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有个很直观便捷的方式,那就是看大便: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5、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以后的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一切都没那么恶心了。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赤小豆粥了。 熬薏米赤小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赤小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 所以煮法由讲究:先将薏米和赤小豆先泡个几个小时,然后放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赤小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赤小豆粥就煮成了。有高压锅的,直接泡后煮压一会就好了。 薏米赤小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赤小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薏米和赤小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 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天热很容易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赤小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对我说:“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还有朋友问我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产后风湿病亦称“产后身痛 ”、“ 产后痹”,是产后或流产后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或关节疼痛、酸胀、麻木、重着、多汗、对外界刺激如受风、寒冷、潮湿等反应非常敏感等症状。本病常缠绵难愈,给产后女性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本病化验风湿免疫方面多无异常,一般对关节、肌肉及骨骼等组织结构不构成实质性损害。很多患者常迁延数年至数十年而难以根治。本人经过二十余年的临证,治疗本病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以希对广大产后风湿病患者有所帮助。 我们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证,虚主要是指患者肾气亏虚和气血的不足,这是本病发病的内因,实是是指患者感受风寒湿诸邪,临床所见,大多数患者产后都有打吊瓶数日的经历,且多有吹空调、动冷水或居住环境潮湿等感邪病史。患病日久则湿凝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互结常是导致本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治疗上我们提出健脾胃,益气血,调其营卫;补肾精,助肾阳,强基固本;祛风湿,通经络,虫蚁搜剔等观点。基于以上观点,我们研制出了治疗产后风湿病的良药——补肾蠲痹散和养血定痛丸等,临床应用十几年,治愈了大量的产后风湿病患者。一、健脾胃,益气血,调其营卫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气血冲和,则百病不生,气血亏虚,则诸病生焉。生产是一个耗伤气血的过程,产后,患者气血大虚,此时风寒湿等外邪最易侵入。如《妇人良方》云:“产后中风,筋脉挛急,乃血气俱虚或风邪客于皮肤,若入于筋脉则四肢挛急。”邪侵日久,又耗伤气血,使气血日亏而痹证日甚。故我们治疗产后痹很重视补气养血中药的运用。补气药我们多选用黄芪、党参,养血药多选用当归、鸡血藤。产后痹除了疼痛以外,比较突出的症状是特别怕冷、怕风及汗出较多。我们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卫气的不足,营卫失调。《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不足,失其温煦、固摄之职,才造成汗出而对风冷尤为敏感。故我们常采用大量黄芪配伍白术、防风及桂枝汤补其卫气,调和营卫。我们认为营卫与气血,异名而同类,均源于脾胃,故补气血、补卫气还要从源头上补,即调补脾胃,增强其运化及吸收功能。补脾胃我们常采用苍术、白术、茯苓、黄精、薏米、炙甘草、砂仁、白蔻等健脾助运之品。脾胃强健,气血营卫自然充足,何患痹痛不除。二、补肾精,助肾阳,强基固本 生产虽属自然过程,但也必伤及肾气,更何况现在剖腹产如此之多。《诸病源候论》在论述产后风湿病时说:“……产则劳伤肾气,损伤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我们在治疗产后风湿病时,特别注重补肾药物的应用。我们认为,肾藏精,而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髓养骨,如果肾精亏虚,则易患痹痛。肾精的盛衰决定了人的体质,也决定了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虚实指卫气之虚,而卫气虽源于脾胃,而实根于肾阳,补卫气时不能忘记温补肾阳。治疗产后风湿病,我们常采用补肾蠲痹散(由鹿茸、鳖甲等组成,由十堰市中医医院制剂室生产),本药补肾精、滋肾阴、温肾阳,对缓解患者的肾虚状况,常获捷效。仙茅、仙灵脾、地黄、山茱萸、紫河车等亦为我们常用补肾之品,我们认为血肉有情之品往往效果优于寻常草木。三、祛风湿,通经络,虫蚁搜剔 痹者,闭也,经脉闭阻不通之意。究其痹阻之因,不外外感之风、寒、湿、热及内生之痰浊、瘀血诸邪。《素问·痹论》 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讲的是痹证的初起阶段。久痹不已,诸邪客于经络骨节,痹阻气血,津液不得随经运行,则“血停为瘀,湿凝为痰”。