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谓止嗽、镇咳、祛痰、宁肺之品,笼统施治,轻则迁延不愈,重则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所以治疗咳嗽,必须辨清内伤、外感、虚、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轻重浅深,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但文献浩如烟海,各家学说又讲的非常复杂,初学常不易抓住重点,因而感到治疗方法不好掌握。兹结合临床经验,试将治疗咳嗽的方法,约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大法则,提出来就正于诸位同道,以供临床参考,希望多加指教。 一、宣 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闭,肺气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无外邪,因肺气壅遏,气机失宣,而致胸闷气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都须用“宣”的方法,开宣肺气,疏畅气机,使肺恢复清虚宣通,则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 1.辛温宣化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寒热、鼻塞、咳嗽。 选方如: (1)杏苏散(杏仁、紫苏、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 (2)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陈皮、紫菀、生姜); (3)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化法 适用于风温、风热所致的头昏发热口干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 (1)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2)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 用于气机郁滞、气道壅涩所致之胸胁痞闷、痰不易出的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 (1)加减流气饮子(厚朴、苏叶、青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赤苓、香附、炙草); (2)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贝母)等。 另如:疏肺、开肺、宽胸、通宣等,也都属于宣法的范围。 二、降 肺喜清肃和降,苦气上逆及痰、瘀失肃。故胸中气逆、痰阻肺窍、瘀血阻滞等,都可导致气逆不降,肺失清肃,肺气不利而引起咳嗽。这种咳嗽须用降气、降痰、祛瘀等肃降法来肃清肺经,使肺气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气化痰法 适用于肺气失降,气逆咳喘之症。 常用的方剂如: (1)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 (2)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肃降法 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气逆咳喘、脉滑有力之症。 常用之方如 (1)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半瓜丸(半夏、瓜蒌仁、桔梗、枳壳、知母)等。 可随症酌加杏仁、化橘红、南星、葶苈、茯苓。 3.祛瘀肃肺法 适用于胸背胁肋、扑打损伤,瘀血内阻所致之胸痛咳嗽。 常用之方如: (1)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 (2)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等。 按:作者曾治疗胸部跌伤后,咳嗽数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冲服)、枳壳、片姜黄、乳、没,服数剂,咳出黑色血块数口,咳嗽及胸痛霍然痊愈,经过追访,未再复发。可见治其病因,其咳自止,不可专在止嗽、镇咳上敷衍因循也。 三、清 肺象秋金,其性颷凉,畏热怕火,易为热伤。邪热乘肺,火克肺金,或受燥热,乱其虚静之体,戕其肃降之能,肺金不清,而发咳嗽,须用清法治疗。常用之方法,例如: 1.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痰黄咽痛、喉燥口渴的肺热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 (1)清咽宁肺汤(桔梗、山栀、黄芩、桑皮、前胡、知母、贝母、生草); (2)清肺汤(黄芩、桔梗、赤苓、桑皮、陈皮、贝母、天冬、栀子、杏仁、麦冬、生草、当归); (3)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生草)等。 2.清燥养肺法 适用于秋燥伤肺之咳嗽。 