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轻度地贫会不会影响寿命?会不会在中年以后引发其他并发症?若与一健康无病的配偶结婚,应该如何避免后代遗传此病(希望是彻底的不带有致病基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专科杨洪涌:地中海贫血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轻型患者对生活影响一般不大,但体质较弱,容易感染。目前无法避免遗传给后代,只能靠妊娠中期时羊水检查筛选生育后代。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是由于19/22号染色体移位形成融合基因,激活酪氨酸激酶基因,而使骨髓干细胞癌变。慢粒开始多表现为慢性过程,一般持续2到3年的慢性期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逐渐增多,进入加速期,数月后,许多患者即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即为急性期。急性期的患者缓解机会极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专科陈鹏: (1)慢性期(CP,chronic phase),可持续1~3年。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且以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10%。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为主。95%以上的CML细胞出现Ph染色体,显带分析为t(9;22)(q34;q11,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编码蛋白质P210。 (2)加速期 (AP,acceleration phase),常有发热,虚弱,进行性体重下降,逐渐出现出血和贫血。对原来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有很明显的实验室检查特征。 ①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②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③不明原因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高,;④除Ph染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如:+8,双Ph染色体,i17q等;⑤骨髓活检提示胶原纤维显著增生。 (3)急性变期 (BP,BLAST PHASE),为慢粒白血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急性变预后极差。外周血中原粒+早幼粒细胞>30%,骨髓中原始细胞或原淋+幼淋或原单+忧单>20%,原粒+早幼粒细胞>20%,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28岁,身体状况良好。平时面色偏黄,抵抗力很差,冬天手脚冰凉。精神状况不是特别的好!嘴唇偏紫,平时月经量也正常。就是患有缺铁性中度贫血 :血清铁5.8 血清兑铁结合力86 铁饱和度6.69%。我想可以吃中药调理吗?什么方法可以治疗好呢 没有效果, 想吃中药调理,不知能完全治愈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专科陈鹏: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铁性贫血有三个原则:一.补充铁剂。不管是否服用中药,铁剂治疗不可缺少。口服铁剂是补充铁的主要方法,常用铁剂有: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为了帮助铁剂吸收,同时应该加用维生素C。饮食补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法,比如:炊具使用铁锅,不用铝锅;多吃肉类食品、木耳等。由于长期误解,菠菜被大众认为含铁较高,其实,菠菜含铁并不多。为了不影响铁剂吸收,应少喝茶,少饮咖啡。二. 病因治疗,缺铁的常见病因有三:消化吸收功能减低、丢失过多、需求量增多。有慢性胃炎、肠炎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由于铁吸收障碍,造成缺铁。丢失铁过多主要见于消化道慢性或反复出血,女性则多见于月经过多。需求增多的情况见于少年儿童或孕妇、哺乳妇女。 病因治疗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要原则。所以,男性患者一定要查清是否并发消化道疾病出血,特别是消化腺溃疡,中老年患者应特别警惕消化道肿瘤。育龄期女性患者最重要的缺铁病因是月经增多。妇科检查和妇科疾病治疗是有效治疗缺铁的重要条件。月经增多的情况下,补铁常常无效。三.补脾补肾是中医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常用方法。左归丸、归脾汤、八珍汤、四君子汤等补益脾肾的方剂均是治疗缺铁的常用方剂。应用时,可以根据舌脉四诊辩证及兼症情况在这些方剂基础上加减。服用中药可以帮助缓解贫血症状,促进铁剂吸收和利用,促进贫血恢复,但是,服用中药不能代替铁剂。用中药代替铁剂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正规铁剂治疗后,疗效不佳的原因主要有:1,诊断错误。需要重新检查诊断。2,存在消化道疾病,口服铁剂吸收不好。应该加强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或者换用静脉补铁的方法。3,持续慢性失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洪涌:首先替你年轻的爸爸感到幸福,因为他虽然曾不幸患过严重疾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到了孝顺儿女等致爱亲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个健康成人每天睡眠6-7小时已经足够。他需要注意的是戒烟少酒,按时作息,劳逸结合;鼻咽癌旧疾定期复查。如无问题,可以不必服药。患者家属:各位大夫好!我有很多问题想请教,是这样的,我的爸爸今年40岁了,因工作关系,常常早起晚睡,抽烟喝酒,应酬陪客等等,从不见他感觉疲累,晚上总是2-3点钟才睡,一天只睡眠6-7个小时,按理说我应该觉得庆幸的,但内心隐约觉得有点担心。 他30多岁时曾经得过鼻癌,后来根治了,现在也不见反弹, 我想请问各位大夫,这两者见是否有着联系,象征是什么?有什么东西能让人感觉疲劳???希望各位大夫帮帮我,谢谢了!
髓劳是指因先后天不足,精血生化乏源,或药毒或其他理化因素伤正,邪毒瘀阻,新血不生,以出血、血亏、全血细胞减少、易感外邪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1.诊断依据 1.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1.2.一般无肝脾肿大。 1.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作骨髓活俭等检查,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1.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1.5.一般抗贫血药性治疗无效。 2.证候分类 2.1.急劳髓枯:多见于急性再障,起病较急,面色苍白,极度疲乏,目暗睛迷,腰膝疲软,眩晕心悸,耳鸣耳聋,时发高热寒战,头痛身疼,鼻衄、齿衄、紫斑,或咳血、尿血,大便或黑,舌质淡,苔黄腻,脉虚数或大。 2.2.气血两亏:起病缓慢,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懒言,或纳呆便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3.脾肾阳虚:面色淡白,头晕心悸,倦怠自汗,形寒肢冷,纳呆便塘,小便清长,腰膝痠冷,男子阳萎,女子经闭,口淡泛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4.肝肾阴虚:面色苍白无华,头晕心悸,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疲软,失眠多梦、鼻衄齿衄,紫斑,或女子月经过多或崩漏,血色淡红或鲜红,形体消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3.并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并发症主要是感染和出血,这些并发症又是再障的主要致死原因。 4.入院指征 4.1.重型再障。 4.2.血红蛋白<50g/L,或白细胞≤1.5×109/L,或血小板<15×109/L。 4.3.合并感染、高热或内脏(包括胃肠、眼底等)出血或颅内出血倾向者。 5.治疗方案 5.l.辨证治疗 5.l.1.急劳髓枯。治法:滋阴益气,填精补髓,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方药:龟鹿二仙胶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5.l.2.气血两亏。治法:补养气血。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 5.l.3.脾肾阳虚。治法:温补脾肾,填精益髓。方药:当归龙荟丸、圣愈汤加减。 5.l.4.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5.2.其他治疗 5.2.l.中成药:急劳髓枯型可选用清毒饮10~20mL,每日2~3次,加服养正片4~6片,每日3次,还可加用清开灵口服液10~20mL,每日3次,或紫地合剂50mL或紫地宁血散4~8g,每日3次,口服;气血两亏可选用归脾丸6g,每日3次,或十全大补丸6g,每日3次,或健脾养荣片4片,每日3次;脾肾阳虚型可选用龟鹿补肾液10~20rnL,每日3次;肝肾阴虚可用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各6g,每日3次;重型再障均可选用活髓片4~8片,每日3次,生血片 4~5片,每日3次,配合活髓膏外贴双侧肾俞。 5.2.2.单方验方:紫河车(鲜品)1只,水煎服;鸡血藤30~60g,补骨脂20g,黄精30g,菟丝子20g,水煎服。 5.3.西医治疗 可配合使用雄性激素,如康力龙,或丹那唑;酌情选用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以及碳酸锂,环胞素A等。5.4.危重症抢救治疗外周血白血胞<1.0×109/L时,应转入隔离病房;白细胞<0.5×109/L时,应转入层流室隔离治疗。酌情输血,再障病人宜维持血红蛋白在50~0g/L以上,以保证重要器官供血供氧;血小板<15×109/L,有颅内出血倾向者,可输浓缩血小板,并配合使用止血药。合并感染时,宜选用敏感、足量、具有杀菌力的抗生素2~3种联合静脉给药,及时控制感染;合并败血症,或急性、重型再障,最好配合使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G-CSF或GM-CSF等。 6.出院指征 6.1.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2.0×109/L,血小板>30×109/L。 6.2.发热已退,感染控制,内脏出血已止,皮肤粘膜出血基本停止。 7.随访计划 7.1.且出院后患者宜坚持门诊治疗1.5~3年以上,直至临床治愈,期间定期每1~2周随访一次,以利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用药。 7.2.贫血、出血等症状者再次加重,病情反复,或合并感染、高热者,随时返院治疗。 8.疗效标准 8.1.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120g/L,女100g/L。白细胞达4.0×109/L,血小板达80×109/L,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 8.2.缓解: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120g/L,女100g/L,白细胞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8.3.明显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持3个月。8.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未达明显进步。
