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障碍病人的治疗,心理学不能取代精神医学 苏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梅其一 心理学所建立的一些概念和技术也是精神医学的一部分。但是针对治疗病人来说。心理学不能取代精神医学。 18世纪末开始,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一些基本现象。例如感觉、知觉、反应时间、智能记忆、学习和其他的技能,这些问题大多与精神疾病无关。所以当时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确实是两个领域的事。上个世纪初,当人格、个性、本能和情绪等比较复杂的现象被研究的时候,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研究对象出现了交集,但除了若干接触点以外,很少交流意见。双方对对方的问题和困难都不感兴趣。心理学家根据一些哲学理论和自创理论进行探讨,而精神病学家根据临床现象进行研究。由于科学的发展,后来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逐渐接轨,如1947年Page,1950年Landis和Bolles写了变态心理学的教本。以后智力测验的方法,特别是关于认识过程的方法,已经和精神科融为一体。最近心理学家对大脑的一些改变也产生了重大的兴趣,而且发现心理治疗可以有大脑影像学和神经递质的改变。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仍无法代替医生的工作,因为不管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两者多么接近。今天我们仍然不能把精神病学单纯的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精神科疾病分类是从医学中获得的,它和心理动力学派有很多区别。19世纪的神经病学家弗洛伊德试图把精神病学从医学中拉出去。它的理论根据是身心二元论,甚至把疾病当作罪恶。但实践证明。他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像他的潜意识、本能理论一样产生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精神科要研究疾病,疾病是什么呢?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如果发展得比较严重,可以完全不能恢复,甚至有生命危险。如果机体自我修复或及时治疗干预,可能恢复到正常,这些症状群有很大的恒定性。事实上,无论每一个具体病人的素质和人格怎么样,患病模式和预后基本是一样的。疾病在王子和乞丐身上可以同样出现。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特殊任务在于研究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精神疾病涉及到生物的、心理的和环境的因素。把精神医学简单的说成是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是不恰当的。如果认为每个人都会产生焦虑,所以焦虑障碍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产生抑郁,所以抑郁症是不存在的许多患者就无法得到正确的救治。把精神病学看作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方面的东西,把解剖学的,生理学的,生物化学的,影像学的,遗传学的和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概抛弃,对患者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害。 有一种理解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存在了,一方面认为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其中不包含任何精神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认为心灵的本质只是思维,其中不包含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这样就把世界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所以无视客观存在的物质改变和疾病现象而认为这只是贴标签,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后人称之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仅仅在自己框定的范围内通过推理来认识世界,任何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和现象学的实践和经验都必须搁置起来。这对病人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好兆头, 有一种精神失常原因的假说认为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紊乱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假说否认精神失常是一种疾病,认为只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精神失常就自然好了。这种假说最要命的是会耽误病人的病情,我们知道很多精神障碍是大脑进行性发展的损害,发一次重一次,发多了没法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药物治疗是控制疾病发展和患者功能衰退的重要措施,是患者最终走向康复的重要保证。 有一种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冲动行为和自伤伤人行为都是社会逼出来的。甚至认为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也是社会逼出来的。曾经有位病人前来求治,称自己曾经求助于大师,大师认为他这个不是疾病,不应该找精神科医生。有一句话让他决定不找精神科医生,大师说:“我住五十平方,你住一百平方,我抑郁了,我焦虑了,找精神科医生吃点药有用吗?” 