常用的方剂有: (1)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皮、梨皮); (2)四汁膏(悉尼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等。 3.清肺泻火法 适用于痰黄粘稠、口燥牙痛、火上逼金的火盛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 (1)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赤苓、陈皮、枳实、生草); (2)清金降火汤(杏仁、前胡、桔梗、贝母、瓜蒌仁、生石膏、枳壳、陈皮、黄芩、赤苓、生草、原方有半夏可减去); (3)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为末、冷开水送服三钱), 本方可随症酌加桔梗、杷叶、贝母、桑皮、栀子等品。 4.清暑益肺法 适用于暑热伤肺,气短身倦,烦热脉数之咳嗽。 例举数方如: (1)加减洗肺散(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皮、杷叶、六一散); (2)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叶、麦冬、竹叶、五味子、桔梗); (3)清金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党参、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等。 四、温 肺金本凉,怕寒畏冷,易受寒邪之侵。脾为肺母,中焦有寒可致脾肺俱寒,而生咳嗽。肾乃肺子,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呼,肾主吸,肾火衰微,寒邪上泛,肺肾俱冷也可致咳嗽。这种咳嗽,须治以温。常用的方法有: 1.温肺化痰法 适用于痰白怕凉,胸中不温的肺寒咳嗽。 方剂如: (1)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 (2)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桂心、人参、橘皮、茯苓、甘草)等。 2.温肺理气法 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上气、胸满的咳嗽。 方剂如: 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金沸草、枳壳、干姜、炙草、沉香)等。 3.温中化痰法 适用于肺脾俱寒,吐白色稀涎的咳嗽症。 常用方如: (1)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桂心、桔梗、陈皮、复花、人参、白朮、甘草); (2)加味理中汤(人参、白朮、干姜、炙草、茯苓、半夏、陈皮、细辛、五味子、冬花)等。 4.温肾纳气法 适用于肾脏虚寒,子病累母而发生面黑、足冷、痰凉、膝酸、气短(吸气不深)的咳嗽。 常用方如: (1)金匮肾气丸; (2)加味补肺汤(熟地、肉桂、人参、紫菀、黄芪、蜜炙桑皮、五味子); (3)黑锡丹(重症咳喘可用之救急)等。 五、补 前人有“肺无补法”之说,吿戒后人治疗咳嗽不可骤用补药。故补法须在久嗽肺虚,确无实邪之症方可用之。肺虚多与肾虚、脾虚兼见,更有阴虚、阳虚之分,所以治疗虚症咳嗽,又须与“虚劳”“痨瘵”的治法,相互参照,方为全面。兹仅简举数例如下: 1.培补肺气法 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 常用方剂如: (1)补肺汤(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许); (2)黄芪汤(黄芪、白芍、麦冬、五味子、前胡、人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2.补阴保肺法 适用于潮热少痰,肺阴虚的咳嗽。 方如: (1)生脉地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生熟地、山药、山萸、茯苓、丹皮、泽泻); (2)宁嗽膏(天冬、白朮、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可酌加寸冬、生地)等。 3.补肾益肺法 适用于肾阴虚损而致咽干少痰、五心烦热、或兼盗汗的咳嗽。 常用方如: 加减地黄汤(熟地、生地、山药、山萸、麦冬、川贝、茯苓、炙草、枸杞、地骨皮、阿胶)。 可随症酌加女贞子、百合、知母、紫菀、桔梗等,作为丸剂服用。 4.补土生金法 适用于肺脾俱虚,肢倦食少、短气虚怯之咳嗽。 常用方如: (1)加味人参黄芪汤(人参、黄芪、白朮、陈皮、茯苓、炙草、当归、五味子、麦冬、紫菀、冬花); (2)加味白朮汤(人参、白朮、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六、润 肺金性燥,燥邪最易伤肺。无论凉燥、温燥之外侵,或久病耗津以及房劳水竭、金石丹药所致之内燥,都可伤肺,引起肺燥咳嗽。《内经》曰:“燥者濡之”,肺燥则须生津养阴之品,润养肺阴,以袪燥邪。兹举常用数法如下: 1.甘凉滋润法 适用于温燥伤肺,气喘咽干而痒、痰少不易出的咳嗽。 药方如: 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胶、人参、麦冬、天冬、杏仁、杷叶)等。 2.养阴润肺法 适用于肺燥阴虚、咳嗽声嘶之症。 药方如: (1)紫菀散(紫菀、阿胶、人参、沙参、麦冬、川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 (2)二冬膏(天冬、麦冬、蜂蜜,熬成膏)等。 3.甘寒生津法 适用于燥邪伤及肺胃之阴,烦热、咽燥、口渴引饮之咳嗽。 