活血祛瘀法诱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以及对bcl-2,p53基因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1]杨洪涌1 孙金芳2 陈志雄3(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 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510405;3广东省广州中医医院 广东 广州510130)摘要:目的:探讨活血祛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初治或未缓解的住院及门诊病人10例,以活血祛瘀药治疗12周,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并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采用TUNEL法检测治疗前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凋亡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Bcl-2、P53基因,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基因水平mRNA表达。结果:治疗前至治疗后24小时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1周、4周、8周,其凋亡率较前一个观察时点逐步增高(P值均<0.05);治疗后12周与治疗后8周比较,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bcl-2基因及其mRNA、P53基因及其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bcl-2mRNA、治疗后8周bcl-2基因及其mRNA、治疗后4周和8周P53基因及其mRNA表达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活血祛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起效时间可能在治疗后第8周达到高峰,此后若继续用药,其疗效趋于平稳。活血祛瘀法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基因及其mRNA、P53基因及其mRNA水平表达,从而诱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关键词:活血祛瘀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细胞凋亡 基因调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简称真红)是一种造血干细胞获得性恶性克隆性增生所致的疾病,以血细胞增多导致全血容量增多,血液粘稠度增高症候群为临床特征,属骨髓增生性疾患之一。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化疗或结合放血疗法,疗效尚可,但毒副作用明显;目前,中医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主要采用活血祛瘀法为基础,结合辨证加用养阴、清热、益气等法,取得明显效果,其疗效已得到国内血液学界公认[1-3];但活血祛瘀法对于本病的疗效机理则鲜见报道。本研究试图从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角度探讨这一机理。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5~75岁,平均61.38岁。1.2诊断标准 参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国内诊断标准[4]:(内容略)1.3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未曾接受过化疗,或已停用化疗1个月以上,能配合服用中药治疗及复查者。1.4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不能配合治疗、复查者;继发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孕妇或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1.5疗效标准 参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国内疗效标准 [4]:1.5.1完全缓解 临床症状消失,皮肤、粘膜从红紫恢复到正常,原肿大的肝脾显著回缩,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至正常。若红细胞容量也恢复正常,则称完全缓解。1.5.2临床缓解 临床及血象恢复如上,但未测红细胞容量或测红细胞容量尚未恢复正常。1.5.3好转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粘膜红紫有所减轻,原肿大的肝脾有所回缩,血红蛋白下降30g/L以上。1.5.4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象无变化或改善不明显。2材料与方法2.1材料与设备 流式细胞仪(型号EPICS ALTRA):美国Coulter公司产;Bcl-2或P53免疫组化染色超敏试剂盒[含过氧化物酶阻断溶液(Hydrogen Peroxidase Blocking Solution),Ultro V block,即用型生物素标记的羊抗鼠抗体(Biotinylated Goat anti-Mouse),链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溶液(Strptavidin Peroxidase),一抗(Primary Antibody)即鼠抗人Bcl-2或P53]、人Bcl-2 mRNA、P53 mRNA及Fas mRNA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原位杂交专用盖玻片、焦碳酸二乙酯(DEPC)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多聚左旋赖氨酸:Sigma公司出品;淋巴细胞分层液购自福建迈新生物工程公司;多聚甲醛、柠檬酸、丙酮、磷酸二氢钠、氯化钠、精蛋白胰岛素/核糖核酸酶A溶液等试剂购自广州化学试剂公司。2.2分组及给药2.2.1观察组 给予活血祛瘀中药汤剂(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地龙15g,川牛膝20g,莪术15g等),每日1剂,加水800ml,煎成300ml,分两次温服;并予本院制剂消瘀灵丸(由《金匮》大黄蟅虫丸加减而成,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每次4~6g,每日3次。服药期间不用任何有效西药。2.2.2正常对照组 为本校健康在校研究生志愿者,不给予任何药物干预。2.3 TUNEL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2.3.1单个核细胞分离 取淋巴细胞分层液4ml置入干燥离心管中,用吸管吸取抗凝骨髓液2ml,在距离分层液上1cm处徐徐沿管壁加入,使淋巴细胞分层液叠于骨髓液上。3000r/min离心,20~25min,离心后绝大多数PMNC悬浮于血浆与淋巴细胞分层液之间,用吸管吸出PMNC,移入另一干燥离心管中,加入5倍以上体积PBS,1000r/min离心,5~10min×3次,在显微镜下计数,制成106/L的单个核细胞悬液。2.3.2细胞固定 PMNC悬液加入1%多聚甲醛冰浴15min,以3000r/min×5min离心,弃上清,用PBS洗两次,制成0.5ml的PBS细胞悬液,试管中加入5ml冷70%乙醇,在加入0.5ml的细胞悬液,冰浴放24h,再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2.3.3细胞凋亡检测 取1×106/LPMNC悬液,置1500r/min×8min离心,弃乙醇。加1mlWash缓冲液,洗两次。加DNA标记液50l,混匀,同型对照组省去该步骤。37℃温浴60min,每15min摇匀1次。各管加1mlRinse缓冲液,1500 r/min×5min离心,弃上清,洗两次。加入0.5ml PI/Rnase A Solution(精蛋白胰岛素/核糖核酸酶A溶液)。室温避光反应30min,3h内上机检测。2.3.4 Bcl-2或P53免疫组化检测2.3.4.1细胞涂片的制作 将分离到的单个核细胞用PBS稀释,调整细胞浓度为106/ml,均匀涂片,室温晾干,4℃丙酮固定10min,置4℃冰箱保存。2.3.4.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cl-2,P53 涂片用PBS(PH=7.4)冲洗5min×3次;加50μl过氧化酶阻断剂,室温下孵育10min,PBS冲洗5min×3次;加50μl Ultro V block,室温下孵育5~10min,PBS冲洗3次;加50μl一抗,室温下孵育15分钟,PBS冲洗5min×3次;加50ul链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溶液,室温下孵育10min,PBS冲洗5min×3次;加100μl新鲜配剂DAB溶液,室温下2min,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脂封固。阴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2.3.5原位杂交法检测Bcl-2 mRNA、P53 mRNA表达 将单个核细胞在经左旋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载玻片(将硅化玻片浸泡于多聚赖氨酸和蒸馏水按1:10配好的液体中5min,室温晾干,密封保存)制成涂片;以4%多聚甲醛/0.01克分子PBS(PH7.2~7.4)室温下固定30~60min。