正如《类证治裁·痹症》 所谓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痰浊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加重和反复发作的病理因素。祛风湿我们常采用威灵仙、徐长卿、老鹳草、五加皮、羌独活、防风等,化痰常用胆南星、半夏、僵蚕、皂刺等;活血化瘀多采用鸡血藤、土鳖虫、地龙、丹参、红花等。对于疼痛日久,顽固难愈者,我们常配以虫蚁搜剔之品,我们认为,虫蚁搜剔之品,其穿透筋骨,通达经络,破瘀消坚之功远非草木之品所能及,充分发挥虫类治痹的优势,是治疗顽痹取效的关键。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指出的:“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它为败瘀痰凝,混处经络,盖有诸矣”。 “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借虫蚁搜剔以攻通邪结”及“宿邪宜缓攻”。我们常用虫类药物有全蝎、土鳖虫、白僵蚕、地龙、穿山甲、水蛭、蜈蚣等。对于比较贵重的虫类药物如穿山甲、全蝎等,我们常令患者研面冲服,一则增强效果,二则节约药材。另外,我们应用虫类药物常配伍当归、生地、白芍等滋阴养血之品,以防虫类药物耗伤气血。 我们认为,本病临床多见,因化验指标多无异常而常为医者所忽视,实际上,本病患者非常痛苦,有的甚至都想结束生命,故医者当对本病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本病的辨治能有所突破。口服中药是一种内调较为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临床常可配合其它方法共同治疗,如灸关元、神阙、肾俞、足三里,三伏天可以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或采用熏蒸取微汗等,则取效更捷。治疗固然重要,但保养亦不容忽视,如果患者一边治疗一力吹电扇、空调、吃寒凉食物等,则病无愈期,医者必须对患者详加叮咛,如此,则病多可愈。
漫谈产后风湿病主持人:漫谈中医药,关注您健康,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漫谈中医药》,我是特邀主持人蒋琼,今天的节目我们有请到的是十堰市中医医院风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孟彪,孟主任,您好!孟彪:您好。 专家介绍孟彪,十堰市中医医院风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曾师从湖北省知名中医赵和平主任医师学习4年。从事风湿病临床、科研及教学近20年,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项。擅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产后风湿病、硬皮病、白塞氏病、肾病及内儿科疑难杂。主持人:孟主任,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产后风湿病,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产后风湿病,那么,请问孟主任产后风湿病属于怎样一种疾病,它与其它的风湿病有何不同呢?孟彪:产后风湿病就是俗称的“月子病”,是指妇女产后或人工流产术后感受风寒湿邪所引起的肌肉关节酸困、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痹证”范畴。本病主要以全身肌肉关节的疼痛、怕风、怕冷为主要表现,但受累关节和肌肉多无红肿。部分病人伴有头痛、头晕、怕风、眼眶疼痛、眼睛干涩或多泪,也有的病人关节和肌肉处有钻风感。此类病人用抗风湿药物治疗多效果不佳,说明该病既属于风湿类疾病,但又有其特殊之处。本病主要是由于产后气血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有关,故而将其称为“产后风湿病”。本病发病率较高,故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产后风湿病与一般的风湿病有很大的区别,一为产后风湿病实验室检查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多正常。二为产后风湿病患者都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表现。因为患者正气虚弱,所以入侵的风寒湿邪比较难以祛除,疾病往往缠绵难愈。主持人:产后风湿病发病的原因都有哪些呢?孟彪: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如果人的正气旺盛,抵抗力强的话,病邪就不会侵入。妇女产后子宫受伤出血过多,导致血脉空虚、元气大伤、经络、血脉肌肉筋骨空虚,才使风寒湿等病邪有了可乘之机。其具体的侵入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产后大汗淋漓,而未保暖,感受了风寒之邪。 2、产妇所住房屋潮湿阴冷。 3、产妇感受门窗过道之过堂风的侵袭。 4、产妇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过度操劳所致。 5、产妇动冷水、吹电扇、空调或吃寒冷食物。 6、产妇淋雨受湿。妇女产后身体虚弱,如果外邪趁虚而入,就会使肌肉、关节疼痛酸困沉重、怕风怕冷,从而导致此病。主持人:民间有产后风湿病可以通过生第二胎治愈,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孟彪:在民间常的确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从理论上讲也是不太可行的,我曾遇到许多试图采用生二胎来治疗本病的患者,结果都事得其反,病情明显加重。中医认为,患者之所以出现产后风湿,系患者自身体质虚弱,如果怀孕,孩子的先天之气会不足,同时身体提供给一个人用尚且不足,再怀一个宝贝,岂不是雪上加霜!所以产后风湿病患者不要轻试。主持人:人们对产后风湿病还存在有哪些误区呢?孟彪:通过与大量产后风湿病患者接触,我发现在此类患者中,的确还存在很多误区。误区一 产后风湿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1、产后风湿多系感受风寒湿邪导致,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发汗的方法,驱除外邪。但前题首先是患者的体质较好,否则在使用发汗药的同时加用补气补血药。