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简要病史:患者男性,32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干多饮,无多食易饥,无消瘦,遂到我院就诊,查空腹血糖8.45mmol/L,诊断“2型糖尿病”,予二甲双胍口服控制血糖,患者间断服药,未规律检测血糖。患者因“肝功能异常”在我院肝病科,住院期间空腹血糖19.62mmol/L,HbA1c11.7%,为求系统治疗,转入我科,查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下肢动脉斑块形成,诊断“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循环并发症”,予口服“二甲双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控制血糖,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血糖平稳后出院,出院后患者自行停用注射胰岛素,改用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日控制血糖,未监测血糖。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口干多饮加重,偶视物模糊,无手麻,无小便泡沫,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今晨至我院门诊查餐后1小时血糖20.3mmol/L,现患者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由门诊拟“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病例分析与总结此患者T2DM病程5年,既往采用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联合降糖有效,但患者依从性较差,血糖波动大,高糖毒性明显。此时,在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时,除了考虑调整胰岛素剂量或进阶胰岛素方案外,应同时考虑同类胰岛素之间由于分子结构、药物特性的差异带来的不同疗效及安全性。德谷胰岛素是当前最新一代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其独特的药物设计使其作用时间大大延长,半衰期可达到甘精胰岛素的两倍;注射2~3天即可到达临床稳态并持续发挥平稳的药效,降糖效果更稳定,稳态下血糖日间变异性仅为甘精胰岛素的1/4。EU-TREAT研究结果显示无论转换前使用何种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治疗12个月时,T2DM患者的HbA1c较基线显著降低了0.5%,FPG较基线显著降低1.5mmol/L(P值均<0.05);同时,在转换为德谷胰岛素治疗后,T2DM患者总体低血糖事件、非严重低血糖事件、非严重夜间低血糖事件和严重低血糖事件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都显著减少。除此之外,T2DM患者换用德谷胰岛素后,显著减少了每日所需的基础、餐时及总体胰岛素剂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针对T2DM在应用甘精胰岛素血糖控制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可尝试转换为德谷胰岛素以取得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查体及辅助检查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4mmHg;BMI29.8kg/㎡;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双下肢痛触觉对称性减退。辅助检查空腹血糖17.31mmol/L,餐后血糖20.77mmol/L。糖尿病抗体:无异常。胰岛功能(馒头法):0-2h血糖10.2-18.3mmol/L,0-2hC肽2.63-3.31ng/mL,0-2h胰岛素10.36-14.41mU/L。血脂:TG2.18mmol/L,LDL-C3.8mmol/L。尿常规:蛋白阴性,尿糖2+,酮体+。抗胰岛素抗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肌电图:双腓浅神经传导减慢(L:16%;R:22%)。腹部B超:脂肪肝,双肾小结石,左附件区囊性结构。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下肢动脉斑块形成。诊断:1、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循环并发症;2、高血压2级(极高危);3、脂肪肝 治疗经过及思路患者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病程5年。HbA1c达13.1%,空腹血糖17.31mmol/L,血糖波动大;合并超重、高血压、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既往经口服药联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治疗有效,但患者依从性较差,自行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药治疗。患者入院后初始降糖方案为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4U联合门冬胰岛素6U-6U-6U。随后逐渐加大胰岛素剂量至甘精胰岛素30U,门冬胰岛素12U-12U-12U。经过5天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由17.31mmol/L下降至12.5mmol/L,控制仍不理想。在入院后第6天,将甘精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34U联合门冬胰岛素14U-14U-14U。患者佩戴瞬感血糖仪监测血糖治疗。治疗5天后,患者空腹血糖下降至7.3mmol/L。继续坚持以上方案治疗后,患者平均血糖下降至6.8mmol/L,目标范围内的时间(TIR)为79%。患者的动态血糖谱见图1。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患者还应用降压(缬沙坦氨氯地平片5mg 一次/日)、调脂(阿托伐他汀20mg一次/日)、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一次/日)治疗有效改善其他代谢指标异常,防治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