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称为“生命之源”。饮水能帮助人体将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降低有毒物质在肾脏中的浓度,从而避免肾脏受到损害。正常人每天的饮水量在1500ml~1700ml,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排水,肾病患者的饮水在日常饮食调护中很重要,饮水过多或过少可能都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的效果和难度,所以对于正常人来说,喝水本来不是问题,但对于肾病患者来说,却成了一个大问题。总有一些人得了肾病,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肾病就不敢喝水了,说是会加重肾脏负担;也有些人,却说要多喝水才能排出毒素。到底如何做到正确科学的饮水是肾病患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讨论如何控制水的摄入量时,首先应明确人体失水分为“显性失水”、“不显性失水”。显性失水是指尿液、粪便、呕吐物、汗液等;不显性失水是指皮肤、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可按12ml/Kg/d计算。正常人每天摄入的和排出的水大致是相等的。水主要通过饮食摄入,通过尿液、呼吸、大便和出汗排出,其中又以尿液是最主要的排出途径,一天约1500毫升。肾病患者可以粗略计算自己的出量,调整自己水的摄入量。要时刻观察自己的眼球弹性、皮肤及唇粘膜充实度、尿色以及血压的变化。同时称量体重很重要,每天同一时间、空腹测体重,如果体重不增加,也可提示限水比较成功。所以,肾脏病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调整自己的饮水量,做到科学合理的饮水。 1、哪些情况下肾病患者要少喝水? 当患者存在严重水肿,或因肾功能衰竭导致尿量减少时,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加重心脏的负担,如果不严格限制饮水,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因此,当存在水肿、少尿的情况时,肾病患者要少喝水。并且记录24小时的尿量,以及饮水、汤粥、牛奶,食物等液体的总量,使入量保持在:尿量+500ml。多出来500ml是满足呼吸以及皮肤等的不显性失水量,以保持水的“收支平衡”。 2、哪些情况下肾病患者要多喝水 如果没有上述限制饮水的问题,出现以下情况时,医生会建议多喝水。感冒,特别是有发烧、腹泻、出汗太多等情况发生时,身体大量丢失水分,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甚至肾血流灌注不足;血尿酸增高的患者,血尿酸增高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需要多喝水帮助身体排泄;发生肉眼血尿的肾病患者,会出现红细胞管型,为了避免堵塞肾小管,需要尽可能多喝水;做造影检查前后,需要充分水化,不但要多喝水,有时还会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患有尿路感染和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人,不爱喝水的人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适当多喝水能有效的防治这些疾病;服用磺胺类药物或新型降糖药物SGLT2i的病人,需要多饮水。 多喝水没有绝对的标准存在,一般指的是一天补充液体量在2000ml~2500ml。对于肾脏病患者能否多喝水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评定是多喝好还是少喝好。有些肾病患者,每日尿量正常又没有明显水肿时,则不必过度限制饮水。然而很多人会觉得,肾病会引起毒素高,拼命喝水就能把身体的毒素排出来了,这是错误的理解。 事实上,合理饮水对肾病患者非常重要,只要合理饮水,病情就会得到稳定的控制。每个肾病患者的病情不同,没有统一的饮水量标准,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来科学合理的饮水。
一直以来,泡沫尿被当做是肾病重要的预警信号!经常有患者会问:“医生,我的小便有泡沫,怎么治疗呀?”回答是肯定的,尿中有泡沫,不一定就是肾脏出了问题,蛋白尿只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大约1/3的泡沫尿患者,被查出有蛋白尿,即尿液中蛋白质超标,这是肾病最常见的异常表现。另外各种肾小管疾病导致的氨基酸尿也可以引起泡沫尿。由于尿检试纸和普通的尿常规化验,通常仅对白蛋白敏感(白蛋白是肾小球疾病最主要的蛋白质成分),对其他蛋白质氨基酸成分不敏感,因此,还有可能漏诊一部分肾病患者。 哪些情况尿中会出现泡沫呢? 1、在正常人尿中,也可见泡沫,尤其是当呕吐、腹泻、大量出汗、饮水少等情况导致尿液浓缩时,但泡沫量不多。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人,如肝胆道疾病、服用利胆药物的人、以及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的人,胆盐通过尿液排泄增多,也能导致泡沫尿。 2、尿路感染,尿道中炎性分泌物增多,可以导致泡沫尿的出现。如果感染的是一些会产气的细菌,那么尿液中的泡沫会很多。 3、尿糖增多,正常人尿中不会出现葡萄糖,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患者,当血浆葡萄糖浓度超过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时,尿中的葡萄糖就会增多,导致尿中泡沫增多。 注意:尿中蛋白质增多出现的泡沫尿的特点是:尿沫细密、量多,甚至像啤酒泡沫一样,并且不容易消失。建议持续泡沫尿的患者,不仅要查尿常规,也应该查尿蛋白定量相关化验,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蛋白肌酐比,避免漏诊。 总之,大家要提高警惕,意识到泡沫尿的重要性,促进肾病的早期发现,以及肾病复发的早期检测,当然,最终以尿检和肾功能化验相关结果为准。