产后风湿之所以会发生,其根本原因系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再感受外邪导致,如果只是一味的发汗,会更加损伤正气。2 、有些患者使用大量的发汗药,全身大汗,甚至不能停止,有的能把被子湿透,这样更加不可取,很多患者大汗后关节不能活动,生活不能自理。中医认为汗为阳气所化,大汗后会亡阳,阳在外为守,会导致持续流汗不止。误区二 产后风湿一定要多穿衣服很多患者来就诊时,穿很厚的衣服,即使是在夏天,这样不可取。产后风湿的患者阴阳不相协调,容易出现自汗,如果过分的穿衣服,大量的出汗,会导致身体更加虚弱。因此建议患者适当的穿衣,只要不觉得冷就可以。同时带上一件外衣,冷时穿上,运动和热时脱去;最好带上1-2条干毛巾,如果出汗,把汗擦干,因为人体在出汗的时候,毛孔是开发的,风寒湿邪会随之进入,同时出汗后内衣会是湿的,用身体捂干衣服会很冷,导致病情加重。误区三 产后风湿一定要卧床休息产后风湿的患者需要适当运动,提高体质。中医里有句话“久卧伤气”。人体需要运动,加强新陈代谢,一般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运动方法,每次活动不要太长。同时运动方式不限,慢跑,快走等等都可以,一般运动后晚上正常睡眠第二天体能恢复80%为合适,如果比较疲劳,就减低运动量,反之增加运动量。误区四 产后风湿后发展成为类风湿关节炎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从西医的角度病因不清,同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没有证据支持此观点。在临床上看,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多无产后风湿的病史。误区五 症状缓解后就可以停药 很多患者在症状缓解或消失后马上停药,这是很多患者复发的原因,其实患者看到的只是表象,产后风湿很多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等邪气所得的,正气的恢复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主持人:中医如何治疗产后风湿病。孟彪:因为产后风湿病的病因病机都比较明确,所以治疗起来针对性也较强。通常可以把本病分为肾虚型、血虚型和风寒型三种类型。分别采用补肾强筋、养血定痛和祛风散寒的中药内服治疗。如果结合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火罐、刮痧等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主持人:中医院风湿科在治疗产后风湿病上有哪些特色、优势?孟彪:治疗风湿病我们始终坚持中药内服为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疗与食疗相结合、生理与心理相结合,这是我们中医院风湿科治疗产后风湿病的一大特色。在明确诊断后,我们首先依据患者风、寒、湿、虚等偏重不同,辨证组方,扶正与祛邪相结合。针对本病患者多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病机特点,我科研制开发出了治疗本病的良药——养血定痛丸、补肾蠲痹散和追风定痛膏等,采用以上药物结合艾灸、中药药浴等方法应用多年,治愈了大量产后风湿病患者,许多外省的患者亦慕名而来就诊。主持人:产后风湿病如何预防和调养呢?孟彪:1、生活起居:注意保暖,不能让冷风直接吹身体,不要接触冷水;避免潮湿,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调养:多吃易于消化且又富含营养的食物,禁食寒凉食物和冷饮,禁食辛辣及肥腻食物。 3、适当运动:如慢走、做操、打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经常到户外晒太阳。 4、情志调养:保持身心愉悦,避免紧张、焦虑、烦躁、抑郁。 5、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孟彪:饮食上我介绍一种食疗方法:(横线部分出字幕)1. 黄芪鸡:以当年的公鸡1只,黄芪30 g,当归15g,鹿茸5g,在锅内焖熟,不放油盐。吃肉喝汤,两天吃完。可根据情况每隔1周或半月吃1次。体内有热者勿用。主持人:好,感谢孟主任,如何正确对待产后风湿病,相信电视机前的您看了今天的节目,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假如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拨打屏幕下边的十堰市中医院风湿科联系电话,(出十堰市中医院风湿科专家门诊:0719—8791757;或15971875641)或者直接前往市中医院风湿科,与孟主任面对面交谈。主持人:漫谈中医药,关注您健康,今天的《漫谈中医药》就是以上这些内容,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请拨打屏幕下边的热线电话0719—8781061,我们期待您的参与,好了,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下期再见。
雷诺氏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神经过敏者,男女比例约为1:10,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在寒冷季节发作较重。 雷诺氏病是指肢体动脉和小动脉出现阵发性收缩状态,表现为肢体尤其是手指(足趾)皮肤出现对称性的苍白、青紫和潮红,并呈间歇性改变,称之为雷诺三联征,且无任何相关疾病的证据。另外,还有一些患者也有上述症状,但只是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硬皮病等的局部表现。临床上将后一种患病症状称为雷诺氏现象。雷诺氏病与雷诺氏现象合称“雷诺氏综合征”。 几乎所有的风湿病(风湿免疫病、结缔组织疾病)都可伴发“雷诺氏病(雷诺氏综合症)”,在常见种类的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发生率高低依次为:硬皮病(70%-9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85%)、类风湿性关节炎(25%)、系统性红斑狼疮(20%)、皮肌炎(20%)和干燥综合征(10%)。