一同成长,互相勉励,因此他在学问深受我在影响,但我也从他那里学习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学识。华裔学生还没有他这个水平。但是,李骏和刘克峰都在数学上有极重要的贡献,比我上述的在玩政治时呼风唤雨的学生贡献大得多。当时李骏在上海参加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数学比赛,得到第一。我孤陋寡闻,当李骏来美国做我的研究生时,我没有特别注意到他的辉煌历史。直到一个我从上海来的外甥指出有这么一号的天才时,我才知道这个事情。我想这是一件好事。他循规蹈矩、严谨治学,我送他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跟我一个老朋友学习代数几何,脚踏实地地学习两年后,他现在己经是这个学科的带领人,比我那位出名的学生做的工作重要得多。刘克峰也是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博览群书,不单在几何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对弦理论上也有深入的贡献。除了我自己的学生外,我也看着一些用功的年轻人成长。其中有复旦大学的傅吉祥,在晨兴数学所的几个年轻数论学者和最近在清华大学的李海中,他们虽然受到某些有权势的院士排挤,仍然做出国际一流的工作,使我觉得兴奋。尤其是田野在数论上的工作,在国际上得到认同,得到三年一次的晨兴数学金奖,在众多高手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次得到金奖的得主。数论在他从前读书的大学已渐衰微,但出于兴趣,他坚持了下来,完成了大陆学者这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工作,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比田野年轻的有徐浩,他刚毕业时,我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以等同助理教授的职位聘请他四年,中国某些对他的工作亳无认识的院士却欺负他,连最基本的奖励都不愿意给他。由于哈佛数学系多年来不设助理教授这个职位,网上竟然有人质疑他在哈佛的职位。他还是很努力,解决了弦论数学上的重要问题,今年得到晨兴数学银奖。晨兴奖由十个国际知名的数学大师评审,其中三个大师是菲尔兹奖的得主,其他都是美国、德国、俄罗斯或英国的院士。这两位得奖的年轻人的成绩都值得我们庆贺。所以急于求成,往往失败。而坚定不移的学习始终是做研究的不二法门!结 论艾萨克·牛顿(1642年-1727年)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或许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些巨人们是站在他们之前的那些巨人的肩上!任何想要获得成功的人,都必须学会向前辈伟人学习。很难相信如果不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我们能够取得超越他们的成就。要知道,在他们的年代,这些巨人也曾经被认为是天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几代天才刻苦钻研所积累起来的成果。我相信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商人,他们应该在建立企业之前学习了解他们所经营行业的基本概况。决策的制定要快而果断,当然前提是事先做过充分彻底的调研并集思广益。所以美国人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个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胜人一筹。我们应该知道,创新基于广泛的知识,开阔的思维和辛勤的工作。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来源汲取知识,包括那些我们一直没有涉猎的科目,并且以无比的毅力和耐心向伟大的目标进发。(丘成桐 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迄今仍是华人数学家中唯一的获奖者。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转向振兴祖国数学事业上,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和清华大学数学中心,并亲自担任这些研究机构的负责人。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国际顶尖数学杂志《微分几何杂志》主编。)
黄大昉、杨晓光北大答疑转基因Posted June 7, 2013转自科学网孙滔的博客发布时间 2013-6-5 15:405月26日,在北大金光生命科学大楼一层邓祐才报告厅举行转基因育种与食品安全专题讲座,也是第二届国际植物日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作报告《农业生物育种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作报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里谨录报告后与听众互动答疑内容如下:安全问题1, 问:我一个朋友在美国呆了10年,他们是不吃转基因的,转基因仅用来喂牲畜。黄大昉:我们专门去美国作了调查。首先,美国转基因食品不需要标识,所以你美国朋友吃没有吃转基因食品,他可能不知情。我得到的信息是,美国农业部、政府代表团到中国来。他们在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美国粗略估计,其食品中70%含有转基因大豆或玉米的加工成分,比如作为加工食品原料;我们还专门与美国有关机构讨论过,根据其作物产品流向图,以玉米为例,美国玉米总产量3.1亿吨,其中22.4%进入食品环节,而美国玉米有关食品比例占90%。杨晓光:美国用最多的食品是(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如其肉制品多少都含大豆蛋白,烹调油基本来自大豆。其饮料中可乐添加的甜味剂是玉米糖浆。美国那么多甜味的事物,能离得开转基因成分吗?2, 问:转基因玉米在美国大范围种植,但它是作为副食,而不是主食,这是有差别的吧?杨晓光:据我了解,巴西批的转基因豆子是主食,每天都吃。从作为食品而言,无论主食和副食,都应该安全。只是主食的暴露量大,发生问题可能性大,因此就格外注意。实际上我们在批准转基因作物时候的要求要远远超过其它国家,我们水稻做过长期的喂养试验,小鼠和大鼠做两年喂养,做多代繁殖研究。3, 问:既然人不能做转基因试验,为何能推广呢?杨晓光: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婴儿食品都是动物试验被证明安全后,然后批准再上市。用人体试验进行食品安全试验不符合伦理。4, 问:拿所有人来做转基因试验岂不是更加不符合伦理?从长期检验,而不是短短20年,应该有几代人试验。杨晓光:合法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已经证明安全的,不是做人体试验。吃10年没事,吃20年、50年 是否会有问题?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食品成分在体内不可能储存,发生长期危害的可能性就很小,因为蛋白质会被消化成氨基酸吸收,碳水化合物也同样被分 解。有长期危害性的食物进入人体会积累储存,如重金属,长期食用可能达到一定阈值会产生毒性。食物的话,其蛋白只要不是引起中毒的蛋白就必然在体内消化, 不能以蛋白的形式在体内储存。这个转基因食品的蛋白和其它的蛋白并没有差别。没有物质储存的基础,就谈不上几十年之后的毒性的积累。当然,可以做试验来证明,但任何一种食品都不是按照这个规律来发展的,包括以前没有吃过的食品,如新资源食品(如过去不是食品,现在作为食品来进食的非转基因食品),来申请,许多只做90天喂养试验。这就是现在食品安全评价的规矩。5, 问:孟山都以前如在越战时期是生产落叶剂等毒药的,虽然这不能直接推导其其它产品的危害,但它生产食品,总是让人不放心。杨晓光:要获得新性状,就必然改变基因。转基因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我们已经有不同的技术,如转基因高瘦肉率的猪,就使得猪的瘦肉更多,这就避免了瘦肉精的使用。黄金大米是把玉米中的类胡萝卜素基因转移到水稻中去,其本身是玉米中的基因。因为在东南亚食物非常单一,一些儿童因为缺乏维生素而失明。大部分中国人则因为吃蔬菜较多,而避免此问题。我认为要分别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对于过去没有吃过的蛋白要小心一些。黄 大昉:关于孟山都公司,因为它是我们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非常重要的对手,我们在抗虫棉方面就曾经交手。不管它历史如何,但一点是明确的,它要获取更多利 益,占领世界上更大市场。美国政府是其后台之一,美国首脑来华常谈转基因议题。小布什总统两次来华均谈到转基因开放问题。应该承认,孟山都开发的产品其安 全性是有保障的。另外,从其产品而言,其正面作用是要肯定的,我们要学习其好的技术好的机制,进一步充实自己。而不是否定技术本身。6, 问:食品的性质会影响人体性质,转基因说的形象一点,是把植物阉割了,顺便把生殖基因去掉了,是不能作为种子,吃了之后又怎样的反应呢?杨晓光:你要买种子,就不可能自己繁殖种子,这就必须到种子公司那里购买种子。你的基因非常稳定,不会说吃什么东西就改变你的基因。