药方如: (1)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生草、桑叶、生扁豆、花粉); (2)玄霜悉尼膏(悉尼汁、藕汁、生地汁、麦冬汁、生萝卜汁、茅根汁煎炼适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加入姜汁少许)等。 七、收 肺喜清敛,恶浮散。久咳不愈则肺张叶举,宜收之、敛之。收敛之法,也有补肺之意,故收法只可用于久咳不止,咳嗽频频,肺中已无实邪之症。若外感咳嗽及有实邪之症,千万不可轻投。常用的方法如: 1.化痰敛肺法 适用于咳嗽日久、声哑失音、痰嗽气壅之症。 药方如: (1)润肺丸(诃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 (2)加减人参冬花散(诃子、人参、冬花、贝母、乌梅)等。 2.敛气收肺法 适用于久嗽不止,肺张叶举,肺气浮散,咳而气短之症。 药方如: (1)九仙散(人参、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罂粟壳、姜、枣); (2)加味诃黎勒丸(诃子、海粉、蒌仁、青黛、杏仁、马兜铃、百合、乌梅、五味子)等。 以上七个大法,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按证而施,不可乱用。 如当“宣”反“润”,必致咳嗽久久难愈,痰腻难出,胸闷少食。 如当“收”反“宣”,必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这七个大法,一般地说,为了论述方便,多是分开来谈。但是,临床实际应用时常是根据病情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法合并使用。 例如:宣、降合用,润、收合用,清中加补,补中兼收等等。 并且还须按照证情,权衡轻重,增减用量,来调整方剂的组织。例如在一个处方中斟酌地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润、七分收,四分温、六分补,八分补、二分收;或宣五、清三、降二,或七润、二补、一收……这样,七个原则大法,又可变化出许多具体不同的治疗法则,以应多变的疾病。正如所谓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疱疹分类 通常将疱疹分为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和生殖器疱疹。 因生殖器疱疹大多发生在男女病人生殖器附近,较前两类疱疹较容易区分,下面重点讲解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 ● 单纯疱疹 ● 基本情况 单纯疱疹属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型,即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口腔黏膜)和器官(脑)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感染。 症状表现 ①单纯疱疹的病程一般为1周,即使不治疗,只要没有继发细菌感染,1周以后也会痊愈,如“烂嘴角”。 ②大多无临床症状,仅有少数可出现临床症状,重时可引起邻近淋巴结肿大; ③此病极易复发。由于单纯疱疹病毒在人体内不产生永久免疫力,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胃肠功能紊乱、月经、妊娠、病灶感染和情绪改变时,体内潜伏的病毒被激活会再次发病。 易发部位 ①嘴唇周围:如牙龈上、口腔外侧、嘴舌外侧、鼻子、颊或手指上; ②生殖器周围:如阴茎、阴道、臀部、肛门附近。 ● 带状疱疹 ● 基本情况 是一种病毒性感染,又称腰缠火丹、串疮、蜘蛛疮等,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引起的。 症状表现 ①发疹前往往有头痛、怕光、倦怠、食不振等不适症状,经1-3天后,患处皮肤潮红,进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内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 ②带状疱疹发作后,局部先有过敏的症状以及灼热感和神经痛,约3日~4日后出现簇集成群的粟粒大丘疱疹,迅速形成水疱,疱壁紧张发亮,周围红晕,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疹3~4日后疱液由透明变为混浊,随后干燥结痂,脱后不留瘢痕。病变处对任何刺激均十分敏感,如轻微触摸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局部淋巴结也有肿痛。 ③由于病毒有亲神经性的特点,常常单侧发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条带状排列。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与脊髓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者劳累,感冒,上火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神经纤维到达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红斑,成群簇集分布的水疱,并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易发部位 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但好发于侧胸、股、腰腹、颜面及四肢等部位。 