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诊病人,一对老夫妻因为无儿无女,我约他们来病房复诊,免得在门诊等候,结果,老人家可能认为我记得他们的所有情况,既没带我上次写的病历记录,也没带出院小结,追问病史和用药情况,他们也记不清楚了,我只能让他们带全资料再来一趟,因为有部分资料我也查询不到。所以,你找一位医生看了N次,觉得非常熟悉了,他应该记住了你的一切,可实际情况是,医生每天面对和接诊太多病人,根本不可能记住某一个人的所有资料。我和阿伯说,我都记不清楚自己父母吃的药物,不是不记,是脑容积有限?。所以,任何时候找医生,都请带好你所有的体检和病历资料,这非常重要!
不管你年轻,年老,不管你曾是谁的病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疾病,请时刻留存好你的就诊记录,包括门诊病历,药品名单,甚至缴费记录,所有检验记录,包括血,尿,大便等等,X线记录,如果可以,最好留下片子,为了长期保存,最好留一段录像,这些资料是你健康和疾病的历史,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对你就更重要了。当然,不管结果是有事没事,价值是相同的,从今天开始,买个文件夹,为自己和家人建立一个健康档案吧!
这里要讨论的是哪些人群容易发生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并可能出血,换句话说,这类人需要关注自己大便的颜色,需要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规律休息和饮食,结合临床常见情况,大抵上有以下几类人群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家族或家庭成员中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胃癌的人,这类人群特别需要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2.长期使用阿斯匹林,包括肠溶阿斯匹林的人群;3.职业相关:经常不能规律吃饭,经常熬夜,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如出租车司机,医生等;4.因为痛风等各种慢性疼痛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或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5.酗酒的人。这几类人群具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高危因素,也就是发生消化道溃疡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还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首先,做个碳13呼气检查(简单吹一口气就可以检测有没有幽门螺杆菌在胃里安家落户),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治;其次,请专科医生协助指导阿斯匹林或止痛药物使用,尤其是科学剂量服用药和合用护胃药物,可以最大可能的减少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发生。
之前我们说过下消化道出血中,便鲜血或便后滴血是痔疮的典型表现,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总是见于痔疮,部分直肠癌患者也会出现便鲜血现象,因为痔疮的诊断有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即使在没有肠镜检查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做到,那就是找专业医生,一般是肛肠科医生,或普外科医生协助做一次肛门指诊,就是用手指进入肛门进行触摸检查,这是医学的一项重要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肛门指诊在早期发现直肠疾病,尤其是在早期发现直肠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反复便血的“痔疮”一定要去医院请医生做专业检查或肠镜检查,能被我们早期看到,摸到的肿瘤坚决不能等到晚期才被发现,因为这是不能容忍的错过。
十二指肠之后的肠道内来源的出血都叫下消化道出血,顾名思义,就是下消化道沿路出血经肛门排出,所以开口到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器官和下消化道本身的出血应该就是下消化道出血的来源了,其中包括胰腺的胰管和胆道系统的胆管内的出血,在诸多出血的来源中,最为多见的是痔疮出血,毕竟“十男九痔”确实说明了痔疮在人群中的普遍性,痔疮出血一般很容易判断,那就是“红布包黄金”,就是大便外表面可见血液,但大便还是那个大便,而便后滴血更是痔疮相对特征性的表现了。其次比较多见的就是大肠肿瘤了,包括结肠良性息肉和结肠癌,这种病因来源的出血往往从大便化验室检查的潜血阳性到大量出血不等,所以在例行体检的时候行大便常规和大便隐血检查就非常有必要了,而反复多次大便隐血(潜血)检查阳性就是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强适应症了,换句话说,就是尽快预约完善结肠镜检查,除了隐血阳性,结肠癌和直肠癌其他早期症状还包括不明原因的贫血、大便规律改变(比如每天一次变成了每天多次,或者大便经常不成形等等)。