7, 问:转基因玉米在2011年开始推广,一个调查对大学生18岁到25岁,结果是25.7%精子不合格。虽然没有明说转基因玉米断子绝孙,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可能吧。杨晓光:这个事被评为2010年 著名谎言。这个提到的其实是广西种植的迪卡玉米,是孟山都公司推出的传统杂交玉米,本身不是转基因玉米。这些大学生精子能力下降,不是偶然现象,近些年以 来,男性生殖能力下降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很多原因归结于环境污染,比如环境雌激素的污染,比如持久性的二噁英等因素。8, 问:条件性致病菌,对某些人群可能造成危害,转基因作物与其关系是怎样的?杨晓光:任何假设都要有科学依据,我认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任何考虑问题都需要逻辑关系和科学前提,如果没有这两者就做关联研究的话,就会有无穷的问题列举了。政策问题9, 问:如果在超市看到转基因大豆油和非转基因大豆油,您选哪个?杨晓光:我可能不关注转基因或非转基因,而是更关注是哪个公司生产,是哪个品牌。因为食品安全很多问题,豆油也一样。我要选认为可靠的公司。实际上,豆油不含转基因成分,只有脂肪酸,其结构是一致的。10,问:有转基因番茄吗?杨晓光:转基因番茄是延长储存期的,我们批了,但目前没有种植。因为我们喜欢吃新鲜蔬菜。实际上,我们吃的木瓜是转基因的,因为若非转基因,这些木瓜树苗两三年就死了。11,问: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时期的奥运村没有转基因食品?杨晓光:我不是制定该政策的人,但我的理解是,这更多是政治因素,为了避免麻烦,而非科学问题。因为奥运会包括了欧洲的运动员,如果有转基因,欧洲运动员可能不吃。就像飞机餐不供应猪肉而只有鸡肉和牛肉,那是考虑了穆斯林的问题。12,问:韩国不进口转基因大豆,宁愿购买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如何解释?杨晓光:韩国转基因标识是有限量的。进口中国大豆与否是市场行为,当然也和消费者接受程度有关系。比如牛肉问题,韩国反对美国牛肉进入市场,可能更多是经济问题和贸易问题,而非安全问题。13,问:世界上很多地方人没粮食吃,是因为我们吃肉吃多了。我本人吃了两年素,以前白发多,现在都没有了。我湘西人,觉得吃肉食就是吃动物尸体,吃腊肉相当于吃木乃伊。我们应当提倡素食,少吃肉或不吃肉,这是健康的。杨晓光: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生活方式,我们强调多样性。食素有全素,但如果是孕妇就有营养不足的风险,一些微量营养素可能很难满足胎儿营养需要,血红素铁容易吸收,但植物性铁不容易被人利用,动物性食物对于蛋白质和维生素B12是很重要的。中国食物以植物为主,适当吃动物性食品是有好处的,而且吃食物不仅为营养,还有享受的愉悦感,这对健康有一定好处;当然从经济角度看,也不能过度依赖肉类,从草或玉米转换为能量,毕竟是浪费能源。中国膳食指南也认为,植物类食物要占我们供能的50%以上。营养不讲绝对,应讲平衡。14,问:个人猜测,转基因研究有利益驱动。黄 大昉:现在除了搞自然科学的关心以外,搞哲学的比我们还要关心自然科学。一部分科学哲学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科学糟糕透了,越发展就带来更多灾难,现在环境 污染和种种恐怖主义等等,都是科技发展引起的;科学知识的建构不是科学本身,科学已经没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都是社会利益决定的,或者说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 人(包括科学家)决定的。如果一些科学哲学观点起主导作用的话,中国要吃大亏,要陷入灾难。我们科学基础差,农业基础脆弱,我们再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社会潮流。一 些所谓阴谋论,如跨国公司、大国利益等等,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有这个成分。跨国公司就是处心积虑地占领更多市场以获取更大利益,但这不等于我们为了抵制其阴 谋就不发展转基因,反过来应该更加发展转基因。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其技术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只有发展才能造福。我相信绝大部分科学家以及决策层出于 这个考虑是支持其发展的。15,问:社会上对转基因有大量传闻,而这些传闻没有被证实,转基因安评委员会在审批新品种时,有没有太多考虑这种舆论声音?还是仅依靠科学或真理来进行审批?杨晓光:这非常复杂。在美国,审批是政府备案,上市是企业自己做主。如美国水稻的例子,其转基因大米安全性通过了FDA的审批,但没有上市,为什么呢?他们说,我们生产的大米很多是出口的,要是进口国不批准的话,我们就挣不到钱。从安全角度,科学委员会批准的是安全,但上市要经过贸易风险和社会政治风险,然后决定商品化与否。所以说商品化涉及安全以外的政治和经济多重因素。16,问:专业人员如何破除谣言环境和没有根据的言论,我们新闻导向等方面如何做?黄 大昉:我们在推进转基因产业化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科学传播工作,国家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已经有科普项目。但这不够。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为生物技术专业性较强,社会上一些人不太了解。科学家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到公众中交流,媒体也很重要,媒体人要了解的话,可 以起很大作用。我 们要吸取欧盟教训,欧洲曾是生命科学发源地,有过巨大贡献,可是欧盟转基因发展大大滞后。我们问过欧盟科学家,你们怎么办呢?你们有没有说过话?他们答复 说:我们说话了,可是都是个人声音在说,整个科学家没有行动起来,声音很微弱,很被动。再加上欧洲有贸易和政治种种因素影响,所以欧洲的生物育种发展受到 了制约。我们的科学家要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形成合力。我们要走到公众中去,不要停在高楼大院实验室满足于拿到经费就太平无事了,要为国家和公众科学素养考虑。
12月19日,是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教授85岁生日,一篇新作稿件,在此与网友分享! 来源; 高耀洁 教授 2012年12月15日 重修稿“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高耀洁 艾滋病被公认为世界性瘟疫。在中国处处强烈批判人们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 但无人追查发生歧视的原因,为什么西方的国家对艾滋病病人没有这么多的歧视呢? 主耍原因是中国艾滋病疫情严重,是“血浆经济”造成的恶果,与政府官员有关,故捂盖多端,众人不知真相。广大民众对艾滋病不了解,只知恐惧,造成了广泛性的歧视。作者拫据民众的提问作出以下答复,说明艾滋病不是人们想相中那么样传播、那么样的可怕。 预防艾滋病,必须先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症状与特征、预防措施,包括对紧急状况的应对方法和对母婴传播的阻断。不仅要知道、要了解,还要学会具体操作方法。为了我们民族的健康,生命的安全,这篇文章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一、预防艾滋病必须先了解其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染。是艾滋病在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占全部病例的3/4,包括男女间及男男间性行为。在中国官方报道,这一途径传播导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正不断增多。 血液传播。在中国,由于90年代血浆经济胜行, 在血站卖血或因病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而感染的人数量众多。中国大部分地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祸”。 母婴传播。又称围产期传播,由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母亲经过胎盘、分娩产道、母乳喂养等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或婴儿。 妇女发现怀孕,首先去医院或防疫站抽血检查艾滋病病毒抗体。为了下一代的健康,中国每个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对妇女孕期检查都应建立常规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若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者,立即对该孕妇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给孕妇服用抗病毒药物,作阻断疗法,避免子宫内胎儿被艾滋病病毒感染。 