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23姓名:王学惠 性别:女 年龄:50。迫于疾病折磨要求住院治疗。(门诊治疗)。主诉:胃胀,嘈杂,口苦,泛酸,纳呆,食凉胃胀加重,大便正常。流汗,浑身胀痛发凉,心悸,手足发麻,手一触水就肿,眼困不能睁,舌淡青滑。处方:吴茱萸6g 炮附片(先煎)10g 干姜12g 炒白术12g茯苓10g 细辛3g 炙甘草6g 生牡蛎(先煎)20g生黄芪20g 肉桂(后下)5g 当归6g 厚朴12g桂枝10g 白芍10g 红参10g 羌活10g川芎6g 防风10g 藿香10g 浮小麦30g 上方服用5剂后主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稍能进凉食物;现有轻微胃胀,浑身仍有轻微胀痛发凉,手足仍有轻微麻木感。 电话复诊后,遵嘱照前方继服5剂以观后效。2013.5.5复诊:上方服9付。心悸减,浑身胀痛发凉减轻许多,眼困减轻。以无嘈杂,口苦,泛酸。舌淡红嫩微滑、苔薄白。原方10付。
姓名:王建?, 性别:男 年龄:20,2012.10.10患者自诉时常手足冰冷,心慌心悸,近日来多梦,时有腰腿酸困,身疲乏力,面色黎黑,舌红苔薄白,脉弦有力,饮食尚可,大便调,小便清长。辨证为心肾不交证。处方:黄连6g 地黄10g 当归10g 甘草6g 肉桂3g 姜半夏10g 柴胡10g 麸炒枳壳6g 白芍10g 朱砂0.6g 、免煎剂,三付,开水冲服,每日两次。10月13日复诊:诸症有所缓解,精神佳,舌红苔白,脉弦有力,故加大黄连肉桂用量。处方:黄连9g 地黄10g 当归10g 甘草6g 肉桂6g 姜半夏10g 柴胡10g 麸炒枳壳6g 白芍10g 朱砂0.4g 三付开水冲服每日两次。服用后自觉诸症消失,嘱以平时多做锻炼,以巩固疗效!
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 1.PCIII (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他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 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分,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1)反映肝纤维化 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 癌症转移首先要突破基底膜,因此LN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清LN水平升高,尤以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显著。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 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4. HA(透明质酸酶) 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时极度升高。 (2)肝硬化病人血清HA极度升高。 (3) HA水平与血清胆红素、SGPT(Serum glutamic-pyruvic 血清谷丙转氨酶)、γ-球蛋白呈正相关。 (4)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 (5)故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6)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 (7)有助于估价肝病发展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发展中,血清HA逐步并优于其他肝硬化诊断指标等。
肾结石医案(吴玉泓主治)58岁,男性,患者腰腹部剧烈疼痛三天,伴发热,纳差,小便黄、淋漓涩痛,大便干,舌苔厚腻,脉弦实有力。此为湿热蕴结,邪正交争,邪气正盛而正气未衰,急宜通腑祛邪,清热通淋;方以千金苇茎汤合小承气汤加味,7剂而愈,效如桴鼓。胡某某,男,58,兰州人。门诊卡号:初诊(2015年8月9日):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休息后未能缓解,遂于今日在家属陪同下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见:腰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痛苦面容,面色黧黑,纳差,小便黄、淋漓涩痛,大便干,舌苔厚腻,两脉弦实有力。因患者病情较重,急查血常规示:WBC:13.58×109,中性粒细胞11.28×109;腹部彩超:弥漫性肝病变,多考虑脂肪肝;右肾积水并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不排外中下段梗阻,餐后胆囊;生化:尿素7.6mmol/L,肌酐153ummol/L,葡萄糖6.3mmol/L,甘油三酯2.2mmol/L。