有些患者甚至在确诊前数年只有“雷诺氏征”的表现,而此时已经能在血液中检查出免疫指标的异常,所以,建议有此表现者去正规医院的风湿科作相应检查。 雷诺氏病病因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一、首先是寒冷刺激:病人对寒冷刺激比较敏感,其发病率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较高;二、是神经兴奋:病人多属于交感神经兴奋型,可能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尤其血管运动神经中枢处于紊乱状态时,更易导致小动脉对寒冷刺激异常地敏感;三、是内分泌紊乱:本病患者女性约占70%~90%,临床症状在月经期加重,妊娠期减轻,推测与性腺功能有关;四、是可能与职业因素或遗传因素有关。 由于受寒冷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雷诺氏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发病时,手指(足趾)皮肤出现典型的发作性苍白、紫绀、潮红性改变。当手指苍白和紫绀时,指端可伴有麻木、刺痛、发凉及感觉迟钝。当皮肤转为潮红时,皮温升高并伴有轻度烧灼样红肿和轻微瘙痒感,肤色正常时消失。如本病发作频繁,进展较快,指(趾)端可出现营养性改变,如指甲畸形变脆、指垫萎缩、皮肤变薄,甚至出现硬皮样改变、溃疡或坏疽。 目前治疗雷诺氏病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前者通过药物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血管活性物质,常用药物如各种α-肾上腺素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断剂、钙拮抗剂等;后者多施行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和指(趾)交感神经末梢切除术。成立于1998年的黑龙江省省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集内科、外科、介入科和中医科于一体,在国内外首次推出了雷诺氏病整体治疗模式,从而弥补了单纯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病情易在短期内复发的弊端。特别是在原有指交感神经末梢切除术的基础上,结合腕部的尺、桡动脉交感神经末梢切除术,以及足部的足背动脉交感神经末梢切除术,取得了疗效持久的好成绩。 对于症状较轻微的雷诺氏综合征病人,应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保持手温。同时应防止情绪激动和手部创伤,避免烟、酒的刺激。有明显职业原因的病人,应调换工作或工种。经上述措施,约10%的病人可自行缓解。对精神过分紧张和伴有失眠的患者,可给予谷维素、溴剂或安定、利眠宁等药物进行调节。症状持续严重者,则一定要及时就诊,仔细检查确诊病因,防止贻误病情与最佳治疗时机。
误区一 产后风湿必须在百日内治疗。目前提倡母乳喂养,分娩后百日女性在哺乳期,服用内服药后会进入血液,通过母乳喂给孩子。治疗产后风湿的药物一般都会有补气补血或补阳补阴的中药,同时会加用活血化瘀的药,婴儿的身体不一定需要这些物质,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孩子为“纯阳之体”,可损其阳不可损其阴,产后风湿的病人多是阳虚,服用后不免对孩子会有影响。同时目前中药成分不能定性,如果症状不重,建议可以用常用中药做药膳(指同时可以当药物又可以是食物的中药服用)或使用外用药治疗。产后风湿可以在患者停止哺乳后治疗,从临床看不会有太大差别。误区二 产后风湿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1、产后风湿多系感受风寒湿热邪气导致,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发汗的方法,驱除外邪。但前题首先是患者的体质较好,否则在使用发汗药的同时加用补气补血药。产后风湿之所以会发生,其根本原因系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再感受外邪导致,如果只是一味的发汗,会更加损伤正气。2 、有些患者使用大量的发汗药,全身大汗,甚至不能停止,有的能把被子湿透,这样更加不可取,很多患者大汗后关节不能活动,生活不能自理。中医认为汗为阳气所化,大汗后会亡阳,阳在外为守,会导致持续流汗不止。误区三 产后风湿一定要多穿衣服很多患者来就诊时,穿很厚的衣服,即使是在夏天,这样不可取。产后风湿的患者阴阳不相协调,容易出现自汗,如果过分的穿衣服,大量的出汗,会导致身体更加虚弱。因此建议患者适当的穿衣,只要不觉得冷就可以。同时带上一件外衣,冷时穿上,运动和热时脱去;最好带上1-2条干毛巾,如果出汗,把汗擦干,因为人体在出汗的时候,毛孔是开发的,风寒湿邪会随之进入,同时出汗后内衣会是湿的,用身体捂干衣服会很冷,导致病情加重。误区四 产后风湿一定要卧床休息产后风湿的患者需要适当运动,提高体质。中医里有句话“久卧伤气”。人体需要运动,加强新陈代谢,一般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运动方法,每次活动不要太长。同时运动方式不限,慢跑,快走等等都可以,一般运动后晚上正常睡眠第二天体能恢复80%为合适,如果比较疲劳,就减低运动量,反之增加运动量。误区五 产后风湿可以通过生第二胎治愈 在民间常有这种说法,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从理论上说是不太可行,我遇到多数患者病情明显加重。在中医上,患者之所以出现产后风湿,系患者自身体质虚弱,如果怀孕,孩子的先天之气会不足,同时身体提供给一个人用尚且不足,再怀一个宝贝,岂不是雪上加霜!误区六 产后风湿后发展成为类风湿关节炎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从西医的角度病因不清,同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没有证据支持此观点。在临床上看,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多无产后风湿的病史。