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脑病康复科室咨询电话:(0591)28610136,(0591)2861013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滨海院区脑病三区(0591)28610132市面上非常流行的横膈膜呼吸法、著名杨达疗法里的骨盆链呼吸法适合人群: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焦虑、失眠人群及正常人均可练习,可以提高核心力量还能瘦腰瘦腹。
帕金森病人转移时容易跌倒,掌握正确的坐站转移方法至关重要。
福建省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电话0591-28610132,0591-28610136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室电话:0591-28610132)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关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认识。2015年Bernhardt等关于超早期康复的多中心系列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卒中发病后24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促进患者的移动能力的恢复,进一步同标准卒中单元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正在实施中,其结果将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疗效提供进一步的循证学证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脑血管病康复规范化方案的研究”关于早期康复开始时间的多中心对照研究表明,脑血管病病情稳定后分别于2、5、8d开始康复治疗,在1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应包括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床上良肢位的保持、床上坐位训练、体位转移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随后活动水平进一步增加,早期康复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与外界的交流。康复训练强度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Karges和Smallfied以及Chan认为,在脑卒中康复开始阶段,卒中患者每天接受至少45min的相关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功能目标,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增加训练强度可提高训练效果,但要考虑患者的安全性。住院康复机构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开展每天3h、每周5d的康复训练是可行的,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训练以及必要的康复护理。推荐意见:1、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2、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h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在监护条件下进行(I级推荐,A级证据)。3、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min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II级推荐,B级证据)。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室电话:0591-28610132)核心稳定性训练(CTS)以往在体育领域应用较多,近年来,作为一种治疗新技术逐步被引入到临床康复领域中。人体核心区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位置在膈肌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处于上肢和下肢的结合部位,是所有运动的起点和上肢与下肢对角线链接的枢纽。腰腹部则是核心区里比较重要的位置。围绕在腰-骨盆-髋关节核心区的肌肉,就是核心肌群,包含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核心肌群分为深层稳定肌(腹横肌、多裂肌、腰大肌、髂肋肌、最长肌、腰方肌中束、横膈肌等)和表层运动肌(腹直肌、腹斜肌、竖脊肌、腰方肌、盆底肌等),分别参与稳定耐力运动和快速运动。核心稳定性就是核心肌群对腰-骨盆-髋结构活动的控制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了稳定性、协调性、运动控制、平衡性等多种因素。脑卒中的患者中大都存在躯干功能障碍,表现为躯干肌力量减退和激活延迟、躯干肌位置觉障碍、坐位时身体重心偏移和步行时躯干不对称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人体核心稳定性,改善神经肌肉控制。构建运动链,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提高人体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同时稳定脊柱和骨盆保持在正确的姿势。日本Higashisaitama国立医院的Haruyama等设计了关于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平衡能力和躯干功能影响的研究,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不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改为接受400分钟的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结果对照组的受试者在动态平衡量表、TIS总分、骨盆倾斜主动活动范围、Brief-BESTest、TUG和FAC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常规的传统康复训练相比:核心稳定性训练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下降,核心稳定训练在非稳态下锻炼姿势的控制能力,更好的训练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增加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腰腹部肌肉力量不足,腹部的深层肌肉一般表现为迟缓和低兴奋,导致深层肌肉负责的稳定和耐力运动有障碍。常出现运动和感觉通路发生障碍,导致肌张力和肌力异常及运动控制障碍,最终产生平衡功能障碍。核心稳定性训练依据不稳定的外部支撑,调动更多的控制平衡肌,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并且疗效持续良好。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助于躯干的稳定无论是上肢运动还是下肢运动,运动前,最先被激活的总是腹横肌(核心肌群的深层稳定肌),为了增加腹内压力,并为运动前准备稳定的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促进躯干感觉的恢复,增加神经肌肉系统的本体感觉,有助于躯干的稳定,改善患者躯干深浅两层核心肌群的平衡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功能的改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增加运动时由核心向肢体的能量输出,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强化身体的动力链,并进一步提高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协调上下肢的发力和肌肉之间的收缩,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提高四肢的整体运动能力和步行功能。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利用动态不稳定的支撑环境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这种状态下深层核心肌群更容易被激发收缩。不稳定的身体状态通过自身有意识的锻炼达到训练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控制能力和本体感觉的一种方式。针对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运动量的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而脑卒中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问题,训练中要密切关注血压和心律等体征,把握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在保证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康复训练。初始阶段,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力量练习,如翻身、重心前移站起、坐位平衡、桥式运动等动作,这些练习可以提高躯干稳定性,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的感觉,为站立和步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比如: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弹力绳等。可以刺激和动员深层的小肌肉群参与到躯干平衡和肢体运动中。第三阶段,使用组合器械进行康复训练,进一步刺激深层肌群。