妊娠足月或接近围产期孕妇发现产兆时,立即执行剖腹产手术,避免胎儿通过产道时被艾滋病病毒感染。 新生儿母乳,哺养是最大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渠道,应用人工“喂养”因婴儿免疫力脆弱,不应与患有艾滋病的母亲接触。 以上方法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发生母婴传染。如图一: 【图一】某女因手术输血感染艾滋病已十余年,丈夫是健康的,2010年在三种防护措施下产生一男婴,没有发现艾滋病感染。 其他。移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包括艾滋病病人和已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尚未发病的人士)的器官、接受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捐献的精液等、使用艾滋病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如牙医器械)及其它用具等进行创伤性治疗,都有可能造成传播。 我国特殊的意外传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职业传播(又称职业暴露)。指因为职业原因接触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而传播。手术中使用艾滋病病毒污染的器械,可能使医务人员感染。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警察、理发师、殡葬人员等,如果皮肤有破损时不慎接触携带者或死于艾滋病者的体液,也有可能感染。 马路游医传染。在中国一些县城的大街小巷,常有无证牙医摆摊设点,他们通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用器械从来不严格消毒,牙科器械都是多人共享。如果他给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拔完牙,用同一器械接着给其他人拔牙或镶牙,后者就可能被传染。 马路理发传染。近年某些城市郊区和乡镇集市上,马路边理发师随处可见。有些过往行人经常请这些“马路天使”理发刮脸。殊不知这些理发刮脸从业人员使用的刀剪只管使用不管消毒,谁能保证理发刮脸者中没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些刀具一旦刮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皮肤,就可能将可怕的病毒传染给他人。 马路耳朵穿孔传染。一些爱美的年轻女性为了图快捷和省钱,喜欢在地边摊上为耳朵穿孔。这些地摊从业人员通常不是专业医务工作者,穿孔所用器具从不严格消毒,因此极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互相传播。 马路修脚传染。有些修脚师傅在马路边摆一个小凳,铺上一块白布就给人修脚。修脚用的刀具从不消毒,一把修脚刀给这人用了再给那人用。倘若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其他人共享同一把刀修脚挖鸡眼,健康人有可能被感染。 二、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要点: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艾滋病的传播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艾滋病传播必需有以下四个要点: 必须有体液。主要是血液、精液和乳汁(注意:不包括唾液或汗液)进入。 必须是足量体液。像蚊子叮咬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后叮咬健康人这种情况,因为涉及体液量极微少,不足以致病。 必须是新鲜体液。艾滋病病毒本身非常脆弱,离开人体一段时间或经过与诸如糖盐等化学物质接触便死亡。因此,像已经凝固的血液、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接触过的食物等,没有传染艾滋病的危险。 未破损的皮肤,即便接触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也不会感染。性交之所以会造成传播,是因为没有安全措施时带病毒的体液进入体内或接触了破损的粘膜。 三、哪些情况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接触是否就能患病,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其答案已经很明确。普通的人际接触导致艾滋病病毒传播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必顾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明确指出: 游泳池里不会传染。艾滋病不像红眼病,虽然它比红眼病严重得多,但传染性却没有那么严重。即使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游泳池中失血,把病毒散布到池内,因病毒在体外只能存活极短时间,加上含病毒的血液被大大稀释,传染的危险性下降为零。 一般的社交行为不会传播。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是安全的。若把舌头探入对方口腔内(此时称“湿吻”),如果其牙床或口腔粘膜恰好有破损的伤口,病毒就可能经此进入血液。吞咽病毒不会发生危险,因为胃酸杀灭病原体的能力较强。拥抱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没有危险。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打电话、一起乘车、乘船、乘飞机、同住一室、共享办公桌、购物、使用钞票、劳动和学习,同样没有危险。 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同饮一杯水,不必顾虑,其原因是病毒量很少很少,而病毒与空气接触几分钟后就会死亡。同样原理,病毒一经烧煮就不能幸存,因此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给你准备的食物和水都可以放心地吃和饮用。即使不烧煮,病毒通常与糖、盐、酸等化学物品接触后也会失去活力。因此,一起进餐是安全的。 饭店等旅游业的工作人员有传染上艾滋病的危险吗?没有,道理同前。服务业人员在工作场所是没有传染危险的。接触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衣物、被褥、浴池、马桶等一切用具,不会传染。 咳嗽、打喷嚏、出汗、小便,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因为唾液、眼泪(去年在国际权威的《艾滋病》杂志中,有人发表了对眼泪和房水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认为如果艾滋病病毒侵犯视神经、泪腺,房水和泪水内可以存在大量艾滋病病毒。然而,泪水等引起的艾滋病病毒传播尚未证实)、汗水和尿液中不含艾滋病病毒(严格意义上唾液里是有艾滋病病毒的,但是由于量不足而且唾液本身有杀菌作用,因而其基本不可能传染艾滋病病毒)。 蚊子、虱子、跳蚤 、苍蝇、臭虫、蟑螂等昆虫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四、艾滋病的症状与发展成人的表现 感染期/窗口期: 是刚刚“接触”艾滋病病毒到能够确认感染艾滋病病毒之间的时期。在这一阶段,10% 至15% 病人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往往还发生乏力、多汗、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咽痛、咳嗽、打喷嚏等症状,症状常较轻微,有时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找不到原因,容易被本人忽略,直至3个月(极个别人半年后)艾滋病病毒抗体才呈“阳性”反应, 才找到了,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潜伏期/无症状期: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平均潜伏期是2至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阶段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健康人无明显区别,但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反应。潜伏期不是病毒“静止期”,更不是平安期,病毒在持续复制(繁殖)时随细胞核的分裂而增多, 之后对机体免疫力有持续加重的破坏作用, 感染者的健康状况日以下降。 艾滋病发作前期 :是艾滋病即将发作的时期。感染者此时出现与 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全身症状 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引起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以上。 淋巴结肿大 发生部位多见于头颈部(如颈后、耳前耳后、颌下)、腋窝、腹股沟等处,是无痛性肿大。 