误区七 症状缓解后马上停药 很多患者在症状缓解或消失后马上停药,这是很多患者复发的原因,其实患者看到的只是表象,产后风湿很多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所得的,正气的恢复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保护好您的腰椎 过去一直被称为老年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现在却愈来愈"青睐"年轻的都市白领。由于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任由病症的发展,结果往往导致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被严重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年轻化" 以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人群。近年来,腰腿痛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几乎占一半,其中大多数患者为从事伏案工作的白领人群。因为人体在坐位时,如果坐姿不良,腰间盘的压力则会升高到平卧位时的11倍。而长期使用电脑的人往往坐姿不良,使腰椎间盘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导致腰椎间盘病变。 开车一族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开车一族也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灾区".由于驾驶时腰部的不良姿势过久、座位与方向盘的高度不协调以及腰骶部受到长时间的颠震,非常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应把座位适当地移向方向盘,使方向盘在不影响转向的情况下尽量靠近胸前,同时靠背后倾角度以100度为宜。座位过低双肩会有上耸的感觉,过高则易使腰椎过度拉伸增加了腰部的负荷,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四大病因疲劳--腰椎过度屈曲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腰椎大多处于屈曲状态,过度工作就等于增加腰椎屈曲的时间。统计表明,腰椎屈曲的频度一天中最高的可达3000~5000次。这种过多的、反复的屈曲是造成椎间盘病变最常见的原因。 振动--开车时脊柱被反复拉伸腰骶部的固有频率和行车中坐椅的振动在同一个低频范围,所以开车时腰椎很容易和汽车产生共振。这种共振意味着脊柱不断地被压缩与拉伸,同时使周围组织肌肉也跟着疲劳,影响腰椎间盘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加速腰椎的退化、变形。 受寒--露出小蛮腰,腰部特别怕冷。如果冬天露腰,为了抵御寒气,腰背部的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使得局部血液循环减少,会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椎间盘内压力升高,造成更多的伤害。 突受外力--易发腰扭伤,正常的腰椎间关系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可承担450公斤的压力而毫发无伤。但这些力量必须和缓地从正面压下,如果突然受力或在缺乏运动后突然用力,很容易突破它的承受极限,引发腰扭伤。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1.从事长时间弯腰或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员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对减少腰椎间盘内的压力,并定期伸展腰部。建议工作60分钟后应活动10分钟,缓解疲劳的肌肉。 2.加强腰背肌肉锻炼,因为强健的腰背肌肉对腰椎有维持和保护作用。如"燕飞式"、"五点式"、游泳等都是锻炼腰背肌肉的好方法。 3.生活中学会合理用力。当我们需要弯腰搬重物、弯腰抱小孩或突然扭腰时,都有可能损伤腰部肌肉以及腰椎间盘。因此,搬抬重物时,建议大家蹲下来,将身体向前靠,使重力分担在腿部肌肉上。那些较少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此外,还要注意对腰部的保暖。 走出误区,抓住最佳治疗时机"现在还有很多患者,尤其是一些年轻患者,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腰腿痛的情况下重视不足,简单地以为只要注意休息就能自愈。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那么随着病情的发展,它还可能引起下肢麻木、冷凉、无力,甚至瘫痪和大、小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而对于手术治疗心存恐惧、盲目的拒绝手术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认识误区。据专家介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完全突出型、突出破裂型和髓核游离型的患者,只有通过手术的方法才能治愈,而且越早越好,否则,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这将给患者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转载于网络。