在我国,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已经普及到县乡一级的医院。作为筛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最便捷的手段之一,颈动脉超声不但在形形色色的体检套餐中是必查项目,也是神经科的常规检查。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象秋天落叶,随处可见。如果你进行了一次颈动脉的超声检查,报告上写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你是保持步步惊心呢,还是保持步步惊心呢?且淡定,听我们为您娓娓道来。什么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在人的颈部前方,气管两侧,各有一条小拇指粗细的动脉血管,它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头脑部的主干河流,称为颈动脉。你若用手在下颌角往下触探,就能摸到这两根动脉随心脏的搏动而跳动。多普勒超声仪可以很清晰地探测到血管内血流的速度和宽度等多种血液流动的参数,同时也可以获知这两根动脉壁的薄厚和高低起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原本是一种动脉硬化过程中的一种病理诊断,它长的模样如下图。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于是不得不说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管壁上沉积了一层像腊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当这些腊样的沉积物一块一块形成时,就称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早期是平齐血管内膜的,通常顺着血管纵向分布,然后如果继续进展,斑块就慢慢在管壁上向内突入,引起动脉内径不同程度的狭窄;再然后,如果有诱发因素,动脉斑块的某个部分破裂,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诱发一系列的变化,形成血栓或整个血管被血栓堵塞。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因人因病而异,通常,一个人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大约从青春期(15岁左右)就开始隐隐发育,至40岁左右变得明显,而到60岁左右,查遍颈动脉没有发现一枚动脉硬化斑块的人就屈指可数了。为什么会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容易使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颈部的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在颈动脉分叉处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等非层流状态,从而易使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其次容易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子包括:年龄增长、吸烟、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血糖异常升高、缺乏锻炼、身体内经常有炎症、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饮食不健康等。这些因素会使动脉硬化斑块加速发展或提前出现,也会更多地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火山喷发”,诱发脑血管疾病,因此,良好控制这些因素反过来就可以治疗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很危险吗?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体检报告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字眼。如何看待这种检查结果?我们告诫:不必谈斑变色,应科学对待。首先,应该注意这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突出于血管壁,如果没有,那么就可相当放心,因为前文述及,这是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如果突出于血管壁,那么超声科的医师通常会报告斑块处的血流频谱变化,它可反映血管管腔是否发生了狭窄,如果提示有管腔狭窄情况,医生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形式的检查如CTA或DSA,以明确这个病变的具体情况。当然,这个判断应该由您的医师去考量。关于“低回声” “强回声”和“混合回声”注意,这几个词语是超声探测仪上的术语,不能简单翻译成低回声就是不稳定斑块,强回声就是稳定斑块,而混合回声就是半稳定斑块!研究表明,回声的高低强弱与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规律。因此,如果您看到低回声斑块的报告,不必步步惊心;而看到强回声斑块就处处淡定。斑块的稳定与否的决定因素非常多,有一些指标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指标可部分反映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另外,高场强的颈动脉MRI等检查手段也在研究当中。但必须厘清的是,通过超声波回声的高低强弱简单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与否,或者进一步判断病情危险与否,是粗暴的。这样太任性了。怎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包括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多参加健身活动,禁烟限酒,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控制良好的血压,不吸烟等等,网上随便查查,知识一大堆一大堆的。但是,我们想告诉您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必须用药物治疗。例如,一个身体健康(指他不吸烟、生活方式健康、无高血压和糖尿病、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60岁的人,查体发现右侧颈总动脉窦部一枚11.4mm*2.7mm大小的低回声斑块,血流信号正常,动脉内中膜厚度0.87mm。他就无需进行药物治疗。因为根据研究,卒中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评估,比如欧洲卒中风险评估量表(ESRS。关注神经科学后回复ESSEN或E可获得该量表),这位患者的ESRS评分为0分,表明他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很低,因此不必进行药物治疗。而当颈动脉动脉硬化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开始影响颈动脉的血流时,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以防止发生血管事件。通常,当斑块生长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超过70%以上时,或者虽然狭窄程度不重,但是该斑块是不稳定斑块时,则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严重的颈动脉狭窄通常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昏、头沉,有时会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发生脑卒中。其治疗方法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药物治疗,比如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这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一种通过外科手术把动脉硬化斑块从血管里面剥除出来的手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通过血管内介入方法把狭窄的动脉用支架撑开来的方法)。另外,一些活血化瘀、抗氧化的药物对于颈动脉硬化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平时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初榨橄榄油的适量食用(在我们微信中回复橄榄油试试?)、多摄取新鲜水果和蔬菜也有很好的软化血管的作用。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剑鱼等含有较多的Omega-3,可辅助软化血管。可见,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多么重要。回到最前面提出的问题,当您看到你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时候,您会很淡定,抑或很惊心?每每在门诊看到心中怀着忐忑的心情让我解释他手中的那份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报告单的患者时,我不禁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事情总比你想象的复杂。相信都过此文后,对于颈动脉硬化斑块您不再那么迷茫。
这个患者患帕金森病6年余,四处求医病情仍逐渐进展,行走不稳,入院前常常跌倒骨折,经人介绍到我科综合康复治疗,20天后能行走自如。(科室咨询电话:(0591)28610136,(0591)28610132患者治疗前视频康复治疗2周后患者视频
老年性吞咽障碍不容忽视,会引起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