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扶庼老先生因病,于2012年6月12日23点55分逝世,享年93岁。 提起“邵扶庼”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说起“小先生”大家就知道了。邵扶庼老先生是湖州市名老中医之一,长期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退休后还返聘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人耿直厚道,工作敬业勤奋,值得大家尊敬。 “小先生”的过世,是湖州中医儿科界的一大损失,再次表示对邵扶庼老先生的沉痛哀悼!
以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为此,医生和患者都感到棘手,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经明确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在正常的情况下,2---2.5年可以停药。 有了时间的界限,可以相信,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医生都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效果。
为了大力宏扬广大基层中医药工作者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更好地培养和推出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共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开展了“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的评选活动。 经各省市中医药学会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网上公示,湖州市中医院顾伟民主任中医师获此殊荣。
恩师顾瑞麟先生生于1926年,因病经多方抢救治疗无效,于2010年3月7日23.55分逝世,享年85岁。 先生从医60余年,救治病人无数,可谓一代名医;生平俭朴、平易近人、带教有方,可谓一代良师;奉公厉己、爱家护子,可谓一代慈父。 在此,作为弟子,为师特作挽联,以表哀思:俭朴生平称典范,大医济世留美名。 恩师顾公瑞麟先生千古不朽!
近阶段来,门诊时经常会碰到肛门瘙痒的患者,因为是成人,所以往往会被蛲虫病所疏忽,直到多次治疗无效时,才想起是否患上了蛲虫病,结果经检查后被证实。今天在此对蛲虫病作一简介,引以为戒。蛲虫病(enterobiasis)是以引起肛门、会阴部瘙痒为特片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世界各地流行极广,全世界感染人口300~500百万,我国南方、北方普遍流行,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尤其集体机构儿童感染率高。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儿童感染率达40%~70%,城市中群居儿童感染率又高于农村。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往往多数成员同时患病。因此蛲虫病是值得重视的疾病。 【诊断】 如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经常奇痒,(患儿夜间烦躁不安时),应注意有蛲虫病的可能,若能查到虫体、虫卵即可确诊。 一、虫卵检查法:由于蛲虫特殊的产卵习性,粪便中虫卵检出的阳性率为5%以下。肛门外虫卵检查法有。 1.擦拭法:将棉拭子先置于消毒生理盐水中,用时拧干,擦拭肛门周围,在滴有50%甘油溶液的载玻片上混匀后进行镜检。也可应用牙签的扁头插入有50%甘油或1%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润,然后用其刮拭肛门周围皱褶,将刮拭材料用盖玻片刮下,涂在载玻片上滴50%甘油或1%氢氧化钾1滴镜检。 2.漂浮法:用棉拭子置于生理盐水中,挤干,擦拭肛门周围,然后将棉试子放入有饱和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使虫卵洗入盐水内,再漂浮集卵进行镜检。 3.透明胶纸粘拭法: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胶纸粘拭肛门周围皮肤,在显微镜低倍镜下检查,连续3次,阳性率可达79.4%。该法简单,适合普查时应用。 二、虫体检查法:患儿入睡后1~3小时检视肛门,如有虫体爬出,可用镊子挟住入入有酒精的小瓶中保存。因为蛲虫不一定每晚都爬出排卵,需要连续观察3~5天。 【治疗措施】 由于蛲虫病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蛲虫病又极易自身感染、接触感染、吸入感染等。