来源于小肠的出血多见于小肠的平滑肌瘤或血管瘤、小肠憩室等等了,诊断就会比较困难,但如果他们都安安静静的和你和平共处也不用担心,等他们调皮了再来收拾他们就可以了。胆道和胰管的出血就更少了,他们的问题就交给专业的医生考虑好了。而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可以找我们医院消化病中心的专家们进行健康教育,他们有非常专业的团队和平台哦! 综上所述,还是那句话,记得养成随时看看自己大便的颜色和性状的习惯,记得定时体检,而体检项目里不要少了大便常规和大便隐血实验。有结肠癌家族史的患者还要记得体检项目里至少包含一次肠镜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最多见的原因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顾名思义,就是胃或十二指肠出现了比糜烂要深的溃疡,引起出血的溃疡可以只造成胃肠肠壁的红肿,糜烂和渗血,也可以累及粘膜下和肌肉层的血管,造成血管破裂出血,如果损伤的是较粗静脉或动脉血管,因为动脉压力高,出血速度快,会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休克。除了溃疡,还有一种上消化道常见的出血原因就是胃和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了,多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人,因为胃和食道静脉回流时下游的回流压力升高,静脉壁薄而无弹性,就会凸显并迂曲在胃和食道的黏膜表面而容易损伤破裂,破裂后血管内压力高,出血就更快更多。其他不多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还有胃部肿瘤表面糜烂坏死出血、胃肠血管或本身结构的畸形等等造成的出血了。 你看,出血只是一种症状,也就是说是很多病因的一种外在表现,就像发热是很多疾病的症状一样。所以作为普通病人,不管是出现了何种出血,比如反复无痛无任何不适的黑便,还是呕血,休克,最多见最需要提醒的一种情况是不明原因的贫血时,都应该早期寻求医疗服务,而自己有症状就吃一点抑酸护胃的药,没症状就置之不理更是不可取,因为在没有明确病因之前,这些药物可能会掩盖症状,导致疾病迁延进展,反复溃疡~愈合~溃疡的过程引起幽门和十二指肠反复疤痕修复而失去正常结构和弹性,出现变形狭窄甚至梗阻,这时可能就只能寻求手术了。更为不乐观的情况是,如果是早期胃癌出血,因为服药确实会缓解症状,而肿瘤继续生长,会导致本该早早发现的肿瘤失去有效治疗机会。 简单而言,因为有了胃镜,使医生可以像长了千里眼一样直接看到你的胃和十二指肠的情况,而不用凭经验猜测(猜测一定会有误差),所以,时刻记得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及时就诊,听从医生的专业意见,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尤其是胃镜),在明确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基础上遵从医生意见治疗,才能让您收益最大化,享受到现代医疗进步的好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胃镜技术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体检技术了,建议40岁以上的人常规查一次胃镜,尤其是家里有胃肠肿瘤等家族史的人群。具体以后多久复查一次胃镜,就请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吧!
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为口腔,咽部,食管,胃,十二指肠,空场,回肠,结肠及直肠和肛门。十二指肠以上部位消化道的出血叫上消化道出血,空场以下的出血叫下消化道出血。有时也把空肠和回肠的出血叫中消化道出血,但按照上下消化道出血的区分比较容易记忆和识别,因为上消化道的出血因为离肛门远,离口腔近,加上胃里的胃酸会让鲜血变成黑色沥青样,所以上消化道的出血多表现为呕吐黑色胃内容物或拉出黑色大便。如果是小量慢慢出血,病人主要会有脸色苍白,活动后疲乏,头晕,懒得运动等贫血的表现,如果短期内大量出血,除了呕吐黑色胃液或拉出黑便以外(可以为固体,糊状或液体,越稀可能出血量越大),会有失血过多的表现,比如像虚脱一样的大汗淋漓,头晕,甚至晕倒,而由躺着坐起或蹲着站起时出现虚脱样表现的体位性低血压更能说明出血量已经多了,可能要休克了。快速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因为在胃里停留的时间短,刺激肠道运动加快,会出现呕吐鲜血或拉暗黑色血便的情况,这时就比较难以和下消化道出血,也就是小肠,大肠出血区别了,因为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就是拉出暗黑色或鲜红色血便。 简而言之,习惯性看看大便的颜色还是有必要的,要早期识别消化道出血,早期就医,记住以下顺口溜:吐黑拉黑要注意,吐血拉血别大意,头晕大汗快就医,别吃别喝120。 此图为含有小便的不成形黑便,出血量大时黑便在水中可晕开成血性液体。 之二篇和大家说说消化道出血从哪里来 之三篇和大家说说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 之四篇和大家说说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之五篇和大家说说消化道出血的预防 最近比较忙,更新会比较慢,请大家先就以上主题自己上网熟悉一下。欢迎留言提问。 希望每个人都看明白我想说什么,世俗医学科普,我们一起努力!
