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总量0~3个月每日睡眠总量为14到17小时,4~11个月睡眠总量为12到15小时,1~2岁睡眠总量则下降到11到14小时 睡眠间隔3个月内醒后1~2小时,3~6个月醒后1.5~2.5小时,6~9个月醒后2~3小时,一般需要再次入睡。 睡眠规律3个月以内,孩子出门容易入睡;3个月以后,外界环境对婴儿睡眠的影响增强了,比如宝宝对风、树、云等兴趣增加,于是在外面反而不容易入睡了。受体内退黑激素的影响,日夜颠倒的现象也逐渐消失。4到6个月是睡眠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 白天小睡次数月子里,一天可能有5到6次小睡,3到4个月减少到3~4次,6~9个月第三次小睡(黄昏觉)消失,12到18个月上午觉消失。 夜间睡眠变化夜间睡眠从新生儿期的9小时左右逐渐延长至1岁的11小时。夜间进食的次数大致是新生儿期3~4次,4个月时2次左右,6~9个月1~2次。9个月以上不需要夜间进食,仅有一部分宝宝会保留一顿晨奶。 自主入睡能力的发展入睡是一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能力,宝宝摆脱家长的帮助,依靠自己的力量顺利入睡,是自身能力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宝宝夜间自主入睡的能力是在4个月以后逐渐成熟的,小睡则要到6个月后才逐渐成熟。
宝宝生下来除了担心奶水不够,很多妈妈可能还会面临涨奶的烦恼。而产后一旦遭遇涨奶,不仅宝宝喝奶成了难题,妈妈们也会因此感到痛苦,涨奶还有可能导致乳腺炎的发生,长时间的涨奶如果不挤出来,慢慢的奶水也会变少,甚至造成回奶。因此,及时有效的解决涨奶问题对妈妈而言刻不容缓。 涨奶与肿涨产后头几天,当奶水明显增加时,乳房可能变热,肿而且胀。但是奶水照样能够顺畅地流出,这就是所谓的涨奶。如果涨奶时没有让宝宝多吸吮,乳房可能会变得胀久而硬,输乳管受到压迫,奶水不容易流出,皮肤看起来紧绷,乳头比较平,这就是引发了乳房肿胀。此时宝宝吸吮姿势容易不好,往往容易导致乳头破损。有时会伴有皮肤发红,发烧,但通常在24小时内会自动退烧。之前静脉滴注过的妈妈,可能肿胀更严重些。 涨奶主要发生在什么时候?一般在产后2-5天(最常见的是3-4天)。也是泌乳二期来临的信号。孕妈妈在怀孕20周左右开始,就可以产生初乳,这是泌乳一期;在产后30-40小时内奶量开始增加,这是泌乳二期;后面是泌乳三期。 涨奶持续多长时间? 生理性奶涨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的,最长不超过12-48小时。什么样的人持续时间长,什么样的人持续时间短?根据妈妈乳房重新充盈的程度来判断持续时间,重新充盈速度越快,充盈程度越严重者,持续时间会比较长。 发生涨奶了怎么办?淤积位置的乳汁能够排出的前提,是前端出口位置也就是乳晕处的乳腺管要畅通。只有门口的乳汁顺利排出,远端淤积位置的乳汁才有可能向前缓缓流动,最终排出。 这样做更有效 1、消肿更重要:用圆白菜或土豆片外敷在硬块部分,二十分钟左右换一次。 2、帮助奶水更快排出:确保宝宝含乳姿势正确的情况下,勤喂宝宝。宝宝每1-2.5小时,吸吮一次;如果乳房太坚硬,采用“反向压迫软化法”,为宝宝软化出一块便于含接的“着陆地”,以便宝宝能深入含接,有效排空乳汁。 3、促进体液循环,及时补水,注意休息。 4、寻求专业的产后恢复机构获得支持,及时排出淤积的乳汁。 发生涨奶要注意 1、吸奶器吸:乳腺管不畅通的情况下不适合用吸奶器,大力吸容易损伤乳腺。 2、宝宝过于频繁的吃奶:过于频繁吃奶会让宝宝没有兴趣而吃几口就走。这样刺激出了奶阵但是又没有被及时吸走,容易增大淤积面积。 3、梳子刮:梳子只作用在皮肤表面,对于乳汁排出基本没有帮助。 如何避免因为涨奶而引起发烧和乳腺炎? 产后不要那么早喝下奶汤 产后涨奶造成发烧、乳腺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产后马上喝下奶汤,乳汁急剧在腺泡里,但是不能通过乳腺管顺畅排出来。产后清淡饮食,等乳腺管通畅了再喝下奶汤。 产后要开奶 开奶是为了保证激活乳腺,保持乳腺管通畅,就像疏浚河道一样,一通百通,通则不痛不涨。 老公吸乳不是好招,小心感染 有些妈妈知道让宝宝多吸能缓解乳涨,可是乳涨突然来临时,宝宝可能才刚刚睡下,这时她们可能就会让老公帮忙吸出乳汁。实际上,宝宝吸与老公吸并不一样,成人口腔中的细菌很容易导致乳头感染,不但无法缓解乳涨,还容易引发乳腺炎。
备孕的时期怎么吃?推荐中国营养学会最新发布膳食宝塔备孕是指育龄妇女有计划地怀孕,并为优孕做必要的前期准备,是优孕与优生优育的重要前提。备孕妇女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着孕育和哺育新生命的质量,并对妇女及其下一代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为保证成功妊娠、提高生育质量、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夫妻双方都应做好充分的孕前准备。 健康的身体状况、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孕育新生命必需的物质基础。准备怀孕的妇女应接受健康体检及膳食和生活方式指导,使健康与营养状况尽可能达到最佳后再怀孕。健康体检要特别关注感染性疾病(如牙周病)以及血红蛋白、血浆叶酸、尿碘等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的检测,目的是避免相关炎症及营养素缺乏对受孕成功和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 备孕妇女膳食指南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特别补充以下3条内容:①调整孕前体重至适宜水平;②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③禁烟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调整孕前体重至适宜水平 提要 孕前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婴儿死亡率以及孕期并发症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密切关系。