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患者咨询:“以前我吃缓释片,现在医生给我改成了控释片,这两种剂型有何区别?” 缓释是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控释制剂是指用药后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的制剂。 不论是缓释制剂还是控释制剂都具有以下优点:一、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多次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如从每天3-4次减少到1-2次。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病人。二、提供平稳、持久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有利于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三、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由此可见,缓释片和控释片尽管剂型不同,但并不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但是患者在使用上述两种剂型的药物时需注意,服药时应将整片药吞下,一旦被嚼碎,就起不到特定的作用,且容易导致药物过量中毒。
腰腹处于人体枢纽位置,对上下消化道影响很大。适当进行腰骶部活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与消化液的分泌,治疗便秘。每天早晨扭扭腰部可治疗便秘,每天做1-3次,睡前和饭后不宜,一般连续做10-15天即可见效。 具体方法 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手臂自然下垂,两眼目视前方。上半身保持正直,腿膝也要伸直,不能弯。先将腰向左侧送出去,然后再往前、右、后,顺时针转圈。整个过程要慢,双肩不能动,双膝不能弯,慢慢转30-50圈,再逆时针转30-50圈。转腰时要慢、连贯,且呼吸自然、全身放松。刚开始做时可以先左右各转几十圈,再逐渐增加圈数,最终延长到一次半小时。
最近,一个由美国外科医生组成的团体表示,是时候从孩子的学校午餐计划中剔除牛奶这个食物了。“关于牛奶有助于强健儿童骨骼的宣传语,事实上是无效的安慰剂。”他们给美国政府的请愿书中这样写道。美国的专家认为,尽管“牛奶战争”暂没有定论,但已有研究提醒人们,对待习以为常的营养品,要有更谨慎的态度。 南京的骨科和营养科专家指出,中外饮食习惯不同,中国人的饮食中普遍缺钙,牛奶补钙的功效是其他食物不可替代的,但是建议儿童喝全脂奶,老年人或者胆固醇偏高人群喝脱脂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最新版)中明确指出,中国居民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克(6两)的奶类及奶制品。包括鲜奶、酸奶、奶酪、奶粉等。牛奶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 专家表示,中国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钙,奶类应是首选补钙食物,很难用其他类食物代替。国外很多人将牛奶替代饮用水,每天1000毫升,这是违反常规的。其实每天食用300克的奶制品是比较适宜的,相当于1-2杯牛奶的量。有乳糖不适症的人群可以用酸奶代替,也可以喝豆奶。牛奶中还有可促进钙吸收的因素,如乳糖。因此,按正常量饮奶,一般不会出现钙吸收减少的情况。
法国一名专家提醒,对于营养健康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饮食,注意自然食品营养搭配与摄入。各种补充营养的片剂、药剂、粉剂均需咨询医生后才能服用。自己乱服维生素都很危险,更不用说各种来路不明的“营养品”了。 最新一期的《科学与前途》杂志向各种危险营养品开战,推出大篇幅专题文章揭示了各种营养品和食品补充物的潜在威胁。文章引用法国图卢兹国家科研中心一个实验室对众多市面上流通的营养品与食品补充物的分析指出,大约2/3以上的营养品对人体健康有害:号称全天然的营养品中其实掺有许多化学成分,而且一些营养品或食品补充物没有经过任何有效检验,许多成分会导致人们体内成分失衡乃至得重病。该负责人呼吁法国与欧盟医药当局加强监管,同时设立网站刊登他们的检验结果。 这一事例说明,法国与欧洲正是为了避免人们自行摄入营养品,导致自己或他人的健康受损,才不提倡乱服营养品或食品补充物的。中国人乃至中国的药物监督部门同样应该对此提高警惕。
头发干燥、变细、易断、脱发 可能缺乏的营养:蛋白质、能量、必需的脂肪酸、微量元素锌。对策:每日保证主食的摄入,以最为经济的手段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每日保证3两瘦肉、1个鸡蛋、250毫升牛奶,以补充优质蛋白质,同时可增加必需脂肪酸摄入。每周摄入2-3次海鱼,并可多吃些牡蛎,以增加微量元素锌。 夜晚视力降低 可能缺乏的营养:维生素A。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夜盲症,并出现角膜干燥、溃疡等。对策:增加胡萝卜和猪肝等食物的摄入。两者分别以植物和动物的形式提供维生素A,后者吸收效率更高。 舌炎、舌裂、舌水肿 可能缺乏的营养:B族维生素。对策:洗米、蒸饭等可造成B组维生素大量丢失。长期进食精细米面、长期吃素食,同时又没有其他的补充,很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失。为此,应做到主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 牙龈出血 可能缺乏的营养:维生素C。对策:维生素C是最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因此,每日应大量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最好能摄入1斤左右的蔬菜和2-3个水果,其中,蔬菜的烹调方法以热炒和凉拌结合为好。 味觉减退 可能缺乏的营养:锌。对策:适量增加贝类食物,如牡蛎、扇贝等,是补充微量元素锌的有效手段。另外,每日确保1个鸡蛋、3两红色肉类和1两豆类也是补充微量元素锌所必需的。 嘴角干裂 可能缺乏的营养:核黄素(维生素B2)和烟酸。对策:核黄素在不同食物中含量差异很大。动物肝脏、鸡蛋黄、奶类等含量较为丰富。为此,每周应补充1次(2-3两)猪肝,每日应补充250毫升牛奶和1个鸡蛋。