蒸馏水充分洗涤后干燥;以新鲜配制0.5%过氧化氢/甲醇,室温下处理30min以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蒸馏水洗涤3次;玻片上滴加3%柠檬酸新鲜稀释的胃蛋白酶(1ml 3%柠檬酸加0.4ml浓缩型胃蛋白酶,混匀),37℃消化0.5~2min,0.01克分子PBS洗5min×3次,蒸馏水洗1次,以暴露mRNA核酸片段;杂交盒底部加20%甘油20ml以保持湿度,按每张玻片20μl加预杂交液,置恒温箱37~40℃下2h~4h,吸取多余液体,不洗;按每张玻片20μl的比例,加上杂交液,再将原位杂交专用盖玻片的保护膜揭开后,盖在玻片上,置恒温箱40~42℃杂交过夜;揭掉盖玻片,30~37℃左右水温的2×SSC洗涤5min×2次,0.5×SSC洗涤15min×1次,0.2×SSC洗涤15min×1次;滴加封闭液,37℃×30min,甩去多余液体,不洗;滴加生物素化鼠抗地高辛,37℃×60min,0.01克分子PBS洗5min×4次;滴加SABC,37℃×20min,0.01mol/L PBS洗5min×3次;滴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37℃×20min,0.01克分子PBS洗5min×4次;DAB显色:用1ml蒸馏水加DAB显色剂A、B、C各一滴,混匀,加至标本上,显色25min,充分水洗涤;苏木素复染,充分水洗;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树胶封片。2.3.6 Bcl-2,P53基因及其mRNA表达结果判断 阳性信号均为棕黄色细小颗粒,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阴性结果为未见上述颗粒。2.3.7 统计方法 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3结果3.1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情况 参见表1。结果经组间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提示治疗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自身配对t检验,治疗后24小时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1周、治疗后8周与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使用活血祛瘀中药后,3个时点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逐步增高;而治疗后12周与治疗后8周比较,P>0.05,提示此两个时点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1 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 X±S)组 别治疗前治疗后24h1w4w8w12w治疗组5.38±0.026.00±0.0217.75±0.03*24.25±0.03△29.00±0.04△29.38±0.02△正常组3.75±0.023.24±0.093.81±0.063.43±0.013.62±0.033.89±0.07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前一时点比较,△P<0.053.2治疗前后bcl-2,P53基因表达情况 参见表2。表2 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bcl-2,P53基因表达情况(%, X±S)组 别基因治疗前治疗后1w4w8w12w治疗组bcl-233.63±2.91△32.31±2.9531.00±2.3516.63±2.49*15.88±1.73*正常组bcl-210.01±1.0510.10±1.0911.12±1.2110.32±2.0111.21±2.18治疗组P5325.31±2.10△24.69±1.4417.88±1.70*13.38±1.22*12.43±1.88*正常组P5300.11±0.021.03±0.9101.01±0.87注: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经组间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提示治疗前患者bcl-2、P53基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自身配对t检验,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P>0.05,提示此时患者bcl-2、P53基因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4周bcl-2和P53基因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P值分别>0.05和<0.05,提示此时患者bcl-2和P53基因水平分别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和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8周bcl-2和P53基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值均<0.05,提示此时点与治疗前比较,患者bcl-2和P53基因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2周bcl-2和P53基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3治疗前后bcl-2,P53基因mRNA水平表达情况 参见表3。经组间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提示治疗前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cl-2mRNA、P53mRNA水平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自身配对t检验,治疗后1周骨髓单个核细胞bcl-2mRNA和P53mRNA与治疗前比较,P值均>0.05,提示此时较治疗前患者bcl-2mRNA和P53mRNA水平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4周、8周、12周,bcl-2mRNA和P53mRNA分别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P值均<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此2时点患者bcl-2mRNA和P53mRNA水平表达逐步下降;治疗后12周bcl-2mRNA和P53mRNA水平表达较治疗后8周,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此时点患者bcl-2mRNA和P53mRNA水平表达无进一步下降。表3 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bcl-2,P53mRNA水平表达情况(%, X±S)组 别基因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治疗组bcl-2mRNA30.49±3.4929.44±4.9326.69±3.1316.48±2.1715.63±1.25正常组bcl-2mRNA6.32±2.015.56±5.125.22±3.275.34±2.345.35±3.02治疗组P53 mRNA16.91±1.6815.75±1.8315.00±1.9311.45±1.6811.25±2.48正常组P53 mRNA000004讨论骨髓单个核细胞主要包括幼稚红细胞、白细胞和巨核细胞,即为外周血血细胞的前体细胞。本研究观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用活血祛瘀中药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凋亡情况,可反映其治疗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24小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自然凋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周、4周、8周,其细胞凋亡率较治疗前逐步升高,各时点的凋亡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但至治疗后12周,其凋亡率较治疗后8周再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活血祛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显效期可能在治疗后第8周达到高峰,此后若继续用药,其凋亡率趋于平稳;亦即表明活血祛瘀中药起效较慢,与临床上以中医药活血祛瘀治疗本病往往需要用药4~8周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得较好疗效的观察结果相符。一般认为,bcl-2、P53、c-myc等是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的关键基因,其中bcl-2抑制细胞凋亡;P53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前者主要有促凋亡作用,后者主要抑制细胞凋亡;c-myc基因则主要起促凋亡作用[5]。由于野生型P53基因的半衰期很短,仅20分钟,积聚水平甚低,一般难以检测;故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到的P53蛋白均为突变型P53基因。正常对照组因无P53基因变异,故本研究中P53基因及其mRNA的阳性率均为0。本研究显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治疗前bcl-2及其mRNA、P53及其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细胞增多的原因可能与bcl-2及其mRNA、P53及其mRNA的高表达有关,即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病过程中,由于P53基因变异,突变型P53抑制野生型P53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以致造血干祖细胞不能正常凋亡而堆积体内为患;经活血祛瘀中药治疗后,患者bcl-2及其mRNA、P53及其mRNA的高表达均明显下调,结果与我们对急性白血病病人以及小鼠白血病模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观察结果相似[6-7];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下调作用日益明显,到用药第8周达高峰,以后趋于平稳。由于人体细胞体外生存时间所限等原因,我们的观察时间暂未能进一步延长;有待于将来改进技术条件,再行观察。从本研究结果我们可推论,bcl-2、P53等癌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抑制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与凋亡,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血细胞的堆积和组织浸润,表现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象和骨髓象的异常。活血祛瘀法对真红有肯定疗效,且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基因及其mRNA、P53基因及其mRNA水平表达,从而诱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细胞凋亡。参考文献[1]张大龙. 活血祛瘀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0例疗效观察。