高立珍 孟彪现在出现骨质增生、长骨刺的人越来越多,而现代医学对此也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骨质增生症在医学上称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它是一种因关节软骨的变性和破坏而致的慢性关节病变。下肢负重关节及双手指远端关节最易受累。在病理上,软骨病变首先出现,以后侵犯软骨下骨、滑膜及关节周围组织,引起侵蚀性的软骨破坏、硬化、囊性变和代偿性骨赘形成,从而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本病在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左右,而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可达40~6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亦会明显增加。此外,经过临床观察,本病发病年龄亦有提前趋势,有部分十几岁的学生亦出现骨质增生,足见其危害性之大。骨关节炎属中医“痹证”、“骨痹”、“腰腿痛”范畴。我们经过多年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简介如下。1 病因病机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肾精亏损,肝血不足。肾主骨生髓,肾气盛肾精足则机体骨骼强健。即“肾实则骨有生气”(《外科集验方·服药通变方第一》)。肝主筋而为藏血之脏,肝血充足则筋脉强劲束骨而利关节,静则可以保护诸骨,充养骨髓;动则可以约束诸骨,免致活动过度,损伤关节。如果我们精血亏虚,筋骨失养,再经频繁劳作,过度损伤,则关节每易发生退变而成本病。二、劳损外伤。身体长期处于某一姿势(如长期伏案工作者易患颈椎增生,长期弯腰工作者易患腰椎骨质增生)或扭伤、跌打损伤导致局部气血不畅,筋骨失去滋养,久而久之,关节发生退变。三、外感内伤,酿生痰湿。患者或久居湿地,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或脾失健运,均可生湿,湿蕴日久即可化痰。本病多见于形盛气衰的体胖者。2 辨治要点一、治虚——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我们认为,肝肾亏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因,要想把本病控制好,不再反复发作,滋补肝肾是根本,我们通常采用鹿茸、骨碎补、仙灵脾、熟地、石斛、龟板等补肾,当归、白芍等养肝养血,如我科常用的补肾蠲痹散、补肾通络丸等就是以以上药物为主要成分的。二、治瘀——久痹入络,虫蚁搜剔《素问·本脏篇》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可见促使“血和”在治疗骨关节炎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治疗本病常用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川芎、元胡及鸡血藤等,我们很推崇叶天士“久痹入络”、“久痹多瘀”的观点,治疗多用虫蚁搜剔之品,如炮山甲、全蝎、蜈蚣、僵蚕、地龙、蜂房等。因虫蚁之品善于走窜,其穿透筋骨,通达经络,破瘀消坚远非草木之品所能及。合理配用虫蚁搜剔之品常能提高疗效。我们常用的养血定痛丸即是养血药与虫类药完善的结合。三、治痰(湿)——调理后天,以绝痰源我们认为:痰之来源主要有三,一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二为外感寒湿、湿热内郁,日久化为痰;三为瘀血内阻,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而成痰湿。痰湿与瘀血交结,难解难分,日久容易导致关节肿大变形,常是本病难以速愈的原因所在。我们认为治疗痰(湿)有两个层次,即治标与治本。治标常用薏米、土茯苓、泽泻以去湿,半夏、南星、白芥子、贝母等以化痰。治本即调理脾胃,常用砂仁、白豆蔻、焦术、鸡内金、焦三仙等健脾和胃理气。在治疗骨关节炎的过程中,应用健脾和胃药每贯彻始终,首先,脾胃强健,自可绝生痰之源;再者,许多病人多依靠非甾体类药物减轻局部疼痛以缓解症状,这些药物应用过久损伤脾胃;第三,营养及药物的吸收都得靠脾胃的运化,脾胃一败,再好的药物也难发挥作用。除了口服中药外,我们认为,合理配用穴位贴敷、中药塌渍疗法、追风定痛膏外贴、针灸、针刀常能提高疗效。但此病多是长年积累所得,绝非几日能愈,患者坚持治疗很重要,要嘱患者平时注意保暖,不要过度劳累,则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高立珍 孟彪现在出现骨质增生、长骨刺的人越来越多,而现代医学对此也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骨质增生症在医学上称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它是一种因关节软骨的变性和破坏而致的慢性关节病变。下肢负重关节及双手指远端关节最易受累。在病理上,软骨病变首先出现,以后侵犯软骨下骨、滑膜及关节周围组织,引起侵蚀性的软骨破坏、硬化、囊性变和代偿性骨赘形成,从而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本病在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左右,而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可达40~6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亦会明显增加。此外,经过临床观察,本病发病年龄亦有提前趋势,有部分十几岁的学生亦出现骨质增生,足见其危害性之大。骨关节炎属中医“痹证”、“骨痹”、“腰腿痛”范畴。我们经过多年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简介如下。1 病因病机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肾精亏损,肝血不足。肾主骨生髓,肾气盛肾精足则机体骨骼强健。即“肾实则骨有生气”(《外科集验方·服药通变方第一》)。肝主筋而为藏血之脏,肝血充足则筋脉强劲束骨而利关节,静则可以保护诸骨,充养骨髓;动则可以约束诸骨,免致活动过度,损伤关节。如果我们精血亏虚,筋骨失养,再经频繁劳作,过度损伤,则关节每易发生退变而成本病。二、劳损外伤。身体长期处于某一姿势(如长期伏案工作者易患颈椎增生,长期弯腰工作者易患腰椎骨质增生)或扭伤、跌打损伤导致局部气血不畅,筋骨失去滋养,久而久之,关节发生退变。三、外感内伤,酿生痰湿。患者或久居湿地,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或脾失健运,均可生湿,湿蕴日久即可化痰。本病多见于形盛气衰的体胖者。2 辨治要点一、治虚——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我们认为,肝肾亏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因,要想把本病控制好,不再反复发作,滋补肝肾是根本,我们通常采用鹿茸、骨碎补、仙灵脾、熟地、石斛、龟板等补肾,当归、白芍等养肝养血,如我科常用的补肾蠲痹散、补肾通络丸等就是以以上药物为主要成分的。