IgA肾病为一免疫病理学诊断名称,是一组不伴有系统性疾病、肾活检免疫病理检查在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为主的颗粒样沉积,临床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肾炎,是全世界分布广泛、发病率较高、导致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本病以青年人多发,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我国男女发病比例为3:1。在亚太地区该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20%-40%,欧洲地区占10%-30%,我国占26%-34%。 IgA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仍处于缓解症状及经验治疗阶段。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 (一)一般治疗 1、注意保暖,感冒要及时治疗。 2、避免剧烈运动。 3、控制血压,首选ACEI制剂及利尿剂。 4、饮食疗法,避免过度钠摄入及过量蛋白质摄入,保证足够热量供应。 (二)预防和减少抗原刺激 1、抗感染 以青霉素、先锋霉素等预防和及时治疗感染,对一些以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和可逆性急性肾衰患者可能有所帮助。 2、扁桃体摘除术 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关系密切,扁桃体炎的发作能诱发血尿,扁桃体摘除术可明显减少或消除肉眼血尿的发作,减少蛋白尿,降低血清总IgA水平。 3、减少抗原性食物的摄入 除细菌、病毒外,某些食物成分如麸质、麸肤和牛血清蛋白等也能作为抗原而与IgA结合。 (三)调整异常的免疫反应 1、糖皮质激素 包括强的松和甲基强的松龙等。 2、免疫抑制剂 包括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等。 (四)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血浆置换能迅速清除IgA免疫复合物,主要用于急进性IgA肾病患者。 (五)减轻肾小球病理损害,延缓其进展 1、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促纤溶药物 IgA肾病患者除系膜区有IgA沉积外,常合并有C3、IgM、IgG沉积,部分还伴有纤维蛋白原沉积,故大多数主张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促纤溶药物治疗,如肝素、尿激酶、华法林、双嘧达莫等。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该类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高灌注及基膜的通透性,抑制系膜增生,对于减少IgA肾病患者尿蛋白,降低血压,保护肾功能有较肯定的疗效。目前常用的有:洛汀新、蒙诺、抑平舒等。 3、鱼油 鱼油含有丰富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可减轻肾小球损伤和肾小球硬化。
痴呆是许多疾病的症状。如原发性变性痴呆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皮克氏病、多系统萎缩等。血管性痴呆则是多发梗塞、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颅内出血所致。其他原因的痴呆包括头颅外伤、颅内占位病变、颅内感染、营养缺乏、代谢和内分泌疾病、酒精中毒、煤气中毒,还有混合性痴呆等。以上诸多情况均会导致痴呆。所以人们如有痴呆的苗头或表现,应尽早到条件较好的原因就诊,以便鉴别痴呆的病因,进一步对症下药。与其他疾病一样,老年痴呆也必须早期进行治疗和干预,即越早期治疗效果就会越好。有关资料显示,早期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能延缓老年痴呆的发展。如何识别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下面是老年痴呆的十个早期表现:1、记忆力减退尤以近事遗忘最为突出,是痴呆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对当天发生的事不能记忆,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不记得,熟悉的人名记忆不起来,忘记约会、忘记贵重物品放何处。2、难以完成熟悉的工作痴呆患者难以胜任日常家务。例如,患者可能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做饭菜的步骤。3、语言障碍痴呆患者可能经常忘记简单词语或以不常用的词语来代替,结果说出来的话让人无法理解;叫不上日常物品的名字(如手表);口语量减少。