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形成与肝胆的疏泄条达功能失常密不可分。若肝胆疏泄条达失职,气机不畅,升降失常,阴阳失调,即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病理改变,胰液就不能正常分泌和排泄,导致胰液郁滞而发本病。影响肝胆疏泄的因素多见于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感受毒邪,以及感染虫积等。1.情志不调 肝胆之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人体的情志变化肝胆最受影响。若情志不调,暴怒伤肝,或悲哀气结等,使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胰液不能正常分泌和排泄,使胰液壅滞。若加上饮食不节或感染虫积,癌毒之邪即可侵入人体。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和辛辣之品,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胰液郁滞,也利于癌毒之邪的孳生和发展。3.感染湿热毒邪 外感湿热、暑湿、或寒湿之邪,郁久化热。湿热不解,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不得泄越,肝胆受其熏蒸,致疏泄条达失职,胰液郁滞,癌毒之邪乘虛侵入人体,或萌发孳生。4.感染虫积 饮食不洁或脾胃不健,以致肠道寄生虫积,虫积可助生热,而浊热又利于虫体寄生。虫性喜乱窜、钻孔,可由肠窜入胆道,并可带进不洁之物,扰乱气机,使肝胆疏泄失职,致使胰液郁滞,癌毒之邪乘机侵入或萌发孳生。总之,胰腺癌的病因虽有以上数种,但疾病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肝胆疏泄功能失职,脏腑功能失调,机体正气虛弱,导致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病理病机产生,这些因素就是癌毒之邪侵入和萌发孳生的关键。西医认为,胰腺癌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过量饮用咖啡、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的调查报告发现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也有人注意到慢性胰腺炎病人与胰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发现慢性胰腺炎病人发生胰腺癌的比例明显增高;另外还有很多因素与此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职业、环境、地理等。
鼻咽癌放疗后的寿命还能维持多长时间 鼻咽癌放疗后的寿命? 对于鼻咽癌的化疗方法主要还是看引人而已的的效果。鼻咽癌病人完成放射治疗后,应定期随访。据研究,鼻咽癌放疗后局部或颈部复发的时间,多集中在放疗后两年内,放疗后第一年复发率尤其高,超过5年复发率就非常低了。因此,在放疗后两年内,应密集随访检查,注意如下一些事项。 1、对于鼻咽癌的放疗方法主要是在事后注意其检查的方法,放疗后第一年应每月复查一次,每隔三月作一次电子鼻咽镜检查。电子鼻咽镜检查,能全面了解鼻咽部的情况,早期发现复发病灶。 2、其次,鼻咽癌的检查方法还可以使用CT和磁共振检查。这种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方法之一,如果怀疑复发,需要进行CT和磁共振检查,以了解复发的范围,确定能否手术及采取哪种手术方式。 3、EB病毒抗体滴度检查。EB病毒感染和鼻咽癌有关。放疗后EB病毒抗体滴度应该转为阴性,如果放疗后EB病毒抗体滴度持续强阳性,或转阴后又重新变为强阳性,要高度怀疑复发。 鼻咽癌放疗后的寿命?综上所述就是对于鼻咽癌在放疗后的寿命的全部阐述,您是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了呢,鼻咽癌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使用一些方法。 放疗后,延长寿命的方法有: 1、皮肤反应:放疗后可出现皮肤干、湿反应。出现湿反应时,忌刺激皮肤,应暴露皮肤,局部涂含氯霉素、氢化可的松的鱼肝油,或黑将丹。如用1%莪术油膏外涂可预防皮肤损伤。 2、放射性颌骨炎:放射前应清洁牙齿,拔掉患牙,应保持口腔卫生,在放疗后三年内避免拔牙。 3、放射性口咽部反应:咽疼,严重时影响进食吞咽。咽部可喷含止疼药地卡因及抗生素的药物,或喷双料喉风散。 4、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由于放射损伤,局部纤维化而引起张口困难。防治要避免局部照射过度,注意口腔卫生及治疗口腔感染,以减少纤维化程度。
放疗对未分化癌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如果有合并呼吸困难,应先行气管切开术。乳头状癌、滤泡癌和髓样癌,对放射性敏感性较差,一般不采用,难以切除的残余癌、复发癌或骨转移癌,也可以采用放射线外照射,给予姑息治疗也有一定价值。放射性碘治疗,用于治疗吸收碘率较高的甲状腺滤泡癌的远处转移,一般需要先切除全部甲状腺,使转移癌增加吸碘能力,然后进行碘治疗。一般癌组织中滤泡越完整,胶质越多吸碘率越高,疗效越好。癌细胞分化越差,吸碘少,疗效越差;滤泡癌吸碘最多,疗效最好。乳头状癌吸碘较少,疗效较差。髓样癌吸碘甚少。未分化癌几乎不吸碘,故一般不采用放射性碘治疗。碘治疗用药剂量和方法,一般晚期,尤其广泛转移,全身情况较差,可以小剂量多次给药配合中药扶正排毒抗癌用药较好。如果患者情况较好,病变转移比较少,可用1次大量法给药,半年后根据病情考虑重新给药,此法简便快捷,可一次使细胞蒙受致死量,但会并发骨髓抑制、生殖功能抑制或粘液水肿等,也可以并发肺炎,少数可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