这样蛲虫病易广泛流行,以及在分布上具有儿童集体机械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应同时集体服药治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一、口服药物:甲苯咪唑(安乐士)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广谱驱虫药之一,口服后5%~10%的剂量以肠道收,绝大部分从粪便中排出,单剂1片(100mg),在2周或4周后分别重服1次。孕妇尽量避免使用。速效肠虫净(复方甲苯咪唑)除含有甲苯咪唑100mg外,还含有左旋咪唑25mg。成人2片顿服,1周后虫卵阴转率达98.5%。肠虫清片,主要成分阿苯达唑,通过抑制寄生虫肠壁细胞的浆微管系统的聚合,阻断虫体对多种营养及葡萄糖的吸收,导致寄生虫能量之耗竭,致虫体死亡。该药除杀死成虫及幼虫外,并使虫卵不能孵化,服药方法:两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顿服2片(400mg);1~2岁者服1片;1岁以下者及孕妇不宜服用。中药:使君子,去外皮,炒熟。日剂量每岁1g(一粒半),1日3次分服,共服3天。服后不能饮水,以免发生呃逆。若与百部等量服用则效果更佳。 二、局部用药:①用2%白陈汞软膏,或10%氧化锌油膏涂抹肛门,既可止痒,又可减少自身重复感染。②用0.2%龙胆紫和3%百部药膏挤入肛门内少许,连续应用数天。③六神丸塞肛治疗:中药六神丸,7岁以下者5粒,8岁以上者10粒,每日1次,共5天,治愈可达97.10%。④灌肠法:食醋加水3倍,每晚直肠灌注50~60ml,连续3~5天。中药灌肠:生百部30g,乌梅15g,加水300ml,煎至100ml,用50~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5~10次为一疗程。 【方药】 1.主方追虫丸(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槟榔、雷丸、苦楝根皮各15克,鹤虱、使君子各12克,大黄6克。水煎服。 另可配合用百部30克、乌梅15克,煎水1碗,每日晚上保留灌肠,连用7—10日。 2.中成药蛲虫药膏,每晚睡前用温水将肛门洗净,先挤出药膏少许,再轻轻插入肛门中,挤出适量药膏后拔出。 3.单方验方百部使君散(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百部、使君子仁各30克,研为细末。每次3克,空腹冲服,每日3次。 蛲虫病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豆腐500克,麻油120毫升,以麻油炒豆腐,晨起1次服食。 2.外治法 (1)大蒜20克,凡士林20克,共捣成泥。睡前取10克涂于肛门周围,每日1次。 (2)食醋适量,睡前涂于肛门周围,连续l周。 3.预防调护 (1)勤洗肛门,勤换衣服被褥,保持手指清洁。 (2)对病人家庭成员同时治疗,是预防再感染的重要措施。 【病原学】 一、蛲虫的形态:蛲虫属尖尾科、蛲虫属,成虫细小,乳白色线状。体前端两侧的角皮膨大形成头翼,角皮上有横纹。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唇瓣,咽管末端呈球形。雄虫长约2~5mm,尾部向腹而卷曲,生殖器官管形,雌虫长8~13mm,尾端长而尖细,生殖器官为双管型。 虫卵无色透明,椭圆形,长50~60μm宽20~30μm,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卵壳厚而透明,由最内层的脂层及两层壳质层组成,壳质层有一光滑的蛋白质膜。虫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已有一个蝌蚪形的幼虫。 二、蛲虫的生涯史:成熟的虫卵被吞食后,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至结肠发育为成虫。自吞食虫卵到发育为成虫,需要15~28天。成虫在小肠下段或大肠前端进行交配,雄虫即死亡随粪便排出。部分雌虫亦可随粪便排出。妊娠的雌虫在盲肠结肠移行,头部可钻入粘膜吸取营养,并可吸血。雌虫一般不肠内产卵,当患者熟睡时爬出肛门受到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排卵,一条雌虫含约5000~17000个。排卵后的雌虫大都枯萎死亡。粘附在肛门周围的虫卵,在温度及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经6小时左右即可发育成感染期的成虫。 【病理改变】 虫体在肠内不同的发育阶段,可刺激激肠壁及神经末梢,造成胃肠神经功能失调。成虫附着于肠粘膜可引起局部炎症,雌虫穿入深层肠粘膜寄生后可引起溃疡、出血、粘膜下脓肿。在少数情况下蛲虫亦可侵入肠壁及肠外组织,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蛲虫的异位损害侵袭部位非常广泛,最常见的是女性生殖系统、盆腔、腹腔脏器等。肺及前列腺的损害亦有报道。由于异位损害的器官不同,患者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及不同的体征,常常造成误诊。蛲虫肉芽肿的形成肉眼所见为白色中心微黄色的小结节。组织切片显示外层为胶原纤维的被膜,内层为一肉芽组织包烧着的中心坏死区,坏死区内有虫体或虫卵。 【临床表现】 一、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瘙痒:是由蛲虫产生的毒性物质和机械刺激所产生,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小儿哭闹不安。