4、计算力减退经常算错帐、付错钱。5、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忘记今天是星期几,记不清具体的年、月、日,在熟悉的地方也会迷路。6、空间定向力障碍穿外套时手伸不进袖子,迷路或不认得家门,不能画简单的几何图形。7、判断力受损,抽象思维困难痴呆患者反应迟钝,很难跟上他人交谈时的思路。8、情绪或行为改变痴呆患者的情绪可以变得极不稳定,较以往抑郁、淡漠或以激动、焦虑不安、注意力涣散。9、人格改变痴呆患者的为人处世较病前不同,如怀疑家人偷窃自己的钱财或把一些不值钱的东西藏起来。10、兴趣丧失痴呆患者可能变得消极,缺乏主动性,长时间坐在电视机跟前消磨时日或终日昏昏欲睡,对以前的爱好也失去了兴趣。如果您或您所照料的人有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例如诊断患有痴呆,就可以及时得到帮助。诊断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也越有利于与家人合理安排和计划以后的生活。——摘自《健康报》
我们通常所说的激素是指糖皮质激素,它是肾上腺分泌的几种类固醇物质的总称。医生处方中的“强的松”、“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为其人工合成物。这些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激素,能够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以提供热量,并有增强心脏功能、促进食欲、退热、抑制机体免疫过程等作用。常用于哮喘、肾病综合症和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常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更是必需。合理使用才能避免不良反应激素和其他药物一样,既具有治疗作用,也有很多不良反应,如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诱发和家中感染及溃疡、骨质疏松与自发性骨折、无菌性骨坏死、对生殖功能和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导致行为与精神异常等等。合理应用激素尤为重要,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激素治疗主要用于严重感染并发的毒血症、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后的替代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等。病毒性感染慎用。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心力衰竭、精神病、肥胖性糖尿病、慢性营养不良等患者要禁忌。其他辅助药物应及时应用。长期使用激素应及时给予促皮质激素,以防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同时补钾、补钙,以防血钾过低和缺钙引起抽搐,病限制钠盐摄入。患者要了解用药疗程激素在早期应用时要大量足量应用。人体内存在着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们都是由骨髓里的红骨髓细胞说制造,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它们都能产生免疫反应。肾脏疾病的发病主要就是免疫反应引发的,激素的应用就是为了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而正是由于激素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是抑制而不是杀伤,因此只有足量长期使用激素才能起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为0.5mg/kg,维持使用1-2个月再减量。当患者需要使用激素时,必须清楚激素的疗程计划有多长。如果该疾病只需要很短疗程的激素,如1-3日,使用时最多不超过5日;如果是偶然发生的过敏性疾病(严重者喉头水肿,有生命危险),则应选用抗炎、抗过敏作用较强的药物和给药方法。如每日3次口服泼尼松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不需要太多地顾及激素的远期不良反应。但在多数情况下,临床使用激素需要一个漫长的疗程,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要停药时应缓慢减量如果需要停药时,激素不能任意停用,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减量过程,突然停药会造成病情的反弹。使用激素时要明白两个概念。激素抵抗:指激素足量使用8周无效,可视为激素抵抗。无效定义为在规范使用激素一年内病情复发3次以上;激素依赖:在规范停药的情况下出现病情反弹的现象。如又出现蛋白尿,可视为激素依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非常复杂,古患者绝对不能擅自做主,减药、停药,一定要遵医嘱,尽快康复。摘自《健康报》作者段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开玩笑或者骂人时经常使用“神经病”这个词。其实,人们心里想表达的内容往往是“精神病”的含义。