药物治疗 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它们是两种疾病,一个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一个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目前,国内对这些疱疹病毒疾病主要仍是采用药物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国产预防疱疹病毒的疫苗仍在申报中,后期有望投放市场。 抗疱疹病毒药物是21世纪初发展较快的一类药物,据2017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收载的广谱抗病毒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有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和利巴韦林,以及其他抗病毒药物膦甲酸钠。 其中,治疗该疱疹病毒疾病临床上以鸟嘌呤腺苷类似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3种药物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它们对疱疹病毒有特殊的亲和力、较其它药物毒性低。 上表中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虽是治疗疱疹疾病的重要抗病毒药物,但不可随便替代。更昔洛韦主要针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且常发生免疫抑制、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不适合用于已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带状疱疹患者。 在上述用药选择上,若无无合并症时和明确指症是,应首先选择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且应尽早使用,一般应在皮疹出现的72小时内使用,口服2mg/(kg?次),4次/天;重症患者需静脉给药,10~20 mg/(kg?次),3次/日。 这是因为阿昔洛韦是抗单纯疱疹病毒,如角膜炎、皮肤粘膜感染、生殖器疱疹、疱疹病毒脑炎、带状疱疹、免疫缺陷者水痘治疗的首选药物,该药不仅具有疗效显著、剂型多样的特点,还可有效抑制病毒感染、复活,抑制新获得的病毒性疾病。 用药注意事项 1.上述药物虽可使用剂型丰富,但在临床用药上还应坚持“能口服不注射 能注射不点滴”安全用药原则,除非临床需要; 2.当患处水疱不多时可涂炉甘石洗剂;当无明显液体渗出时可外用3%阿昔洛韦乳膏、1%喷昔洛韦乳膏等; 3.若使用抗病毒药物后病情改善较慢或毫无好转迹象,有可能是病毒已产生耐药性,应及时更换药品; 4.若疱疹患处已形成小水疱样状,皮肤糜烂可见,刺痛、灼热感明显,应避免用过热或浓度高的消毒剂清洗患处,以减少疼痛刺激; 5.对于新出生婴儿,若感染患上水痘应及时就医注射阿昔洛韦,并住院观察3~7天; 6.阿昔洛韦能通过胎盘屏障,若妊娠期患带状疱疹用药前应进行风险评判权衡利弊,为确保用药安全所有伴严重水痘的妊娠期宝妈都应注射阿昔洛韦; 7.疱疹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毒很容易接触感染或呼吸道传播,患者在做好个人清洁卫生时应避免传染他人,要做好防护措施。
这是因为病情是在不断变化中,很多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初期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来,比如肺炎和很多传染病早期就可以仅有发热,为明确诊断需要在初诊后3天复诊。 另外,如果初诊已明确诊断,药物有效的会在用药48小时后明显好转,所以选择3天后复诊,便于病情和疗效评估。
丙球,全称为丙种球蛋白,也叫‘人免疫球蛋白’,它来源于人体血浆。主要成份为IgG,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比如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疾病等。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因为它是一种抗体成份,而对各种疫苗产生反应的。那么,接受过丙球治疗的孩子,疫苗接种该注意什么呢? 丙球主要是对活疫苗有影响,会降低其免疫效果。 活疫苗包括:卡介苗、麻疹、脊灰、水痘、黄热病、腮腺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 而卡介苗虽是减毒活疫苗,但其接种后诱导细胞免疫,基本不受丙球影响,常规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是可以接种的,而大剂量使用丙球后有可能会影响。 常规剂量是指总量不超过1g/kg,是相比于大剂量而言,总量超过2g/kg为冲击量。 丙种球蛋白的半衰期为21天左右,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既非大剂量应用的情况下,在应用一个月后可以考虑接种以上活疫苗。 大剂量应用的情况下,最好是等5个半衰期后再接种活疫苗。也就是3个月左右。 乙肝疫苗是重组人工合成疫苗,不是活疫苗,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也可以使用普通丙种球蛋白。 破伤风类毒素,也不是活疫苗,丙种球蛋白对其也没有影响。