患者自诉有肾结石病史,故建议住院治疗,但患者拒绝住院,要求门诊中药治疗。此病中医辩证为湿热蕴结,邪正交争,邪气正盛而正气未衰,急宜攻腑祛邪,清热通淋;方以千金苇茎汤合小承气汤加味,处方如下:处方:芦根30g薏苡仁30g冬瓜子10g炒桃仁10g枳实12g厚朴20g海金沙3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石韦10g郁金20g二丑6g栀子10g酒军12g(后下)2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复诊(2015年8月11日):服药两剂后复诊,病人精神状态佳,疼痛基本缓解,胃纳好转,大便仍干,复查血常规、腹部彩超,均提示正常,肾功:尿素5.6mmol/L,肌酐108ummol/L,葡萄糖6.1mmol/L,此为邪去正安之象,为巩固疗效,继服原方5剂。服药后,家属来院告知,患者症状消失,病愈。按:本案患者属祖国医学“淋证”、“石淋”范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隋代《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将本病的病位及发病机理作了高度明确的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患者体质壮实,邪气正盛,正气未衰,邪正交争,故见疼痛剧烈,结石阻滞,则见小便涩痛不利,小便黄、大便干,脉弦实有力,皆为湿热之征象,综合四诊,法当急,攻腑祛邪,清热通淋,而方剂以千金苇茎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则是表里同治之法,提壶揭盖,是从整体着手的结果。(王建强整理)
2013.2.16病情:泛酸,胃胀连后心,嗳气泛食,甲肿,腰椎突出,腱鞘炎,黄带,发痒,叹气,舌苔白,大便正常,痰多,肥胖,面红。代赭石24g(先煎)扁蓄10g夏枯草15g怀牛膝15g法半夏12g厚朴18g茯苓10g苏梗10g车前子10g(包煎)炒栀子10g当归10g生地10g泽泻10g柴胡15g浙贝10g乌贼骨15g(先煎)炙甘草6g旋覆花10g(包煎)鸡血藤15,元胡10川楝子10.20付。2014.1.20用药后:(嗳气少了,腰椎不痛了,黄带,发痒没了,舌苔正常。)现痰多,喉堵感强烈,有物感,双上肢发痒。代赭石24g(先煎)扁蓄10g夏枯草15g怀牛膝15g法半夏12g厚朴18g茯苓10g苏梗10g车前子10g(包煎)炒栀子10g当归10g生地10g泽泻10g柴胡15g浙贝10g乌贼骨15g(先煎)炙甘草6g旋覆花10g(包煎)竹茹10g桔梗6g白前10g海浮石10g海蛤壳15g(包煎),白鲜皮10g,生牡蛎20g(先煎).3剂水煎服。
因一月前生气,导致嗳气。脉弦, 舌尖红 , 绛紫斑 ,左胸疼 ,面痤疮脓点 。 连翘配方颗粒1包 赤芍配方颗粒1包 化橘配方颗粒2包 赭石配方颗粒1包 旋覆配方颗粒1包 姜半夏配方颗粒1包 大枣配方颗粒1包 灸甘草 配方颗粒1包 竹茹 配方颗粒1包 当归 配方颗粒1包 地黄 配方颗粒1包 柴胡 配方颗粒2包 黄柏 配方颗粒1包 丹参 配方颗粒1包 开水冲服 一日两次 每次半包 本人只吃了一顿, 嗳气就好转了。。
虚火上炎之咽喉肿痛肖?毅 男 35岁 患者面色苍白,素体肥胖,为气虚痰湿体质。2013年5月12日上午首诊,主诉腹泻,畏寒,腰困不舒,自汗,下肢浮肿,易感冒,咽喉红肿疼痛,咯黄痰,舌红苔黄,脉弱。证候分析:辨证为脾肾阳虚,虚火上炎,痰热蕴肺。患者为气虚痰湿体质,气虚甚则阳虚,症见腹泻,畏寒,腰困不舒,自汗,易于感冒等症。其咽喉肿痛为虚实夹杂,虚为阳气亏虚,火不归源,虚火上炎;实为感风寒,入里化热。咯黄痰为痰热蕴肺。舌红苔黄为虚实夹杂之象,脉弱为阳虚之侯。故当从温补脾肾之阳,兼以清热利咽化痰立法论治。方见:炒白术20g 生黄芪30g 茯苓20g 薄荷12g 金银花10g 牡蛎20g 淡附片12g 干姜6g防风10g 麸炒枳壳12g 射干10g本方以真武汤为基础方,温阳散寒,利水消肿。重加生黄芪30g增强益气固表利水之力;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麸炒枳壳行气,以防补益壅滞,亦可利水;薄荷、防风、金银花、射干疏散风热,清利咽喉,清热化痰。2013年5月26日二诊,症见咽红,咯痰,胸闷,自汗,便调,水肿大减,余症皆愈。期间因他医辨证错误,予清热化痰汤剂5剂无效。综上,遂续承上方之法,寒热并用,加肉桂3g、木蝴蝶3g、马勃6g、细辛3g、连翘10g、竹茹10g、玄参10g、紫苏梗10g、干姜6g、化橘红12g加强清热化痰,温肾纳气之力。2013年6月4日上午三诊,诸症皆愈,唯见便稍稀,与其连续多日熬夜及饮食失调相关。舌红,苔白,脉弦,咽稍红,上方加砂仁6g、白扁豆30g,予5剂,以巩固疗效。 董天宇 总结 2013年6月6日