要谨慎,但也无须过多纠结,如果相关检查正常,不要因为泡沫尿产生心理负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在病程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危害较大,是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殊治疗方法,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对阻止和延缓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非常重要。微量白蛋白尿(MAU)检查是目前临床上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最有效的检测手段,是糖尿病患者肾健康的晴雨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肾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它将身体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肾功能一旦受到损害,就会造成人体废物蓄积。当糖尿病肾病发生时,肾会因高血糖等因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从而使大量的蛋白也从尿中排出。长此以往,会发展为尿毒症。所以,在众多的晚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无疑又是严重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花费巨大的并发症。 1、为何筛查糖尿病肾病要查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损害是一个逐渐发展、日积月累的较为漫长的过程。临床上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一般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期肾病需20~30年的时间,但若糖尿病控制不良或治疗不当,则尿毒症时间可提前10年。 糖尿病肾病的I、II、III期属于早期,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有很大的希望使病情逆转,但若不加控制,进展到“临床期糖尿病肾病(IV、V期)”,这个阶段患者肾功能衰退将不可逆转而最终发展发展为尿毒症。当发展至III期,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持续性排泄增加时,我们才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到微量白蛋白尿(MAU),从而查出早期糖尿病肾病。因此,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是目前临床上早期发现糖尿病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有效的检测手段。检查出MAU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 2、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微量白蛋白尿(MAU)的概念 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人体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中仅含有少量蛋白(<150mg/24h),尿蛋白成分包括:白蛋白、糖蛋白、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酶类等,其中仅有极微量的白蛋白(Alb)排出(<30mg/24h),普通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阴性。 MAU的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采集任意时刻尿样(清晨首次尿最佳)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若UACR为30-300mg/g即可诊断为MAU。操作较为简便,推荐作为首选方法。为了避免患者运动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尿蛋白,可以收集患者24小时尿总量,检测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R)判断MAU,若为UAER为30-300mg/24h即可诊为MAU。 列表如下: 3、微量白蛋白尿监测频率如何? 尿微量白蛋白是肾功能损害的最敏感指标,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立即筛查是否有微量白蛋白尿,以后每半年至一年筛查一次,以便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应避开发烧感冒、运动等干扰情况。3个月内3次检测中,有2次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升高出现MAU就意味着已经进入糖尿病肾病III期。 4、关注糖尿病肾病,应重视肾功能的监测 近年来多项大样本糖尿病队列研究发现,单纯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在糖尿病人群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T2D)近50%的患者GFR下降可不同时伴有白蛋白尿 。研究发现,早期肾功能下降(即在白蛋白尿出现之前,每年GFR下降速率>3.3%)和快速肾功能下降(每年GFR下降>5 ml/min)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相关。早期GFR下降患者ESKD 的 10 年累积发生率远高于无早期GFR降低者。因此糖尿病患者关注蛋白尿的同时也要进行血肌酐的检测。 5、糖尿病肾病变的治疗措施 ⑴、严格控制血糖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危险越大。最好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到6.5%~7.0%。