天津中医[J],1987,(3):28.[2]王天恩,李惠荣,许勇刚. 泻肝活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0例临床观察。吉林中医药[J],1996,(2):8.[3]郑翠娥,郑延国. 血府逐瘀汤合益气养阴方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5例。山东中医杂志[J],1997,16(6):254.[4]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2.[5]成军. 《程序化细胞死亡与疾病》,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北京:1997.2.[6]杨洪涌,游江,马月等. 清毒饮和养正片对急性白血病人Bcl-2、P53、Fas基因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湖北中医学院学报[J],2003,3(9):32~34.[7]杨洪涌,潘习龙,丘和明等. 清毒饮和养正片诱导L7212小鼠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对Bcl-2,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新中医[J],2002;34(6):69~71.Inducing Apoptosis of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ofPV Patients and Affecting Expression of bcl-2 & P53and Their mRNA by TCM Treatment of Activating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Abstract)Keywords: PV TCM Treatment Mechanism Apoptosis Gene ExpressionYang Hongyong, Sun Jinfang, Chen Zhixiong,, Zhao Zhenping Gu Xuekui, Liu anpingPolycythemia Vera(PV)is a kind of acquired clonal disorder of the hemopoietic stem cell with proliferation of erythrocyte,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disorder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PV ha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ong course, erythrocytosis and hypervolemia and physical signs of purple skin and splenomegaly. All these features are diagnosed as symptoms of blood stasis in TCM. Thus PV can be treated with TCM method of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In this study, the method of case-control stud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normal controls had been used. The PV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CM method of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were analyzed about the apoptosis rates with the TUNEL method and the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53 by the method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hybridization in site for their mRNA expres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optosis rates the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of PV patien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efor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P>0.05),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efor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24-hour treatment group as well(P>0.05). Compared with the before treatment group, the 1 week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4 week treatment group respectively, the 1 week treatment group, 4 week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8 week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poptosis rates which increased one by one(P<0.05=, while, the apoptosis rate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8 week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12 week treatment group(P>0.05).The gene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53 in the patients of the befor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but no different from the 1 week treatment group(P>0.05).Between the 1week group and the 4 week group, the bcl-2 express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but the P53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8 week treatment group had a decreased expression level of both bcl-2 and P53 compared with the before treatment group(P<0.05=, bu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12 week treatment group(P>0.05),which displayed no decreasing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53 anymore. But the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53 in mRNA decreased between the before treatment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reatment of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 could reach its peak effect at the 8 week after treatment, and tend to keep stable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treatment.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TCM treatment worked slowly. It always took the medicine 8 weeks or longer time to reach better effects. It could be deduced that high level of expression of such oncogene as bcl-2 and P53 could inhibit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of hemopoietic stem progenitors and the TCM method of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 could work on PV with certain effect. The mechanism probably involved the regulation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53and their mRNA expression, which induced the apoptosis in PV patients.[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合同号:00-J-P-69)第一作者简介:杨洪涌(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等的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内科 杨洪涌一、概述 再障(AA)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表现为造血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w 发病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急性型-多小于12岁慢性型->40岁者略多 男>女,农村>城市 我国发病率约0.74/10万w 范围:属中医急劳、虚劳、血枯等。二、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清楚病因1、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等。2、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核素等。3.药物或化学品:抗生素;苯及其衍生物;抗甲状腺药;抗风湿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癫痫药;降糖药;抑酸药;心血管药;镇静药;利尿药;抗疟药;其它。发病机理1.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种子学):AA病人骨髓体外培养时可见细胞集落数与质减少或异常。