各种感染 此期除了全身症状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常常出现各种特殊的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奶酪状覆盖物等。 艾滋病发病期有三个特点: 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晚期持续发热38摄氏度以上,乏力、悪心、厌食、体重明显下降, 三个月内一般下降十公斤,病人出现严重病容。 可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如结核病、肺炎咳嗽、脑炎头痛、肝炎、胃炎、腸炎腹泄、口腔黏膜糜烂,霉菌感染,俗称”白毛舌” 进食困难、全身脓疱疮奇痒等。 可发生各种恶性肿瘤,卡波氏肉瘤为特有的肿瘤。免疫功能全面崩溃,常出现多种神经症状,继而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图2 【图二】这位卖血感染艾滋病的病毒携带者,其妻为艾滋病病人,因贫病三个孩子失学,这是高耀洁来救助他们 图3 【图三】1996年4月7日高耀洁在一个会诊的机会,遇到了一位因手术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她才42岁,很快死去了,她输的是血库的血,使高耀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五、儿童艾滋病的症状与发展: 因直接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较多,其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若无高危行为,艾滋病病毒抗体均呈阴性。儿童多发病于学龄前,不曾卖血,不曾吸毒,更无性行为。另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 是 母婴传播, 其母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者或艾滋病病人。 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多因表现特殊,在做全面体格检查(含实验室检查)时才发现已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儿童无明显的窗口期多有以下情况: 营养不良,厌食、消瘦、抑郁、发育迟缓,经常腹泻、打喷嚏、咳嗽、夜间盗汗等。 生病容易被医生误诊,发病的次数越多,病情进展越快。 易患口腔炎(真菌感染)、中耳炎、疖肿、带状疱疹、全身脓疱疮、气管炎、肺炎、肝炎、败血症,甚至患心肌炎、脑病、淋巴结综合症状等。 儿童患艾滋病与成人不同,若不经治疗,其病程进展较快,生存时间短,合并症多,常因神经系统损害、腹泻并发脱水、肺部病变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神经系统损害引起昏迷,因皮肤等处感染引起败血症等而死亡,儿童卡波西肉瘤很少发生。若不经良好治疗,病儿在短时期内死亡。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治疗艾滋病自的水平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 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在感染后的存活期可长达30--50年。 图4 【图四】其母1995年剖腹产输血感染艾滋病,女儿孙玲玲为其母婴传染,这是没发病前的留影。 图5 【图五】他母亲卖血得了艾滋病,经过母婴传播他也感染了艾滋病已至晩期,2003年进入晚期。 六、危机的紧急处理: 医务人员传染上艾滋病的可能性大吗?很小很小,有过几例医务人员被病病毒感染的事故,那是由于在操作中不慎被艾滋病人血液污染的剪刀、针头扎伤。 为什么同性恋中感染上艾滋病机会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性关系十分混乱,一个人往往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性伙伴,其次,直肠粘膜很薄,很易破损,这样艾滋病病毒很容易经此而进入患者血内造成他人感染。 由于艾滋病仍然是不可治愈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有句老俗话说: “尚医(高尚的医生) 不治已病, 治未病” 说明了疾病重在预防。从经济与卫生角度上来看预防远胜于治疗。接触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较多的医务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紧急处理的知识,尤其是身体的新鲜创伤及皮肤损伤接触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新鲜体液时,应掌握以下处理方法。 哪些情况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呢?如果手被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使用过带血的剪刀、针头等刺破出血,或者在徒手并且皮肤有破损情况下帮助病毒携带者处理伤口接触大量新鲜血液,就有可能造成感染。不过,医务人员传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很小。有过极少医务人员被感染的事故报告,是由于操作中不慎被病毒携带者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损伤造成的。 这种情况的紧急处理如下: 损伤后立刻用流水冲洗,配合使用普通肥皂即可。如果是血液或体液迸溅到眼睛或口腔中,建议使用1000至200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 如果被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刀具等扎伤手指,应该注意在流水下边冲洗15钟,同时从手指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让伤处出血。之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或缝合伤口。 在最短时间内到传染病医院门诊寻求医疗救助。通常是24小时内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来阻断病毒在自己体内复制,服药28天为一疗程。 暴露者应在当日和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后,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时,才能证明没有被感染。 通过专业的暴露后预防可以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降低在0%的左右,医务人员中有不少事例。 七、建议接触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较多的人士注意: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徒手接触不熟悉或熟人的血液和体液,将一切血液和体液视为有感染性的,这样才可以最有效地保护自己。 必要时候可以戴橡胶手套及家用胶皮手套,或者用塑料袋、衣服、卫生纸等用品进行隔离施救。需注意应用一次性物品与器械,重复使用的各种物品与器械必须及时严格消毒。 应当宣传这样的知识:简单地提倡使用安全套来预防艾滋病,这做法是有缺陷的。安全套的确有预防作用,但它很难达到100 %的成功。更佳选择是性交往时谨慎、负责,认真注意自我保护。 有病求医时,特别是需要注射和输血时应到正规医院。
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原理及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一、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技术原理 每一个正常的体细胞核内均有23对染色体,只有增殖期的细胞才会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加倍。但在生理状态下,人体绝大多数的细胞处于静止期,DNA含量相当恒定。当致癌因素作用于细胞早期,细胞核内DNA结构和含量发生改变,最终发展为细胞形态异常和恶性增殖。因此,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可通过测量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在形态改变不明显前即可检测出那些病变细胞,实现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癌症是一种染色体疾病,致癌物质、罕见的遗传病症以及偶发的有丝分裂错误都是通过产生非整倍体引发肿瘤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非整倍体让数以千计的基因和它们编码的蛋白处于失衡状态,为细胞发展成更严重的非整倍体创造了条件。然而,从非整倍体早期发展成恶性肿瘤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医生可以从容地进行检查和实施外科手术。在癌症早期,还可以通过检查非整倍体来区分恶性肿瘤和“相貌雷同”的良性肿瘤。