宫颈癌晚期病人的话,由于体内消耗能量和营养物质比较多.所以说宫颈癌的饮食很重要。 一、含有β-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菠菜、苋菜 能够增加机体免疫力的营养素,也能降低宫颈癌风险,缓解宫颈癌病人的病情。比如β-胡萝卜素(菠菜、苋菜中富含)有助于保护免疫系统免受自由基分子的攻击,明显增强人的免疫力。 二、富含茄红素的西红柿 颜色娇艳、滋味鲜美的西红柿素来以营养价值高著称,殊不知,它还是女性朋友远离宫颈癌的良方。研究发现,女性血液中如果含有较高水平的番茄红素,就有可能减少50%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 三、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如:菜花、白萝卜、土豆 维生素c可以抑制人乳头瘤病毒造成的伤害,含有维生素c较多的蔬菜有菜花、白萝卜、土豆等。 四、含有锌和硒的食物 科学研究表明,体内锌和硒的水平过低会引起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从而诱发宫颈癌,因此,患者在膳食中补充锌和硒尤其重要,可以多吃些鱼、瘦肉、花生等。 五、黄豆与豆制品 宫颈癌患者还应多吃黄豆与豆制品,比如豆腐或豆浆,因为这些食物可以补充植物性雌激素,其内含的异黄酮素、木质素都被认为有抗氧化的作用,能抑制子宫颈腺癌与鳞状表皮细胞癌生长,减少癌细胞的分裂,同时有效地阻止肿瘤转移。 六、宫颈癌不用时期营养补充 根据中医食疗的原则,在宫颈癌的不同时期,其营养补充也各有特异性: (1)患者阴道出血多时,应食用补血的食物,如藕、山楂、黑木耳、鹌鹑蛋等。 (2)手术后应补气养血,可用山药、桂圆肉、枸杞、猪肝等。 (3)放疗时饮食调理以养血滋阴为主,可食用肉类、鸭蛋、木耳、油菜、莲藕等。 (4)白带多而稀时宜滋补,可用甲鱼、鸽蛋、鸡肉等。 (5)宫颈癌晚期应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牛奶、牛肉。 (6)化疗时以健脾补肾为主,可用阿胶、甲鱼、木耳等。
便血、排便困难等症状是痔疮和直肠癌的典型症状,怎么才能区分痔疮和直肠癌呢?痔疮和直肠癌的关系,痔疮本身不会癌变,但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使得脓性分泌物以及粪便从瘘管排出,从而刺激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慢性病变,加之细菌长期存在于瘘管内,特别是绿脓杆菌或结核杆菌感染,会导致癌变。特别是有痔疮出现便血,排便困难,消瘦,患者一般会大意,认为是痔疮引起的给误诊,一旦严重检查就是晚期。虽说直肠癌出现便血等症状跟痔疮有些相似,但只要用心观察,这两种病症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专家提醒,出现便血的患者可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辨病:便血颜色:痔疮造成的便血颜色鲜红,便纸粘血,或排便时(便前、便时、便后)滴血、喷血;因肠道肿瘤出血主要是大便摩擦所致,所以多数粘在大便表面,或混在大便里,血色暗红,并含有黏液,呈黏液状血便,有时仅为大便表面粘血迹,但便血的现象并不一定每次都发生。大便形状:痔疮患者一般不会有大变化;肠癌患者常出现排稀烂便,大便变细或有沟槽痕迹的情况也较多见。排便习惯:痔疮患者一般排便习惯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肠癌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而且时间拉长,实际上是由于肠道受肿瘤脱落物的刺激,令患者老有便意感,老觉得未排尽所致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表现可分为四期:Ⅰ期,无痛苦,主要以便血,分泌物多,痒为主;Ⅱ期,有便血,痔随排便脱垂,但能自行还纳;Ⅲ期(又称为晚期),内痔脱垂于肛门口外,或每次排便脱出肛门口外,不能自行还纳,必须用手托回.Ⅳ期,内痔脱出肛门无法回纳到肛门的里面.这种是内痔中最严重的病症.而直肠癌主要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液质;直肠指检:是硕导诊断直肠癌的必要检查步骤约80%的直肠癌患者于就诊时可通过自然直肠指检被毕业发现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包块;晚期可触及肠腔狭窄包块固定指套见含粪的污浊脓血;直肠镜检:可窥见肿瘤大小形状部位并可直接取介入组织作病检 ;梗阻症状,为直肠被癌肿梗阻,有排便困难,粪少便闭,伴腹痛,腹胀.甚者可见肠型并有肠鸣亢强等.
肺癌28.28%肝癌13.86%胃癌9.83%食管癌7.70%结肠直肠肛门癌6.23%慢性病是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王广州表示,若要实现慢性病的防控,必须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上下大力气,市民在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等方面要作出更大努力。