1.口中总是有酸臭味道,排便酸臭; 2.大便次数特别多,为稀水样,有奶瓣,象蛋花汤样; 3.打嗝腹胀放屁多,放屁带屎,肚子发硬,大便中多泡沫; 4.经常哭闹,无法安抚,哭闹的时间较固定。 一般需要补充2周左右。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急症,别忘了神经心理行为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5.4青年节里,在五月灿烂明媚的阳光里,青春之歌流淌在每个人的眉梢和心间。 青春是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对青春的感受不同,说法也有不同。对于儿童家长和儿科医生来说,青春是爱和希望的硕果,是用心养育、百般呵护终于长大的孩子! 这里,儿童家长和儿科医生所说的青春是指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岁到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的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约可相差2-4岁。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身体和心理均发育迅速,经历了青春期的巨大变化,就长成了大人。 作为一名和儿童家长同甘苦、共患难、呵护儿童健康30多年的儿科医生,在5.4青年节里,脑海中再次浮现了许许多多生命中不期而遇的青春期孩子的诊疗经过,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病例一: 10岁女孩反复发热看急诊,原因令人啼笑皆非 这个病例发生在将近20年前,我还是个主治医师的时候,值急诊班时接诊到一位10岁的漂亮女孩,主诉为“反复发热6个月,又发热1天”,体温在38.5-39.5℃之间,无其他伴随症状,发热时也没有头痛、呕吐、寒颤等不适。 发病6个月来,生长发育、吃喝拉撒睡都正常,已经到北京、上海很多知名的儿科医院看过,反复做过很多检查,都没有找到原因。 我说:“既然又发热了,再住院查查病因吧!也许这次发热,病因暴露出来了,被我们抓着了,就治好了。目前,孩子一般情况还好,也不需要什么紧急处理。既然目前孩子不痛苦,就先不用退热药吧,观察下病情变化。” 住院后,交待病房住院医师先不用任何药物(不输液、不口服药物),4个小时测体温1次,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注意其他的不适表现。先做血尿粪三大常规、血沉、血生化、胸部X线片、血培养等住院常规检查,不做特殊检查。 住院1天后,主治医师查房,过程如下: 住院医生:10岁女孩,1天前以“反复发热6个月”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给予常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住院1天来,体温每天仍然波动在38.5-39.5℃之间,无其他伴随症状出现。已经回报的辅助检查:血尿粪三大常规、血沉、血生化及胸部X线片,均无异常发现。 主治医生:小女孩上学了吧?学习好吗?和同学、老师处得好吗?喜欢去上学吗? 儿童家长:上学了,如果不是这半年生病耽误,该上5年级了。刚上学的前3年学习挺好的,还得了红领巾,和同学、老师处得还可以吧,没听老师说她啥。这半年老生病就耽误了上学,跟不上班级进度了,她也就不喜欢去上学了。 主治医生:体温是如何测量的?是谁量的? 住院医生:我们病房常规就是,当班护士到了测体温的时候,按顺序一个一个患儿发放体温计,体温计刻度甩到最低处交给家长,或者亲自放入儿童腋下,请家长关照。10分钟后,当班护士再一个个患儿收取体温计,当场读出度数,并记录在体温登记表上。 主治医生:孩子妈妈,孩子的体温是你亲自测量?还是让孩子自己测量的? 儿童家长:(笑了)测个体温有啥难的,就这样放在腋窝下,夹紧不动5-10分钟。我们测量半年了,谁都学会了,妞妞也会,她也很配合,每次我都是把体温计给她,她自己测好的。每次都有体温的,有发热的,如果她不听话,不配合,是测不出体温的。 主治医生:(也笑了,摸摸患儿头部,看着患儿的眼睛微笑着)嗯,好孩子,你现在还发热吗? 小女孩面对这个突然的询问,瞪大了眼睛,有点茫然地点点头。 主治医生:(仍然看着患儿的眼睛,微笑着说)既然孩子认为现在还发热,那么,我们就现场再测量一下。来,请护士把体温计甩好,放在孩子的腋窝下,帮住夹好,我们都看好,爸爸妈妈也看好,10分钟内都不要去动这个体温计,10分钟后我们再拿出来看看。小姑娘,可以吗? 小女孩的脸色有点变红了,眼睛瞪得更大了,更加茫然地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小女孩说要上厕所,主治医生说最好坚持一会,先别去,若实在坚持不住,可以在床边用便盆小便,或者请我们护士和妈妈一起陪着去,注意保护着体温计,不要动到体温计。但小女孩坚持要自己去,不让别人陪同。妈妈也说,她大了,让她自己去吧,没事,她带着体温计上厕所好多次了,没有弄坏过。 主治医生:(仍然看着患儿的眼睛,微笑着说)这次不一样,我们是要准确测体温的,要弄清楚这孩子看起来好好的,体格检查、化验、仪器检查都好好的,为什么总是发热! 小女孩突然哭了,说:发热是我甩的,我拿着体温计这样倒着一甩,就发热了! 边说边拿出体温计,熟练地倒着甩了几下,交给主治医生,果然,体温计的温度显示为39.5℃。 主治医生:(仍然看着患儿的眼睛,微笑着说)哦,好聪明的孩子,把我们都给骗了,但是,你为啥要骗你爸爸妈妈呢?