降糖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遵照医嘱应用降血糖药物,目前新型降糖药物已经问世,SGLT2i可明确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终末期肾脏病的风险。GLP-1受体激动剂也可能会有效。这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尤其强调不要自己随意买药吃。 ⑵、严格控制血压 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而糖尿病肾病又可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又加重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可谓“雪上加霜”。控制血压尤为重要,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在医生指导下优先选择RAASi,但任何降低血压的药物都可降低尿蛋白,对肾起保护作用。 ⑶、严格限制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 采取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每天蛋白质控制到0.6~0.8克/千克体重,但过低的蛋白质摄入(
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治疗方案中,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限制摄入富含高嘌呤的食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合理服用降低血尿酸的药物,能够使血尿酸水平达到合适的范围,能减少痛风的发作,降低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心脑肾损害。 因此建议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原则,建议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根据国内外指南中提出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饮食推荐,可以将摄入的食物分为三大类: 1、避免摄入的食物 动物内脏、高果糖谷物糖浆、甜化的苏打水及其他加工过的饮料或食物。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摄入大量果糖会增加血液中的尿酸水平。此外,糖和甜食的热量较高极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已知风险因素。对于痛风急性发作、药物控制不良、或者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的患者禁止酒精摄入。 2、限制摄入的食物 牛肉、羊肉、猪肉、高嘌呤的海鲜(如沙丁鱼、贝壳类),自然甜果汁、甜饮料和点心,食用盐、酱油和肉汁,以及酒精(建议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总体饮酒量男性不宜超过2个酒精单位/日,女性不宜超过1个酒精单位/日(1个酒精单位约合14g纯酒精))。 3、推荐摄入的食物 鸡蛋、花生、低脂或脱脂奶制品、麦片、蔬菜,非柑橘类水果,特别是樱桃,但不建议使用维生素C补充剂。时刻注意充分饮水,高尿酸血症患者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这有助于清除体内的尿酸。天气炎热和出汗时,应该以尿量为2000ml以上为标准。其次,长期饮用苏打水,应监测尿PH值,一般调整尿pH值在6.2~6.9,过度碱化尿酸,则容易诱发泌尿系磷酸钙、碳酸钙结石的发生。 4、坚持锻炼、控制体重 建议坚持锻炼,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在很多情况下,这比低嘌呤饮食更能够帮助控制血尿酸水平和防止痛风的发作。值得注意的是,极端的减肥或饥饿疗法会增加体内细胞的分解,故建议减肥还是应该科学合理,与坚持日常锻炼相结合。 基于个体化原则,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及良好的生活方式,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不仅仅在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和频率,更重要的是为了预防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以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尿红细胞位相有助于判断血尿来源;医生正确判断是否为直立性蛋白尿有助于诊断;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逆行静脉造影等多种影像学方法用于明确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1.感染大量免疫球蛋白随尿液流失,易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此外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更是雪上加霜,可发生细菌、病毒、和其他非典型致病菌的感染,因而膜性肾病患者需注意避免感染。 2.急性肾功能衰竭多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如在病程中出现严重呕吐、腹泻等脱水情况,易造成肾功能受损,建议暂时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药物;或与肾脏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应立刻就诊,寻找病因。 3.血栓栓塞膜性肾病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血栓栓塞,常可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肾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梗、心梗等等,因而如无禁忌需常规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预防。 4.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建议适当饮食控制与运动相结合,改善高脂血症。