2.免疫反应损伤造血组织(虫子学说):近年研究表明,大多数AA发病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3.骨髓造血微环境受损(土壤学说):AA病人BM产生基质层的功能异常(血窦及微血管病变),现认为可加重病情。4.遗传素质:AA病人对氯霉素之易感性与遗传有关。5.造血细胞凋亡过多:如某些原因激活Fasl/Fas系统,触发凋亡程序,使造血干细胞等过度凋亡,引起造血衰竭而致AA。再障的分型要点区别点急性型(重型Ⅰ型)慢性型(重型Ⅱ型、轻型)起病多急骤多缓慢出血部位多,程度重,内脏及颅内出血多限于体表感染多见,严重,常见败血症少见,较轻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严重,网织球<0.01全血细胞减少较轻,网织球>0.01骨髓象多部位穿刺示增生减低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预后病程短,多于半年内死亡病程较长,少数死亡,多能缓解或好转w 中医对AA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 ①禀赋薄弱 ②药食失误 ③劳倦内伤 ④邪毒内攻 ⑤久病迁延2.病机:关键在于肾亏脾虚,气血不足,或兼痰瘀。 1960年代-心脾、气血亏虚; 1970年代-肾虚为本; 1990年代-脾肾亏虚,气血不足;2000年代-虚实夹杂,脾肾阴(精)阳、气血亏虚为本,痰湿、瘀血、热毒内阻为标。三、临床表现w贫血;w出血;w感染和发热;w全血减少。四、诊断w 再障之诊断除了临床症状和体征外,关键在于骨髓细胞学,特别是病理学检查。w AA 之骨髓特征: ⑴大多数部位穿刺示增生减低; ⑵分类示粒、红系减少; ⑶巨核细胞、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明显减少,脂肪结构明显增多(>70%-90%)。五、鉴别诊断w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w 低增生白血病w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六、治疗w 辨证治疗关键:(一)辨证关键 1、AA表现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虚:阴(精)阳、气血亏虚; 3、实:瘀血、湿浊、痰热、热毒内郁。(二)治疗关键 1.疗程要长,至少3-6个月以上,一般要经1-3年的耐心调治。 2.西药以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酌情加用皮质激素。 3.中药着重滋阴填精,温补脾肾,兼养气血。宜选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治本)。 4.及时、妥善、积极治疗并发症(治标)。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2.强调支持疗法; 3.积极防治出血和感染; 4.中西结合刺激骨髓造血; 5.考虑干细胞移植。 支持疗法: 1.输血(1)指征:①HGB<60-70g/L; ②严重出血倾向或PLT﹤15×109/L; ③严重感染或败血症。**注意:a.酌情选用浓缩或洗涤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静丙等。 b.必须严格控制输血指征。2.防治感染和出血 (1)防治感染――选用敏感、足量、广谱抗生素,可联合使用。 (2)防治出血――酌情选用止血剂,最好输血小板。药物治疗: 1.中医中药(1)急性再障: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标本俱急。 *表现:高热、身痛+血热妄行证。 *治法:扶正祛邪,留人治病。宜滋阴益气,填精补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 *处理:①早投甘寒重剂,可选清营汤合竹叶石膏汤合龟鹿二仙胶加减; ②积极配合西医疗法。(2)慢性再障: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①气血亏虚:补益气血。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②肾阴虚:滋补肾阴。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③肾阳虚:温补肾阳。用右归丸合龟鹿二仙胶加减; ④阴阳两虚:滋阴壮阳,填精补髓。用二仙汤合左、右归丸合龟鹿二仙胶加减。注意:再障≈虚劳,但≠虚劳。 △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补虚不忘邪实,攻邪勿忘正虚。※中成药: ①活髓片:6-8片,tid; ②生血片:4-5片,tid; ③再障生血片:5片,tid; ④654-II片:10mg,tid; ⑤益血生胶囊:2-4粒,tid;⑥活髓膏:敷贴双肾俞、八髎等穴。2.西药(1)雄激素:康力龙2-4mg,tid;或丹那唑0.2,tid;或安特尔40mg,bid(2)皮质激素: ①泼尼松10mg,tid;或30mg,qd;重型AA予60mg/d×15-30. ②大剂量甲强龙0.5-1.0g+NS250-500ml, iv gtt,qd×3,仅用于难治性重型再障,疗效一般。(3)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环孢素A 3-7mg/kg/d×3-6m,待血象稳定后维持1个月,减量停药。(4)免疫增强剂: 如左旋咪唑50mg,bid-tid.(5)细胞因子:主要用于重型AA. G-CSF100-300μg/d×4W,皮下注射; GM-CSF8-32μg/d×4W,静滴。(6)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主要用于急性、重型AA,如: R-ALG 3-5mg/kg/d×4-5,静滴,皮试后; H-ATG 15-40mg/kg/d×4-5,静滴,皮试后; 还可与大剂量甲强龙联用,可能更佳,即20-30mg/kg/d.3.切脾:有效率30-60% 适应症:(1)CAA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者; (2)脾大或明显脾亢者; (3)溶血免疫因素明显者。 禁忌症:(1)AAA; (2)BM增生极度低下; (3)反复感染者; (4)55-60岁以上者。4.造血干细胞移植: 为目前AA最佳疗法,但费用昂贵,髓源短缺,暂仅用于20-40岁以下急性或重型AA。 方法包括:异基因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移植等。
概 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 AA),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包括化学物质、生物因素、放射线和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脂肪化、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我国发病率为每年0.74(0.67-0.82) /10万,其中急性再障0.14/10万,慢性再障0.6/10万。 青壮年多见,男性多见。再障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以获得性占绝大多数。获得性再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再障。原发性远高于继发性。 再障属于中医学之“虚劳”、“内伤发热”和“血证”范畴。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 1.化学因素:(1)剂量足够时即可引起再障(部分为可逆) 苯及其衍生物、烷化剂、抗代谢药、抗有丝分裂药、抗肿瘤药、无机砷剂、雌激素等。(2)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抗生素如氯霉素、有机砷 、磺胺药、 抗惊厥药、抗甲状腺素药、治疗糖尿病药、抗组织胺药、消炎镇痛药、镇静药、抗结核药、抗疟药等 最常见病因是苯及其衍生物、氯霉素、消炎镇痛药。 2、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核素、镭等,与接触剂量有关。 3、生物因素: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HIV、登革热等二、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的减少或有内在缺陷(“种子”学说):(1)CD34+细胞减少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相关。(2)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造血调控因子可损伤CD34+细胞。 2、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缺陷(“土地”学说): 主要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分泌造血因子的异常。3、免疫机制的异常(“虫子”学说):主要是T4↓、T8↑、IL-1↓、IL-2↑、IFN -γ↑NK细胞↓。4、遗传的倾向:易感性 病 理 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红髓总量减少,被脂肪组织所取代而变为黄髓。急性再障主要影响较早期多能干细胞,使其不能向原始细胞分化,红髓破坏广泛且严重,骨髓中各种造血细胞很少,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慢性再障,红骨髓仅有部分破坏,且呈向心性萎缩,脂肪化;先累及髂骨,而后脊突与胸骨。增生良好的部分呈代偿性增生,呈灶性增生活跃。淋巴组织,如脾,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临床表现 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及反复感染。 贫血:一般为进行性。主要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引起的。 出血: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生成减少所致。亦有血小板质的异常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感染:由于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减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所致。此外,也和γ球蛋白减少及淋巴组织萎缩有关。临床分型1、急性型AA(AAA),亦称重型再障I型 (SAA-I ) 起病急,进展迅速,三大症状均较明显且严重。 2、慢性型AA 起病和进展缓慢,病程长。三大症状轻且较易控制。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三系均减少,三系减少不一定平行,其中以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最为重要。 2、骨髓检查 急性AA骨髓象增生减低,严重时衰竭。 慢性AA不同部位骨髓象各不相同,但巨核细胞减少是其特点。 诊 断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 1、全血细胞减少,Ret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至少有一部分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有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4、排除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MDS、AML、骨髓纤维化、恶组、特别是PNH。