由于奇痒抓破后造成肛门周围皮肤脱落、充血、皮疹、湿疹。甚而诱发化脓性感染。 二、消化道症状:蛲虫钻入肠粘膜,以及在胃肠道内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精神症状:由于寄生虫在体内排出的代谢产物,导致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小儿夜惊咬指等。小儿的异嗜症状,蛲虫病患者最为常见,如嗜食土块、煤渣、食盐等。 四、其他症状:由于蛲虫的异位寄生所引起,如: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侵入阑尾发生阑尾炎,甚止发生腹膜炎。 【预防】 蛲虫的寿命较短,一般在肠道内只能生存1~2月,若能杜绝重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不经特殊治疗即可自愈。但是蛲虫的抵抗力强,很快发育至感染期,不需中间宿主,不离开人体就可再感染。因此预防的措施,原则要法语是:治疗与预防同时进行,个人防治与集体防治同时进行。要大小宣传蛲虫病的危害,感染的方式,预防和治疗的意义等。使家长、老师、保育员有充分认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勤换洗内裤、被褥。集体儿童单位要严重分铺,床位间有一定的距离。衣服、玩具、食器定期消毒。可用0.5%磺溶液处理5分钟,或0.05%碘溶液处理1小时,虫卵可全部杀死。这种低浓度的碘对人体皮肤没有刺激性,是有效而又简便的消毒剂。对蛲虫病的预防强调应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达到消灭蛲虫病的目的。 【治愈标准】 经彻底治疗后,1个月内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愈。 【预后】 该病预后较好,无后遗症。
患者:胃下垂到骨盆 ,用胃托效果怎么样?如果使用,使用几个月才可以?需不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还有食道为什么有一种拽的感觉是胃下垂造成的吗?湖州市中医院内科顾伟民:胃下垂系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胃下垂的形成是由于其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造成的。使用胃托效果好的,胃托通过(提胃穴)给药,可起到以局部达到调节整体的作用,使药力直达经络、脏腑,其中Ⅰ号提胃药袋能兴奋胃肠,使其蠕动增强而具节律; Ⅱ号提胃药袋有升清化浊之作用。两药袋的交叉使用可使脾气得升,胃气得和,清阳之气得以升化,浊阴之气得以沉降,而达到护胃提胃,调中举陷的功效。另外,利用全棉带状织物结合对腹部的系绑后所产生压力,刺激提胃穴从而产生特效。该胃托按照人体下腹部形态设计,整个形状与人体下腹部形态保持一致,在制造中充分考虑这一点,利用绉折和弯度,系绑后即产生一种自然向上的托力,加上药物的作用产生提胃的作用。“天下牌”胃托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淘宝网有专卖店,可供胃下垂患者选择使用。一般使用半年,可以治愈,不需要其他药物。
患者:本人在一次常规检查中发现白细胞数值偏低,原来无任何病史,上次检查各方面指标均正常,我只想了解一下数值低的原因,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调节?湖州市中医院内科顾伟民:白细胞减少常见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不过,白细胞减少并不一定要治疗,一要看减少程度;二要看减少原因。 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当然,下列情况下的白细胞需要关注,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干预措施。 在此我对如何预防与调养提点建议: 1。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以免消化系统感染。 2.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4.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
胃下垂系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多见子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者。产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现象。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目前,对胃下垂的诊断已经掌握,常用的方法是:X线钡餐造影和 超声波检查。(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弯切迹低于髂脊连线水平1~5厘米为轻度,6-10厘米为中度,11厘米以上为重度)。但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无特异方法。