1、什么是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MN)是病理诊断名词,是通过组织病理变化特点界定的一种肾病。依据病因,膜性肾病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膜性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肾小球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45~65岁,男性对于女性,儿童少见;继发性膜性肾病主要病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病毒感染、肿瘤等。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足细胞固有抗原(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和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抗体的发现证实膜性肾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多,而且有年轻化趋势。 2、膜性肾病有哪些症状? 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造成肾脏滤过膜的受损,引起大量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因而患者常会有大量泡沫尿,低白蛋白血症,严重浮肿等,60%~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不伴或伴有镜下血尿,一般不会发生肉眼血尿。17%~50%成年患者起病时伴有高血压,有的病人起病较隐匿,部分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 3、需格外警惕膜性肾病四大并发症 特发性膜性肾病一般肾脏预后较好,很少会进展到尿毒症。但膜性肾病病程中容易出现四大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⑴ 感染:大量免疫球蛋白随尿液流失,易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此外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更是雪上加霜,可发生细菌、病毒、和其他非典型致病菌的感染,因而膜性肾病患者需注意避免感染。 ⑵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如在病程中出现严重呕吐、腹泻等脱水情况,易造成肾功能受损,建议暂时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药物;或与肾脏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应立刻就诊,寻找病因。 ⑶ 血栓栓塞:膜性肾病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血栓栓塞,常可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肾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梗、心梗等等,因而如无禁忌需常规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预防。 ⑷ 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建议适当饮食控制与运动相结合,改善高脂血症。 4、膜性肾病需长期规范化治疗 膜性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必须遵医嘱用药,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趋势,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终末期肾病风险。 ⑴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避免感染 ⑵ 监测体重,如体重1天内增加2kg,适量减少水分摄取,遵医嘱使用利尿剂 ⑶ 监测血压:如血压偏高或浮肿的患者,建议低盐饮食;如血压正常或偏低,建议正常盐饮食;合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控制血压,同时发挥其肾脏保护和降蛋白尿作用 ⑷ 按时服用药物,监测药物相关副作用,定期随访 ⑸ 膜性肾病患者,建议每年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肿瘤 近年来,中医对膜性肾病有了很清晰的认识,脾肾气虚是基本病机,脉络瘀滞是重要方面,湿热内蕴更是不可忽视的,是病情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参考膜性肾脏特有的改变,采用宏观、微观辨证,中西结合,相得益彰。 若是存在膜性肾病无好转或是复发的情况,注意看患者是不是存在高盐饮食和高蛋白饮食等情况,另外要心态平和,正确面对肾脏疾病,有利于身体康复。