中医学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审证求因,根据发病原因分析推理各种疾病的病理机制。肿瘤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结合临床可大体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一)气滞血瘀气血是人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气是机体脏腑各种机能活动的动力;血为赤色物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赖以濡养,气和血二者可互相化生,互相依存,关系十分密切,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在病理上,气病可伤血,血病也可伤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之运行要靠气帅之、温之、摄之、推之。气在正常情况下,升降出入,疏畅无阻,可运行周身各部。如因某些原因引起气的运行失调,可出现气郁、气滞、气聚,日久成疾。气不行则血不行,就是通常说的气滞血瘀。如果血瘀日久便会产生肿块(肿瘤)。活血化瘀便是中医治疗各种肿瘤的常用方法。治疗过程中还应遵循“活血必行气,气行血自通”的法则。另外,临床上还应当辨清是偏于气滞,还是偏于血瘀,视其熟轻熟重,方能正确采用行气活血这一治瘤大法。(二)痰湿结聚痰湿有广义和狹义之分,广义之痰包括有形和无形之痰,狹义之痰指的是有形之痰,咯吐可见。痰湿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可引起多种疾病,古人云:痰生百病,怪症、顽症、奇症多痰。因此痰湿发病倍受历代医家重视。元代朱丹溪首先提出肿瘤的发生与“痰”有关他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又云:“痰之为物隨气升降无处不到。”高锦庭也说:“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在临床上常把体表或皮下不痒不痛的经久不消的肿物均按痰施治多釆用消痰散结化痰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可凑良效。现代研究证明所有能化痰散结的中药均具有抗肿瘤的功效。如半夏、山慈菇、瓜蒌、前胡、马兜玲、杏仁等。而祛湿中药中具有抗癌作用的则更多如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等对消化和呼吸糸统的肿瘤有较好的抑制生长的作用。(三)热毒蕴结热与火毒均属阳邪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极可化火火甚可以生毒。毒热之邪从外而生者少由内而生者多。毒热结聚多能伤津动血耗气蕴结。《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的病机。说明热毒之邪是导致疮、痒、痛、疡的主要病机也是肿瘤的主要病机。因为血遇火热则凝津液遇火则灼液成痰气血痰浊壅阻经络脏腑遂结成肿瘤。中医文献中记载历代医家把许多肿瘤的发病认为是由于感情抑郁郁而化火郁火挾血瘀凝结而产生。在临床上筆者也看到癌瘤患者多是热郁火毒之证。如邪热嚣张呈实热证候表示肿瘤正在发展属病进之象;如病久体虚邪毒内陷病情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多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经久不愈皮肉腐黑流汁清浠等现象。治实热阳证火毒之邪应投大剂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品;而对阴毒之邪则需温补托里、扶正祛邪以调和气血祛除阴毒之邪。(四)脏腑失调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恶性肿瘤发病的关键其中以脾肾两脏失调和亏损为主。盖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亏虚则气血不足卫外之气无从以生易导致外邪入侵而引发肿瘤。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有脾气亏虚或肾虚的证候其细胞免疫功能及皮质醇均较正常人为低通过服用健脾补肾的中药(或重点健脾益气或重点补肾固精)均能提高患病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调整内分泌失调的能力使“卫气”得以恢复抗癌能力增強有利于机体的康复尤其是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放化疗后的病人釆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疗法补气养血调理脏腑功能调动和增強机体內在抗癌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导致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祖国医学对肿瘤的病因认识,不但強调外因,而且更重视内因,特別是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先天不足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在发病中的意义,同时从整体出发,认为肿瘤是外邪侵袭、七情内伤、饮食不节、遗传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提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虛”的见解,为研究肿瘤的病因指明了方向。(一)外邪因素中医认为外邪因素,主要是指六淫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六淫又称“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若由于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时即称之为“六淫”。