有病友希望说说心动过缓的事,我不是心内科医生,但作为急诊科医生,发现心动过缓,并对心动过缓的病人进行危险度分层,指导患者进一步就医是我们的专业,也是需要科普的知识。 首先,我们要知道心律的产生,心脏的窦房结在正常情况下是心律的指挥部,所以我们正常的心律就叫窦性心律,一般每分钟跳60~100次,但是,再聪明的指挥部都有停电的时候,当窦房结出故障了,心脏里还有一些地方会出来临时指挥心脏的跳动,这样就有了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不管心脏由谁指挥,我们心室跳动的速度,也就是心室率低于每分钟60次了,就叫心动过缓了。最多见的是指挥部自己调节状态变化,我们叫它窦性心动过缓。 我们如何发现自己心动过缓呢?一般需要摸摸自己的脉搏,如果脉搏小于60次/分了,就是心动过缓了,不过不要害怕,通过观察动态心电图我们发现,正常人在安静睡眠情况下都会发生心率小于60次的现象,但只要我们开始活动,我们的心率就会增快,所以心动过缓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心动过缓见于安静睡眠的正常人,也见于运动员,他们的心脏经常运动,不需要像我们一样跳那么多次,这叫心率储备功能。还有一种情况是服用可引起心率减慢的药物的人,这类人的心率我们叫做目标心率,控制到什么水平,怎么控制需要专科医生指导。 今天重点说说病理性心动过缓,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我们重视并就诊心内科或急诊科进一步检查:1.突然发生的心动过缓(日常相同活动情况下不会发生),或者心率太慢了出现眼前发黑,摔倒,一过性意识丧失时需要急诊就诊;2.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心动过缓,但没有症状,建议还是做个心电图,明确一下心电图情况,必要的时候需要做动态心电图;3.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心动过缓,有胸闷、胸痛、眼前发黑、头晕、乏力等症状的,建议急诊就医。总之,心动过缓的心率减慢程度和是否伴有伴随症状很重要。 对于不需要处理的心动过缓,也要保留好每次检查的心电图,动态观察检查结果比单次解读更有意义。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了原发性高血压,就有家舅希望说说原发的事情,也有老同学问到一种降压药吃久了需不需要换药的问题。今天一并回答了。 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在于高血压是作为独立病因诊断存在还是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存在。换句话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我们除了发现他血压高,并没有发现引起血压高的疾病,而继发性高血压都有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腺瘤),肾动脉狭窄等等可以经过手术解除的病因,病因解除了,血压也就正常了,往往不用终身服用降压药物。需要说明的是,与原发性高血压比较,继发性高血压有发病年龄轻,血压多明显升高,大于180/100以上,使用降压药效果不明显的特征。而且在高血压病人中占比很低。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引起肾动脉狭窄的病人,会出现降压药效果不好,降压困难的情况,这时,高血压即是原发,又是继发了,治疗需要放置肾动脉支架解除狭窄。 最后,也是最为普遍的问题,一种降压药吃了好多年了,是不是会耐药,需不需要换药,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 一、如果你的降压药是每天吃一粒就可以平稳控制血压的,就说明这个药物是长效的,那么,一般就不用换了,如果你的药物是一天吃3次的,说明药物是短效的,还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换为长效药物,因为长效药物即方便又能24小时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只能说长效最为优化或者说优选,如果条件所限,用短效也能平稳降压,也是可以继续服用的,但是需要监测漏服药次数,尽量避免漏服,尤其是老年人,容易忘记是否服用而导致漏服或多服。 二、出现了高血压并发症的时候,原来服用的药物可能就需要调整了,因为这时需要考虑到降压药的禁忌情况和降压药对心肾的保护情况了,所以,每年体检,并请专业人士评估降压效果和评估降压药物还是有必要的。 最后,欢迎转发,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欢迎加入我的线上门诊,持续接收科普文章和享受义诊服务,减少医学常识盲区,减少不必要的遗憾!
经常遇到高血压患者自行停用降压药引起血压突然升高或伴有鼻出血来急诊就诊。在了解病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误解有: 患者:医生,我最近一直量血压,都是正常的,所以就停药了。 医生:那你起初为什么服药啊? 患者:因为血压高啊! 医生:那现在为什么血压就正常了? 患者:因为我吃降压药了啊。 医生:所以说,看起来正常的血压是因为降压药降低了血压的结果啊, 如果您自己随便停用降压药,等之前服用的降压药药效过了,血压就又升起来了呀,这个过程大概需要数天到一周左右,我们每天定时吃降压药就可以保证我们血液中的降压药的量一直维持在一个有效的水平,这是因为药物的服用量与排泄量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血压的水平也就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了。 患者:天呐,那我要一辈子服用降压药了吗? 医生:是的,一般情况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旦确定需要药物降压,就需要终身治疗,规律服药,避免自行停药和漏服。 患者:那我可以等血压正常了先停一下药物,升高了我再吃药呗,这样可以少吃药物,毕竟凡药三分毒吗? 医生:这会导致两种情况发生,首先,高血压药从开始服用到平稳起效需要数天或更长时间,等血压升高再服药会导致降压药物的效果无法稳定维持;其次,高血压患者大部分不会感知到血压升高了,尤其是150/90mmHg左右的血压,往往是血压升高到180/95mmHg以上时才会有头痛,头晕,恶心,心慌,胸闷或鼻出血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始终不会有症状,所以,停药的结果是血压什么时候高起来了自己并不知道。 总之,就会导致过山车样血压波动,而这种忽高忽低的血压对血管和脏器的影响更大,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动脉瘤,动脉夹层,脑出血等高血压相关的急重症。 患者:有那么严重吗?又吓唬我。 医生:高血压是慢性病,时间长了会引起心,肾,脑血管,大动脉等损害,临床上表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能损害,脑血管硬化或狭窄等等等等,所以规律服用降压药就是预防或延迟这些疾病的发生,疾病永远是防大于治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患者:医生,我好像明白了,就是高血压一旦采用药物治疗后就不能自己随便停药了是吗? 医生:没错,即使血压控制的很好了,也建议你不定时自己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就诊时携带记录本,每日固定时间服用降压药,可以早晨醒来就服药,然后再躺半小时后起床,不用担心是否空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