二、治瘀——久痹入络,虫蚁搜剔《素问·本脏篇》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可见促使“血和”在治疗骨关节炎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治疗本病常用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川芎、元胡及鸡血藤等,我们很推崇叶天士“久痹入络”、“久痹多瘀”的观点,治疗多用虫蚁搜剔之品,如炮山甲、全蝎、蜈蚣、僵蚕、地龙、蜂房等。因虫蚁之品善于走窜,其穿透筋骨,通达经络,破瘀消坚远非草木之品所能及。合理配用虫蚁搜剔之品常能提高疗效。我们常用的养血定痛丸即是养血药与虫类药完善的结合。三、治痰(湿)——调理后天,以绝痰源我们认为:痰之来源主要有三,一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二为外感寒湿、湿热内郁,日久化为痰;三为瘀血内阻,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而成痰湿。痰湿与瘀血交结,难解难分,日久容易导致关节肿大变形,常是本病难以速愈的原因所在。我们认为治疗痰(湿)有两个层次,即治标与治本。治标常用薏米、土茯苓、泽泻以去湿,半夏、南星、白芥子、贝母等以化痰。治本即调理脾胃,常用砂仁、白豆蔻、焦术、鸡内金、焦三仙等健脾和胃理气。在治疗骨关节炎的过程中,应用健脾和胃药每贯彻始终,首先,脾胃强健,自可绝生痰之源;再者,许多病人多依靠非甾体类药物减轻局部疼痛以缓解症状,这些药物应用过久损伤脾胃;第三,营养及药物的吸收都得靠脾胃的运化,脾胃一败,再好的药物也难发挥作用。除了口服中药外,我们认为,合理配用穴位贴敷、中药塌渍疗法、追风定痛膏外贴、针灸、针刀常能提高疗效。但此病多是长年积累所得,绝非几日能愈,患者坚持治疗很重要,要嘱患者平时注意保暖,不要过度劳累,则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一、痛风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痛风病人应该吃多低嘌呤的食物,少吃中嘌呤的食物,不吃高嘌呤的食物,还要注意不要喝酒。低嘌呤食物:五谷杂粮、蛋类、奶类、水果、蔬菜;中嘌呤食物:肉类、豆类、海鲜;高嘌呤食物:豆苗、黄豆芽、芦笋、香菇、紫菜、动物内脏、鱼类。痛风常并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应遵守饮食原则如下: 1.保持理想体重,超重或肥胖就应该减轻体重。不过,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 2.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患者可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饭、馒头、面食等。 3.蛋白质可根据体重,按照比例来摄取,1公斤体重应摄取0.8克至1克的蛋白质,并以牛奶、鸡蛋为主。如果是瘦肉、鸡鸭肉等,应该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 4.少吃脂肪,因脂肪可减少尿酸排出。痛风并发高脂血症者,脂肪摄取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至25%以内。 5.大量喝水,每日应该喝水2000ml至3000ml,促进尿酸排除。 6.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 7.禁酒!酒精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 8.少用强烈刺激的调味品或香料。 9.限制嘌呤摄入。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只要含有细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患者禁食内脏、骨髓、海味、发酵食物、豆类等。 10.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 高嘌呤饮食可使尿酸的合成增加,血尿酸浓度升高,反之低嘌呤饮食可使血尿酸浓度降低。控制饮食后,正常人血尿酸可降35.7ηmol/L(O.6mg/dl)左右,痛风患者也可降低59.5μmol/L(1.Omg/dl)左右。饮食因素是如何影响血尿酸水平的,目前已有一些合理的解释,包括: 1.过度饮酒会引起痛风发病,以啤酒尤其明显。乙醇影响血尿酸水平的可能机制是: (1)饮酒常伴食含丰富嘌呤的食物; (2)乙醇代谢可以使血乳酸浓度升高,乳酸可以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3)过度饮酒造成血酮症,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4)乙醇能促进腺嘌呤核苷酸转化而使尿酸增多; (5)有人认为饮用像威士忌类含铅的酒,使痛风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了3倍。 2.减少摄食量也与痛风发作有关,因为饥饿时血浆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水平增加,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3.豆制品与痛风的关系存在一些误解,根据我国及日本学者测试,大部分豆类的嘌呤含量不太高,依此断定豆制品嘌呤含量更少,从而可以推翻民间或中医误传痛风禁食豆制品的说法。另一个间接证据是,常吃豆制品的出家人也很少有痛风。所以豆制品可以少量食用。 二、预防痛风饮食 1、戒吃高嘌呤的食物:动物内脏(肝、肠、肾、脑)、海产(鲍鱼、蟹、龙虾、叁文鱼、沙甸鱼、吞拿鱼、鲤鱼、鲈鱼、鳟鱼、鳕鱼)、贝壳食物、肉类(牛、羊、鸭、鹅、鸽)、黄豆食物、扁豆、菠菜、椰菜花、芦笋、蘑菇、浓汤、麦皮。 2、戒吃高胆固醇的食物:动物内脏(肝、肠、肾、脑)、肥肉、鱿鱼、鱼、墨鱼 3、戒酒:不可饮酒、尤其是啤酒、绍兴酒。 一旦血中酒精浓度高达200mg/dl,血中乳酸会随着乙醇的氧化过程而增加,令肾脏的尿酸排泄受阻,结果使血中尿酸增加。 4、戒吃酸性食物,如咖啡、煎炸食物、高脂食物。酸硷不平衡,会影响身体机能,加重肝肾负担。 三、宜吃的食物 1、多吃高钾质食物,如香蕉、西兰花、西芹等。钾质可减少尿酸沉淀,有助将尿酸排出体外。多摄取充足的碱性食物,如海带、白菜、芹菜、黄瓜、苹果、番茄等疏果。 