西医除了对症处理或必要时用手术治疗外,并无针对胃下垂治疗的特效药;中医以补中益气药物为主,配合辨证加减用药,虽有一定疗效但不十分理想。其他,尚有针灸、理疗、体育锻炼等,市面也见有气压胃托、电子提胃机、多功能提胃裤等出现,均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多年来对胃下垂的研究,找到了治疗胃下垂的良好途径和方法。根据“力学”原理,和“内病外治”的理论,设计制造了专门用于治疗胃下垂的专用医疗器械《提胃托》。《提胃托》的研制成功突破了现有临床上对胃下垂治疗的难度。 胃下垂的形成是由于其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造成的。由于病程长,胃蠕动减弱后又容易出现胃体炎症,消化功能减低等症状,最终造成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病,给病人造成身心上的痛苦。 中医学认为:胃下垂隶属中医“胃缓”,是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提胃托》即根据“力学原理”(挤压力所产生的向上托力)和“内病外治”的理论,结合Ⅰ、Ⅱ号提胃药袋对腹部(脐下3cm“提胃穴”)的系绑所产生的合力和药物的刺激,使腹壁的各层组织不断发生收缩,使肌张力增强。其兴奋可通过传导改善内脏器官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增强胃肠活动,使过强或过弱的胃肠张力产生双向调节变为正常。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脐下腹膜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经脐部吸收,极少通过肝脏而被分解,有效药物成分也不经消化道而受到破坏。正如吴尚先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提胃托通过(提胃穴)给药,可起到以局部达到调节整体的作用,使药力直达经络、脏腑,其中Ⅰ号提胃药袋能兴奋胃肠,使其蠕动增强而具节律; Ⅱ号提胃药袋有升清化浊之作用。两药袋的交叉使用可使脾气得升,胃气得和,清阳之气得以升化,浊阴之气得以沉降,而达到护胃提胃,调中举陷的功效。另外,利用全棉带状织物结合对腹部的系绑后所产生压力,刺激提胃穴从而产生特效。提胃托按照人体下腹部形态设计,整个形状与人体下腹部形态保持一致,在制造中充分考虑这一点,利用绉折和弯度,系绑后即产生一种自然向上的托力,加上药物的作用产生提胃的作用。 提胃托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已批量生产,淘宝网有专卖店,可供胃下垂患者选择使用。
1 临床资料本组75例中男性16例,女性59例;年龄17~66岁。均为无力型体质,全部病例均经胃B超检查及钡餐X线检查确诊。多数患者有餐后或多餐之后,腹部饱满坠感,或伴有腰部疼痛,部分病人有站立性头晕,低血压,心悸等循环无力和不同程度神经衰弱的症状。2 治疗方法起床前,或饭后取仰卧位,屈膝将臀部抬起,使胃体上移;初用者,取Ⅰ号提胃药袋,用剪刀剪去一面塑料薄膜后,将Ⅰ号提胃药袋紧贴脐下3cm(提胃穴),胃托下缘应在耻骨上,然后将胃托系绑紧,使用2月;第3月开始用Ⅱ号提胃药袋,打开塑料袋,将药袋装入胃托内袋,拉上拉练,取仰卧位,屈膝将臀部抬起,使胃体上移后将胃托绑紧于脐下3cm(提胃穴)处。3 疗效标准痊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胃上升到正常位置,1年内未见复发。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或大部分消失,胃上升在原下降的50%以上。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胃上升无变化。3 治疗结果本组治疗75例,痊愈25例(33.3%),显效49例(65.4%),无效1例(1.3%),总有效率为98.7%。最多使用6个月,最少用2个月。4 典型病例龙某,女,37岁。自诉胃脘坠胀1年,或有胃脘疼痛,纳差不饥,食则胀甚,形体消瘦,伴肠鸣,大便干结、舌淡红、苔微黄、脉滑, 胃B超检查提示:胃下垂5.6cm。用提胃托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用至2个月时,临床症状消失, 胃B超检查结果:胃体已恢复之正常位置。随访1年未见复发。5 分析 胃下垂隶属中医“胃缓”,是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该提胃托根据“力学原理”和“内病外治”的理论,利用全棉带状织物结合Ⅰ、Ⅱ号提胃药袋对腹部(脐下3cm“提胃穴”)的系绑所产生的压力和药物的刺激,使腹壁的各层组织不断发生收缩,使肌张力增强。其兴奋可通过传导改善内脏器官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1],增强胃肠活动,使过强或过弱的胃肠张力产生双向调节变为正常。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脐下腹膜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经脐部吸收,极少通过肝脏而被分解,有效药物成分也不经消化道而受到破坏。正如吴尚先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