当癌症进入晚期,检查与耐药或转移性相关的非整倍体,医生就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因此,早期发现DNA含量异常细胞对于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P. Duesberg, Chromosomal chaos and cancer, Sci Am 296 (2007), pp. 52-59.二、全自动DNA定量分析技术 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对细胞核内遗传物质 (DNA )倍体定量检测,判断细胞的生理状态和病理改变、检测癌及癌前病变。克服人工观察主观性强、可重复性差的缺点,大大提高病变检出率;能检测出早于形态变化的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的情况,是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有效工具。可针对包括宫颈脱落细胞在内的多种妇科及非妇科临床细胞学标本进行检测。还可以对肿瘤预后进行判断,指导肿瘤的治疗。三、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检测出早期癌前病变细胞和癌细胞:在细胞恶变过程中,遗传物质(DNA)含量早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80-90%的恶性实体肿瘤内存在非整倍体细胞。这种细胞的出现是提示早期恶性病变的重要标志。因此,可通过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对细胞DNA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发现早期癌前病变细胞和癌细胞。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整倍体肿瘤其预后通常较非整倍体肿瘤好。指导肿瘤的治疗:经放、化疗治疗后,非整倍细胞是否消失直接反映治疗的效果好坏。提高细胞学检测工作效率:仅需对约10%的可疑或阳性病例进行复核,减轻医生劳动强度。四、主要用途1)用于妇科宫颈癌筛查;2) 用于非妇科的其他脱落细胞学的癌及癌前病变检测3) 更广泛的临床应用:表面刮取标本片:例如阴道、宫颈、口腔、肛管、鼻咽部、眼结膜、体表病灶溃面等处。分泌物或排泄物标本片:例如痰液、尿液、前列腺液、肛肠脓血排泄物、肿瘤之漏管分泌物、乳头溢液等。在体表或体腔内,液体或肿瘤实体的针吸穿刺检查:例如胸腔、腹腔、四肢、躯干、肺、肝、脾、肾等。内窥镜直视下的刷片及组织印片:例如食管、胃、支气管、泌尿道、结肠、直肠等。五、DNA定量细胞学检测报告解读: 该技术敏感性大于95%。液基薄层制片后,可同时做常规细胞学诊断,一份标本,两项检测。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病变检出率。报告诊断建议明确清晰,易于解读。(1)正常细胞DNA指数值(DI)多为1,DNA指数值大于2.5为异常细胞。(2)临床建议:a) ≥3个异常细胞或者细胞增殖比例大于细胞总数的10%,建议进行阴道镜检查及活体组织检查;b) 1-2个异常细胞或细胞增殖比例在5-10%之间,建议4-6个月进行复查,以便明确原因;c) 无异常细胞,则可定期进行正常筛查(2-3年)。(整理自http://med.motic.com/Page.aspx?PageCategoryId=21&PageContentId=21&LangCode=zh-cn
辛声:抗癌日志发布者 wy 在 12-05-20 08:18 Thank You for Donating to CNDReceive A Special Gift Back - Click for Details! 请您惠顾赞助商鼓励其长期支持CNDQuality Brand!CND AmazonCameras, Books...一、Mammogram 下的阴影写下这个沉重的标题,就开始了我一路辛苦的抗癌历程。从没想到自己会与癌症这两个字有关联。想到从前听到看到癌症患者或有关主题时,因为事不关己,从没认真关心了解过,思考对待过,所表现出的冷漠和无情令现在的我无法容忍和宽恕。04/11/2012接到我的医生诊所来的电话,说医生看到我的mammogram报告,要我赶快约见她。当时就感觉心头一沉,医生要召见,情况不妙。 因为公司离诊所很远,我还跟诊所的前台讨价还价能否安排一个刚开门或者关门前的时间去就诊,这样我可两头占一头少跑一趟公司的往返。前台大姐显然是看到我的报告了,不耐烦地说,只有下午两点的时间,你的身体你看着办,那潜台词分明就是,都大难临头了还拎不清,命重要还是工作重要。被她那么一冲,只好接受两点的预约安排。开去诊所的路上,蓝天白云,艳阳高照,蒸得车内车外腾腾热,本是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轻松驾车犹如旅行度假,可是我焦虑烦躁的心感觉象是远程跑单帮赶命去似的。因为不是交通剑锋时刻,高速车道上飞速的零星车流伴着我紊乱的思绪一路狂奔,脑子纠缠着只有瘤和胞块,还交织着可怕的恶变丑陋的图片乱作一团,心急火燎地提前到达诊所。见到医生,她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乳检报告发现有肿块,有钙化,说这些都是中年女性常见现象,要做切片检查,一般只有20%的肿瘤才会是癌肿,80%是良性的。接着就给我写切片检查order,要我去诊所大楼中心医院的woman cancer center去预约。听听这个woman cancer center,还什么都没做呢,就已经在woman cancer的归类里了。我那闹心的报告到底写了什么?在诊所里它一直攥在医生手里,我根本就没看。回到家里借助字典在那抠哧,也真是可怜,出国那么多年了,看个病理报告都看不懂,跟民工似的懵懵懂懂知道有肿块,有钙化簇群,肿块形状多样,钙化分布广泛不均。看着看着脑子里就乌云密布,阴影笼罩了。我再不懂医学,也看得出这种奇怪的,不规则的肿块和钙化一定是问题组织结构,常识告诉我任何有规则,有秩序的排列或结构形态才会是正常,健康的。无序混乱的东西一定是其本质运作无章可循,以至其恣意疯长裂变恶化死。04/15/12接连几天上网搜寻有关乳瘤病变和癌肿钙化的成因和症状,得到咨询一一都无情无疑地符合我的征兆。现代发达信息通讯可以满足任何咨询的需求,没有网上查不到的东西,我一个医盲只要临时在网上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突击学习研究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就能给自己诊断了。医生看过无数的病人,相信她是基本判断准确后才order切片的,也就是说如果她的手诊没有癌肿的感觉是不会order切片的,那个什么80%良性,20%的恶性都是安慰患者的话,其实这个良性和恶性的比例正相反,凭借这两天短期医学知识的补,我在切片结果之前已经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癌肿二期的诊断。此时的先生被公司长期差遣在中国,儿子在纽约读书,而我一人在加州。一家三口分居在三个地方,相距千万里。很多的日子里都是独处,习惯并享受着这种独居拥有轻松自由的生活。现代网络通讯让我们三方随时都可以视频,时空看似距离给了我们更多相互牵挂和惦念,时空又不是距离使我们彼此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关爱,只要三人都安好,心中的那个家便是幸福温馨,生活更多的是欢颜和美满。本来不想告诉他们这事,尤其是儿子,除了给他增添思想负担,让他分心,影响他学业,其它什么积极有效的意义都没有。和先生一如日常的msn网聊,视频,聊着聊着,看到他的心那么敞亮坦荡,话语那么亲切温情,猛然觉得自己还这么扛下去,蛮下去对他很不公平,他有权知道这事。几天来一直那么强硬的我,一下子软弱下来,满是委屈,内疚地说:“唉,我闯祸了,闯大祸了”,先生还以为我开玩笑,没正经地回道:“怎么了,你把家里房子搞着火啦?”我说我可能得癌症了,他那头轻松的笑声嘎然而止,立刻让我email给他mammogram的报告,我愕然觉得祸真的来了,本来是我一个人独食的苦果现在生生把他也拖进来,真是拖累啊!二、决定在美国治疗04/14/2012教会的一姐妹邀我去听从前知名歌唱家刘欣如的见证,这要是在以前我根本就没兴趣去听,可是一听是歌星演讲,一定伴有演唱,就欣然而去。刘欣如是80年代和毛阿敏,韦唯一同红遍广东和全国的大碗级歌手,有曾经获得过许多比赛大奖的辉煌。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来到了美国,艰难的打拼,歌唱事业受挫,心理压抑使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后来又患上了乳腺癌,信神后,主带领她走出了精神死谷并从病魔中挽回生命,她的见证演讲非常感人,而更让我感动的不是她信主的历程和见证,而是她与乳癌病魔抗争的经历。其中她一段关于接受手术和化疗的精神恐惧对我感触很深,她在患有严重忧郁症时,对生命已经到了无助,绝望和放弃,根本就无法珍惜自己,完全忽略了自我检查,以至发现乳癌时已是晚期,结果只能是全部摘除,术后的化疗,医生告诉她化疗的结果是肺上会留下一个大洞,她一个歌手,靠形象和歌喉为生的,怎么能体残?这种治疗结果虽然保住了命,却留下了赖以谋生的器官功能的严重残缺,当然只能求神了。她这段治疗经历,特别是化疗的结果加剧了我对化疗的恐惧和抗拒。想到那个大洞,浑身不寒而栗。演讲中刘欣如用她低沉和一份经历了磨难漂泊的沧桑的音色演唱了一首Josh Groban 的“You rise me up“,感人肺腑歌词由她深情感性的演绎,渲染得整个会场为之动容,散场后,这首歌久久回荡在脑际,它已经填补了那个大洞。