医生常常会告诉肾脏病患者要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如果出现肾功能不全,则要求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而患者之间又会相互转告不能吃豆制品。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优质蛋白来源于哪些食物,为什么要优质低蛋白饮食,计算优质蛋白饮食的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摄入豆制品。 1、什么食物含“优质蛋白”? 优质蛋白主要来源于肉、蛋、奶、大豆四类。也就是说,动物和大豆产出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其它植物产出的蛋白是非优质蛋白。优质蛋白的人体利用率高,不像非优质蛋白那样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加重肾脏负担。所以,优质蛋白更适合肾病患者。但是蛋白质这么重要的食物,要吃得“合适”才行,既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避免营养不良,又不让废物产生过多,摄入过多过少都对肾脏不利。一般来说,我国正常人群每日蛋白的摄入量约为每公斤体重1.0克,优质蛋白饮食是指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占全部摄入的蛋白的至少60%以上。例如一位7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的蛋白摄入总量为56-70克,其中动物蛋白要占到34-42克。 2、为什么要优质低蛋白饮食? 优质低蛋白饮食指的是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蛋白低于0.8克,肾功能下降的患者,推荐每天每公斤体重吃蛋白0.6-0.8g,目的是为了延缓肾病进展速度和减轻毒素潴留带来的临床症状。(1)优质蛋白的氨基酸构成与人体最接近,被人体使用最多;非优质蛋白含有大量人体不需要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并不能用来合成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只能代谢释放能量供机体使用,而代谢废物从肾脏排泄加重肾脏负担,加速肾病进展。(2)由于肾功能下降,代谢废物在身体内潴留引起相应症状。例如一位60公斤体重的肾功能下降的病人,每天摄入的总蛋白质量为36-48克。 3、怎样计算优质蛋白饮食? 例如一位体重60公斤的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按每公斤体重1g来算,每天该吃60g蛋白质。其中一半多来源于肉类等优质蛋白,也就是36g优质蛋白,余下近一半来源于植物,馒头米饭蔬菜水果等非优质蛋白。吃36g优质蛋白,该吃多少肉呢?肉食中蛋白质占1/5左右,也就是吃150g(三两)肉。不过,也不能只吃红肉(猪牛羊肉),我们鼓励肾病患者用鸡肉、蛋类、鱼肉、豆制品和牛奶,代替一部分猪牛羊这些红肉。鸡鱼蛋奶豆比红肉更加健康,红肉占一半(75g,一两半)就可以了。 我们再举一个慢性肾病而肾功能下降患者饮食的例子。1两瘦肉(生肉)蛋白含量约10克、1个正常大小鸡蛋的蛋白含量7克、1袋200毫升的牛奶的蛋白含量6克;一两主食(米和面,未做熟的干燥状态)蛋白含量是4克;半斤蔬菜的蛋白含量是1克;花生油等油脂、粉条等淀粉类食物不含蛋白。以70公斤体重的患者为例,我们计算出他的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总摄入量为56克(70 X 0.8),其中优质蛋白最少要达到33.6克(56 X 60%)。2两肉、1个鸡蛋和1袋奶的蛋白含量为33克;另外的22.4克蛋白可以从主食获得,约5两主食和半斤蔬菜,5两主食可以是面条、馒头、米饭等。这样,他的早中晚餐就出来了,早餐1个鸡蛋、1两馒头或面包;中餐2两肉、2两米饭、半斤蔬菜;晚餐2两主食、1个水果。三餐外可以加1袋牛奶。如果患者是活动量大的年轻人,上述食谱可能不能满足其日常活动的能量需要,则需要增加不含蛋白质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藕粉、粉条等。 4、肾病患者能吃豆制品吗? 答案是肯定的!大豆包含:黄豆、青豆、黑豆,由大豆加工制作而成的食物,被称为豆制品。而绿豆、红豆、芸豆等其他豆类都不属于大豆蛋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大豆含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含有磷脂、大豆异黄酮、钙、维生素E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推荐普通人每日大豆及坚果制品摄入量为25-35g。很多研究提示大豆蛋白能够降低肾小球高滤过,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在改善血脂方面也优于动物蛋白。至于磷和钾的问题,大豆中的磷与其中的植酸结合,人体不易吸收。钾离子由于其水溶性的特点,可通过大豆加工,制成豆制品,从而降低其中的含量。我们在食谱中可以用 1两肉和2两豆腐进行替换。 低蛋白饮食的确能减轻肾脏的负担,延缓肾脏病的进展,但是低蛋白并不是完全不吃肉。而除了“优质低蛋白饮食”,还要“保证充足能量摄入”。如果能量不足,身体会分解肌肉作为能量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大量需要肾脏代谢的物质,从而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和损害;同时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细菌或病毒感染。所以除了优质低蛋白饮食,肾病患者还要保证每天充足的能量,大部分的能量是由主食(谷类)提供的。 告诉大家优质低蛋白饮食的秘诀是:肉类得当、减少谷类、保证能量。保证充足能量的优质低蛋白饮食才是真正能减轻肾脏负担的科学饮食。更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肾病患者都适合低蛋白饮食。例如肾病综合征和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患者。那么肾病患者如何吃更科学,是否适合低蛋白饮食,还要听一听肾病科医生的个体化建议。