低体重或肥胖的育龄妇女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人群,备孕妇女宜通过平衡膳食和适量运动来调整体重,尽量使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达到18.5~23.9的理想范围。 关键推荐 (1)肥胖或低体重备孕妇女应调整体重,使BMI达到18.5~23.9kg/m?范围。 (2)保证平衡膳食并维持适宜体重,以在最佳的生理状态下孕育新生命。 实践应用 备孕妇女应调整体重至适宜水平。 ①低体重(BMI<18.5kg/m?)者可通过适当增加食物量和规律运动来增加体重,每天适量增加奶类、主食和肉蛋类食物的摄入量,根据个人膳食情况,每天可有1~2次的加餐。 ②肥胖(BMI≥28.0kg/m?)者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减慢进食速度,避免过量进食,减少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选择低GI、富含膳食纤维、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同时,应增加运动,推荐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 提要 育龄妇女是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的人群,怀孕前如果缺铁,可导致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因此,备孕妇女应经常摄入含铁丰富、利用率高的动物性食物,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者应纠正贫血后再怀孕。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为避免孕期碘缺乏对胎儿智力和体格发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备孕妇女除选用碘盐外,还应每周摄入1次富含碘的海产品。叶酸缺乏可影响胚胎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神经管畸形及流产的风险,备孕妇女应从准备怀孕前3个月开始每天补充400μg叶酸,并持续整个孕期。 关键推荐 (1)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增加身体铁贮备。 (2)选用碘盐,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 (3)至少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 实践应用 (1)如何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动物血、肝脏及红肉中铁含量及铁的吸收率均较高,一日三餐中应该有瘦畜肉50~100g,每周1次动物血或畜禽肝肾25~50g。在摄入富含铁的畜肉或动物血和肝脏时,同时摄入含维生素C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可提高膳食铁的吸收与利用率。 (2)选用碘盐,吃含碘丰富的食物 由于食物中普遍缺乏碘,选用加碘食盐可确保有规律的摄入碘。我国现行食盐强化碘量为25mg/kg,碘的烹调损失率20%、按每日食盐摄入量6g计算,可摄入碘约120?g/d,达到成人推荐量。考虑到孕期对碘的需要增加、碘缺乏对胎儿的严重危害及孕早期妊娠反应会影响对食物和碘的摄入,建议备孕妇女食用碘盐,且每日摄入量不超过6g。此外,每周再摄入1次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贻贝(淡菜),以增加一定量的碘储备。 贴士: 海带炖豆腐(鲜海带100g含碘114μg、豆腐200g含碘15.4μg)。 紫菜蛋花汤(紫菜5g含碘216μg、鸡蛋25g含碘6.8μg)。 贻贝(淡菜)炒洋葱(贻贝100g含碘346μg、洋葱100g含碘1.2μg)。 上述菜肴的含碘量分别加上每天由碘盐获得的120μg碘,碘摄入量约为250~470μg,既能满足备孕妇女碘需要,也在安全范围之内。 (3)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 天然食物中的叶酸是结构复杂的多谷氨酸叶酸,进入体内后必须分解出小分子的单谷氨酸叶酸,才能被小肠吸收,生物利用率约为50%,而且由于对热、光和酸敏感,烹调加工的损失率可达50%~90%。人工合成的叶酸补充剂为叶酸单体,稳定性好,可被肠道直接吸收,空腹服用的生物利用率100%,与膳食混合后的生物利用率为85%,是天然食物叶酸的1.7倍。因此,备孕妇女额外补充叶酸,是保证叶酸摄入达到理想水平的有效措施。在我国,给计划怀孕的妇女和孕妇每天补充400μg叶酸,已成为重要的营养干预政策。 常见问题: 备孕时间超过3个月,还要继续服用叶酸吗? 是的,叶酸补充剂400μg/d是目前公认的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最低有效剂量,至少连续服用3个月是为了使体内的叶酸浓度达到平衡稳定的水平,备孕期间应该按此剂量长期服用叶酸,并持续至整个孕期。 禁烟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提要 良好的身体状况和营养贮备是成功孕育新生命最重要的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营养、有规律的运动和锻炼、充足的睡眠、愉悦的心情等,均有利于优孕优育,夫妻双方应共同为受孕进行充分的营养、身体和心理准备。应先纠正可能存在的营养缺乏和相关疾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推荐 (1)禁烟酒,讲卫生,规律作息。 (2)检查身体,纠正营养缺乏,治疗疾病。 实践应用 (1)禁烟酒,讲卫生,规律作息 在准备怀孕前6个月夫妻双方均应停止吸烟、饮酒,并远离吸烟环境。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炎症及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愉悦心情,准备孕育新生命。 (2)检查身体,纠正营养缺乏,治疗疾病 计划怀孕前夫妻双方均应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疾病或营养缺乏,遵循平衡膳食原则,纠正可能的营养缺乏,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避免带病怀孕。