When I am down and, ho, my soul’s so wearyAnd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And I am still, I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04/15/12在自我确认患了乳癌后,除了积极在网上自我进行有关方面的科普研究和学习,还开始接触癌患者。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基督徒姐妹XM,她大概5年前发现乳癌,自己和医生都没手感到,可是mammogram 查出有胞块,活检出来是癌,立即实行部分切除手术并进行填充手术。我问她为什么什么也没发现就想查mammogram,她说就是感到什么不对,God告诉她something wrong,她什么也不想,就天天祈祷祈祷,把自己交给God。当时她就请牧师为我祷告,牧师一手放在我的头上,一手握住我的手,说了一大通祷告词,呜呜呀呀,神神叨叨的,感觉整个教堂气氛乌烟瘴气,给他弄得没办法。接着XM又为我祷告,并力劝我决志受洗,我婉言谢绝了,我哪里是来求主的,我就是来认识癌患者,来打听information的。接下的几天我又打电话给XM,向她进一步了解治疗乳癌情况,她恨热情,一一详解,并给了我她的癌症医生information,手术方案和手术中摘取淋巴等细节,对我了解和治疗决定很有帮助。XM告诉我说做手术前要约好手术医生和整形医生,两人同时进手术室,手术中,尽量要求医生少取淋巴,她只取了一个做检查,多取淋巴会引起以后免疫力下降。她还说,填充手术是必须做的,因为乳房切除太多,照成胸部皮肤直接贴附于胸骨,影响扩胸和伸臂,如不做好胸部处理,今后会形成窝胸。04/17/2012就在我积极接触咨询这里的癌患者和治疗过程时,先生也努力在国内通过同学和朋友打听了解。外人都知道我们在寻求治疗信息和准备就医,而国内的家人都还不知道,不想惊扰他们。我们不禁感叹到,人许多时候对自己的至亲是不能说真话的,特别是家人寄希你在外面健康平安,你有难有痛有忧愁,往往是向朋友倾诉,回应亲人的永远都是安好快乐的,因为远在他乡,已经担不起对亲人实际关照,就更伤不起亲人对你的牵挂了。 先生被常派住在西安,公司里还有他在西安的同学有关系联系到西安最好的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医院。我也与我在南京东大医院的医生舅舅说了。他们都说现在国内的技术也很好,治愈率很高,建议我回国治,不然一个人在美国没人照应,先生也担忧。可是我们很快就决定应该在美国治疗,一是中国和美国的医疗技术虽然没什么差别了,医生的技术和诊断水平可能还比美国好,但是国内的医疗体系太腐败,医德和医院条件太差。二是抗癌是长期的,如果在国内治,手术放疗完了以后多年的跟踪治疗就都要在国内治,以后回到美国来,这里的医生可能不愿接受,很难和这里的后续治疗衔接。04/18/12朋友又介绍了一位癌友,Caroline,她也很热情,真是癌友会癌友,同病相怜,分外亲切。她这个月刚刚完成乳癌治疗,回去上班了。她是5公分大的肿块,先放疗,把它化到2公分,再做手术。从去年2月查出,4月放疗到8月,开始时每月两次,共做了四次,休息五周再做手术,然后又做化疗,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期看身体和用药情况而定,化疗的进程要看白血球,红血球的恢复情况,每次杀伤后要看其生长的状况,达到一定指数才能继续化疗,所以化疗进程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绝对的参考价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费用的参考就是,Caorline的医疗保险和我一样,也是Bluecross Blueshield PPO的,她说除去insurance coverage, 自己只须付4,5千美元,倒是还可以,回国看光手术就要3万人民币,一次化疗1万块,整个治下来要几十万人民银子,还是美国特色资本主义好,先看病,后送账单,有保险的保险公司付大头,没保险的,病先治了,有命在先,欠钱的事有命才能还。三、做切片活检的纠结04/19/12十天以来关于自己病情相关的医学知识学习了解可以说是飞跃进步,网上搜寻来的,诊所还有癌症协会发来的各种讯息充斥我全身心,过量的信息知识短期内在我脑袋里已经膨胀爆炸。看得越多就越想得到证据,我的胞块是否是癌肿还是要做切片活检。已经约在04/20做的,可是Breast cancer center 医生来电话,说切片活检 又要改时间了,改在04/27,因为要四个人同时进行,两个医生,两个technician,我问她是否情况很严重,她说不是的,只是操作上有不同分工,各人负责各人的equipment ,我问她活检针管插入癌细胞是否会刺破癌组织引起扩散,她说不会的,说在针头插进的地方都会有记号,如果是癌立即remove掉。具体怎么操作,我也不知道,心里还是有点疑虑。04/23/12自从发现异常胞块,还没在公司里说。直到前两天我的顶头上司说要Schedule vacation了我才勉强说出,原以为此事到此为止,我每天还是正常上下班,一如从前那样笑容可掬,认真工作,没有一丁点的非健康状况在工作环境中出现,当然也就丝毫没有感觉来自同事异样的关切目光。可是今天突然觉得我的一个大老板见到我一脸阳光灿烂,帮她做一点点份内的小事,她都要声声道谢,真让我受宠若惊。人在逆境和脆弱时是会非常敏感和善于观察的,周围的人不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无关痛痒的话此时都会触动你敏锐警惕的神经。公司里Kristine儿偶尔来做做part time,因为是老板的女儿,说话做事的风格也很是霸气,平时跟她不熟,也很少打交道,今天她也一改平日里傲慢自恃的态度,见到我一脸笑容,向我问候,还聊了两句,真让我感觉温暖如春。我即刻反应就是她一定是从老板那里知道了我的情况,那种突如其来的友善绝对是出于同情和怜悯,我又神经起来了,悲哀自己怎么就成了弱势一员被人关怀。04/24/12过两天就要做切片活检了,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小穿刺,没什么疼痛,但是总是担心此一针可能会引起癌细胞扩散,还是有些抗拒。又上网查了活检程序,还挺复杂的,相当于一个小手术,采用的是空心针管吸取肿瘤组织活检。朋友介绍了癌症中医疗法――原始点治疗。看了台湾中医师张医师的原始点治疗癌症,他对西医活检,手术,放化疗的彻底否定和严厉批判,让我产生了对后天去做切片活检的恐惧,本来就对这种穿刺检查是否造成癌细胞扩散有疑虑,经张医师的实例演讲,更证实了这一疑虑确有患例,而且不知他是为否定批判西医而找出这样的极端例子来论证他的中医原始点疗法还是真的那些现代的西医仪器诊断治疗就那么可怕,非常犹豫和焦虑,因为今天切片活检的病理医生来电话,再次确认后天的检查,他们安排救护车接送,来确定我的地址和电话并确定保险公司,保险计划和支付保费以外的检查费,真贵呀,要是没有保险,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切片检查,要1.3万美元,这仅仅是刚刚开始。晚上给先生打电话,他让我和国内的一位乳瘤患者通话,那位姐妹也说,切片有癌细胞扩散的风险,建议我一旦查出是癌,要尽快安排手术,降低扩散的可能。可是事到如此,又有那么多成功的案例,我还是要做切片活检的,但是对放化疗,还是不能接受,伤害太大了,五脏六腑都彻底伤害,很可怕。临睡前想到活检的风险,还是给小舅舅打了个电话,我们视频聊了一会,主要是咨询他活检的风险,他说应该比较安全,如果有扩散的可能,就不会作为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那么普遍广泛的运用了,他将咨询一下他们医院活检科的医师明晚跟我再视频。04/25/12上班时在网上看了一些活检扩散癌细胞的相关文章,有些文章表述的相当肯定,有人写道:“这是件非常糟糕的事”,说活检会使癌细胞经血液流入淋巴,流入肺。还有人认为活检会把癌细胞通过针管带入体内扩散出去。可是也有文章说跟踪调查2500例病案,无一例活检扩散。还有文章调查发现只有0.1%的活检癌细胞感染,又看了一些中文网上资料,也都说那种担心是多余的,即使是活检过程中有癌细胞被带入正常细胞,那也需要2~4周的种植时间,只要活检完了及时手术就没问题,而且实际案例发现,活检一个月做手术和立即手术没什么差别,癌细胞要扩散早就扩散了,并不是活检造成的。看了正反两面观点,不知为什么我更相信正面的,觉得那是专业论点,反面的让人觉得是无知的否定。看多了了那些切片活检的风险文章,就有干扰,就有些犹豫是否明天要赴约去做,就想问问手术医生能否先做手术,结果打了两个手术医生,都说要预约必须有切片活检的结果,否则免谈面见,这就是这里美国的手术前提,想想也是,他们凭什么来给你做手术,癌症有癌症的手术法,非癌症有非癌症的手术法,不是你想做就做那么简单的。算了,只要在美国治疗,我已经没什么选择了,明天就把命交给切片活检了.04/26/12朋友告诉我说张医师的弟子赵老师在旧金山可以做原始点疗法治疗癌症,因为对明天的切片活检有扩散癌细胞的风险还心存疑虑,是做还是不做只有几小时的决定时间了,就在这在纠结,犹豫之中不由自主地拨打了赵老师的电话,跟他说电话真的很难,说两句就被进来的电话打断,好像分分秒秒都有病人咨询,他听了我的病情,说可以治,时间可能会长些,大半年到一年,我说下午就要去做切片活检了,之后还能看你吗?他说由你决定了,一定要去做,回来照样可以看我,我说那做了切片活检做了对接下来的原始点疗法有什么影响,他说主要是有些人做了切片活检知道结果是癌,就会情绪,心态很悲伤,沮丧,不利于原始点疗法作用和施效。我坚信自己坚强勇敢的精神和无惧无畏厌生死观,告诉他我不会有任何精神,心理上的问题,还是先做切片活检了。挂了电话,想想怎么能把自己的生命交托在民间医生手上,而放弃现代先进科学医药呢。香港明星梅艳芳和Apple的Steven Jobs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不听医生的,去信什么旁门左道。虽然他们有许多成功的病例,但是凭着现在更科学的医药技术和经济条件,此时让我接受这种至少在美国还是三无性质的行医方式实在无法接受,怎么都觉得他们那套有点儿江湖。