很多人认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其实,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精神病是各种因素作用下引起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严重障碍的疾病,常常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反常,如言语错乱、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沉默少语、敏感多疑、烦躁易怒、哭笑无常等;不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目前精神病有两大类:一类为功能性精神病,大脑并无器质性病变,各项检查也无异常发现。病因目前不太清楚,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过于悲痛可诱发本病。此类中又以精神分裂症最为多见。另一类为器质性精神病,即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精神症状。患了精神病应到精神病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诊治,早治疗效果则好。 神经病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感觉、运动和反射的障碍,如意识障碍、失语、瘫痪、抽搐、麻木、疼痛、大小便障碍等。根据神经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根据神经所支配的对象的不同,有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如偏瘫多为大脑椎体束处损伤,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受损,周围神经炎是周边神经有炎症等。常见的神经病有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脊髓疾病、锥体外系疾病、癫痫等。此外,还包括营养缺乏性疾病、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等。神经病一般都有神经组织结构的改变。主要临床表现是神经功能损害,如昏迷、瘫痪、抽搐、疼痛、动作不稳、震颤、失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等。如发现有神经系统病变,应就诊于综合医院神经内科。 因此,精神病和神经病既不相同,又有联系。某些精神病除有精神症状外,还有神经症状。而某些神经病,尤其是病变累及大脑时,除有神经症状外,也有精神症状。 摘自《健康报》 作者 宋丽华
头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眩晕、头昏沉感、头脑不清醒感等。在临床中患者常常将这些症状混为一谈。实际上,眩晕与头脑昏昏沉沉不清醒是有区别的,眩晕是更具有临床诊断特异性的症状。眩晕是一种运动错觉或幻觉,包括旋转性、颠簸性、摆动性、浮沉或漂移感,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障碍或平衡障碍。患者或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或感到自身晃动、景物旋转;发作时患者在睁眼时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闭眼后感觉自身在旋转,有时候感觉象在坐过山车,有时感觉像跌下山崖,非常恐怖。眩晕发作时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升高或降低,甚至伴有肠蠕动亢进和便意频繁的等。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按病因进行分类,眩晕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占了眩晕症的70%以上。此类眩晕多与耳鼻喉科的疾病相关,常见的有良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梅尼埃病(美尼尔病)、迷路病、药物性眩晕(用庆大霉素或链霉素等药后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因此这类眩晕病患者应首先去耳鼻喉科就诊。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多与神经科疾病有关,常见的有后循环缺血、脑出血、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这类患者除了眩晕外,还可伴有视物成双或模糊、倾倒发作、共济失调、肢体无力和麻木、言语不清、意识丧失等症状。因此,这类病人应去神经内科就诊。头昏一般指持续的头脑昏沉和不清晰感,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力和其他神经症状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的症状,在劳累或紧张时加重,多数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所致。头昏也可能是一种生理现象,并非疾病,如没睡好觉导致的头昏等。与头晕有关的疾病很多,常包括以下几种:心源性头晕: 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肺源性头晕: 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眼源性头晕: 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血压性头晕: 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头晕。其他: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