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临床分型诊断一、重型再障Ⅰ型:1、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2、血像:Hb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的两项(1)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2)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3)血小板<20×109/L。3、骨髓像(1)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有淋巴细胞增多。(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二、慢性再障1、临床表现: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2、血像:Hb下降较慢,网织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较重型再障轻。3、骨髓像:(1)三系或二系减少,至少一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表现、血像、骨髓像与重型再障Ⅰ型相似,称为重型再障Ⅱ型。国外诊断分型重型再障: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50%,则造血细胞应<30%。2、血像:具备下列三项中二项(1)粒细胞<0.5×109/L,若<0.2×109/L为极重型。(2)网织红细胞<1%或绝对值<4×109/L。(3)血小板<20×109/L。鉴别诊断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溶血骨髓像、溶血临床表现、Ham试验阳性、Rous试验阳性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活跃、三系病态造血三、恶性组织细胞病 骨髓中有异常的组织细胞治 疗一、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二、雄激素:对慢性再障疗效较好,如康力龙、十一酸睾酮、达那唑。三、免疫抑制剂: ALG/ATG 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CsA、大剂量的甲泼尼松龙、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四、造血因子:EPO、G-CSF、GM-CSF。五、中医中药治疗1982年首届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会议分型:肾阴虚(左归饮、大菟丝子饮)、肾阳虚(右归丸、金匮肾气丸)、肾阴阳两虚(右归饮加减)、脾肾阳虚(桂附八味汤合四君子汤)、肝肾阴虚(六味地黄汤、大菟丝子饮加减)。原则:“补肾为主,补气为辅”;“补阳为主,滋阴为辅”;“先减症,后生血”“凉、温、热”。筛选出的有效药物: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首乌、苁蓉、巴戟、补骨脂、菟丝子、仙茅、鹿茸、附子、肉桂等。六、骨髓移植:主要用于40岁前的重型再障。七、其他:脾切除,胚胎肝输注 治疗慢性再障常用的雄激素、疗效和副作用──────────────────── 剂量和用法 有效率(%) 副反应───────── ────── ─────丙睾 50-100ml/d 50.8-80.2 男性化,水钠潴留 im 胆汁淤滞性黄疸康力龙 6-12mg/d 59.5-88.9 GPT↑ 分3次P.O.大力补 30mg/d 86 GPT↑ 分3次P.O.────────────────────七、讨论 总体而言1、随着研究的进展,再障的治疗取得了比之以前更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开辟了一个治疗再障新的途径。2、中西药联合治疗、早期治疗效果明显要好于单纯的中药或单纯的西药治疗。通过中西药联合治疗,疗程3个月后,有效率保持在90%左右。3、初治的效果要好于复发或者迁延时间过久的患者4、当病情或的临床缓解如症状明显改善,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等实验数据接近或恢复到正常范围后,还要维持治疗一段时间,不要过早停止治疗,这样容易导致复发。复发后的治疗将很困难。5、适当输血,在早期治疗未取得效果之前,根据外周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情况,可是当输注浓缩红细胞或血小板,但要严格限制输注指标,一方面是减轻经济负担,缓解血源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对其后的治疗与康复也有帮助6、不宜过度过早地使用ATG,尤其是骨髓干细胞移植这些风险大、费用昂贵的非常规治疗手段。这方面其实也有很多深刻的教训。目前医疗的市场化导致贵重药物的非理性使用非常严重,医疗单位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动辄使用高强度的治疗手段,使患者不堪重负,效果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和普遍的社会现象,必须引起医生个体和医疗单位的反思。其实很多治疗手段,起源于在国外,但却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在中国却被滥用。在媒体的渲染下,一些并不成熟或确定的治疗方法被滥用,既抬高了治疗费用,也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比例。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个人,尤其是对待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样的重大疾病,都必须要从长远考虑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案。既对病人的安全和疗效考虑,也考虑经济成本,对社会和个人都是有利的。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由于血细胞膜上锚固蛋白-糖化肌醇磷脂(GPI)减少或缺乏,使血细胞对补体溶血敏感性异常增高而发生慢性血管内溶血,伴阵发性加剧和血红蛋白尿,以贫血和血红蛋白尿,或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感染、血栓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获得性克隆性血细胞膜缺陷病。PNH的发病率:发病率位居国内溶血性贫血之首,近年来发病更有增多趋势,但未见详细统计数字。国内PNH病人长期无血红蛋白尿发作者较多,血栓较少见,常见并发症为感染、贫血性心脏病、胆石症、慢性胆囊炎,少见并发症为溶血危象、血栓及栓塞、DIC等;欧美国家以血栓、栓塞、感染及骨髓衰竭常见。本病病程迁延,病情轻重不一,甚者可危及生命,部份可演变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死亡原因为脑出血、血栓、感染、恶变等。中数生存期约10年,最长达30年以上,约10%患者经长期治疗而获痊愈。本病属中医学虚劳、黄疸、瘀证等范围。【病因及发病机理】(一)发病因素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因:未明,可能与化学物质、放射线和病毒感染等有关。2、年龄因素:以20~40岁青壮年多见,个别在10岁以下及70岁以上。3、性别因素:男性显著多于女性。4、地域因素:我国北方多于南方。5、诱因:引起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溶血发作的诱因主要有:(1)睡眠:白天、夜晚睡眠均可诱发。(2)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感冒等。(3)药物:如铁剂、乙酰水杨酸、氯丙嗪、氯化铵、呋喃妥因、呋喃旦丁、维生素C、鲁米那、磺胺、碘油等。(4)食物:如桔子、食醋、韭菜、过量饮酒等。(5)其它:输血、手术创伤、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发热、预防接种、妊娠、月经来潮等。(二)发病机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理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本病是一种克隆性疾病,即由于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增生,导致病人红细胞寿命缩短,在酸性条件下发生补体介导的溶血。较公认的学说有:1、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近年多数人认为,各种致病因素损伤骨髓,使造血干细胞染色体发生基因突变,异常的干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形成具有膜缺陷的异常克隆,此异常克隆生成的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共同的缺陷。2、血清补体介导的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红细胞对补体溶血作用非常敏感。补体乃存在于血浆中的某种蛋白质,当补体未被活化时,对红细胞无溶血作用,只有补体被激活后才能引起溶血。在本病发病中,补体的激活主要是旁路途径。既往研究表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体内存在三种类型红细胞:I型,即正常红细胞;II型,溶血中度敏感性细胞,敏感性是正常红细胞的3倍~7倍;III型,为溶血高度敏感性细胞,敏感性是正常红细胞的20倍~30倍。这三种红细胞在体内所占的比例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溶血的程度与频率密切相关。当III型细胞少于20%或主要为II型细胞时,溶血常较轻微或偶作;当III型细胞占50%以上时,则常出现频繁的溶血而发生血红蛋白尿。即这种三类型红细胞的构成比不同可使临床表现不同。3、红细胞膜结构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细胞对补体溶血异常敏感,与以下因素有关:红细胞膜蛋白C3转化酶衰变因子(DAF,CD55)缺乏,使C3不断转化,激活C5~9膜攻击复合体,导致红细胞膜肿胀破坏;同种限制一种(C8结合蛋白,HRF)缺乏,使PNH细胞对膜攻击复合物敏感性显著增加;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膜攻击复合物抑制因子(MIRL,CD59)缺乏,使膜攻击复合物形成增加。上述这些糖蛋白都是由糖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固在细胞膜上的,故又统称为磷脂酰肌醇锚固蛋白。目前认为,由于糖化磷脂酰肌醇不能生成或不能起锚固作用,使上述膜蛋白不能锚固在细胞膜上,使患者红细胞膜缺乏这些因子而易于发生溶血。本病的发病机理有待深入研究,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肾、骨髓、肝、脾、血管内血栓形成。