四、享受了一次救护车的待遇04/27/12中午回到家里,一会儿救护车就来了,两个救护人员见我出门,问道:“may I see the patient?" 显然他们不认为我就是他们的救护对象,我说就是我自己。他们说还以为是我妈妈或是生命危重病人,可是按照救护要求,不管被指派救护对象是怎样的身体状况,都要被强按在救护担架上,就这样我被他们当作危重病人按照标准的救护程序走了一遭,扣上三个担架固定带,抬上车后按照急救程序,给我量血压,脉搏,回答个人病史,药物过敏等急救问题,还问我今年是哪一年,我的姓名等来测试你心智是否正常,我都以幽默的口吻和玩笑的面容轻松回答,他们也说他们知道都是一些”silly question“但是这就是他们的工作程序。两位英俊,帅气的急救员,服务周密细致,言语亲和温暖,操作标准规范,一派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护者。这是我第一次急救礼遇和第一次领受专业救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穿刺切片将由两名医生和两名技师配合操作完成,医生简述了切片程序,之前我也了解了一些目前医学界普遍的切片方法,针对我的病情,我觉得因采用针头活体组织切片(Core needle biopsy),我的这一推测与医生此时告诉我的方法一致,我再次对自己学习了解医学新知的理性态度和对生命负责的自主意识而自慰。接着医生又问我对做切片还有什么问题,我说我知道Core needle biopsy 是在X在影像控制下采取更多的标本做病理切片,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都较fine needle aspiration要高,但是我唯一担心的是这种方法因采取较大的组织,是否会因为直接触及到癌肿而照成癌细胞扩散,说来说去又绕到扩散这个纠结的问题上,医生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回答道:“no evident“显然他被问过无数次这样无知的问题。实际此时我提此问题已是多余,即使有扩散的可能他们现在会告诉我吗?手术袍都穿上身了,马上就成为医生案板上的肉了,还能犹豫什么,拒绝什么?这一把年岁的命就这么豁出去了。接着就被推上了手术台,睡在那里眼睁睁地看他们四人操持起各种仪器,一会儿拍片,一会儿旋转调节各种电钮,A~Z, 0~10紧张而又有秩序地一步步展开准备工作。因为是局部麻醉,我完全可以清醒看到整个过程,医生怕我看了紧张害怕,总是遮住我的眼睛,我平静安详的笑着对她说,我不怕,也不紧张,只是想看看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她们总是温暖地一会儿摸摸我头,一会儿捏捏我肩,跟我说,闭上眼,你不用看,我们很快为你做好。然后就看到技师拿了一根长长的象起子那么粗的空心针固定在X机器上,对准胞块,只要轻轻一按其后端弹簧,针头就快速穿刺胞块又弹跳出来。在按动弹簧按钮之前,听见他们再次窃窃私语,相互交流检查核实各个程序环节准确无误,确保这一按钮,这一针的精准,那一刻我看见了他们的专业严谨和认真细致,可同时也确确实实体会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无奈和无助。就听见轻轻的砰的一声,针管跳出来了,接着抽吸血水和清洁工作,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医生不停地夸我:“You are great patient”。我被静候半小时观察又让救护车同样按危重病人的规格待遇一路优先开道护送到家,之后邻居打电话来问,还以为我怎么突发病危了呢。晚上和先生视频,他第一句话就说:“做啦,怎么样啊,气色看上去不错嘛”我说:“就被一根大起子针扎了一下,享受了救护车接送,还惊动了邻居。”我们没聊多少,他要我好好休息。后来又和我小舅舅视频了一会儿,他说要是在他们医院,有个外科大夫凭手感就能判断胞块是良性还是恶性,不用术前切片,手术同时切片速送化验,避免了切片本身扩散的可能。我说可是在美国,什么事都是讲章法,凭据的,没有切片结果无法制定手术方案,凭什么手术,怎样手术,切除多少都没基本依据,这就是他们的原则和治疗程序,没有哪个手术医生可以冒险违背。国情不一样,做法也不同啊。我对他说,做都做了,我已经不纠结了,何况即使是活检引起扩散,癌细胞也是要2~4周的种植时间才能成活的,所以只要尽快安排手术就可以阻止扩散。活检的结果下周五前应该出来了, 我已经约了Calorlina推荐的手术医生,Dr. S于5月7号跟他有一个surgery consultation,之后应该很快安排手术,这样时间上还挺衔接的。五、癌患幸存者的鼓励04/28/12接到朋友Z的电话,说要来探访我,我说不用麻烦了,我真的很好,可是她执意要来送我一些癌症关怀协会的一些资料。我本不想对人重复着我的病情描述,可是面对这些无法谢绝的关心不得不一遍遍复述。Z是注册护士,了解这里的医护体系建制和运转程序,当她得知S医生是Stanford医院出来的,现在Stanford附近的另一家医疗中心有自己的诊所,她说那家医疗中心效率很高,预约很快,你一定会及时手术的。还有她听说我的肿瘤医生是我们这个社区医院的,她说那家医院是政府的,条件很不错的。要不是得此病我根本都不知道离我这么近还有一家政府的医院。下午Calorlina来了,我最重要的病例参见对象,乳癌确诊近一年,刚结束化疗两个月。一开门就见她象纸片人,消瘦单薄,弱不禁风,可是她气色不错,面相红润光亮,精神饱满昂扬,一点看不出是刚刚从癌症化疗中走出来的人。她跟我详细讲述了治疗经过。她说S医生是乳癌手术专家,他会根据你的活检病理报告结果和癌肿的类型和放化疗医生还有他们中心的其它许多医生一起会诊给出两种治疗方案或是先手术,或是先化疗缩小癌肿再手术,并给出两种方案的各自利弊供你选择。S当时看她的活检的癌肿是3公分大,就要她先局部化疗,在此之前又做了核磁共振和淋巴活检,然后每周化疗一次,共做了12次,休息5周在做手术。局部化疗的反应较轻,但她还是掉头发的,她后来还去上班了呢,可是手术后的全身化疗做了两个月就很难受,掉发,恶心,口舌溃疡,指甲变黑,手脚,嘴唇也发黑,现在还能看到未退尽的黑褐色的指甲,右锁骨皮下还埋着输液管。因为摘取了8个淋巴,导致她右臂水肿,只能抬起45度,经过锻炼慢慢恢复现在能举过头了。她还做过6次放疗,放射的部位严重灼伤,溃烂,真不敢想,到时自己也会象她那样,浑身有针孔,管子,各种化学药剂不断输入流进,好好的一个人就折腾成人体试验一样,体内百孔千疮,体外面目全非,愕然就联想到了日本的731部队。从Calorlina单薄的身板和平和的心态上,可以想见她内在的坚韧和乐观。她看上去是那么虚弱,可以说是骨瘦如柴,能坚强地完成这一系列的近乎摧残五脏六腑,脱胎换骨的治疗,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她能扛过来,我也一定能抗得过来。她还告诉我说我的肿瘤医生,Dr.L也非常好,我们这个社区医院的放化疗设备比Stanford还好,她当时也把她作为second opinion的,只是离她家太远就没跟她。这让我在考量医生的选择上又增加了几分肯定和把握。04/29/12晚上张老师来电话问我切片的事并再次鼓励我坚强乐观,她是我在加拿大多年的挚友,一生经历了不少磨难,十几岁就下放到东北农村,没日没夜地把自己当作男劳力一样挣公分,苦难的日子压得她不敢对未来抱有一丝的幻想和希望,吃苦耐劳的品性使她获得了选送工农兵学员的机会,这才有了回城受教育的机会,之后她品学兼优留了校,还赶上出国潮,又开始了艰辛的留学打工生活,生存和学习的压力并没有击垮她的精神,只要有她在就有欢笑和热闹,她热情好客,家里宾朋不断,谁有难有事,她都无私相助,不求回报。心里永远装着他人,最最忽略的就是自己,那时她才40出头就患乳癌,从发现到手术,化疗放疗全部自己一人扛着,手术一周后就自己照顾自己,并且像个老妈子一样打理一家子人的生活起居,自己坐bus,地铁去做放化疗,化疗期间胃口不好,恶心呕吐,自己做饭强迫进食,吃了吐,吐了再吃,乐呵呵地面对每一天痛苦的治疗,与病魔搏斗。病好后又继续读书,一天打工10多个小时,回到家里还要照顾好先生和孩子。她是我看到的最坚强,最能干的铁女人。此时一想到她就倍增力量和勇气,接到她的电话感觉她就在我身边,就象当年那么真诚热情地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人的面前,在她身上永远都有一种积极豁达,大度无私的力量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这种影响力还是那么真切,强大一直延伸扩展到现在。打完电话,给张老师回了个email:今天跟你长聊真高兴,你的那些肺腑之言让我触动不少,在我迎接同样病魔的降临时,你经历病痛表现出的坚强,忍耐,毅力和无私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勇气。我一直觉得自己足够坚强,足够扛蹧,也足够有无私奉献精神,可是此时自知可能被确诊为癌,即将成为家庭负担和拖累,再装坦然,装轻松也掩饰不住阵阵压抑的心情和低落的情绪,看别人欢快的言笑,自己身在其中都无法与之同乐,怏怏然的觉得自己与任何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都不相融,会有心里勉强,精神失意。此时能向你倾诉,听你坦然大度的谈你曾经的坚强对我真是一种强大的鼓舞,感谢你那样神经大条的性格和乐观态度对我转达出的一种豁然,坚定与勇敢,让我自信自己能扛,能强化抗打击能力。再次谢谢你的安慰和鼓励!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类高度异质的双链小分子DNA病毒,具有严格的种属和组织特异性,主要感染人类和多种高等脊柱动物皮肤和黏膜组织,引起相应部位上皮组织的增生性病变,可分为引起良性增生病变的低危型以及与人类多种组织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高危型,根据核酸序列同源性,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型别,有30多种可从受感染生殖道组织分离不同型别的HPV引起不同的疾病。