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多动症门诊来了许多异常焦虑的家长:孩子诊断为多动症,各种方法都试过,孩子的多动/注意力问题还是没有明显改善,崩溃过无数次,到底该怎么办?当前社会上注意力训练的方法林林总总,参差不齐,选用错误的干预方式耗时费力难见效果,只是折磨孩子和自己。多动症自从1980年在DSM-Ⅲ中被定义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系统性治疗和干预模式。国内外的多动症诊疗指南中均指出,6岁以上的多动症儿童应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模式。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方法有哪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直接改善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不集中、多动、冲动。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指南中均表示,药物治疗是6岁以上多动症的一线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兴奋剂与非兴奋剂两大类。哌甲酯(兴奋剂)于2005年在国内上市,托莫西汀(非兴奋剂)于2007年上市,两者均为一线药物。两种药物存在轻度食欲下降、失眠等副作用,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使用。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改善患儿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的表现,实现功能最佳化。根据询证研究,目前有效的方法有1. 父母培训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管理培训,为家长提供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和行为管理技巧,让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治疗师。2. 儿童行为管理包括课堂行为管理训练、同伴行为管理训练,改善儿童在课堂和同伴中的多动、冲动等行为。3. 组织技能训练通过提升儿童任务追踪、材料管理、时间管理能力和任务计划能力,改善儿童组织困难,如乱放东西、忘记或丢失东西、做作业慢、做事拖拉、常常半途而废等行为。4. 心理咨询使用沙盘游戏、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方法,改善儿童情绪、核心症状和亲子关系。5. 脑电生物反馈借助于脑电生物反馈仪将大脑皮层各区的脑电活动节律反馈出来,找出每个人集中注意力时的波段,提高注意力区间有效波长。同时通过训练抑制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度焦虑,养成高效用脑习惯,达到显著提高注意力和学习工作效率的效果。6. 其他感觉统合训练,传统医学如推拿按揉穴位、头针、耳穴压豆等也被证实对多动症有一定的疗效。孩子怀疑多动症一定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以免耽误孩子的矫正时机,造成更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学龄期儿童发生率为5%左右。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过度:经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不能按要求静坐,上课时离开座位或活动中离开队伍;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精力过于充沛,经常“忙个不停”;话多,经常接话茬、抢答;上课东张西望,玩弄小纸片、铅笔或橡皮,影响周围同学学习。2.注意缺陷:经常粗心大意;容易分心,很难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作业心不在焉,难以完成任务;做事马马虎虎,没有条理;经常丢东西;家长和老师抓得紧时学习成绩好一些,但稍微放松成绩就会明显下降。3.冲动行为:幼稚、任性,难以等待,排队时不耐烦;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吵架、打人、骂人、破坏物品;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挫折感强;行为冒失,事前缺乏考虑,行为不顾后果,事后不会吸取教训。调查研究显示,多动症起病于童年期,60~8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50.9%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如果不及时治疗,相当一部分儿童的症状会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多动症会显著地影响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自尊心降低。医生如何诊断多动症:1.家长提供病史,主要为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现;2.医生对孩子面对面观察及检查;3.相关心理评估:需要做注意力测试,使用一些量表评定孩子的核心症状、行为及感觉统合能力,还需要用智力量表了解孩子的认知发育水平,用家庭环境量表了解家庭养育情况,对可能有情绪障碍等共病的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评估;4.一些排除诊断的检查:部分孩子需要做脑电图甚至磁共振排除一些疾病;5.最后综合所有资料,按照国内外公认的多动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孩子出现的多动症的相关征象,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症状迁延加重,影响孩子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