祖国医学认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因病理是:外感邪毒:外感风寒暑湿燥热或温毒、疫疠之邪(包括放射线或化学毒物接触),邪毒入里,损伤脾胃,阻滞中焦,使运化失职,一则水湿内停,与邪热相搏,湿热交蒸,郁而发黄;二则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华色充养形体脏腑;或邪毒郁而化火化热,又可伤营败血。内伤劳倦:劳倦伤脾,强力举重或劳欲伤肾;脾气伤则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肾气伤则精不化血,使气血亏虚,无以充养躯体;且脾虚则运化无权,肾虚则水无所主,均可使水湿内留,郁而发黄,或湿郁化热,湿热交蒸而发黄。药食不当:饮食不洁,嗜酒过度,或用药不慎,药毒内留(包括输血或预防接种等),一则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二则湿毒相搏,郁而化热,湿热蕴蒸而发黄。七情所伤:郁怒伤肝,大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肝伤则疏泄不利,气机郁结;肺伤则气无所主,宣发失常,均可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新血不生;或木不疏土,使脾胃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源,血不华色,且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虚则血脉艰涩,又可致气虚而血瘀;或气郁化火,灼伤肝肾之阴,阴虚则火旺,亦可伤营败血。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湿热交蒸,郁而发黄;或湿毒化火,伤营败血;或气血亏虚,血不华色;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病位在骨髓,与肾、脾、胃、肝关系密切。本病急性溶血发作期以黄疸为主,病机关键在于湿热毒邪内蕴,湿热败血溢于肌肤则发黄,下注膀胱则尿色黄褐如酱油;慢性溶血期则表现为虚劳,病机关键为脾、胃、肝、肾虚损,气血不足;变证可见气虚气滞,瘀血阻络,则为瘀证。因湿热之邪如油入面,胶结难解,故本病多病情缠绵,病程长久。【诊断】一、临床表现(一)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首发症状主要是贫血,约占70%。患者多有慢性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眼花、耳鸣等,常在活动后加剧。贫血主要由溶血及缺铁所致。(二)出血:约30%病例可见出血,如龈血、鼻衄、皮下出血等。(三)溶血和血红蛋白尿:多数有不规则溶血,反复发作,轻者可无症状体征,重者可见急性溶血表现,如黄疸、腰部及四肢酸痛、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血红蛋白尿等。其中血红蛋白尿是本病最典型的表现,约75%病人在病程中可出现,发作的频度及程度不一。溶血常发生于睡眠中,尿呈棕红或酱油色或淡黄色,因多数人睡眠在夜间,故表现多为晨起重,下午轻。过去曾认为睡眠中出现溶血是由于睡眠中二氧化碳潴留及血浆pH值轻度下降所诱发,现已否定这种观点。现在认为可能是睡眠中血流缓慢,组织器官内酸度升高,为本病患者红细胞破坏提供了环境。(一)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可有,程度多属轻中度。(二)合并症:1.感染:本病常可合并支气管、肺及泌尿生殖道等处感染,易感染原因与粒细胞减少及其趋化、粘附和吞噬功能缺陷有关。感染又可形成C5b~7复合物,被激活的C5b~7启动PNHIII型细胞而加重溶血。2.血栓形成:患者易发生血栓形成,死亡率占本病死亡率的50%,尤多见于欧美国家,国内较少见。血栓可见于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脑和肢体末梢血管。肝静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多见,患者可出现剧烈腹痛、恶心、肝脏迅速增大,少数出现腹水,常可致命,核素扫描有助于诊断。脑血管血栓形成的首发症状常为严重的顽固性头痛、偏瘫。发生机理可能与血小板膜及补体之间相互作用失常,大量C3和血小板膜结合,使血小板发生活化和聚集有关。3.其他:部分病人因长期溶血而并发胆结石和皮肤色素沉着;部分病人可见氮质血症甚或肾功能衰竭。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血象:贫血程度不一,多数较严重,血红蛋白常低于60g/L,常为正细胞或大细胞性,若缺铁明显,亦可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若外周血见红细胞碎片,常提示血管内栓塞。网织红细胞可增高。粒细胞数常减少,感染时可升高;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血小板数常降低,特别在溶血不发作组明显。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常减低。(二)骨髓象:大多数增生活跃,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粒红比例降低;少数增生减低,甚至出现再生障碍危象;骨髓内外铁常减少,若经反复输血或补铁者可正常。(三)尿液检查:血红蛋白尿发作期尿潜血试验阳性,并常有含铁血黄素(Rous)试验阳性,且可有轻度蛋白尿和尿胆原升高。(四)补体敏感性增高试验:1.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特异性高,阳性对确诊本病有重要意义,但敏感性较差,可有假阴性,有时需反复多次检查才呈阳性反应。遗传性幼红细胞多核症者可出现假阳性。2.糖水溶血试验:敏感性好,但特异性差。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时也可呈阳性。3.蛇毒因子溶血试验:特异性高,敏感性介于酸溶血试验和糖水溶血试验之间。(五)膜蛋白缺失的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检出补体溶血敏感试验不能检出的患者。如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细胞膜上的CD55和CD59等GPI连接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六)其他:急性溶血时可见直接胆红素升高,血浆乳酸脱氢酶增高,结合珠蛋白减少。【鉴别诊断】一、与其它溶血性贫血鉴别:本病出现黄疸,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增生活跃,贫血等,易与其它溶血性贫血相混淆,但本病常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尿含铁血黄素恒定存在,酸溶血或蛇毒溶血试验阳性是为特征;其它溶血性贫血多无全血减少,含铁血黄素尿仅见于大量血管内溶血时,且酸溶血、蛇毒溶血试验阳性。二、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本病常有溶血,表现为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含铁血黄素尿、尿潜血试验阳性、部分患者有黄疸而再障则无此现象;本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减低而再障则增高;本病酸溶血、蛇毒溶血、糖水溶血试验多阳性而再障则阴性;本病红细胞ACHE、CD55、CD59减低而再障则正常。三、与缺铁性贫血鉴别:本病可伴缺铁性贫血,但常全血细胞减少,酸溶血、蛇毒溶血、糖水溶血试验阳性、尿潜血阳性、含铁血黄素尿,而单纯缺铁性贫血则无此现象。【危重指标】1.出现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少于40g/L,或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者。2.急性溶血发作或伴急性肾功能衰竭者。3.再生障碍危象者。4.并发脑血管或肝门静脉血栓形成者。5.粒细胞减少并发感染者。【治疗】一、西医治疗(一)治疗原则:积极寻找并排除诱因;控制溶血发作;促进血细胞生成;防治并发症;加强对症支持疗法;重症病人争取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治疗措施:1、急性溶血期的治疗(1)皮质激素:约50%以上患者有效。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补体激活或保护红细胞免受膜攻击复合物破坏有关。可用地塞米松每天10mg~15mg,静脉滴注,多在1周内尿潜血转阴,有效后改为强的松每天每公斤体重0.5mg,口服,维持1个月~3个月后减量停用。(2)右旋糖酐:能迅速控制血红蛋白尿,但作用不能持久;且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适用于伴感染、外伤、输血反应和腹痛等危象者。可予中分子或低分子6%右旋糖酐每天500ml~1000ml静脉滴注,血红蛋白尿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3)碳酸氢钠:可予每次1g,每日3次,口服;或5%碳酸氢钠125ml~250ml,静脉滴注以减轻溶血。(4)支持疗法① 输洗涤红细胞:不仅可纠正贫血,还可抑制红细胞生成,间接减少对补体敏感红细胞的产生。适用于重度贫血或心脏扩大明显者。② 严重贫血者给氧、补液、利尿,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5)积极寻找并排除诱因:如禁食酸性食物及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避免接触放射线及可能诱发溶血之化学物质;积极防治感染等。2、慢性贫血期的治疗(1)雄激素:能抑制补体激活及刺激红系增生。可选用康力龙2mg~4mg,每日3次,或丹那唑0.2g,每日3次,口服,连用3个月~6个月,若用8周后无效,可停药。(2)抗氧化剂:可保护细胞膜,防止溶血。如维生素E每日1.0g,肌肉注射,或每次、200mg,每日3次,口服。(3)铁剂:缺铁者应补充铁剂减轻贫血,但要注意补铁可加重溶血,故宜小剂量补充。如力蜚能15mg~50mg,每日1次,口服。(4)骨髓移植:通过异基因骨髓移植,可望达到治愈。适用于重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积极常规治疗无效或严重贫血伴骨髓再生不良者。缺点是费用昂贵,风险较大,髓源少。(5)联合化疗:对于无条件骨髓移植的顽固性患者,可试用COA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0.8g,静脉注射,第1天;长春新碱2mg,静脉注射,第1天;阿糖胞苷100mg,静脉注射,第1天~第7天;强的松10mg,每日3次,口服,第1天~第7天。部分病人有效。同时应注意加强支持疗法,如保护性隔离,酌情成分输血,合理选用抗生素和造血因子等。(6)其它新方法:对于皮质激素、雄激素等治疗失败的顽固性患者,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再障综合征患者,可试用以下新法:① 环胞素A(CSA):对于PNH-AA综合征有效,对单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疗效不显。如每天每公斤体重2mg~5mg,分次口服。② 环胞素A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严重全血细胞减少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可能有显效。