安?翠 女 19岁。2013年5月12日初诊,时见人体消廋,面部可见大块白斑、花剥脸,主诉为厌食一周,肠鸣腹泻。体查得舌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手足冰凉,问知胃脘不痛但满,左胁痛。 辩证为心下痞证。中焦虚寒,寒热互结,气机结滞,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故见痞满厌食,肠鸣腹泻;肝气郁结,则见左胁痛,脉弦细。手足冰凉,舌红苔黄厚腻为中虚不能运化之故。据此处方如下:姜半夏10 g 黄连6g 黄芩10g 干姜9 g 党参10 g 大枣10g 炙甘草6 g 炒麦芽15g 建曲10g 柴胡6 g 7付,开水冲服。方为半夏泻心汤加味而成,其中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合用复其升降,补泻兼施调其虚寒,佐以少量柴胡疏理肝气,麦芽建曲开胃消食。5月19日复诊,厌食好转。舌嫩太薄,嗜睡。加强健脾祛湿之力。前方去黄芩黄连加砂仁黄芪白芍白扁豆山药炒白术各10g桂枝6g。7付。5月26日三诊,服药后右下肢外侧线性疼痛,为药物对足阳明胃经的作用反应。仍旧肠鸣腹泻,服药期间饮食生冷,舌淡偏青。中寒较重,前方加黄连6g黄柏10g花椒6g细辛3g附片10g以温补脾肾,振奋中阳,黄连、黄柏清肠化湿,厚肠止泻。6月2日四诊,面色红润、白色斑块已消,已无明显症状。舌淡胖苔薄,脉弦细。嘱以继服前方6付,病愈。王建强
三、李调?,女,41岁。4月21日初诊,曾检查为慢性胆囊炎。症见:胃背痛,恶心,呕吐,手脚冰凉,恶寒。舌淡紫中绛苔黄,脉涩。此为阳虚而胃病表现较重的患者,中气虚寒运化无力则见胃背痛,恶心,呕吐,手脚冰凉,恶寒;舌淡紫中绛,脉涩为血瘀之证。依次辨证为阳虚血瘀。处方:水蛭10g 炙黄芪20g 三七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川芎10g 木香6g 炙甘草6g 白芍10g 茯苓10g 煅瓦楞子10g 桂枝10g 七剂。方以四君子汤补气的基础上合以失笑散,伍以三七水蛭等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行气止痛,其中佐以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桂枝温通血脉。几药相合,补气活血之力显。4月28日复诊,自诉服药后胃胀欲吐,吐后痛减。畏寒。心慌,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处方:水蛭10g 炙黄芪20g 三七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川芎10g 木香6g 炙甘草6g 白芍10g 红参10g 莱菔子10g 桃仁10g 赤芍10g 鸡内金10g 姜半夏10g 青皮10g 柴胡6g 郁金10g 元胡10g 川楝子10g5月5日三诊,胃背痛好转,恶心呕吐好转,睡眠好转。乏力,口苦大便干,胃脘凉。舌淡青紫苔薄,脉弱。处方: 白芍10g 柴胡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炒鸡内金10g 赤芍10g 川芎10g 川楝子10g 醋青皮10g 大枣10g 淡附片10g 干姜9g 红参10g 三七10g 桃仁10g 元胡10g 甘草6g5月14日四诊,舌紫暗苔薄,脉弱。已无明显症状。守前方七付,以善其后。这三位病人虽然是胆囊炎或胆囊术后,但中医辩证为阳虚血瘀,治疗上坚持温阳活血化瘀之法,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在临床上不能拘泥于西医的检查,而是要坚持中医辩证,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药方能取得取得良效。
毛锦? 男 7岁患儿一月前于省人民医院查得过敏性紫癜,摩拉生物共振过敏检测见:大麦、芒果、浓缩梨汁、鲑鱼、榛子,人工黄油过敏,后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无效,遂寻求中医治疗。2013年6月2日上午首诊,患儿形体偏胖,两腮肿胀(满月脸);时症见四肢多发红色圆形斑块,分布密集,发痒,受风后更甚;咽红,扁桃体肿大;自汗;纳多;寐好;大便干,小便调;舌绛,苔黄偏厚,脉数。 辨证为气分、血分蕴热。血分蕴热,动血伤津,则见四肢红斑,便干,脉数,舌绛之证,纳多亦为里热内甚之侯。斑疹发痒,受风后更甚,咽红肿,自汗等症则侯其在表之风热之邪未解。而满月脸,偏胖之形体为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即医源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表现,中医则认为是水湿内停。方见:炒牛蒡子6g 薄荷10g 连翘10g 金银花10g知母10g 玄参10g 紫草6g 防风10g水牛角10g 生地10g 白芍10g 牡丹皮10g(中药免煎颗粒,开水冲服,一日一剂)本方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加炒牛蒡子、薄荷、连翘、金银花、防风解表透热,清热利咽;知母、玄参加强泄热生津,凉血散瘀之力;紫草清热凉血消斑。2013年6月4日二诊,时已服上方3剂,四肢红斑消失,咽微红,腮肿得减,期间自行停服激素药物,纳多,大小便调,舌淡,苔偏黄,嘱服原方7剂,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