1、HPV分型与疾病HPV 1、2、3、4、7、10、26~29在正常或免疫缺损个体中引起良性疣;HPV 5、8、9、12、14、15、17、19~25、36、46~50在免疫缺损个体中引起扁平状损伤;HPV 6、11、34、41~44、51~55引起生殖道或呼吸道黏膜非恶性湿疣,HPV6和11是90%以上生殖器疣和喉乳头瘤的致病因子,HPV 11主要寄生于肛门黏膜,6型主要寄生于阴道、阴茎上皮,16、18主要寄生于宫颈。根据与宫颈癌相关程度,将与宫颈癌相关程度较为清楚的HPV型归为高危型HPV和疑似高危型HPV,与尖锐湿疣等良性疾病相关的HPV被归入低危型HPV,一般认为低危型HPV的感染不会诱导宫颈癌的发生:高危型HPV有15种(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低危型有12种(6、11、40、42、43、44、54、61、70、72、81、candHPV 89),3种中国人群常见疑似高危型HPV病毒类型(26、53、66),HPV16、18与宫颈癌的发生高度相关。育龄妇女HPV感染率11.6%,而且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排序在前面5位的HPV型别依次是58,52,16,18,33。2、HPV感染的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性行为为主要途径,直接皮肤接触是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不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会阴部的接触是获得HPV的主要条件,而性交不是必要的,性伴数多而不固定是宫颈HPV感染的高危因素,累计性伴数达6个或以上的女性宫颈HPV感染率是只有1个性伴者的4倍,性接触的频率也是宫颈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宫颈HPV感染的相关因素,高峰年龄是18~25岁,随年龄增加,机体对HPV抵抗力增强,宫颈HPV感染逐渐下降,首次性交年龄越小,宫颈HPV感染率越高。避孕措施对宫颈HPV感染是否有保护作用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吸烟减少宫颈黏膜LANGER-HANS细胞,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导宫颈CIN形成,是宫颈HPV感染的高危因素;免疫力对宫颈HPV感染起重要作用。经济收入低,受教育水平低可能通过高危性行为和卫生保健等因素增加HPV感染;HIV感染者宫颈HPV感染率高除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外,还与更多的引起HPV感染的危险行为有关;沙眼衣原体和单纯疱疹病毒血清抗体阳性者的宫颈HPV感染率是阴性者的2倍。细菌性阴道病和宫颈HPV感染也有相关性。总之,性伴数是宫颈HPV感染的高危因素,首次性交年龄、种族、免疫状态、其他性病及社会经济地位均与宫颈HPV感染相关。吸烟、妊娠、口服避孕药及阴茎套的应用等因素与宫颈HPV感染关系尚不肯定。3、HPV感染的特点HPV在年轻的性活跃人群中感染很普遍,可以同时感染多个型别HPV,既往感染过一种型别HPV的个人仍可能再次获得同种型别的感染,但一种型别HPV的存在,可抑制另一种型别HPV的复制,因此通常一种型别与疾病有关,两型或以上宫颈HPV感染率为2%~27%,有报道较多为10%~20%。低危型与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关,高危型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关,绝大多数的感染是一过性的,病毒感染的早期可能存在免疫逃逸,故没有炎症反应,多数无临床症状,90%以上特定型别HPV的清除在1~2年以内,宫颈HPV感染平均持续时间是8个月,24个月后只有9%的妇女仍持续感染,说明宫颈HPV感染多为暂时性,其中绝大部分可以清除感染而无可见的临床病变,持续HPV感染对于宫颈癌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殖器HPV感染的潜伏期变化极大,一般生殖器疣在感染3~6个月后显现,也有研究表明潜伏期为数个月甚至几十年。从HPV感染到释放病毒约有3周,造成损伤的个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反应,HPV由被感染的复层鳞状上皮的表层脱屑角化细胞释放,HPV颗粒突破下生殖道表皮,进入表皮细胞的基底层,随着基底层干细胞的子细胞分裂以及在垂直方向上的成熟化,病毒在基底层以上鳞状细胞中复制,成熟的病毒在表面细胞分离时释放到环境中,HPV感染至出现损伤之间可能数周到数月。新发感染大多1~2年内会发生自愈,仅有少数的HPV感染会保持潜伏性,几年或几十年后会再激活。年轻人HPV感染多为自限性,多无症状,而持续性宫颈HPV感染多见于年龄较大者。从HPV感染到宫颈上皮内瘤变再到宫颈癌的演变过程,从正常宫颈细胞向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转化是多因素参与、渐进发展的过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是宫颈细胞恶性转化中的必要因素从HPV感染到宫颈浸润癌大约为20年左右,说明除了HPV感染,宫颈癌的发病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因素。4、致病机理HPV具有嗜上皮性,因机械原因如上皮薄,生物性原因如宫颈上皮储备细胞对HPV敏感等,生殖道致瘤性HPV往往感染宫颈的移行带上皮,感染上皮细胞后,呈游离状态存在于染色体外,不引起病变,良性病变或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则与病毒DNA整合入宿主染色体密切相关。HPV的DNA链在E1或E2的开放读码框断裂,使HPV-DNA能够整合入染色体脆弱区,E6、E7有促进和维持整合状态的功能。然而,病毒整合并非恶变绝对必要,一些癌被发现只含游离状态的HPV-DNA或含有游离和整合状态的混合,HPV的E6蛋白可通过作用于P53改变细胞生长,高危型HPV的E6蛋白与P53结合导致P53失活,并促进其在细胞内的降解,P53的降解失活阻碍细胞对DNA损伤的反应,由此导致遗传性状改变的积累,进而产生恶变的基因型。E7蛋白则含有与PRB的结合部位,PRB是抑癌基因,E7与RB亲和力高,高危型HPV的E7蛋白与PRB结合后导致PRB蛋白功能失活降解,改变细胞生长周期的调控机制,使细胞永生化和对恶性变的防疫进一步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癌变。5、HPV感染的防治HPV感染的防治,尚无治疗方法,可针对上述高危因素进行预防,对本地区有高危型HPV感染人群应定期随访,及早预防是有必要的,对有高危型HPV阳性且细胞学阴性,30岁以上女性,适宜1年间隔的反复筛查,对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进行高危型HPV筛查不太需要,因为较年轻的女性会拥有多次重复周期的HPV感染,这类感染往往仅与微小的细胞学变化有关,这个年龄层的女性往往会自我清除病毒感染并恢复细胞学变化至正常,检测一过性感染的HPV没有意义,会给女性带来不必要的焦虑;30岁以上女性,HPV16,18,33,31型感染,即使细胞学检查未见上皮内病变和恶性细胞,仍建议阴道镜检查。
魏则西——一群不幸且值得同情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中的一位,对于生的奢求是导致其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而不良医者和野蛮商人食腐类动物的嗜血本性则是加剧悲剧进展的罪恶推手,而尸位素餐的监管部门才是真正的幕后元凶。无疑又是一个典型的虐心事件,希望由此可以有些改变……1. 作为商人,能赚钱的行业其实很多,又何苦抓着一群将死之人非得敲骨吸髓才肯罢休。还是积点阴德吧,别以为有俩糟钱、移得了民、获得了绿卡就可万事大吉,可是空气是公平的、水是公平的、食物链是公平的。大家不过在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罢了。最终也将毁掉他们自己。世事无常,保不齐那天也会患得此病成了他人刀俎间之鱼肉。2. 作为医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在基本伦理道德基线上规范医疗行为,告知患者真相、制定适宜治疗方案,毕竟此类疾病,治疗大多是安慰而已,适可而止,这是底线和根本。别再为了几多名利做个替别人数票子的帮凶。3. 生物免疫治疗技术仍旧是最终治疗癌症的希望之一。但在目前仍是一项发展中的技术,可作为一项辅助治疗方法,既不如事件中那么不堪,也不是一些人吹嘘的那么神奇,合适的病人合适的时机使用还是有些作用的。但寄希望于起死回生,那就是个人认知的问题了。4. 尸位素餐的监管部门才是最应受到谴责的罪人。他们的不作为、乱作为毁掉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生命,也是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强盗。所以,作为恶性肿瘤患者,活在当下认识到生的无奈、死的必然很是重要。因此,还是早点理智地、坦然地规划一个与家庭经济能力相适应的计划,安然渡过癌后余生吧。这种病很多情况下花十万和花百万的结果没有本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