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有许多共同点,确实还是个较难治疗的病,现有的治疗多能控制症状,但多难完全根治,而病人多想通过1-2次治疗得到断根,所以治疗还得回到基本的方法上来,主要是了解什么对自已过敏,当然,据报道,能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可能过敏原有一千多种,而能通过检查查到的只有少量几种,还有部分人还不一定能查到,所以还是尽量避免接触!主要是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方面。适当用药来控制发作时的症状!但不要过早停药,祝早日康复!徐家兔医生。
1. 什么是咽喉反流?咽喉反流的定义为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入上呼吸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症状或黏膜损伤。胃内容物除了胃蛋白酶和胃酸以外,还包括胆汁酸以及胰酶,它们都能使不能耐受这些物质的组织受到损伤。咽喉反流能引起喉后部炎、喉部接触性溃疡、声门下狭窄、喉痉挛、发声困难、咽炎、哮喘、肺炎、夜间呼吸困难等多种症状。最近,咽喉反流还是被怀疑是引起无烟酒接触史的喉癌患者的主要因素,尽管目前反流与癌症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2.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点是什么?胃食管反流病(GERD)定义为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种慢性症状或黏膜损伤。典型的GERD症状包括:烧心、反胃、吞咽困难、咳嗽及非典型性胸痛等。咽喉反流的发生与GERD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咽喉反流与GERD都是由胃内容物的异常反流引起,但两者在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GERD是发生于食管下括约肌的病变且主要发生在夜间仰卧位。而咽喉反流主要见于胃食管上括约肌且常发生于白天直立位,尤其是在强体力活动时,且较少伴有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咽喉反流患者在就诊时常主诉为咽喉部症状而没有烧心及反胃。因为喉部上皮较薄,且缺少食管的多层屏障抵御胃酸的侵蚀(如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主动廓清酸的运动,食管黏膜组织的抗酸能力以及胃食管上括约肌),因此比食管更易遭胃酸或胃蛋白酶的化学腐蚀。对于食管来说,每天50次的反流都是正常的,而对于咽喉部,每天有4次反流就算异常。实验证明,喉部每周暴露于酸3次就会造成病理性损伤。3. 咽喉反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临床上咽喉反流的症状复杂多变,包括间歇性发声困难、慢性清嗓、喉部黏液过多、咳嗽、鼻后滴液感(PND)、吞咽困难、味觉障碍、口臭及咽球感等。咽喉反流关系最密切的内镜下所见体征包括:杓状软骨部红斑,声带红斑及水肿,后连合肥大,杓部水肿。此外,对咽喉反流有诊断价值的还有喉后部的鹅卵石样变、杓状软骨间隆起、充血、肉芽肿、接触性溃疡、声门下狭窄、声门后狭窄、声带病变等。4. 如何诊断咽喉反流? 由于咽喉反流症状及体征的多样性及非特异性,目前国际上认为该综合症状、喉镜检查、p H监测以及经验性质子汞抑制剂(PPI)治疗几个方面的情况才能对咽喉反流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5.如何治疗咽喉反流? 咽喉反流是一种涉及到耳鼻咽喉科、呼吸科以及胃肠病科的多种化表现的疾病,故对于咽喉反流的治疗争议颇大,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尚未得到统一。现阶段推荐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较轻度的反流首先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包括软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即减肥、戒烟酒,限制脂肪类食物、柑橘类水果、碳酸类饮料、红酒、咖啡因的摄入,并避免穿紧身衣、做弯腰俯身等致腹内压增加的动作。睡前3h禁食禁饮,垫高床头避免胃内容物反流等,这对轻度反流的患者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加用抗酸药及H2受体拮抗剂。海藻酸钠能够在胃顶部形成一道屏障,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能够明显减少反流次数,反流高度及食管酸p H<4.0的百分比时间。对于较严重的反流则推荐保守治疗加上质子汞抑制剂的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又证实有高容量液体反流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是患者手术治疗的最佳适应症。常见的术式包括腹腔镜下完全胃底折叠术和部分胃底折叠术。