③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有报道效果显著。可用每天每公斤体重20mg~30mg,静脉滴注。④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对本病全血细胞明显减少者有效,但不能控制溶血。可用每天每公斤体重20mg,皮试后,静脉滴注。3、合并症的预防:(1)深静脉血栓:可及时用强的松及抗凝、溶栓治疗。可用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或肝素每小时2000u~5000u,静脉滴注,或速避凝0.6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10天。溶栓药可予尿激酶16u静脉滴注,或克栓酶5u,静脉滴注,连用10天,再改口服抗凝剂。(2)感染:应注意积极防治感染,以免加重溶血。(3)胆结石:治疗较棘手,因手术可能诱发溶血。小结石可试用中西排石、溶石药;结石大且症状体征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宜做好充分的术前术后准备,纠正贫血,避免使用损伤肝脏或激活补体的麻醉药。(4)急性肾功能衰竭:可以通过碱化、水化小便,增加排泄;必要时行血液或腹膜透析。二、中医治疗:(一)证候特征本病一般起病较慢,表现为虚劳、瘀证,但可发作急性溶血,表现为湿热黄疸或急黄。其急性溶血期常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色黄如茶或黑褐如酱油,脘腹闷痛,恶心呕吐,疲乏纳呆,或发热,或腰部及四肢酸痛,舌苔黄腻等湿热交蒸证;慢性贫血期可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懒言,小便黄,或发热、目黄、自汗等气血两虚证;再障危象者可见面色白光白,头晕耳鸣,疲乏纳呆,腰膝酸冷,畏寒便溏,口淡泛涎,夜尿频数等脾肾亏虚证; 病久或素体阴虚者,可见面色晦暗,或少华,潮热,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衄血盗汗等肝肾阴虚证;合并血栓者,可见面色苍白或晦暗,肢体疼痛肿胀,或腹痛如刺,恶心腹胀,胁下症积,或头痛,口呙 僻不遂,神疲乏力,唇舌淡暗,脉弦细涩等气虚血瘀证,是为危候。(二)治疗要点本病属虚中夹实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慢性贫血期缓则治本,当以扶正固本为主,佐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急性溶血期宜急则治标,清热祛湿退黄为主,佐以补益气血;瘀血闭窍、阻络变证,又以活血祛瘀,通络开窍为主,佐以益气行气。(三)分型治疗1、湿热交蒸主证 身黄目黄,小便色黄如茶或黑褐如酱油,脘腹闷痛,恶心呕吐,疲乏纳呆,或发热,或腰痛、四肢酸痛,舌质淡,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 清热利湿,益气和胃。例方 茵陈四苓散。常用药 茵陈、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党参、黄芪、竹茹、鸡血藤、田基黄、赤芍、鸡内金、法夏、丹参、桃仁、红花。应急措施 清开灵注射液30ml~40ml,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10ml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气血两虚主证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懒言,唇甲色淡,小便时黄,或发热、目黄、自汗,舌淡嫩有齿印,苔白,脉细弱。治法 益气养血为主。例方 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熟地、白芍、川芎、当归、黄芪、三七、茵陈、糯稻根、浮小麦、柴胡、陈皮。应急措施 气血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或丽参注射液20ml~30ml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脾肾亏虚主证 面色晄白,头晕耳鸣,疲乏纳呆,腰膝酸冷,或腹部冷痛,口淡泛涎,夜尿频数,畏寒便溏,舌质淡胖或暗,苔白腻,脉沉细。治法 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例方 十四味建中汤。常用药 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附子、肉苁蓉、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补骨脂、仙灵脾、仙茅、熟地、黄精、龟板胶、鹿角胶、茵陈。应急措施 黄芪注射液20ml~30ml,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再障生血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4、肝肾阴虚主证 面色少华或晦暗,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或鼻衄、齿衄,或胁下积块,舌淡或边尖红,苔薄或少,脉细数。治法 滋补肝肾,凉血活血。例方 大菟丝子饮合二至丸。常用药 菟丝子、熟地、黄精、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补骨脂、山药、怀牛膝、鸡血藤、地骨皮、鳖甲、白薇、仙鹤草、茜草根、白茅根、阿胶、赤芍。应急措施参麦注射液20ml~40ml,加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5、气虚血瘀主证 面色苍白或晦暗,肢体肿胀疼痛固定,或腹痛如刺,恶心腹胀,胁下症积,或头痛,口呙 僻不遂,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唇舌淡暗,或瘀斑瘀点,脉弦细涩。治法 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例方 补阳还五汤合失笑散。常用药 黄芪、桃仁、红花、地龙、当归、赤芍、川牛膝、三七、丹参、鸡血藤、生蒲黄、五灵脂、益母草、毛冬青。应急措施血栓通注射液10ml,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10ml~20ml,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150mg~200m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临症提要]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起病多较缓,但亦有起病较急者。临床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对于无明显典型血红蛋白尿者,则易误诊、漏诊。故临床具有如下表现者,应考虑本病可能,进一步作有关检查:如不明原因贫血,特别是初步诊断为溶血性贫血而病因不明者;不明原因全血细胞减少,无论骨髓增生减低与否;顽固性不明原因缺铁,尤其是伴有溶血者;反复发作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伴有腹痛或头痛者;不明原因的血管内溶血,尤其是有血红蛋白尿者。二、本病在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等方面与再障颇为相似,尤其在无血红蛋白尿出现者,常易误诊为单纯再生障碍性贫血。故对此类病人应认真检查,长期随访以区别单纯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再障—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或单纯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本病尚需与其他溶血性疾病进行鉴别,尤其是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冷凝集素综合征、血红蛋白病等。三、本病至今尚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望去除异常造血克隆,达到根治目的,但由于受到供体缺乏、费用高昂、副反应大等限制,未能广泛、常规使用。由于缺乏特效疗法,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就显得更为重要,包括积极增强体质,防治病毒感染;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避免食用桔子、芒果、食醋等酸味食物,以及韭菜、饮酒等;避免剧烈运动、过度疲劳及精神刺激;尽量避免或减少手术、创伤,必要时不输全血及浓缩红细胞而改输洗涤红细胞;对于本病患者慎行预防接种,妊娠、月经来潮期间尽量减少酸味饮食。对于溶血发作频繁的病人,可酌情加服小苏打等碱性药物。四、对于无血红蛋白尿发作,骨髓增生低下,中重度血细胞减少的本病患者,常用刺激造血的药物,如雄激素,一般以口服为主,但在使用时应注意肝损害等副作用,应常规加强护肝,如肝太乐、肝得健等,不宜使用联苯双酯,因其味酸,以免诱发或加重溶血。五、对于有典型血红蛋白尿发作,骨髓增生活跃者,应积极控制溶血发作,可用皮质激素、右旋糖酐、碳酸氢钠、大剂量维生素E等,还可定期足量输注洗涤红细胞以抑制II、III型红细胞生成而减轻溶血;必要时可考虑小剂量化疗。另外,铁剂在确有缺铁时可予常规剂量的1/3~1/10酌情补给,注意不能按常规剂量补充,更不能在未有明确缺铁证据前盲目补铁,以免刺激补体敏感细胞大量增殖诱发溶血。对于有血栓形成者,宜使用右旋糖酐,据报道分子量为142000者效果更好;还可使用抗凝剂,但肝素使用要慎重,除非广泛血栓形成,否则最好不用,因有报道可诱发溶血。对于本病还有报道可使用大剂量654-II,如血红蛋白尿发作时予90mg~120mg,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改为20mg,每日3次口服。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属祖国医学黄疸(阴黄)、虚劳、瘀证等范围。其主要病机是湿热交蒸,郁而发黄;或湿毒化火,伤营败血;或气血亏虚,血不华色;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其中慢性贫血期病机关键在脾胃、肝肾虚损,气血不足;急性溶血期病机关键在湿热毒邪蕴蒸;变证则因气虚气滞,瘀血阻络。本病以脾肾阴阳气血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临床正虚与邪实常同时存在,标本缓急时可互相转化,证型之间常互相兼夹,尤须把握病机,辨证施治。一般慢性贫血期多选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填精生髓,滋补肝肾等法;急性溶血期多采用清热利湿,祛瘀退黄;瘀血闭窍阻络变证则选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开窍等法。有报道黄芪建中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加减可防治溶血发作。尚有报道单味中草药杨梅根皮提取物制成的“防溶灵”治疗本病,有效率79.3%,可供参考。另外,凡酸味中药亦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溶血,故对本病均宜慎用或忌用,如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乌梅、川木瓜等。亦可于方中加入乌贼骨、瓦楞子、珍珠母、牡蛎等制酸药物。(杨洪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