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患静脉曲张20多年了 一开始只是小腿 现在已经向脚部扩张,颜色有些变深 这种情况采用哪种方法治疗最好?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汪建忠:应该做一个患肢静脉超声检查,主要明确深静脉通畅情况和瓣膜功能,如果正常应该手术,我认为是最好的办法。仅供参考。
患者女性,42岁,因发现左肺上叶后段占位,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心脏病史。体检未见异常。为明确左肺上叶病变,行胸部增强CT。CT显示左锁骨下静脉与左侧颈静脉汇合形成左上腔静脉(如图1) 之后沿主动脉弓和左肺动脉左侧下行,然后继续向下向后绕行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最后经扩大的冠状静脉窦汇人右心房(图2)。 冠状面可立体显示左上腔静脉走行及其经冠状静脉窦汇人右心房的整个过程(图3)。 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主要分3种类型(图4) 发生主要是在胚胎发育中后期,左右前主静脉吻合后,左前主静脉退化成为左心房斜韧带或Marshall韧带,但在0.3%的人群中,由于左、右前主静脉之间吻合发育不良,导致左前静脉发育为PLSVC。 PLSVC本身不会引起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临床也无明显症状,不需要处理。
患者男性,60岁,喉癌术后15年,颈部正中大小约1cmx1cm瘘口,用于呼吸。 1天前患者用棉签擦拭瘘口,棉签不慎吸入气道内,遂来我院就诊,行胸部CT:棉签位于主支气管及右主支气管内。 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棉签位于主支气管及右主支气管内。 用直径1.8mm活检钳夹住棉签尾部,将棉签取出。
下肢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血管内疾病,发病率男性约为15%,女性约为25%。发病原因主要有妊娠、肥胖、从事重体力劳动及遗传等因素。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瘙痒、烧灼感,严重时出现活动性溃疡,经久不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病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根治需要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泡沫硬化剂治疗、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需要腰麻,且手术切口多,影响美观,术后疼痛症状明显;泡沫硬化剂治疗存在硬化剂过敏,复发的风险; 腔内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几年新兴微创手术方式,其优点是膝上无需再开口,且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完成,术后患者可自行走回病房。对于岁数偏大老年人,难以耐受硬膜外麻醉或是全麻的患者,对疼痛敏感的患者,腔内射频消融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它更安全、更高效,更微创,更舒适、更轻松。 去年我院就成功开展下肢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治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给江城百姓带来福音。近期,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特殊静脉曲张腔内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 据了解,患者为男性,64岁,主诉左下肢蚯蚓状肿物伴皮炎40余年,伴溃疡出现1天。既往双侧股骨头坏死20余年,行双侧股骨头置换术6年;发现脾功能亢进4年;1年前发现血小板间断减少最低时50×10^9/L。患者家属得知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年龄偏大,且麻醉及手术出血风险较高,患者及家属精神压力较大,经多方就医无果,慕名来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就诊。入院后行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为2.46 ×10^9/L,血小板为46×10^9/L。血管外科汪建中主任了解患者病情,查看相关检查,经过专业评估,告知患者及家属,如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术中患者会出血量大,手术风险较高,且需要硬膜外麻醉,出现硬膜外血肿所致患者截瘫的风险增加,术后感染几率增加。决定局部麻醉下行左下肢大隐静脉主干腔内射频消融治疗,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 于2019年02月01号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左下肢大隐静脉主干腔内射频消融治疗,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患者少量出血,手术用时1小时,术后患者自行走回病房。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无明显疼痛,术后2天顺利出院。术后1个月患者复查,溃疡创面愈合良好,已无瘙痒、肿胀等症状。现患者活动自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团队介绍: 汪建中,主任医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北华大学外科各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吉林省医学会第三届血管外科专科分会委员,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专家委员会委员。白求恩医科大学胸外科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先后多次在北京医院阜外医院、安贞医院、上海中山医院及德国进修学习心脏外科及血管外科。 杨云龙,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14年), 医学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胸心外科学系,师从于我国胸外科先驱,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原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王天佑教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副主任、心胸血管外科二组副主任。中国医促会腔镜内镜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省结核病分会委员、吉林市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吉林市医疗卫生学科骨干(胸外),吉林市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肺癌的微创治疗)负责人。
目前,各大医院都在建立急诊胸痛和诊治的绿色通道,为急性剧烈疼痛病人的诊治提供了方便。 引起胸痛的原因有很多,但急性突发的剧烈疼痛往往就几种疾病(冠心病,肺栓塞,主动脉病变),而且这几种疾病往往都是致命性的。 最常见的胸痛病人是冠心病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症,通过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及扩冠治疗等诊治方法,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得到及时的治疗。 肺栓塞引起的胸痛一般都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病前有外伤、卧床及大手术病史,发病是有晕厥、休克等症状,化验d~二聚体明显增高,心脏彩超可有肺动脉高压,如果有条件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诊断。 引起胸痛的主动脉病变一般夹层动脉瘤多见,还有主动脉溃疡等,多为胸背及上腹部剧烈疼痛,难以耐受,伴有冷汗,这种疼痛医生和患者很难定位,胸腹部疾病有关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往往找不到疼痛原因,这时一定要警惕是否为主动脉病变。可以行主动脉磁共振检查,最好是CTA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主动脉夹层、溃疡等病变。 这是一个胸痛5天的患者,CTA检查为主动脉溃疡,可见主动脉局部明显突出,周围血肿形成,伴有胸腔积液(血液外渗),随时破裂死亡的可能。 CTA血管重建,可见龛影样溃疡。 急诊行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完全遮盖病变,效果满意。
血管外科疾病简介:血管外科是外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主要治疗四肢、胸腹部、颈部发生的动、静脉疾病。常见疾病简介如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医学上将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动脉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四肢的动脉,是中老年病人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性病变的主要原因。下肢动脉发病最常见,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肢体缺血症状,常需要与椎间盘突出症进行鉴别。检查时可发现下肢皮温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主动脉瘤及各种周围动脉瘤(颈动脉、内脏和四肢动脉):常见症状为病变部位出现搏动性肿块,可伴有疼痛。瘤内常出现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后可导致瘤体远端动脉栓塞。瘤体增大可压迫临近的组织和器官。瘤体破裂大出血可危及生命。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胸痛、高血压、呼吸困难等症状,随时有生命危险,诊断后应尽早治疗,多数病人可通过介入治疗而治愈。急性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病人可突然出现患肢的剧烈持续性疼痛,伴有肢体皮肤苍白、麻木和运动障碍,是血管科急症,最好在发病后6-8小时内手术取栓,否则可出现肢体缺血坏死并危及生命。下肢浅静脉曲张:多为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病变,是外科常见病。主要是浅静脉曲张,伴有患肢的肿胀、胀痛、酸胀或沉重感,小腿皮肤皮炎、湿疹、色素沉着和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多为外伤、手术或长时间卧床后发病,多为左下肢。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和肿胀,并短时间内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出现股青肿。一旦怀疑有深静脉血栓,病人应卧床,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并尽早抗凝治疗。其他疾病包括:雷诺综合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各种类型大动脉炎、血管损伤、动静脉瘘、血管畸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肺栓塞、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症、淋巴系统疾病等。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多数情况下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可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核磁共振、CT血管成像、血管造影等。治疗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手术、介入或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疾病,药物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继续发展,缓解疼痛。欢迎到心胸外科、血管外科就诊或电话质询 住院处在高层10楼,门诊在高层2楼,联系电话:0432-2166425,0432-2166325,联系人:汪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