他们那么喜欢你,你这一骗,他们为你花了那么多钱看病,还不如把这些钱给你买衣服穿呢。 大家都懵了,家长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妈妈瞪大眼睛,伸手就要去打孩子,被主治医生拦住了。 小女孩继续哭着说:“一开始,是我讨厌那个数学老师,他总说我笨,不想去上学,不想见到他。那天,一下子发现体温计这样一甩就可以不用去上学了。后来,你们带我到处看病,我就后悔了,又不敢说出来,也怕我这样甩得发热被你们发现了挨打。所以,每次我都必须把体温计拿出这样甩甩再夹回。” 主治医生笑了,大家都笑了,爸爸妈妈也笑了,但小女孩哭得更伤心了。 主治医生:好了,弄明白就好了。小孩子长大了,很多小心思、小动作我们猜不透了。可难猜也要猜啊!小姑娘也别哭了,今天是你主动告诉了我们发热的原因,立了大功了,否则,我们还要费很大劲查。当然,你家也要花钱,你自己也要被抽血、打针受罪。好了,给爸爸妈妈笑笑,他们就放心了,可以再观察下,若确定不再发热了,就可以回家了。 小女孩和爸爸、妈妈一起破涕为笑。 爸爸:谢谢医生,我们再观察一天,如果她不甩体温计了,也不发热了,我们就回家了。 妈妈紧紧地搂住孩子,说:谢谢医生!这发热原因,回家了也不能跟别人说啊,说出去,别人会看不起我闺女的! 主治医生:不用想太多,不说也好,长大了,她明白了就好。孩子长大了,快到青春期了,有小心思大家都是理解的,只是因为她还小,不知道怎样为自己解围,本来只想不去上学,没想到被折腾得到北京、上海转圈看病。 2天后,这个10岁的漂亮女孩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院回家了,以后没有再来复诊过。推测应该是没有再出现发热了,因为出院医嘱写得很清楚,而且又专门反复口头强调:“若病情反复,出现任何不适,及时来院复诊!” 病例二: 12岁男孩腹痛5天,就诊时已经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并发休克 这个病例发生在10年前。 晚上8点多,一位12岁男孩以“腹痛呕吐1天”为主诉被爸爸带到儿科急诊室,测体温40℃,化验血象WBC、CRP都很高。体格检查发现患儿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血压偏低,右下腹有压痛,急诊腹部B超发现为急性阑尾炎,已化脓穿孔,而且并发了腹膜炎,需急诊转诊到小儿外科进一步诊疗。 小儿外科当晚就急诊为孩子做了手术,住院10天出院,出院诊断: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发穿孔、腹膜炎;2.感染性休克。 儿科医生:孩子腹痛呕吐1天了,之前您没发现他发热? 儿童家长:他没说他发热,我们也都没想着给他测体温。我是下午6点下班到家,发现他吃不下饭,吃了就吐。问他为啥吐,他说肚子疼。问他痛多久了,他说1天了,我这才把他送到医院来。他自己还说没事、不用来医院呢。前面我也没发现他有什么不舒服的。 儿科医生:孩子,你到底不舒服几天了?说实话,今天你的病很重,一会儿要到外科,可能要紧急手术,说实话才弄得准确。 12岁男孩:有差不多5天了吧,肚子不舒服,有点痛,想着小毛病,忍忍就好了。 病例三: 11岁女孩反复尿路感染,但泌尿系统发育正常 这个病例发生在3年前。 晚上6点多,一位11岁女孩以“尿痛、腹痛、呕吐半天”为主诉被奶奶带到儿科急诊室,测体温37.5℃,化验血象WBC、CRP都正常,尿常规化验WBC、RBC都高,诊断尿路感染。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良好,下腹部有压痛,余无异常发现。 儿童家长:医生,她为啥总是反复尿路感染呀?这已经是2年内第5次发作了,之前做过腹部B超、肾脏同位素等检查,也都没有发现异常。 儿科医生:是呀,孩子长得好好的,也没有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却反复尿路感染,一定要寻找下原因。去掉反复发作的原因,才能不再复发。孩子的卫生习惯好吗?有没有抠、抓屁股的坏习惯?裤头换洗勤吗? 儿童家长:我们很注意卫生的,裤头每次都是开水煮煮、晒晒才用的,每天都换的,也没见她有抠、抓屁股的坏习惯。 儿科医生:那么,她拉完大便谁帮她擦屁股啊?怎么擦的? 儿童家长:之前是我们大人帮她,近2年她大了,要自己擦了。 儿科医生:小朋友,拿张纸,蹲下,像平常一样,擦擦屁股,让我看看。 小姑娘接过奶奶给的手纸,蹲下,右手拿纸,从前边伸到两腿之间,手纸从肛门处滑向前边的尿道口。 儿科医生:看到了吗?她这样把大便弄到尿道里边了,大便里有细菌,污染了小便处的尿道,就得尿道炎了。 儿童家长:哦,原来是这样,以前我们帮她时是从前向后的,她趴下,翘着屁股,我们就这样从前向后擦了。没想到她自己就从后向前了。 儿科医生:要教会孩子从前向后擦大便,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啊。 儿童家长:好好,回去就教,教会为止! 岁月匆匆,病例一中这个10岁的漂亮姑娘现在已经年近30岁了,应该是位幸福辛劳的母亲了。回想当年的小聪明,她应该也会微笑着说自己“小时候不懂事!”现在她也应该已经深刻体会到,这样不懂事的小动作,给父母、家庭以及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麻烦。 但是,青春期儿童的神经心理行为问题,其主要责任是在于家长、社会的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不懂事”的青春期儿童本人。因此,发现儿童有神经心理行为问题时,先不要责备、训斥和痛骂,要多安抚、沟通,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和可能性,必要时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