2、多吃固肾的食物。中医学认为,固肾的食物有助排泄尿酸,平日可按「六味地黄」(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配方煎水饮用,以收滋阴补肾功效。 3、亦适宜多吃行气活血、舒筋活络的食物。例如可用桑寄生(一人份量为五钱)煲糖水,但不要放鸡蛋,可加莲子。 4、苹果醋加蜜糖。 这是西方传统的治疗方法,经多项临床测试证明有效。苹果醋含有果胶、维他命、矿物质(磷和钾)及酵素。苹果醋的酸性成份具杀菌功效,有助排除关节、血管及器官的毒素。经常饮用,能调节血压、通血管、降胆固醇、亦有助治疗关节炎及痛风症。饭後可将一茶匙苹果醋及一茶匙蜜糖加入半杯温水内,调匀饮用。 5、痛风患者的食疗方 薏仁粥:取适量的薏仁和白米,两者的比例约为三比一,薏仁先用水浸泡四、五个钟头,白米浸泡三十分钟,然后两者混合,加水一起熬煮成粥。 冬瓜汤:取冬瓜三百克(不连皮),红枣五、六颗,姜丝少许。先用油将姜丝爆香,然后连同冬瓜切片和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水及适量的调味料煮成汤。 6、每日多喝水,多上厕所,千万不可忍尿。 四、应做适量的带氧运动 中医宝典曰:「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因此,治疗痛风,应以养气、行血及固肾为主,气血通畅,则尿酸不会积聚。例如游泳、太极。 五、 1、控制总热量:痛风患者要保持或达到理想体重,最好能使自己的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15%。要做到后者重点是控制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饮食总量要比正常饮食低10%左右,不可过多吃零食,也不可每餐吃得过多、过饱。 2、低蛋白饮食:应给予痛风患者每公体重0.4~0.5克蛋白质,每日蛋白质总量应控制在40克左右,适当限制鱼类、豆类食物的摄入量。每日1杯牛奶加2个鸡蛋或瘦猪2两即可满足其肌体对蛋白质的需要,不可过多。 3、限制脂肪摄入量:痛风患者每日脂肪摄入总量在50克左右为宜,注意要以植物油为主,少吃动物脂肪。 4、以含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米、面、谷类的主要成分均是碳水化合物,所以痛风患者平日饮食应以这些食物为主,以保证热量供应。 5、禁酒,少饮咖啡、茶、可可:酒精可诱发痛风发作并加重病情,应绝对禁止痛风患者饮酒;痛风患者在喝咖啡、茶、可可时也不可太浓、喝得太多。 6、保持充足的维生素B和C:维生素B和C富含于水果和蔬菜中,每日于饭后吃些柑桔、苹果,以及在膳食中多吃些绿叶蔬菜,可使体内有足够的维生素B和C。 7、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含嘌呤高的食物有动物内脏、鱼虾、蛤蛎、牛羊肉类及碗豆等,痛风患者要尽量少吃或不吃。痛风患者应多吃嘌呤含量少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面包、黄瓜、番茄等,以减少外源性嘌呤进入体内,降低血尿酸水平。这里还介绍痛风食疗方:(1)白茅根饮:鲜竹叶、白茅根各10克。鲜竹叶和白茅根洗净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30分钟,代茶饮,利尿,防痛风合并症肾结石。(2)玉米须饮:鲜玉米须100克。鲜玉米须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滤出药汁,小火浓缩至100毫升,停火待冷,加白糖搅拌吸尽药汁,冷却后晒干压粉装瓶。每日3次,每日10克,用开水冲服。防止肾结石,具有利尿作用。(3)当归独活酒:独活60克,大豆500克,当归10克,白酒1000毫升。将独活去芦头后,与当归同捣碎,置于净器中,以白酒浸泡一宿后,将大豆炒至青烟出锅,投入酒中密封,候冷,去渣备用。每日3次,每次温饮10毫升。(4)独活人参酒:独活45克,白藓皮15克,羌活30克,人参20克,酒适量。将独活、羌活分别去芦头,上4味药,捣为粗末备用。每用10克药末,同水7分,酒3分,煎至7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5)僵蚕豆淋酒:黑豆、僵蚕各250克,白酒1000毫升。将黑豆炒焦,以酒淋之,绞去渣,贮于净器中,将僵蚕也投入净器中,以酒浸泡之。经5日去渣备用。不拘时候,每次温服1小杯。4.再次化验最好间隔多长时间?二周左右再作-化验。
一、肾清除尿酸高减少 尿酸高在慢性肾病中总是存在,但尿酸浓度与血肌酐、血尿素氮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随着肾功能的减退,每单位肾小球的尿酸分泌量是增加的,但肾小管的分泌能力基本不变,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也是降低的,肾外尿酸的清除能力明显增加。 二、尿酸高产生过多 1、嘌呤代谢增加:如慢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疗或放疗时会产生尿酸高。过度运动、癫痫状态、糖原贮积病(glycogenstoragediseases)的III、V、VII型,都可加速肌肉ATP的降解。心肌梗塞、吸烟、急性呼吸衰竭也与APT加速降解有关。 2、嘌呤摄入过多: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正比。摄入的食物内RNA的50%,DNA的25%都要在尿中以尿酸的形式排泄,严格限制嘌呤摄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umol/L(1。0mg/dL),而尿内尿酸的分泌降至1。2mmol/d(200mg/d)。 三、两种因素同时存在 很多患者是尿酸产生增加和排泄减少两种因素同时存在的。如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遗传性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的患者。酒精也可通过两种途径使尿酸潴留。过度酒精摄入加速肝脏降解ATP,增加尿酸的产出。酒精导致的尿酸也阻止了尿酸的排泌。高嘌呤含量的酒精饮料如啤酒也是重要因素。 以上为导致尿酸高的原因,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因此,患者一定要加强饮食控制,定期检查来预防由尿酸高引起的一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