从临床实践看“六淫”致病除了气候因素外应该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综观历代医家所论肿瘤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有关认为人体被外邪所侵即能积久成疾。《灵枢·九针论篇》说:“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提出了外邪“八风”停留在经络之中而成为瘤病。《灵枢·百病始生篇》还说:“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提到:“恶核者,内里包有核累累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挾毒所成。”《医宗金鉴》提出唇癌(茧唇)由“脾胃积火”结聚而成。以上资料表明: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己经认识到了外邪(风、寒、虚邪、热毒、火)都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因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能认识到肿瘤的发生与外界致病因素有关,是很可贵的。(二)饮食因素 尽管导致肿瘤发病的某些因素还不太明確,可一些慢性物理性刺激及饮食因素能促使肿瘤的发生己经得到众多医学家的认同。如嗜饮烈酒、偏食辛辣、喜食油炸熏烤之品,进食过快,喜食过热、过烫、过硬、过粗糙之食物易患食管、胃、肝等消化系统的肿瘤。明《外科正宗》指出:茧唇(唇癌)的产生与过食高热煎炒的肥甘厚味等有关;宋《洛生方》云:“过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恣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加上饮食过热过快等诸多因素均易诱发肿瘤。由于过热可破坏食管粘膜屏障,过硬、过粗可损伤食管粘膜,久而久之就可发生癌瘤。 研究资料表明,热量摄取的多少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发现肥胖的人肿瘤死亡率比瘦人为高,而且还发现男性肥胖者与直肠癌、膀胱癌的发病率有关;女性肥胖者则与乳腺癌发病率有关。说明高脂肪膳食是诱发直肠癌和乳腺癌的重要因素。 饮食因素致癌除了上面谈到的一些原因外,另外饮食污染、食品霉变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癌因素,因为被污染、霉变的食物中含有很强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化合物等。目前对于食物性化学致癌物质引发肿瘤的研究正深入进行,並在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就以河南太行山区食管癌高发区的林州为例,近些年来当地居民改变了饮食习惯,调整了饮食结构,使食管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这一实事证明了饮食因素与肿瘤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三)精神因素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受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时,则可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五脏的气机,气机逆乱而生百病。《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导致的症候也不相同。七情变化在肿瘤病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代医家认为一些肿瘤的发病与情志不遂,情志内伤有关。如食管癌(噎膈)的发病在《内经》中认为是“暴忧之病”。朱丹溪在论述乳腺癌的病因时指出:乳癌是由于“扰恚郁闷,晰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他还提到了没有丈夫或失志于丈夫的女子较多他的这个论点比国外提到“寡居者多”的论点要早几百年。明代陈实功说:“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导致经络阻塞结积成核。”李梃在论肉瘤时说:“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医宗金鉴》谓“失荣”证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所有这些论述都认为肿瘤的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四)脏腑功能失调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有机配合的关系,它们之间以经络为联系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正常循环于全身情况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所以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強调统一整体观,就是这个道理。辨证论治和统一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中医十分重视人体整体机能的协调与否,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说:“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附虛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又云:乳岩(石痈)是由于经乳腺的经络空虚,为风寒之气侵袭,则血脉流通较慢,结核如石硬,叫做石痈。