儿童对营养需求高,脾胃功能相对薄弱,饮食不知饥饱,不能定时定量,多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伤脾胃后又不加调理,每多饮食呆钝。又加小儿对各种食物的适应性差,每多挑食厌食。且卫生意识及习惯差,容易造成胃肠感染。以上因素造成了小儿脾胃易虚易实的现状,调理脾胃实为重要方面。
在药店里上班久了,你就知道不同的顾客来买麦芽回乳,说法不一样,有的说回乳要用生麦芽。有的说要用炒麦芽,不能用生麦芽,用了生麦芽后乳汁会越来越多,那么到底回乳该怎么用呢?下面来看看生麦芽和熟麦芽各自的药性和作用吧。 生麦芽:性味甘,平。归脾、胃经。具有疏肝行气,健脾开胃。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肝郁胁痛,肝胃气痛等症。用法用量为煎服,10~15g,回乳炒用60g。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炒麦芽:取净麦芽,按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棕黄色,放凉,筛去灰屑。炒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的功效。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但是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用法用量为煎汤服用,10-15g,大剂量30-120g,或入丸、散。 两者异同点: 相同点:生麦芽和炒麦芽均有的功效为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不同点:生麦芽不仅健脾和胃回乳,还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生麦芽含有麦角胺类化合物,能够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从而用于回乳,炒后可破坏麦角胺类化合物,回乳作用减弱。炒麦芽具有助消化、降血糖的药理作用。 那么回乳到底选择哪一个?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生麦芽和炒麦芽都有回乳作用,只不过生麦芽回乳作用比炒麦芽强而已,不仅在于炮制的方法不同导致作用就不一样,而且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用量的大小。即小剂量10~15g麦芽消食化滞,疏肝解郁而催乳,大剂量麦芽消散之力较强,能耗散气血而回乳所以回乳的用量一定要大,无论生麦芽还是炒麦芽,一般为每次60克以上。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这句话的含义是同一种中药饮片,由于用量不同功效也有区别。如北柴胡,九克以上的功效为请热,九克以下为疏肝。中医治疗除了辨证论治之外,中药的用量也是关键。麦芽也不例外,临床中麦芽回乳用量一定要大。有的一次使用120克,生麦芽和炒麦芽均可回乳。 具体煎煮方法一定要正确 服用麦芽回乳是老百姓常使用的方法,但有的人在使用后说效果不理想。这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和麦芽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有的麦芽发芽率根本就达不到标准,哪里还有什么药理作用?第二还和煎煮和服用方法不正确有关。对具体的煎煮和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取麦芽120g,用自来水浸泡大约30分钟,注意泡药的水不要倒掉,用砂锅进行煎煮,开始用武火(大火),开锅后用文火(小火),一共煎煮两次,分3次温服。注意此时不能吃促进乳汁分泌的食物,如花生、猪蹄、鲫鱼还有汤类等,否则无效。 临床中还有一种中药外敷回乳法,可先将乳汁吸出,用芒硝50-60g,置于洁净的纱布袋中,外敷于乳房,待芒硝潮解后及时更换,每日3-4次。芒硝一般药店都有销售,其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用法用量为 6-12g,外用适量,孕妇和脾胃虚寒者。 至于用山楂和蒲公英回乳,没有经典可查,也没听说过!若要加进去,也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目前用于口服回乳的只有炒麦芽和生麦芽,绝无其它。 此外药店还有一种焦麦芽,是取净麦芽,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炒至焦褐色放凉,筛去灰屑。麦芽不宜炒湖,以免淀粉酶活性降低太多。临床上应用焦麦芽的作用为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所谓的焦三仙就是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主要是健胃消食的功效。炒焦后的麦芽回乳的作用大大减弱,所以临床不选择焦麦芽。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淋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失控性激活、增生且伴有吞噬血现象,并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导致一组机体处于过度的炎症反应状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因此又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且以高热居多,可伴有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凝血异常,多脏器功能异常等。