几个月的后患者准备自杀了,才来找精神科医生试试看。我告诉他“你住一百平方,我住五十平方,我一定不抑郁,我一定不焦虑。即使是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抑郁焦虑,也是有办法治疗的。”这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并无特别的困难,经治疗后一般都会迅速好转,这位患者当然也不例外,。 精神病学对于环境影响,家庭生活,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犯罪等诸多方面研究了一百多年,过分的强调社会环境因素所导致精神疾病是有问题的。我们把许多自杀看成是被逼死的。反复强调社会因素会带来相反的作用,它一点都不能减少自杀。反而会导致许多自杀者学习和模仿。预防自杀最重要的一步是精神科的诊断和治疗。任何有意或无意忽视精神医学在预防自杀和治疗疾病方面的关键作用都可能给自杀者和家属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理由十分简单,即70%到90%以上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大多数自杀与精神疾病关系密切。精神疾病是产生自杀相关问题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严重的精神障碍是不适合单独心理治疗的,心理学不能取代精神医学。
梅其一教授:吃抗精神病药,会不会把脑子吃坏掉? 原创 2016-12-04 梅其一 医脉通精神科 专家观点 不服药可能导致精神病反复发作,对大脑造成损害,并影响长期治疗结局; 抗精神病药有助于改善症状及预防复发,减轻疾病对大脑的损害;然而,长期大量用药可能对大脑造成损害,而低剂量用药的疗效可能不足; 通过选择缓释剂、控释剂或长效剂型,我们可以在获得较好疗效的基础上尽可能规避副作用,改善患者的长期治疗转归。 作者简介:梅其一,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精神科主任,心身科主任,主任医师。长期在专科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86篇。 去年,我们重性精神障碍专业委员会做了一个医生的调查,问医生:「你遇到的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调查结果位居第一的居然是: “吃抗精神病药,会不会把脑子吃坏掉?” 会不会吃坏?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一个精神障碍病人如果不吃药,那么他会反复发作,而且发一次重一次,发得多了没法治。为什么没法治呢?因为精神病的反复发作,脑子的确会坏掉。 精神药物的临床使用,使很多精神障碍的病人脱离了苦海。大量随机化的、长期的精神分裂症研究支持以下论点:抗精神病药治疗对于防止疾病复发是有作用的。一些数据表明,与停药组相比,维持抗精神病药治疗组表现出更好的「生活质量」;与停药相比,维持治疗很少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或相关疾病的恶化,抑或会导致更糟糕的临床结果。 不过,最近确实有一些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地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会使大脑出现问题。所以临床上很少有医生会推荐大剂量的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一般说来,维持治疗的剂量都要比急性期治疗剂量小。 过去治疗精神障碍都选择足量足疗程,但是后来发现,维持期大剂量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损害,所以选择安全性比较好的小剂量维持治疗,但是小剂量维持治疗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疗效不足。服用大剂量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小剂量疗效比较差,有研究发现,在我国,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即使在服药期间,还有49%的患者一年内会复发。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病人既能够用小剂量,又不至于因疗效不足而复发呢?研究发现,服药时血浆药物浓度是有波动的,一般的药物有很高的峰值和很低的谷值,在峰值的时候它的副反应特别大,在谷值的时候它的的疗效不足,如果让峰值降下来,让谷值高上去,疗效就会持续比较好,而副反应就会比较小。今天有些药物制成缓释剂、控释剂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呢,我们还有长效针剂,它进入体内剂量很小,特别稳定,小剂量持续产生效果,长期使用副作用很小,而预防复发效果不错。小剂量长期使用相对安全,一般不会因为用药而把脑子弄坏,可以放心使用。 这一话题同样是国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今年发表于精神病学权威期刊《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1]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作后的第一年里,生理年龄增长1岁,脑年龄增长3.5岁,提示老化速度加快;而发作5年后,脑老化速度就不再加快,与一般人的脑龄差异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上。 研究者分析数据后认为,药物治疗主要影响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而对脑年龄的影响不大;相反,疾病本身的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长短、结局等,与脑老化加速呈现正相关,脑老化的程度主要与这些因素有关。另外,生活方式也有一定影响。 总而言之,精神病患者不必「谈药色变」,尽早治疗、缓解症状及预防复发仍是重中之重。除了常规剂型外,缓释剂、控释剂或长效剂型均可以为我们所用,以争取更好的治疗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