临床中因尿潜血就诊、治疗甚至是过度服药者众多,因此有必要再说尿潜血。 首先,蛋白尿是更应该重视的尿检异常。对肾脏疾病而言,尿液检查是一个简单、方便而又敏感、明确的检查,对大部分患者而言,是否有肾脏病,也许做一次尿液检测就知道了。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体检后发现尿潜血或者血尿就十分紧张,而对尿蛋白阳性却熟视无睹。实际上,如果非要对尿检最有价值的两个指标——蛋白尿和血尿进行排名的话,其实蛋白尿的诊断价值可能更高一些。无论是蛋白尿和血尿,早期往往都没有主观上的不适感,大多是常规体检发现。那么,检查出尿潜血阳性怎么办?严重吗?怎么治疗呢? 体检发现尿潜血阳性后,应遵循以下程序: 第一步:是不是血尿? 尿潜血试验是根据尿中血红蛋白与试纸上的试剂发生反应,引起试剂颜色改变的原理,来判读尿中是否含有血红蛋白。颜色的变化越深,潜血的等级越高。但是,尿中的强氧化剂、大量的细菌也可以引起试纸颜色的改变;而且血管内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滤过到尿中也引起反应,而这些都与尿中的红细胞无关。所以,尿潜血阳性,无论几个“+”都不一定是血尿。 血尿的定义是:尿液离心、取沉渣做显微镜检查,如果沉渣中红细胞数≥3个/HP(高倍视野)就是血尿。轻度的血尿,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仅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称镜下血尿。严重的血尿,尿中大量红细胞,尿液的颜色变成洗肉水样或者酱油色,甚至鲜红色并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通常每升尿液中有1ml血液时肉眼就能看得到。而食用某些食物(如甜菜)或者服用某些药物(如利福平、氨基比林等)后,尿液也呈红色;当尿液中含有大量尿酸盐时,尿冷却后也可能析出红色结晶。所以,尿液发红也未必都是血尿。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第二步:如果是血尿,要明确红细胞来自于肾脏还是肾外? 这就需要做第二个检查——尿相差镜检。来自于肾脏的红细胞,由于经过肾小球滤过膜的挤压,红细胞往往失去正常的形态,变成环形、靶形、芽胞形或者皱缩,称畸形红细胞。如果尿中的红细胞大部分是畸形红细胞,畸形细胞数超过80%,就可以认为红细胞来自于肾脏,称肾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脏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病等各种肾脏病。如果尿中红细胞大部分是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就被认为是红细胞来自于肾外,比如肾盂、输尿管、膀胱等,称非肾性血尿,常见于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外伤甚至是胡桃夹综合征等肾外的疾病。 第三步:如果是肾性血尿,还要查是否合并有尿蛋白和高血压。 1. 如果没有蛋白尿,没有高血压,没有水肿,仅仅是肾性血尿的话,就诊断为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或者薄基底膜肾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的病情非常轻;而薄基底膜肾病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基本上没有什么危害。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和薄基底膜肾病有时候很难鉴别。而无论是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还是薄基底膜肾病,都不需要治疗。一方面,二者都没有什么严重后果,基本上不会发生肾衰竭,无需治疗,到要给予充分重视,定期复查;另一方面,二者造成的血尿都终身存在,治也治不好。如果为此“大动干戈”大量用药的话,既耽误工夫、浪费财力,又可能造成药物性肾损害,得不偿失 2. 如果肾性血尿合并蛋白尿、高血压的话,有可能是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脏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严重的肾脏病,所以一定要进行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如果尿蛋白较多,根据肾内科医生的建议是否要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估计预后。 要点总结 1. 尿隐血不等于血尿; 2. 如果是血尿,一定要明确是肾性血尿还是肾外血尿; 3. 是肾性血尿,看是否合并蛋白尿和高血压; 4. 单纯肾性血尿,通常不需要治疗; 5. 如果肾性血尿合并蛋白尿和高血压,病情一般较重,应进一步检查,积极治疗。 6. 避免乱用药物。 7.患有肾脏疾病,一定要听从肾内科医生的健康指导。
“我潜血2+,怎么办?吃什么药?”;“我潜血3+,你竟然不让我吃药,严重了怎么办?”为了消灭这个潜血,喝中药的,吃免疫抑制剂的,折腾来折腾去,最后竟然将肾功能折腾出问题了!我们一再强调任何的治疗目标都是为了保护肾功能。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患者经常说潜血几个加,几个加,但如果你很细心,你一定会发现,你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写的病历上并不会记录潜血的加号,而记录的是红细胞定量数目。这是因为,潜血的加号(+)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你血尿的严重程度,临床出现假性阳性的情况非常常见,因此,医生不会拿潜血作为参考,而是以尿常规上红细胞数,比如,/HP,/ul的单位做为血尿的依据。 如果红细胞超标,那么医生进一步检查判断是肾炎,还是结石,感染等原因引起。首先查尿红细胞位相,初步判断一下是内科血尿还是外科血尿。肾炎引起的血尿,没有血压高,没有尿蛋白,没有肾功能异常,这叫单纯血尿,那么一般就是观察,3-6个复查一次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这些病人中,有一部分会随着时间延长,血尿慢慢消失;有一部分会终身都带着尿常规异常;另外很少一部分会出现进展,出现尿蛋白,但是绝大部分肾功能都会保持得很好,只有极少数极少数可能出现肾衰。因此,医生让你观察的目的就是监测尿蛋白,血压,肾功能,以便万一出现新的问题,也能及时干预。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一定要在肾内科医生指导下。 但是,如果之前有几个红细胞,就拿大炮去轰它,像免疫抑制剂这一类药,中药雷公藤也好,西药激素,来氟米特也罢,这些可都是大名鼎鼎的免疫抑制剂!吃之前,你一定要搞清楚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很多时候,血尿的存在,是疾病存在的一个标志,但是它的出现,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长期预后差。切记科学规范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