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如果不能给与及时的治疗,病死率极高,属于血液科危重症范畴。该病1952年由提出,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诊治水平近10年有着明显的突破。我国也是近十年来对于该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治疗手段,使很多以前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噬血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康复。 对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目前国际国内具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起来并不困难。但由于社会及家长对该病的认知度的缺失,基层医生及非专业医生对该病认识的不足,往往使一部分病例在发病早期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导致患儿的快速死亡。 (一)病因及分类 噬血细胞综合征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疾病。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大体分为两大类:继发性和原发性。 1.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是继发于某种原因导致疾病的发生,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主要病因包括:1)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2)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干燥综合征等。3)寄生虫:如利士曼原虫病。4)药物:某些药物可以导致噬血的发生。5)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2.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儿童多见,主要见于2岁以下小儿。目前国际上报导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成人病例越来越多,甚至70岁以上病例也有报导。是先天免疫缺陷导致细胞功能的异常引起疾病的发生。少部分患者有明确家族史,一大部分患者家族中找不到类似的病人。由于涉及先天遗传因素基因异常导致免疫缺陷,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终治愈疾病唯一的治疗方式。 3.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由于该病主要是无效免疫导致大量免疫细胞活化,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从而对机体造成的进行性的免疫损伤,导致机体持续发热、血象下降、肝脾肿大、凝血异常、多脏器功能异常等严重问题。 1.目前诊断仍然依据国际组织细胞学会2004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发热 (2)脾肿大 (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2系以上减少) Hb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可是,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吗?我认为,不见得完全正确。就拿传染病来说,如果不明确病原,只能是治标,即中医中药也是对症支持治疗,所用的药未必能杀死病原体,但是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由于中医看病注重人体正气即自身的免疫力,任何疾病都是病原体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个体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中医抓住了个体体质、正气这个根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西医只能对症支持治疗,没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脏腑功能的药物,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对症支持治疗,待人体自己去抗病,抗不过去也就挂掉了,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又是正确的。个人管见,不知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