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工作中,上颌窦疾病非常多见,如上颌窦囊肿,上颌窦息肉,上颌窦霉菌病,上颌窦乳头状瘤等,有关上颌窦疾病的治疗在鼻内镜手术开展前多需用上颌窦根治手术来治疗,虽然上颌窦根治手术已开展了一百多年了,但手术后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面部麻木、肿胀、溢泪、长时间的牙齿发麻、术后并发上颌窦囊肿,甚至颧弓骨折等。很多耳鼻咽喉科医生都在相方设法改进上颌窦手术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内广泛开展了鼻内镜手术,使一大部分上颌窦疾病的患者经上颌窦开口扩大后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还有不少患者虽经上颌窦开口扩大,窦内病变还不能很好得到治疗,为此,我们开展了在鼻内镜下经鼻腔外侧切开入路治疗难治性上颌窦良性病变。近一年来,我们为多位患者施行了这种新术式,手术在全麻或局麻下进行,先从下鼻甲前外侧切开,解剖出鼻泪管后形成鼻泪管-- 下鼻甲瓣,内移形成上颌窦入路,然后在鼻内镜直视下彻底清除上颌窦病灶,最后复位鼻泪管-下鼻甲黏膜瓣,必要时行下鼻道开窗。术后均行病理排查。结果,所用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于术后3个月进行评价,10例治愈,3例好转。经随访均无面颊部麻木、溢泪、眶内出血、视物障碍或脑 液鼻漏等并发症。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上颌窦手术视野宽,有利于整个上颌窦腔病变彻底清除,保留了鼻泪管和下鼻甲,临床疗效满意。
中耳炎是儿童期的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复发,并发症和后遗症也较多。那么儿童期为什么比成年人更容易得中耳炎呢? 首先,这与小儿的中耳部解剖、生理密切相关。儿童期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较宽,咽鼓管的生理性狭窄还没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这样,咽鼓管鼻咽部的开口就几乎与鼻底相平。由于儿童咽鼓管的这一特点,鼻咽部的分泌物和细菌就比较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其次,中耳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咽鼓管开口于鼻咽部,也就是鼻腔后面和咽腔顶部。这个位置在儿童期有腺样体和淋巴组织生长,而儿童在这个生理阶段淋巴组织增生,会比较大,对开口于其两侧的咽鼓管很容易造成堵塞或部分阻塞,不仅对咽鼓管的引流造成影响,而且由于常常局部积聚细菌和分泌物,更加容易导致逆行感染。 第三,儿童免疫力较差,不仅中耳部免疫功能发育不全,而且易发上呼吸道感染和鼻、咽部相关感染。此时鼻堵、多涕、腺样体因为炎症增生活跃、鼻咽部分泌物和细菌积聚,这就很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而引起中耳炎。如果儿童患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传染病,中耳炎的发病率的机会就会增多。 第四,错误的哺乳姿势和不良习惯有时也会诱发中耳炎。比如母亲图省事让婴儿自己躺在那里吃奶,或者平抱着孩子哺乳,孩子吸吮和吞咽的时候咽鼓管会主动开放,由于哺乳姿势不正确,乳汁就可以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或者小孩子喜欢游泳,不洁的池水会改变儿童鼻咽部正常的细菌比例,或经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导致中耳炎发生。 这么多原因使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患中耳炎,那么该如何预防呢?下面介绍一些预防和早期发现的知识: 首先,喂奶姿势和方法要正确。婴幼儿要抱起来喂哺,人工喂哺时不要太多、太急。尤其是要避免让儿童自己躺在那里吃奶,或者平抱着孩子哺乳。 其次,预防感冒。当感冒鼻塞、孩子鼻涕较多时,注意不要同时捏住双侧鼻孔擤鼻涕。最好教会孩子先擤一侧鼻孔,再擤另一侧鼻孔。孩子一旦感冒注意及时用药,保持鼻腔通畅很重要。 第三,防止儿童将异物塞入外鼻道,家长也不要随便挖耵聍或取异物。不恰当地取耵聍或异物有可能将鼓膜戳破,使外耳道细菌经过破坏的鼓膜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第四,小儿由于表述能力较差、发生中耳炎时哭挠耳,家长要想到是不是孩子的耳朵出问题,及时带到医院检查。不要等到孩子耳朵流出脓液了,才发现是得了中耳炎。有的孩子可能得了中耳炎自己说不清楚,或者症状比较轻没注意。这是家长要留心孩子看电视声音是不是比较大,经常叫不答应,或者老师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有这些情况,最好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查查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