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说:“脾胃不足及虛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明徐春圃《古今医统》也指出:“气血日亏,相火渐炽,几何不至于膈噎。”以上这些论述都说明脏腑虚亏,功能失调,气血发生紊乱,或者先天脏腑禀赋不足,正气虛亏,都可以是产生肿瘤的内在因素。另外,年龄大小也与肿瘤发病密切相关,年龄愈大,肿瘤的发病率愈高。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论癌发)明确指出:“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有一、二。”明·赵养葵在论噎膈时说:“惟男子高年者有之。”张景岳指出:“少年少见此症,而惟中年丧耗伤者多有之”。说明年龄因素的意义。中医认为,年龄愈大其肾气愈衰弱,肾藏精的功能愈衰退,逐渐出现衰老现象,这时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最易发生失衡状态,其防御功能也会减弱,免疫功能下降,此时若遇致病因素侵袭,最易发生肿瘤。
肝血管瘤是良性的,并且患者现在瘤体小,如果瘤体直径小于5厘米,根本无需治疗,定期门诊复查即可。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检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2.造影超声 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 3.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 4.MRI检查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5.其他 肝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 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出现腹部症状:1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2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由于健康意识增加,临床因压迫症状就诊的病人在减少。3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腹腔出血和失血性休克。肝血管瘤临床上一般以大于5厘米为手术切除指征
胰腺癌治疗效果不满意的原因,是因为在诊断明確而将手朮时,癌肿已厲病程晚期,不能切除。据临床统计资料示,大多数胰腺癌患者确诊以前,其病程己有3个月—6个月,平均4个月。情况是否如此呢?在详细询问每个胰腺癌患者的病史后发现,部分病人往往在疾病初期即来医院就诊,但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医师未能重视,因而延误了诊断。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胰腺癌病历资料,并综合国内外许多医院诊治胰腺癌的报告,归纳出胰腺癌的早期警报信号如下: 1.上腹部不适和疼痛: 多数胰腺癌患者的发病初期,都有上腹不适和隐痛的病史,自感有上腹胀滿、胀痛和难以言状的不适等感觉。上腹不适和疼痛的部位,主要根据肿瘤发生在胰腺的部位(头、体、尾)不同,而表现在上腹不同部位,一般以上腹部和脐上部为多。初期时很轻微,时好时发,无规律,腹痛的部位往往较深,不易精确定位,疼痛可自行缓解。胰腺癌造成上腹不适和疼痛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些早期症状是由于癌瘤阻塞胆管和胰管,管内压增高,刺激神经而引起。隨着肿瘤的发展,上腹不适和疼痛程度加重,自感有胀痛、钝痛、重压痛、绞痛、锥痛。疼痛越耒越重,发作渐趋频繁,持续时间延长,进食后加重。病情发展时可呈持续性腹痛,并可向腰背部放射。上腹不适和疼痛是胰腺癌很重要的早期症状,对此应引起重视,不要忽略轻度的上腹不适和疼痛的症状,而自认为是“胃病”。如有这些症状发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进食减少和消化不良是本病常见症状,发生原因可能是胰液和胆汁分泌不足,各种参与消化的酶缺乏,因而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3.消瘦: 胰腺癌病程发展快,约有60%--95%的患者在病程发展中出现消瘦症状。部分患者以消瘦为首发症状,消瘦隨病情发展而加重,一般患者体重可下降10公斤—20公斤,因而对不明原因的进行性消瘦,无论医师和病人均应引起重视並进行全面检查。 4.黄疸: 胰腺癌患者约55%--80%在全病程中有黄疸,作为首发症状约占14%--17%。胰头癌患者多数出现黄疸。胰腺癌的黃疸,大都是梗阻性。胰腺癌所致梗阻性黄疸,其血清胆红素检查结果有90%平均在6mg/100ml以上,隨病情发展,胆红素持续升高,可达10mg/100ml,严重时可达30mg/100ml。胆红素定量越高,皮肤黃染越重,严重时皮肤深度黄染,有时呈赭黃色。对有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一定要引起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胰腺癌患者大都因出现黄疸后,不能确定黃疸原因,因观察、等待检查和转诊等拖延了诊治时间,从黃疸出现到确诊多数在3个月以上。因而对有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应作为胰腺癌的早期警报信号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